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史上的能工巧匠
赵慨。字叔朋,据传生于西晋。东晋时官至五品,后退隐于景德镇,把其所熟知的越窑青瓷技术应用于景德镇瓷业,被后世景德镇瓷工尊为陶瓷业的师祖,并建庙供奉。
陶玉。相传是唐武德年间景德镇镭秀里人。制成“土坯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的瓷器,载人关中,且贡于朝廷,所制瓷器被称为“假玉器”,所烧窑场又称陶窑。
霍仲初。相传是唐武德年间景德镇东山人。所制瓷器“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续如玉”,所烧窑场又称霍窑。
周丹泉。字时道,苏州人。明隆庆、万历年问的制瓷名家,在景德镇开办窑厂,被称为“周窑”。周氏善仿古器,所制器皿足以乱真。
昊十九。本姓吴,名昊,十九为其排行,又名吴为,自号“壶隐道人”,生于明嘉靖前期,卒于明万历后期,是明代制瓷名家。昊十九出生于瓷业世家,一生从事陶瓷制作,所制瓷器精美绝伦,其所制作的流霞盏,明如朱砂,色如晚霞;制作的卵幕杯,薄如蝉翼,晶莹透亮,重仅半铢(1/24两);制作的茶壶,造型优美,风格典雅。世称“壶公窑”。
童 宾。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幼年读书,秉性刚直,以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因万历年间烧造龙缸,久不成功,瓷工受到迫害,童宾被逼,以身投窑,以骨作薪,以示抗议。据说次日奇迹出现,龙缸烧成。为纪念塔,后人尊他为“风火神”。
郎廷极。字柴垣,清康熙年间江西巡抚兼景德镇督陶官。郎氏对陶瓷颇有研究且酷爱古器,督陶期间对陶瓷业多有建树,世称“郎窑”。所制描金双龙酒杯、脱胎碗等巧奇天工;创烧的红釉瓷器华美名贵,被称为“郎窑红”。
年希尧。清雍正年间兼管景德镇御窑厂窑务。年希尧任窑务期间生产的瓷器,世称“年窑”,所制瓷器极其精雅,并发明了不少新的釉色,其中以胭脂釉为佳,胎骨极薄,时人称“国朝陶器美匹,迩来年窑称第一”。
唐英。字俊公,别号隽公、蜗寄、蜗寄老人、陶成居士、陶人、榷陶使者等,关东沈阳人。生于1982年,卒于1756年。自雍正六年(1728)奉命驻景德镇督陶,前后15年,为发展景德镇陶瓷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著有《陶成纪事》,绘制了《陶成图》、《陶治图说》等著作,系统地总结了景德镇的制瓷工艺。还亲手制作瓷器,传世作品甚多,所督造的官窑产品史称“唐窑”,产品之精美达到景瓷历史的高峰,被世人公认为是瓷中珍品。
陈国治。安徽祁门人。清道光、咸丰年间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名家,善于在瓷板、文具等半成品上雕塑龙、马等,施以各种色釉,其作品棚棚如生,作品精细中饶有画意。二、近现代陶艺名家
黎勉亭。江西新建人,清未民初景德镇的刻瓷名家。首创用钢针、钢刀等工具在烧成的瓷器上刻饰各种画面,其形神逼真,层次丰富,画意宾永。当年袁世凯曾邀他人京,为英王乔治刻像,刻成后轰动京城,获得好评。
王 琦。字碧珍,别号陶迷道人,江西新建人。生于1886年,卒于l 933年,民国时期的绘瓷名家。受中国绘画史上清代“扬州八怪”的影响,与王大凡等发起组织“月圆会”,研习陶瓷绘画技艺,在景德镇陶瓷艺坛上产生重大影响,后人称他们为“珠山八友”。他擅长绘画人像,技法上,他创造性地运用绘像方法绘一般瓷器人物头面,俗称西法头子,使作品呈现出清新柔和的美感,能仿黄瘦瓢写意法画衣纹,画风新颖,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王大凡。名望,号默山柜子,安徽解县人;生于1888年,卒于1961年,著名的陶瓷美术家,“珠山八友”之一。从事陶瓷艺术创作近半个世纪,是一位多产的陶瓷艺术家。他的作品注重古为今用,能巧妙地运用文人画中的意兴和契机,画风古朴,用笔纤秀,构图严谨,他擅长人物画,以工兼写见长,于秀逸严谨中见奔放洒脱。1915年,他27岁时作的人物画大瓷瓶“富贵寿考”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39年,他发明了陶瓷“落地粉彩”技法,别具一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进景德镇陶资研究所工作,创作了许多歌颂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好作品。
刘雨岑。又名雨城,安徽太平县人。生于1904年,卒于1969年,是景德镇著名的陶瓷美术家,“珠山八友”之一。他擅长兼工带写的中国花鸟画技法,在构图、设色、气韵诸方面能与陶瓷造型巧妙结合,首创“水墨粉彩装饰技法”,并发明了著名的“水点桃花”画法,其作品清新、素雅、莹润,在陶瓷绘画领域自成流派。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精湛的粉彩花鸟作品,为中外陶瓷爱好者珍藏。
徐仲南。原名咳,号竹里老人,江西南昌人。生于1872年,卒于1953年,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陶瓷名家,“珠山八友”之一。青年时专攻人物,中年时专攻山水,晚年时专攻松竹。他画的人物,神形兼备,呼之欲出;画的山水,层次丰富,意境高深;画的松竹,苍劲挺拔,清新秀丽。
邓碧珊。字壁寰,号铁扇子,江西余干人。生于1874年,卒于1930年,民国时期的陶瓷名家,“珠山八友”之一。工画鱼藻,所制作品真实、生动、活泼,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美称。
汪野亭。别号传芳居士,江西乐平人。生于1888年,卒于1942年,清末民初的陶瓷名家,“珠山八友”之一。初画花鸟,后改画山水,首创在陶瓷装饰中运用国画技法,使画面色调明朗清新,生动自然。他的作品色彩清新素雅,画面秀丽高雅,力作之一—18寸粉彩墨彩瓷板画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程意亭。字甫,号泊山山民,江西乐平人。生于1897年,卒于1948年,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名家,“珠山八友”之一。工花鸟,其作品构图新颖,运笔流畅,写实与夸张巧妙结合,画面清新俏丽,活泼传神。
田鹤仙。原名田青,号荒园老梅,浙江绍兴人。1894年生于江西抚州,卒于1952年,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陶瓷名家,“珠山八友”之一。早期善画山水,中晚期专攻梅花,其作品线条苍劲,而活泼,挺拔而潇洒,用色淡雅脱俗,构图新颖,风购独具,意境售永,时人称其“山水清晕成一格,梅花作出更元双”。
游长子。福建人,生卒年不详,是民国时期景德镇的雕塑瓷名家。善作大型瓷雕和捏像,曾制作1丈多高的太白醉酒卧像,形神兼备,引起轰动。
汪大沧。号一粟,别号桃源老农,安徽黔县人。生于1901年,卒于1952年,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陶瓷名家。擅长山水画,首创以秃笔技法绘画粉彩山水,运笔简练沉着,画面意境深远。
何许人。名处,字德达,安徽南陵人。生于1882年,卒于1940年,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名家。擅长山水,尤工雪景,所作“寒江独钓”寂寥空阔,意境很深;“梁园飞雪”雪拥丹阁,华贵荣然。并善微刻,能在寸径印泥盒上书写《出师表》、《赤壁赋》等全文。
刘仲卿。字锡祖,江西南昌人。生于1898年,卒于l 969年,是景德镇著名的陶瓷美术家。擅长粉彩工艺装饰,专攻领毛草虫,尤以蝴蝶见长。他将景泰蓝、刺绣、工笔绢画等多种艺术精华溶于一体,创造出独特的“点结”技法,画面以线为骨架,以点成明暗,线条流畅细腻,柔中见刚,具有典型的清代雍正粉彩瓷的艺术特色,赢得国内外收藏家的高度评价,当时的“公和安”、“奇宝斋”、“阂泽轩”等古玩商家对其作品赞不绝口,包购包销。
王 步。字仁元,号竹溪,晚年所作常著“陶青老人”,江西丰城人。生于1898年,卒于1968年。从事陶瓷美术创作近60年,乎生所作数以万件,尤其精于青花瓷的绘制。其作品创造性地运用“铁线描”的笔法,采用水墨画的技法绘制青花。在传统技法上,他吸取国画泼墨方式,并发明一种会流动也会顿住的色料,使作品色泽鲜润发光,画面格外活泼而自然,画意浑厚、清新、简洁、淳雅,运笔自如,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被称为“青花大王”。其青花艺术已自成画派,成为当今陶瓷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他的作品大多为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珍藏。
杨海生。字海昧子,江西丰城人。生于1922年,卒于1970年,是著名的陶瓷雕塑家。其作品以捏雕为主,堆、雕、楼俱精,技艺全面,艺术造诣极高,为陶瓷捏雕技艺在景德镇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
徐播生。字顺元,号盘古,江西丰城人。生于1891年,卒于1966年,是著名的陶瓷雕塑家。他的作品融合画、刻、塑、楼、捏等多种技法,创造出“索浆法”龙船制作工艺,首次以雕塑形式创作了陶瓷楼空龙船,从而把陶瓷搂空技术推到一个新水平。
曾龙升。字龙生,江西丰城人。生于l 900年,卒于l 964年,景德镇著名的陶瓷雕塑家。早年创作的3米高孙中山瓷像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他的作品中传统技法基础坚实,同时追求新的表现风格,使作品形式与内容融为一体。无论传统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有大量佳作,如“十八罗汉”、“济公和尚”、“天女散花”等久负盛名。
龚耀庭。江西南昌人。生于1910年,卒于l 975年,著名的陶瓷美术家。专长山水瓷画,年轻时便颇负盛名,不论青绿、浅绦、雪景等都有较高成就,尤以浅绦山水画见长。其作品兼工带写,以浅蜂为基调,笔法苍劲有力,刻画细腻,设色雅致明快,构图生动,变化自如,突破了山水画大红大绿之俗,给人以意境深远的美感。
毕渊明。安徽敲县人。生于1907年,卒于1990年,著名的陶瓷美术家。其作品专长动物,尤精于画虎,被誉为“毕老虎”,所画之虎富有威猛之气,在构图、设色、布景、运笔等方面继承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既有张善子画风的工整笔力,又有高奇峰岭南派画风的神韵;既有工笔,又有写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余文襄。江西都昌人。生于1910年,卒于1994年,景德镇著名的陶瓷美术家。擅长工艺粉彩雪景山水,其作品风格意境深远,用笔雄浑,给人以高洁旷达,豪放壮观的感觉。他在继承传统雪景技法的基础上,另辟途径,在岁寒萧索、冰天雪地的景致中表现春的信息和勃勃生机,作品充满纯朴庄重的意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被人誉为“雪景大王”。代表作有“扫雪图”、“雪归图”、“赏雪图”等,在全国多次陶瓷美展中获奖。
余翰青。江西乐平人。生于1904年,卒于1986年,景德镇著名的陶瓷美术家。擅长花卉翎毛、虫鱼瓜果,兼画山水人物等,从艺60多年,作品驰名中外。其早期作品工整典雅,形象逼真,富有诗意;晚年作品笔墨纵横、苍劲练达。“批耙莲子瓶”等许多作品被北京展览馆和国内外其他博物馆所珍藏,并在国内外各种美展中获奖。代表作有“批杷”、“牡丹”、“寿桃”、“益寿年丰”、“育雏”等。
叶冬青。安徽默县人。生于1923年10月,卒于1995年,景德镇著名的陶瓷美术家。专攻龙、凤等陶瓷图案装饰,享有“画龙专家”之誉。他的作品以博取胜,融唐之雍容典雅、宋之严谨精致、明之劲健挺拔、清之华丽纤细等风格于一体,色彩繁而不杂,讲究完美丰满,突出明暗对比,富有浓顿的民族色彩和传统特色。他的“团龙多彩洋莲”双耳鸡心瓶等多件作品分别被景德镇陶瓷馆和国内外工艺美术馆珍藏,在国际土享有盛誉,多次在国内外展评中获奖。
1、一般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现代化制作的痕迹明显。民国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各窑厂均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加工程序,
从采料、练泥、制坯、晾晒、成型等各个环节均基本上采取流水作业,因此制作出来的坯体整齐划一,厚薄均匀,旋削切割精准,干净利索,胎土细润,少有铁星。
2、窑炉通常均已采用名种类型的隧道窑,燃料多用煤、气、油,因此窑温提高、温差小、窑内器物受火均匀。这样烧成的瓷器一般胎土完全瓷化,不易变形,釉面光润,胎体坚致,以手弹之其声音清脆而有余韵。
3、釉料均机械处理,故釉面均匀明净,细若凝脂,光亮柔和不刺眼,在放大镜下观察下可见汽泡排列非常均匀,且大小也相一至。
4、各种彩料通常采用科学配制而不是采用传统的矿物颜料,因此彩料纯度提高,少有杂质,颜色鲜嫩有光泽。又由于二次入窑烧彩时多用小窑炉,温度、时间及火向都能很好地控制,故少有烧坏的彩面。
扩展资料
民国瓷器指的是清朝覆灭的1911年至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之间制作的瓷器。民国瓷器现在已经是各大、中型拍卖会的主角之一。民国时生产瓷器厂家众多,内中应特别注意“江西瓷业公司”。
它的前身是明清御厂窑,有深厚的工艺技术基础,因此烧造的瓷器均有相当高的水准,民间戏称其为:“蒋介石官窑”。
近些年来民国瓷器精品已经在悄悄地升温了。主要是因为民国瓷器本身就具备了较高品质,其艺术表现力也并不逊色于前朝。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已在不动声色地把平常人仍视为杂货的民国瓷器悄悄地纳入怀中收藏了起来,等待着“一朝成名天下知”的那一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国瓷器
四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徐朝兴 毛正聪 夏侯文 张绍斌 五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陈石玄根 徐定昌 卢伟孙 陈爱明 陈显林
十六个浙江省省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季银龙、徐凌、胡兆雄、董炳华、王传斌、金逸林、夏侯辉、竺娜亚、毛伟杰、毛丹阳、徐峻清、梅红玲、张 晞、杨建琴、陈先明、李邦强
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 季友泉、丁绍杰、余正青、吴学远、苏伟、龚伟康、陈永德等 徐朝兴 龙泉青瓷大师
徐朝兴 浙江丽水龙泉人。13岁辍学而学艺,从事青瓷艺术52年。 1996年被评为第一个青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07年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承人 两届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会长 当之无愧的青瓷掌门人。
毛正聪 1940年10月出生于龙泉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原龙泉瓷厂厂长、总支书记、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龙泉县第九届人大常委、浙江省七届政协委员,从事青瓷艺术研究45个春秋。继承古老传统工艺,尤对歌窑文片艺术研究有新的突破,抽象形文片艺术,千奇百态,既象非象,作品别具一格。
夏侯文 江西省分宜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6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同年分配到龙泉瓷厂工作,从事青瓷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研究工作。他的理论基础扎实,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几十年来创作设计了大量作品,并屡屡获奖。代表作品有:《双鱼洗》、《仿古莲花碗》、哥窑《龙纹盘》等。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93年被国家授予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并享受国务院及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一级工艺美术家”2003年授予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5年授予为“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张绍斌 字弘远,1957年出生于浙江龙泉一个陶瓷世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丽水市人民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多年来,对梅子青、粉青、天青、米黄色哥窑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使青瓷釉色得到明显改观,尤其是薄胎厚釉、支钉架烧研制成功,圆满恢复了传统官窑青瓷的烧制工艺,成为瓷中精品,被誉为当代官窑。 作品采用纯手工拉坯成型,从宁静平和心态中生发出悟性灵感,融入手工拉坯,使每件造型独具神韵。而涅泥拉坯手法与构思造型的自然契合,也使作品在开片纹路上各呈风格。观张绍斌的青瓷艺术,清纯洗练,温润凝神,既印证着大千自然的本真淳朴,又透溢出人文历史的情怀内涵,正所谓“空谷清音”、“会意传神”。
卢伟孙 龙泉青瓷大师卢伟孙 1962年生于龙泉。 高级工艺美术师,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1983年毕业于龙泉陶瓷技术学校。工作于龙泉青瓷研究所。 1992—1 993年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 1993年开创哥、弟纹胎瓷的新工艺。 1994年“哥弟”窑纹胎作品《冬的思绪》获《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一等奖。同年《冬的思绪》、《龙泉窑青釉小口瓶》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 1997年创建“龙泉子芦窑”。 2001年应邀日本东京举办青瓷作品展。 2002年作品《天与地》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二等奖。《梅子青釉金丝纹片瓶》、 《清》系列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三等奖。 2002年作品《天与地》被中南海紫光阁珍藏。 2004年青瓷作品参加“第四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05年青瓷作品参加“陶都宜兴国际陶艺展” 。 2006年作品《春·秋 》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天池》、《鱼草纹大洗》 获奖。《漩》获铜奖。 青瓷作品参加《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作品参加《第五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07年青瓷作品《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鱼草纹大洗》被浙江美术馆收藏。
季银龙,1988年出生,浙江龙泉人; 剑瓷工场品牌创始人; 龙泉青瓷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 浙江省助理工艺美术师; 人称“龙泉青瓷界的活雷锋”,曾是资深互联网产品经理,为龙泉青瓷在影视方面的合作与宣传推广作出不小的贡献;因为从小在龙泉长大,对家乡有一份特殊的感情。2014年,毅然辞职回到龙泉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
曾轶星,60年代出生,浙江龙泉人,写过小说,当过编辑,人称“半仙”,出生干部家庭,父亲曾是区委书记,母亲是供销社主任。曾轶星祖辈曾是龙泉青瓷界名人,祖籍宝溪乡。这里是龙泉青瓷发源地之一,在龙泉青瓷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尤其是清末民国时期,自宋元以来极盛数百年的龙泉青瓷几近断脉,然而也就是这一时期,一批土生土长的宝溪青瓷艺人默默传曾着宝溪青瓷的窑火,曾轶星也成为其中一员。
王志伟,70年代出生,浙江云和人,喜欢古琴诗歌,收藏彩陶普洱茶 龙泉瓷。2003年开始纯手工制作青瓷。作品获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银奖、第十一届“天工艺苑 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浙江省第二届陶瓷传承与烧制技艺评比银奖、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金奖、银奖。著有《瓷度》《经典汉文化元素--龙泉青瓷》《龙泉青瓷传承与创新》《无能使有钱人成为收藏家》《瓷语的碎片》等等。 在制瓷技艺方面,推崇向古人学习,十年来走遍龙泉大窑、溪口等地几乎所有的窑址,读遍所有关于龙泉青瓷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对龙泉青瓷的历史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见解。博览群书,尤其是对诗歌、哲学、文言文地热爱和大量阅读,练就了他对龙泉青瓷的独特视角。丰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对古代龙泉青瓷地深入把握,使得其作品深得南宋神韵,被誉为龙泉青瓷王阳明派,引领当代龙泉文人瓷流派。对于头衔,自觉面对龙泉大窑、面对南宋龙泉青瓷,永不敢自称大师,因而拒绝参与任何职称评定,坚持让作品说话!创作自我要求极高,非精品不以示人,备受文人、业内专家认同首肯。著名诗人、古陶瓷鉴赏家陈先发评价其:制瓷有大匠风范
潘陶宇 (1887--1926)字鼎钧,斋名古欢,号澹湖外史,简称澹湖。江西波阳人,清末民初的绘瓷名家,潘陶宇亦被称为景德镇现代彩绘的奠基人。1911年后,出任江西省甲种工业窑业学校图画教师,潘陶宇曾培养了不少优秀画瓷弟子,如“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等均出自他门。潘陶宇执教之余,常绘彩瓷,擅长粉彩。出他宇笔下的彩瓷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鸟均甚精湛,笔法清新奇丽。潘陶宇等精制陶瓷作品,参加在美国芝加哥、费城博览并获优奖,潘陶宇为国家、为景德镇赢得国际声誉。
以郭葆昌为主导的传承派,制造了以 "居仁堂"为款名的瓷器,其胎质、釉面和彩绘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公元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规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为了效仿明、清历代皇帝的做法,在景德镇设御窑,烧制名贵瓷器,写上年号,供宫廷使用。传世的"居仁堂"、"居仁堂制"和景德镇御窑督陶官郭葆昌,后用自己的别号"觯斋"为款识,烧制了一部分瓷器,堪称名贵。题"洪宪"年号的瓷器均为托名之作。到了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洪宪年号随之取消。
清末民初的仿古风盛行,无论什么年代,什么窑口无所不仿,仿古范围包括瓷质,釉色及彩绘等各方面,青花器也不例外。的确,少数器物在技巧上达到 "乱真"的地步。如民国孙瀛洲先生专仿明代前朝青花器。他仿制的永乐、宣德青花盘、碗类,其凝重结晶的青花斑点深入胎骨之间,效果与真正永乐、宣德青花器相似,极难辨识。
民国初期出现了新粉彩。新粉彩瓷画与传统粉彩相比,无论在造型、线条、光泽、色彩等方面都吸收了近代画的营养,作品以工见长,色彩浓艳,更符合大众市民的欣赏水平。
新粉彩瓷画的先行者汪晓棠和潘陶宇,他们的新粉彩瓷画影响了整个景德镇瓷画风格。到了 1928年在王琦倡导下,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许人、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毕伯涛、刘雨岑画师成立了"月圆会",称为"珠山八友"。同时与珠山八友齐名的著名画师还有张志汤,方云峰,汪大沧,余翰青,张沛轩,汪小亭,程芸农等人。新粉彩作品以瓷板画居多,有方瓶、筒形瓶、印盒、水盂、扁壶等造型简单的器物。
为了挽救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民族工商业者,在中国瓷器手工业中进一步改革,创办了一批新式瓷厂。郭葆昌在景德镇监督烧制瓷器时,聘请绘画、填彩、浇釉、造型、烧窑等名家,采用官商合股开办了 "江西瓷业公司"。烧制的器物,胎骨轻薄,釉色洁白,彩质纯净鲜明,绘画精美。器物的底部落"公司"款。这些器物给陶瓷鉴定家们称为:"中国瓷业史中仅有的一朵复兴之花。"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在近代制瓷的成就中,除景德镇外,湖南醴陵的釉下五彩独树一帜。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地处湘东的醴陵产优质瓷土,从清初至清末,制瓷业几度兴旺,但工艺落后,仅生产大众日用粗瓷。民国初年,时任国务院总理兼财政部长的湖南人熊希岑,赴日考察瓷业,回国后在他家乡主持创办了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在景德镇艺人和日本瓷匠的帮助下,创造了釉下五彩。这种独具特色的釉下五彩,色彩丰富,晶莹润泽,清雅明快,独具风味。有红、橙、黄、绿、紫、黑、灰等各色。每种颜色又细分几种色调,达到了 "艳而不俗,淡而有神"的艺术境界。既古朴典雅,又鲜艳浓郁。当时的制瓷绘画高手有张晓耕、彭筱琴、傅道惠、游先理、吴寿祺等艺人。醴陵釉下五彩问世仅20多年(1909-1930年)先后四次在国内外大赛瓷会上获得金奖,曾风靡一时。目前传世作品稀少。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民国瓷器中最具文化特征的当属时装人物画瓷器。这种创新的时装人物画瓷器,展现了民国时期的新时尚。在瓷绘上采用了艳丽而丰富的新粉彩技艺,使中国瓷器人物画展现了划时代的新姿。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民国以前的瓷器上的画面,多绘山水,花鸟和吉祥图案,人物画大都是文人雅士,道释和戏曲故事。很少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妇女。时装人物画瓷器多方面描绘家庭妇女生活的场景,有的对镜梳妆,有的弹琴,有的相互插花,有的戏童。这种在瓷器上描绘身著时装的摩登女性的家庭生活,在中国陶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为研究民国时期的风俗演变和妇女时装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第三章 中国古瓷对国外和东南来地区的影响</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我国陶瓷在唐代已有相当数量销往国外。入宋以来瓷器对外输出有增无减,在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及非洲与海岸很多国家都发现了我国宋代瓷器。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的荷兰、德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有些瓷器在造型、纹饰完全按欧洲人喜爱的式样烧制,具有中西方风格融为一体的特点。如瓷器上的郁金花纹就是荷兰的国花。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表现在唐代陶瓷上绘画艺术风格,比法国现代画代表人物毕加索要早一千多年。 1708年,德国的伯特格尔(1682-1719年)烧制出白色而透明的欧洲硬质瓷。法国继德国之后烧制出相似中国的真正瓷器。英国的韦奇伍德(1730-1795年)首次采用蒸汽机和铅版转印的装饰技术,把陶瓷以低廉的价格推向大众市场。当18世纪末欧洲大规模生产瓷器后,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出口已是强弩之末了。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中国古瓷对朝鲜和日本瓷器的制作影响巨大。自汉唐以来,中朝日三国就有着频繁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国的陶瓷就大量销往朝鲜和日本。特别是宋太祖和明清时期,以景德镇为代表瓷器销往朝鲜、日本后,备受各界人士的欢迎。朝鲜的高丽和李朝时期受中国的青花、五彩瓷器的影响,先后成功烧制出了具有中国制瓷工艺又有朝鲜特色的青花和五彩瓷。日本于 1616年也成功烧制出青花瓷器,1643年又烧制出与中国十分相似的五彩瓷器。至乾隆时代,日本已成为强大的陶瓷国。中国陶瓷不但失去了日本这个巨大的传统市场,而且还多了一个争夺欧洲和西亚出口市场的强劲对手。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一、高丽青瓷</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高丽青瓷。是指公元 918年至公元1392年高丽王朝统治的这470多年期间所生产的青瓷。高丽青瓷自出现之日起,就是为贵族和宫廷所使用。高丽青瓷深受中国瓷器的影响。当时高丽王朝与宋朝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中国瓷器的输入,对高丽青瓷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大都仿效宋瓷,其纹饰、造型忠实地沿袭了越窑、定窑、耀州窑和后来的汝窑、龙泉窑的风格。据宋代知名画家徐竞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书中记载:"陶器色之青色,丽人谓之翡色。"又说:"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惟此最精绝。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这里,徐竞将高丽青瓷与宋汝瓷、越窑瓷相提并论。可见当时高丽青瓷的名贵。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高丽青瓷釉色比较接近于龙泉青瓷,以粉青和翡色为主调,釉面光泽,有细小纹片,并镶嵌黑、白纹饰。高丽青瓷流行青、黑二色和其民族所尚相关。据《高丽史》记载: "我国始于白头,终于智异,其势水根木干之地,以黑为父母,以青为身。若风俗顺土则昌,逆土则灾。风俗者,君臣百姓衣服,冠盖、乐调、礼器,仕用是也。今后,文武百官黑衣青笠……凡器用 铜瓦器,以顺土风。从之。"从此不难看出高丽青瓷流行青、黑二色的根本原因。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二、李朝瓷器</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李朝瓷器是指公元 1392年至公元1883年所生产的瓷器。李朝瓷前期受我国元末明初白瓷影响,釉调较深,烧造的白瓷像雪一样纯白。李朝时代人们崇尚清正廉洁、儒家清白理念深入人心,所以白瓷贯穿李朝整个时代。李朝瓷器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从太祖元年到仁祖二十七年(1392-1649年)。中期从孝宗元年到英宗二十七年(1650-1751年)。后期从英宗二十八年到高宗二十年(1752-1883年)。本书介绍一件李朝官窑彩瓷的珍贵实物彩罐,高11.5cm,口径14.6cm,底径12cm,平唇、矮圈足。器里外及底部全部施白釉,呈象牙白,有细纹开片。釉层细致莹润,胎土洁白细腻,手感较重。底部有五角星状排列的六个突出圆点,为官窑产品标志。正面有三具飞龙在云中振翅飞翔,龙纹用黑色釉。灵芝型彩云用豆绿色和浅蓝色浓淡搭配涂盖。这种施彩方法类似中国的斗彩。器物外壁口沿处有两道豆绿色纹样。罐两侧浮雕狮子头,狮子两眼圆睁,目光炯炯,口衔圆环,威猛雄壮,气势磅礴,青花色泽青翠鲜艳,晶莹光润。背面从右至左书写"惠我无疆"黑漆色大字。充分体现了李朝晚期官窑水平,其工艺之精,堪称稀世珍品。李朝中期白瓷釉色略带青色,同时出现了白瓷染色,像釉里红,釉里褐等。这时青花瓷的花纹用笔幼稚,柔弱的流线可以简练到惜墨如金的程度,与我国明初景德镇民窑瓷相类似。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三、伊万里窑与吴祥瑞青花瓷及其它</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明正德六年( 1511年)日本陶艺家伊藤五郎大夫(伊藤五良辅)随日本使节来我国江西景德镇学习制瓷技术,改名为吴祥瑞,两年后回国,称"伊藤五郎大夫祥瑞",以示对中国的怀念,他在日本肥前的伊万里开窑,称伊万里窑,是日本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瓷窑之一。凭借该窑传播青花瓷器的制作技术,日本称青花瓷器为染付,为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作品上一般刻划或书写:"吴祥瑞"或"五郎大夫祥瑞",和"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识,称为祥瑞派。其器物的造型、纹饰、釉色都明显地受中国瓷器的影响。由于当时使用烧制青花的青料非常昂贵,当初伊万里窑生产的青花瓷器大多供日本天皇和皇室使用。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清代,伊万里窑继续烧造青花瓷器,并且烧制数量可观的外销瓷器,其中有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烧制的带有公司英文缩写 V·OC标志的器物。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中国制瓷工艺对日本的陶瓷影响是巨大的,日本所烧制的青花和五彩釉瓷,不但汲取了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又具有日本制瓷的特色。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第四章 中国历代仿瓷及其它</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收藏圈内的人们常常议论到的话题:仿品。从历史上看,中国的仿品历史是悠久的。先后出现了三次仿古高潮,从宋、明、清末民初。仿品按行话讲,可分为官仿和民仿。按仿品质量论,又可分为高仿和一般仿品。不具备鉴定价值的仿品,又称为赝品。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一、官 仿</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官仿,是指由于皇帝的爱好或出于某种传世器物稀少原因,由官窑仿制前朝的器物。从历史记载看,仿品最早出现的要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李世民喜得王羲之《兰亭序》爱不释手。就请书法名家,反复临摹,今日我们有幸看到的《兰亭序》,都是昔日的仿品。我们要感谢那些制造仿品的老先生。要不,谁能见到《兰亭序》。宋徽宗以及明代永乐、宣德皇帝,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对文物非常喜爱,都曾下令仿制了历代的名瓷。宋代六大名窑中有很多器形是仿汉代器物的,如三足尊、四足方鼎等。同时还仿制了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北京、台北两个故宫博物院都存有明代永乐、宣德仿前代的作品,如永乐仿龙泉窑尊、三系盖罐、宣德仿汝窑盘等。清代官窑大规模仿制了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器物。同时明、清两朝还出现了本朝仿本朝的产品,如嘉靖仿永乐、宣德的,万历仿嘉靖的。乾隆仿康熙的。先人们所仿制的器物大都遵循古人制瓷的规律,从胎土、拉坯、釉色、纹饰、造型和重量,都尽力效仿古瓷的风范和神韵。很少有掠古人之美,据为己有的嫌疑。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新中国成立以来,曾有三次由官方出面仿制瓷器。第一次是 1951年春夏之交。中央办公厅遵照毛指示,决定烧制"水浒故事瓷盘"作为国家高级礼品赠送斯大林,要求"高级、特制、美观"充分体现中国陶瓷的"民族特色"。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中央决定以景德镇的 "建国瓷业公司"为主,邀请国内瓷业精英,会集景德镇,共同策划,设计烧制"水浒故事盘",以《水浒传》一百零八将典型故事情节,分别手工绘画在108只瓷盘上,为体现毛泽东给斯大林赠送"水浒故事瓷盘"的深刻用意,决定加江西省委所撰七律序诗盘和墉生书的"潜天行道"楷书跋尾盘,共110只为一套。制瓷大师们竭尽全力,从瓷泥精选、制坯、造型、釉料等每一道工序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彩绘高手们精心设计画面,把握每个人物的个性特征,勇跃斯文、喜怒哀乐,场景的山石草木,居舍市井,笔触所至,一丝不苟。共烧制3套,堪称仿古瓷的精品。一套为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珍藏。其余两套现存景德镇陶瓷研究所。遗憾的是它的特殊意义和收藏价值,多年来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第二次是 1975年初,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通知江西省委,指示景德镇为毛主席研制一套瓷器餐具和文房用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等古代称颂的瓷器最高境界为标准,同时要能代表当代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造型上要做到既美观又大方,同时还要考虑到毛泽东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图案和色彩要符合这位伟人的思想情趣。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景德镇为此抽调出 40多名技术骨干组成攻关小组负责具体实施。许多著名陶瓷艺术家当年都参加过这项工作。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珠山八友"的后代和传人,如王大凡的侄儿王锡良、汪野亭的女儿汪桂荣、刘雨岑的儿子刘平、徐仲南的孙女徐亚凤,以及戴荣华、康家忠、辛青山、彭兆贤、稽锡贵、张炳祥等艺人。为了不受外界干扰,此任务以"7501工程"为代号。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为了使产品质量达到当时世界一流水平, "7501工程"瓷器的质量指标如白度、光泽度、表面硬度、透光度、化学稳定性能、热稳定性能、机械强度和尺寸精确度等都定得高于世界先进水平。并决定采用以江西抚州生产的一种非常稀有的优质高岭土作基础配料,制作出的半薄胎高釉瓷器通体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用手轻轻敲击,清脆悦耳,迎光侧视成半透明状。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经过 1400℃高温烧制的"7501工程"4200余件瓷器,是高科技成果和高水平的艺术成就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积累下来的精湛技术成就的再现。到今天都是无与伦比的,堪称国宝。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第三次是 20世纪80年代由故宫博物院牵头组织全国著名陶瓷艺人,历经三年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终于仿制出了五套古瓷。其仿品质量和艺术价值,堪称一代精品。为此,中国文物报进行了专题报道,刊出了"百万奖赏悬'克隆'"的擂台。可见仿品之精和仿制过程的难度。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二、民 仿 </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民仿,是指民窑的仿品。物以稀为贵。民窑仿品大都以市场为导向,以牟利为目的。从宋代开始就出现了民窑仿官窑的作品。官窑制作的器物,其制作工艺和釉料配方都是秘而不宣的。民窑只能通过传世的器物进行仿制,仿制器物达到乱真的地步,称高仿。仿制器物达不到鉴别价值的,称一般仿品或赝品。明、清和民国时期,都出现了相当一批高仿精品,官仿不论。就民窑的仿制器,如明代仿古瓷高手崔国懋所仿的宣、成窑器物,时称 "崔公窑瓷,四方争售",周丹泉所仿的宋代名窑瓷器,虽善于鉴别的博古家亦为所惑,文献中称他仿的定窑文王鼎是"逼真无双,千金争市"。吴为的"壶公窑"所仿的永、宣两窑瓷器和其他民窑所仿的本朝名窑与宋官、哥窑器物较多。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清代仿古之风更是盛行。由于中外爱好古陶瓷的收藏家日见其多,其仿品大量涌现,从唐代至明末几乎无所不仿。今日常见的有仿唐、五代越窑和宋定、汝、官、哥、钧、龙泉、磁州、吉州,以及仿明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等窑的器物,其中精品达到乱真的地步。如魏善成、樊汇川所仿的康、乾官窑器物,均能惟妙惟肖。还有河南、山西、浙江、福建等地老艺人和磁县彭城镇刘锁子善仿宋、元、明白地黑花器。禹县神 镇卢光 卢光文弟兄善仿宋钧、珍珠地刻花;北京王佩璋善仿彩陶和唐三彩,孙鹤龄善仿宋磁州窑;常小如、殷维溪善仿宋钧窑加彩;梁耒助梅善仿宋茶 叶末釉钵;孙瀛洲善仿宣德青花和唐、五代越窑、龙泉窑;王柏泉善仿嘉靖、万历三彩和五彩瓷;杜茂群善仿黑陶和清花器等。还有古彩专家詹元广、詹元彬兄弟与吴仲英、詹兴祥、刘春风、洪家华、詹福利、何莽子、刘永清、岳虎臣等善用真坯加彩仿康熙五彩、三彩和雍正、乾隆的粉彩、珐琅彩。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进入 20世纪80年代,仿古之风又越刮越烈。现在仿品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仿制。有些仿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谓高仿。如鸿运斋仿制的清化粉彩瓷等仿品接近或达到真品的水平。有些民窑仿品和一家一户小作坊仿品,质地劣次,不伦不类,缺乏古瓷的基本常识,特别是在器物的造型、纹饰和款铭上更是漏洞百出。有的造型随心所欲,千奇百怪。有的纹饰胡涂乱抹,不堪入目。有的款铭信手涂鸦,张冠李戴,缺乏历史常识。这类仿品充斥市场、泛滥成灾,没有任何的鉴定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可谓陶瓷垃圾。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对于仿品,我们一不能全盘否定,二不能一概肯定,要有客观公道的态度来认识它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收藏圈里,往往一提仿品,就嗤之一鼻,不屑一顾,这就扼杀了仿品的艺术生命力。我们不论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仿品,就是新中国成立后 60年代的高仿品,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也是不菲的。近年来,有些高仿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也不可忽视。但有些一般性的仿品,那就另当别论,不可同日而语了。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三、鉴定与鉴赏</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谈到真品和仿品问题,就必须谈到鉴定和鉴赏问题了。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何谓鉴定?就是辨别并确定器物的真伪和艺术价值的高低。具体鉴定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分类、比较、辨识。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分类。是指将混杂在一起的器物,按类别分开、以便保存和研究。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比较。是指在相同相类的古瓷中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予以归纳,如隋唐或宋代的单色釉,几大官窑器及其系列,元代青花器的三个产地,以及近代人们比较关注的 "玉溪窑"等。从这些不同年代的器物和几个窑口的产品,进行比较和鉴别,从中寻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特别明、清时期的器物种类繁多,款样和款铭复杂,分类比较难度更大,需要我们下苦功夫去探索。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辨识。是指对古瓷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辨识过程中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佐以目鉴和借助现代化的科学仪器进行检验。如鉴定一件古瓷,必须从器物的胎体、造型、釉色、纹饰、底足、款铭等方面进行鉴别,才能正确判断其真伪以及器物的年代、窑口和艺术价值。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何谓鉴赏。就是对器物的鉴定和欣赏,它是人的高级思维现象,是一种美的追求。是人们对器物的感情、想像、理解、欣赏、判断和藏家的个人情操等多种心理的综合。这种综合的过程是高雅的行为。这就是说鉴赏古瓷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情感愉悦并升华到一种判断认识。人们通过鉴赏可储存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凝聚在器物上的文明和艺术之美,从而启迪人们的求知欲望。通过鉴赏可以从器物中发现和挖掘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鉴赏器物的过程,即是认识判断真伪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鉴赏家自身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的过程。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鉴赏并非收藏家个人行为,它是融会了历史知识、科学文化和美学艺术,其内涵是深厚的。有人在鉴赏中抱有偏爱倾向和心态定向而失之平衡,造成偏差和误断。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特别是蕴藏在古陶瓷中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最令现代人关注的是古陶瓷本身所凝聚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发现和挖掘这种价值的本身就是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难怪古人认为欣赏艺术的本身就是艺术享受,就是延年益寿的最好的养生之道。据史料记载:清代大画家王时敏,喜得王的《溪山红树图》饱玩数日,从而治好了他的咳嗽病。综上所述,鉴赏是人们提高自身审美的高雅行为,这种实践是苦乐共存的,有能力鉴赏方为享受。否则,会无数次上当受骗和鉴定失误,使你痛苦不堪,难修正果。宋代米芾一针见血的道明,收藏家可分为两等,第一等的收藏家懂得鉴赏,精于鉴赏,可称得鉴定家。第二等的收藏家不懂鉴赏或疏于鉴赏,可称得好事家。米芾的观点,为古今收藏家所接受。 </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