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政策下的“新老基建”如何投资?
盘面观察
周二,A股三大股指低开后震荡上行,午后再度回落。两市合计成交额9628亿元;北向资金净卖出额9.22亿元。盘面观察:地产链、能源、金融等板块涨幅居前;而酒店餐饮、医药医疗、旅游等板块跌幅居前。截至收盘:沪指涨0.19%,报3259.86点;深成指跌0.49%,报12318.78点;创业板指跌1.39%,报2688.23点。
后市展望
我们去年底以来多次提到的三个关键词:稳增长(大金融大基建)、能源革命(碳中和新能源)、科创强国(大科技大军工)是一个需要政策平衡但实际很难完美平衡的“不可能三角”;当短期政策偏向“稳增长”时,“科创强国”和“能源革命”就可能阶段性边际弱化。
最新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的政策安排,为稳定宏观经济提供强力支撑;会议还强调,保持政策稳定性,近年来稳定经济运行、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要尽可能延续实施,同时开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和纠正出台不利于市场预期的政策;并且再次提到保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是今年我国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一大亮点,适用留抵退税的小微企业主体规模有望进一步增加。虽然留抵退税政策并不改变企业利润,但可以阶段性增加企业经营现金流。
另外,自去年10月以来,满足购房者合理的住房需求已经成为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目标。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已经有超过60个城市已经放松房地产方面的政策。此前,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其中房地产是五大议题之一;央行表示要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银保监会表示持续完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房地产长效机制,财政部则表示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改善了房产税相关市场此前的悲观情绪,提振市场信心。
操作策略
中短期稳增长政策利好大金融大基建,而除了传统的地产/基建链以外,低碳基建(储能,换电,充电,特高压等)和数字基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设备,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也将共同承担起“稳增长/宽信用”抓手的职能;而且再度强调,“能源革命”(碳中和新能源)、“科创强国”(大科技大军工)的政策中长期目标并不会发生改变。
【广发 证券首席投资顾问 赵愚睿,执业证书编号:S0260614060014】
促进绿色投资首先要发展绿色低碳项目、进行多路资金布局、同时还要建立绿色产业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只有经济和能源一起增长,才有可能同时实现绿色投资的步伐。
不能只依然双高保GDP,要开拓新的投资方向经济稳定增长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世界都要面临的重要挑战,面对疫情和经济方面的问题,的确有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如何促进低碳经济、绿色能源的发展和投资是当务之急。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有着强大而庞大的产业、人力、市场体系,同时中国有这个能力可以有质量、有效率的平稳发展。
现在的市场不能只依靠高污染、高耗能等项目来国内生产总值,而要按照实际情况开拓新的投资和发展方向,展开更多的发展动能。
“双碳”绿色低碳项目投资对于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能源与经济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能源无法廉价,同时与安全和清洁不可以同时完成,随着科技的进步完全可以处理好这个问题。
从2022年到2060年中国绿色投资将达到139万亿人民币,这笔资金将投向何处,有关人事计算了一笔账,到206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可以达到60亿吨,如今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在8亿吨,在之后的40年将会每年增加0.8亿吨,可见投资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促进绿色投资,需要关注以下三大投资领域想要全面实现“绿色”改革,从能源转化为绿色能源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投资领域:
1、在新型城镇建设配电系统,以及智能充电桩。
2、新型农村进行能源建设,将农村由原来的能源使用者改变成绿色能源的重要生产基地。
3、将低品位的热供给工业系统改变成非流程工业生产供暖热源系统。
在巨额的资金需求背后,隐藏着非常多的投资机会许多省市都已经开始未来五年绿色产业投资企划,项目涵盖了核电、氢能、风电等新能源项目,许多绿色低碳产业也在进行多元化融资启动当中。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以及绿色投资领域都在进一步扩大,尤其是中国制造业除了智能数字化,还要有双碳目标,建立起低碳新能源产业链,同时增加绿色投资机会。
如今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再是新鲜产物,现已经发展至各个交通和通信领域,产业的相互融合才可以有助于发展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绿色投资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进行新型城镇、农村绿色能源建设;资非化石能源的投资也很重要。金融机构可以帮助和开展绿色投资,提高资金投放市场率才可以建设好绿色金融机构,让金融机构与政府机关部门统一规划才可以推动和有计划的促进绿色发展,“能源中国”不再是纸上谈兵,利用好现有资源,发展和建议能量基础、进行金融投资做好绿色投资才能让中国经济平稳发展。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3、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
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6、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走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经济发展路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7、积极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以国内需求为主促进经济发展,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8、我国正在实现工业化,又面临信息化的浪潮,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9、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结合,推动绿色发
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0、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11、就业是民生之本。积极扩大就业,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经济恢复势头持续,能再现2020年的快速修复。
一、消费“超预期”修复作为“压舱石”,消费对 GDP的贡献在60%以上。由于消费场景的限制,疫情对消费造成的影响要比其它行业大得多,而且恢复起来也比较困难。六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1%,比五月份下降6.7%的增幅要好很多,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预期。
6月疫情初步得到控制,线下接触型服务业逐渐恢复。6月餐饮消费同比-4.0%,较上月的-21.1%明显好转。
从第二季度开始,我们的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2020年的大流行。在2020年的经济情况中,社零从负到正,用了6个月的时间。而2022年,只用了三个月。
二、工业生产具备复苏空间六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3.9%,比上个月提高了3.2个百分点,按月平均增幅0.84%。保供稳价是上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其中煤矿采掘和洗选业增长11.2%,油气开采业增长3.6%,充分利用了资源和工业原料的稳定供应。与上年同期相比,制造业增长了3.4%,主要的支持是对物流和供应链的限制。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6月份为51.3%,较上个月增长7.2%,重新回到了临界点以上。在实施了保障畅通、保障物流等政策和措施后,部分产业链较长的行业如汽车、装备制造业等,生产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以汽车工业为例,6月份汽车生产257.7万台,较上年同期增加26.8%,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0.5万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0.8%。
1、面对油价飙升、充电设施的增多,以及日渐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
2、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价格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新能源汽车更低的能源使用成本、更好的驾驶感、更智能化的互动体验,都会是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理由。
3、从长远看,以渗透率为标志的长期指标显示,新能源汽车正面临已经达到爆发的临界点,这对整个汽车产业以及投资者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革命性机会。因此,新能源是目前最好的赛道,市场上除了新能源,找不出第二个像新能源这样上升空间如此巨大的行业。目前新能源投资最大的风险就是“踏空”,因为新能源时常会发生调整,但是每一次的大幅调整,往往都是很好的买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