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古代人做饭也烧煤炭吗

沉默的豌豆
负责的灯泡
2023-02-15 17:18:11

古代人做饭也烧煤炭吗?

最佳答案
斯文的糖豆
坚强的奇迹
2025-04-05 04:57:34

煤炭被作为燃料的历史不过几百年,因为煤炭大多深埋地下,太早的古人凭当时的技术无法开采。古代人的燃料主要为木材和稻草秸秆之类的,尤其是普通百姓只能烧稻草和秸秆做饭取暖。王公贵族官吏则用经人工加工过的“木炭”作为燃料。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卖炭翁》对此作以了描述。

最新回答
明亮的红牛
多情的高跟鞋
2025-04-05 04:57:34

不一样,具体区别如下:

1、制备方法上的区别

煤炭的开采方法有创新煤炭开采技术、综合应用煤矸石、地表防破坏技术、综合利用瓦斯气体。对煤炭开采技术进行创新首先需要考虑到煤矿清洁生产,即对煤矸石进行不出井处理,对保护物实行安全开展;有效利用煤矸石,积极对其进行处理而实现变废为宝的目的。

木炭的制备方法有窑烧法、干馏法。窑烧法用泥土筑窑,满装木材,从窑门或火门点燃烧,使木材在窑内炭化,挥发物逸出而剩余木炭;干馏法即木材干馏。按照出窑的熄火方法,有黑炭和白炭两种。在熄火过程中,木炭与空气接触而进行煅烧,炭的外部被氧化,生成的白色灰附在木炭上。

2、含义上的区别

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构成煤炭有机质的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和硫等,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氟、氯和砷等元素。

木炭是木材或木质原料经过不完全燃烧,或者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热解,所残留的深褐色或黑色多孔固体燃料。木炭是保持木材原来构造和孔内残留焦油的不纯的无定形碳。木炭主要成分是碳元素,灰分很低,此外还有氢、氧、氮以及少量的其他元素,主要取决于炭化的最终温度。

3、用途上的区别

煤炭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水泥、化工四大行业。

木炭主要用于冶金工业、渗碳剂的制造、二硫化碳生产、木炭砖的压制、木炭干燥剂等,还有一定的医用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煤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炭

唠叨的世界
含糊的美女
2025-04-05 04:57:34
 1956年,西安市西郊长安沣西村的西周墓中出土了二百余枚用煤玉雕成的王 (环形有缺口的佩饰物),一些人认为当时人们已经发现了煤的燃料性能。但一般学者则认为那时只不过是装饰品而已。如果说是单纯的装饰物的话,那早在六千年前的沈阳新乐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已出土有煤玉雕成的数十件饰品。春秋时代五霸相争,各国竞相制造金属兵器。当时兵器主要以铜器为主,但也有少量铁器。冶炼铜,用木炭作燃料鼓风,即可熔化。然而炼铁时,煤却是最理想的燃料。郭沫若先生认为春秋时代已经出现了铁器,铁器易生锈,郭老称其为恶金。

据《吴越春秋》记载,吴王阖闾命干将铸剑,众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吴越春秋》又载“采炭于南山,故其间有炭渎”。渎、窦通假,“炭渎”即采煤炭后所留下的废坑。

到了战国时代铁器普遍使用,用煤炼铁已是不争的事实。汉代,采煤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外戚世家》以及王充《论衡》中的《吉验篇》和《刺孟篇》都记述了贵为外戚的窦广国也曾当过几年煤炭劳工的事:窦皇后之弟名曰广国,年四五岁,家境贫寒,被人所掠卖。其家不知其所在,他被转卖了十余处,到了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五十里)广国为主人入山挖炭,晚上一百多人睡在炭崖之下,炭崖倒塌,统统压死了那些睡觉的人,只有广国一人得以脱身。他就从主人家跑到长安,时为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他听说窦皇后新立,老家在观津,姓窦氏。广国离家时虽然年幼,但还记得县名、姓氏,又曾与姐姐一起采桑叶,并从树上摔下,他以此上书自述。窦皇后把此事告知文帝。文帝召见时,广国回答说:“姐姐离我西去时和我诀别于驿站招待所,她曾要了淘米的泔水,给我洗头,又要了饭给我吃,然后离去。”所言属实,姐弟手把着手,泣不成声,眼泪鼻涕交错下淌。左右侍者都伏地而哭。于是,文帝优厚赏赐广国田地,房屋和金钱。景帝立,拜广国为章武侯。王充评曰:“夫:积炭崩,百余人皆死,广国独脱,命当富贵,非徒得活,又封为侯。”

汉代用煤炼铁不但有文字记载,而且有多处遗址佐证,著名学者李仲均撰文指出,解放后在河南巩县发掘出了汉代矿石加工厂一处,有炼炉、熔炉、锻炉二十座,还有配料、铸造、淬火、藏铁等坑,燃料为木材、原煤及煤饼。再者1965年、1975年两次在郑州古荥镇发掘出了汉代两座炼铁炉基,其中一座为古代最大的炼铁炉,旁边一座窑内还存放有煤饼。《后汉书•党锢列传》中,记述了言行正直、得罪了豪强的夏馥,他为了逃避党锢之祸,入林虑山中,隐匿姓名,自剪须发,形貌憔悴地干了两三年采煤劳工。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西域。据《西域记》载:“屈茨(即龟兹,今新疆库车)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就是说冶出的铁,供西域各地使用。

煤的大规模开采和普遍使用,始于北宋。《宋史》、《宋会要》都有记载,当时官府卖煤炭者就有数十场所。汴京(今开封)及其周边地区数百万人家完全依靠煤炭,燃薪的没有一家。北宋时的《猗觉寮杂》载:“石炭自本朝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方出,逐及京师。”北宋年间产煤最盛的当数山西。到了南宋时已开始用焦炭炼铁了。经过了宋、元、明三朝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的种类、采煤的技术都积累了很多知识。明宋应星在他的《天工开物》中就记载了煤的种类、找煤的方法以及采煤技术等等,而且还介绍了如何排除瓦斯、防止塌陷等措施。

古代我国称煤为石涅、石墨、石炭、山炭、炭等,明代始称为煤。在我国,煤的最早记载,见于《吴越春秋》,那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事,而西方最早见于记载的则是公元310年,已晚于我国近九百年。我国西汉文帝元年,河南宜阳矿难百余人死亡,足见当时矿上矿工至少有二三百人,而英国则是在十三世纪才开始采煤,已晚于我国一千四百多年。

快乐的芹菜
飘逸的灰狼
2025-04-05 04:57:34

在古代的时候,由于人们根本就没有棉被这些御寒之物,所以在冬天的时候,他们大多数都会选择用碳火来取暖。然而在近代中依然有不少贫困的人民在冬天的时候依然选择用炭火来取暖,但是这些人总是会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的现象。有一部分人可能就会感到十分疑惑了,为什么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用碳火来取暖从来不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现象,而在近代中人们用碳火来取暖,却很容易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的现象呢?其实主要是因为在近代中人们所建的楼房都是密闭的。在密闭的空间中燃烧碳火,很容易会把整个空间中的氧气给消耗掉,从而导致人很容易会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现象。而在古代由于人们的房子都是通风的,所以人们并不会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一、炭火取暖

在古代的时候,由于人们缺乏御寒衣物,在冬天的时候人们总会用碳火来取暖。然而在近代中,由于生活比较贫困,在一些寒冷的地区,冬天人们依然会通过碳火来取暖。用碳火取暖似乎是人们在冬天经常做的一件事情了。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感到温暖。

二、古代人炭火取暖不中毒的原因

在我国东北地区,在冬天的时候依然有不少人习惯用炭火来取暖。然而近年来,东北地区因为炭火取暖而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件经常发生。那么同样是通过碳火来取暖,为什么在古代的时候却很少会发生氧化碳中毒的事件呢?其实主要是因为古代人盖的房子都是瓦房。在冬天的时候,虽然燃烧着炭火,但却依然能够保证室内通风,氧气充足从而导致古代人们不会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的现象。

三、综述

古代人用炭火取暖之所以不会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因为他们室内通风。

鳗鱼画板
踏实的啤酒
2025-04-05 04:57:34
早在西周时期,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陕西地区,煤炭已经被开采利用.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1973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北陵附近新石器时代的新乐遗址下层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精煤制品。其中有:圆泡形饰25件,耳(王当)形饰6件,圆珠15件,和这些煤制品同时出土的还有碎煤精、精煤半成品和煤块97块。这些煤制品,经过前辽宁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科研所鉴定,“呈弱油脂光泽,均一状结构,硬度、韧性均很大为其特点”,很容易用火柴点燃,燃烧时发出明亮而带黑烟的火焰,并发出一种烧橡皮的气味。经过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证明,其原料就是烛煤。这是世界上用煤最早的确凿证据,也是说明我国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发现并开始利用煤炭的历史见证。

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陕西省4处西周墓中出土了煤雕制品,其中,宝鸡市茹家庄一处就出土了200余枚之多。据此可以判断,早在西周时期,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陕西地区,煤炭已经被开采利用。

战国时期,除继续利用煤炭雕刻生活用品外,还在当时的著作中出现了关于煤的记载。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就有3处有关石涅的记载:一处见于该书的《西山经》,“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另二处见于《中山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据有关专家考证,女床之山,女几之山,风雨之山,分别位于今陕西凤翔、四川双流、什邡和通江、南江、巴中一带。古今对照,以上各地均有煤炭产出,证明《山海经》的记载基本是对的,同时,说明当时这些地方的煤炭已被发现,而且已积累了一些找煤的初步地质知识。

西汉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煤井和相应的采煤技术,煤的用途,不仅用作生产燃料,而且还用于冶铁;不仅能够利用原煤,而且还把粉煤进行成型加工成煤饼,从而提高了煤炭的使用价值。煤的产地不仅在北方,而且在南方,甚至新疆也都有了产煤的记载。同时,煤雕工艺在这时已初步普及。

隋、唐至元代,煤炭开发更为普遍,用途更加广泛,冶金、陶瓷等行业均以煤作燃料,煤炭成了市场上的主要商品,地位日益重要,人们对煤的认识更加深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唐代用煤炼焦开始萌芽,到宋代,炼焦技术已臻成熟。1978年秋和1979年冬,山西考古研究所曾在山西省稷山县马村金代砖墓中发掘出大量焦炭。1957年冬至 1958年4月,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河北峰峰矿区的砚台镇发掘出3座宋、元时期的炼焦炉遗址。焦炭的出现和炼焦技术的发明,标志着煤炭的加工利用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从明朝到清道光20年(1840年)的时间里,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比较重视煤炭的开发,对发展煤炭生产采取了一些措施,矿业管理政策也发生了某些利于煤业的变化,煤炭行业的各个环节,比以前都有较大的进步。煤炭开发技术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煤炭科学技术。尽管当时都是手工作业煤窑,但因其开采利用早于其他国家,因此,17世纪以前,中国煤炭技术和管理许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但是,日益衰败腐朽的封建制度终于阻碍了古代煤业的继续前进,这就导致了中国近代煤矿的诞生。

害怕的太阳
舒适的雪糕
2025-04-05 04:57:34

宋朝以前没棉被。因为虽然2000多年前棉花就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边疆,实际上在边疆,棉织物出现得也非常早。但是在中原一直到公元9世纪的时候,贵族们还把棉花当做观赏花来种植,所以北方到了冬天那真是“狐裘不暖,锦衾薄”。

没有棉被不代表古人不盖被子。

“狐裘不暖,锦衾薄”里的“锦衾”就还是“锦缎被子”的意思,所以古人的被子,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还是比较奢侈的。虽然没有棉被,但是羽绒被、蚕丝被这些高档被子还是有的。

但是这些被子造价不菲,普通百姓家,哪怕时候个小富之家,能有个缎面做背面,麻布做里子就很不错了。用鸭胸脯上的绒毛做出的羽绒被其实还是比较奢侈的,不比加拿大鹅来得便宜,这种代价太奢侈了,更别提蚕丝了。

所以普通人家的被子的填充物还是以芦花和杨絮为主。这些东西廉价,但是要注意采集的时间,一个在春天,一个在秋天,错过了杨絮,还有芦花,但是连芦花都错过了,冬天就准备挨冻吧。

但是大冬天的取暖,古人还是比较有经验的,那就是靠“火”取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木炭和煤的国家。汉朝的时候,古人就用煤炭烧饭、炼铁、取暖了。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煤炭,没有煤炭还有“卖炭翁”在山里烧木炭运到城里去卖。

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北方的主要燃料就已经被煤炭取代了,根据《宋会要·食货志》记载,在北宋的时候,煤炭买卖就已经成了官营项目,而且还设立了官仓贮碳,用于调节物价。大中祥符5年(1012年)12月6日,朝廷还要拿出40万秤(大概是1斤重),半价卖给穷人。当时煤炭多少钱呢?20个铜钱1斤。

北宋的老百姓相对比较富足,普通人家到了大冬天,一家人围着火盆(富人用碳炉,穷人在家中挖个坑),把火烧得旺旺的。壶里热上小酒,笼屉里蒸上肉菜,手里抱着“汤婆子”(古代版的暖手宝)。这种小日子还颇符合今天求之不来的过年气氛。

但在“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杜甫流落蜀中的时候,没有火盆,没有肉,更没有热酒,暖身全得靠“娇儿”。

杜甫连屋上的三重茅都被寒风卷了去。更可气的还不止于此,“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床旧被子本来就盖了很多年,“娇儿”(虽然解释说是杜甫的儿子,但是在四川女孩子才叫娇娃),只因为睡姿不好,一脚蹬破了破麻布被里,杨絮一坨坨地散落出来,这日子没法过了。所以冬天的取暖方式还是需要注重,如果被子太久,就不建议做太剧烈运动取暖了。

年轻人火气重,钻进被子就暖和了,可是老年人,烫完脚进了被窝,一会脚又冷了,怎么办?所以年纪大的有钱有成就的老男人就喜欢娶个小老婆给自己暖被窝。唐玄宗之所以找胖胖的杨玉环,事实上就有这方面的考量。但是李隆基为了这个暖宝宝,代价的确有点大。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冬天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躺在温暖的棉被里,舒舒服服地睡一个好觉,但是要想在古代拥有一床棉被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尽管棉花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传入中国,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作为观赏植物,并没有当作经济作物,一直到唐宋时期,中原逐渐种植棉花,但是这个时候的棉花也是上层社会的人才能穿得起的;元朝时期棉花得到进一步的推广;真正使得棉花成为老百姓能够用得起的物资,则是在明朝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后。

那么,问题来了,在棉花没有成为人们主要御寒衣物之前,古人是穿什么过冬的呢?

古时候跟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一样,有穷富之分,且贫富差距也很大,因此古人在冬天御寒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

古时候的穷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在宋朝以前,人们除了种植粟、麦、稻等必备的粮食作物之外,主要还种植桑、柘、麻、苎麻等。在古代,麻这种作物就是穷人用来制作衣物的主要原材料,麻这种作物极其的粗糙,相应的造价很低,对于的穷人们来说,他们也只能用得起这种粗糙的料子制作。不过办法也是人想出来的,为了让用麻做的被子变得柔软一点,人们想出来不少的办法,比如将麻长时间浸泡在热水中之后再将其制作成杯子。

但是在更加寒冷的北方地区,仅仅是用粗糙坚硬麻的话依旧不能解决寒冷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在麻里面加入一些柔软的东西,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芦苇花与柳絮等。有时人们还会选择在床下铺上一层稻草,这样能让身体不直接触碰床板,也能很有效的起到御寒的作用,既能取暖又能保暖。

另外,太阳也是能帮助人们御寒的,在白天的时候,人们会在阳光好的日子里将自己的被子拿到太阳底下晒,经太阳晒过的被子在晚上盖的时候就会变得格外的暖和,甚至还留有一丝太阳的味道。有时人们也会把稻草也拿出去晒,然后到了晚上再重新铺到床上,这样晒过之后的稻草保暖和御寒的效果会更加好。

人们还会利用一些可以燃烧的物品来御寒,火盆就是其中之一,在寒冷冬天的晚上,人们会在自己的房间里放一个小火盆,在里面加入足够的燃烧物,比如炭或者木头,当然了,对于不太富裕的人家,一般用的还是比较便宜的木头,火盆里燃烧的旺盛的火焰也就让房间变得更加温暖了。

古时候的富人又是如何御寒的呢?

首先就像之前说的,富裕的人家家里晚上会烧炭来取暖,古代的炭是价值不菲的物资,也有优劣之分,能用得起种类的炭就取决于主家的经济条件了。

至于主要御寒的被子,也自然不会用麻之类粗糙的物品,而是用非常柔软的丝绸之类的物品来做,然后在在里面填上动物的皮毛,或者是利用鸭绒之类柔软暖和的毛,这样制作出来的被子有时候甚至会比棉被更加能抵御寒冷,而且也非常美观。

富贵人家里的小姐会使用暖手炉来御寒,暖手炉分为两层,外面一层是罩子,罩子是镂空的,热气会从中散发出来,里面则是放着炉火的盆子。这有点像我们现在冬天用的暖水宝,原理是差不多的。

还有一种足炉,是用来暖脚的,它是用锡或者铜制作的一种瓶子,里面可以注入热水,也是很方便随身携带的,还可以在晚上带上床,放在被子里,这个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的热水袋了。

除了在穿着方面御寒,还可以在饮食方面取暖。首先可以用热酒来取暖,人们经常说的是先喝一杯热酒暖暖胃,其次可以吃牛肉或者羊肉之类热量比较高的肉类,在寒冷的冬天吃着热乎乎的肉然后温一壶酒,这样的御寒效果也是极佳的。

醉熏的硬币
神勇的外套
2025-04-05 04:57:34
我们知道煤的燃烧更持久,木炭轻.体积大,燃烧又不持久而且有个致命的缺点——燃烧时会发出劈啪的响声,弄不好弹到身上或者是眼睛,更者弹到丝绸锦缎上面轻则损坏了宫殿仪容.重者要引起火灾!!~~~

还有想想..王公贵族的取暖盆总不至于奴才们排着队来加木炭吧~~极为不雅观!!!!

石炭耐烧 至于有毒气体 古代人怎么知道

动听的唇彩
殷勤的冬瓜
2025-04-05 04:57:34
汉代用的铁器不是很多,而用煤炭作燃料的也很少,宋代煤炭已作为工业燃料的主流,所以有明确记载。煤炭和煤是有差别的,煤和炭实际上是两种东西,只不过外观,作用差不多,只不过炭的烟要比煤少一些,在汉代虽然不以煤为主,但是有钱人由于炭灰少,无明火,燃烧持久的性能,已经大量用其取暖

俏皮的云朵
干净的羊
2025-04-05 04:57:34

古代炭的品种是木炭,木炭产品主要分为白炭、黑炭、活性炭、机制炭等四大类。

白炭原料产地:白炭主要以硬阔叶材中的壳斗科、榆科树木为原料,由于树中的不同有可分为:乌冈白炭(原料:乌冈栎)、青冈白炭(原料:青冈栎)、白炭(原料:其他栎木、榉树等不成材林)。

白炭主要分布在浙江(龙泉)、湖南、福建、陕西、湖北(十堰、神农架等地)、河南(洛阳、南阳)、四川、云南、贵州、山东等地区。

机制炭

以木屑为原料,工艺上主要是把木屑经机器高温、高压成型后,再送入炭化炉内炭化而成。整个生产过程中无须添加任何添加剂,属环保产品范畴。

市面上主要六角形中心有空和四方形中心有孔两种形状。机制炭作为传统木炭(传统木炭:以树木为原料,烧制而成,是一种毁坏资源的产业,已被国家所禁止)的替代产品,它有燃烧时间长、热值高、不冒烟、不发爆、环保等多种优点。

香蕉河马
动听的大船
2025-04-05 04:57:34
对人类能源的利用史略加考查,可以发现人类对能源的利用主要有三大转换: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材等成为主要能源;第二次是石油取代煤炭而居主导地位;第三次是20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的向多能源结构的过渡转换。

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也就是人类认识和征服自然的历史。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可分为五大阶段:(1)火的发现和利用;(2)畜力、风力、水力等自然动力的利用;(3)化石燃料的开发和热的利用;(4)电的发现及开发利用;(5)原子核能的发现及开发利用。

火,化石能源(木柴木炭,煤,石油等),电力,新能源(核能,风能,潮汐能等)。

旧石器时代是考古学中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如北京猿人。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洞穴内发现木炭、灰烬等痕迹,说明北京猿人已能利用火。从人类能利用火开始,就是能利用燃料(能源)的开始。

新石器时代彩陶的出现充分说明人类已经能利用木材、柴薪作燃料烧烤食物和烧制陶器。

农业社会开始于约4000年前。农业社会中利用的能源是太阳能系统的能源,植物能源如木材是主要能源。从广义能源的意义上看,食物也是能源,是一次能源,人体能(人力)是二次能源,是由食物的能量转化而来。按照同样道理,畜力也是二次能源。在农业社会太阳能也被利用,光利用(照明)和热利用(取暖、海盐制造等);风能也被利用,如风车和帆船。在农业社会,水能和地热也曾被利用。古时有将水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设备,如水轮泵和水磨等,用于提水灌溉和磨面。用温泉水沐浴是利用地热的例子。在漫长的农业社会,能源结构几乎没有多大变化。

木材的来源是砍伐森林。由于生产发展,人口增加,人类长期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导致自然生态问题,同时引起木材资源的匮乏,导致农业社会的能源危机。

18世纪前,人类只限于对风力、水力、畜力、木材等天然能源的直接利用,尤其是木材,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占据首位。蒸汽机的出现加速了18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到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能源转换。1860年,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4%,1920年上升为62%。从此,世界进入了“煤炭时代”。

煤可以用作燃料,早为人们知晓。但是由于煤又黑又脏,开采又较困难,人们不喜欢使用。14~16世纪木材短缺已严重威胁西欧和北欧人民的生活,1700年首先在英国决定以煤代替木材作为能源基础,以后逐渐扩展到欧美各国。这为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能源条件。工业革命在十八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工业社会迄今约250年。与漫长的农业社会相比,这是很短暂的。但是,在这250年中,工业生产发展异常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段时期,人类使用的能源结构发展变化很快。

19世纪70年代,电力代替了蒸汽机,电器工业迅速发展,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1965年,石油首次取代煤炭占居首位,世界进入了“石油时代”。197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是:石油占54%,天然气和煤炭各占18%,油、气之和高达72%。石油取代煤炭完成了能源的第二次转换。

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推动了机械化的工厂逐渐代替手工业工场。在十八、十九世纪,煤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能源。十九世纪中叶人类又开发了石油。185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钻成了第一口现代化的石油井,开发了第一个油田。十九世纪末以后相继出现用汽油作燃料的汽车、飞机,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火车和内燃机轮船。柴油还用于火力发电。石油逐渐超过煤炭成为二十世纪的主要能源。以后,天然气的利用也被重视。电能也是在十九世纪被人类发现的。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磁铁同导线相对运动时,导线中有电流产生,从而开辟了一种新能源——电能,人类利用电力的大门由此开启。十九世 纪70年代人们发明了直流发电机,1882年建成第一座火力发电厂。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又有人成功建立了水力发电站。从此,电力逐渐成为人类广泛使用的能源,各部门广泛使用电力进行生产和工作的电气化成为经济现代化的标志。

人类在二十世纪40年代又发现了原子能。50年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核能的和平利用登上历史舞台。

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是近现代的主要能源,因此人们把近三百年(从1700年算起)或二百五十年(从工业革命算起)称为化石能源时代,以区别于原始太阳能时代。

但是地球上石油的储量有限,石油的大量消费,使能源供应严重短缺,世界能源向石油以外的能源物质转移已势在必行。世界能源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已开始从石油为主要能源逐步向多元能源结构过度。新能源包括地热、低品位放射性矿物、地磁等地下能源;还包括潮汐、海浪、海流、海水温差、海水盐差、海水重氢等海洋能和风能、生物能等地面能源;以及太阳能、宇宙射线等太空能源。在这些能源中,核能是最有希望取代石油的重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