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片是什么
釉料中没有或只有极微量的呈色剂,生坯挂釉,入窑经过高温火焰烧成的素白瓷器。
白瓷 我国传统瓷器的一种。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陕西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隋代白瓷巳较普遍,河南内邱邢窑曾发现隋代窑址。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巳查实北方地区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河北内邱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为唐杜甫赞诵的四川大邑窑,至今未查明其产地。南方地区未发观唐代白瓷窑址。据唐李勋《本草,,唐代广州亦曾产白瓷。唐代对白瓷的白度要求很高,因此在部分较租的瓷眙上,先施化妆土,以增加烧成后的白度。到中、晚唐,已多数采用高质量的坯料,因而减少或不用化妆土加工瓷胎,其精品已达体薄釉润,光洁纯净地步。五代时期,白瓷生产仍以北方为主,唐代窑场大多继续烧造,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鹤壁窑、耀州窑的黄堡镇和玉华宫窑等。晚唐、五代墓中多次发现带有“官” 字款的白瓷,其中多数应属河北曲阳窑及辽白瓷。景德镇五代窑址是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白瓷产地。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阳的定窑为代表。山西介休、盂县、平定和阳城窑也都生产白瓷,四川彭县窑的仿定窑瓷,曾有人误认为唐大邑窑。此外,河南地区某些瓷窑也在烧制白地黑花器的同时,生产白瓷。泗州窑和宿州窑在南宋初已有仿定器的制作。福建德化宋代亦曾烧造白瓷。元代纯白瓷的制作已趋于低潮,景德镇枢府器卵白釉的烧制成功,对明代白瓷的成就有很大作用。明永乐时期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但由于青花瓷器和斗彩、彩的盛行,纯素白瓷的制作已渐趋低落。除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其特征,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色”、“象牙白”之称。
我国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虽然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白瓷一般是指瓷胎为白色,表面为透明釉的瓷器。在上海博物馆中珍藏了很多唐代白瓷。这些唐代的白瓷制作讲究,胎土淘洗洁净,杂质少,个胎很细,而且白度比较高,上了一层透明釉以后,反映出来的颜色很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推崇唐代邢窑白瓷为上品,并形容它的胎釉像雪和银子一样洁白
--------------------------------------------------------------------------------
白瓷片变黄主要是由于风化或者污物污染瓷片表面导致的,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有不同的方法来处理
一.风化:如果是风化导致的白瓷片变黄,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一般是不需要处理的,如果非要处理可能会造成瓷片表面釉质的损伤
二.污物污染:这种情况导致的白瓷片变黄是必须要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根据污染物的不同,表面少量涂抹不同的弱酸碱度的溶液(如果是酸性物质污染,使用弱碱性物质中和,如果是碱性物质污染,使用弱酸性物质中和)
将涂抹过溶液的瓷片使用酒精擦拭,清除一些污渍
将瓷片放入大量水中冲洗,将瓷片表面的化学物质冲洗干净
将瓷片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用中性清洁剂清洗
将清洗过的瓷片继续使用大量清水冲洗,直到冲洗干净
将瓷片表面擦干,放入阴凉处阴干
把阴干的瓷片表面打蜡,因为经过污物污染的瓷片是很容易风化的,如果不打蜡会造成表面的二次损伤
1泳池要放入硫酸铜,大概是1000立方米放1公斤,铜离子呈蓝色,所以看起来是蓝的。
2但也不是每个游泳池看起来是蓝的,硫酸铜主要是其除藻的作用,但有的泳池藻类少,下硫酸铜就很少,而下漂白粉分解出来的氯立子有点发绿,再加上周围的树木,所以有的泳池看起来有点发绿,但很浅的绿。
3纠正上面的说法,次氯酸钠是起消毒作用的,氯离子是带绿的,次氯酸钠和明矾是不会使水发蓝的。发蓝还是只有一个:硫酸铜。
看你个人风格,如果是走比较活泼的风格。大胆一点,用比较亮的颜色,其实很抓眼球,如果保守一点,黑白灰也一般都不会出问题,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看自己。
从你简单的叙述来看,你的瓷片很可能是宋代左右的青白瓷片.
宋时的青白瓷和青瓷都有花纹,但你说白胎,那么可以排除青瓷的可能性,因为青瓷的胎是灰黑的.
这仅是我的猜测,具体还要看你的瓷片实物或者图片了.
瓷片是有收藏价值的,尤其是一些名窑的瓷片,一些能体现古代工匠高超手艺的瓷片,以及一些能系统帮助研究瓷器发展的瓷片.
有一句话: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方圆2.5万平方米 唐宋遗址堆积丰厚
该唐宋遗址位于大邑县新场古镇的石虎村,昨日记者赶到时,现场已经被工作人员用警戒线隔离开来。“大可惜了,露出的遗迹表层已经被挖掘机挖得几乎没有发掘价值了。”大邑县文管所所长廖学兵痛心地告诉记者,工地在动工前没有进行任何文物勘探工作,“考古人员接到群众举报后,立刻赶过来,可惜现场已经成了这样,现在只能抓紧抢救发掘。”记者在现场看到,路边的封土堆已经被挖出了一条宽约4米、长约100米的深沟,沟内磁片、瓦片、青砖等建筑构件随处可见,现场一片狼籍。
石虎村位于邛崃和大邑交界之地,是茶马古道所经之地。施工时意外发现唐宋遗址后,考古人员立刻进行勘探,令人惊讶的是该处唐宋遗址一直沿地表的农田绵延,整个面积竟达到2.5万平方米。昨日的抢救性发掘中,考古人员在松散的泥土中发现了墓葬、房屋和排水管道等遗迹,并清理出大量板瓦、白瓷、青瓷和黑瓷。其中一件高脚的瓷斗笠碗保存完整,从瓷质上看应该是景德镇的瓷器。“虽然局部遭到了破坏,但就整体情况看,此遗址保存较好且堆积相当丰厚,器物数量庞大,是不可多得的唐宋时期资料。”廖学兵表示,该处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大邑乃至成都地区的唐宋经济、文化、商业具有重要的价值。
大量瓷片出土 “大邑烧瓷”之谜有望告破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 急送茅斋也可怜。”长期以来,杜甫诗中的“大邑烧瓷”一直被认为是四川大邑县烧制的白瓷,但是1000多年过去了,大邑境内浩大的挖掘工程中却始终没有发现大邑白瓷窑址,所以偶尔有符合“大邑烧瓷”特点瓷器出土,也因一直未见窑址而不敢妄下定论。而在这次出土的唐宋遗址中,“大邑烧瓷”之谜说不定就将破解。
据了解,在被挖掘机翻出的土层中发现了三处窑址和大量白瓷片,让考古人员激动的是,这些白瓷胎质略微泛黄,且质地晶莹通透,不像北方定窑所生产。“毫无疑问,这些窑址对于研究大邑窑的历史将具有重大意义,说不定这些白瓷和窑址还和大邑白瓷有关,真是那样,千古之谜就有望解开了。”单是一条长约百米的深沟内便有窑址和瓷片相继出土,2.5万平方米的整个遗址自然让考古人员对接下来的抢救性发掘充满了期待。
陶瓷的各种分类 简介 http://www.jx.xinhuanet.com/lan_mu/jdztc/tc1.htm
海上交通的巨大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由于宋代经济、文化继大唐一脉,并有长足的进步,在当时的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因而吸引了西方各国人民的目光。穆斯林世界对中华文化甚为仰慕,评价是极高的。10至11世纪的穆斯林学者萨阿利比说:阿拉伯人习惯于把一切精美的或制作奇巧的器皿,不管真正的原产地为何地,都称为“中国的”。直到今天,驰名的一些形制的盘碟仍然被叫作“中国”。在制作珍品异物方面,今天和过去一样,中国以心灵手巧、技艺精湛著称。……他们在塑像方面有罕见的技巧,在雕琢形象和绘画方面有卓越的才能,以至于他们之中有一位艺术家在画人物时笔下如此生动,欠缺的只是人物的灵魂。这位画家并不三彩骑马男俑因此而满足,他还要把人物画得呈现笑貌。而且他还不到此为止,他要把嘲弄的笑容和困惑的笑容区分开来,把莞尔而笑和惊异神态区分开来,把欢笑和冷笑区分开来。就这样,他做到了画中有画,画上添画。
这些评介,虽不乏溢美之处,却反映了阿拉伯世界吸收中华文明营养的渴求之情。
从中华文明向外传播方面看.如果说汉唐以来丝织品的输出和丝绸文化的外流,曾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占居主要地位,那么宋代以后,这种情况被陶瓷品的输出以及陶瓷文化的远播所逐渐取代。学者们常常把海上丝绸之路称为丝瓷之路。
宋代华瓷的产量之大、品种之多、花色之繁、质量之优,均独步世界,加以适合海上巨舶运输,因而远销西方。据《萍洲可谈》记载,12世纪时,陶瓷已成为远洋出航的商船的理想压舱物。“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此时,因中国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宋代南方各省陶瓷业有了很大发展,已逐渐超过北方,大大促进了海上经南海、印度洋的外销。南方各产地更因原料的优质,制造的瓷器细洁光泽,具有半透明度、观感白度和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南宋时杭州有官窑;景德镇有定窑、均窑的仿制;越州、龙泉过窑的青瓷;吉州窑的黑釉和釉下彩绘瓷;广州西村窑的青白彩,均各擅胜场。龙泉青瓷和景德镇青白瓷,尤其遐迩闻名,畅销海外。
中世纪的亚、非、欧广大地区的人民都十分喜爱中国瓷器。各国的统治者在宫廷中收藏精美的中国瓷器;普通百姓则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中国瓷器;诗人和作家们更在自己的作品中赞美中国瓷器。萨阿利比(961~1038)还赞美中国瓷器说:“他们还有精美的、透明的瓷器。用来烹饪的瓷器有时用来烧煮,有时用来烹炸,有时用来上菜。瓷器中最上品的器皿色泽杏黄莹润,其次是乳白色的同等器皿。”近代以来在阿拉伯地区的考古发掘表明,大量华瓷碎片属于宋代。例如,在伊拉克巴格达以北的古代宫殿等遗址,发现了许多晚唐到宋代的白瓷和青瓷片,在古城泰西封遗址则发现了南宋龙泉窑青瓷钵碎片;在叙利亚的哈玛遗址,发现了宋代德化窑白瓷片和南宋官窑生产的牡丹浮纹青瓷钵碎片;在黎巴嫩的贝卡谷地,发现了宋代龙泉窑莲花瓣花纹的青瓷碗碎片,等等。从唐代开始,中国瓷器还远销北非的埃及。华瓷从海路运到红海各港口上岸,然后集中到埃及南郊的富斯塔特,再从这里转运到亚历山大港、摩洛哥及马格里布(除埃及外的北非地中海沿岸诸国)。据本世纪初有关富斯塔特考古发掘的结果,在发掘出的数10万陶瓷残片中,已辨明的中国陶瓷有22000片。其中年代最早的属于唐代,有著名的唐三彩、邢州的白瓷、越州的窑瓷;从唐末到五代,有越州的窑瓷和黄褐釉瓷等,有的瓷钵内面带有漂亮的篦雕花纹,偶尔还有少量的镂花,上着雅致的橄榄绿色釉;至于宋瓷,更是所在多有,大部分属于龙泉窑出产。
丝绸古道上的各国人民不仅喜爱中国瓷器,而且有条件的还纷纷仿制华瓷。13世纪时,波斯人仿制宋瓷碗,上面画有凤凰图案。埃及的能工三彩陶马巧匠们仿制中国瓷器,从法蒂玛王朝就开始了。一位名叫赛义德的工匠仿造宋瓷成功,并教授了众多的徒弟。最初仿制青瓷,后来又仿制青花瓷。瓷器的形状、花纹都模仿中国,仅瓷胎使用埃及当地陶土。据11世纪中叶到过埃及的伊朗宣教师纳绥尔?胡斯罗说,当时,仿制品已达到很高水平,它们“十分美妙和透明,以致一个人能透过瓷器看见自己的手”。注重时尚的埃及工匠们,还随着舶来的华瓷品种的变异而不断更新自己的仿制品。当9至10世纪输入三彩陶瓷时,就模仿三彩陶瓷生产出多彩纹陶瓷;当输入白瓷时,便仿制了白釉陶瓷。到了11世纪以后,就逐渐仿制青瓷、青白瓷,还有青花瓷复制品。埃及瓷器制造数量极为巨大。在富斯塔特发现的数十万片陶瓷残片中,大部分是本地生产品,而这些当地产品当中,又有70%到80%是华瓷的仿制品。以埃及为基地,华瓷和陶瓷技术又向欧洲流传,一路经马格里布传入西班牙,另一路经西西里传入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