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最早的发展年代时间
“梅瓶”在中国古代陶瓷研究领域中属于单一器型,延续时间有千余年的历史,同时它也是一种造型秀美、受到颇多赞誉的器物。但在目前的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中尚未对其起源和造型的演变过程提出系统的看法。并通过宋、辽、金、元、明、清出土和传世的实物进行排比对照,阐述它的起源,对其逐渐南传的经过进行解释。与此同时梅瓶的造型也经过不断进化发展过程,直至清代末期“梅瓶”这个被文人雅士冠予的美誉,才成为人们对这种器物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
一、梅瓶的演变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唐代邢窑白釉瓶,是一件器型上近似于梅瓶的器物,属于大口器的一类。另外在唐代的岳州也有一种近似梅瓶的盘口瓶出土。将它们与梅瓶相提并论是否有些牵强,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结果。
契丹人虽然是我国漠北的一个少数民族,从事着以渔猎为生的游牧生活,但是他们有着自身发展的文明史,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和生活习俗。在与唐王朝的不断交往过程中吸取和丰富了他们的文明进程,这种相互交融的过程促进了契丹人的手工制瓷业发展。就陶瓷的生产制作而言,由于唐三彩的盛行,辽三彩的生产就比较繁荣。同样唐代北方白瓷生产趋于成熟(如在陕西西安市火烧壁出土的白瓷),辽代白瓷近似于完美。任何一种陶瓷器型的出现是离不开生活的,唐代瓷器多仿制金银器的器型,辽代则往往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生产陶瓷器物,鸡腿瓶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当“梅瓶”在北宋出现时,还保留辽代鸡腿瓶烙印,例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刻划梅瓶,1974年河南省镇平出土的磁州窑白地黑梅瓶,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上海博物馆藏)。它们的肩部虽然较鸡腿瓶隆起,但口部、胫部与鸡腿瓶十分相象。在宋、辽对峙时期辽代缸瓦窑生产的梅瓶与宋代的风格才十分接近,这就是1974年在辽宁省法库墓出土的白地褐彩刻花牡丹纹梅瓶。北宋中晚期是陶瓷生产的繁荣阶段,在不断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后,逐渐形成了梅瓶的自身进化和发展,并出现了自己的风格。此时的梅瓶千变万化,口部变化也比较多,肩、腹的变化也呈多样化的形式。可以说此时的梅瓶已经完全脱离了早期鸡腿瓶模式的束缚,成为一种独具代表性的造型品种,完成了演变过程。
金代的梅瓶造型继续保留了北宋初期的北方时代风格,其代表作有:1972年河北省献县出土的金代磁州窑“芦雁图”梅瓶和现藏上海博物馆的金代磁州窑“清沽美酒”梅瓶以及金代扒村窑黑地白龙“正八”文梅瓶。
南宋的梅瓶器型变得短矮,瓶身没有早期梅瓶修长,肩部也不如北宋时期饱满丰润,总体上看此时的梅瓶给人以浑圆感觉。这与梅瓶造型的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造型在被南方的各窑厂接受时,摒弃了北方粗犷伟岸的风格,给人以小巧精悍的感觉。具有代表性的梅瓶有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南宋景德镇窑影青刻花梅瓶,1972年江西省吉州窑出土的黑釉剔花梅瓶,1979年在浙江省松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墓葬出土的龙泉窑带盖梅瓶。
元代的梅瓶造型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特别是景德镇生产青花梅瓶为明、清梅瓶的造型延续奠定了基础。此时的梅瓶又是恢复到北方梅瓶的原有风格,只是肩、腹、足等部位变粗,口部工艺细腻,这一时期的器物以江西省高安窖藏的青花梅瓶与河北省保定市窖藏出土的青花八方梅瓶为代表,同时还有现藏江西省扬州博物馆的蓝釉白龙纹梅瓶。在造型的变异方面元末明初梅瓶出现特有的圆肩束胫式样,其代表有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元代龙泉窑刻花带盖梅瓶和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洪武青花“春寿”云龙纹梅瓶。
明代的梅瓶虽然在装饰上有釉里红、青花、红釉、祭蓝釉、白釉、龙泉釉、仿哥釉等,但是此时的梅瓶造型风格虽然在不同时代有一些变化,但总的风格还是统一的。它们包括1957年江西省江宁宋琥墓出土的明洪武釉里红松竹梅盖梅瓶、明正统青花梅瓶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宣德款青花缠枝花梅瓶、现藏定陵博物馆的明万历青花龙穿花盖梅瓶等。明代梅瓶除了传世品外,有一大批是从墓葬中出土的,这些梅瓶无疑成为鉴定梅瓶的标型器。
清代的梅瓶基本上是以传世器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此时的瓷器生产多以御窑厂形式生产,并带有皇帝好恶的色彩,此时的梅瓶造型基本上延续了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有风格,给人以沉稳庄重,但略带浮华的感觉。清代的梅瓶一改明代梅瓶肩部圆垂的造型,多以丰肩平直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总之,梅瓶的造型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出现体现了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内涵的融合。
梅瓶是中国古瓷中常见的一种造型,是对小口、短颈、丰肩、窄胫一类造型瓷瓶的统称。梅瓶的近足处微外撇,形成了修长优美的S形曲线,因而受到人们长久喜爱,其造型还远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除了有大量梅瓶实物保存下来,在古代绘画和雕塑里也有一些反映古人使用梅瓶的场景。
北宋以前的陶瓷器中,并无梅瓶造型。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在当时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代梅瓶各地瓷窑都有烧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梅瓶最初是作盛酒或其他液体物质的用器,其造型挺秀、俏丽,宋时称"经瓶",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这一雅称,直到清末《陶雅》一书中才出现,其得名有几种说法,其中民国初年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较为可信,该书解释为:“梅瓶,口小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北宋的梅瓶都为小口、腹修长,底部比较小,到北宋晚期和金代初期,梅瓶的造型有了发展,梅瓶的底径增大,直接可以放在地上,不必再依赖木制支架了。这在考古资料中也可以找到例证,山西稷山马村曾发掘金代墓葬,其中一座金代早期墓的北壁砖雕表现了夫妻对饮,南壁设有舞台和杂剧砖雕,说明这些砖雕共同组成了墓主夫妇饮宴并观看杂剧的场面,画面居中为方桌,上置注子、盏杯、果盘等,桌下有一梅瓶,底径较大,已可以平稳的放置在地上了。
宋代梅瓶图
元代梅瓶较宋瓷器型更为硕大而厚重。造型特色为小口、丰肩、敛腹、配盖,瓶口一般呈上窄下宽的圆台型,也有一些是直口型。还有少部分梅瓶是八棱形制式。
元代梅瓶图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当属宫内用器。
明代永乐梅瓶
清代的梅瓶,肩部抬高增宽,由于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的水平。
清代梅瓶图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各朝代梅瓶特点如下:
从器物造型看明代各朝梅瓶的变化特征
??? 如果说宋代梅瓶的造型可以用形制颀长、亭亭玉立,元代可以用形制高大、气势雄伟来概括的话,明代梅瓶则不能,其器皿从明初至明末均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详析如下:
??? 洪武梅瓶的形制在高度上基本承袭元代器皿而来,传世器皿一般多高达40厘米左右,较元代的大型器略矮,然洪武梅瓶的细部则较元代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第一,洪武的梅瓶口多呈微凸的圆唇状,与元代平沿外折的唇口有别;洪武梅瓶的肩部虽丰,但多作圆弧状,不如元代的肩部有平坦之感;洪武梅瓶的腹下部内收弧度较元代大,因而腹上部显得较鼓,瓶胫部基本直下,与元代梅瓶胫部微微外撇的风格不同,在总体特征上虽不如元代的稳分健,但别有一种秀美的感觉。
第二,洪武朝出现了束腰的梅瓶式样,此种瓶式底下凹颇深,呈圆弧状,对明代晚期梅瓶的式样影响颇大。
??? 永乐梅瓶形制在洪武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常见的器形主要有三种:一种制品造型与洪武典型器相类,其高也在40至45厘米之间,但盖上宝珠钮端则较洪武的略圆。
另一种器皿的形制好似将上述梅瓶截去一部分,因此形制虽相似,但显得肥胖、宽矮。器皿之高一般在27至32厘米之间。第三种器皿是从洪武束腰梅瓶发展而来的,但细部已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口已由洪武的唇口变化为外卷的较宽的唇口,颈部更短,肩更丰,颈部弧度对称,与洪武喇叭形短颈明显不同,腹下部虽都内收,但永乐的内收部位偏下,外侈的弧度较大,至底呈低台阶状。
而洪武的下腹部内收部位较高,斜直至底。
??? 宣德梅瓶的造型颇有本朝风格,典型器较洪武、永乐的更高,一般可达45-55厘米左右,肩腹部圆鼓,颈部增高,唇口外卷,器物下部内收更甚,整个形制虽高大稳健,却又不失亭亭玉立之感。宣德的束腰梅瓶,亦可高达55厘米左右,颈部增高,肩部不如永乐的宽广,束胫外侈至底不如永乐的夸张,台阶状足。
永乐朝出现的形制肥矮的梅瓶在宣德朝继续流行,然两者相较之下,宣德的上腹部更丰满,底径更大。传世宣德器中有将此类肥矮的梅瓶与器底相连而成的,带座瓶虽在元代已经流行,但在器底上相连梅瓶的,则以宣德器为典型。
???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梅瓶生产量较大,由于缺少标准器,因此很难将三朝的梅瓶区分开来,但部分器皿则有早晚不同的特征。
从目前已公布的资料看,此三朝的梅瓶式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器皿较矮,其高仅在28厘米左右,唇口凸起,但不外卷,部分器物的短颈恢复了元代微敛的特征。另一类器皿形制与上述相似,然高度达37厘米左右,器腹或斜直而下,或呈弧线状内收,时代偏早的肩略鼓,时代略晚的肩圆弧。
天顺年间出现了一种较为特殊的梅瓶式样,小口,圆唇微凸,颈部较以往的器皿明显增高,呈内敛管状,丰肩,下腹部内收颇甚,底部相应变小,与上部小口呼应,十分相称,其形有高矮之分。
玉壶春瓶
这是我的瓶子,前一段在臻瓷坊入手的,老师纯手工作品。
玉壶春瓶 是一种小口、大腹、造型修长的容器,最初用于盛放酒水等。从宋代起,瓷瓶更多地成为一种陈设器,大都做工精细,用科名贵。
蒜头瓶
这也是我本人的瓶子,也是臻瓷坊老师纯手工绘制的,这个瓶子也是我的最爱。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 注释: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青花鱼藻纹蒜头瓶”。
玉壶赏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圆腹、圈足。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
柳叶瓶 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梅瓶
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花口瓶 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天球瓶
我之前也有一个,送人了,也是臻瓷坊老师纯手工绘制的,当时特别喜欢,奈何长辈要要,只能割爱了。
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
胆式瓶 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宝月瓶 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清代雍正、乾隆仿制,多为青花。
象耳瓶 广口外撇,短颈,身如赏瓶,瓶颈带有象头形状做成的瓶子耳朵而得名。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和粉彩。
摇铃尊 清康熙年间的流行器式。其特点为小口,细长颈,丰肩,弧形或筒式腹,浅圈足,平底,形似带把的摇铃而得名,以青花釉里红制品为多。由于此类器型罕见,存世量稀少,历来身价不菲,备受关注
【名称】梅瓶
【类别】 青花瓷
【年代】 明代宣德年
【文物产地】景德镇官窑
【文物现状】流传于世
器形古雅秀丽,外壁四层满工绘画,底层为海涛江牙山石纹,寓意“寿山福海”,肩部绘四朵莲花,缠枝相连,颈部为如意卷草纹。器身主题画面为“道祖迎仙图”,以亭台、楼阁、石栏、山石为景。楼阁前的搓桠老树下,头戴鲜花的道祖老子,手执麂尾掸,迎接携仙鹿乘云而来的的道仙南极老人。和煦的春风拂起了仙人的鬓髯和衣袍;满布的彤云,高耸的奇峰,口衔灵芝的仙鹿,葱翠摇曳的竹叶,含羞半卷的美人蕉,潺潺流淌的野泉,更给这充满盎然春意的画面,平添了福地仙境的神美祥瑞之感。整器绘画笔法老辣自如,仙人炯炯有神的眼睛和飘逸衣袍将其仙风道骨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在有限的画面上展现了无限的艺术创作力,画面内容也折射出五百多年前,人间对仙境的神往,充分表达了明代艺术家将中国画特有的艺术渲染手法,把道仙的意境搬到了瓷器上的意愿,这非普通瓷艺画匠所能为之的,更是繁花似锦的宣德青花中并不多见的“神品”之一。
第一从史料上看内府 《周礼》谓天官所属有内府,为府藏诸官之一,有中士二人及府、史、徒等人员。掌保管由大府拨交的珍贵物品。 “内府”就是皇宫内负责监管制造器具的部门,就是内务府。另外看《元史·顺帝本纪·第四十》中一段史料:“六年……二月……壬寅,诏:“除知枢密院事脱脱之外,诸王侯不得悬带弓箭、环刀辄入内府。再看《元史·卷九十·志第四十》:“祗应司,秩从五品,掌内府诸王邸第异巧工作,修禳应办寺观营缮,领工匠七百户。”又有《元史·百宫志》记载:典饮局,秩正七品,大使二员,副使二员,典使一员,攒典二人。掌酝酒醴,以供内府。从史料上看元代的内府应该就是皇宫大内。
第二从瓷质和做工看内府梅瓶确实一般,所以有佷多人认为达不到官窑的级别,从元代的制瓷业分析,元代建国后设浮梁瓷局在景德镇以枢府瓷为官器,有令则烧无令则止,后期虽有了青花瓷但主要以出口为主因为元人尚白喜欢白色的瓷器所以把卵白秞定为官窑,观察带枢府款的卵白釉瓷其做工也只能说还可以,也不是特别精细,那么做为实用器的内府酒瓶做工不是特别讲究也合乎情理。而且大量的在各地发现这种内府梅瓶说明不光是皇宫大内使用,只能说内府梅瓶是皇宫大内和官家的用瓷。
第三在北方地区还有一种"都府 "和"省府"款的梅瓶,同样是元代的瓷质,风格与内府梅瓶极为类似,这两者皆少见省府更罕见,那么我们分析内府、都府、省府 三者有何关联呢,笔者是这样推测的内府即皇宫大内那么都府是不是讲元代的三个都城的政府机构呢,元代有大都中都上都三个都城所以都府极有可能就是指这三个都城的政府所在地,故名都府其功能与内府一样只是所指地方和部门不一样而已,元代在全国设立十个行省,那么省府是不是指这些行省的省府所在地,包括现在我们还讲省府,省府梅瓶上的省府就是指行省政府所在地。往后看明代早期有一种甜白釉青花内府铭梅瓶,此种梅瓶确定为明早期官窑,显然明代内府梅瓶是效仿元代皇家和官家所用内府梅瓶的延续。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刻划缠枝花卉纹梅瓶产自于南宋时期的江西景德镇,景德镇窑始烧于五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这里的制瓷业从未间断,到宋代以景德镇青白瓷为代表的瓷窑体系已成为了全国八大窑系之一
中国瓷器的造型里的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瓷瓶,因其瓶口小能插梅枝而得名。宋代称“经瓶”,用以盛酒。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其中宋代的梅瓶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造型多为高而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元代梅瓶还有带座的,座身为镂空花窗,边沿为六棱花边形,底部为六棱形圈足,瓶身和瓶座可自由拆卸。明代的梅瓶造型口部浑圆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也有略往里收的;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有的白釉梅瓶的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说明属宫内用器。
根据造型和釉色的基本特征,要求鉴定者熟悉陶瓷史,尤其是博物馆展出的藏品及其所出的各种图录,是学习陶瓷史的基本教材。近年兴起收藏热,各种收藏类书刊亦应运而生。但其中有不少书刊商业味过浓,又非专业工作者所编,谬误连篇,误导读者,害人非浅。故读者在选择参考书时,一定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