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没有煤矿?。
陕西的煤炭储量很大,煤矿很多,过去说是陕西的“黑腰带”指的是陕西渭北的从韩城、蒲白矿务局、铜川矿务局。近年来随着陕北的神府煤田(神木到府谷)的开发,陕西又有了“黑帽子”,而且煤层厚、埋藏浅,储量特大,开采条件好,近年开发的还有关中西部彬长煤田(彬县到长武、旬邑一代)。陕西南部煤炭很少,是地质年代久远的劣质无烟煤,发热值很低,灰分很高,储量不大。
煤炭质量的基本指标,总共有12个。煤的水分分为两种,一是内在水分(Minh ) ,是由植物变成煤时所含的水分;
二是外水(Mf ) ,是在开采、运输等过程中附在煤表面和裂隙中的水分.全水分是煤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总和。一般来讲,煤的变质程度越大,内在水分越低。褐煤、长焰煤内在水分普遍较高,贫煤、无烟煤内在水分较低。
扩展资料:
指标介绍
一、水分(M )
水分的存在对煤的利用极其不利,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运输资源,而且当煤作为燃料时,煤中水分会成为蒸汽,在蒸发时消耗热量;另外,精煤的水分对炼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水分每增加2 % ,发热量降低100kcal/kg(大卡/千克);冶炼精煤中水分每增加1 % ,结焦时间延长5 一10min .
二、灰分(A )
煤在彻底燃烧后所剩下的残渣称为灰分,灰分分外在灰分和内在灰分。外在灰分是来自顶板和夹研中的岩石碎块,它与采煤方法的合理与否有很大关系。
外在灰分通过分选大部分能去掉。内在灰分是成煤的原始植物本身所含的无机物,内在灰分越高,煤的可选性越差。
灰是有害物质.动力煤中灰分增加,发热量降低、排渣量增加,煤容易结渣;一般灰分每增加2% ,发热量降低100kcal / kg 左右。
冶炼精煤中灰分增加,高炉利用系数降低,焦炭强度下降,石灰石用量增加;灰分每增加1 % ,焦炭强度下降2 % ,高炉生产能就下降3 % ,石灰石用量增加4 % .
三、挥发分(V )
煤在高温和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时,所排出的气体和液体状态的产物称为挥发分。挥发分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氢及其他碳氢化合物等。它是鉴别煤炭类别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讲,随着煤炭变质程度的增加,煤炭挥发分降低。褐煤、气煤挥发分较高,瘦煤、无烟煤挥发分较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煤炭质量的基本指标
公司总股本90亿股,股权结构为: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71%,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10%,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6.5%,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5%,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公司3%,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公司2%,陕西黄河矿业集团公司1.5%,陕西鼓风机集团公司1%。
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15对生产矿井,2008年原煤年产量达3500万吨,并在陕北、神东、黄陇等国家大型煤炭基地部署有多个在建或拟建项目。2010年原煤产量达到8000万吨,在我国煤炭行业将居于前列。
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对于提升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煤炭业务核心竞争力、加快业务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具有积极意义。公司将按照证券监管机构的规定和要求,建立规范的“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秘书制度,确保资产的完整性和人员、财务、机构、业务的独立性,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炭主业资产的整体上市,打造陕西省能源行业在资本市场的旗舰。 地址:西安市和平路22号盛唐国际4楼 陕煤股份是陕西唯一集产运销为一体的省属特大型煤炭企业。
公司控股股东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是陕西省人民政府对省属煤炭和化工企业经过两次重组而成立的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集团,参与重组的企业包括1998年中央下放到陕西的全部国有煤炭企业;2010年该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16亿元,在全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95位,是陕西省属第二大企业。陕煤股份承继了集团全部煤炭主业资产,集中了全省骨干煤炭企业的人才、技术、管理和产业基础优势,拥有完整的生产、供应、销售业务体系,在岗员工5.58万人。 陕煤股份拥有充足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备和较强的开发能力。
“十一五”期间,公司在陕北、彬长和黄陵矿区相继建成了红柳林、柠条塔、张家峁、大佛寺、黄陵二号等一批大型现代化矿井。公司现有全资及控股子公司17家,拥有生产矿井27对、在建矿井1对、筹建矿井1对,其中设计产能千万吨以上矿井3对,300-1000万吨矿井9对,总设计产能为10690万吨。
目前公司控制的煤炭资源地质储量174.07亿吨,其中可采储量105.10亿吨,列国内已上市煤炭企业第三位。公司主要煤炭资源分布于陕西榆林、延安、咸阳、渭南和铜川地区,煤质优良、赋存条件好、地质构造简单、大多数煤层瓦斯含量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适宜建设现代化大型矿井。公司作为陕西唯一省属特大型煤炭企业和国家确定的陕北大型煤炭基地两个开发主体之一,在国家煤炭产业集中化进程中,在资源获取、整合地方矿等方面拥有诸多优势。 陕煤股份具有良好的成长空间和较强的盈利能力。
2008年,公司生产煤炭3608万吨,销售煤炭3755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40.4亿元,净利润20.7亿元,每股收益0.25元,资产总额347.2亿元,所有者权益162.9亿元。
2009年,公司生产煤炭5648万吨,销售煤炭5337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75.2亿元,净利润27.8亿元,每股收益0.24元,资产总额410.4亿元,所有者权益199.7亿元。
2010年,公司生产煤炭8436万吨,销售煤炭8637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17.4亿元,净利润82.59亿元,每股收益0.60元,资产总额520.3亿元,所有者权益260.3亿元。
2011年,公司计划煤炭产量将接近亿吨规模,1-6月已完成原煤产量4715万吨。 陕煤股份拥有较强的发展和竞争优势。
在区位方面,公司位居陕西,煤炭资源富集,地处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承担国家能源储备和输出大省重任,是距离能源消费地最近的西部省区。除彬长矿区外公司各矿区均有铁路专线与国铁干线相连,可使煤炭顺利运往各主要区域市场,对华中及西南区域的煤炭供应具有突出优势;公司初步形成了“沿海、沿(长)江、沿(运)河”和“四省四港”的物流结点布局,搭建起了网上煤炭交易平台。
在技术方面,公司所属矿井综采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96%,瓦斯抽采率平均达到60%以上(国家标准45%),其中神府、榆横、黄陵、彬长四大矿区各矿井装备精良,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100%,规模、装备、效率等指标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四个矿区2010年煤炭产量占公司总产量达73%; 公司2008-2010年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为0.43、0.10、0.08,远低于行业同期平均值。
在规模方面,2009年公司的煤炭产销量、营业收入、总资产与全国煤炭类上市公司相比分别处于第3位、第9位、第4位;2010年公司行业地位进一步提高,营业收入前移至国内煤炭类上市公司第5位。
在产品方面,公司煤炭品种齐全,质量优良,是优质的动力、化工及冶金用煤,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公司现有“黄灵牌”、“黄灵一号”、“玉华牌”、“龙门牌”等多个品牌,多次被陕西省评为“信得过产品”、“优质煤炭产品”。 公司与多家战略客户签订了三年以上的长期供应协议,2010年长期供应协议销售量为6150万吨,占总销售量的71.2%。
陕煤股份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为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和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双碳”背景下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探讨
欧凯 张宁 吴立新 索婷
(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煤炭工业在百业待兴的基础上起步,在艰苦奋斗中前进,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行业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两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煤炭消费减量,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煤炭行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也给煤炭行业带来转型升级的机遇。
一、煤炭工业具备高质量发展基础
在一代代煤炭人的艰苦奋斗下,煤炭行业从无到有,煤炭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从起步、腾飞到跨越的巨变,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对国家经济 社会 发展的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增强
我国煤矿“三机一架”的装备制造能力处在世界前列,年产千万吨综采技术和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行业持续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建设先进产能,全国煤炭供给质量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500处左右、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安置职工100万人左右,超额完成化解过剩产能目标。截至2020年底,全国建成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约1200处,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80%左右,其中,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52处,产能8.2亿吨/年。全国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1129处,产能1.48亿吨/年左右。
自新中国成立至2020年底,煤炭行业贡献了约924亿吨煤炭。我国煤炭年产量由 1949年的3432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6.8亿吨,到2013年的最高点为39.7亿吨,2020年产量为39亿吨,支撑了我国GDP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1万亿元。煤矿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安全 科技 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投入大幅增加,煤矿职工安全培训不断强化,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有了明显好转。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1978年的9.713下降至2020年的0.059。煤炭安全供应保障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二)具备高质量发展的 科技 创新能力
煤炭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科技 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燃煤超低排放发电、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现代煤化工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无煤柱开采等煤炭绿色开采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煤炭资源回收率显著提升。煤矿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速。2020年 ,原煤入洗率达到74.1%,比2015年提高8.2个百分点。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井下瓦斯抽采利用率分别达到78.7%、72.2%、44.8%。建成400多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实现了地面一键启动,井下有人巡视、无人值守。采煤、钻锚、巡检等10种煤矿机器人在井下实施作业,71处煤矿列入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
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取得新进展。2020年,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931万吨/年、1582万吨/年、51亿立方米/年、489万吨/年。煤炭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煤电、煤焦、煤化、煤钢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
(三)不断完善的市场化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工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在不断进行体制改革 探索 ,从最开始的完全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相结合,再到完全市场化,为国家经济体制和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实践样本。
我国煤炭工业完成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政府定价向市场化定价转变。1993年开始,我国确立了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煤炭价格机制。1994年1月,国家取消了统一的煤炭计划价格,除电煤实行政府指导价外,其他煤炭全部放开。2004年,我国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形成电煤价格“双轨制”。2013年,煤炭价格实现完全市场化定价,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突出。2016年以来,煤炭行业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点行业,煤炭上下游企业逐渐建立了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发挥了煤炭市场平稳运行“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2021年9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尚未实现市场化交易的燃煤发电电量,从2022年1月1日起,取消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将现行标杆上网电价机制,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机制。这意味着,我国将告别已经实行了15年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二、“双碳”目标下煤炭高质量发展对能源低碳转型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 社会 发展仍将离不开煤炭。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仍需要煤炭发挥基础能源作用,为经济 社会 发展提供能源兜底保障。
(一)煤炭是新能源发展的有力支撑
“双碳”目标下,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增量电力供应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非化石能源发电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占比显著上升。然而,受气候、天气、光照等人为不可控的自然条件影响,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不确定性大,提供的主要是能源量,能源供应和调节能力有限。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电网,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峻挑战,需要清洁高效的燃煤发电等灵活性电源作为调峰电源平抑电力波动。我国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持续优化电力结构的过程中,仍需要煤炭煤电的有力支撑。预计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后,燃煤发电装机规模仍需保持3亿至4亿千瓦,年耗煤量3.9 亿吨 6.4亿吨。
(二)煤炭是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是一个国家安全的保障和强盛的基石。在国际能源博弈和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煤炭依然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短期内没有资源能替代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应当深刻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经济 社会 发展要求和能源发展规律。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推进煤炭安全智能绿色开发利用,努力建设集约、安全、高效、清洁的煤炭工业体系,煤炭仍然是我国最经济安全的能源资源。
煤炭具备适应我国能源需求变化的开发能力,具有开发利用的成本优势,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经过“技术示范”“升级示范”已趋于成熟,具备短期内形成大规模油气接续能力的基础,应当充分发挥煤炭在平衡能源品种中的作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三、“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机遇
“双碳”目标对于煤炭行业既是巨大挑战,也是空前机遇。在挑战与机遇并存下,煤炭行业势必迎来新一轮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煤炭行业由自动化向智能化、无人化迈进,由超低排放向近零排放、零排放迈进。可以预见的是,自2021年到2060年,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逐步下降,由主体能源转变为基础能源,再由基础能源转变为保障能源,最后转变为支撑能源,也代表着我国煤炭行业将向着绿色智能的方向快速迈进。
(一)依托技术革新,向高质量高技术产业发展
当前煤炭行业正处于第四次煤炭技术革命时期,应当以此次技术革命为契机,推动煤炭产业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产业和新业态转型。“双碳”目标下,煤炭产量将回归合理规模,走高质量发展、高端发展之路,迈向更加重视生产、加工、储运、消费全过程安全、绿色、低碳、经济的存量时代,走优质、高效、洁净、低耗的能源可持续发展道路。
未来将有更多煤矿采用高效节能的技术和设备,着力建设碳中和示范矿区引领工程,开展余热、余压、节水、节材等综合利用节能项目,持续优化煤炭开发利用工艺、技术和系统性管理,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逐步将煤矿开采由机械化、自动化向数字化升级,打造采掘智能化、井下无人化、地面无煤化,最大限度地减少采煤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聚焦“绿色开采、清洁利用、生态治理”的产业方向,构建实时透明的煤矿采运、洗选、治理等数据链条,不断优化智慧决策模型,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将数字技术融入到煤炭资源的开发、加工、利用全产业链,全面提升煤炭的管理治理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率。最终步入井下无人、地上无煤的煤炭工业5.0时代,实现深地原位利用,煤、电、气、热、水、油实现一体化供应,以及太阳能、风能、抽水蓄能与煤炭协同开发,基本实现近零排放。
(二)依托生态修复,打造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废弃矿区也在逐渐增加。可以通过矿区生态修复来增加生态碳汇。未来亟需开展全生命周期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链,重点包括减沉保水协调开采、充填开采、土壤修复与生物多样性恢复关键技术等。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良好的树种和草种进行造林绿化,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工程技术对矿区损毁土地进行修复,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创造新的经济效益,提高土壤碳截获能力,增加植物碳储量。
矿井空间包括矿区地面空间和地下空间。数据显示,我国煤矿塌陷区面积超过两万平方公里,井下空间体积超过156亿立方米,空间利用潜力巨大。例如,以发展煤基综合能源基地为目标,矿井地面空间利用包括发展风、光电站;井下空间利用包括开发抽水蓄能电站、化学储能、地热能开发、二氧化碳封存等。当前矿井空间初步开发,仅包括建设地面光伏电站、井下博览馆等,未来可利用矿井空间发展可再生能源、现代农业、现代医疗等。预计到2030年,我国关闭或废弃矿井将达到1.5万处,大量土地资源被闲置。而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可利用建设光伏电站的土地愈发紧缺。因而利用采矿沉陷区进行光伏电站建设,把光伏发电和矿山生态治理相结合,既能解决土地资源有效利用问题,又对生态环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三)依托多能互补,建设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能源基地
煤炭与可再生能源具有良好的互补性。煤炭与可再生能源在燃烧和化学转化方面的耦合,逐步形成模式,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点,为煤炭与可再生能源深度耦合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煤矿区具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先天优势,除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外,还有大量的土地、风、光等其他资源,采煤沉陷区可为燃煤发电和风光发电深度耦合提供土地资源。煤矿井巷和采空区形成的地下空间,可用于抽水蓄能、井下碳吸附和碳储存、地热能等开发利用。
煤炭企业具备主动发展新能源的条件,可以充分发挥煤矿区优势,以煤电为核心,与太阳能发电、风电协同发展,构建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将煤矿区建设成为地面-井下一体化的风、光、电、热、气多元协同的综合能源基地。
四、结语
立足我国能源资源条件和经济 社会 发展需求,对标“双碳”目标实现,依托 科技 创新和系统性变革,通过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煤炭将更多用于生产煤基高端化工品和碳材料等精品;通过与可再生能源等多元互补,煤矿将成为现代能源供应系统基地;通过充分利用煤矿区地面地下空间和资源,煤矿区将成为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煤炭企业将成为新能源开发的参与者、煤基高端材料和高价值产品的引领者。
铜川矿务局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红旗衙门号
铜川矿务局下石节矿 陕西省耀县瑶曲镇
铜川矿务局王石凹矿 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
铜川矿务局徐家沟矿 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
铜川矿务局鸭口矿 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
铜川矿务局金华山矿 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
铜川矿务局东坡矿 陕西省铜川印台区高楼和乡
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矿 陕西省耀县庙湾镇
铜川矿务局玉华矿 陕西省铜川市瑶曲镇
蒲白矿务局 陕西省蒲城县罕井镇
蒲白矿务局白水矿 陕西省白水县冯雷镇
蒲白矿务局冯村矿 陕西省蒲城县罕井镇北马堤
蒲白矿务局西固煤业公司 陕西省自水县西固
蒲臼矿务局朱家河矿 陕西省蒲城县罕井镇
澄合矿务局 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街号
登合矿务局王村煤矿 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
澄合矿务局二矿 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
澄合矿务局董家问煤矿 陕西省澄城县城郊乡董家河村
澄合矿务局王村矿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王村镇
韩城矿务局 陕西省韩城市金塔东路
韩城矿务局桑树坪煤 陕西省韩城市桑树坪镇
桑树坪煤矿斜井 陕西省韩城市桑树坪镇
韩城矿务局下峪口煤矿 陕西省韩城市龙门镇下峪口
韩城矿务局象山煤矿 陕西省韩城市象山路
崔家沟煤矿 陕西省铜川市郊区瑶曲镇杏树坪
崔家勾煤矿平山同 陕西省铜川市郊区瑶曲镇杏树坪
车村煤矿 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车村
车村煤矿斜井 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车村
陕西煤建公司 陕西省铜川市七一路
陕西煤建公司苍村煤矿 陕西省黄陵县中心街
苍村煤业公司 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店头衔
瑞能煤业公司 陕西省黄陵县
双龙煤矿 陕西省黄陵县双龙街
黄陵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矿 陕西省黄陵县龙首街
红石岩煤矿 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南川村
北马坊煤矿 陕西省麟游县北马坊
陇县戚家坡煤矿 陕西省陇县东风镇戚家坡
汉中地区煤矿 陕西省勉县白云寺乡转咀子
禾草沟煤矿 陕西省子长县
陕西煤建公司 陕西省铜川市七一路
陕西煤建公司苍村煤矿 陕西省黄陵县中心街
苍村煤业公司 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店头街
瑞能煤业公司 陕西省黄陵县
双龙煤矿 陕西省黄陵县双龙街
黄陵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矿 陕西省黄陵县龙首街
红石岩煤矿 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南川村在
北马坊煤矿 陕西省麟游县北马坊
陇县戚家坡煤矿 陕西省陇县东风镇戚家坡
汉中地区煤矿 陕西省勉县白云寺乡转咀子
禾草沟煤矿 陕西省子长县
禾草沟煤矿 陕西省子长县
荒草湾平曲同玉峰公司 陕西省耀县照金镇田玉村
照金煤矿 陕西省耀县照金镇寺坪村
南塔煤矿 陕西省宜君县太安镇
郊区矿成鑫公司 陕西省铜川市新区金锁乡
柴家沟煤矿 陕西省宜君县高楼洼乡马坊村
秀房沟煤矿 陕西省耀县照金镇秀房沟村
宜源公司马坊矿 陕西省宜君县马坊镇马场村
旬邑县留石村煤矿 陕西省旬邑县留石村
彬县煤矿 陕西省彬县姜源街号
彬县煤矿五号井 陕西省宜君县高楼洼乡马王庙村
彬县煤矿下沟井 陕西省彬县
旬邑县百子煤矿 陕西省旬邑县原底乡百子村百子沟
旬邑县黑沟煤矿 陕西省旬邑县清螺苍儿沟
旬邑县燕家河煤矿 陕西省旬邑县燕家河滩
淳化县煤矿 陕西省新县安子哇乡安子哇村
享化煤矿一号井 陕西省新县安子哇乡安子哇村
禾草勾煤矿 陕西省子长县
荒草湾平山同玉峰公司 陕西省耀县照金镇田玉村
照金煤矿 陕西省耀县照金镇寺坪村
南塔煤矿 陕西省宜君县太安镇
郊区矿成鑫公司 陕西省铜川市新区金锁乡
柴家沟煤矿 陕西省宜君县高楼洼乡乌坊村
秀房沟煤矿 陕西省耀县照金镇秀房沟村
宜源公司马坊矿 陕西省宜君县马坊镇马场村
句邑县留石村煤矿 陕西省旬邑县留石村
彬县煤矿 陕西省彬县姜源街号
彬县煤矿五号井 陕西省宜君县高楼洼乡马王庙村
彬县煤矿下沟井 陕西省彬县
旬邑县百子煤矿 陕西省旬邑县原底乡百子村百子沟
旬邑县黑勾煤矿 陕西省旬邑县清螺苍儿沟
旬邑县燕家河煤矿 陕西省旬邑县燕家河滩
享化县煤矿 陕西省新县安子哇乡安子哇村
淳化煤矿一号井 陕西省新县安子哇乡安子哇村
津化煤矿二号井 陕西省新县安子哇乡安子哇村
火石咀煤矿 陕西省咸阳市水石咀村
永寿碾子沟煤矿 陕西省永寿县底角沟乡碾子沟村
合阳二矿 陕西省涓城市合阳县金水沟
合阳一矿 陕西省渭城市合阳县百良镇秦家河村
尧头煤矿 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尧头东村
曹村煤矿 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曹村
东风煤矿 陕西省自水县城关镇二合村
龙泉煤矿 陕西省白水县杜康镇
蒲城煤矿 陕西省蒲城县罕井镇
庄头煤矿 陕西省澄城县庄头乡代庄
蒲城金宇煤矿 陕西省蒲城县罕井镇
白水刘家卓煤矿 陕西省白水县北井头乡董家尧头村
镇巴煤矿 陕西省汉中镇巳县盐场镇天井村
简池煤矿 陕西省镇巴县永乐乡光辉村
镇坪县大河煤矿 陕西省镇坪县瓦子坪乡金岭村
熊耳山平山同 陕西省商洛区金陵寺乡
洛南县煤矿 陕西省洛南县石桥
洛南煤矿二五井 陕西省洛南县石桥
洛南煤矿拷树洼井 陕西省洛南县石桥
洛南煤矿江槽斜井 陕西省洛南县石桥
馒头山煤矿 陕西省洛南县石桥
延安地区
宝塔区建设煤矿川口井 陕西省延安宝塔区李渠镇朱家沟
团结煤矿 陕西省子长县瓦窑堡镇陈家洼
要瓦家沟煤矿 陕西省子长县谏家坪乡南家湾村
店头煤矿金龙矿 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张湾行政村
牛武煤矿 陕西省富县牛武镇牛武村
牛武煤矿党家庄斜井 陕西省富县牛武镇牛武村
小寺庄煤矿 陕西省黄龙县小寺庄乡小寺庄村
石马科煤矿 陕西省延长县闻庄镇石马科村
南川煤矿一号斜井 陕西省黄陵县腰坪乡结子沟村
榆林煤矿东风立井 陕西省榆林市金鸡滩乡金鸡滩村
人民煤矿 陕西省榆林市牛家梁乡常乐堡村
五一煤矿 陕西省府谷县府谷镇高家音则
五一煤矿京府八尺沟平啊 陕西省府谷县高石崖八尺沟
五一煤矿七一斜井
五一煤矿八尺井
五一煤矿槐树塔井 陕西省府谷县新民镇
大眨窑煤矿 陕西省神木县西沟乡
大石滩煤矿 陕西省榆林市清泉乡大石滩村
樊家河煤矿 陕西省榆林地区横山县波罗镇
樊家河煤矿二号斜井 陕西省榆林地区横山县波罗镇
樊家问煤矿二号斜井 陕西省榆林地区横山县波罗镇
麻塔则煤矿 陕西省榆林地区吴堡县宋家川镇
槐树岔煤矿 陕西省榆林地区子训县槐树岔乡槐树岔
米脂县芦则勾矿 陕西省榆林地区米脂县郭兴屯
榆林市长城矿 陕西省榆林市红石桥油房湾村
南梁煤矿 陕西省府谷县老高川 韩南山
候石畔煤矿 陕西省子洲县三川口镇候石畔
三道卵煤矿 陕西省神木县孙家岔镇神树塔村
神木县海湾煤矿 陕西省神木县孙家岔乡海湾村
龙镇煤矿 陕西省米脂县龙镇
金牛煤矿 陕西省榆阳区牛家梁镇什拉滩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