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动力工程 > 正文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是几本

俭朴的钢铁侠
魔幻的鞋子
2022-12-21 23:55:04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是几本

最佳答案
健康的小蜜蜂
无聊的钢笔
2025-04-21 22:02:23

能源与动力工程是2012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能源动力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是以工程热物理相关理论为基础,面向能源转化利用及动力系统领域的专业。那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是几本呢?

1、 学院设有热能工程系,动力工程系,制冷与低温工程系,核能工程系,可再生能源系,中心实验室,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仿真工程研究所,能源与环境研究所等。

3、 近三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90项,总经费约1.0965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科技部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计划)“低品位能源利用热力学基础及评价”等6项,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4项,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项目1项,重庆市科委科技计划重大项目2项,重庆市科委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

4、 1998年按照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将原有的工程热物理、电厂热能动力、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合并为热能动力工程本科专业,2006年增设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2010年增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以上就是关于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是几本的全部介绍了。

最新回答
舒服的毛衣
留胡子的寒风
2025-04-21 22:02:23

一本啊,是重大的二级学院嘛,所有的二级学院都是一本。

如果有二本招生的话也是在部分省市。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原动力系)始于1937年的重庆大学工学院动力科,是全国最早的热科学与工程科研教学研究基地之一。1998年按照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将学校原有的工程热物理、电厂热能与动力、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合并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7年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开始招生,进一步拓宽了学院的发展通道

愉快的草莓
温柔的果汁
2025-04-21 22:02:23
学院现有热物理系、热能工程系、动力机械系、制冷与低温工程系、核能工程系、可再生能源系、院中心实验室(其中包括热动类专业自主创新实验室、核科学及核技术实验室、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重庆市热工重点实验室,设有工程热物理、仿真工程、能源与环境、制冷与低温技术、热力学及节能技术等5个研究所。学院已发展成为多层次、全方位的热科学与能源动力工程博士、硕士、本科教学和科学研究基地。

办学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培养为重点,发扬传统学科优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立足西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能科学与技术学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依托,与环境、材料、信息和管理等学科交叉,建设特色突出、国际知名的研究教学型能源动力学院。

贪玩的招牌
孝顺的舞蹈
2025-04-21 22:02:23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84名,其中教授36名、博士生导师42名、副教授28名。

98%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5%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经历。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曾先后设有电厂热能动力、热工仪表及自动化、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与空调低温技术、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

1998年以来,按照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三个本科专业。

平常的冰淇淋
尊敬的路灯
2025-04-21 22:02:23
1983年,工程热物理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6年,工程热物理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3年,热能工程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5年,制冷与低温技术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7年,动力机械工程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热能工程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2005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获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等六个博士及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6年,工程热物理学科被评为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获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

2011年,核工程与核技术获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获重庆市重点学科。“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年批准立项建设,2012年通过建设期验收并正式挂牌运行。

2017年作为重庆大学智慧能源学科群主干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