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尉迟寺遗址的陶制鸟形“神”器,是干什么的?
安徽蒙城是亳州市的县区,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古代圣贤庄子的故乡。在蒙城县境内,还分布大大小小数百个历史遗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尉迟寺遗址。在该遗址中,专家还出土了一件奇特的陶器,甚至可以称其为“神器”,它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1986年,蒙城县的文物工作者们,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在毕集村以西的郊外,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历史遗迹,在未开发之前,这里就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地。此后的几年间,考古专家们又对该遗迹,陆续展开了多次发掘和清理,并确定它是新石器时代的一处聚落遗址,距今约5000年左右,还因在唐代时,此地有尉迟寺,故此命名为尉迟寺遗址。
考古专家们一开始,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能出土珍贵的文物,因为所出土的文物大都石器工具,以及一些碎陶片。如果说相对价值较大的出土文物,或许就是一些红烧土的房屋遗迹了,共计有78处之多,对研究当时的聚落规模和形态,都起到的一定参考价值,其次就是一些陶器,骨器和蚌器等。可是在2002年,才有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发现……
根据考古报告中记载,当时专家们正清理一处广场遗址,在文化堆积层向下挖到3米多深时,发现土层中出现了几块红色的陶片,看起来也十分的显眼,红陶与以往出土的灰陶相比,简直就是玉块对烂石。红色陶片的发现,让专家们都满脸喜色,红色陶片的出土,意味着该遗址的文化堆积,更为丰富性和多样化。专家经过继续清理,最后累计出土类似的红陶片,大大小小加起来将近有20块,而且还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小东西——动物造型的陶器,为了研究明白这红色陶片,以及这件独一无二的动物陶器,专家们分成两队,一队负责复原陶器,另一队负责弄清楚动物是什么。
经过几天的忙碌之后,专家们先是成功复原了陶器的造型,其底部为圆柱形,直径在14厘米,然后上部是个倒立的漏斗形,而顶点上站立的小动物,经过测量,这件器具合在一起之后,通高约60厘米,显然是个大家伙了。另外,那只神秘的动物,专家们发现他像既像是一只鸟,也像是一只鸡,但最后还是将其定为了鸟,毕竟鸟比鸡要好听不少,故此也就将其命名为“鸟形神器”。看到这里,或许很多读者也就纳闷了,它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专家们测试后发现,它并不能用来装水,因此也就不太可能是一种实用器具,而且顶部站立的鸟显得太神秘了,不仅在南方一带从未有过类似的发现,而且当时在全国范围内也很难找到第二个。于是,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确定它最有可能是一件祭祀用的器具。因为在原始社会时期,鸟还是一种图腾和精神的代表,比如鸟形图案,鸟形玉器和鸟骨制品等等,其实它们都体现了当时人对鸟的一种崇拜和敬畏,所以尉迟寺遗址的这件鸟形神器,应该也是这样一个道理。
一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专家们对蒙城尉迟寺遗址,以及鸟形神器的研究,都在持续进行。
晋代贴鳯凰图案盘口壶,中国瓷器的成熟期就是从晋代青瓷开始,是从陶器转向瓷器的发展过渡期,因此也称晋青瓷叫原始青瓷。此壶就是晋代德清窑生产的一种青瓷,晋代青瓷胎红或发黄烧制温度较高,胎承缸胎状。釉色普遍发青,或黄或赭石色,但主基调是青,古代没有绿色之说统叫青,到了南北朝时期胎釉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粗有细,总的是向细发展。虽说晋代青瓷视觉较粗野笨掘,但灵气十足仍不失雅掘之美,并且造型寓意很好,如这个盘口壶,双耳贴塑一对鳯凰图案,还配贴有螭龙图案,这些图案吸收了西域的波斯文化,山海经有说,龙鳯西来,这说法不一定准确,当时因我们强盛中华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不少外国人来我国朝圣,就把他们的文化自然带到了我们国家,因此在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上留下了不少西域波斯文明之痕迹。此壶贴塑两只凰凰和螭龙图案,此鸟称谓神鸟,鸟中之王,雄者为鳯雌者为凰,二者双飞,离,寓意吉祥和谐之象征,可想当时窑工们对未来美好生活是多么地渴望和向往!我们的先辈给我们留下了精美的器物和文明,今天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它保护好,善待于它,并将这种文明世代的传承,发扬,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伟大的中华已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
立鸟壶,壶身由三个鸟形足支撑,鸟作展翅昂首张口状。肩有两环形耳,其上饰铺首,且各垂一环。盖边立三鸟。盖心有洞,另有浮盖盖其上,浮盖中心有一五瓣花形钮,钮上立一展翅欲飞的大雁。通体饰繁复的花纹,有错银的蝠纹、斜方纹、三角云纹以及用绿松石组成的粗大的锯齿纹、斜方格纹等,同时还杂以鎏银圆泡。构思精巧,装饰精美华丽,集青铜器工艺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