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大战初起,磷酸铁锂电池“逆袭”势不可挡?
对于众多的 汽车 爱好者来说,新能源 汽车 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作为燃油 汽车 的替代品,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作为新能源 汽车 核心零部件的动力电池,也乘着这股东风而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在经历过惨烈的厮杀之后,动力电池的市场前景似乎越来越明朗,三元锂电池占据市场主导,磷酸铁锂电池节节败退。然而在2020年整个的动力电池市场似乎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众所周知,新能源 汽车 的动力电池路线之争一直未停止,从一开始的磷酸铁锂电池占据主导地位,再到三元锂电池强势逆袭,凭借超长续航成为新能源动力电池的首选,并且占据80%以上的市场规模,动力电池企业也从原来的150多家锐减至40多家,行业洗牌加剧了企业的整体的淘汰。但是最近发布的一份统计数据却让从业者有点吃惊,那就是《新能源 汽车 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20年第4批)》中磷酸铁锂电池新能源 汽车 逐渐赶超搭载三元锂电池的新能源 汽车 ,因此有从业者说磷酸铁锂电池的逆袭之战正式开始。
就最近的一段时间的整体行业情况来看,磷酸铁锂电池的复苏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5G基站磷酸铁锂电池的大批量采购,另一方面则是“刀片电池”、“蜂窝电池”、“三明治”结构电池包等一系列新技术的突破,让磷酸铁锂电池逆袭来势汹汹。
随着5G进程的加快,5G基站的建设成为众多通讯巨头争相努力的方向,相较于4G大都采用的铅酸电池而言,5G所采用的磷酸铁锂电池拥有续航能力强、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好等众多方面的优势,因此各大通讯巨头关于5G基站的磷酸铁锂电池超级大单让众多从事磷酸铁锂电池研产的企业大受鼓舞,带动了磷酸铁锂电池市场的整体上扬。
就技术突破方面而言,磷酸铁锂电池在2020年第一季度可谓是一波接着一波,尤其是“刀片电池”、“蜂窝电池”的出现,更是在动力电池市场上掀起了一片惊叫,“刀片电池”完整针刺实验表现出来的安全性能及605KM的超强续航,让它一时间成为最安全动力电池的代表,其搭载的新能源 汽车 也被众多的消费者所期待。相比较“刀片电池”而言,“蜂窝电池”也不容小觑,全新的电池结构理念,让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有了大幅的提升,续航能力也同比增长了近30%,作为磷酸铁锂电池的代表,“刀片电池”和“蜂窝电池”对于磷酸铁锂电池的逆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大战初起,磷酸铁锂电池“逆袭”势不可挡?你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评价。
新能源车企抢人大战开始了,有很多造车的新势力逐渐崛起,既然想造车需要的除了资金自然就是人才了。因为很多原来就是做科技公司的钱是没问题的,但想造出来汽车必须得有新能源汽车这方面的人才。
人才确实不缺,但大部分企业都需要,也就是说人才越多越好,尤其对于很多本来在新能源行业就没有什么优势的,刚刚就是这个行业的科技公司来说,小小米说是三年之后将会推出自己量产的汽车,那你想这两三年的时间要去设计图纸,要去建造生产线,这些东西都需要技术人员。没有足够多的人才,这个他的计划怎么能推动的,单纯有钱肯定是不行的呀,所以人才是很重要的一环。
在新能源车企业抢人这个平均的薪资已经突破了15,000块钱大关,也就是一个人的基本工资,15,000以上,在新能源行业真正能被称得上是人才的很正常。因为现在很多科技公司往这个行业去走,包括小米在内,你觉得这样的科技公司缺钱吗?没有进入这些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之前,这些公司在自己原来的行业里面都是数一数二的,无论是规模还是盈利能力,所以并不缺钱。不缺钱但缺人才呀,原来又不是造新能源汽车的,自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但同一时间之内市场能供应的人才是有限的,谁都想要那怎么办,谁能给更多的钱更好的待遇,谁就能招到更多的人啊。
没有人会嫌钱多,也没有企业会嫌人才多,但两者如何达到一个平衡的点,也就是招聘的企业觉得这个人才的使用代价是值得付出的,然后工作者也觉得这企业给出的待遇不错,自己挺知足的,这种平衡是很难达到的,尤其是现在人才供应有限,市场需求很高。所以导致新能源车企业相关的从业者身价是一路暴涨,可以说薪资待遇之类的比以前好很多了。
2020年的开端,新能源汽车市场异常艰难。
2月26日,北京市小客车指标办公布今年第一期申请审核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2月8日,新能源小客车指标申请个人共有467360个、单位共有5633家。今年北京市标配的新能源指标额度是6万个,其中个人指标额度是54200个。这样看来,北京市的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在第一期就已经用尽,新的申请者需要轮候9年。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车市打击着实不小,为了防控疫情,私家车出行成了更安全的交通工具选择,消费者的购车需求显得更为强烈。不少新能源车企除了推出花式看车的宣传策略,也在争相拿出血拼式购车优惠方案,争抢喜获新能源指标的这54200名消费者。
车企促销放大招
1、北汽比恒大还任性!
“恒大全国75折大促”成功出圈,6天内认购近7万套,点燃全民推介购房热情的同时亦赚足了眼球。
作为中国纯电动汽车连续七年销量冠军,北汽新能源推出了“北京新能源指标中‘标’通知书”优惠购车活动,即日起至3月31日,订购北汽新能源车型,可享受订金翻10倍、送车上门、延期还款、终身免费保养等四重购车礼。
登陆北京汽车京东官方旗舰店 ,订购任一款新能源车型,只需支付100-1000元订金,就可以享受订金翻10倍的购车礼,最高可抵扣10000元。以EU5为例,补贴后售价13.29万元起,享受订金翻10倍购车礼、最高1.5万元置换补贴及2年免息等政策,综合优惠2.2万元起,优惠力度不小。
同时,为打消用户“怕买错”的担忧,北汽也同恒大一样推出了“无理由任性退”的兜底政策,自下订至车辆交付期间,随时可退订。
除了“订金翻10倍”的优惠之外,北汽新能源还推出2年免息、3个月延期还款的购车金融方案,用户只需提交首付即可提车回家,先开着用3个月,再开始按期还款即可,这就相当于可以免费用车三个月。
如果是老用户推荐来购车的新用户,还能获得价值5000元的终身免费保养服务,负责推荐的老用户也享受同等礼遇,这与恒大通过佣金奖励,发动全民成为“房产中介”的模式不谋而合。在疫情期间,北汽还提供一站式0风险“无接触购车”服务,过网络平台或微信视频就能完成看车、选车、下单等动作,并能根据用户需求代办保险、贷款、牌照等,然后由防护严密的工作人员送车上门。
2、名爵新能源送百万大礼
自2019年3月上市以来,纯电动名爵EZS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不仅收获了北京消费者的青睐,而且跻身英国最畅销纯电车之一。
正逢防疫时期,名爵EZS为北京用户带来了抗疫福利——“一个指标五重礼-名爵新能源百万惠满京城”活动:即日起至3月15日,购车便可得到五重礼:
第一重,名爵EZS为准车主们送上电子体温计作为温暖贺礼(限前200名);
第二重,名爵为北京用户专设百万购车基金,只要3月15日前在H5小程序报名,线上选择意向4S店,线上缴纳50元意向金,购车时便可一百倍使用,即50元直接抵扣5000元车款,这项福利为2月至3月份用户独享(限前200名);
第三重,用户提车可得价值1000元的充电卡;
第四重,用户可享受0首付金融购车方案;
第五重,参与活动的用户均可享受3年/10万公里的整车质保及8年/15万公里的三电系统质保政策。
3、小鹏推出北京购车专属政策
在防疫期间,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也是蛮拼的!针对北京地区消费者推出了“北京放牌,小鹏送礼”活动,今年3月31日前,购买小鹏G3的用户可以享受多重礼。
0压购车礼:购买小鹏G3享受0首付、0金融服务费、0购置税优惠政策,大大降低购车门槛;
10倍订金礼:下订用户存500元,可抵5000元购车款,价值翻十倍,而且订金可退;
200元试驾礼:消费者凭未使用的北京新能源指标到店试驾,即获价值200元京东购物卡(每个指标限一次);
10000元置换礼:对于有置换需求的车主,通过二手车置换购车可享10000元置换补贴,购车时直接抵扣购车款。
对有试驾需求的消费者,2月29日前,将提供送车上门试驾服务,试驾车会进行安全消毒,并提供口罩防护。新车主在订车后,可以在线上进行交易,对有贷款需求的用户,小鹏可进行在线远程贷款服务;而在交车时,可以选择到店自提,或选择小鹏汽车提供的同城上门送车交付服务。在交付过程中,小鹏汽车还会提供“新车主免疫礼包”,包括口罩、体温计、消毒棉片、免洗洗手液、酒精喷雾等防护用品。
4、威马直购:半价提车+出行合约套餐+保值回购
对于首次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来说,对纯电动汽车或多或少有一些用车焦虑。因此,造车新势力威马汽车在销售模式上大胆创新,针对旗下威马EX6 Plus 400轻享版车型推出了“车电分离”的直购模式,而对于EX5车型,这种新零售模式也在计划之中。
另外,在“威马直购”模式中,也为电动车残值率(除电池)作了担保。合约购车条款显示,使用两年的EX6 Plus 400裸车回购价最高6.09万元,裸车保值率60.9%(原裸车价9.99万元)。
半价提车+出行合约套餐+保值回购就是威马直购的三大要素。不仅降低了购车门槛,用车过程也比较安心。
限购呼唤松绑
2019年汽车行市场连续下滑,新能源汽车销量也首次出现下滑。叠加疫情影响,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4.4万辆,同比下降54.4%,预计2月份的数据可能会更惨。
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
各大部委纷纷出台鼓励汽车消费的措施。商务部表示,将研究出台进一步稳定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减轻疫情对汽车消费的影响。同时,鼓励各地根据形势变化,因地制宜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增加传统汽车限购指标和开展汽车以旧换新等举措,促进汽车消费。工信部提出,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
地方政府也开始积极响应。广东省近日发布了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的若干政策,鼓励广州、深圳等城市进一步放宽汽车摇号和竞拍指标,并推动有条件的地市出台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
目前我国汽车限购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南省等9个省市。无论是首购需求,还是换购需要,促进汽车消费,呼唤限购政策的松动。
2月3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2020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提出,更加精准地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研究完善优化小客车调控政策等措施,这似乎让北京的摇号大军看到了一丝希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尽管新能源市场持续下滑,但新车还是络绎不绝地涌现。
日前,每月一度的工信部新车公示如期而至,在第329批工信部新车申报公示中,包含68款新能源车即将登陆车市,其中,确实有一些亮眼的产品出现。
随着特斯拉Model 3国产交付,这条鲶鱼正在倒逼中国车企关注真正的创新,从而带动产业链的升级和完善。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车企一定会推出更多优秀的电动车,说不定“爆款”就在以下几款之中。
比亚迪汉
中大型轿车
搭载“刀片电池”,纯电续航达605km
在工信部最新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中,我们发现了比亚迪汉EV以及DM版本的最新信息,新车或于6月份正式上市。
汉EV将提供双电机以及单电机版本,单电机版本电机最大功率163kW,峰值扭矩330牛·米,耗电量为14.1kWh/100km,NEDC续航里程605km。双电机版的电机最大功率为200kW,峰值扭矩350牛·米,耗电量15.4kWh/100km,NEDC续航里程550km。
值得一提是,汉EV采用了比亚迪最新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能量密度为140Wh/kg,在保证较高能量密度和寿命的同时,还额外降低了电池的制造成本。
所谓“刀片电池”,即长电芯方案,是比亚迪开发的长度大于0.6m的大电芯(最大长度与电池包宽度相当),通过阵列的方式排布在一起,就像“刀片”一样插入到电池包里面。
将电芯扁长化设计,一方面可提高动力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增加能量密度;另一方面能保证电芯具有足够大的散热面积,可将内部的热量传导至外部,从而匹配较高的能量密度。根据专利信息,该电芯可实现无模组,直接集成为电池包(即CTP技术),大幅提升集成效率。
比亚迪汉DM则搭载2.0T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141kW;电机最大功率180kW,峰值扭矩330牛·米。采用三元锂电池,在NEDC标准下,纯电续航里程达到81km,百公里耗电量17.1kWh。
新车定位为中大型轿车,整体采用了四门轿跑式车身设计,风阻系数仅为0.233Cd。外观设计延续了Dragon Face家族式设计语言,厚重下压的车头霸气十足,与发动机舱盖上微微隆起的立体式线条组合,打造出俯冲的感觉。
几何C
紧凑型SUV
全球首款无人驾驶量产SUV
2月14日,几何汽车正式公布旗下首款SUV车型GE13命名为几何C,新车搭载了吉利旗下最新智能网联技术,将成为全球首款量产无人驾驶纯电SUV。
在技术方面,几何C应用了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搭载吉利自主研发的“智感循迹无人驾驶系统”,结合了车端、云端、场端三位一体,在国内市场上是遥遥领先的。新车还准备搭载5G技术,真正实现全路况、全场景、无缝高速连接的自动驾驶,能在室外、室内多场景开启100%自主泊车功能,可以说是一款具有突破性意义的车型了。
虽然无人驾驶被提出了许多年,也有不少汽车企业公布过概念车型,但现阶段能做到量产的,恐怕唯独几何C一家了,着实令人期待。
几何C基于吉利纯电动专属GE2.0平台打造,采用ITCS3.0电池智能温控系统、热泵空调系统、车身轻量化等技术,在低温环境下能使续航里程提升20%左右。动力及电池部分,搭载永磁同步电机,最大功率150kW,最大扭矩310N·m,配备来自于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续航里程达到520km。
新车外观主打科技运动风,前脸依旧是几何家族式设计,车顶采用悬浮式设计,车侧采用时下流行的隐藏式门把手,车尾的贯穿式LED灯组也十分吸人眼球。据悉,几何C的长宽高分别为4432/1833/1560mm,轴距为2700mm,定位紧凑型SUV。
宝骏E300
微型车
精品小车,城市“通勤王”
近日,高举“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大旗的上汽通用五菱,凭借“自产口罩三天下线”实力出圈,其实在造车上,五菱也始终秉承这一理念。
面对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人们对日常代步通勤的需求愈发强烈,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让微型车再度回到我们身边。宝骏正是此类车型中的佼佼者,曾打造出E100和E200两款“神车”。随着去年新宝骏的诞生,其产品力又得到了新的进化;今年年初,新宝骏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纯电动车——E300,而在上周,新车内饰图首度曝光,令车迷惊喜连连。
新宝骏E300的内饰风格简洁明快,三辐式多功能方向盘+前方大尺寸全液晶悬浮屏,科技感爆棚。与此同时,新车取消了中控显示屏,只有空调出风口及各功能实体按键,整个中控台都向驾驶者倾斜,加上双A柱设计,操作和视野十分友好。
即使没有触屏,新宝骏E300依然配备了HUAWEI HiCar智慧互联系统,它能实现手机与车辆的连接、资源与应用服务的共享。具体来说,这套互联系统可为用户提供手机与车机无感连接、车内一键远程控制家居、车内摄像头疲劳检测、视频通话、手势交互、手机应用生态共享、日程卡片等服务,实用性和便利性进一步升级。
外观方面,新宝骏E300应用了“星际几何”设计语言,整车线条多为圆角矩形,给人感觉亲和感满满;车身侧面应用双色设计,营造出“分离式座舱”的视觉效果,同级别极为罕见的隐藏式门把手,彰显高级感。
另外,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它的车轮被尽可能地安置在了车身的四个角落,这样的布局不仅能营造更大的车内空间,还为新宝骏E300带来了更灵活的车身动态表现。尤其是它的车头部分向前突出了很多,而它的充电接口也正位于此。
车身尺寸上,新车的长宽高分别为2625/1647/1588,轴距为1750mm;动力部分搭载最大功率为29kW的电机,NEDC续航里程为260km,相当符合城市通勤车的定位。据最新消息显示,新宝骏还将推出E300P四座版车型,其在车身尺寸、动力参数以及续航里程方面相较两座版车型都会有所提升,轴距达到2020mm,NEDC续航里程可达305km。
除了上述三款重磅产品,广汽新能源、小鹏汽车等中国车企亦不断进取向上,致力于为消费者打造更强更好的产品,很快就会与大家见面,DearAuto将持续关注。
文 | 葫鹿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在新能源 汽车 的技术路线上,全球 汽车 行业巨头们一直存在着很多分歧,比如有的坚定选择纯电动,有的看好混动,还有的瞄准氢能。回顾刚刚过去的2020年,德日美中四个 汽车 产业大国,突然在 汽车 电动化上达成了共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近年来波及全球的车市寒冬中,虽然一切皆变化无常,看似沉寂的表面,实际上已经暗潮涌动, 汽车 电动化时代终于来临。在 汽车 电动化方面,四个国家的选择动机可能会有一些差别,但总体来说不外乎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三大因素。
首先来看能源安全,确切地说是摆脱石油对外依赖,非常适用于中国、德国和日本。
全球 汽车 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持续加剧了石油消耗。以中国为例,2019年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8%,而进口石油的75%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可能意味着,中国的能源安全存在严重威胁,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
这一问题对德国和日本同样存在。德国、日本均是自身资源匮乏的国家,石油对外依存度均接近100%。德国的石油依赖于俄罗斯、挪威等国进口,而日本同样依赖于中东。
现在很多人埋怨电动车充电慢、有里程焦虑,远不如燃油车,其实没考虑到油荒。油荒时,有里程焦虑的应该是燃油车主了。
如果换一种我们有比较优势的能源,绝对是利大于弊的。新能源 汽车 就是将驱动 汽车 的能量,从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的石油,变成了山西的煤、四川的水和张家口的风,可以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同样,德国、日本也可以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再来看环境保护方面。这个全球性的问题适用于德日美中四个国家,也适用于全球其他国家。
纯电动车的优势不言自喻,动力强、低噪音、使用经济、易于保养等优势凸显,但很多人质疑它的环保,特别是电池的污染以及发电本身的污染。
的确,电动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确不产生污染,但发电时可能产生污染,只有电力生产来自于清洁以及可再生的能源时,电动车才算是真环保。
不过,对于环保问题,只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分散的移动污染源治理难度远比集中的固定污染源治理难度高。所以,治理排放超标发电厂的难度远比治理上亿辆尾气超标 汽车 的难度小,这就是环保领域的降维打击。
再来看产业发展方面。对于提升 汽车 产业竞争力,适用于中国,要想着 汽车 行业后发制人争夺市场,则适用于德国、日本。
汽车 行业由于其重资产投入的属性,让其任何一个有核心价值的技术产出,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这个单位都是百亿。在过去100多年里,德国、美国、日本的 汽车 厂商,已经在发动机、变速箱、悬架、电控系统等核心领域投入了不知道多少个百亿。
这就是传统 汽车 行业护城河的制高点。即便我们的自主品牌豪掷千亿、苦干十年,在燃油车领域也最多能与国际厂商"齐头并进"。错过就是错过了,不必纠结,中国不是没有机会,只是别在传统燃油车赛道里硬扛,新能源特别是电动 汽车 就是突破口。
电动车脱离传统燃油车赛道,带来 汽车 行业 游戏 规则的改变及竞争格局的重构。比如,全新品牌、全新供应链的崛起,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宁德时代等就是很好的佐证。
把 游戏 带到我们自己的规则里,让传统车企过去100年的诸多积累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这才是大战略。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经过十余年的规划和培育,已具备一定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
人们常说燃油车在100年以前打败了电动车,其实只是燃油的便捷性打败了当时的电池,并不是内燃机打败了电动机。随着技术的发展,内燃机车早已被淘汰,电力机车进化为高铁,电机、电池也开始向 汽车 内燃机、燃油发起反攻。
也就是说,电动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全球共性的 社会 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电动化将不可阻挡!
电动车大战确实要一触即发。近年来,全球汽车市场从燃料转向纯电动化,国产汽车终于有了起跑的契机。在蔚小理的带领下,比亚迪、长城、吉利等老牌企业,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德国中国研究院墨卡托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电动车将在2022年成为欧洲继德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美国电动汽车互联网的一篇报道称,中国电动车成为欧洲最流行的电动车,这一点“不足为奇”,这足以见得中国电动车已经向海外市场“开战 ”。
据韩国《韩民族新闻》日文版报道,一家汽车市场调研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韩国新登记的896台电动车中,399台由中国生产,占到44.5%,而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为23.2%和33.2%。而新加坡《联合早报》在网站上发表了一则新闻,内容是新加坡一户中产阶级家庭在经过层层筛选之后,最终买下了一辆中国生产的电动车。报告还指出,东盟各国的电动车市场在2027年将会超过26亿美元。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已经看到了这个机会,他们在新加坡的电动车市场上播种了一颗种子。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中国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纷纷踏上了航海之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掀起了一股风潮。蔚来在挪威落户,并计划于年内进军欧洲5个国家,并于2025年扩展至25个国家。
总得来说,中国汽车相比起欧、美、日、韩这些老牌汽车厂商,国内汽车厂商在转型上的决心和投入都要大,尤其是在动力电池、智能等领域更是遥遥领先,这也是国产汽车企业“反向输出”的最佳机会。就像日本的汽车业,在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中,向美国扩展了市场。
燃油车淘汰赛拖拉了三年多,仍有80家企业停在乘用车榜单上。相比之下,从反超比亚迪,到抢走中国新能源市场三成份额,特斯拉只用了三个月,新能源淘汰赛来势异常凶猛。
不是没想到,是没想到这么快
当前,新能源领域最大的新闻是什么?本土新能源车企销量暴跌,特斯拉抢走三成市场份额。
乘联会最初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1.1万辆,同比增幅-77.7%,环比增幅-70%。其中,多家本土新能源车企承压,北汽新能源2月销售1002辆,同比增幅-65%。比亚迪2月新能源车型售出2805辆,同比增幅-80%。与此同时,特斯拉2月份在中国市场交付3958辆,约占中国电动汽车总体销量的30%。
特斯拉销量飘红是短期现象?非也。去年特斯拉销量反超比亚迪,今年1月国产Model 3首战告捷——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新能源淘汰赛已经揭幕。
据美国数据专家凯文·鲁克(Kevin Rooke)的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10月份,特斯拉累计向消费者交付了80.7954万辆电动汽车,比亚迪则累计交付78.715万辆,两者相差2.0804万辆。似乎在毫无察觉中,特斯拉超过了比亚迪,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另据报道,2020年1月国产Model 3以2605辆的成绩,成为当月中国电动车上牌量最多的车型。并且有消息称,中国消费者购买国产Model 3需等4个月左右。上述信息表明,特斯拉热销并非短期效应,而是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并非单打独斗,奥迪、奔驰、宝马、大众、现代……诸多洋品牌新能源车已经到位,2020年大家都想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
对于今年新能源领域的复杂形势,本土车企难道没有预判?当然有。去年12月,长城汽车副总裁、欧拉品牌总经理宁述勇告知《选车网》:“2020年新能源车市场进入‘三国杀’时代。合资公司的新能源车集体参战,‘造车新势力’批量交付,本土新能源车拓展市场,中国市场将开启新能源大战,此役决定着未来的市场格局。”
然而,三个月反超比亚迪,国产第二月即拿下三成市场份额,特斯拉来得实在太快;同时,车市下行叠加新冠疫情,把一部分本土新能源车企打蒙了,或许很少有人能想到这波淘汰赛来得如此凶猛。
告别补贴依赖,回归市场需求
本土新能源车企为何被特斯拉反超?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市场中摔打出来的马斯克了解消费者需求,而一部分追逐补贴造车的本土车企忽视了消费者需求。
据报道:“特斯拉的转折点则在2016年,此前特斯拉推出的三款豪华车,虽然赢得口碑和赞誉,但销量平平。2016年,特斯拉推出了入门级车型Model 3,顿时引爆全球购车热情,一周订单量就超过30万辆,并且产能一直跟不上。与此同时,消费者对Model 3的热情让特斯拉在资本市场身价猛涨。”特斯拉的成功说明,经过多年市场历练,马斯克找到了清晰的产品发展方向。
相比之下,一部分中国本土新能源车企则一直在为补贴忙碌。2015年,财政补贴政策掀起国内新能源汽车造车热潮,同时陆续开始的限行限购政策,逼迫一些城市的消费者不得不购买新能源汽车。政策推动下,2015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步入上升通道,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巨头企业脱颖而出。此后,虽然有识之士一再提醒:本土新能源车企要加快向市场化转型,但部分企业落实效果不佳。
而今,特斯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进来了,本土车企该何去何从?一方面,通过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尽快找到真正的消费市场扎下根来。中国工程院陈立泉院士建议称:“不要追逐太长的续航里程,而要发展城市出行代步用车,同时把车和电池分开,推广换电模式。”另一方面,连横破纵。《选车网》总裁管学军建议:“中后部企业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来消除自身短板,抱团取暖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批量成本,或许才能在残酷的淘汰赛中生存下来。”
新能源淘汰赛迅即到来。本土头部车企已被反超,中部车企快速滑落,末位车企被淘汰的速度将超乎想象。所以,对于本土企业而言,及时放弃依赖补贴的幻想,拥抱同行者共同寻找市场或许能够逃过一劫。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