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首次发现完整西汉陶仕女俑,这有什么意义?
洛阳首次发现完整西汉陶仕女俑,可以更好的学习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更多的了解古代艺术文化。
据文物考古研究院消息,首次完整西汉陶仕女俑在洛阳发现,从照片中可以找出,女佣梳着整齐的发髻,面目含笑,十分清秀动人。据了解,俑是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一种陪葬用品,而女俑类型都以女坐俑、女立俑、女侍俑等等。
据介绍,经过现场实地勘查统计,共发现各类遗存(含水面下)墓葬110余座。遗址分布区域为河道中部沙洲上和南岸边,各类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米。目前,在现场已经修复50余件,共发掘清理空心砖墓39座,小砖墓18座,出土各类文物200余件,主要有陶壶、陶鼎、陶敦、陶罐、陶仕女俑,陶马、陶鸡、陶狗、陶案、陶圈等。
据悉俑中国古代坟中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是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东周墓中出现渐多,秦汉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时期。俑的质料以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宋代以后纸明器开始流行,陶、木、石质的俑开始渐渐减少。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胜的神物。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
陶俑大多见于北方,木俑大多见于南方(基本上是楚国)。一般而言,陶俑是塑造后再烧制的,烧后有意外的效果,形休小而壮实,制作粗糙;木俑是雕刻后再彩绘的,形体大而瘦长,制作精致,从而形成南北俑的美学差异。
成交价是40000-60000元。仕女图,亦称仕女画,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为历代瓷器装饰的典型纹饰之一。粉彩仕女图瓷盘2022年前市场拍卖成交价是40000-60000元。成交价(strike price),是经由买卖双方充分参与,在一定的撮合原则下,由市场供需决定的公平、合理的价格;亦是产品最终的交易价格。
在当代艺术陶瓷的人物画中,仕女图以它的绚丽多姿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常见的仕女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仙界人物,如王母、麻姑等;二是历史典故人物,如昭君、红娘、金陵十二钗等;三即是单纯的仕女形象,依着年代、画法的不同而各具风韵。
陶瓷厅里可谓是众美云集,争奇斗妍。在以工笔精细、清丽典雅为主流的仕女当中,有那么几个却是出离传统、个性丰富,令人印象深刻。
瓷瓶《丽人行》之上,时间轮回至盛唐,三五妇人行于江边赏景散步,环绕瓷瓶画面完整流畅,人、景相合。所以此处的仕女摆脱了独此一人、专意突出的传统,虽然眉眼的描绘不尽精细,但是人物的神态喜笑颜开、分外传神,似是在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而且盛唐气象中,女性以肥为美,丰腴的脸庞与身段尽情显现出唐代的富丽与典雅。
瓷瓶《卖油郎独占花魁》给人的感观刺激是极为强烈的。于众美云集之中,这两个人着实显得有些滑稽了。我于美术专业还是个外行,所以在此仅谈个人体会。他们给我最突出的感受是仿若融入了现代漫画的手法,人物五官的线条极为夸张,与传统美感不可同日而语。你看,他们的眼睛之上两个半圆的小坑极力凸显着眼皮的特征,而卖油郎侧面凹陷的鼻梁、突出的下巴更是一反人之常态,可是却于这夸张变形之中将他的憨直与朴实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画面的色彩浓丽鲜艳,与夸张变形的人物相得益彰,深深的印在了你的脑海里。于审美新鲜的刺激之下不禁令你感叹夸张的无限魅力。
瓷上仕女风流婉转,或清丽、或美艳、或稚纯、或妩媚,于瓷艺家一支灵巧的画笔之下风情尽现。
瓷上故事
从明朝起,瓷器越来越具有观赏性,画面也不再单一,制瓷艺人开始学会讲故事
瓷器自由陶器演变而来以后,就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精致,而陶器还保持着它的质朴的品质和粗砺的外表。
细腻的瓷器更容易让制瓷艺人产生各种美好的联想,富贵吉祥、妻贤子孝、欢庆锣鼓各色喜庆都是瓷器钟爱的题材。发展到清朝前期,青花、五彩瓷器上又出现了一大主题,那就是历史故事。
有的历史故事因为篇幅比较长,还会出现类似“连载”的情况,就是一个故事必须用一套瓷器来叙述,每件器物只是故事中的一出或一个场景;而篇幅短的故事,在同一件器物上就能运用它的几个侧面来一次说清。
早在数百年前,画工就知道出现在瓷器上的故事必须大都家喻户晓,这样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如果都是陌生面孔谁还会买呢?因此世俗的主题应运而生,明亡以后,宫窑匠人流落在民间,于是更精良的工艺和世俗主题同时出现在清朝前期。
还有一个条件就是,突出这些故事的情节,越曲折越好,哪些场景冲突多就描绘哪些。于是,一些神话和传说出现在瓷器上:伍子胥举鼎、周处斩蛟、西游记等。而民间故事和话本也为瓷器提供了另一个故事来源,比如空城计、《西厢记》等。因为《西厢记》这份古典的浪漫更有人情味,所以也被描绘得更多,所以瓷器发展到清初又成为文人雅士眷顾才子佳人戏的一个艺术载体。
在我们此次展示的《西厢记》青花碗中,一出才子佳人故事有序地开展:
唐贞元年间,洛阳书生张君瑞远赴长安赶考,途经河中府探望了好友白马将军,并游普救寺。正巧前朝崔相国病逝后,夫人郑氏携女儿侍从等也路过此地暂住。于是莺莺、红娘与张生佛殿奇逢后,就演绎出张生与莺莺、红娘三人一里一外地待月西厢。
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英雄救美一直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一个通行的章节,待月西厢之人也不能免俗。就在此时,叛将孙飞虎的出现为张生救美创造了条件。孙将军为传说中的莺莺美貌所惑带兵抢亲,在崔夫人求救无门时,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不知张生是为了这纸婚约还是真的见义勇为,总之,是他请来了白马将军,战斗场面在这只口阔20cm的青花大碗中也有表现。
神话故事也是民间对美好事物遍布人间的寄托。八仙、麻姑、《封神榜》都是瓷器钟爱的题材。麻姑做为道教女仙,“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关于麻姑的传说很多,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麻姑原是亲见“东海三为桑田”的仙人,是长寿的象征,所以后世不同艺术载体都将麻姑献寿当做吉祥的作品献给尊长。
清道光年间的四只粉彩麻姑献寿碗,直径都只有8.5cm,是一口“小平珍玩”款。杯形玲珑小巧,方寸间以粉彩描摹麻姑献寿,人物纤毫毕现,印证了“道光所绘人物亦有极精者”的记载。
麻姑献寿 图案为麻姑仙女手捧寿桃。 麻姑,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仙女。葛洪《神仙传》说她为建昌人,修道牟州东南姑余山。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自言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蓬莱之水也浅于时,或许又将变为平地。后世遂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之急剧。她的手指像鸟爪,蔡经见后想:“背大痒时,以爬背,当佳。”又相传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她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故旧时祝女寿者多以绘有麻姑献寿图案之器物为礼品。
天女散花 图案为一仙女提花篮作散花状。 佛经故事《维摩经·观众生品》记载,维摩室中有一天女以天花散诸菩萨身,即皆坠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坠。天女说:“结习未尽,花著身耳”。谓以天女散花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宋之问《设斋叹佛文》:“天女散花,缀山林之草树”。故取其“春满人间”之意。
嫦娥奔月 图案为一仙女奔入月宫状。 嫦娥乃神话中后羿之妻。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遂奔月宫。
仕女图在清代的五彩瓷器上大量出现,有执扇的、游园的、乘凉的、戏婴的;还有大乔二乔、红娘、美人图等,形象秀美、画笔传神。顺治时淡描美人,飘飘然有凌云之气;康熙时则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绘瓷匠师的高超绘瓷技术。
赵惠民12岁学艺,于1948年考入景德镇东方艺术学校。1928年从浙江绍兴迁居来到景德镇。1954年进入景德镇美术合作社,并先后在景德镇市艺术瓷厂、省陶瓷工业公司美术室、建新瓷厂、红星瓷厂、北京景德镇陶瓷门市部工作。
赵惠民习艺之初,以吴道子、仇英、周舫、马骀、吴友如画家之画风画技为宗,又经专业培训,并在长期研究和创作陶瓷人物绘画的艺术实践中,从陶瓷装饰角度出发、溶古今人物绘画之优长,结合瓷绘特点,把握器形、材质、烧成的变化,逐步形成了清新秀丽、工致典雅之画风,以古装仕女瓷画而独树一帜,赵惠民的古装仕女瓷画,笔法飘逸潇洒,线条流畅柔秀,造型优美俊逸。所绘仕女图,其姿容端庄娟丽,神态温柔多情,体形秀巧,风姿绰约。构图大方,设色温润,并擅长于充分利用道具渲染气氛,安排情节,烘托人物,绘写出特定环境下,特定时代中的特定人物的个性风采。
赵惠民的仕女瓷画,巧于利用人物视角和陶瓷器型的变化之特点,大胆夸张,精心布局,给人以造型准确,比例适度,结构合理,形态自然的视觉感受。尤为见长的是,他根据自己长年研习之所得,勤思深悟,臀砺笔力,善将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有机融合,自求一格。他不仅能够塑造出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不同性格、不同容貌的古代仕女,而且注重刻划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以形传神,以情动人。所作酉施、昭君、貂殚、妾环等美女瓷画厅均各有所别又尽传神韵。
清代的仕女图瓷罐是非常繁多的,统一的说价格,那是一语盖天,各种仕女图瓷罐因种类的不同、质量的不同、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价格的差异是很大的。但是为你提供一个基本价格如清光绪 五彩仕女图将军罐最后的成家价位是19800元,如图:
供你参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