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滞销”!啥原因造成的?该摸着比亚迪过河了?
BBA“滞销”!啥原因造成的?该摸着比亚迪过河了?现在BBA在国内的日子已经没有这么好过了,具2022年上半年多家媒体的报道,奔驰,宝马,奥迪的在华销量分别是,35.58万,37.87万,31.7万辆,下滑的幅度超过了百分之二十左右,一改昔日高歌猛进的势头,下滑都非常的严重。同比比亚迪差远了,比亚迪在国内的销量已经秒杀BBA。
第一,其实我个人觉得主要原因就是,BBA的竞争力已经下降了,很多消费者对BBA有了新的认知和看法,觉得他不值这个价。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各大自媒体平台对BBA的讲解,很多消费者对意识到了BBA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因为有一点,BBA其实海内外是区别对待的。他们在国外的车,配置会更高,价格又相对便宜很多。但是进口进来中国就加价卖车,在功能上和用料上各种减配。这方面的话,也造成了他们的销量的下滑,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的话,随着国产车的进步。我们国产车其实跟BBA差距也没有这么大了,无论是用料还是汽车上的三大件,我们国产车也不差。特别是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这些一线车企,不断的研发,不断的改进。现在很多国人购车选择都是选择国产车。这个可以从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得到。特别是吉利和比亚迪销量都是非常ok的。相信过几年国内,国产的车肯定会占比更大,外企的车企没有多少好日子了。
第三的话,最近几年因为能源的稀缺,汽油价格越来越高,现在各大车企都是在研究新能源的车。但是BBA在新能源车的领域中不是他们的特张,虽然他们也很早就布局了新能源车,但是效果不是很好。BBA卖出的新能源车,在销量中占比百分之10都不到,要是他们在新能源领域上突破不了的话,以后日子会更难过。反观比亚迪就不一样了。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上做的就非常好了,供不应求,最近出的新车。所以BBA也要学习比亚迪才有出路,在新能源领域的话比亚迪才是大哥。
电动车大战确实要一触即发。近年来,全球汽车市场从燃料转向纯电动化,国产汽车终于有了起跑的契机。在蔚小理的带领下,比亚迪、长城、吉利等老牌企业,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德国中国研究院墨卡托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电动车将在2022年成为欧洲继德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美国电动汽车互联网的一篇报道称,中国电动车成为欧洲最流行的电动车,这一点“不足为奇”,这足以见得中国电动车已经向海外市场“开战 ”。
据韩国《韩民族新闻》日文版报道,一家汽车市场调研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韩国新登记的896台电动车中,399台由中国生产,占到44.5%,而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为23.2%和33.2%。而新加坡《联合早报》在网站上发表了一则新闻,内容是新加坡一户中产阶级家庭在经过层层筛选之后,最终买下了一辆中国生产的电动车。报告还指出,东盟各国的电动车市场在2027年将会超过26亿美元。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已经看到了这个机会,他们在新加坡的电动车市场上播种了一颗种子。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中国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纷纷踏上了航海之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掀起了一股风潮。蔚来在挪威落户,并计划于年内进军欧洲5个国家,并于2025年扩展至25个国家。
总得来说,中国汽车相比起欧、美、日、韩这些老牌汽车厂商,国内汽车厂商在转型上的决心和投入都要大,尤其是在动力电池、智能等领域更是遥遥领先,这也是国产汽车企业“反向输出”的最佳机会。就像日本的汽车业,在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中,向美国扩展了市场。
其实,新能源车的发展浪潮宛如一场马拉松比赛,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在这场电动化发展浪潮的竞争中,不光有自主品牌的全力出击,豪华品牌同样紧跟市场发展需求,推出了众多诚意之作,比如全新BMW i3就是一款深受市场各方关注的车型。
那么,i3能7折,落地26w的宝马新能源,对比比亚迪海豹,能打吗?
有人说,闭着眼睛海豹,电池电机电控底盘用料机械素质完胜。连比亚迪最拉夸的智能化,都比i3好。在新能源领域,bba就是杂牌车。
海豹前双叉臂,后多连杆,铝合金下摆臂,ctb电池一体化底盘,i3前麦弗逊双球节,油改电底盘,一对铸铁件。你说舒适型,i3也不一定比得过,海豹内部空间很大,地板纯平,后排坐垫都挺舒服的。,你说底盘和操控加速,i3看尾灯。
i3相当于2.0的产品,比亚迪的2.0平台可不是油改电,如果在意品牌的话i3确实是一个好选择。而且虽然说是油改电,但是本身的产品力,品牌力和底盘素质确都摆在那里。跟3.0e平台的海豹比是不合理的。是我自己选的话肯定选海豹。
刚刚过去的2021年,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可谓迎来了全面爆发,整体零售销量达到298.9万辆,新能源渗透率已高达14.8%,相比于2020年的5.7%增长了将近2倍,其中12月新能源渗透率更是达到了22.6%。可以说,谁能在这场新能源赛跑中占据优势,谁才有可能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领导者。
而早于其他传统车企布局新能源的比亚迪,可谓占据“先发优势”。数据显示,比亚迪仅12月就卖出了92775辆新能源车,甩开第二位的特斯拉中国22173辆,稳居新能源厂商销量排行TOP 1。其旗舰车型比亚迪汉12月销量也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连续8个月环比增长,连续4个月破万的成绩。
终结BBA垄断,比亚迪汉荣膺中大型轿车上险量冠军
数据显示,汉2021全年销量达117323辆,平均月销量接近一万辆,在中大型轿车领域也只有BBA能够比肩。而从最能反映实际C端消费情况的上险量数据来看,其12月上险量高达11884辆,力压宝马5系、奔驰E级、奥迪A6L等车型,一举夺得中大型轿车上险量冠军。汉的这一成绩,可以说真正打破了历史,终结了BBA在中大型轿车市场的长期垄断。
在乘联会公布的12月零售销量中,比亚迪汉荣膺中大型轿车销量第二,与第一名的奔驰E级不分伯仲。
2020年之前,即使最狂妄的预测也无法想象中国品牌将在两年内战胜BBA,站上长期被外资品牌把持的中大型轿车市场顶流的宝座。毕竟,过去失败的案例太多太多,甚至在中大型轿车TOP 10中都很难看到中国品牌的身影。
从1956年新中国第一辆汽车下线,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了70余年,走向高端、站稳高端,一直是中国汽车品牌的追求。奇瑞先后发布过瑞麒、威麟、星途等高端车型,长城也希望通过WEY品牌进军高端市场,吉利则选择了推出领克等品牌,其他自主品牌也都在冲击高端品牌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但这些尝试却都难言成功。BBA等合资车组成的城墙看起来牢不可破,甚至高端车就等于BBA的印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而比亚迪汉这一次的登顶,终于圆了中国品牌的“高端梦”,汉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货之光”。
社会、市场、技术三大维度同频共振,成就汉的非凡之路
为何比亚迪汉能突围成功?社会、市场和技术三大维度的同频共振是最主要的原因。从社会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中国自信不断增强,外国品牌的光环效应越来越小,人们在购车时更注重品质和实用,对于自主品牌的认可度也不断增强。从市场来看,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了30年,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早已今非昔比。而前两者更多的属于外部环境,成功的核心仍然在于技术。
中国作为最早发力新能源的市场之一,中国品牌在新能源领域也不再是跟随者,而成为了新能源技术的引领者,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以汉为例,在核心技术领域,包括刀片电池、高性能碳化硅电机控制模块、IPB集成制动控制系统、自主研发智能电四驱、0.233超低风阻系数等技术的突破,使得汉得以在产品力方面处于同级别车型的一流水平。可以说,比亚迪汉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中国高端轿车的蜕变史。
未来将会是新能源的时代,未来的竞争也将逐渐向新能源领域倾斜,而随着新旧势力的不断加码,这注定将成为一场品牌、产品、服务、营销等体系性的战争。幸运的是,中国品牌已经出现了如比亚迪汉这样的引领者。相信未来汉能够继续保持奋斗者的姿态,继续用技术和品质锻造品牌,持续引领中国品牌向上突破。
意识到这个问题,近两年来车企们纷纷收购电池企业股份、搭建团队自研自产电池,包括奔驰、大众、通用、宝马、广汽等国内外车企入场,特斯拉也不例外。
比如大众挖来曾在LG、三星和苹果担任过电池研发负责人的安顺浩,今年将其任命为电池公司PowerCo的CTO,大众的第一家电池超级工厂也在今年7月开工建设。
未来新能源汽车年渗透率从20%到50%的市场争夺战中,车企要面对的成本、供应链以及新产品开发效率竞争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特别是由于电池决定着电动汽车的整车性能和用户的感知体验,如果不能基于电池的技术创新开发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车型,车企的品牌影响力将大打折扣。
可以说,不自主做电池的车企未来很可能沦为一个不赚钱、性能没有差异化导致品牌力孱弱的“代工厂”,到时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吃肉。
早在2012年比亚迪就看到了这一点。彼时的比亚迪在年报中这样写道,“在电动汽车方面,本集团已掌握整车控制系统、电源及其控制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三大核心技术。”这才有了十年后万亿市值的故事。
对于整车企业来说,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能否像比亚迪一样掌握电池核心研发及制造的技术能力,以及自己的产品研发-制造体系是否能足够高效。
一方面,研发的高效率要建立在一个坚实的研发体系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车企还要在掌握量产know-how的基础上寻求组合式创新,推出差异化的电池方案,通过电池技术创新带动整车性能提升,培育出一个能打的电动车品牌。
而这两点,也正成为全球知名车企的发力点。
一、面向整车开发的电池核心研发能力体系及技术应用趋势
在汽车电气化时代,电池技术取代发动机成为动力领域的核心技术能力之一,将逐步成为各家头部车企精心培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对车企来说,短期来看,掌握电池研发制造环节是为了控制成本,毕竟电池成本已经占据整车成本的40%。中期来看,掌握电池技术可以有效保障车企未来在市场份额扩张时电池供应充足。
长期上,只有将电池技术培育成整个组织的核心能力的车企才有可能在未来占据竞争优势,让电池厂跟着车企自身产品需求下的电池技术路线走,真正掌握产业链的议价权和主导权,在整车性能上与其他车企形成区分度,形成品牌竞争力。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面向整车新产品开发需求的动力电池核心研发能力及体系构成可以大致分为三层,如下图所示。
图 面向整车开发的电池研发能力体系示意图 36氪制图
新产品开发主要依托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进行,因此图中新产品开发能力金字塔的底层是各类核心技术能力。
在面向整车的动力电池研发方面,包括电池模组设计能力、电芯设计能力、包含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材料在内的材料开发能力、电化学仿真能力、材料计算能力、测试实验能力、制造工艺能力等等。
中层是研发-制造整合能力,因为在构建研发能力体系过程中,核心要解决如何处理组织内部核心能力、知识和流程的整合问题,这是一个跨学科、跨职能的问题。
整个产品开发体系如果想要高效地运转,就必须形成强大的研发整合能力,将各项技术能力以及各方面研发团队掌握的数据和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特别对于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的车企来说,电池技术研发和整车开发的融合至关重要。
此外,要想加速推出新产品,就必须在研发体系内考虑设计与制造相融合,这里的制造能力包含了试制能力和大规模量产能力。
车企只有覆盖从试制到量产的全流程,才有可能完整掌握电池技术的工艺能力,加深对电池设计、仿真测试与制造的内在理解。
最高层就是车企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其结果就是车企持续推出的搭载各类动力电池产品的新车型。
二、车厂打造动力电池研发体系,同样要靠数字研发能力
车企无论是从供应商采购电芯,还是自研自产电池,电池本身的产品开发过程都会经历A样、B样、C样等几个阶段,研发流程实际上是多次原型方案设计-测试验证(包括实验和仿真)的循环。
整个过程需要充分考虑电池化学体系和电池结构、电池性能表现、生产工艺可行性和成本等各方面因素,考察新电池产品是否满足了新车型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功率等方面的预期设计需求。
以下图中的宝马研发电池流程为例,在前两期实验室阶段主要验证材料体系在理论容量、循环性能等方面的表现。
A样产品主要验证材料性能和电芯设计,B样阶段主要在验证制造可行性,确定工艺,最后才是投入量产产品。可以看出,这基本上和电池企业内部研发阶段划分和决策考虑都是一致的。
图 宝马电池研发流程 来源为下一代电池公众号
图 宁德时代产品研发流程
对于车企来讲,车企需要考虑整车开发流程的进度,电池研发过程要和整车开发进度相匹配。
图 整车及电池相关产品的开发阶段划分
进一步讲,研发流程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对于想要在未来竞争中站住脚的车企来说,自研自产电池及相关动力系统产品除了要追求量产方面的稳定性外,更重要的是要和电池企业和其他车企比拼新产品开发效率,而开发的高效率要建立在一个高效且稳定的研发体系基础之上。
电池企业的优势在于过去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大量设计经验和工艺经验,再结合仿真技术可以有效指导下一代新产品的开发,而车企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沿用电池企业过去“试错为主”的研发模式来积累设计经验,这不符合车企希望快速建立电池技术研发能力体系的需求。
一个坚实的研发体系必然包含明确精准的设计目标、注重TTM(TIME to market)、整合内外部资源、高质量且高效的原型方案设计-测试验证循环,这些可以帮助车企更快地开发出更有吸引力的新产品并探索验证新的生产工艺流程。
因此,车企需要在电池领域建立起一套更加高效的设计—仿真/测试验证—制造的产品研发循环,以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来实现新产品开发,才可能赢得战略上的主动权。
引入多尺度仿真,加速电池正向设计
其实在整车系统设计开发领域,近年来主要在通过增强仿真的置信度和指导作用来加快新车型产品开发的效率。以长安汽车为例,长安汽车对标福特汽车、通用公司建立CAE仿真置信度5级评价体系,试验次数逐级减少,仿真比重逐级上升。
在电池研发方面,也有同样的正向设计趋势,即逐步减少中间实验试错迭代的步骤和次数,逐步提高仿真指导设计的比重,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设计-测试/仿真-制造循环过程中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流程的效率。
电池研发将从实验试错为主导逐步转变为仿真驱动正向设计为主导,从各环节、各团队独立分析逐步转变为组织整体协同研发。
图 清华大学李哲副教授:动力电池的先进设计技术与研发模式变革
由此可见,车企需要借助数字化研发技术来构建高效产品开发循环。
就构建电池研发体系本身而言,车企一是要结合底层的材料计算、电化学仿真等技术进行正向产品设计,尽可能减少制样测试的次数,避免盲目试错。
二是要运用仿真及测试数据管理与分析等数字化技术提高研发效率,提高中层的研发整合能力。
这些关键数字化技术也在不断演进,有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新的研发工具软件值得关注。详细内容已在《头部电池企业未来拼什么?数字研发技术》和《仿真驱动电池正向设计》(点击文字跳转阅读)中分别做过详细的阐述,下面将结合车企应用进展来简要介绍:
CAE仿真作为经典的研发数字化技术之一,目前主要发展趋势为多尺度仿真。微观尺度上的材料基因组、DFT、MD等方法都是从材料本征特性出发,辅助筛选出新型正负极、电解液、隔膜以及粘结剂等材料,开发新的化学材料体系。
另一方面,在颗粒尺度上构建真实极片结构模型,优化现有的P2D模型,从电极真实微观结构出发提高电池整体性能。这类思路主要是基于现有材料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材料性能。目前多尺度仿真的实际应用也更多集中在颗粒和极片层面。
此外,未来固态电池的研发将基于新的电化学理论模型,这就需要依托电化学理论创新来实现工程创新。
目前已有车企开始运用新兴的材料开发技术,为下一代电池材料化学体系开发做好技术储备。例如丰田汽车在2021年宣布与量子计算软件公司QunaSys达成合作。丰田将采用QunaSys的量子计算软件来寻找新材料来优化和提高丰田的电池性能。
量子计算软件是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来模拟多种材料的电子结构模型并得出各种材料的性能表现。相较于现有超算资源,量子计算运行DFT的计算时间更短且仿真结果更为准确。
丰田此举是希望运用量子计算支撑的DFT材料计算方法来寻找最优的固态电池材料。
在导入仿真技术方面,部分国内外车企开始导入电池仿真研发工具。
以吉利汽车为例,国内电池仿真软件公司易来科得将为吉利汽车提供电芯设计、电化学-热-寿命性能仿真、快充分析和装车性能等研发工具,在百微米级别的尺度下通过建模仿真加速电芯型号设计,降低实验试错成本。此外,易来科得还将帮助吉利汽车建设自有的材料、工艺、测试对比等知识库。
国内造车新势力如蔚来也在寻求电芯研发高端人才。从今年校园招聘博士专场信息来看,蔚来招聘岗位包括电化学仿真、电池机理分析、硅基方向负极、石墨负极、锂金属负极、高分子电极材料等研发方向。
以电池机理分析工程师为例,该职位工程师要承担起探索电池机理、多尺度仿真、材料计算、实验测试、仿真模型开发等任务,帮助企业建立电池仿真-测试的研发能力。
蔚来校招电芯研发岗位要求
据悉蔚来电池研发团队已超过400人,已覆盖电池材料、电芯设计环节。
除去运用材料计算技术、电化学仿真技术实现材料创新外,还有的车企从电池结构创新入手结合材料创新,典型的最早如比亚迪2018年末推出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带领磷酸铁锂装车量和方壳电池市场份额一路上扬至今。
再比如去年特斯拉推出4680大圆柱电池就是在结构和工艺方面进行了创新,重新引起了市场对于圆柱电池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注。而且特斯拉4680上也突破性的使用了硅基负极材料,以此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运用数字化技术塑造高效研发协同
对于车企来说,电池设计、仿真和测试的数据能否畅通无阻地在电池研发团队内部传递共享,团队成员能否直观地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将是至关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电池测试得到的数据结果直接反馈到其他整车研发部门的团队,更加高效地完成电池这一子系统的开发,满足上层系统的设计需求,这些是研发整合的基础,也将决定整个研发体系整合的效果。
由此,研发整合方面,车企需要搭建一个统一的研发数据管理分析平台,实现电池研发数据的全过程追溯,为之后将电池测试与仿真相结合、电池研发与整车研发相结合、电池使用工况数据分析打好基础。
进一步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平台对测试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和规律挖掘,尽可能地运用AI等技术提炼出电池内部机理规律。
在数据分析这方面,目前已有部分车企开始导入一些新技术和新的研发工具,希望以此加快构建自身电池研发设计的技术能力。例如戴姆勒(梅赛德斯-奔驰)就导入了Voltaiq的EBI平台。
Voltaiq开发的EBI(Enterprise Battery Intelligence)平台可以从电池测试实验室、生产线和实际工况下的电池组自动化地收集大量电池数据,后续整个分析过程是基于云服务的。
图 Voltaiq平台技术及其商业模式
Voltaiq可以通过新的电池数据分析平台来帮助电池企业实现自动化的测试数据存储管理与分析,改变原先手动的基于EXCEL的数据处理方法,并提供AI技术应用的开发环境,以加速新材料、化学制品和制造工艺的测试与分析。其平台技术有助于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缩短电池新产品开发周期,更有效地设计、开发、制造和使用电池产品。
综合来看,电池的材料创新、结构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又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愈发需要通过计算与数据来整合、驱动整个研发体系。
车企在电池研发能力体系建设上既有引进从微观到宏观的多尺度仿真技术,也在引入构建打通设计、测试、仿真的综合数据平台,以此实现电池研发数据的全过程追溯,以及跨部门、跨组织的研发协同。
此外,从研发体系出发延伸开来,研发设计与制造的融合趋势变得愈发重要,制造工艺与设计仿真相协同,加快新产品进入大规模制造环节的速度。
对于介入电池研发制造环节的车企来说,需要更多从整车研发的角度来考虑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比如在底盘动力控制域需要考虑电池包与底盘的直接集成,以及电池作为整车零部件涉及到的NVH问题。
此外,车企可以运用云端电池数据,探索电池机理规律,反馈得到的衰减数据,可以用于加深对电池老化机理的理解,优化电池设计,甚至还可以有效地缩短BMS系统开发周期。
整车开发也需要考虑平台对多种型号类别的电池兼容性。
例如通用得益于在电池测试验证方面和材料研发环节的深度介入,通用的奥特能平台的电池兼容性是很强的,可以兼容磷酸铁锂、三元以及未来的固态电池等。
从研发架构上看,电池研发体系本身更偏重“配方+材料”,生产工艺也更接近于流程行业,而整车研发以“零部件”为核心、生产是以组装为核心的离散制造方式。如何整合不同类别的产品研发体系将是未来车企建立高效研发体系的一大挑战。
三、构建电池研发核心能力,材料技术研发先行
总的来说,由于电池材料体系变化速度相对较慢,大的变化几乎10年-20年才能赶上一次,这也就给了车企们追赶电池企业和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机会窗口。
部分车企在电池技术路线研发布局方面已初具体系,比如2021年宣布加强电池布局的广汽在正极材料上布局了磷酸铁锂和三元路线,负极方面积极研发硅基负极材料,同时在隔膜、电解液、导电剂、粘结剂、电芯型号设计等方面积累研发技术。
广汽通过自研电池技术打响进军高端电动车品牌的第一枪。装载海绵硅负极片电池的广汽埃安AION LX Plus成为了首款续航超1000km的纯电车型。
广汽的海绵硅负极片电池采用三元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为氧化亚硅,在材料上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整车续航里程。
具体研发上广汽采用纳米复合硅技术,将硅材料控制在纳米尺度,并在表面包覆,最大程度缓解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在粘结剂研发上也使用了改性等手段,共同保障电极结构稳定性。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技术路线布局更为多元的宝马和大众,这两家车企也是非常典型的电动化转型样本。
BMW的电芯技术路线图,主要分为性能提升路线和低成本路线,而电池的未来形态还是往固态电池演进的,并且宝马认为固态电池将有可能颠覆整个现有电池体系的游戏规则。
图 宝马电池技术路线
低成本路线上,首先是推行无钴化,第二步无钴基础上降低镍含量,向富锂锰等方向演进,这方面国内蜂巢电池给出的判断是未来大无钴电池(广义)市场份额会达到70%以上。
不过宝马也在今年交流论坛上表达了对无钴材料在性能和成本上的疑虑,认为暂时无法达到需求,在未来中期改款时会考虑使用富锂锰基材料。
高性能路线上,宝马倾向正极上采用富镍技术,负极首先是硅的氧化物与石墨掺杂的负极,之后会实现更高硅含量的硅基负极,比如使用Si-C复合材料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在电池形态上,宝马也在今年宣布将在第六代电动力总成上采用大圆柱电池而非过去一直使用的方壳电池,以此压缩电芯制造方面的成本、提高能量密度和充电性能。
大众汽车曾在2021年举办的电池日上公布过自身电池技术路线,介绍了对于各类化学材料体系的判断。正极方面高锰材料体系(High-Mn Cell)会是大众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
下图中大众给出的预计是在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要实现与三元相当甚至更高于三元的续航里程,据此推测具体材料体系不大可能为磷酸锰铁锂,更有可能是高压富锂锰基材料或者尖晶石镍锰酸锂材料。
负极仍是以提高硅含量为方向,以此提升电芯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
大众电池日技术路线展示
综合来看,车企在电池技术路线上的差异没有非常明显,在现有主流化学体系没有大的进展之下,车企主要任务是追赶并跟上趋势,同时在能量、功率、安全三方面做出适应自身整车开发策略的差异化研发。车企更需要在下一代电池体系上占据先机,因此很多车企纷纷布局固态电池。
宝马投资了固态电池公司Solid Power,初步预计在第七代动力总成平台或者第八代是固态电池能够上车的节点。大众投资的是QuantumScape。奔驰在固态电池领域则投资了辉能科技和Factorial Energy,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固态电池。
丰田在固态电池有很深厚的自主研发功底,预计量产在2025年。蔚来投资了卫蓝新能源和辉能科技,上汽、北汽和广汽则共同投资了清陶能源。
总体就技术路线而言,车企押注的多为硫化物和氧化物固态电池路线。
四、下场自产是车企电动化绕不开的试金石
车企迈出自己量产电池的这一步,难。
更难的是要在掌握工艺能力基础上提出新的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链风向,形成品牌差异化的竞争力。
是否下场自研自产是衡量车企电动化转型决心的试金石。车企只有亲自下场电池大规模量产,而不是只停留在试制或者中试线上,才有可能完整掌握电池技术的工艺能力,加深对电池设计、仿真测试与制造的内在理解,引领电池技术创新,同时通过产能的快速扩张建立规模优势。
提升动力电池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从材料-结构-工艺-性能这个四面体关系出发。
在材料体系相近的情况下,结构创新十分重要,而且电池结构创新必然离不开工艺创新。这是车企自产电池才能真正引领创新的根本原因。
只是从当前进展上看,各家车企的决心和态度不尽相同。
新近下场的特斯拉
即使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科技风向标,特斯拉也在2020年开始像比亚迪一样开始自研自产电池。
前有比亚迪“刀片”出锋,后有特斯拉自产大圆柱。特斯拉在电池上的研发首秀可以说一下场就在结构创新和工艺创新上抓住了产业界的眼球,重新引起了业界对圆柱电池的重视。
特斯拉整个电池设计创新一部分来源于其对外部创新技术的快速整合吸收能力,并转化为量产能力。
其干法电极技术来源于收购的Maxwell,工艺装备改进能力更多来源于其收购的锂电设备公司Hibar。最终特斯拉在2020年推出了一套技术逻辑自洽的组合式创新方案。
4680大圆柱中的大尺寸与高镍正极、硅基负极搭配,共同提升电池能量密度。而为了应对大尺寸带来的更多产热和倍率性能下降,照顾热稳定性相对较差的高镍材料,全极耳的设计又可以降低集流体电阻减少产热量,提高温度均匀性,并且电池底部面积提高也可以提高散热性。
4680采用的干法电极技术工艺更为简单,成本更低,材料颗粒可以混合压实让电极更厚、容量更高,有利于发挥电极的高倍率性能。
目前特斯拉为4680电池规划了加州和德州两处自主量产工厂,今年Q3德州工厂开始爬坡量产4680电池。特斯拉的自研自产也带动了一批电池厂如宁德时代和LG的技术支持和产能配套,开始逐步掌握电池标准和研发方向的主导权。
漫不经心的宝马
在量产进度这一点上,宝马算是一个另类。虽然宝马早在2008年就开设实验室研发电池技术,2017年开设了电池技术研发中心Battery Cell Competence Centre (BCCC),该中心可以进行早期的实验室电池试验以及原型样品试验。但是直到今年秋季宝马才会正式开设用于中试的电池生产中心。
宝马电动动力总成开发负责人Stefan Juraschek曾在2019年末表示制造电池并不会为宝马带来竞争优势,宝马具备与电池企业相当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这样的表态言语间似乎透露出一丝对电池技术的轻视和漫不经心。
只是从供应链依赖风险的角度出发,宝马是否自产电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池供应商市场的格局变化。
10月19日据财联社报道,宝马中国内部人士透露宝马将再投资百亿元扩建沈阳高压电池生产中心,但是否仍然是电池模组产线还是自主电芯产线仍待确认。
痛下决心但现实骨感的大众
与宝马不同,同为德系车的大众汽车可谓痛下决心,规划在欧洲就要建设6家电池工厂,产能总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240GWh。
大众做出的规划看似狮子大开口,但要是横向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大众恐怕要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如果按比亚迪2023年销量在400万辆左右的话,比亚迪自产电池的装车量可能就将接近300GWh左右。
今年7月,大众汽车在在德国萨尔茨吉特的第一家电池工厂破土动工,该工厂将于2025年开始量产,预计年产量40GWh。大众汽车的电池业务也将由新成立的公司“PowerCo”负责。
大众产能建设规划
这是大众汽车在2021年开设电池研发中心以掌握电池开发,工艺和试制生产等技术能力之后,继续向电池规模化生产迈出的重要一步。
根据大众汽车集团技术管理委员会委员,大众汽车集团零部件首席执行官Thomas Schmall的介绍,萨尔茨吉特的电池工厂将是一个在制造设备、基础设施、产品、流程和数字化技术各方面都实现标准化的工厂,这将提升电池生产体系的柔性程度。而且整个工厂将会是一个囊括电池科研、研发、测试、生产和模组生产以及电池回收环节的综合中心。
大众萨尔茨吉特电池工厂
大众汽车希望通过生产标准化的统一规格电芯来满足集团内部80%的车型,电芯成本也将有望降低50%。
大众预期电池成本下降50%
杀伐果决、高举高打的广汽
相较于BBA在电动化投入上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国内车企之中广汽推进量产的节奏之快,几乎每隔半年就会有新进展宣布。2021年4月广汽宣布从电芯、BMS和电池包三方面推进动力电池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应用。21年10月广汽集团审议通过了《关于自研电池试制线建设项目的议案》。
21年11月广汽称搭载海绵硅负极电池的广汽埃安AION LX Plus将成为首款续航超1000km的纯电车型,力图切入高端电动车市场。广汽埃安现已完成A轮募资近183亿,投后估值为1032.39亿元,是当前国内未上市新能源车企最高估值。
今年3月,广汽埃安自研动力电池试制线开工建设,海绵硅负极电池的生产也是从这条线开始的。在推向量产的过程中,广汽埃安还开发了梯度复合涂布技术,通过工艺创新改善缓解硅基材料的膨胀问题。
今年8月25日广汽宣布决定设立自主电池公司绿擎电池,开展自主电池产业化建设,项目总投资109亿元,至2025年建成26.8GWh量产线。同时广汽参股的巨湾技研将建设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量产极速充电动力电池的电芯、模组以及PACK系统,总投资36.9亿元。
广汽在电池规模量产方面显得异常果决,这与广汽对电池自主化的看法密不可分。
广汽认为掌握电池技术是区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眼下的产业环境来说,这句话意在成本和供应链,从长远来看,这句话更是在强调产业议价权和战略竞争的主动权。
刚入局的蔚来
造车新势力中的蔚来汽车开始规划布局电池研发和试制产线,并在今年10月25日成立蔚来电池科技公司。蔚来的电池研发项目中包括电芯和电池包研发的31个研发实验室,以及1条试制线和1条电池包pack线。这意味着蔚来将开始自研电池,将来很可能投入电池规模化生产。
目前部分车企们如特斯拉、大众等已经不满足于只掌握电池制造这一环节,开始与原材料供应商深度绑定,在全产业链进行布局,希望在上游材料和电池回收产生更强的控制力。
尾声
今年3月,著名汽车集团公司Stellantis计划将集团现有的意大利泰尔莫利(Termoli)工厂改建成一座全新的电池生产工厂。在此之前,这家工厂曾为Stellantis集团生产了数以万计的发动机。
或许这也正是汽车百年变革下的一个缩影,发动机的地位将被电池取代。可以看到,比亚迪正是因为具备了电池相关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2018年末产业界大部分人不看好磷酸铁锂的情况下逆势归来,又在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情况下,依靠自身电池技术研发及量产能力,稳定支持新车型开发量产。
在近两年新能源车渗透率急速上升的产业态势下,比亚迪吃掉了相当大一部分的市场份额,成为这一波浪潮的最大赢家。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1-9月累计销量115.3万辆(乘联会零售口径),超过特斯拉的90.9万辆,悄然间已经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头把金交椅。这就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及结果。
车企如果希望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50%的时候还留在牌桌上的话,自研自产电池将成为一道必答题。车企只有与时俱进围绕电池技术构建高效的研发制造体系,才有可能赢得战略主动。
此时,已经在这个方向上做了十多年的比亚迪正站在电动化的尽头等待着同伴的出现。
参考资料
1.Lithium ion battery cell production- challenges and scaling up from sample shop to pilot production——Dr. Martin Hiller (BMW Group)
2.宁德时代招股说明书
3.面向整车应用的动力电池系统测试开发及关键性能评价要求
4.清华大学李哲副教授:动力电池的先进设计技术与研发模式变革
https://mp.weixin.qq.com/s/kcxjLOgook-0AQXIfVEtmQ
5. Voltaiq官网
6. BMW Group battery cell technology
7. 广汽埃安:纯电续航超1000km!揭秘“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如何化解里程焦虑
8. 广汽集团:广汽启动自主电池公司项目
9. Volkswagen power day presentation
10. Volkswagen:Establishment of global European battery center with the Group's first own cell factor
刚刚过去的8月份应该是大众ID家族最好的单月表现,南北大众4款车型合计7023台,而论单款,每一款都在乘联会免费数据榜单的15名开外。
而这种市场表现也并不是大众的专利,二级豪华的凯迪拉克、沃尔沃等未进化完全,高喊激进电气转型口号的BBA也没有在销量和财报上做太多贡献,无论EQ、e-Tron还是i家族,均是如此。
那么,属于TA们的时代,真的要过去了?
“慢热”,确实够慢的
没有太多意外,特五迪蔚小理在8月份再一次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成绩,单款车型1-8月累计销量榜单也被蔚来ES6截止在了24034台。
当然除了这些“名声在外”品牌之外,埃安、欧拉、奇瑞甚至是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哪吒都有不错的收获,同比增长率不破100%都不好意思拿来说事。
而在新能源榜单建立之初到现在,不见踪迹的大众、BBA以及两田+日产三剑客的销量确实有些不够看。
传统巨头官方们给出的解释倒也直接,一说是芯片短缺,新能源产品在其内部要给销量占比更高的传统车型让路,一说则是产能需要爬坡,这个时间通常在3-6月不等。
种种因素累加,新车在市场上自然会有“慢热”型的增长态势,只不过,热得过于慢了一点而已。
为何“巨头”们这次崴了脚?
对于当前这种现象,师兄更愿意将原因归咎于“先入为主”和“固守过去”这两点之上。
前者比较容易理解,毕竟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特斯拉、比亚迪以及小鹏、蔚来等品牌已经是买纯电动必看的那一类,如果预算不够,Aion、哪吒、欧拉甚至是零跑、哪吒等也都是不错之选。
相比之下,ID.等一众传统阵营,除了情怀和品牌价值,似乎在消费者普遍印象以及产品本身闪光点上,都占不到太多便宜。
而后者则更多的是对产品本身的辅助。
就比如,造车新势力和一些传统 汽车 纯电新品牌,早已不按传统4S店的模式进行销售。
特别是特斯拉,每一次降价虽说都是对老用户的伤害,但透明的价格体系以及快速回落的生产成本,是传统车企还没有勇气能够做到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销量不振只是表象,现在下结论说时代已变,仍然为 时尚 早了些。
毕竟是经历过数十年市场竞争和冲击留下来的胜利者,传统车企并不会单纯的因为动力系统的迭代和营销模式的转变而失去一个时代。
就拿大众来说,单论产品,其表现并非比一众新势力差到哪去,只是后来者的身份让这群对其印象并非特别深刻的年轻人仍需一段时间熟悉。
其次,财大气粗的传统车企做产品迭代和升级的速度往往是新势力无法骐骥的,试问大众从第一台ID.4到现在多款车型齐上阵,哪个新势力品牌能做到?
结束语:
不管谁有怎样的看法,闹闹腾腾的2021年就只剩下三个半月的时间,谁成王谁败寇大抵已经有了基本结论。但显然,新能源 汽车 对传统燃油动力的取代仍旧处在成长期,20%新能源新车占比仍未实现,鹿死谁手悬而未决。所以,接下来新一轮的竞争,要比现在更为激烈,也更为精彩。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资讯,让选车更有趣!
疫情肆虐,打乱了整个社会的步伐。
在汽车行业,有些分析师预计今年一季度汽车产量会减少15%以上,汽车市场难上加难。不过好消息是,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为稳定市场预期,保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大幅退坡!2020年也有不少重磅新能源车型上市,哪些值得期待呢?一起来盘点。
Polestar 2
标准版:29.80万元
首发版:41.80万元
极星前身是由沃尔沃车型组成的赛车车队,被吉利收购之后变成了独立的高性能纯电动车品牌。Polestar 2作为极星第二款车型已经在中国进行试生产,今年上半年正式开始量产并进行交付。
Polestar 2的外观造型走了极简北欧风的路子,掀背造型让整车车身姿态更加平稳,有“雷神之锤”称号的点阵式 LED 大灯,也给整车前脸加分不少。
Polestar 2搭载前后双电机驱动系统,综合最大功率300kW,最大扭矩660N.m,NEDC续航里程达到500Km,0-100km/h加速时间4.7秒。对比之下,Polestar 2的电池容量、百公里加速、最大功率稍逊于Model 3,不过其扭矩表现明显较强,再者整体售价也比Model 3有优势。
特斯拉 Model Y
国内售价:48.8-53.5万元
特斯拉Model Y已经开启预订,最快下月可实现交付。长续航版本售价48.8万元,Performance性能版售价53.5万元(均为中国官网价格),基本参数如下:
如果不追求超强性能,电哥还是建议买入门级的长续航版。Model Y 的基础配置很高,入门级的长续航版已经配备了前后排座椅加热、12向调节的前排电动座椅,14扬声器高级音响、自动防眩目后视镜等。不过Model Y怎么选装也是门学问,算盘打起来,看看你心仪的配置加起来又加价了多少。
蔚来EC6
售价:暂未公布
在造车新势力阵营里,蔚来算是争议性最大的车企了,不过蔚来ES6屡次跻身豪华中型SUV排行前十也算是给不少总以为它要破产的大众吃了定心丸。作为蔚来首款智能电动轿跑SUV,EC6在去年蔚来NIO day上首秀,预计今年9月份实现交付,不过价格和配置预计7月公布。
EC6基于ES6平台打造,性能版车型搭载前160kW高效率永磁电机,后240kW高性能感应电机,百公里加速仅为4.7s;运动版车型搭载双160kW永磁电机,百公里加速仅为5.6s,EC6最长续航能够超过600km。轿跑的造型,破600km的续航里程,EC6上市即是对标Model Y,你们觉得谁更香?
宝马iX3
售价:暂未公布
前有奥迪e-tron、奔驰EQC,后有宝马iX3,BBA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正在不断完善,而且这三者之间形成竞争关系是无疑的。宝马iX3预计今年第三季度量产并上市。
我们可以理解iX3为宝马X3的纯电动版车型,毕竟外观和内饰相差无几。标志性家族式双肾格栅,搭配经过全新设计的大灯组,新车的运动感始终在线。车身尺寸方面,其长宽高为4717×1891×1689mm,轴距为2864mm。
动力方面,宝马iX3推出后轮驱动版车型,配备200kW峰值功率的电机,最大扭矩达到400N.m;电池的容量也达到74kWh,WLTP标准下续航里程超过250英里(400km)。
大众ID.3
售价:暂未公布
大众ID.3是基于MEB纯电动平台打造的一款紧凑型车,去年广州车展已经首次在国内亮相,据官方消息将于今年年夏季正式上市。新车在续航方面提供三种版本:330km、420km、550km,未来也极有可能进行国产。
新车的外观设计很多人点评有未来感,但电哥怎么看都觉得它呆萌。前脸采用的是封闭式设计,前LED大灯采用了圆形设计, 再加上描绘灯组轮廓的LED日行灯,以及一条贯穿车标连至两侧大灯组的LED灯带,点亮之后很特别。车身尺寸方面,ID.3的长宽高分别为4261/1809/1552mm,轴距为2765mm。
内饰上ID.3的布局层次感很强,镀铬元素点缀更显得精致。仪表和中控大屏都用了悬浮式设计,仪表盘右侧还带有旋钮式换挡杆。动力方面,ID.3搭载最大功率为150kW(204PS)的驱动电机;WLTP工况综合续航里程最长可以达到550km;支持30分钟内提供290km续航的100kW快充模式,这大大提升了出行便利性。
广汽蔚来 HYCAN 007
预售价格区间:26-40万元
广汽和蔚来合作的首款车型——HYCAN 007目前已经正式下线,预计今年4月起可以正式交付。HYCAN 007的外观造型可以说融合了Aion LX与蔚来ES的元素,两侧大灯与LED日行灯造型像蔚来ES,车顶和车身侧面线条则有Aion LX的影子。
内饰部分,新车采用了三体式屏幕,集合了液晶仪表、中控触摸屏和空调控制面板,可以称之为AION LX的延续,全车除了在挡把和门板上有实体按键外,其余位置均无实体按键,科技感和实用感兼备。
动力方面,新车基于GEP新一代纯电专属平台打造,电池容量为93kWh,配备低能耗三合一电驱系统和BMS电池智能管理系统能有效降低行驶能耗,NEDC综合续航能力高达643km。
比亚迪 汉EV
售价:暂未公布
这又是一台刚特斯拉Model 3的车。在比亚迪“王朝”系列车型中,汉是最新车型,定位B级轿车,是比亚迪首次采用“双外观设计”的产品,提供DM的插混动力、EV的纯电动两种选择,今年6月份上市。
汉EV前脸的构造取消了大面积的黑色格栅,采用了比亚迪全新的“EV Dragon Face”封闭式前脸造型;加上一道金属质感装饰条连接前大灯组,看上去精致又灵动。
根据官方信息,汉EV的前驱版车型搭载最大功率为163kW的永磁同步电机,四驱版本车型前轴搭载最大功率163kW,后轴搭载最大功率200kW的永磁同步电机,续航里程将超过600km。
北汽新能源 ARCFOX MARK 5
售价:暂未公布
ARCFOX MARK 5作为ARCFOX IMC平台下的首款量产版车型,定位5座中型纯电动SUV, 计划将于今年第二季度投产上市。外观方面,MARK 5保留了大部分概念车的整体轮廓,部分设计还是趋于传统,比如近似三角形的传统样式前灯组、前翼子板处的物理后视镜等等;尾部设计上还采用了时下流行的贯穿式尾灯,层次感对比概念车有所增强。
MARK 5的长宽高尺寸也相当突出,达到了4788x1940x1683mm,轴距尺寸为2915mm。动力方面,MAR5搭载一套由双电机组成的四驱动力系统,前/后电机的最大功率均可达到218马力,最高车速为180km/h,续航参数尚未公布,预计不会低于600km!
总结:
处于疫情影响和销量下滑阴霾下的车市,车企们肯定会不遗余力在新能源领域寻找突破口,所以新的一年,除了以上盘点的车型还会有一大波上市的新车,一起期待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2年上半年度新能源车产销量各自进行266.1万台和260万辆,尽管总体没超出燃油车的产销量,但一部分细分市场新能源汽车早已挤入排行榜前十或是更提上去的部位。
1-6月份全国各地新能源客车总计销量926.1万台,同比减少7.2%。新能源乘用车,6月销量53.1万台,同比增加130.5%,同比增长率47.8%;上半年度新能源乘用车总计销量246.7万台,同比增加122.9%,6月份新能源汽车生产商批发价占有率做到26.1%,换句话说每售出4辆车,也有一台是新能源技术产品。
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和市场占比的增速,的确十分令人震惊;暗流涌动,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提高,压挤的恰好是传统燃油车的市场占有率。那样,传统燃油车为什么会下滑?什么细分市场已经被“快速攻占”?豪华车品牌是否会又被替代?
上半年度已过,燃油车销量已经下滑?6月份批发价数据信息,一汽-大家再度取得第一,21.36万台;比亚迪车辆以13.37万台,排到第二位。纵览1-6月份大半年的零售销量看来,前三名指的是一汽-大家86.31万台,同期相比下滑15.9%;比亚迪车辆63.84万台,同比增加168%;长安车辆55.86万台,同期相比下滑8.9%。
排名前十的知名品牌中,仅有比亚迪是新能源品牌,也仅有它增长率较大,其次是广汽丰田同期相比6.5%的增长幅度;其他的传统知名品牌,同期相比销量都有一定的减幅,上汽通用同期相比减幅33.1%、上汽大众同期相比减幅27.3%、长城车辆同期相比减幅17.5%。
为何传统燃油车下滑这么严重?今年上半年传统燃油车销量下滑的原因之一,是4月份新冠疫情比较严重的吉林省、上海市所造成,两个地方恰好都是一汽集团、上汽集团的产地,俩家汽车制造企业占了传统燃油车约40%的市场份额的一汽-大家、一汽丰田、一汽小汽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上汽新能源客车团体歇火,是上半年度下滑的主要因素。
自然,假如说4月份的新冠疫情导致了销量的下滑,太过片面性;传统车销量下滑的另一组成要素,是交易方式的转换。现阶段广泛家中针对第二辆车的选购要求逐步提升,但与此同时因为城市限行、限购政策的政策实施,加上石油价格的高新企业让新能源车比传统比较容易变成家中第二辆车的挑选,换句话说一部分家中第一台车便是新能源车。
此外,首购销售市场早已再也不是较大的市场的需求,而以旧换新销售市场变成了现阶段最高的市场的需求,过去在以旧换新销售市场中燃油车占有率更高,目前伴随着产品力更强的新能源车产品的发布,顾客能选的种类逐渐慢慢增加。总的来说,传统燃油车的销量下滑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A00细分市场,早已被“吃掉”?紧凑的车系下滑较多,集中化在A0级和A级2个细分市场。由于A0级的燃油车产品针对顾客而言性价比高急剧下降,从5月每月的A0级细分市场销量状况看来,排行榜前十位已经有了4个是新能源车型,指的是奇瑞eQ的0.97万台、比亚迪鲸鱼的0.64万台、荣威汽车Ei5的0.47万台、欧拉好猫0.4万台。
像丰田致炫、飞度等合资的A0级产品,已经不具有与同档次其他新能源车产品市场竞争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一部分合资觉得A0级销售市场在目前早已不能再产生更强的盈利;在性价比高更高一些、养车费用更低新能源技术产品眼前,原先的A0级燃油车能够靠走量赢利,但现今关键是首购占比越来越低。
对于A00级销售市场,绝对是新能源车抢到的第一个销售市场。A00级细分市场内早已基本上看不见燃油车的影子,取代它的的4-8万间的廉价新能源技术产品,销售区域遮盖四五线甚至一二线城市。五菱五菱宏光MINI早已足够表明难题,以18.8万台的销量数据信息占有了今年上半年小汽车销量榜第二位,第一是20.7万台的日常轩逸、第三位是16.03万台的大众新朗逸。
此外,石油价格上升的新时代背景下,混合动力销售市场也出现了暴发提高。HEV车系占有率超过3%,PHEV占有率超过5%,这一销售市场消费特征反应了石油价格上升以后,顾客的挑选趋向,而这些挑选展现在销量上便是有着纯电、混合动力产品的公司只需产品整体实力够强且标价有效,销量便会高涨,典型性公司——比亚迪。
上半年度63.3万台的销量,同比增加317.6%,同期相比比亚迪销量仅有15.1万台,在今年的它所代替是指上年排到第二位的上汽大众。
热卖车型进到产品后期,竞争能力降低?除开4月份新冠疫情的危害,另外一个原因是传统燃油车广泛早已进入了产品周期时间尾端,总体竞争能力略微降低。比如大家帕萨特、迈腾、大众途观L、别克君威、丰田凯美瑞、广州本田雅阁、CR-V等,这种畅销车型大部分都经历过了中期改款,有些产品也是到迭代更新周期时间。上面提及的绝大多数产品,与产品刚发售之初的竞争能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很多受欢迎燃油车进到迭代更新周期时间时,一大波新能源汽车新产品集中化进入市场。不论是设计方案、或是使用体验,都需要比现售的流行燃油车好许多,在销量上肯定就展现出迅速的增长速度。
例如像大家帕萨特、丰田凯美瑞这种流行车系,自身产品整体实力仍然非常好,在也有终端优惠的前提下,也可以有非常好竞争能力。但针对中国绝大多数顾客来讲,这种车系虽然是经历过中期改款,但总体的神秘感、工艺等层面都不如从前;此外,新能源车产品在一些传统燃油车热卖的细分市场中,得出了更多的是挑选。
再去讨论一个问题,BBA这种豪华车品牌是否有风险性?新力量们的高价钱产品确实是占领了一定的BBA市场占有率,但不可能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冲击性,而舍弃BBA挑选新能源技术高价位车系的顾客们,很有可能都是消费降级的一种挑选,想改BBA车系但发觉同档次拿不上理想化配备,扭头选择了同档次配备更强的新力量(新能源品牌)产品,而没有选择价钱更强的BBA产品。
归根结底,豪华车品牌自身就对顾客还具备一定吸引,特别是头顶部的豪华车品牌类似BBA拥有销售市场里的不可替代性。并没有选购过豪华车品牌得人,去挑选选购豪华车品牌是一件不可替代的“消费理念升级”的感受。
1、B:BENZ,梅赛德斯奔驰,是德国百年汽车品牌,本身造车技术就过硬,创新能力极强,而且汽车质量没得挑剔的,一般大佬级人物都会选择奔驰,无论是豪华程度还是舒适程度都无可挑剔,当然价格也是不菲。
2、B:BMW,宝马,同样也是德国汽车品牌,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别摸我(BMW)”,意思就是这个车的价格很贵,最好别摸,你赔不起。宝马确实一直以来都很贵,但是质量好,性能好,技术也是非常先进的,一直以来都占据全球高端汽车市场,可见其实力。
3、A:AUDI,奥迪,也是德国汽车品牌,所以BBA值得就是三大德国豪车品牌,不过很多人都表示奥迪目前还无法与奔驰、宝马相比较,应该要低一个档次,无论是价格还是品质,确实还差一点,但是在BBA中,奔驰象征着“豪华”,宝马象征着“运动”,奥迪象征着“科技”,说明在科技方面,奥迪还是颇受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