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可再生能源双刃剑价格多少

自信的溪流
闪闪的睫毛膏
2023-02-15 07:14:02

dnf魔剑是把双刃剑中的双刃剑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冷酷的自行车
淡淡的鸵鸟
2025-04-21 22:31:23

魔剑-阿波菲斯 他是一把全能型巨剑(鬼剑四职业都可以) 但是他的属性太过霸道

简介

游戏:地下城与勇士 全称:魔剑-阿波菲斯 出处:悲鸣洞穴以及深渊派对模式 品级:55级稀有神器 稀有度: 一个大区不超过5把 市场参考价格:1700RMB左右 适用职业:鬼剑士 职业分支: ①狂战:对他们而言的天堂 ②剑魂:巨剑流白手的神器。刷图超越红眼 ③鬼泣: 远古2的鬼闪1秒CD的套装 秒人一瞬间(鬼闪魔法攻击) ④阿修罗: 巨剑流瞎子,曾经在HF盛行一时

属性

HP MAX -(400-500) 每分钟回复 -204HP

施放速度-2% [血之狂暴]技能LV+1 [崩山裂地斩]技能LV+2 [破极兵刃]技能LV+2 [幻影剑舞]技能LV+2 [刀魂之卡赞]技能LV+2 [冥炎之卡洛]技能LV+2 [波动刻印]技能LV+2 [不动明王阵]技能LV+2 物理魔法伤害+10% [血之狂暴]攻击力+10%

评价:

1:造型很拉风 2:全鬼剑士技能加成 3:攻击力很可观 4.副作用非常强,狂战士拿着掉血更快,其他职业拿着有了玩狂战士的感觉

个人觉得 拿他不如拿 天选之剑-格朗

基本信息

出处:地下城与勇士 重量:4kg 巨剑、 武器 缓慢攻击速度 物理技能:MP+20% 冷却时间+10% 魔法技能:MP-10% 耐久度 35/35 LV55级以上可以使用 物理攻击:630~646 魔法攻击:474~485 力量 +15~20 施放速度-2% 近距离武器攻击力增加20% 攻击速度+3% 注:对白手的大招无加成,如剑舞(剑气无加成),猛龙(第二下无加成),获得途径:抽罐、南门深渊,神秘商人加百利出售,6000万~7000万[2]西方传说的名剑--北欧神话 [GRAM]~传说中德意志和北欧的[誓约胜利之剑] [GRAM]在德意志和北欧传诵的著名传说中登场,是闪耀着英雄胜利的光辉和代表其壮烈人生的圣剑。下面的描写以英雄传说的原型为基本,而这些传说对现在的幻想作品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中世纪初期的德意志以及维京时代北欧的最高英雄,就是在瓦格那歌剧中也十分有名的[齐格弗里德](北欧称为[西格鲁特]),而他所持有的佩剑据说是由矮人族所锻造的名剑——[GRAM]。

望采纳

最新回答
坦率的早晨
结实的柚子
2025-04-21 22:31:23

大元帅的双刃剑在外域风暴要塞的中立城市52区有卖的。价格52G,需要战场等级2200才可购买,以及大元帅的一套黄金服装。《魔兽》是暴雪娱乐、传奇影业、环球影业联合出品的一部奇幻电影,改编自暴雪娱乐公司的同名网络游戏。由邓肯·琼斯执导,崔维斯·费米尔、托比·凯贝尔、本·福斯特、本·施耐泽主演。

那是60年代的PVP顶级套装,个人感觉那会儿的大元帅和大督军有着很鲜明的阵营荣耀感,而且设计的并不夸张但是给人的印象却是最深的,比现在翻花样的出得套装好看多了。幻化大元帅,需要你在60的时候获得 “大元帅”的头衔,如果你不是,那么就不能幻化了,还有如果你是,那么你需要去52区买,那里卖的才是能幻化的,主城里面卖的那套不能幻化。

激动的万宝路
正直的世界
2025-04-21 22:31:23
【补贴政策的利与弊】

补贴是否可以持续带动行业的发展?从光伏和新能源车这两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乐观,事实上,补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补贴的确激励了行业的快速成长;而另一方面,如果补贴未能随着行业壮大而适时调整,则会带来产能盲目扩张、技术进步缓慢的恶果,过于依赖补贴并不可取。

补贴政策伴随着我国光伏行业发展。08年金融危机导致海外市场需求收缩,为扶持我国光伏行业发展,国家适时启动了金太阳示范工程,对并网光伏发电按投资额的50%予以补助。补贴带动了光伏产能的快速扩张,这也直接导致了11-12年期间欧美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而13年光伏行业“国八条”的出台,规划到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GW以上,并明确光伏补贴期限为20年,光伏行业在补贴激励下再迎发展高峰。此外,一直以来存在的上网电价补贴制度也使得行业利润得以维持,不断吸引新的产能投入。

光伏新增装机全球过半,发电弃光问题严重。在补贴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光伏行业的扩张速度较快,17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超过五万兆瓦,占全球新增装机比重超过50%,累计装机规模也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但我国目前尚不足以消纳如此规模的光伏产能,发电中的弃光问题仍较严重,17年甘肃、新疆两个光伏发电大省弃光率均在20%以上。

财政不堪重负,价格竞争激烈。补贴成就了光伏行业,但过度补贴也使得行业产能盲目扩张,目前补贴对光伏行业发展已经弊大于利:一方面,补贴带来了财政资金负担的加重,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缺口不断扩大,因而不得不一再上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率,光伏上网电价的补贴标准也一降再降;另一方面,补贴政策使得行业注重规模扩张甚于技术提升,以量取胜的竞争格局令制造商的利润率被一再摊薄,光伏组件的出口单价由14年初的0.69美元/瓦降至18年6月的0.33美元/瓦。

补贴退坡加快,行业面临整合。18年5月,发改委等三部委下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要加快光伏发电补贴退坡,降低补贴强度,标杆上网电价每千瓦时再降0.05元,并且不再安排18年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补贴退坡的加快使得光伏行业面临考验,产能过剩下的竞争将愈发激烈,行业整合进程或将提速。

新能源车行业起步,补贴带动产销两旺。我国新能源车行业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目前产销量占比仍在5%以下,而我国对新能源车的补贴带动了产销量的快速增长。05-15年的十年间,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总额超过全世界的一半,16年政府补贴更是突破800亿元。由此带来新能源车产销量的增速远超汽车行业总体增速,16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量月平均增速超过60%,而汽车产量平均增速不足10%;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月平均增速超过90%,而乘用车销量平均增速仅在8%左右。

产能过剩苗头已现。补贴拉动下的新能源车行业已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15年-17年6月底,各类车企已经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超过2000万辆,是《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设定目标的10倍,而这些项目大多将在2020年之前建成投产。

补贴适时退坡,标准逐渐提高。吸取了光伏行业的经验教训,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提前做出了调整:一方面,在产能还未进入严重过剩期,补贴标准就开始逐年退坡,以防止企业产能进一步盲目扩张;另一方面,新能源车补贴所适用的技术标准也在稳步提高,补贴向性能指标更优的新能源车集中,以激励企业通过研发创新,不断提升新能源车的技术水平,增强行业的内生发展动力。

光伏和新能源车行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补贴的作用应当仅限于发展初期提供起始动能和技术创新激励,而行业发展最终必须摆脱补贴依赖,未被慎用的补贴政策很容易使行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

一句话素材:光伏和新能源车行业在补贴政策的激励下,产销量的快速成长;但光伏行业的补贴未能随着产业壮大而适时调整,形成产能盲目扩张的恶果。而新能源车行业吸取了经验教训,补贴政策提前做出了调整,以防止产能盲目扩张;同时,补贴向性能指标更优的新能源车集中,激励企业不断提升新能源车的技术水平。

谦让的大地
难过的黄蜂
2025-04-21 22:31:23
在全球变暖趋势不断加剧,传统化石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形势下,各国政府在制定能源发展战略时纷纷提出要进一步开发和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但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分析表明,可再生能源也许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环保,发展可再生能源需要耗费大量的土地资源,最终的代价可能是环境遭到破坏。可再生能源是否是把“双刃剑”再次成为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反对者:占地过多侵蚀自然 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杰西·奥索贝尔带领的研究小组在最新出版的《核能管理、经济和生态》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对每一种可再生能源所占用的土地资源以及相对应的电力产出进行了考察分析。根据测算,生物质能和风能每生产1瓦或者2瓦电需要占用1平方米土地,要想改变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就需要兴建足够多的风电场以及拦河大坝,种植足够多的生物燃料作物,这势必会给自然带来巨大的侵蚀。 以美国为例,如果要满足2005年全美国的电力需求,必须在相当于得克萨斯州面积(约26.7万平方公里)大小的地方安装风力发电设施,并保持昼夜不停运转,才能保证供应。而纽约市所有的电力设备要想正常工作,也需要一个面积相当于康涅狄格州(约1.3万平方公里)的巨大风力发电场。 赞成者:所需土地其实有限 有些科学家则不认同奥索贝尔的分析结论,认为他采用能源密度(即每单位土地上的能源产出)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有失偏颇,不能够全面估算可再生能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约翰·特纳表示,利用能源密度作为评估标准,不足以涵盖各种不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他说,如果用转换效率为10%的太阳能电池来为整个美国提供电力保障,那么只需要在亚利桑那州或者内华达州这种阳光充沛的地方安装1万平方英里(约合2.6万平方公里)的太阳能板就足够了,而整个美国大陆面积有370万平方英里,占用的土地面积不过是九牛一毛。而且,这仅仅只是采用了其中一种可再生能源技术。 是否环保:思路不同结论迥异 根据奥索贝尔的分析报告,如果美国以生物质能作为主要能源,那么爱荷华州965平方英里(约合2500平方公里)的可耕地都将被占用。如果利用太阳能,仅太阳能面板覆盖的土地面积就达到58平方英里(约合150平方公里),此外还要考虑兴建配套的储存工厂所占用的土地。因此他认为,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不环保的”。 对此,特纳表示,完全不必要在新的土地上建太阳能工厂,只需在现有建筑或房屋的屋顶上支起太阳能板,就能够满足全美国年电力需求的25%%。至于占地面积很大的风力发电场,实际上有95%%的地面是闲置的,可以合理利用土地,用来耕种农作物。 未来趋势:核能也是绿色能源? 奥索贝尔认为,核能具有排放污染小的优势,是未来能源发展与利用的方向。他解释说,强调环保理念的能源政策有三大支柱,一是增进能源效率,二是利用碳捕获和封存技术,逐渐加大对天然气的依赖,第三就是发展核能。 特纳也赞同核能的发展潜力,但他提醒,核废料的处理不容忽视,应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广。

细腻的花生
温暖的康乃馨
2025-04-21 22:31:23
150年前,现代石油工业诞生了!爱也石油,恨也石油。石油是什么?一言难尽话石油——

1859年8月28日,德雷克上校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第一口现代工业油井。从此,石油走向现代经济舞台。

150年过去了,从北美到非洲,从陆上到海洋,笔直林立的钻塔、绵延万里的管道、闪着银光的反应塔,无不勾勒出石油版图的壮美和雄阔。

“石油黑金”、“石油血液”,这是人们对石油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形象比喻。

“石油政治”、“石油工具”、“石油美元”、“石油战争”、“石油危机”、“石油风云”、“石油外交”,反映着当代世界石油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紧密关系。因为石油,许多国家变得更加富庶;因为石油,人类更加走向文明。

沧海桑田,难以阻隔人类对光明的追求。滚滚车龙,霓裳艳影,石油带给人类生活的变化有目共睹。我们难以想像无油社会的情景。

历经150年,石油,成为碳化氢社会的永恒主题。

1、经济篇

在每一朵玫瑰的后面,也有12克石油。

现代石油工业一诞生,便势如破竹。1860年,美国宾州的石油产量为45万桶,到1862年,便猛增到300万桶,到1880年,更是连增8倍,达到2628万桶,当时,全球80%以上的石油产量都在美国。

面对石油,人类的科技和工业发展却没有做好准备。当时,开采石油仅是为了提炼煤油用于照明。易燃易爆的汽油却被当废物扔掉。150年后,人们又怎会想到,等待加油的人排成长龙。每一次的汽油调价,会使开车的人心惊肉跳。

内燃机的发明,使人类对石油的使用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汽车的诞生,更使石油从灯油时代开始进入动力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石油崭露头角。空战、机动坦克战和快速海战初现,安全可靠而又充足的石油供应日益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石油作为战略物资的价值充分体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石油产量和消费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石油化工产品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石油,不仅是照明燃料、动力源泉,更成为重要的化纤、化肥、化工原料。

“尽管只有150年的时间,但石油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之深远,可与几千年前的农业革命相比。”有专家说。

如今,全球6亿辆汽车依赖着石油。过去50年内,历次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都归功于石油添加剂,如化肥、农药、杀虫剂的使用和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合成纤维降低了服装造价;飞机方便了洲际旅行;而电视机、键盘、香料等石油制品,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难怪有人说,就连一朵玫瑰的后面也有12克石油。因为栽培玫瑰的温室需要取暖,肥料和喷洒的农药也由石油制成。

滚滚车龙,霓裳艳影,没有石油,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就没有现代文明。

因为我们,生活在石油时代。

2、政治篇

谁能控制石油,谁就能控制世界。

石油杠杆影响全球政治。有了石油,在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主要靠出口石油建立了稳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北海石油的开发,极大刺激了英国和挪威经济的发展。石油富矿,让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在近几十年来突飞猛进。中东国家一跃在当今国际社会举足轻重……

石油,已经牢固地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志。

格林斯潘说:美国发动伊战的主要目的是石油。

当俄罗斯和乌克兰因天然气气价发生纠纷时,法国《欧洲时报》刊文说,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一度沸沸扬扬的天然气纠纷终于平息。事实上,当能源问题遭遇政治冲突,以天然气作为谈判筹码并不出人意料,甚至可说是俄罗斯做出的“自然选择”。当能源遭遇政治,缺少能源的欧盟在政治上难免“气短”。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保障石油安全,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

经合组织联合建立的国际能源署(IEA),其主要职能就是促进其成员国建立应急石油储备,并协调突发事件引起石油供应中断时成员国之间的石油调配问题。

而培育本国的“壳牌”、“埃克森”也成为许多国家的追求。因为,大公司有大作用。属于自己的石油跨国公司,是国家实力的标志,代表着国家利益,对世界石油资源有着巨大的掌控力,也是真正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的基石。

对于石油的依存度,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指标。而迈入产油国行列,则意味着摆脱贫穷。

1997年,在中国石油等合作伙伴的帮助下,苏丹一跃从石油进口国成为石油出口国,这个当年极为贫困、饱受战争摧残的国家,经济连年快速增长,和平也降临到国内。苏丹总统巴希尔由衷地说:“中国石油不但为我们带来了石油,也为我们带来了和平。”

3、版图篇

石油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使石油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如果石油像空气、水一样随处可以得到,那么,石油即使再重要也不会引起人们的痴迷。石油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使石油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65%集中在中东地区,而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63%的“发达国家俱乐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美国、日本、德国等30个国家的储量仅占世界的8.3%。西欧和北美石油消费的44%依赖于国际供应,日本、德国、法国等经济大国消费的石油几乎100%依赖国际供应,而中东地区国家80%的石油生产直接为了出口,石油出口收益是其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8年,美国消费石油8.845亿吨,占当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2.5%。

人类对石油巨大的需求,让“石油衰竭论”的声音有了市场。然而,全球石油人的努力,让石油站立得更加伟岸。

人们已不再奢望从陆上发现露出油苗的油砂山,不再奢望到风景如画,甚至平坦如砥的平原去发现常规油田。随着勘探开发行业走向更加偏远和复杂的国家及地区,人类的目光已瞄准难以开采的低渗透油气藏、稠油及油砂油藏,甚至深海油藏。

科技,让人类成为“万能的上帝”。人类科技的进步,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而石油工业,如今正在创造这样的神话。

海洋,台风巨浪、潮汐海流等,让这里成为石油勘探的禁区,而搬迁拖航、油气集输、后勤补给等困难,让投资浩大,石油公司望而生畏。但如今,在全球获得的重大勘探发现中,有一半来自海上,特别是深水区域。

北冰洋的寒冷也不能挡住石油开发的步伐。去年,美国地质勘探局公布了一份关于北极地区的石油报告,北极圈内可利用石油储量预计为900亿桶,相当于世界未探明储量13%的石油,未完全探明的、可获取的天然气储量估计为47万亿立方米,相当于俄罗斯已知全部储量相当的天然气。

北极,一方净土,也是人类的又一福音。

4、油价篇

石油价格,操纵全球经济。

据亚太经合组织估计,石油价格一桶每上升10美元,就会使全球通货膨胀率上升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下降0.25个百分点。2008年6月,国际油价跨过143美元一桶。此后不久,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诞生了。世界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石油价格,操纵着全球经济的作用可见一斑。

许多人有所不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世界油价长期徘徊在每桶1.8美元上下。廉价的、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的强大动力。这也导致了产油国与西方的矛盾。于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此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全面掌握了油价的主动权,油价节节攀升。

如何为石油这一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商品科学合理地定价,许多经济学家绞尽脑汁,先后创立了豪泰林理论、成本分析理论、市场博弈理论、计量经济理论等多种定价理论。

但市场是最为活跃的。价格,有时并不能起到普通商品意义上的保持供需均衡的作用。石油输出国单一的石油经济结构容易造成油价的暴涨和暴跌。政治形势和军事斗争也在左右着国际油价。

随着石油金融化的进程,投机资本参与炒作,使石油价格更多的来源于投机价格。加强交易监管,避免过度投机,稳定国际油价,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

过高和过低的石油价格,犹如双刃剑,对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造成很大的伤害。能源供应国和消费国之间加强对话,不断增加依存度,增加合作,利益更加密切。

5、企业篇

从石油托拉斯到跨国公司,石油企业正变得更大更强。

早期的石油生产者如过江之鲫,而只有拥有巨额资金、先进技术的石油公司,才能成为竞争的优胜者。

1863年,约翰·洛克菲勒通过合资创办“精进炼油厂”以及标准石油公司,几乎垄断了美国的炼油业。他步步为营,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石油托拉斯,让他和摩根、卡耐基等亿万富翁齐名。

为了扼制垄断,1911年美国政府将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强拆为34个小公司。

这些新的实体在各自的地盘内迅速发展。与欧洲等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一同竞争,形成“石油七姊妹”,分别是埃克森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BP公司、雪佛龙公司、海湾公司。

而欧佩克的兴起,将世界石油秩序引入新的阶段。

减产、提价、禁运,欧佩克成为国际石油秩序的主导者。跨国公司逐渐淡出石油上游产业。石油,变成了阿拉伯国家的“软黄金”。

世纪之交,大刮大型石油企业重组风。BP公司收购阿莫科,埃克森与美孚公司合并,道达尔与菲纳公司、埃尔夫公司合并,雪佛龙和德士古、优尼科公司合并……

变得更强更大的石油公司富可敌国,埃克森美孚公司,2008年销售额达到4428.51亿美元,相当于2008年全球排名第17、18位的比利时和瑞典国民生产总值。而在财富500强企业排名中,大型石油公司均排在了前列。

国家石油公司的崛起,也成为一大特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印度ONGC公司等,完全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并展示出强大的竞争实力。

它们对世界原油市场原来的“四姐妹”,即埃克森美孚、皇家荷兰壳牌、英国石油公司与雪佛龙形成了巨大挑战。

6、未来篇

走向绿色、注重环保,讲求责任,石油迈向新纪元。

2007年2月28日,中国石油首度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向公众展示“奉献能源、创造和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

“BP”本来是英国石油公司的英文缩写,随着BP向全球100多个国家拓展业务,BP将其公司的意义解释为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

壳牌对绿色的表达是分享壳牌。严格的HSE管理,注重环保,注重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的绿色希望。

在去年召开的第19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以“世界在变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作为会议主题,技术发展与社会责任成为大会的中心议题。

大会还颁布了“世界石油大会卓越贡献奖”,颁发给技术与社会责任两个领域里的杰出贡献者。

世界石油大会主席兰道·高森指出,如今石油石化企业已经不能孤立经营了,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石油石化企业运营的“社会许可证”,是企业成功的必备条件。获得第19届世界石油大会社会责任卓越贡献奖的雪佛龙公司,则是因其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突出成绩。

为了扩大责任投资的社会效益,在苏丹,中国石油热心公益,真诚帮助当地人民,苏丹的受益人群超过了200万;BP公司开展的太阳能发电技术援助项目,可以解决菲律宾南部100多万居民的生活用电问题;埃克森美孚公司开展安哥拉教育、健康投资项目,以解决安哥拉南宽扎省妇女和孩子的教育及健康问题……

石油,不再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高科技、大工业、走向绿色、注重环保、讲求责任、走向和谐,让石油更加庄严神圣。

 ——摘自《中国石油报》

刻苦的冰棍
老迟到的黑夜
2025-04-21 22:31:23
1.可燃冰是一种新能源。可燃冰的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在0℃和30个大气压的作用下结晶而成的“冰块”。“冰块”里甲烷占80%—99.9%,可直接点燃,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要小得多。西方科学家称其为“21世纪能源”或“未来能源”。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4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10%,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

据专家估计,全世界石油总储量在2700亿吨到6500亿吨之间。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再有50-60年,全世界的石油资源将消耗殆尽。可燃冰的发现,让陷入能源危机的人类看到一条新的出路。

迄今,世界上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美国在1998年把可燃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能源列入国家级长远计划,计划到2015年进行商业性试开采。日本关注可燃冰是在1992年,目前,已基本完成周边海域的可燃冰调查与评价,钻探了7口探井,圈定了12块矿集区,并成功取得可燃冰样本。它的目标是在2010年进行商业性试开采。

但人类要开采埋藏于深海的可燃冰,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而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另外,陆缘海边的可燃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啸、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灾害。

由此可见,可燃冰在作为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2.当化石燃料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危机越来越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和人类未来的重要问题的时候,一个全新的“氢能经济”的蓝图正在逐步形成。

氢能是一种完全清洁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它是利用化石燃料、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来生产氢气,氢气可直接用作燃料,也可通过燃料电池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换成电能,用于发电及交通运输等,还可用作各种能源的中间载体。氢作为燃料用于交通运输、热能和动力生产中时,具有高效率、高效益的特点,而且氢反应的产物是水和热,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洁能源和可持续能源,这对能源可持续性利用、环境保护、降低空气污染与大气温室效应方面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氢可作为一种储备的能源,如果利用丰富的过剩电能实现电解水制氢,可以建独立的氢供应站,不必区域联网。因此,氢与可再生一次能源相结合可以满足未来能源的所有需求。目前,以美国为

代表的世界各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加强对氢能和燃料

(a) 不可持续能源系统 (b)可持续能源系统

图1 可持续和不可持续能源系统示意图

电池的研发,积极建构一个“氢能经济”的未来。需要指出的是,氢能不是“一次能源”。目前,氢的制备技术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为原料,采用蒸汽重整法制备。这种方式有利于解决现有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将污染源集中处理,但这种方式不能实现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种则是利用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水、生物质来大量制备。这种制备技术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