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龙泉古窑址发觉的瓷片是什么样的

丰富的银耳汤
开朗的烤鸡
2022-12-21 20:27:53

龙泉古窑址发觉的瓷片是什么样的?

最佳答案
感性的凉面
畅快的夕阳
2025-04-22 13:02:22

考古专家对龙泉古窑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瓷片,按其胎色可分为白胎、黑胎两类,以白胎为主,约占90%以上。所以白胎青瓷为龙泉青瓷的主流,黑胎青瓷则是仿南宋官窑的产品。从出土的遗物可看到,当时的器物及其造型是多种多样的,有各类盆、碟、碗、盏、壶等日用品,也有如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文房用品,还有佛像、香炉等供祭奉用品和工艺品。

最新回答
细心的樱桃
正直的雪碧
2025-04-22 13:02:22

杭州讯 前天上午,杭州考古界又传来一个震级不小的消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及全国陶瓷界近三十位专家经现场考察,破解了中国陶瓷史上悬而未决的课题———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南宋官窑博物馆所在地)还有个“孪生哥哥”———“修内司窑”存在,曾被列为199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就是“修内司窑”所在。

老虎洞窑址出土的瓷片同郊坛下官窑属同一系列产品。该窑址瓷片废品打碎以后挖坑深埋的处理方法,符合官窑废弃产品的处理特点。老虎洞窑址瓷片不管从器形、胎色、釉色都与北宋官窑有相似之处。据悉,北京故宫博物馆将在此次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将原先混淆的“郊坛下窑”和“修内司窑”分门别类,“修内司窑”终于能够认祖归宗了。(

多情的小蘑菇
清爽的苗条
2025-04-22 13:02:22
南宋官窑之“孪生哥哥”“修内司窑”

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南宋官窑博物馆所在地)还有个“孪生哥哥”———“修内司窑”存在,曾被列为199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就是“修内司窑”所在。

南宋《坦斋笔衡》记载,南宋杭州曾设立修内司和郊坛下两个官窑窑址,烧制的瓷器仅供皇宫使用。民谣云:“十窑不怕九窑空,只要一窑能成功”,可见官窑瓷器烧制的难度很大,稍有瑕疵,全部打碎,不许流入民间。这也是官窑瓷器流传下来较少的原因。

老虎洞窑址出土的瓷片同郊坛下官窑属同一系列产品。该窑址瓷片废品打碎以后挖坑深埋的处理方法,符合官窑废弃产品的处理特点。老虎洞窑址瓷片不管从器形、胎色、釉色都与北宋官窑有相似之处。据悉,北京故宫博物馆将在此次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将原先混淆的“郊坛下窑”和“修内司窑”分门别类,“修内司窑”终于能够认祖归宗了。

按考古发掘地层叠压关系,老虎洞窑址可初步划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元代后期三个时期的遗存,南宋时期遗存即修内司官窑,元代主要遗存是仿官窑的器物;从该窑址出土的部分器物看,其造型风格、装饰艺术,尤其是“薄胎厚釉”的制作工艺,符合宋代特征,与北宋官窑——汝窑有承继关系,这和历史文献中有关南宋官窑的记载吻合;该窑址位于南宋皇城附近的凤凰山麓,与文献记载的官窑方位相符。专家组组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说,老虎洞窑址的发掘,为深入研究南宋时期官营手工业生产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象这样完整、系统的遗址,在以往考古工作中极为罕见,对研究宋代制瓷工艺具有极高价值。

我国古代制瓷工艺在宋代达到巅峰,历来有“官、哥、汝、定、钧”宋代五大名窑的说法,其中“官窑”居首,指为适应宫廷特殊需要、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北宋时曾在汴京(今开封)设官窑,造型多仿青铜器和玉器,釉色以素淡的天青色为尚,存世品罕见,北宋官窑遗址一直未被发现。南宋沿袭旧制,在临安(今杭州)先后设修内司窑、郊坛下窑两处官窑,后者1930年初次发现,80年代后有大量考古发现,现已在遗址上建成南宋官窑博物馆;而修内司窑则长期无法由考古发现证实,加上历代文献记载都语焉不详,它的存在更显神秘。

考古资料大部分没有公开,所以资料甚少。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负责的奇迹
和谐的太阳
2025-04-22 13:02:22
从开工至今,已经用掉可统计的大约有:四千多件古瓷器,四百多件汉白玉石雕和二十多吨水晶石与玛瑙,近百只随处 瓷房子

可见的瓷猫枕,三百多个年代不等、大小不一的狮子。用掉的瓷片不计其数,没有一片现代瓷,其中还不乏钧窑、汝窑等五大名窑的瓷片。瓷器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有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纷彩等各个时代的精品。

这当然是很值钱的而且最大价值在于收藏保存为历史文物

粗心的毛衣
爱笑的百合
2025-04-22 13:02:22
汝窑瓷片应该价值不高,完整的汝窑瓷才高。

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紧张的戒指
无心的摩托
2025-04-22 13:02:22

这个瓷窑遗址的发现不仅延长了山西的烧窑历史,同时其选址的特殊性也对研究古陶瓷具有独特价值。山西晋阳古城建立于春秋时期,后于979年被夷为平地。也就是说,该遗址所属年代是春秋到五代这段时期。晋阳古城遗址最初被发现于1955年,后于1960年展开考古工作。晋阳古城遗址因为埋葬厚的缘故,整体保存得比较好。再加上晋阳古城的地理特殊性,该遗址拥有非常高的考古价值。

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考古人员在晋阳古城遗址内曾陆陆续续发现过些许瓷片和窑具。不过直至数日之前,考古人员才真正在此处遗址内发现瓷窑遗址。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展开,晋阳古城遗址被划分为了1号、2号以及3号建筑基址,其中新发现的瓷窑遗址位于2号与3号之间。根据目前的考古分析结果,新发现的瓷窑遗址所在位置属于宫城区,共包含3处瓷窑炉遗迹。

就地理选址来说,这处瓷窑遗址与其余大多数瓷窑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也意味着此处瓷窑存有独特的研究意义。此外有关此次瓷窑遗址的所属时间,考古人员根据瓷窑中所发现的遗迹以及瓷片等遗物分析得出该瓷窑应是隋唐时期的。如此一来,这处瓷窑遗址便成为了目前山西省内历史最为久远的瓷窑遗址,山西的烧窑历史也因此得到延长。

话说,考古人员在新发现的这处瓷窑遗址中共出土了近万件瓷片,其类型主要是青瓷与白瓷,器形则包含碗、盆、瓶、罐、杯等多种样式。再有就是,此次瓷窑的使用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烧制技术却是比较高的。随着后续研究的展开,这座隋唐时期的瓷窑遗址应该会带来更多的信息,而这对于古陶瓷研究来说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的。

耍酷的秋天
瘦瘦的鼠标
2025-04-22 13:02:22

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在这长河中得到了积累和沉淀,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华和艺术的莫过于文物了。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裘家坞村一处古窑址,初步推测是春秋时期的古窑,在这个古窑发现了内有印纹硬陶坛和大量原始瓷片。看来这个古窑址对研究萧山地区商周时期窑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陶瓷的重要产地是进化镇,目前被发现的窑址有茅湾里窑址、纱帽山窑遗址、安山窑址等20余处,裘家坞村窑址的发现,更加丰富了进化镇的窑址资料,也让现在的人们能更进一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发展水平和相关信息,更能通过这些瓷器推测和猜想当时朝代的生活水平和活动习俗。这个古窑长约5米,文化堆积层厚约40至50厘米,出土有印纹硬陶片、原始瓷片及红烧土,这次古物的出土让考古学家们欣喜异常,这些在平常人看来陈旧而普通的物品,在考古学家眼中却是不可复制的珍品,它们都具有唯一性,都是纯手工制作的,与现代生产线量产的产品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进化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虽然目前部分窑址已经被破坏,但是从现场的土层来看,泥土中陶片堆积非常密集,不少陶片上都印有整齐的纹饰。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杨金东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的印纹硬陶坛具有时代特征,上面是米筛纹,下半部分是网格纹。该古窑址内的瓷器就有这样的特征。“并且这里烧制出来的瓷器陶器主要是供给越国民众使用的。

古物是珍贵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的悠久,也展示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相关风俗。

丰富的小丸子
满意的绿茶
2025-04-22 13:02:22

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悠久,留下的窑址也很多。在历代瓷窑遗址中,元代窑址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出现了青花、釉里红、釉上彩等新的装饰工艺,元代是景德镇瓷器变化最大、进步最为显著的一个时代。

景德镇元代瓷窑遗址有珠山、湖田、落马桥、太白园、戴家弄、观音阁、四渡里、中渡口、曾家弄、银坑坞、塘下、瑶里、丽阳、历尧等处,其中以湖田、落马桥与珠山三地最为典型。

湖田窑位于景德镇市南约4公里的竟成镇湖田村,是我国古代著名窑场。遗址分布在南山大峰尖与南河之间的台地上,东起张家地,西至月光山,南始旗山,北到南河北岸,面积40万平方米。该窑场兴起了五代,历宋、元至明隆庆、万历间结束,是景德镇延续烧造最长的窑场之一。遗址出土器物以卵白釉瓷为主,还有黑釉瓷和一些青白釉瓷,其中青花瓷分布在南河的南北两岸,南岸以大器为主,有大盘、大瓶、大罐等,北岸多为小酒杯、折腰碗、高足杯等。

落马桥元代窑址在景德镇市中心南路红光瓷厂院内,堆积层出土有青花和青白釉瓷,还有少量卵白釉瓷、釉里红以及釉上彩瓷等,品种非常丰富,该地层中的青花器均为至正前期之物。

珠山遗址在市区中心,为现代建筑所覆盖。1985年5月,景德镇市区铺设地下电缆,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风景路(明、清御窑厂故址北端)发现一批造型奇持的瓷器残片,其品类有青花、霁蓝地白花、霁蓝地金彩、孔雀绿地金彩及卵白釉瓷等,其中有数量很多的双角五爪龙纹饰瓷片。据《元史》中禁止民间使用双角五爪龙纹,《元典章》中禁止民间使用描金、贴金,可知该类遗物为元代帝王专用,应是元官窑——浮梁磁局的产品。

湖田南岸遗物大而厚重,纹饰繁缛华丽,与伊朗、土耳其的传世品一致,北岸的小瓶、小罐、小杯与菲律宾一带出土之物相同。落马桥至正地层出土的青花器主要是为满足国内各地区各阶层及东南亚一带的普遍需求制作的商品瓷。珠山遗物则完全是为元蒙皇帝烧造的宫廷用瓷。

文中配图均为江西高安元青花博物馆藏品。

谦让的画笔
疯狂的板栗
2025-04-22 13:02:22
在河北,能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举世公认的伟大民族文

化遗产,当属古代瓷窑中的“四大窑”,它们是:代表隋唐

北方白瓷的邢窑,列入北宋五大名窑之首的定窑,以白地黑

花艺术影响了南北一大批窑场的宋金磁州窑和世纪之交在国

内考古界引起强烈反响的井陉窑。它们在中国灿烂的陶瓷文

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邢窑: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

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白瓷的发明在我国制瓷史

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

局面,更重要的是为我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

造了条件。邢窑的白瓷产品精美、产量巨大,不论对我国还

是对外国的物质生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从20世纪

起,中外学者开始注意了对邢窑的研究。明清时代,我国出

现了一些博古著作和陶瓷著作。如明曹昭著有《格古要论》、

谷应泰著有《博物要览》,在这些著作中都提到唐代邢窑白

瓷。我国学者对邢窑的真正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之后开

始的,作为我国第一代古陶瓷专家的吴仁敬、陈万里、傅振

伦等都对邢窑关注有加,但所知的仍是一些“内丘白瓷瓯”、

“邢瓯”一类的词汇,至于它的真正产地、范围、产品以及

发展进程等很少被人提及。

从50年代初开始,国内的几代工作者便为解开邢窑之谜

做着不懈的努力。陶瓷考古界的权威陈万里曾几次到内丘实

地考察,未能发现邢窑,史学界专家杨文山等人50至70年代

屡次到内丘、沙河、邢台等地考察,同样失望而归……

1980年初,临城县陶瓷厂成立了“恢复邢瓷技术小组”,一

年时间,小组在临城境内共查出包括祁村、岗头、山下等在

内的古瓷窑址17处,神秘的邢窑揭开了一角面纱。1981年春,

欣喜不已的考古工作者,在临城县召开了由中央、省、地、

县和新闻部门参加的“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为邢窑之

谜付出了几十年心血的老专家们在会上激动地表示,这标志

着邢窑与邢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取得的成就大大提高了考古工作者寻找邢窑的信心,调

查工作进入冲刺阶段。1982年至1984年底,内丘县文化馆贾

中敏等人在内丘县境内共查出邢窑遗址20余处,1987年,以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主组成的邢窑考古队开始进入内丘、临

城工作,共对内丘城关、临城祁村、山下等处进行了发掘。

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出土52座灰坑,4座晚唐五代时期的

窑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隋代薄胎透影细白瓷的面世,为此

后邢窑的精略分期断代及对邢窑不同时期遗迹遗物的认识、

了解提供了可能。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邢窑是隋唐北方白

瓷的代表,对于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他们提

出:邢窑的发展特别是白瓷对邻近诸窑诸如定窑、平定窑等

有很大影响;邢窑的薄胎细瓷已基本上达到了欧洲“硬质瓷”

的标准,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

定窑:北宋五大名窑之首

在北宋时代,“定汝官哥钧”五大瓷窑名满天下,而第

一者为定窑。定窑以白瓷驰名,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

各地瓷窑所仿效,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

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

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全世界的著名博物馆都以拥有定

器为荣……林林总总奠定了定窑名扬海内外的地位,于是中

国陶瓷界将五大名窑之首的桂冠戴在了定窑的头上。然而人

们却不知道,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几代考古工作者

为发掘定窑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写就了多少鲜为人知的

故事。

20世纪30年代,中国陶瓷界的泰斗人物叶麟趾先生到曲

阳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了曲阳的定窑遗址,年过半百的老

先生兴奋不已,马上向国内外考古界发布了定窑在曲阳的最

新考古学说。此后,小小的曲阳便开始迎接来自全世界关注

的目光和中外古陶瓷学者们的实地考察。50年代故宫博物院

三次派人到曲阳县调查,证实曲阳县灵山镇的涧磁村及东西

燕川村为北宋定窑遗址。1960年至1962年,河北省文物工作

队决定对涧磁村定窑遗址进行试掘,辗转数天,队员们才到

达这里,远远地一片白花花的“小山”便引起了队员们的注

意,那是什么?走近后所有的人都惊呆了,那些“小山”原

来是堆积起来的磁片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壮观的景

象”,平时见多识广的考古队员们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

叹。虽然仅是一次试掘,但成果也颇为惊人。地层中包含晚

唐、五代、北宋时期的文化堆积,晚唐灰坑5座,五代窑炉

1座,北宋残墙两堵和瓷泥槽2处,上自晚唐、下迄金元遗物

251件。

1985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开始了对定窑最大规模的一

次发掘。与第一次试掘不同,此次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

燕川村、涧磁村等7个地点的发掘工作同时进行,仅施工人员

就达几百人。收获是惊人的,窑炉、料场、水井、沟、灶、

灰坑等遗迹和大量瓷器、窑具及钱币、铜、铁、石、骨器具

相继出土,仅瓷片就有30万片,这在几大窑址的发掘中是极

为罕见的,而其中款识“龙”、“花”、“李小翁”等瓷片

属于首次发现。重要遗物如白釉卧女枕、尚药局瓷盒更是引

起了专家们的关注,尚药局是宫廷专司医药的部门,在全世

界只有一件尚药局文物标本流失在瑞典,1985年的发掘却出

土了数片标本,弥补了国内没有尚药局文物的空白,而且为

国内外的专家研究古代宫廷医药制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定

窑再一次轰动了世界。1986年定窑就被确认为国保单位。

正是由于定窑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价值,近日有消息说定

窑将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此最高兴的莫过于参加过定窑

发掘的几代考古工作者,正如刘世枢所说:“我们对文物进

行发掘或者保护的时候,根本不会去想这个遗址将来会怎么

样,因为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那是分内的事,而现在回头去

看,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那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为子孙留

下了一笔历史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