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煤炭紧张是什么原因?为什么煤老板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2021年煤炭紧张导致多个地方进行限电,明明以前煤老板这么的多,但是如今煤老板却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煤炭对于环境的污染太大了,而且国家也已经开始管制,收回私有煤矿,所以才导致这些煤老板消失。其实在十几年前,煤炭一直在发展着,那时候很多人都发现了煤炭发展的商机,所以有很多人都开始投资煤炭产业,但是正是因为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煤炭对于环境的污染也是越来越严重。虽然说煤炭对于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也让我们的环境污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因为煤炭燃烧之后,本身就会给空气中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碳或者一氧化碳。长此以往,是会带来全球变暖的情况的。所以煤炭发展的同时,不仅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让环境治理变得越来越困难。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之后,我家也开始对这种煤炭产业进行了一定的管理,甚至收回了很多私有的煤炭,因为其实大量的煤老板,他们对于煤炭的开发是非常不合理的,限制他的能够多获取一些利益,完全不顾环境的问题,所以才会让我们的环境恶化到这个地步。所以国家收回之后,也是希望能够进行统一的管理,让煤炭在河里发展的同时,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的破坏。
但是同时煤老板他自身的发展其实也会受到限制,所以很多煤老板就选择了转行,因为煤炭产业本身就是发展一下就可以赚到挺多钱了,所以很多煤老板都功成身就完了大笔钱之后,安心的去过自己的小日子,或者选择投资别的行业,煤老板可是比普通人要有投资头脑得多。
投资过度是造成煤炭行业产能超前建设、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从控制投资规模着手,从源头上限制煤炭产能扩张。制定相关金融政策,提高新增煤炭产能贷款利率,加大新增煤炭产能的投资成本和资金获取难度。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整体放缓,国内煤炭需求增幅出现明显下滑趋势,产能过剩的形势日益显现,2013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科学调控煤炭总量,坚决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2016年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多地都在积极制定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的计划。煤炭行业产能要去多少、如何推进、人员怎么安置,都是社会各方关切的核心问题。2016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推动煤炭行业脱困升级的行动指南。通过探索煤炭产业产能过剩现状和化解产能过剩办法,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淘汰那些技术不过关、效率低的企业,从而提高煤炭的生产和使用效率,有利于稳定煤炭价格,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企业脱困和产业升级。
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分析
一是煤炭行业现状。受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变化、生态环境约束等因素影响,我国煤炭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2012年下半年煤市进入“铁锈时代”,作为煤市风向标的秦皇岛动力煤指数目前已经处于近十年来的低位,煤炭全行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目前,煤炭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数据显示,按照2015年煤炭消费量35亿吨估算,中国煤炭产能过剩22亿吨。
二是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量化描述。煤炭资源供大于求凸显产能过剩。由于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导致我国煤炭产能过剩愈演愈烈。煤炭市场风险大大增加,煤炭行业以增加产量、扩张规模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煤炭采选业投资过度凸显产能过剩。2000年起我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直到2013年受“需求不足”影响停住增长脚步。煤炭“黄金十年”期间,这种跳跃式的投资行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巨量煤炭洗选业投资过后,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煤炭需求下滑,而煤炭产量超前,投资下滑但数目依然庞大。
煤炭进出口状况凸显产能过剩。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进口煤炭量自2014年之后出现下降,这也凸显了煤炭产能过剩现状。中国市场对煤炭需求疲软,加之煤炭销售量降幅要快于煤炭产量的降幅,导致国内煤炭价格持续下跌,而进口煤价格则部分时间处于倒挂的状态。
1、清洁高效利用备受重视
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与技术。近几年,国家已经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首先,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作为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其次,增加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科技创新支持,解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中的重大问题。第三,完善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财税政策。第四,完善相关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第五,完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监管体系,保障先进技术的应用和运行。
2、多措并举助力退出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
煤炭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形势,煤炭行业一些常年累积的问题开始日益凸显。产能过剩、效益下滑、发展方式落后、资源枯竭等成为阻碍煤炭行业前行的桎梏。
我国煤炭行业从业者有500多万人,其中落后的煤矿必须要退出。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表示,“十三五”时期,煤炭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落后产能的退出问题。
目前来看,我国的煤炭落后产能退出面临着制度安排、人员安置、资产处置、政府援助、社会化职能移交、生产接续、矿区生产生活秩序、矿区社会稳定、经济补偿、存续企业处置等十大问题。
在资源枯竭地区方面,2008年以来,国家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为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国家发改委设立了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多元化产业体系培育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中央财政给予了这69座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
而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资源枯竭地区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
3、互联网创新交易方式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煤炭行业发生的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当前中间商主导的煤炭贸易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以煤炭生产企业与煤炭用户直接进行交易,即大宗商品产业互联网的时代已至。比如像易煤网这样的互联网+煤炭的全产业链电子商务平台,煤炭行业需要着力提升企业和行业效率。“互联网+”最终一定是提高了效率。互联网只是一个平台和载体,它把产业过程和金融机制结合在一起,所以,技术的衔接、金融产品的设计很重要。需要正确评估和分散风险,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提供有效激励机制。
虽然通过政府和企业的不懈努力,山西省企业节能减排和转型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本省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高能耗行业比重较高,工业经济对电力、煤炭等能源的依赖性较强,新投产项目中高耗能行业投资比重依然偏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全省企业在实现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1、资金问题成为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转型发展的最大难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普遍存在经营效益急剧下滑现象,企业可用资金匮乏;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特别是对高耗能行业采取了一些制约其发展和膨胀的措施,使这些企业在融资方面出现了利息高、贷款条件苛刻等困难局面。此外国家和政府的节能奖励资金和节能专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阳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再生铝项目一期省机能奖励资金800万元实际到位560万元,生产循环水余热利用项目,国家节能专项资金300万元尚未到位。资金问题成为困扰企业改进生产设备,提升工艺技术,促进转型升级的最大难题。
2、技术瓶颈仍是制约企业节能降耗、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主要手段是依靠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但是国内行业生产技术仍然比较落后,能源利用率水平仍然偏低,污染物排放及处理还达不到最好效果。因此引进先进的技术及人才,解决技术瓶颈,已成为企业节能建好、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3、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政府部门行政效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调查中仍有企业认为一些政府部门行政效率水平过低,特别是在一些节能项目的审批上,程序繁琐、耗时过长,对企业项目的上马和技术的革新造成了严重影响。
4、政策因素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制约。受今年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等政策的影响,不少行业特别是焦化行业煤源紧缺,煤炭价格也长期处于高位运行,造成企业生产成本过高,出现与产品价格倒挂的现象,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发展,对企业造成了很大制约。
(2)煤炭开采破坏地下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中国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较低的国家,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从含煤地区分布看,富煤地区往往也是贫水地区。据调查,全国96个国有重点矿区中,缺水矿区占71%,其中严重缺水矿区占40%。随着煤炭开采强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断加大提高,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矿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资源因煤系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 被排出,这些矿井水被净化利用的不足20%,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据统计,中国煤矿每年产生的各种废污水约占全国总废污水量的25%。2000年,全国煤矿的废污水排放量 达到27.5亿t,其中,矿井水23亿t,工业废水3.5亿t,洗煤废水5000万t,其它废水450 0万t。
(3)煤炭开采导致废气排放,危害大气环境。因煤炭开采形成的废气主要指矿井瓦斯和地 面矸石山自燃施放的气体。矿井瓦斯中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 为CO2的21倍。据统计中国每年从矿井开采中排放甲烷70~90亿m?3,约占世界甲烷总 排放量的30%,除5%左右的集中回收利用外,其余全部排放到大气中。矿区地面矸石山自燃 施放出大量含SO2、CO2 、CO等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并直接损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煤矸石产出量很大,其排放量约占煤矿原煤产量的15%~20%。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国有煤矿现有矸石山1500余座,历年堆积量达30亿t,占地5000ha。另据1994年的矿山环境调查, 淮河以北半干旱地区的1072座矸石山中,有464座发生过自燃,自燃率达43.3%。
(4)为满足社会对洁净煤的需求,中国原煤入洗比例连年提高。1999年原煤入洗量3.17亿 t,入洗比例30%,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入洗比例达到48%。原煤被入洗的同时,也排放出大量 的煤泥水污染土壤植被及河流水系。据调查,因洗煤全国每年排出洗矸4500万t,洗煤废水 4000万t,煤泥200万m3。
(5)在中国,由于煤炭生产与消费之间巨大的空间差异,导致“北煤南运,西煤东输”的 长距离运煤格局。运输中产生的煤尘飞扬,既损失大量的煤炭,又污染沿线周围的生态环境 。据统计,1999年全国铁路运煤量为64917万t,平均运距为550km;经公路运输或中转到 铁路的煤炭量达6亿t,平均运距为80km。若以0.5%的扬尘损失计算,因运输向大气中排放的 煤尘达600多万t,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人民币。
(6)中国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形成以酸雨、二氧化硫和烟尘为主要危害 的煤烟型大气污染,也是中国污染物排放量居世界第二的主要原因。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 ,全国废气中SO2排放总量1995万t,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1612万t,生活来源的排放量3 83万t;烟尘排放总量1165万t,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953万t,生活烟尘排放量212万t; 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