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陶瓷有什么形状的

鳗鱼飞鸟
大力的溪流
2023-03-31 13:26:06

瓷器器型种类

最佳答案
斯文的朋友
优秀的咖啡豆
2025-04-21 21:39:56

壁瓶——为诸多瓶式的一种,以挂于壁面而名,又称“轿瓶”、挂瓶。器型为常见花瓶、尊等竖部的一半,靠壁一面平坦有孔,以利于悬挂于墙壁上,做家居装饰之用。

唾壶——承唾之器。魏晋、南朝时常用的随葬陶瓷器。早期造型较晚期优美,大口、圆球腹、高圈足,形似尊。后逐步演变为盘口、扁圆腹、平底或假圈足。南朝时还配以盖和托盘。

鸡冠壶——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亦称“马镫壶”、“皮囊壶”。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而烧制的陶或瓷壶。装水或盛酒的器皿。

花浇——浇花用器。流行于明清。明永乐花浇颈长、腹圆,口圆形,常绘以海水、缠枝莲纹。宣德花浇颈较短,腹稍扁,宽带式柄。清雍正花浇口作窄流,颈细且长,肩腹下饰菊瓣纹。

军持——一种盛水器,又名军墀、君迟、群持、捃稚迦、净瓶等,为云游僧人、伊斯兰教徒盛水洗手用具。这种外国器形大约在隋唐时期传入我国,在我国却长盛不衰,从唐代至清代的南方北方窑口均有持续生产,大量出口。品种丰富,时代特征鲜明。

桃式洗——是洗的一种式样。浅体,形如半个桃子,故名。宋代龙泉窑、官窑均有制作,明清时景德镇窑、宜兴窑亦有制作

鼓钉洗——笔洗的一种式样。系仿古铜器形制,洗身凸起鼓钉装饰,故名。宋代钧窑、龙泉窑均有烧制。

梨壶——壶身为梨形,弯流曲把,矮圈足。永乐时青花梨壶矮颈,圆腹,弯流,曲把,尖顶盖,圈足稍高。成化时器身较前期略长。

背壶——典型的泥质制品,其造型的基本特征是:喇叭形口,瘦长鼓腹,腹部有一对环耳。

日月罐-——月罐是一种流行于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瓷罐器皿。直口,短颈,溜肩,腹微鼓,浅圈足,底内凹。因其凸形盖和腹两侧所饰半圆形凸雕,形似日月而得

观音尊——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牛头尊——瓷制尊器的一种。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造型为口稍巨,直下至肩,无颈,腹较肩尤巨,至底稍杀,旁有两耳者居多,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兽头耳,形似牛头,故名。

萝卜尊——莱菔即萝卜,故又称“萝卜尊”。清康熙朝独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若萝卜。

太白尊——是一个清康熙时期官窑典型器物,又称太白坛、鸡罩尊。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诗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坛,故名。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罩,还有"鸡罩尊"之称。

苹果尊—— 形似苹果的瓷质容器。侈口,短颈,器口颈若果蒂,下凹于圆腹之中。丰满圆润,为清代康熙朝独有器形之一

鱼篓尊——尊的一种式样。大口,短颈,圆腹,圜底,造型似鱼篓,故名。

蒜头瓶——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样

凤尾瓶——是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卧足碗——碗的一种式样。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故称卧足碗。多见于明清两代

净水碗——为碗的一种形式。一般是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在明末清初时期最为流行用此类型的碗陈设于案桌,供奉神灵。

博山炉——炉的一种式样。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谷仓——一种陪葬物。下部为罐形,上部堆塑楼阁、人物、家畜、粮仓等,故名。三国至东晋时期浙江地区烧制,多为青釉。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压手杯——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外撇,腹壁较直,自腹壁处内收,腹壁渐厚,圈足。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稳妥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鸡缸杯——一种酒具。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爵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一旁有耳。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高足碗——碗的一种式样。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折腰碗——碗的一种式样。敞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称折腰碗。最早见于五代,元代销行最广。

鸡心碗——碗的一种式样。深腹,小圈足,碗底心有鸡心状突起,故名。明永乐、宣德两朝烧制较多,以青花瓷器为多。

卧足碗——碗的一种式样。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故称卧足碗。多见于明清两代。

宫碗——碗的一种式样。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净水碗——碗的一种式样。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品种多为青花。

孔明碗——碗的一种式样。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

斗笠碗——碗的一种式样。广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注碗——碗的一种式样。温酒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使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玉壁底碗——碗的一种式样。流行于唐代中后期,明清亦有少量烧制。圈足宽大,中有脐,似玉壁,故名。

圹碗——指明代墓葬出土的民窑青花小碗。明末多见,工艺粗率,绘画豪放潇洒,多绘山水、花鸟、梅竹、蔬果等。

蟠龙瓶——瓶的一种式样。明器。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多管瓶——瓶的一种式样。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梅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短颈、丰肩,至足胫部稍狭,因口径之小只能插梅枝,故名。宋代创制,元、明、清各代均有烧造,但梅瓶之名始于清代。

花口瓶——瓶的一种式样。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琮式瓶——瓶的一种式样。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胆式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橄榄瓶——瓶的一种式样。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凤尾瓶——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蒜头瓶——瓶的一种式样。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故名。系仿汉代铜瓶式样,宋代始烧,明清景德镇窑常见,品种有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棒槌瓶——瓶的一种式样。口沿外翻,直颈,丰肩,腹似直筒状,圈足,造型似洗衣用棒槌,故名。宋汝窑创烧,清代康熙景德镇窑亦有烧造,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油锤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

玉壶春瓶——瓶的一种式样。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的瓶体。宋代创制,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元、明、清景德镇仍烧造,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是中国瓷器造型的典型器物。

宝月瓶——瓶的一种式样。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清代雍正、乾隆仿制,多为青花。

天球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腹浑圆,似圆球,故名。明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创制,多为青花。清代雍正、乾隆又烧制青花釉里红、粉彩等品种。

象腿瓶——瓶的一种式样。广口外撇,短颈,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故名。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和五彩。

柳叶瓶——瓶的一种式样。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藏草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直颈,颈中间凸出,鼓腹,腹一侧有流,腹下承以喇叭形足,造型奇特。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创制,系宫廷用器,乾隆以后不见。

转心瓶——瓶的一种式样。外瓶腹际镂孔,腹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拨动上瓶瓶口,内瓶即转动,故称转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创制,多为官窑器。

出戟尊——尊的一种式样。仿古铜器造型,敞口,腹微鼓,足外撇。颈、腹、胫的四周各饰一戟,故名。宋钧窑的出戟尊是名贵的珍品。

无挡尊————尊的一种式样。大口,短颈,圆腹,圜底,造型似鱼篓,故名。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烧制尊的一种式样。系从波斯传入的器形,口、底似壁,上下直通,呈筒状,器身上写有阿拉伯文。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烧制,清代康熙、雍正仿烧,多为青花。

最新回答
过时的过客
舒服的秋天
2025-04-21 21:39:56

问:?答:瓷器不仅釉色种类繁多,它所流传下来的器型也是多种多样。瓷器的器型主要指器物的外观形状,如口部、颈部、肩部、底部以及足部的形状,以此来判断它烧造的时代和窑口,这些是鉴定瓷器的重要方面。常见的瓷器器型主要有:碗、盘、壶、瓶、罐等,其中还有五联罐、堆塑谷仓罐、荷叶形盖罐、蟋蟀罐、将军罐、瓜棱罐、梅瓶、贯耳瓶、蒜头瓶、花口瓶、象腿瓶、橄榄瓶、鸡首壶、双牺尊、孩儿枕等。琢器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即立体型造型的瓷器,如瓶、尊、罐等。琢器业始于明代,其产品时称印器,清代改称琢器。琢器行业下分十个行业,即一、大件;二、粉定;三、调镶;四、古坛;五、官盖;六、滑石;七、淡描;八、汤匙;九、博古;十、灯盏。各业的制品称为器,如粉定器、滑石器等。圆器指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即平面造型的瓷器,如餐具类的碗、碟、盘等。圆器斗笠型碗

个性的衬衫
纯真的大船
2025-04-21 21:39:56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内都有发现,尤以长江以南地区的发现为多,发展也较快。原始瓷器的形制主要有尊、罍、钵、罐、盆、簋、瓮、豆、瓿等。装饰除少数素面外,多饰有方格纹、叶脉纹、锯齿纹、篮纹、弦纹、云雷纹、乳丁纹、网纹、圆点纹等。

坚定的西装
冷静的冰棍
2025-04-21 21:39:56

一般的陶器,多施有纹彩,除彩画的称为“彩陶”外,其他多属于雕塑性质的纹饰。如绳纹、篮纹、席纹、指压纹或竹木签刻画纹等。另外还有用镂空、钻孔等组成的花纹。虽然样式简单,但应是使用陶泥以从事雕塑的一个开端。

我国原始社会的彩画陶器,以甘肃境内洮河流域最多,而在陶器上进行镂空、钻孔、组成花纹者,则以山东境内泗水、大汶河流域较多,如山东邹县的新石器遗址中,不仅有各种类型的陶器,而且还有镂孔的陶豆、高足杯,雕镂细致精巧,为后来的镂瓷工艺奠定了基础。

体贴的镜子
耍酷的鸵鸟
2025-04-21 21:39:56
1)明瓷器主要器型:明代盘、碗、罐、壶等器型同元代一样。明代玉壶春瓶、梅瓶、执壶、高足杯基本上保留着元代的造型,仅稍有改革。明代的盘、碗、圈足放锝较宽,逐渐改变了元代大多数圈足内壁无釉的制作,圈足内外都施釉。宣德时的“宫碗”,口沿外撇,腹部较深,端重而实用,据近代传,至名正德时,有“正德碗”之称。宣德白釉茶盏,也是明代受欢迎的器物。

永乐、宣德时较典型器物有小巧玲珑的压手杯、壶、小壶等,另有带域外风格的双耳扁瓶、双耳折方瓶、天球瓶等。成化时总体倾向是小型器占多数,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罐是最典型器物。

正德时胎骨、造型比成化时厚重,除常见盘、碗外、较大型的洗、尊、花插等也多见。嘉靖执壶变化较大,颈部加长,肩部与底部收敛,圈足高而微外撇,壶腹部成扁形。嘉靖、万历时突出成就是大型花瓶、大龙缸的烧造。同时,各朝方形器等进一步发展,如方斗碗,方形多角罐,方盒、多层盒等。明代中后期,瓷器制品种类越来越多,如豆、屏风、围棋、笔架、水滴纸、镇纸等。

明嘉靖、万历时瓷塑最多,主要是仙佛的塑像。明代外销瓷中的“军持”,也从元代的造型演变为器身矮胖和乳头状的流。

(2)清瓷器主要器型:清代瓷在类别和品种上都比明代有所增加,主要可分为三类。属饮食类,盛器的日常用具--盘、碗、杯、碟、盅、壶、瓶、罐、洗、缸、插屏、枕、烛台等。属陈设玩赏类--花瓶、花尊、花觚、桥瓶、插屏、花盆、花托、鼻烟壶和瓜果,动物像生瓷,各类仿工艺品瓷和瓷雕、瓷塑等。属于文具娱乐用具类--砚、水盂、印泥盒、笔筒、笔架、墨床、棋具、蟋蟀罐等。另外,还有各种仿古礼器,祭祀用具以及宗教所用各式法器。

清代瓷器造型,日用器皿大都沿用历代传统的式样,但官窑仿古盛行,有仿商、周朝青铜器式样,有仿宋、明瓷器造型的。如仿明永乐、宣德的青花鸡心碗、天球瓶、脱胎杯等,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民窑器有部分仿古瓷,但大多式样具有清代独特的风格。康熙朝瓶形制多变,有口小腹大的瓶,有口腹大小粗近的尊,口大腹小的称花釉或花插(特别小的花觚称为渣斗)。康熙朝时,具有特色的品种有棒槌瓶、油锤瓶、方瓶、凤尾尊,大多是民窑器。官窑器的名品有观音尊、柳叶瓶、象腿尊、太白尊、马蹄尊、苹果尊、笠式碗等。

康熙、雍正两朝都有仿明宣德和成化两朝器,但康熙仿成化多于宣德,雍正则仿宣德为主。雍正青花中,仿宣德大盘、鸡心碗、抱月瓶、玉壶春瓶、柏瓶多见,斗彩则以仿成化斗彩的天字罐、马蹄杯、鸡缸杯等为多。康熙时期出现的橄榄瓶、象腿瓶在雍正时流行。同时开始于雍正,流行于乾隆的牛头尊也出现(因器身满绘百鹿,又称百鹿尊等)。雍正瓷独特的风格是:很多器物的造型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例如,海棠花式、莲蓬式、石榴式、柳条式等。

乾隆时瓷器造型更繁多。天球瓶、葫芦瓶、牛头尊等极普遍。瓷制的各种文房用具,如粉彩笔筒、笔杆、镇纸、印泥盒、浆糊盒等,式样新异,精工细作。青花、粉彩的瓷制鼻烟壶和龙头带钩,香熏等服御,陈设器制作精巧。瓶类种类繁多,有双联、三联、四联直至九联瓶。另有壁瓶、轿瓶、转心瓶等。乾隆佛教八宝由平面图案变成了立体粉彩瓷器。乾隆多各种瓷塑,有各种人像瓷塑和佛教的达摩、观音等塑像,另有动物瓷塑多种(青蛙、鹦鹉、叭狗等)。乾隆瓷讲究雕镂和附加堆饰,如瓶类附螭耳、象耳、鹿耳、羊耳等。

贪玩的抽屉
微笑的芹菜
2025-04-21 21:39:56

玉壶春瓶

这是我的瓶子,前一段在臻瓷坊入手的,老师纯手工作品。

玉壶春瓶 是一种小口、大腹、造型修长的容器,最初用于盛放酒水等。从宋代起,瓷瓶更多地成为一种陈设器,大都做工精细,用科名贵。

蒜头瓶

这也是我本人的瓶子,也是臻瓷坊老师纯手工绘制的,这个瓶子也是我的最爱。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 注释: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青花鱼藻纹蒜头瓶”。

玉壶赏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圆腹、圈足。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

柳叶瓶 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梅瓶 

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花口瓶 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天球瓶

我之前也有一个,送人了,也是臻瓷坊老师纯手工绘制的,当时特别喜欢,奈何长辈要要,只能割爱了。

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

胆式瓶 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宝月瓶 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清代雍正、乾隆仿制,多为青花。

象耳瓶 广口外撇,短颈,身如赏瓶,瓶颈带有象头形状做成的瓶子耳朵而得名。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和粉彩。

摇铃尊 清康熙年间的流行器式。其特点为小口,细长颈,丰肩,弧形或筒式腹,浅圈足,平底,形似带把的摇铃而得名,以青花釉里红制品为多。由于此类器型罕见,存世量稀少,历来身价不菲,备受关注

刻苦的纸鹤
飘逸的樱桃
2025-04-21 21:39:56

唐之后50年里,我国面临分裂的局面,北方由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5个朝代先后统治黄河流域。南方各地存在着前蜀、吴、吴越、楚、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等许多政权,历史上称为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期间陶瓷生产仍以越窑青瓷为主,越窑在南方浙江省余姚、慈溪一带,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越窑。

越窑始自东汉,至唐、五代时是其鼎盛时期,主要烧造青瓷,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南方著名的青瓷窑。

越窑所烧器物造型丰富,纹样端庄秀丽,胎质细腻,釉色青中微带黄色,釉质滋润肥厚,如冰似玉,但五代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而被称为“秘色瓷”。

这时的“秘色瓷”釉色青翠莹润,器壁薄,器形规整,口沿细薄,转折处棱角分明,给人轻巧之感。

越窑青瓷的器物主要有杯、碗、盘、茶托、执壶、罐等。如五代越窑鸟式杯,高5.8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4.9厘米。鸟式杯仿汉代铜器式样,敞口微敛,弧壁渐收,高圈足外撇。

杯外壁贴塑一飞鸟,头部高出杯口,伸展双翅,相对处饰鸟尾为柄。内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绿微闪黄色,釉面有细小的开片纹。鸟身刻画线纹、圆点纹,鸟尾画直线纹。此杯造型新颖别致,所饰鸟儿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实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观赏的艺术品,其独到的审美意境耐人寻味。

再如五代十国精品青釉花口莲花碗,口径16.5厘米,高6厘米,器型端正工整,釉色微青,光亮滋润,造型精美,莲花形花口,为五代青釉精美瓷器。

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釉面光滑,釉层透明度好,造型趋于秀美,同时瓷器的装饰也集中了以前的各种方法并加以发展,刻花、印花、画花技术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

装饰题材也进一步拓宽,其人物、鸟兽、花草一应俱全,矫健的各式蟠龙,翱翔天空的鹤、凤、荷花、秋葵、牡丹花丛中比翼双飞的鹦鹉以及钱塘江汹涌的潮水等。

刻画人物的也很多,轮廓勾勒都很准确,线条流畅生动。莲花瓣装饰也异常丰富,有10多种不同形式与不同刻法。此外,五代瓷器还出现了装饰有风景的画面。这些装饰承袭了唐代金银器和铜镜、织绣的特点,花纹精美,构图严谨,表现了五代青瓷的高度水平。

如越窑青釉刻莲花纹盒,通高4.8厘米,口径8.8厘米,足径5.4厘米。盒直口,外撇圈足。盒盖面坦平,直口。盖面刻花,中心为一莲蓬,外环莲瓣一周,盖边与盒底中腰各有弦纹一道,盒里外及足内满釉,釉呈青黄色。

这件越窑刻花盒为五代时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满釉,釉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其莲瓣纹是越窑瓷器装饰中最有代表性的纹饰,莲瓣宽厚肥硕,有的花瓣中还有脉络,花瓣层次重叠者居多,单层者较少。

此盒所刻莲瓣线条圆润,刀工犀利,技艺娴熟,富有真实感,显示出越窑装饰的发展与成熟。

与唐代执壶相比,五代执壶的构造更趋合理,特别是壶流明显加长,便于实用,有一件五代越窑青釉执壶就是最好的例证,该壶高19.7厘米,口径9.7厘米,足径7.6厘米。

壶撇口,短颈,溜肩,长圆形五瓣瓜棱腹,浅圈足。壶身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连于口、肩之间的曲柄,肩部置对称竖系。壶内外及足内满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壶流根部积釉处产生窑变现象。

花口盘自唐代中晚期开始流行,其造型受同时期金银器影响,至五代时最为盛行。此时的瓷器受金银器造型的影响较大,不仅盘多做成花口,瓶也多做成瓜棱形。五代时期的花口盘与唐代相比,口沿变化更为丰富,有5瓣、6瓣甚至10瓣口的器物。

如越窑青釉菱花口盘,高2.1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5.3厘米。盘口呈菱花状,斜壁,平底。里外都施以青釉,釉色莹润纯正,盘的外底有支钉痕。

这件菱花口盘,口沿线条流畅,盘壁浅薄,给人以轻巧玲珑之感。

釉面有明显经使用而留下的磨痕,说明是一件令人喜爱的传世珍品。

五代时期,北方著名的瓷窑是河北省邢台的邢窑,邢窑仍是主要制造白瓷;同时河北省曲阳涧磁村一带的定窑,烧造于晚唐相近。

五代时期制瓷的风格还保留了部分邢窑白瓷的特征,精致白瓷有很大发展,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制作精工,造型优美,胎色洁白细腻,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如定窑白釉双系罐,高13.5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11厘米。罐口外撇,短颈,溜肩,直腹,浅圈足。

器里外施白釉,圈足无釉。颈下凸起弦纹一道,肩部刻画弦纹二道,两侧各塑贴一兽面衔环耳。

此罐釉色洁白纯正,造型虽小,但端庄气派,双耳设计尤为精巧,犀利的刀工将青面獠牙的瑞兽刻画得极为生动,显示出皇家用瓷风度,是五代定窑白瓷中的精品。

晚唐至五代末期,定窑瓷器铭款中以刻画“官”和“新官”者居多,陕西省西安北郊发现晚唐定窑“官”字款白瓷就达33件之多;河北省定县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基和净众院舍利塔塔基也曾发现17件定窑刻画“官”和“新官”款的瓷器。

“官”字款白瓷均为定窑产品。当年定窑部分作坊被皇室或官府征用后,为防止与民用器物相混淆,特刻画“官”字,以示区别。

与同时期不署款定窑瓷器相比较,这些“官”字款器制作工艺都相当精细,属于精品,已达到宫廷用瓷的标准。

如五代定窑白釉“官”字款碗,高6.6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6厘米,碗敞口,斜壁,圈足。胎体比较轻薄。

此外,碗里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釉色纯正,足中心刻画“官”字。此碗属同一时代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琉璃厂窑又称华阳窑,始于五代,是四川成都地区著名瓷窑,窑址在华阳县城以南胜利乡一村,因当地俗称“琉璃厂”,故名。该窑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如碗、杯、碟、壶、瓶、罐、炉、灯及小件玩具。琉璃厂窑的器物胎体较粗糙,胎中含铁量较高,所以胎色多为紫红、褐或土黄色。为了弥补原料的缺陷,大多在坯上敷以化妆土。如五代琉璃厂窑绿彩双系瓶,高29.9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9.2厘米。瓶盘口,细颈,溜肩,腹部修长,肩部两侧饰双系。外壁施半截黄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绿彩装饰,花纹简朴大方。此器胎体较粗,造型细长,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