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经济发展这么多年,为什么依然落后
中国内陆地区低价值资源经济体的必然。大量低价值资源导致贫富悬殊,普通平民收入较低;在中国一国内导致高收入者迅速移入一线城市;内陆地区导致科教不发达没有通过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契机。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然而煤炭采掘业是典型的依赖大量廉价低素质劳动力的产业;于是大小煤老板们只需控制煤矿,就可以获得大量利润,而大量的重体力煤窑工们却只能获得很微薄的收入。于是这种经济在带来极大的收入差距外,亦衍生了大量腐败。而山西煤作为一种资源价值极低,又使得这种处境雪上加霜:山西煤炭相比国外如澳大利亚煤品质较低,根本无法与其竞争;山西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煤炭难以运输;新技术的进步,使得工业生产中煤炭地位下降;煤炭作为战略资源,国家对此有一定的强制性的规划,政策上对山西不利;开采煤炭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摧残着人们健康,也使得山西劳动力的潜在经济产出降低。
山西省本就属于基础设施远不如东部沿海的中西部地区,而在煤炭开采后地面残破、大气灰蒙的环境下,两极分化收入的顶端、大量致富的煤老板纷纷到东部一二线城市生活并带去了大量消费与投资(如奢侈品消费和房地产投资),于是大量资金流出山西省,在大量国内省际商贸活动中掏空了山西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和中东石油大国王子王孙纷纷到西欧等发达国家生活十分相像,区别在于一国之内的人员与资金流动显然便利得多了。
山西处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国家的科教机构布局极少,大学和研究所总体质量不高,高端理工科人才极少,高新产业极不发达。于是经济产业链就只有煤炭开采与几条和煤炭相关的低附加值产业(如煤炭-焦油-水泥建材等化工产品,煤炭-钢铁,煤炭-电力-金属)。煤变油、煤变乙醇等高新技术有一定进展,不过商业应用极其有限。
而近年的一些大事亦持续不利于山西经济:国家大力推进环保执法,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煤炭相关产业开始倒闭破产;山西政局出现塌方式腐败,官员们战战兢兢很难有所作为;山西近年的高官除曾短暂担任过省长的李小鹏外均很难带来有利于本省发展的政治资源。
目前来说,山西省似乎发展前景黯淡,短期内看不出希望。对于一个古代历史辉煌的省份,这真是件令人遗憾的事。
山西省煤炭保有储量为2600多亿吨,2006年全省煤炭产量为5.8亿吨,按每年消耗煤炭储量12亿吨左右计算,不包括现在新发现的煤炭储量,可供应我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200年以上。
拓展资料:
(1)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构成煤炭有机质的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和硫等,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氟、氯和砷等元素。
(2)碳、氢、氧是煤炭有机质的主体,占95%以上;煤化程度越深,碳的含量越高,氢和氧的含量越低。碳和氢是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热量的元素,氧是助燃元素。煤炭燃烧时,氮不产生热量,在高温下转变成氮氧化合物和氨,以游离状态析出。硫、磷、氟、氯和砷等是煤炭中的有害成分,其中以硫最为重要。煤炭燃烧时绝大部分的硫被氧化成SO2,随烟气排放,污染大气,危害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腐蚀金属设备;当含硫多的煤用于冶金炼焦时,还影响焦炭和钢铁的质量。所以,“硫分”含量是评价煤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3)山西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煤铁之乡"之称。山西煤炭资源的地位一直排在全国的首位,煤炭是山西省最大的优势矿产资源。山西煤炭资源分布从北至南有大同、宁武、西山、沁水、霍西、河东六大煤田及浑源、五台等煤产地,含煤面积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9.6%,截止1999年底,煤炭总资源储量2681.62亿吨,其中可采、预可采储量为702.87万吨,占26.21%;基础储量为1167.63亿吨,占总资源储量的43.54%;
(4)其余1513.99亿吨均属可研程度低的资源量(包括原表外储量),占总资源储量的56.46%;山西另一优势矿种铝土矿,总资源储量为9.89亿吨,其中可采、预可采储量为0.99亿吨;基础储量为1.07亿吨,资源量8.82亿吨,三者占铝土矿总资源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10.03%、10.84%、89.16%;铁矿总资源储量为38.97亿吨,其中可采、预可采储量为4.81亿吨,占总资源储量的12.35%;基础储量5.49亿吨,占14.08%;资源量为33.48亿吨,占铁矿总资源储量的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