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归纳中国古代陶瓷器装饰的表现手法

大力的板凳
乐观的可乐
2023-03-18 00:31:07

归纳中国古代陶瓷器装饰的表现手法

最佳答案
复杂的宝贝
忧虑的柜子
2025-04-07 00:52:52

陶瓷装饰艺术初探

陶瓷装饰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从彩陶文化到汉代瓷器装饰,采用绘画、刻划等技法,以弦纹、水波纹、几何图形。唐宋时期开始,采用彩绘颜料在瓷器上装饰。景德镇陶瓷,从现在发现的古瓷资料中,已有定论的是五代时期的青瓷,以釉色为主要装饰。宋代出现了大量的刻、划、印、雕花装饰;元代青花瓷是景德镇陶瓷彩绘装饰的起源时期,历经明、清、近代,到现代陶瓷装饰,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长展阶段。千百年来,陶瓷艺人和陶瓷艺术家从装饰艺术实践中,创造出多彩多姿的装饰技巧,各种奇妙的表现手法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陶瓷装饰艺术,既是美化陶瓷的需要,反映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是人们追求理想,向往幸福生活的表达形式。用线条、色彩,表现人们的劳动生活、抒发心中的情感、寄托理想和情操。从原始社会的岩画、青铜器、砖雕石刻到居民建筑上的木雕壁画,从古代石窟造像到庙宇教堂的彩绘,都属于美化环境、创造美感的艺术行为。人们在观赏彩陶艺术、岩画石刻时,就会发现,远古时期的艺术表现是以装饰性的绘画表现的。粗犷、古朴的风格,产生出别致的情调。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陶瓷装饰也在不断提高,以丰富的内涵,多种风格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新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在民族艺术发展的进程中,陶瓷艺术作为其中的一种形式,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崇尚追求,反映了人类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艺术表现手法,在陶瓷装饰上的发挥,显示出艺术家的艺术个性、文化修养,也显示出时代艺术的特色。景德镇陶瓷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悠久的历史,而给人们以审美情趣和生活需求的满足。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艺术,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发展,成为一门高深的学向,我们从事陶瓷艺术装饰工作,首先就要了解陶瓷文化史,懂得陶瓷装饰的来龙去脉,掌握装饰构图的基本法则。如果只停留在能画好瓷器的阶段上,是不够的。不了解陶瓷装饰的内涵、手法、技巧,绘画表现就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也产生不了艺术个性,只能是依样画葫芦,亦步亦趋。

我国有六千年的文明史,民间艺术丰富生动,反映了民间文化风俗,有很高的成就。陶瓷装饰中最早的是新石器时期的彩陶。陶器的彩绘装饰,不仅给后来的青铜器饰纹产生了影响,也影响了瓷器、玉器等器皿的装饰雕刻。彩陶,是用红彩、黑彩、白彩等颜料在陶器上装饰花纹的,最早发现于河南淹渑池的仰韶村, “仰韶文化”因此而天下闻名,彩陶器装饰图案有圆点、钩叶、三角、弧线等几何纹样,造型美观,线条匀称流畅,图案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工艺美术品虽然种类繁多,表现手法不同,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造型、装饰、材质的各异。造型有两种,一种是器型设计,躬一种是装饰形式的绘画表现。器型的制造形态和装饰的手法形式,又分为立体形态和平面展开两种情况。造型、装饰,立体、平面,构成了工艺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造型优美的花瓶、茶壶、瓷雕,如果不加以装饰,也可以出现材质、造型美,但是,比较单调,一览无余。陶瓷装饰就是利用造型的各个部位,进行协调的美化,和阶地把造型与画面装饰融为一体。并不是所有的装饰绘画都美,如果装饰形式、纹饰与器型不协调,一味以荒诞、古怪、散乱的色彩在陶瓷器型上涂划,不仅产生不了装饰特色,反而会破坏原有的材质、器型美。陶瓷装饰艺术就是讲究美的表现形式,科学、合理地装饰布局,通过艺术装饰来衬托材质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陶瓷装饰,分为图案装饰和纹样装饰两种基本形式。图案装饰以规整、概括、对称、对比等构成要素来美化陶瓷;纹样装饰则包括写意、抽象、变形夸张等多种形式的装饰形式。不论是图案还是纹饰,都有其装饰规律和表现形式,两者和谐地融为一体,展现了装饰图案和纹饰的创作手法。线条、细点、块面、图形等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陶瓷装饰图案,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周围各种事物经常接触、认识,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而逐步描绘、创作出来的。大自然由,就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太阳、月亮的圆、缺,火焰的光茫,山的形状、水的波纹,鸟的飞翔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们就把这些头脑中的印象变成图形,在陶瓷、木材、金属等载体上表现出来,成为美妙的图案、纹饰。

陶瓷装饰在漫长的发展、形成过程中,经过陶瓷艺人和陶瓷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不断提高了对美的形态的认识,从摹仿到写实,再由具象到意象、抽象的变化过程中,人们掌握了美的构成形成规律,发现了在装饰构图中的多种手法。

用变形、概括、均衡,协调等手法装饰陶瓷,已成为人们常用的形式,变形是把物象的形态加以改变,用放大、缩小、扭曲、夸张等方式来组成图案,集中体现了物象的形态特征。概括是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提炼,成为适合器型的装饰图样,产生出简洁、明快之感。均衡有对称的美感,协调中包括均衡、对称、和谐、整齐,体现了特定形式的法则。

追求丰富的构图形式、稳定均衡的画面感,是陶瓷装饰图案的主要特点,给人以丰满、舒畅、充实的印象。在构图方式上,常用重叠式、展开式,开光式这三种形式。

重叠式:画面布局以器型的中间部位为主题,以多层次的图案衬托主题画面,可以有六到八层。在元代青花瓷上,常用重叠式构图,画面层次繁多,层层重叠,多的达到十层。这种装饰形式往往把陶瓷从口沿到器底层层用图案装点, “密不通风”。其长处是布满图案,构图繁密,密而不乱。但是,也有闭塞感,没有空间。

展开式:以长卷式的构图方法,向器型左右延伸展开,适合表现丰富的内容,同时,也显示出主题情节的连贯。现代陶瓷装饰多用展开式构图,以国画表现形式的画法。可以使作者尽情地在作品展现出情感、才智,有更大的表现空间。

开光式:传统陶瓷装饰中就常用“锦地开光”形式,现代陶艺装饰,又发展了“砂地开光”等新形式。开光的形式有圆形、方形、扇面形、菱形、瓷片形等多种。开光式构图往往把连续图案变成分散的局部,又把各个局部装饰图案连成完整的气势,统一的主题。采用“开光式”构图,可以灵活的利用错落有致、疏密结合的多种画面,来形成不同的节奏韵律,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

运用这三种构图形式,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突破常见的空间位置,把不同季节,不同空间的形态、物象,构成一个画面主题。采取散点透视法,根据作品的内容需要来组织、安排画面。把周围与中心结合、衬托,使不同的画面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陶瓷艺术创作中,我经过探索,学习、借鉴老一辈陶瓷艺术家的经验,有了一些体会。我喜欢画有装饰性的画面,在人物画中,常用带变形色彩的图案来装饰瓷艺作品,以穿插、对比、衬托、呼应、夸张的形式,来表现出有新意的艺术形象。

穿插:一件陶瓷艺术作品,往往具有较丰富的内涵,构图平板,就缺乏生命力。用穿插的形式构图,就能使画面生动,出现活力。在人物画中,以古代瓦当的形式组成的篆体书法、与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山石、树枝等错落有致地穿插在一起,使画面动中有静,书画结合,有较强的环境烘托作用。在“童趣”这件作品中,我采用人物与景物,竖形与圆形,纹饰与文字穿插的构图方式,使画面显得比较别致,又有民间风俗文化的内涵。

对比:动与静、虚与实、疏与密、大与小、人物与动物、山峰与流水等不同形态、不同位置的对比,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反差印象,用对比法构图,既在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花鸟画中,常用飞鸟、蝴蝶等动物与花卉组合在一起,形成动与静的对比,也就是使画面产生动感。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图案可以装饰在同一个画面,在对比中求统一。

衬托:与对比有相似之处,以环境衬托人物的身份、性格、心情,以块面衬托线条,以色彩衬托形象,以月亮衬托夜莺,可以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浓墨与淡彩,勾线与晕染,局部与整体,都能起到衬托效果。

呼应:上下、左右、前后、横竖的不同角度的图案,有机地形成协调、平衡作用,就形成了呼应关系。在“荷韵”新彩瓷瓶中,我彩用式笔与写意、小鸟与花草,莲花与荷叶相呼应的方式构图。在色彩的安排上,把红艳的莲花与素雅的荷叶构成呼应对比,较好地表现了“韵”的主题。鸟的飞翔、呜叫产生声韵,花、叶的线条、色彩体现出雅韵,韵味是需要品赏、琢磨才能感觉到的。

夸张:变形处理的形象,扩大其局部结构,打破比例和常规和概念。用夸张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创作观念,不仅是现代陶艺的常用手法,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中也有。我喜欢在仕女画中,用夸张变形的形式来作为装饰。女性的特征是肩窄、腰细,把仕女画成宽肩、丰腰,也能成为一种美感。细颈、宽脸、樱桃小口,是我画仕女时常出现的变形。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如果是这种形态,不会给人以美的印象。但是,在陶瓷装饰中,却不必拘泥于写实。在“闹花灯”这件陶艺作品中,虽然画的是传统仕女,人物的装饰中,采用了夸张变形手法,眼与鼻的距离拉长,手缩小,眼细长,衣纹简洁,以装饰性为主要特征。正月十五闹花灯,是民间传统文化风俗,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由于采用了夸张变形手法,传统题材中呈现出现代艺术意味。

在青花瓷绘制时,很讲究虚实关系,要求画面与空白的位置要协调,这就是“水路均匀”。陶瓷的空白“水路”,往往是画面的组成。经验丰富的陶瓷艺术家,能很熟练地把空白与画面相联系。虚、实相生,疏密有致。在“荷塘飞雀”作品中,采用了疏朗的构图,瓶体的上部,仅点缀了几只展翅飞跃的山雀,大面积的空白处理,展现了“海阔天空”的浩茫无垠。与莲花、荷叶相呼应的瓶体下面,以空白显示出水塘,其间勾画出几条游鱼,这样,就使画面出现了盎然生机。通过空白处理,不仅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而且体现出材质美。通过材质与装饰相衬托,较好地体现了装饰的美感,恰到好处地把握了画面与空白的关系。

最新回答
负责的秀发
玩命的豌豆
2025-04-07 00:52:52

(一)中国画对陶瓷装饰的影响

明天启以后的民窑瓷器上诗配写意画面,是明代文人山水画对瓷器装饰的直接影响。例明末清初民窑青花瓷器上的写意,兽、鱼、虫其绘画风格与当时著名画家八大山人的风格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康熙青花,五彩山石画法,习惯用“斧劈皴”而雍正时期则逐改用“披麻皴”。《中国陶瓷史》第十章,清代的陶瓷,有关中国画对陶瓷装饰方面的记载:“康熙时期人物画内容,除了习惯‘婴戏图’,‘八仙祝寿’、‘四妃十六子’等外,戏曲人物故事特别盛行。”例:“西厢记”、“水浒”中故事以及“钱塘梦”等等,在风格上这时期人物因受陈老莲画派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真正在陶瓷装饰中运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陶瓷装饰者在怎样处理上,大部分由匠人味逐渐变成文人味装饰风格。

到了清末民初,一批有国画修养的文人、墨客进入景德镇艺坛。如擅人物的王少维、山水程雪笠父子、花鸟程声和、潘陶宇等人,均以清新的国画技法大大影响了当时的传统画风,继起的“珠山八友”在他们的影响下也走上了这条路,为祖国的艺术宝库增添了光辉。

如绘画神技王奇、落地粉彩王大凡、水点碧桃花的刘雨岑先生,在传统的基础上,为了使瓷器上能达到象国画在宣纸上作画晕染的艺术效果,吸收了清代画家恽南田、任颐的没骨花鸟画的技法运用到陶瓷粉彩上,一直到现在。

当代“青花大王”王步先生运用中国画水墨画的表现方法来画青花,像国画一样墨分五色,他将青花料水也分五色,力求水墨韵味。着意研究清代八大山人、黄慎等人笔墨。以豪迈沉郁的风格简朴、雄浑的笔墨为花鸟传神,运用到陶瓷青花艺术上,在景德镇陶瓷艺术上别具一格。

以画虎著名的毕渊明,擅长金石、书法、诗词、绘画。年轻时候学习画虎名家四川张善子先生和广东岭南画派的高其峰先生等画家的佳作。在画面构图,运笔、设色、布景等方面继承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先生的虎即有张先生的画风工整笔力,又有南派画风的神韵。

高级工艺美术大师陆如是以擅长陶瓷装饰设计和国画花鸟享誉瓷艺和画坛的。运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而获盛誉。他创作的新彩“枇杷图挂盘”、“夏熟”是运用中国画技法进行陶瓷装饰,也是先生成功的作品之一。景德镇还有许多美术家如:老一辈画家,历经磨练,底子厚,功力深,艺术造诣较高,作品境界各具特色。胡献雅老先生的苍劲雄健,毕老的巍然雄据,余翰青先生的清丽秀健,马毓桂的苍老朴实,余文襄先生的静穆精深,徐天梅的苍劲深婉,及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中青年画家坚持走“师造化”、“师自然”的道路,刻苦学习,勤奋笔耕,富有朝气,勇于创造。他们的作品既有传统的艺术色彩,又吸收了外来姊妹艺术的养料,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的奔放流畅,有的高雅飘逸,有的严谨细腻,有的笔触娴静,有的意态潇洒 ……许多作品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笔墨情趣。

中国画在景德镇为什么如此风行?陶瓷美术工作者如此厚爱?这主要因为陶瓷装饰的表现形式,以构图到立意,以艺术形式到技法,都和工艺材料的不同而有区别。把国画借鉴到陶瓷装饰上来,因其许多艺术手法适合多种陶瓷不同器型装饰需要,国画与陶瓷互相渗透艺术手法和精美的陶瓷材质揉和生辉就形成陶瓷装饰的独特语言。

(二)陶瓷装饰吸收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

(1)运用散点透视的手法构图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构图,这才出现了古代长卷《清明上河图》和现代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时敏、姚耕云、卓鹤君等等最近创作的《长江三峡长卷》等等。如果按西洋画运用的焦点透视就没有办法画那么长的画。

在各种陶瓷造型器皿上如不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构图,也就根本没有办法绘制通景山水、人物等。

(2)“计白当黑”

“空白”是中国画形式中特有的重要表现方法。中国画强调着眼处白,下笔处黑。虚实关系,“知白守黑”这一国画艺术法则,基本上和陶瓷装饰一致。

(3)“写意传神”

中国画强调“似与不似之间”是齐白石先生对写意花鸟画经验的总结。“神在形似之外”、“形在神气之中”这是中国绘画艺术独特之处。特别是景德镇的明代民间青花,像“八大山人”的写意画,廖廖数笔,出神入化。如画人,一个圆圈是头,一撒是发,两点是眼,重笔撇成,倒转人字是舞动的双手,再随着画两条下窄长宽的长线,这便是身躯和脚,这是“婴戏图”中全部用笔,如现代画家关良、高马德等戏剧人物是那样的传神,相比之下,明代民间青花中的人物却更宁静、天真、流畅、秀美,且富于装饰效果。

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都可以在陶瓷装饰中找到。两者相互影响、渗透。如“粉彩”中的人物、花鸟画法都与中国画工笔重彩人物,花鸟类同。

剖析一下粉彩装饰方法就可以看到,陶瓷装饰和中国画历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画表现形式主要有工笔重彩、淡彩、工兼写,没骨写意,泼黑等等技法。主要讲究骨法用笔。白描勾勒、皴擦点染、设色渲染。一般采用散点透视,不受时空局限。构图上注意章法,讲究空白,追求立意及读书画印的巧妙结合等。这都是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中国画讲究个“意”字即写意。不单是画法工整和笔法放纵的水墨写意之分,这个意则是中国画神气魄。中国画在造型艺术形象中要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把讲求立意和气韵生动作为它们的最高标准。

而陶瓷装饰的表现形式,从主题到立意,从艺术形式到技法都和国画有许多相同点,只是由于工艺特点、工具、材料的不同而有区别。

如粉彩用笔一般采用中锋为主,略加侧锋,基本用皴擦法,由于瓷胎质地光滑,不如宣纸吸墨,要擦出的飞白效果而彩取原料的方法来分明暗。粉彩中设色上除无渲染着色外,(但有洗染、接色法)其中打底、罩色、填色等都与国画中的工笔重彩设色方法类同。

中国画特别强调线条的作用,国画线描技法积累了许多丰富经验,如人物“十八描”等,都是陶瓷装饰上所运用和借鉴的线描技法,无论古彩、粉彩、新彩、青花都离不开线条的运用。这点对陶瓷装饰都至关重要。

例如,古彩,一般以中锋勾线,线条钢劲有力,是古彩最基本、最重要的造型手段,古彩不似粉彩运用设色,洗染手法,只靠单线平涂,全靠线条功力来表现各种人物、花、鸟、山、水等形象。

线条表现在青花中最大,勾线分水要求青花料线画得凸起来,使分水控制在线条以内。不越过所刻画形象的线条以外。

(三)陶瓷装饰与中国画艺术互相渗透

中国画是画在宣纸上的,而陶瓷装饰的“国画”是吸收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来装饰陶瓷的。所以中国画和陶瓷装饰的“国画”是不能互相代替的两种艺术,只能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一般来说工艺美术品种都很精细,誉有“巧夺天工”的赞誉。瓷器上装饰国画多适宜工笔重彩,使画面显得很精美。

中国画艺术在革新,陶瓷装饰在力求工艺材料和装饰技法上的创新才能更好的把中国画艺术运用到陶瓷装饰中,才能创作出不愧为我们伟大的时代陶瓷艺术珍品。

老实的龙猫
落后的雨
2025-04-07 00:52:52

第一展厅由五代、宋代和元代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宋代的影青瓷、印花瓷和元代的青花瓷、高温颜色釉瓷最为夺目。第二展厅主要以明代官窑器为主,在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和装饰手法主要有青花、青花斗彩、五彩、红绿彩和颜色釉等。第三展厅 展出的是景德镇陶瓷史上最为璀璨的清代陶瓷。此时景德镇陶瓷工艺已经是集天下之大成了,集中了如汝窑、龙泉窑、哥窑等各大名窑的陶瓷技术。而景德镇特有的青花装饰技法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分水法的使用青花装饰达到了中国绘画的效果。陶烧瓷炼技术的成熟在郎窑红、钧红、裂纹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中得到了体现。而对景德镇现代 陶瓷业影响深远的粉彩技术也在清代陶瓷业的激烈竞争中应运而生,并且粉彩装饰技艺在清代晚期达到了其第一个高峰。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确定了景德镇陶瓷向绘画装饰方面发展的大趋势,为景德镇现代陶瓷在世界陶瓷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第四展厅是民国时期的陶瓷展。这个时期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造成了景德镇陶瓷史上的一次衰退。整个陶瓷界只有在陶瓷绘画领域一枝独秀,出现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一批陶瓷彩绘艺术家,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第五展厅是景德镇现代陶瓷展。展出了自新中国以来的陶瓷精品。

舒心的荷花
无辜的树叶
2025-04-07 00:52:52
孙同鑫陶瓷艺术

在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当今景德镇瓷坛艺苑,孙同鑫的瓷画作品以其娴熟老到的功底和追求高雅意境的构图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孙同鑫出生在景德镇一个创建于光绪年间的著名陶瓷世家。从小就在他自家作坊“孙荣记瓷厂”里跟随祖父孙洪元、父亲孙振东学习配制传统颜色釉和青花绘制技艺。1954年进入到一家大型瓷厂工作,从此正式踏上了釉下彩的生产研究和画面的设计创作道路。

孙同鑫虽然不是美术科班出身,但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有幸得到过享誉海内外的“青花大王”王步艺术大师的悉心指教,后来又从中国首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为师。家传的熏陶,名家大师的传授,加上自己

的勤奋努力和刻苦钻研, 日后近半个世纪里,他在釉下山水、人物和花鸟三大题材系列的创作中,可见其佳作频频,硕果累累。而从《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大全》 《中国民间名人录》 《时尚陶艺》 《景德镇陶瓷全集》和《景德镇陶瓷百期珍藏版》等大型书典画册中来看,他那些被收录的一幅幅画作,正是他艺术造诣一步步深厚的写照。再看孙同鑫为九江市浔阳楼设计并制作的高七米半、宽五米的巨幅青花山水瓷板壁画,其层次分明的布局、带有装饰性的笔触提炼,画面是那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叹为观止。足见孙同鑫驾驭如此“大视野、远效果”画幅创作的恢宏气度!艺术的灵魂在于创新。孙同鑫深知向前人、向他人学习的必要性,但重复他人就等于取消自己,他始终坚持用“心”去创新。生活中的他,是一个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的人。但在这种“寂寞”中往往会在他的胸境里萌发出繁茂的“成竹”来。天道酬勤,红宝石总爱笑迎那些奋力挖掘的开旷人。与其说是经过一次次的反复试验,不如说是经过多年来的艰苦磨练,孙同鑫于1994年,在总结前人釉下青花(五彩)技艺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表达自己心中景境的“青花泼墨”技法,正当今瓷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业内人士都知道, “泼墨”在写意国画中是传统的,而用近乎于液体的青花水料泼洒在吸水性极强的坯胎上,经高温而成瓷成画,可以说绝对是新颖的!虽然借鉴了国画中“泼墨”这一理念,但终究因载体、材质和工艺不同,青花泼墨的难度要大得多,两者不可同日而语。鉴此,这一技法的运用,无疑是独特的,也是空前的。当然,如何将“料水”泼洒得浓谈得当、虚实有度,泼洒得淋漓酣畅、流向自如,如何较准确的“泼”出胸中的“画意”,恐怕就是作者自己也难以用量化的词汇来作清晰的表述。这一切只有他心中的“感悟”才知道,只有那段曾经磨砺过他的漫长岁月才知道,我们只得肯首,这就是功底!这就是孙氏艺术!孙同鑫此种泼墨技法之得心应手的运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青花瓷画创作手段,更给画面平添了一股磅礴大气。他的许多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陶瓷美术界和收藏部门的关注和青睐。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首席鉴宝人耿宝昌看了孙同鑫的诸多画作后, 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近年来,他创作出了《大漠魂》 《牧归》 《晨》 《春之恋》 《大风歌》 《雪后鸟鸣林更幽》 《月夜诗思》 《故乡月明夜》和《月夜春水》等大量青花泼墨瓷画。其间,故宫博物院还永久性收藏了他的《人在天涯》和《深山岁月》两块青花泼墨瓷板画。

孙同鑫是一个喜欢清静的人,平时也比较低调,不爱张扬,在大庭广众面前总显得寡言少语。但就这样一个孙同鑫,却把自己许许多多的话语和心声,通过画笔,倾注到他的作品中。而画面反馈给观赏者的是亦梦亦

幻的“神”,是如诗如歌的“韵”,这种神韵会让我们如听高山流水、如闻沁腑馨香般的心旷神怡。这是艺术的感染力,也正是孙同鑫力意追求的深邃的艺术境界。稍细地解读一下他的诸多画作,我们不难发现,他对题

材立意、构图布局和前面提到的泼墨技法这三项要素的苦心经营,才使作品格调高雅、意境深远而出类拔萃,不仅大大拓展了当今瓷坛青花瓷画语汇的表现空间,也使许多作品有了经世的画魂。

世间万物可入画,一草一木皆丹青。艺术创新,选材易而“立意”难。鹰、鸡、鹤,山、石、水,松、竹、梅等,本是自然之物,但要将这些曾被古今艺人多次施墨于画幅的题材而用陶瓷青花材质工具和自己的绘画语言,塑造出能让观者产生共鸣和受到震撼的艺术形象,选材和立意是件首当其冲而又紧密相连的事情。孙同鑫凭着他对自然造化感悟之深广,凭着他综合素养的厚积,用颇富匠心的立意使平凡的题材能得到从形似到神似的艺术升华。像《云雾山中》 《望尽天涯路》及《林冲充军》等,无不是在画意中充满了诗情,给人以悠远的遐想空间。为了追求作品的最佳意境,孙同鑫在构图布局上不惜呕心沥血,以祈标新立异。无论是在平面的瓷坯板上,亦或是面对造型各异的瓶、盘,他的画面构图总能做到满而不杂乱,简而不单调,不乏如《十里春风满长安》和《春江渔歌》等布局较满的画作,层次是那样分明,花鸟水鱼是那样的鲜活,通篇显得得体有章,丝毫没有“拥挤”之弊。更有几幅山水瓷板,其泼墨如横空出世,料色如铺天盖地,但给人的观感却依然如“虚怀若谷”,依旧有清风徐来。曾有人说,画“满”难,画“简”更难。在此无须辨析话的泾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凡“简”能成画者,必具其高超的构图提炼能力。

《荷塘波影》正是孙同鑫这种笔力的典型展示。几片飘逸的蒿草,一只凌空而降的翠鸟,着墨寥寥,留下了大面积的空白。这空白,也给观者留下了对夏日荷塘许多美妙的联想。在如此简洁的构图中,我们分明听到了“风声”、 “水声”、 “鸟鸣声”,声声入“耳”的优扬诗韵,更体会到郑板桥“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中苦心经营的之含义。在孙同鑫这本专集的瓷画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的存在,感受到了对天地之心的传达;也感受到他那颗豪放不羁、淳朴烂漫的心灵。他无时不在用心去感悟美,用心在创造美。不论施墨于什么作品,他不会草率苟且;不论立意何种题材,他都会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可以说,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对自己心灵的洗礼!唐代画师张躁有一句被历代文人尊崇的名言,叫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的是以自然万物为师进行描绘和作者要在描绘中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孙同鑫的青花泼墨和诸多瓷画展现出的新容颜,正是他依时依势的开拓和创新。孙同鑫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还致力创作了许多表现新时代情感色彩的作品,其中包括诸多的日用瓷造型及画面设计和一些新颖奇特的陶艺品制作,受到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有的并被采用投产。

从孙同鑫身上,让我们看到了瓷都人憧憬美好、乐观抒情的胸怀,孙同鑫的艺术追求己硕果满枝头。但艺海无涯,他会更加努力去塑造更加美妙的瓷画意境。我相信,凭着他的勤奋和悟性,在未来的道路上,会用他耕耘不辍的画笔,向世人捧出更好的心扉之作。

要减肥的麦片
英俊的大叔
2025-04-07 00:52:52
我国古陶瓷装饰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烧制工艺虽原始,但彩陶纹饰却极富艺术创造,纹饰的变化单纯而色彩艳丽。稚拙、淳朴、豪放的彩陶其基本构成是点、线、面的符号组合。如在黄河流域的彩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水波纹、旋涡纹的组织与色彩,看到它们,似乎看到了滚滚而来的卷着泥沙旋涡的黄河水,让人激动感怀。其它如;方格纹、编织纹、谷叶纹及鱼纹、蛙纹、人纹等纹饰,这些题材,全是从生活中来,又用于生活,创造性地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象表现为瑰丽优美的图案,给装饰艺术奠定了第一个里程碑。

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商代,出现了白陶,白陶花纹繁缛,形制美观,青釉硬陶具有瓷器的特征,从造型和装饰看,这时期的陶器吸收了青铜工艺的特点,烧制了刻纹白陶,使陶器装饰与当时的青铜艺术互相辉映。

汉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从陶到瓷的孕育成熟阶段。

秦汉时期,国力开始强盛,经济初现繁荣,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精神与物质方面的有利基础。

汉代的釉陶中的低温铅釉和薄釉硬陶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

南北朝的青瓷器,其釉色装饰典雅秀丽,温润柔和,器皿造型独具特色,既饱满深厚,又端庄挺秀,装饰手法上常见有压印花、附加堆纹和划花等;由于当时佛教的影响,青瓷纹饰上出现了佛像、飞天、忍冬纹和莲瓣纹等新的题材,这些外来文化被吸取到瓷器的装饰上来,并予以融化与发展。

隋代的白瓷烧成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重大价值,它给后来的彩绘瓷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形成了著名的邢、越二窑,北方邢窑的白瓷,胎质细洁,釉色白润;南方越窑的青瓷,胎质坚硬,釉色莹润,纯净如翠。除釉色装饰外,还有印花、划花、堆贴、捏塑等装饰手法。图案内容较以前大为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而且还出现了低温、色彩鲜丽的“三彩”釉,它运用黄、绿、褐等釉色,烧做成色彩绚丽、缭绕变幻的艺术品。还有淋漓豪放的花釉和精巧别致的纹胎、纹釉瓷器,大大丰富了陶瓷制品的装饰。

从原始社会的彩陶一直到唐代的瓷器,可以说陶瓷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技艺和材质的提高,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间虽受到某些工艺的影响,但不同的时期都反映了不同的装饰风貌与特色。

宋以后,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文人、士大夫对美术的热爱形成了艺术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对瓷业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走向了立足于观赏角度的审美境界。宋瓷的美学风格,以沉静雅素为特色,表现为含蓄而不外露,自然而不雕琢,这主要在于宋瓷重装饰的釉色之美,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如景德镇青白瓷的釉色晶莹如玉,龙泉青瓷釉色的青翠晶润,这些釉色装饰,正说明了当时人们对美追求及审美意念的提高,以及从尚新的审美意识与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宋瓷的装饰美不光体现于釉色的装饰,还包含刻、划、剔或镂空装饰、化妆土的装饰及彩绘装饰。彩绘装饰是中国陶瓷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装饰方法,宋代瓷的彩绘装饰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瓷器上的刻、划花和印花装饰技法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而让位于彩绘。元青花瓷装饰十分讲究布局、构图,讲究青白相映、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尽管其装饰层次多、画面满,有的装饰圈达十几层之多,然而却层层有别,主次分明且浑然一体,使人感到丰富而不繁杂,饱满而又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与形式美感,深受人们的珍视与喜爱。

明、清两代除了生产青花瓷外,还大量生产了彩绘瓷和各种颜色釉瓷。出现了明前期釉上红彩、黄彩和金、银的彩瓷,成化斗彩瓷、正德素三彩,浓艳的嘉靖青花五彩瓷、清宫廷御制的珐琅彩瓷等等,真是灿烂辉煌,至精至美。其陶瓷制品的产量之多,工艺之精,品种之丰富,装饰之多样是前代所无法可及的。

纵观历史长河,陶瓷艺术的发展,在各个不同的朝代都有一定的进步、发展与提高,在各个历史时期也都显示了那个时代的装饰风格与艺术特色。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一致,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融合。七千多年的陶瓷工业的发展壮大,陶瓷装饰艺术的丰富与提高,形成了我国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