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是什么?
我国能源发展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能源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能源发展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国内能源的稳定增长,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促进世界能源的共同发展。我国能源的发展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将给国际市场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为世界能源安全与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发展新能源的意义
1、中国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格局,自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使得中国接入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
由于中国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的相对不足,未来中国能源供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
2、国际贸易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国际能源价格有可能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改善而趋于稳定,但也有可能随着国际局势的动荡而波动。
3、今后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以及油价波动都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石油供给,对经济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
4、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相对减少中国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例和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提高中国能源、经济安全。
5、此外,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相比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其环境污染少。
全世界都在发展可再生资源的原因是:
首先,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目前依赖的很多能源,根据科学家的估算,只能再使用不到一百年,有些甚至几十年后即将耗尽!
其次,可再生能源采取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环境的破坏要比传统能源减少很多,有利于维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和谐发展。
最后,可再生能源要从研发到全面推广还需一段时间,当普罗大众都可以使用可再生资源时,价格也会下降很多,性价比高的能源会是大众的首选。
众所周知,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清华大学“碳中和经济”论坛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新一轮能源革命和科技产业革命的主战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减排不减生产力的重要支柱。
如此说来,我国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这可能对能源产业产生哪些影响呢?
目前,国内规模化应用的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等,近年以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发电量稳步提升。但还是可能伴随能源危机。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今年全国性的高温,我国四川重庆地区分别出现了限电拉闸等情况。主要是因为天气干旱,四川本来就是以水力发电为主的一个城市,在全面高温的情况下,他们的电量也明显供应不足。
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电源端、储能端与需求端依市场规律高效匹配,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供需平衡,好发挥新能源在能源保供增供方面的作用;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
总的来说,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电子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动态平衡的良性产业生态,避免产能过剩 。
这意味着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从侧面印证了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必须要进一步的提高,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发展,保障整个电力的安全可靠供应。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科技在不断的发展,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以迫在眉睫,从此次的碳中和经济论坛中,我们可以看出,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和科技产业革命的主战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减排不减生产力的重要支柱,作为一名普通人,在生活中也应该积极的了解我国相应的科技变化政策,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自己的财产安全不受影响。
我国将要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当前全球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和科技革命,深度演变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新形势,新需求,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从此次的会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将要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代替行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纵深推进能源革命光电,水电生物质发电规模,均已持续稳居全球首位未构建煤油气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碳减排约束条件之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的新体系。逐步实现能源独立的必然选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这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呢?
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快速的发展,必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多目标约束条件之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仍将持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这与我国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加速,对化石能源的加速替换加快步入跃升发展新阶段,对于推动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关键技术,创新稳定性可靠性等关键问题的发展,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要赋予能源“多元化”以新内涵。解决能源供应安全问题,首先要致力于推进油气供应来源的多元化,以减少对于任何一个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依赖。坚定不移推动国内能源企业“走出去”,努力获取高质量、有效益的海外油气资源。尤其在天然气供应安全方面,要坚持管道气和LNG并重,通过建立企业采购联盟等方式,获取一批有价格竞争力的现货和长协资源,确保上游资源供应的稳定性。其次要推进能源供应结构多元化,要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鼓励替代燃料的发展,鼓励开发创新多元化的能源解决方案。再次要推进市场参与者的多元化。只有多种多样的市场参与者才可以带来多种多样的资源供应、多种多样的能源合同等。所以应积极鼓励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公司(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外国公司),都能够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上做一份贡献。
应坚持立足国内资源保安全。解决能源供应安全问题应借鉴美国“能源独立”的思路,坚持立足本土,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投入力度,加快发展风电、光伏、地热、生物质等各类可再生能源。从油气资源潜力看,当前我国大部分陆上常规油气田开发陆续进入中后期,但在深层、非常规、海洋深水等领域还存在较大资源潜力,应以新领域、新类型为主攻方向,持续加强勘探开发力度,努力实现“东部可持续、西部快发展、海域大突破”的勘探开发格局。继续加快推进国内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放开上游油气矿业权准入门槛,积极推进石油和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谋求我国在亚太地区油气市场的价格话语权。
应大力推进亚洲区域能源一体化。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实践看,区域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网络的互联互通是确保所在地区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目前亚洲能源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能源安全风险系数则偏高(2017年亚洲石油整体对外依存度达76.42%)。中国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多边合作机制,搭建合理透明的沟通平台,加快推进电力及油气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着力提升亚洲能源市场一体化程度,推动形成亚洲区域内“能源市场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