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人们吃饭时用的纯白色陶瓷碗和盘子怎么做的

沉静的跳跳糖
怡然的小熊猫
2023-03-31 14:18:54

人们吃饭时用的纯白色陶瓷碗和盘子怎么做的?什么材料做的?

最佳答案
激情的花卷
热情的悟空
2025-04-21 11:31:41

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材料而烧制而成的,质量与用途取决于烧制时的温度。

一、淘泥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陶瓷艺术品

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五、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为湿修和干修。

六、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七、画坯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八、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

九、烧窑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序精雕细琢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 现在的窑有气窑、电窑、等。陶瓷

十、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十一、成瓷缺陷的修补,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时烧出来会有一点瑕疵,用JS916-2(劲素成)进行修补,可以让成瓷更完美。

最新回答
复杂的蜜蜂
重要的草莓
2025-04-21 11:31:41

碗的制造过程如下:

1、首先要把陶土压出空气,放到一个可以旋转的盘子上,启动马达,让这个盘子旋转起来。这样,方便于制作碗体。

2、然后,就可以制作出你心里的模型了。先用手掌轻轻的挤压泥堆中部,使其上部慢慢地拱起来,千万别挤断了,也不要压得太窄,否则压出来的碗就会像沙漏一样了。

3、接着,在拱体(现在还不能称之为碗)的周围挤压,给碗塑型,免得太大了,也是为了碗能光滑,圆润。切忌在这时用力不能忽大忽小,挤压程度也不能忽深忽浅。如果这样,碗就变成椭圆形的。

4、就把碗的中间用大拇指往下压,使其中部变为中空的,这样碗才能盛东西。然后,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挤压碗壁,使其尽量变窄,但不要太窄,否则碗壁太薄,易碎。之后,用手掌平压碗顶,压一下就好了,不要太重,目的只在于使碗顶在同一水平面上。

5、最后,就是用手把碗取下来,千万别把碗形弄坏了,在接下来就是风干,一个星期左右,再把碗放到窑里烧,也分两道:第一道叫素烧,可以在上画一点画或写上字,再去烧第二道。第二道是上釉,也叫釉烧,这样一件碗就算完成了。

扩展资料

碗作为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证,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极少方形。

制碗的材料有陶瓷、木材、玉石、玻璃、琉璃、金属等,制作精美的古董碗常常是收藏家的最爱。

造型特点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种多样。如六朝时的青釉莲瓣纹碗,唐代越窑海棠式碗,邢窑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现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盖碗等。

1、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2、羽觞: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置半月形双耳,亦有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多为青花瓷。

3、注碗:温洒用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4、盏:瓷碗的一种样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兔毫盏、玳瑁盏为“斗茶”之上品。

5、茶船:放茶盏的用具。因形似船,帮名。明清时景德镇窑烧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碗

微笑的鸡翅
唠叨的芹菜
2025-04-21 11:31:41
隋代白釉高足杯

白瓷虽然在北朝时期已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应当在隋代。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在河南安阳发掘了一座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的张盛墓,发现了一批白瓷,这些白瓷虽然还带有若干青瓷的特征,但较之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要好得多。

胎釉中的含铁量减少,烧成温度有所提高,施釉技术也有改进,增加了器物的白度与坚硬度。瓷器的造型较前大为丰富,可以看出器物成型工艺有显著的提高。

晚于张盛墓13年的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 李静训墓出土的瓷器中,有青瓷,也有白瓷。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巳经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无可怀疑地应称作白瓷。这批白瓷中以龙柄双连瓶和龙柄鸡头壶为最精。

隋代白釉罐

双连瓶的造型奇特,制作精致,龙柄鸡头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青瓷的传统器形,但却换上了白色的新装。西安郭家滩隋大业六年墓出土的白瓷瓶,姬威墓出土白瓷盖罐更是隋代白瓷的成功佳作。

如果以北齐武平六年(575年)的范粹墓出土的初期白瓷为起始,到隋大业四年(608年)的李静训墓为止,仅仅经历了33年的时间,白瓷就迅速地烧成功了。隋代白瓷的烧成为唐代白瓷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5月,在内邱与临城交界处的贾村,发现了隋代白瓷窑址一处,该窑烧制的白瓷,既有灰白色胎上用化妆土的白瓷,也有洁白瓷胎不上化妆土、非常精致的白瓷两种。烧制的碗均为深腹、直壁、平底,与北方隋墓出土的白瓷碗相同。

唐代白釉渣斗

隋代白瓷窑址在唐代邢窑范围内发现,证明在邢窑唐代白瓷尚未出现以前,白瓷在这一地区已经发展起来。贾村隋代白瓷窑的发现,不仅填补了隋代白瓷窑的空白,证明隋代烧成功了白瓷,而对研究北方唐邢窑白瓷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早期白瓷发展到了隋代,如果把它作为烧成期的话,那么从唐代开始就应当进人了它的发展时期。隋代白瓷突破了传统青瓷的格调,为唐代白瓷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唐代白瓷较之隋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改变了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唐代烧白瓷的窑址,尽管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迄70年代尚未发现,但北方邢窑白瓷不仅在当时已成为风靡一时的“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而且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广大地区,还陆续出现了烧制白瓷的瓷窑。

唐代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因此,白瓷的生产在北方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标志着我国瓷器进人了青瓷、白瓷并肩齐名的新阶段。唐代瓷器生产的成就,与邢窑的出现以及北方白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邢窑在隋代已烧制白瓷,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唐代邢窑白瓷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它与其它白瓷窑不同,如河南的巩县窑等,在烧白瓷以前都是烧青瓷的。因此,邢窑是北方最先烧成功白瓷,并把它提高到“白如雪”的发展水平的重要瓷窑。故称其为北方白瓷的代表。

河北内丘县城关与临城县贾村隋代白瓷窑烧制的白瓷基本相似,同属于一个系统。烧制的直口深形平底碗与北方隋代墓葬中出土的碗相同。唐代著名的邢窑就是在隋代内丘与临城烧造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邢窑白瓷胎质细腻洁白,制作精细,陆羽在《茶经》中形容它“类银”、“类雪”,是非常恰当的。

唐代邢窑白釉罐

随着邢窑白瓷的烧造,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 都陆续出现了烧制白瓷的瓷窑。白瓷在北方地区普遍生产,标志着我,进人了一个白瓷生产发展的新阶段。

隋代,白瓷虽已烧制成功,但青瓷仍居主导地位。至唐代,由于邢窑白瓷生产的发展,才出现了白瓷与青瓷齐头并进的趋势。人们对于“类银”的白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茶经》中“或以邢州处越州上”一语,即反映了这一点。

从考古资料看,湖南、浙江等地的唐代墓中,均出土了不少北方白瓷。湖南与浙江在唐代都是青瓷的重要产地,尤其是盛产越窑青瓷的浙江临安的唐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白瓷,这说明在北方白瓷生产发展起来以后,受到上层封建官僚的重视,他们向北方瓷窑定货,并把白瓷运到了南方。

唐代白釉兔系罐

唐代北方白瓷窑,除著名的邢窑与定窑外,还有一些白瓷窑也有很大发展,如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平定窑与浑源窑等,这样在北方就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在南方则有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统,一青一白两大瓷窑系统并驾齐驱,于是就有“南青北白”之说。唐代这种“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后来由于江西景德镇开始烧制白瓷才打破了这个“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

唐代白瓷以邢窑器最为有名,上引唐李氧《国史补》说“内邱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可见其生产规模之大,影响之远。

50年代以来唐墓里出土了不少白瓷,尤其陕西、河南、河北出土的白瓷更多,其中有些白瓷可能属于邻近瓷窑的产品。一些精致的白瓷,如邢台唐墓出土的白瓷碗,河南安阳薛家庄唐墓出土的白瓷碗和盏托等,与祁村窑烧制的器物在造型、釉色以及玉璧形底碗中心施釉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特别是盏托的制作精工,在其它白瓷窑中还未发现,可见它们应是祁村窑的制品。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有带“盈”字款的碗底残片,与内邱城关邢窑遗址出土者相同,应为邢窑的制品。

唐代白釉双龙耳瓶

现经河北省邯郸文物鉴定研究所初步测定结果来看,它的白度大约在70度以上。

邢窑白瓷胎的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与同时代的其它白瓷相比显然是偏低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胎釉的烧结度与白度均要超过一般白瓷。

由此证明,邢窑典型的“类银”、“类雪”白瓷, 胎质坚硬,釉色洁白与《茶经》记载吻合。采用优质原料,制作精致,造型规整。

笨笨的航空
欢喜的帽子
2025-04-21 11:31:41
文革时期白瓷碗特点是胎瓷厚且较粗糙,色泽偏同,具有时代色彩浓厚、品种造型多样、制作工艺精良等。文革”瓷,广义上是指“文革”时期产生的瓷器,但从表现内容上来看,“文革瓷”主要指有“文革”画面、“文革”语录或文字(诗词、手迹等)的瓷器,具有典型的“文革”题材特征。从瓷质来看,“文革”瓷又分陶瓷和搪瓷。

积极的果汁
迷路的诺言
2025-04-21 11:31:41

瓷碗是用一种干净洁白的粘土做成的。

制作方法如下:

一、先把洁白的粘土研成粉末,用水揉匀。

二、然后用手工或者机器把它做成碗.这叫做制胚。

三、把胚阴干后,在碗的表面画上各种花纹图样。

四、上铀,把碗胚放到高温窑里去烧。

五、烧出来的就是光滑发亮的瓷碗了。

扩展资料:

不同时期的瓷碗,其形状、釉水、纹饰是有着明显差别的。唐以前的碗,其型多为直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无纹饰。唐代的碗器型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等,口沿突有唇边,多为平底、玉壁底及环条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制的产品施满釉,有简单的划花装饰出现。宋代碗其型多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径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釉色多为单色,如影青、黑、酱、白等,纹饰用刻、划、印等手法,将婴戏、动物、植物文字形象绘在碗的内外壁或内底心上。元代碗型同宋代相比,突出表现为高大厚重,圈足多为内斜多撇,断面呈八字形。多采用印花、刻花装饰。明代碗多鸡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较为窄细,大多采用画花装饰。

画花装饰技法用于碗上,自唐长沙窑起始,至宋磁州窑过渡,经元青花激发,到明代才真正兴盛起来。清代碗无论在哪一方面均胜过前朝,形状、釉色、纹饰更为丰富多样,工艺制作更为精巧细腻,素三彩、五彩、粉彩装饰的宫廷皇家用碗更让人叹为观止。

参考资料:陶瓷制作 百科

光亮的大树
端庄的楼房
2025-04-21 11:31:41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当时最有名的白瓷窑口。定窑白瓷胎体洁白,质地坚实。北宋定窑白瓷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会形成泪痕。另外,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藏品描述:白瓷残片,可以明显地看到残片上釉很薄,釉色较白,瓷胎也十分纤薄,从残存的部分可判断出原器应为一只碗,小圈足,外壁和碗底外侧釉面似乎全部腐蚀为砂石状,碗口沿内侧有一圈回字纹,内壁和内部碗底有清晰的模印花纹装饰。口沿部分不施釉,为芒口(一般采用覆烧法烧造的瓷器,因口沿无釉,露出胎骨,称为“芒口”),残片上还有一道明显的修补痕迹。 鉴定理由:首先,如果单看器形,这件器物残片和传世的珍品几乎一模一样,但这也是当代高仿品的厉害之处,由于采用的是从古代定窑窑址出土的老模子做胚胎,因此器形甚至模印的花纹都可以做到和真品一模一样。鉴定这种高端的仿品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得了解定窑的烧制工艺,定窑的瓷器都是用快轮塑胚,然后用模子印花。瓷胎成型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脱模,也就是如何顺利地将扣在瓷胎上的模子取下,由于古代传统的脱模技术已经失传,现代高仿品都是在模子里撒光滑的石粉或石膏来脱模,但这种技术会带来一个后果就是瓷器进窑烧成后,仔细观察尤其用放大镜会看到釉面上分布着些微红斑痕迹,而传世的定窑真品白瓷根本没有这种红斑,因此在鉴赏时一发现红斑,哪怕是一丝也基本可以判断是仿品了。这件残碗内壁的釉面上就有浅浅的红斑,这点不得不引起怀疑。 其次,这件高仿残片的外壁和底足釉面完全砂化,根本无法分辨出原来的釉面是否有泪痕状的流釉现象或是否有竹丝刷痕,这其实是作伪者故意想把这件瓷器做成海捞瓷的外表以遮掩定窑瓷器外壁由于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细密的竹丝刷痕。 最后,需要提醒广大瓷器收藏者的是市场上定窑瓷器还有一种伪造方法就是采用注浆法,但这样出来的花纹明显浮浅,而且显得十分规矩,毫无灵动的神韵,但这需要看很多真品后才能培养出这种敏感的辨伪“嗅觉”。

平常的招牌
想人陪的裙子
2025-04-21 11:31:41

作为餐具来说,陶瓷的优点确实不少且远胜于其他质地。而且步入现代化社会后,陶瓷的制作工艺并不算特别复杂,基本上都是流水线上大批量出产。而陶瓷对比其他质地的餐具,其优点如下:

一、陶瓷餐具耐高温,且更安全。

陶瓷经过一系列工艺打磨制造出来后,其质地要坚硬许多,拿玻璃来举例,冬天,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的冬天,将滚烫的热水注入玻璃质地的杯子或者壶、碗中,玻璃很容易炸裂。炸裂开的玻璃四射,有可能会刮伤人的手臂,热水也会随之飞溅造成人面部或者手部烫伤。而陶瓷制品却不同,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厚实的陶瓷杯、陶瓷碗也不会遇水炸裂。

二、陶瓷制品不易变形、生锈。

比起金属碗,陶瓷碗更容易清洗且不会有异味。或许很多人都没注意到,金属碗不论制作得再好,放在鼻子下闻一闻也会有金属独有的味道,这种碗中装上热气腾腾的饭菜,也会使饭菜带有那种独特的金属味。而且,如果购买的这款金属碗质量不行的话,使用几次过后还有可能会生锈,或者变形。

三、陶瓷制品更具有易用性和易获得性。

陶瓷碗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上一层釉,这层釉会保护陶瓷更会给使用者光滑的手感且使陶瓷碗更容易清洗。因为陶瓷质地白净,所以是否洗刷干净用肉眼便可分辨。现如今,陶瓷进入流水线生产状态,其价格低廉且更具有普遍性,随便一个小店就能买到,所以这也成为了大众的普遍选择。

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了陶瓷技术,且经过多年的技术累积,制陶技术越来越普遍。千百年来,陶瓷遍布了人们的生活,而在陶瓷制作越来越简便的今天,使用陶瓷制品也成了大众的不二选择。

健壮的蜗牛
英勇的大地
2025-04-21 11:31:41
瓷器的制作过程一般需要以下几个工序炼泥,制胚,上釉,烧窑,彩绘。

瓷器的炼制一般需要以瓷石,石英石或者莫来石等为原材料,而釉则是由长石,石英,滑石,高龄土以及某些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研磨而成的浆。再把釉涂在胚体表面,通过高温加热使其发生各种化学反应,最后形成瓷器。

练泥

练泥就是使用高领土,瓷石这种具有可塑性,且粘性较好的粘土将其磨洗,除去杂质后揉匀,慢慢的调和成制作瓷器的瓷泥。练出来的泥将在以后作为瓷胎。

制胚

其实就是利用模具或者自己动手把练出来的瓷泥变成我们所需要的外观,比如你想要一个碗,那么就把它捏成一个碗的形状,想要一个花瓶就把它塑造成一个花瓶的外形,将泥胚制作好之后晒到半干的状态,然后再将其放到拉胚机上通过刀收取胚胎表面,以此来保证自瓷器外表光洁,最后再根据需求使用不同的材质的雕花刀在模型上刻出所需的花纹。

上釉

釉在瓷器中分为釉上彩,釉下彩和釉中彩,一般釉下彩我们在家用的瓷器以及青花瓷中都能够看到,其实就是在上釉之前将一层颜料涂在瓷胎上有了釉的保护和隔绝,能够让颜料的色彩长期保存,长时间把玩也不会磨损和掉色。但正是由于颜料是在釉之下,所以颜色看起来并不鲜艳。

釉上彩就是先给瓷胎涂上釉,然后放入窑里面,烧完后再进行上色,上完色再放入低温的炉窑中,再次进行烧结。这样的做法主要是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色鲜艳,但是由于颜料在釉的外面,所以很容易掉色,如果将其长期置放在太阳下暴晒会导致瓷器的表面磨损严重,颜色也会脱落。

釉中彩,其实和釉上彩的方法差不多,涂完最后一层颜料后再在外面上一层釉,这样出来的瓷器不仅颜色鲜亮并且不容易掉色,这才青花瓷里面才算是上等的。

烧窑

把瓷器瓶装入匣钵里面,匣钵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烤面包食用的烤箱,而这个匣钵就是瓷器制焙烧的容器,主要作用就是耐高温,隔绝瓷器与火直接接触,避免瓷器在烧制过程中被污染,尤其是像白瓷在断烧的时候,极其容易沾灰。一般烧窑需要一晚上的时间,温度始终保持在1300度左右。

彩绘

彩绘就是在已经烧成瓷的釉面上再进行绘画,给瓷器再做一些花样的填充,然后再将瓷器放入红炉里面低温烘培,温度保持在700度到800度之间。等完成了最后一步彩绘后,整个磁器的制作就算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