苏轼曾为砚屏作诗写赋,这个砚屏究竟是何物?有什么用?
砚屏,中国传统工艺品,属于屏风。形制与独扇式座屏相同,但形体较小,常置几案上,是用作陈列、摆设的观赏性小型屏风,故江南又称台屏。屏心常见的有大理石、嵌瓷片等。置于砚端以障风尘之屏,多以玉、石、漆木为之,与立于案头之小屏风类似。
宋代苏轼、黄庭坚等文人雅士,都曾为一方小小的砚屏作诗写赋,使后人得以流传及考证。那么,在文房众多的器物里,砚屏如何将书桌上的情和景,收纳在了这方寸之中呢?和一般体型较大的屏风一样,在书房中,砚屏最初也是实用功能。古人过去研墨写字,需自己磨墨,并无现成的墨汁。但研墨所需时间过长,若无屏风遮挡,往往尚未磨好,便早早风干,此时须搁一个屏风挡在墨前,防止有风吹进,使其尽可能慢一点儿干。这就是砚屏最初的功能。砚屏搁在桌子上的时间久了,逐渐变换了角色。当它的功能性不是必须时,陈设性就出现了。此时,砚屏上的装饰开始增多。
明清时期,硬木材料的选择多了起来,紫檀、花梨木、黄杨木、红木等等,都可用以做砚屏。屏心常用的材料和工艺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沉香、象牙、玛瑙、玉石、掐丝珐琅等繁多的种类。古代的家具、陈设大多为木制,古色古香的砚屏置于几案上,常常就能与整个大环境、大范围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呈现出一种古朴的质感、宁静的美感。
到后来,还有雅士取古今名家的小品字画,有的是山水景致,有的是花鸟鱼虫,嵌在砚屏的中间,将案头雅趣彰显得淋漓尽致。这个时候的砚屏,既融合了实用性、赏玩性等多种功能,又具有了美学价值,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制品,并且流传千年,其韵不改。
屏风有很多的样式,其中多分为挂屏、台屏、插屏、围屏、座屏这几类。
挂屏
这个种类的屏风出现在清初,大多代替画轴挂在墙上,纯粹作为装饰品。一般是成套使用,四扇称四扇屏,八扇称八扇屏;也有中间挂一扇,旁边挂对联的。这种陈设在雍、乾时期极为盛行,尤其木雕屏风遍及皇帝与后妃的寝宫。明代前以实用为主的屏风被当做炕屏、桌屏等,而挂屏与它们不同,已经脱离了家具的范围而直接成为了装饰品与陈设品。
台屏
台屏的形制与独扇式座屏相同而形体较小,是经常被放在几案上的陈列、观赏用小屏风,屏心常见的是大理石和嵌瓷片等。而放在砚旁的屏风,以玉、石、漆木为多。台屏包括支架以及与指甲相连的带框屏面。支架上有花纹,屏面上则是文字和类似锦绣山河或人物佛像之类的屏面。
插屏
这是凡屏扇和座屏、砚屏的统称。它一般都是独扇,多以浮雕为主。大小各不同。大的设在室内当门之处,高度则根据房间与门户的大小来定;小的则只有20厘米。它的作用与多扇座屏差不多,主要是挡风和遮蔽,也兼装饰作用。这种类型以双面为佳,内容为山水、风景则更美,能起到开阔视野的效果,令人心情舒畅。
制作插屏的材料一般有竹雕、青白玉、紫檀、镶嵌瓷板和各种名贵木材等
围屏
是指可以折叠的多扇屏风,所以又称折叠屏风由四、八、十二单扇组成。无座屏,放置时呈锯齿状。又名“折屏”。其屏扇屏芯的装饰方法一般有素纸装、绢绫装和实芯装,再配合以书法、绘画、雕刻和镶嵌等技艺。
座屏
有底座而不能折叠,古时常将之作为住座后的屏障,用来显示高贵的地位。到了后来,则被放在室内入口处,尤其是室内空间较大的建筑物里,进门处常 常能见到大型的座屏遮掩人的视线,也就是所谓的“地屏”。它有三扇与五扇式,也有独扇屏与底座可装卸的,一般被称为“山字式”、“五扇式”与“插屏式”座屏风。
对于没有办法设计玄关的家庭来说,要在别人进门时适当地遮蔽一下人们的视觉就可以运用屏风这一古老的方式来解决。
在居室的门口放置屏风有许多的好处概括起来说有三点:
第一:起到隔断居室的作用。它不仅能放置在进门处,而且也能放置在房间的某一适当的位置,将房间分隔成两个独立的空间,可使居住的人互不干扰,各自拥有一个宁静的氛围,与此同时,它的放置还能起到遮蔽的作用,对于家中堆放零星杂物的地方,屏风能起到遮羞的作用。屏风如用于间隔,一般以封闭式屏风为好,高度应不低于视线;屏风如用于书角,可选用镂空式屏风,这样可显得活泼而有生机。
第二:起到更衣室的作用。在屏风上可以挂一些衣帽,在居室门口放一架屏风,既可作挂雨帽衣衫之用,又可遮挡外界的视线,避免一览无遗的尴尬。
第三:起到美化居室的作用。在屏风侧前再配上一盆绿叶观赏植物,能令人感到居室的静谧、温馨。如为装饰和美化而用,则可选用透明或半透明屏风,它会给人以文雅、恬静的感觉。
屏风的种类
屏风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融技术与艺术于一体,既可分区间隔,是活的墙壁,有实用价值;又是很好的陈设艺术品,往往是家具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的综合体现,似与室内陈设气氛相协调。
屏风是一种古老的用具,确切的起源时间虽不得而知,但它应与房屋、家具的起源同步,因为早期的屏风是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所谓"屏其风也。"《物原》说"禹作屏"。考古虽还未发现大禹时期的屏风,但从屏风自身发展的规律考察,屏风出现的时间在夏代,应是不会有问题的。
屏风最初主要是为了挡风和遮蔽之用。由于屏风在使用过程中,种类不断扩大,拥途也在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分区间隔的大屏外,还出现了一些艺术类观赏小屏,如湖北江陵望山战国楚墓出土的雕漆彩绘座屏,是一件水平较高的陈设艺术屏风。
从考古出土、传世的绘画资料以及屏风实物、模型看,我国汉以后屏风有了较大的发展,使用范围更加扩大,种类更为丰富,出现了许多新的屏风形式。常见的屏风为座屏,即带有底座而不能折叠的屏风。座屏根据屏扇多少,还可分为"插屏独扇式"、"山字式"、"五扇式"等。古时常将座屏作为室内主要座位后的屏障,借以显示其高贵和尊严。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图写南唐中主李景与众人对弃。中主背后的独扇大插屏,体量高大,大屏上还绘有山水人物小屏,更衬托出主人的尊严与爱好。
与体积较大,较为笨重的座屏相比,围屏就显得较为灵活,使用更加方便。围屏是指可以折叠的屏风,一般有四、六、八、十二片单扇配置连成,又别称"折屏"。围屏不需要另按底座,只要把每扇屏风稍稍弯曲,即可起立,根据需要,可长可短,可曲可直,运用自如,装卸方便。围屏艺术不仅体现在屏架上,更体现在屏心上。围屏屏心装饰一般有素纸装、绢绫装和实心装,又有书法、绘画、雕填、镶嵌等艺术形式。五代王齐翰《挑耳图》,全图以横贯全室的山字式三折围屏为背景,屏风上的青绿着色平远山水。使室内有限的空间产生旷荡悠远的意境,满屋生辉。明代画家陈洪缓绘的北西厢秘本《窥柬》插图,以绘画折屏为背景,将莺莺与红娘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生动传神,惟妙惟肖。
座屏、围屏是实用的屏风,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形制与座屏、围屏类似的屏风,但形体较小,常置案几上,供陈设观赏用,被称为"冶屏"、或"砚屏",是袖珍屏风。台屏原本可能是座屏或是围屏加工前做的小样,供制作时参考,久而久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屏风形式,受到文人的喜爱。台屏屏心常见的有大理石、嵌瓷片等。有的台屏没有屏心,直接用红木、玉石拼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