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们开始使用煤炭了吗?
早在西周时期,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陕西地区,煤炭已经被开采利用.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1973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北陵附近新石器时代的新乐遗址下层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精煤制品。其中有:圆泡形饰25件,耳(王当)形饰6件,圆珠15件,和这些煤制品同时出土的还有碎煤精、精煤半成品和煤块97块。这些煤制品,经过前辽宁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科研所鉴定,“呈弱油脂光泽,均一状结构,硬度、韧性均很大为其特点”,很容易用火柴点燃,燃烧时发出明亮而带黑烟的火焰,并发出一种烧橡皮的气味。经过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证明,其原料就是烛煤。这是世界上用煤最早的确凿证据,也是说明我国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发现并开始利用煤炭的历史见证。
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陕西省4处西周墓中出土了煤雕制品,其中,宝鸡市茹家庄一处就出土了200余枚之多。据此可以判断,早在西周时期,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陕西地区,煤炭已经被开采利用。
战国时期,除继续利用煤炭雕刻生活用品外,还在当时的著作中出现了关于煤的记载。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就有3处有关石涅的记载:一处见于该书的《西山经》,“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另二处见于《中山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据有关专家考证,女床之山,女几之山,风雨之山,分别位于今陕西凤翔、四川双流、什邡和通江、南江、巴中一带。古今对照,以上各地均有煤炭产出,证明《山海经》的记载基本是对的,同时,说明当时这些地方的煤炭已被发现,而且已积累了一些找煤的初步地质知识。
西汉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煤井和相应的采煤技术,煤的用途,不仅用作生产燃料,而且还用于冶铁;不仅能够利用原煤,而且还把粉煤进行成型加工成煤饼,从而提高了煤炭的使用价值。煤的产地不仅在北方,而且在南方,甚至新疆也都有了产煤的记载。同时,煤雕工艺在这时已初步普及。
隋、唐至元代,煤炭开发更为普遍,用途更加广泛,冶金、陶瓷等行业均以煤作燃料,煤炭成了市场上的主要商品,地位日益重要,人们对煤的认识更加深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唐代用煤炼焦开始萌芽,到宋代,炼焦技术已臻成熟。1978年秋和1979年冬,山西考古研究所曾在山西省稷山县马村金代砖墓中发掘出大量焦炭。1957年冬至 1958年4月,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河北峰峰矿区的砚台镇发掘出3座宋、元时期的炼焦炉遗址。焦炭的出现和炼焦技术的发明,标志着煤炭的加工利用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从明朝到清道光20年(1840年)的时间里,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比较重视煤炭的开发,对发展煤炭生产采取了一些措施,矿业管理政策也发生了某些利于煤业的变化,煤炭行业的各个环节,比以前都有较大的进步。煤炭开发技术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煤炭科学技术。尽管当时都是手工作业煤窑,但因其开采利用早于其他国家,因此,17世纪以前,中国煤炭技术和管理许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但是,日益衰败腐朽的封建制度终于阻碍了古代煤业的继续前进,这就导致了中国近代煤矿的诞生。
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煤炭 别称: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产. 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生物化学作用,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俗称煤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辽宁省新乐古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煤制工艺品 ,河南巩义市也发现有西汉时用煤饼炼铁的遗址.《山海经》中称煤为石涅,魏、晋时称煤为石墨或石炭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次使用煤这一名称.希腊和古罗马也是用煤较早的国家,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约300年著有 《石史》 ,其中记载有煤的性质和产地;古罗马大约在2000年前已开始用煤加热. 煤炭是一种可以用作燃料或工业原料的矿物.它是古代植物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地质作用而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黑色固体矿物.煤也是获得有机化合物的源泉.通过煤焦油的分馏可以获得各种芳香烃;通过煤的直接或间接液化,可以获得燃料油及多种化工原料. 煤作为一种燃料,早在800年前就已经开始.煤被广泛用作工业生产的燃料,是从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开始的.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煤被广泛地用作工业生产的燃料,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推动了工业的向前发展,随之发展起煤炭、钢铁、化工、采矿、冶金等工业.煤炭热量高,标准煤的发热量为 7000大卡/千克.而且煤炭在地球上的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一般也比较容易开采,因而被广泛用作各种工业生产中的燃料. 煤炭除了作为燃料以取得热量和动能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从中制取冶金用的焦炭和制取人造石油,即煤的低温干馏的液体产品——煤焦油.经过化学加工,从煤炭中能制造出成千上万种化学产品,所以它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如我国相当多的中、小氮肥厂都以煤炭作原料生产化肥.我国的煤炭广泛用来作为多种工业的原料.大型煤炭工业基地的建设,对我国综合工业基地和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此外,煤炭中还往往含有许多放射性和稀有元素如铀、锗、镓等,这些放射性和稀有元素是半导体和原子能工业的重要原料. 煤炭对于现代化工业来说,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无论是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还是轻纺工业、食品工业、交通运输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种工业部门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消耗一定量的煤炭,因此有人称煤炭是工业的“真正的粮食”.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仅储量大,分布广,而且种类齐全,煤质优良,为我国工业现代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大唐锡煤即指内蒙古大唐国际锡林浩特矿业公司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 同心文化是中国大唐文化体系的主题,是中国大唐对文化的形象总结,“心气足、人气旺、风气正”是同心文化的基本特征。同心使团队走的更近,同心使企业走的更远。
(1)什么是同心
同心是指中国大唐与国家同心,以电力报国为己任,执行国家能源战略,与时代共同进步。 同心是指中国大唐系统上下同心,全体员工目标一致、思想统一,务实行动、追求卓越。
(2)同心文化定义
同心文化是共同奋斗的文化,强调集团公司内部紧密团结、互帮互助,全体员工同心同德、携手共进,建设和谐的大唐。 同心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强调尊重员工的价值,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活力的大唐。 同心文化是追求卓越的文化,企业有报国心,员工有上进心,上下一心,争创一流,建设发展的大唐。
(3)同心文化性质
1)同心文化是集团文化 同心文化是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在对系统各单位的文化进行适度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体系。系统各单位和全体员工必须自觉遵循、融入同心文化,弘扬、发展同心文化。
2)同心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有不同层次的有机系统 同心文化既包括整个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系统的母文化,也包含系统各单位在母文化的指导下产生的子文化。内蒙古大唐国际锡林浩特矿业有限公司的和谐文化起源于同心文化,根植于同心文化,成长于同心文化,是集团公司同心文化的子文化。
3)同心文化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性体系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需要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发展、丰富同心文化,以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追求“企业小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的和谐统一,保持同心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
(4)同心文化特征
“心气足、人气旺、风气正”是同心文化的三大特征。
1)“心气足”表现为企业志向远大、追求卓越,员工目标明确、信心十足。 企业起点高,员工心气高。中国大唐志在电力报国、进军“世界500强”并成为国际一流的能源企业,目标高远但不遥远。员工在中国大唐找到了归属感,系统各单位在中国大唐强化了使命感,员工的个人理想与企业的理想高度统一,对实现目标信心十足。
2)“人气旺”表现为工作作风求真务实、执行迅速,系统上下整体团结、共同奋斗。 中国大唐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系统内政令畅通、执行迅速;全体员工团结一心、努力奋斗,勇于接受任何挑战,敢于战胜任何困难,全力以赴达成使命。
3)“风气正”表现为内部规范运作、纪律严明,外部形象优良、受到尊敬。 在中国大唐系统内,制度严密、运作规范,领导有正气、以身作则,员工守纪律、心情舒畅。对外,中国大唐态度友好、诚信守约,赢得了广泛的信任与好评,树立起了成熟的、负责任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形象。
(5)同心文化来源
同心文化的三大来源是:传统文化精髓、现代管理思想和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的实践经验。
1)同心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团结和谐、同心同德。《周易》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孟子·公孙丑下》开宗明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子兵法》道:“上下同欲者胜。”《淮南子·兵略训》指出:“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无数次地实证了“赢在人和”的道理。中国大唐与中国古唐朝同名,成就唐朝盛世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开明,励精图治,上下同心,四海归心。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组建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年代,同心文化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通过文化的力量打造中国大唐宽广的舞台,让每个员工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得到充分施展。让中国大唐的事业成为中国大唐员工共同的事业,中国大唐的未来成就中国大唐员工的未来。
2)同心文化是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借鉴和个性化运用。 现代组织行为学指出,一个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对组织目标的赞同;合理的经济报酬;对工作的满足感;优秀的领导者和恰当的管理方式;成员间的和睦关系;良好的信息交流;成员身心的健康等。 中国大唐所倡导的同心文化是使一个普通团队转化为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的催化剂。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团队活力,提升团队工作效率,增加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信任力,减少组织的离心力、破坏力。
3)同心文化是中国大唐创业历程的经验总结和哲学思考。 中国大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员工当成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具体的管理行为中,一是用科学的发展战略统一方向,用务实高远的目标鼓舞人心;二是清晰地划分管理界面,赋予三级责任主体充分的权利和相应的职责,调动各个管理层次的工作热情;三是营造一种公平、宽松的整体氛围,构建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的和谐的内部环境,调动了多点积极性,形成了“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四是诚信处世,追求共进共赢,争取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为相关利益者和社会创造价值。 中国大唐系统上下营造的文化氛围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即全面承担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的特殊使命,与国家同心;全面发挥最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下同心。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大唐的成功,是同心文化的成功。 内蒙古大唐国际锡林浩特矿业有限公司是中国大唐独立开发的煤炭企业,同心文化是集团公司的母文化,是锡煤和谐文化之根;和谐文化是同心文化的子文化,是集团公司同心文化之花。锡煤的和谐文化是同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唐韵文化。 开发太阳石,为社会送光明! 释义: 企业使命是企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企业肩负的最大责任,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中国大唐将“提供清洁电力,点亮美好生活”作为整个集团的使命,锡煤作为中国大唐产业链延伸至煤炭行业的旗舰企业,以开发一次矿石能源为主导,与中国大唐肩负同样的使命——“开发太阳石,为社会送光明”。 锡煤的使命表明锡煤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用环保开发和清洁生产的方式奉献太阳石,为世界送温暖和光明。
(1)积极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锡煤全面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努力实现企业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
锡煤坚定不移地提高国家授权经营的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锡煤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锡煤秉行“发展大唐,造福一方”的社会责任,积极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2)努力与客户实现协同发展 现代企业间的关系不仅是供应链上的市场关系,而且很多是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关联发展关系。
中国大唐“锡多克”能源重化工基地就是以煤炭为基础,以铁路为纽带,以多伦煤化工、克旗煤制天然气、克旗电厂、国能煤干燥、锡林浩特发电厂等产业为链条,以港口为延伸,实现“煤、电、路、化、港”一体化发展,所以锡煤不但讲求诚信立业,还将通过产业协同实现和谐发展。
(3)共同与员工走向事业成功 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是为社会也是为员工,社会是企业的舞台,企业是员工的舞台。
锡煤将“为员工成长提供动力,为员工进步提供通道,为员工发展提供平台”作为企业使命的一部分,将“培养员工能力,提高员工水平,增加员工收入”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锡煤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与员工共同走向事业的成功。 成为国际一流的煤炭企业! 释义: 锡煤通过实现“五个世界一流”,达到国际一流发展水平,即:一流规模、一流管理、一流技术、一流团队、一流文化。
(1)一流规模 一流规模(first-class scale)
锡煤经过三期建设,实现三次跨越,到2015年左右达到年产6000万吨的规模,届时将成为世界单坑规模最大的露天煤矿。
(2)一流管理 一流管理
锡煤以规范化、标准化为基础,以精细化促完善、抓落实,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与持续改进,达到卓越管理水平。 一流业绩:管理与发展的最终成果都体现在经营业绩上,锡煤在战略能力、组织水平、发展规模、工业产值、利润水平、增长水平等关键业绩指标均达到国际一流。
(3)一流技术 一流装备
锡煤设备选型以“与一流露天矿规模和技术匹配”的一流设备为目标,坚持“用电设备为主,燃油设备为辅”的节能环保原则,为建设国际一流矿山奠定坚实基础。 一流工艺:锡煤采用世界先进的“电铲(单斗)—卡车—可移式破碎站—胶带输送机—自动装车线”半连续生产工艺,进行大规模高效生产。 一流技术:锡煤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促进管理现代化,以信息化推动工业自动化,开发EAM、集成卡车调度系统、集中控制系统以及FMIS等系统,构建公司生产、管理数字化平台,打造数字化矿山。 一流创新:锡煤在技术创新方面要争创国际一流,对矿山开采进行先进的生产建设规划与生产组织规划;在边坡设计及治理方面达到国际领先;开发自移式破碎机、可移式胶带、露天采矿机等新设备并应用于矿区生产;提升煤炭的破碎与筛分水平,与设备生产厂家联合进行自主创新。
(4)一流团队 团队的作用在于产生和谐的力量,起到“1+1>2”的效应。
锡煤刚刚起步,却准备在十年时间内将自己打造成国际一流的企业,处处依靠的就是这种“高起点、深挖潜、大跨步”的卓越精神。锡煤从培养优秀人才到建设一流团队,都是在奠定国际一流的发展根基。
(5)一流文化 和谐是锡煤文化的核心,和谐文化是锡煤发展的推动文化。
锡煤要成为国际一流的煤炭企业,首先必须有一流文化的脊梁。锡煤“唐韵基因、铁军本色、宽善品质、朝朝生气”塑造的“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和谐发展、同心跨越”和谐文化,就是那副挺起国际一流的脊梁。 “五个一流”推动锡煤向“管理科学、技术进步、实力雄厚、文化先进、团队优秀”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煤炭企业迈进。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指导员工行动的最核心的原则。“人为本、和为贵、效为先”是中国大唐在创业期间所总结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中国大唐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锡煤是中国大唐煤炭产业的旗舰,又处于创业发展历程,更需要继承和发展集团的核心价值观。 人为本 和为贵 效为先 释义:
(1)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锡煤对员工的基本态度。
锡煤尊重员工的价值,使员工的理想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在锡煤得以实现。锡煤信任员工的能力,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环境,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锡煤激发员工的潜能,注重培养员工、发展员工。
(2)和为贵 内部和谐产生强劲的发展动力,外部和谐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内外和谐是锡煤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
锡煤对内要营造心气足、人气旺、风气正的文化氛围,建立合理的运营机制,责权利对等,规范运作,各得其所,公正合理。锡煤对外要珍视企业形象,诚实守信,践诺履约,与外界共同发展。依法是经营的基础和底线,稳健规范是经营的保障。
(3)效为先 效是指高效,包括高效率和高效益。
高效背后是一系列良好的运行机制的支撑。高效要求专业、专注、敬业、乐业。高效体现在行动前目标明确,执行时方法正确、反应迅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并搞好团队协作,争取最佳结果。锡煤倡导雷厉风行、反应敏捷、紧张有序、只争朝夕的工作作风,杜绝不进取、不作为、回避问题、松散拖拉的工作表现。 锡煤按照中国大唐煤炭产业规划的部署,结合自身的实际,提出企业的发展目标为: 建设世界最大、国际一流、生态环保、旅游观光型现代化露天煤矿。 释义:
(1)世界最大
锡煤所拥有的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位于胜利矿区的中部,矿权境界总面积49.63km2,资源储量为7038.26 Mt,煤种为褐煤二号。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煤层最厚达320.65米,是迄今世界煤炭开发史上发现的最厚煤层,开采深度最深达623米,创露天煤矿开采深度世界之最。 锡煤规划一期工程1000万吨/年规模,二期工程3000万吨/年规模,三期工程6000万吨/年规模。到2015年左右三期工程达产后,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将成为世界上单坑规模最大的露天煤矿。
(2)国际一流
锡煤通过实现“一流规模、一流管理、一流技术、一流团队、一流文化”五个世界一流,使锡煤达到“管理科学、技术进步、实力雄厚、文化先进、团队优秀”的国际一流发展水平。
(3)生态环保
锡煤本着和谐发展原则,采取各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措施,节能降耗、减排抑尘、循环利用,并对排土场进行复垦、工业场进行绿化、生活区进行美化、矿权界进行生态改善,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生态环保型矿山,达到旅游观光的水平。
(4)旅游观光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度假胜地,而内蒙古大唐国际锡林浩特矿业有限公司开发的世界最大、国际一流的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就座落在草原明珠——锡林浩特市郊,宏伟壮观的露天矿、现代化的大生产、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可令旅游观光者叹为观止! 资源筑基 诚信立业 和谐兴企 释义:
(1)资源筑基
企业运营所需要的各种要素都是锡煤推动事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三大资源。锡煤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不但受资源占有水平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还由资源的转化能力所决定,即:内部资源的发挥能力、外部资源的利用能力和将外部资源转换成内部资源的转化能力。为此,锡煤以“内部资源吸引外部资源,小资源撬动大资源,无形资源驱动有形资源”来提升资源的转化能力和利用能力,发挥资源的价值,奠定发展基础。
(2)诚信立业
诚信于个体是情操、于群体是美德、于企业就是原则。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诚信则立,无信必忧,诚信才会成功,失信就是失败。锡煤“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重诺守约”,以诚信作为和谐之基,以诚信作为立业之本。
(3)和谐兴企
和谐是锡煤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锡煤企业发展方式的选择。锡煤以“制度合理、利益公正、管理民主、团队协作”建立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基础,以“诚信立业、产业协同、生态环保、造福一方”建立企业外部的和谐发展关系,使锡煤在和谐中获取力量,通过和谐推动发展,通过发展促进和谐。 一流统领 标准引导 精细管理 考核促进 文化保障 持续改进 释义:
(1)一流统领
“建设世界最大、国际一流、生态环保、旅游观光型现代化露天煤矿”是锡煤发展的目标,锡煤各个岗位、各项工作、各类业务都关系到一流矿山建设,都要以建设一流矿山为统领,合志共进,合力共为。
(2)标准引导
标准是各项工作的准绳,标准是各种成效的检验。标准化是一流目标的细化,标准化是一流目标的保证。高标准就是高目标,高标准就是高水平,锡煤通过高标准引导和标准化推动,实现向国际一流的跨越。
(3)精细管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国际一流的伟大目标也是从平凡的工作做起。锡煤推行“精准定位、精益求精,细分目标、细化考核”的精细化管理,在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在生产上做到“精耕细作”,在安全上做到“精细不漏”,在服务上做到“精心细致”,在经营管理上做到“精打细算”,把每一项工作都做细、做实、做深、做透、做好,奠定一流的基础。
(4)考核促进
考核是为了促进,考核是为了提升,没有考核就找不到差距,没有考核就称不上管理,没有考核就实现不了建设一流矿山的目标。锡煤通过考核以达到“强化一流统领,落实标准引导,深化精细管理,增强内部沟通,促进和谐发展,保障一流目标”的目的。
(5)文化保障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将锡煤的核心价值观与企业发展目标和发展理念统一起来,形成有效的合力,不断培植、固化,形成一种性格、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荣誉感、一种核心竞争力和一种持久的动力。
(6)持续改进
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中,只有持续改进才能取得动态连续的优化提升。与时俱进的持续改进是锡煤建设一流矿山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向上迈进一步,就是一个新高度”,只有持续改进才能使锡煤不断自我完善、时刻保持发展进步,只有持续改进,国际一流目标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 员工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企业为员工发展提供平台。锡煤致力于发展成为“建设世界最大、国际一流、生态环保、旅游观光型现代化露天煤矿”,需要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一流员工的培育。同时世界一流企业,必将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优势高度,并使员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一流企业的翅膀 带你一同去翱翔 释义: 锡煤以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以激发人才潜能作为企业前进的动力,重视员工教育、重视技能提升、重视文化熏陶、重视团队建设,与员工携手共进,共同推动锡煤走向跨越式发展,实现“建设世界最大、国际一流、生态环保、旅游观光型现代化露天煤矿”的宏伟目标。 锡煤注重员工成长,培养员工能力,提高员工水平,增加员工收入;锡煤关心员工发展,为员工成长提供动力,为员工进步提供通道,为员工发展提供平台。锡煤不但开发煤炭资源,还大力开发人力资源;锡煤不但为自身发展培养人才,还为集团公司的煤业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锡煤不但向集团公司和社会提供煤炭产品,同时也向集团公司和社会输送人才;锡煤不但在煤炭产业上做中国大唐煤业的旗舰,还要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做中国大唐的黄埔军校。
(1)选人理念
锡煤根据需要去选择合适人才:志同——渴望与锡煤共同发展、永攀高峰的人;敬业——能够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并为这样工作而感到快乐的人;创新——善于寻找改进方法、并积极行动去达成目标的人;协作——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并为团队而感到骄傲的人;执行——愿意领导别人,也愿意被领导的人。
(2)育人理念
锡煤视人才的发展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员工不断发展,才能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锡煤采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方式,培育学习的理念和机制,开创多种学习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引进知识,建立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型组织,持续开发人力资源潜能,培养员工能力,提升员工价值。
(3)用人理念
锡煤用人标准:以素质论高低,以能力比强弱,以业绩定优劣;重学识更重能力,重品质更重价值,重实践更重业绩,重个人表现更重事业发展。锡煤用人理念:善于使用人才、放手重用人才,“是骏马就给你一片草原,是雄鹰就给你一片蓝天”。 市场是企业的前沿阵地,没有先进的营销理念就不能更加有效地拓展市场,就不能更好地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 产业链协作 价值链竞争 释义:
(1)产业链协作
锡煤的煤炭市场主要是产业链市场。中国大唐在“锡多克”能源重化工基地规划的多伦煤化工、克旗煤制天然气、克旗电厂、国能煤干燥项目、锡林浩特发电厂项目都是以锡煤为基础,以锡多线、白浩线铁路为纽带形成的产业链发展关系。上述五个下游产业年消耗煤量约8000万吨,完全实现了锡煤煤炭资源的就近转化,所以锡煤的营销理念是建立在产业链协调基础上的协作共赢关系,实现相互带动式的产业链协调发展。
(2)价值链竞争
以锡煤为基础的中国大唐“锡多克”能源重化工基地产业链是一个实现资源转化和价值增值的链条,大部分成本降低和价值增值的机会存在于供应链之间的接口,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应突破各自的边界进行资源、信息整合,从协作上提高效率、减低成本,形成一体化竞争优势,在整个价值链上与外部市场进行竞争。在这种竞争方式下,锡煤最大竞争对手就是企业自身,锡煤在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历史”的过程中实现快速发展。
6 .环保理念
建绿洲,护蓝天 释义: 锡煤位于内蒙古高原中部,处于典型草原地区,是一个对环境改变反应敏感、维持自身稳定的可塑性较小的生态脆弱系统。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其土地、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和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且自然恢复比较困难,因此锡煤将借助人工支持和诱导,重建一个持续稳定的“受控”生态系统。 为此,锡煤制定了生态环保规划,采取各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措施,设备节能降耗、作业减排降尘、办公场地景观美化、排土场地复垦绿化、矿区范围种植优质饲草料和中草药、矿区周边开发苗木与林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生态旅游和工业旅游等项目。“用乌金、换新绿”,将锡煤建成达到旅游观光水平的生态环保型矿山。
距今大约2000多年前,古希腊开始开采和利用煤炭,而中国则是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以煤炭作为燃料的。但是,煤炭的真正被广泛用作能源是17 世纪以后的事了,进入了17世纪后,由于手工业的蓬勃发展,木柴作为燃料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了,煤炭便取代了木柴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
扩展资料
意义: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虽然煤炭的价值大不如从前,但毕竟目前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煤炭还是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必不可缺的能量来源之一,
煤炭的供应也关系到我国的工业乃至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的稳定,煤炭的供应安全问题也是我国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煤炭
考古学家证明,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普遍用煤作燃料,煤首先用于块炼铁的冶炼。在河南巩县铁生沟和古荣镇等西汉冶铁遗址都发现了煤饼和煤屑。在《后汉书》中记载:“县有葛乡,有石炭二顷,可燃以爨。”意思是,该县有一处叫葛乡的地方,那里有二顷地的范围生产石炭,它可用来烧饭。可见,当时用煤烧火做饭在民间已经普及。 到晋代及十六国时期,采煤炼铁已传到边疆。古书《水经注·河水篇》记载:“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即突厥金山),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说明当时用煤来冶炼铁的规模之大。 古时,人们把煤称为石炭、石涅或石墨等,别看其貌墨黑,却也成为古人赋诗的对象。如南朝陈代的张居正写有“奇香分细雾,石炭捣轻纨”的诗句。唐代李峤存写有“长安分石炭,上党结松心”。
因为唐朝时期,人们还没有发现煤这种矿产资源,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没有挖煤采煤这种概念,也没有采煤工,当然就更谈不上怎么去使用了。
唐朝时期,人们使用的燃料以柴草为主,当时是农业社会,柴草是最容易得到的燃料,人们使用起来也最为方便。
到了宋朝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发展,城市当中,需要一种经久耐烧的燃料,农村里的柴草显然已经不适合在城市当中使用了,城市里面急需一种符合商户们经营活动的燃料,慢慢的,煤开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逐渐在城市当中站稳了脚跟,开始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燃料。
随着烧煤的优点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煤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开始从城市推广到了农村。
需求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采煤工的增加。这些工人大量采集煤炭,供应了市场,确保了城市里面商业的欣欣向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辽宁省新乐古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煤制工艺品,河南巩义市也发现有西汉时用煤饼炼铁的遗址。《山海经》中称煤为石涅,魏、晋时称煤为石墨或石炭。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次使用煤这一名称。希腊和古罗马也是用煤较早的国家,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约300年着有《石史》,其中记载有煤的性质和产地;古罗马大约在2000年前已开始用煤加热。
此外,煤炭中还往往含有许多放射性和稀有元素如铀、锗、镓等,这些放射性和稀有元素是半导体和原子能工业的重要原料。
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虽然它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所代替,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石油的日渐枯竭,必然走向衰败,而煤炭因为储量巨大,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煤炭汽化等新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煤炭必将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无法替代的能源之一。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一座煤矿的煤层厚薄与这地区的地壳下降速度及植物遗骸堆积的多少有关。地壳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遗骸堆积得厚,这座煤矿的煤层就厚,反之,地壳下降的速度缓慢,植物遗骸堆积的薄,这座煤矿的煤层就薄。又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原来水平的煤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有一些煤层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挤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较容易被人们发现。还有一些煤层相对比较薄,而且面积也不大,所以没有开采价值,有关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说法。
煤炭是这样形成的吗?有些论述是否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一座大的煤矿,煤层很厚,煤质很优,但总的来说它的面积并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万年植物的枝叶和根茎自然椎积而成的,它的面积应当是很大的。因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到处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应当到处有储存煤炭的痕迹;煤层也不一定很厚,因为植物的枝叶、根茎腐烂变成腐植质,又会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复,最终被埋入地下时也不会那么集中,土层与煤层的界限也不会划分得那么清楚。
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和依据,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家住在离城不远的乡村,每当盛夏雨季来临时,一场暴雨过后,村子中央就会出现一条湍急的“小溪流”,我们许多小朋友就会跑到那里面去嬉戏,那小溪流也会因暴雨停止时间的延长,而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干涸。但在没有断流之前你会发现,很多水流处却被冲下来的木棍儿、杂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个个小的水坎儿。为了能让水流通畅,我们不时地把那些小水坎扒开,有的时候也会借此筑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坝”。既便是现在居住在城里,一场暴雨过后,街道上很多地方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滞留在一个地方的现象。
小巫见大巫,由此我们便可以推断出煤炭的形成可能与洪水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洪水那样强大的力量和搬运的功能,煤炭的形成绝对不会那么集中,也不会那么优质。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千百万年前的地质历史期间,由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地面上生长着繁茂高大的植物,在海滨和内陆沼泽地带,也生长着大量的植物,那时的雨量又是相当的充沛,当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海啸等自然灾害降临时,就会淹没了草原、淹没了大片森林,那里的大小植物就会被连根拨起,漂浮在水面上,植物根须上的泥土也会随之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这些带着须根和枝杈的大小树木及草类植物也会相互攀缠在一起,顺流漂浮而下,一旦被冲到浅滩、湾叉就会搁浅,它们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并且象筛子一样把所有的漂浮物筛选在那里,很快这里就会形成一道屏障,并且这个地方还会是下次洪水堆积植物残骸(也会有许多动物的残骸)的地方。当洪水消退后,这里就会形成一道逶迤的堆积植物残骸的丘岭,再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这座植物残骸的丘岭就会逐渐地埋入地下,最后演变成今天的煤矿。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1998年中国遭受的一场罕见的水灾,为何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那是因为中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很低,而且有森林的地方多在高海拔地区,在平原到处是粮田,几乎到了没有什么森林可淹的境地,只不过是淹没了一些农田的防护林,并且农田防护林的树木很稀少,而且树木的根须又十分的发达,抓地抓得十分牢固,短时间的浸泡、冲击不会造成多大危害。而森林中的树木就不同了,很多树木都挤在一起生活,它们为了吸食太阳的能量,拼命地往上长,根须并不发达,一旦一处树木被洪水连根拨起,就会连带成片的树木被洪水毁掉,就如同放木排一样,顺流漂浮而下,势不可挡,最后全部堆积在一个地方。
另外,由于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增强,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兴修水利,筑起坚固的堤坝,加固江堤、河堤,大大地减缓了凶猛洪水的冲击力,泛滥的现象少了,甚至乖乖地听从人类的召唤,并把凶猛的洪水变成了电能、动能、热能,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社会。
不仅洪水有搬运动植物这样的能力,而且潮汐、台风、海啸也具备这样的能力。由于地震、火山喷发等因素引起的海啸,可以使海浪掀起三、四十米还高,并且在顷刻之间把一个岛屿上的动植物扫荡一空;把海岸线附近的一切生物全部洗劫。
再者,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由于古代的在植物大量沉积,被深深的埋在地层下,受到高压和高温,经过几亿年的时间,变成煤炭
煤矿和其它矿一样,是层状的,且不是到处都有,如果是地表植物积聚而成,则不会那么集中,应该到处都有,所以我认为,书上所说的不对。碳元素是地球故有的,地表的碳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心的碳以单质形式存在,地心的碳向地表喷出时,一部分为钻石,一部分为石墨,大部分为煤(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质),和其它大部分矿的成因一样。
植物当被压在地下,在长时间的缺氧高压的条件下便会形成煤。
石炭纪地球植物大繁盛,为煤的形成形成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来的造山运动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经过常年累月,便有了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