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节约煤炭
(一)2000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1995年的3.97吨标准煤下降到2.77吨标准煤,累计节约和少用4亿吨标准煤,节约的能源价值约660亿元,节约和少用能源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800万吨,二氧化碳1.8亿吨。预计今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去年的2.77吨标准煤下降到2.65吨标准煤,节约和少用7000万吨标准煤。过去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以年均4-5%的增长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8-9%的增长速度,实现了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宏观目标。节能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每年排放的煤矸石中,有3000多万吨热值在6276kJ/kg以上,可作沸腾炉燃料用于发电,全国已有2000多台沸腾炉,每年可节约大量优质煤。鹤岗、本溪等地还用煤矸石制造煤气,回收能源。
(三)、天然气生产和供应成本远低于煤制气成本,采用天然气作城市燃气可以使城市不再兴建投资高、占地多、运行维护费用高、污染严重的煤制气厂,有利于扭转城市煤气亏损局面以及减少财政补贴。以上海市为例,城市煤气政府每立方米补贴0.3元,按此计算 2005 年城市燃气可减少财政补贴18亿元。
天然气利用的热效率高,可以节约能源
利用天然气的效率高于煤炭,按2005年的天然气需求量测算,比利用煤炭节约能源折合约454万吨标煤。若每吨标煤按300元计算,则当年节约燃料费用13.5 亿元。
作为清洁能源,利用天然气可节约大量污染治理费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75%左右。煤炭在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均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危害,例如土地破坏、地下水资源破坏与污染、煤矸石污染、运输污染、大气污染等。
(四)、据有关资料显示,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2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在2050年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其后在2250到2500年之间,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面临枯竭。
(五)、统计显示,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煤炭是赋存于地下的非再生性化石能源资源,
素有“工业粮食”之称。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
国,生产和消费总量逐年增加(见表1)。我国能源
资源一直富煤、缺油、少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
表1 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总量及构成表
年份能源生产
总量/万t
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
原煤原油其它
能源消费
总量/万t
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原煤原油其它
1980 63 735 69.4 23.8 6.8 60 275 72.2 20.7 7.1
1985 85 546 72.8 20.9 6.3 76 682 75.8 17.1 7.1
1990 103 922 74.2 19.0 6.8 98 703 76.2 16.6 7.2
1995 129 034 75.3 16.6 8.1 131 176 74.6 17.5 7.9
2000 128 978 72.0 18.8 10.0 138 553 67.8 23.2 9.1
2001 137 445 71.8 17.0 11.1 143 199 66.7 22.9 10.5
2002 143 810 72.3 16.6 11.1 151 797 66.3 23.4 10.3
2003 163 842 75.1 14.8 10.1 174 990 68.4 22.2 9.4
2004 187 341 76.0 13.4 10.6 203 227 68.0 22.3 9.7
2005 206 068 76.4 12.6 11.0 224 682 68.9 21.0 10.1
2006 221 000 76.9 11.9 11.2 245 669 69.1 20.6 10.3
注:1.电力折算标准的系数根据当年平均发电煤耗计算,其它项
为天然气和水电2.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单位是万吨标
准煤3.本表所列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2][3]。
经济实力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结
构。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
中均占70%左右(见表1)。2004年6月30日,国务
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
划纲要(2004~2020年)》(草案),确定了“以煤炭为
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新战
略”。2007年1月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中提出:尽管煤炭在多元化的能源结构中比重逐年
下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
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从我国能源资源和能
源安全战略考虑,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内,我国能源
仍将主要依靠煤炭。
2 煤炭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煤炭行业是集采矿业、能源业、基础原材料
业特征于一体的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40%
左右。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
产和消费总量的70%左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
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随着煤炭工
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煤炭用途的扩展,煤炭的战
略地位仍然十分重要[4]。
煤炭行业为发电行业、运输行业提供强大的能源
保障。长期以来,煤炭运输占整个铁路运输的40%以
收稿日期:2007-04-28修订日期:2007-05-10
作者简介:马健(1975-),女,黑龙江呼兰人,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矿业经济。
上煤炭发电机组的增加和火电小时数的增加,直接
对煤炭的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全国发电
机组消耗煤炭已经达到10.54亿t,占煤炭生产总量
的67%[1]。
从成本的角度上看,国家在煤炭行业投入比量
从煤炭在价格上相对石油和天然气有很强的优势,
同等的发热量,用煤的成本只相当于用石油的
30%。
相对煤炭丰富的储量,我国石油储量严重不足,
必须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弥补国内石油供应的短
缺[5]。从我国的能源供应和安全考虑,既要积极开
发利用国外的能源资源,又要注重开发利用国内的
能源资源。国内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有限,水能和核
能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新能源的开发尚需
时日,煤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专家预测,到
2010年,使用石油、天然气、的成本将会是煤炭的8
倍甚至更高[6]。依靠大量使用石油、天然气来解决
中国能源问题的设想,是不实际的,风险很大。煤炭
相当于石油和天然气,既具有储量优势,又具有成本
优势,且分布也最广泛,因此煤炭是我国战略上最安
全和最可靠的能源。目前,全球煤炭消耗占世界一次
能源消耗的25%[7]。随着其它一次能源的枯竭,煤
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3 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不可能被替代
我国能源种类有诸多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仍
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它们都是重要的
一次能源,都具有不可再生性。但相比之下,煤炭资
源十分丰富、位居世界前列,石油次之,而天然气则
相对匮乏,据国家权威机构报道,我国的石油资源仅
能维持10 a左右。因此,尽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
增强,节能技术的提高和新能源的出现,煤炭在能源
结构中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8],但在我国仍将高达
70%以上,到2050年也不会低于50%。
另外,同石油、天然气相比,煤炭除具有储量优
势之外,还具有石油、天然气不可比拟的独到优越
性。一是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煤炭开采成本
将越来越低,具有十分明显的价格优势。以兰州市
场为例,块煤价格约为250元/t,汽油价格为3 400
元/t,天然气工业用1.20元/m3,按热值同比计算,天
然气价格为煤价的3倍左右汽油价格为原煤价格
的5倍左右,如果按价格计算,每2 kg煤可产1立方
气,2 kg煤折价0.5元,工业用天然气是煤价的2.4
倍,民用气价是煤价的2.9倍,商业用气是煤的3.6
倍。相比之下,可十分清晰地看出煤炭是最廉价的
能源,是最有市场竞争力的能源。二是煤炭易于储
存和运输,附加成本低,使用面广。三是随着节能技
术的进步、节能政策和措施的增强,煤炭的利用率将
大幅度提高。四是随着洁净煤技术和煤化工技术的
发展,煤炭将由燃料向原料转变,煤炭不仅可以和石
油、天然气一样清洁使用,而且还可以成为廉价的化
工原料。五是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递增,而有限的
外汇储备不可能用于大规模进口原油,只能依靠煤
炭转化和深加工来实现“以煤代油”。因此,从全国
情况来看,煤炭依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煤炭工
业亦不是“夕阳工业”,相反,煤炭工业具有广阔的发
展前景。
4 煤炭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
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即发展是在资源的
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煤炭行业的
持续发展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据估计,人类
现在每年燃烧的矿物燃料相当于自然界花100万a
左右才生产出来的,另据预测地球煤储量按目前的
消费速度还可以维持200多a,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
能使用约33 a和60 a。这就要求煤炭资源的衰竭速
度必须低于其再生速度,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也不能
超越生态环境的承载限度[9]。在人口、资源、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链条上,人口是核心,环境是条件,资源
是基础,即只有人口增长适量、资源开发适度、生态
环境适宜的状态下,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无论在原始的狩猎社会,还是在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以及知识经济社会,资源都是人类不可须
臾或缺的物质基础,没有资源的支撑,任何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和社会都不可能有相应的发展。资源还是
构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没有自然资源构
不成自然环境,没有生物资源构不成生态系统,所
以,资源(煤炭资源)理所当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爱护煤炭资源就是爱护人类自己,珍惜煤炭资源就
是珍惜人类的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 张绍强,张运章.我国煤炭资源、生产与环境概况[J].环境保
护, 2006,(13): 55-59.
[5] 傅志华,包全永,韩凤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及其与财税政策
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6,(14): 4-15.
[6] 舒鹏.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 2004,
(3): 25-28.
[7] 黄淑和.2005年煤炭行业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5.
[8] 王海山.关于甘肃煤炭工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人大研究,
2002,(2):43-45.
[9] 王宇波.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的能源危机与应对策略
[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6,(5): 58-61.
·2· 煤 炭 技 术第26卷
2.1、统一思想,认清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强化成本理念,形成全员节能挖潜新局面。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节能减排是公司干部职工的共同责任。思想是先导,认识是前提,针对部分员工思想中存在的“大发展就是大花钱”的错误思想和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现象,公司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制定节能减排、节支降耗工作方案,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班前班后会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营造全员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使节能减排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在公司大力倡导“崇尚节俭,反对浪费”之风,深入开展了“降成本、提煤质”大讨论活动,教育引导全矿员工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办矿”思想,增强了紧迫感、责任感,在全矿上下形成了“节能减排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浓厚氛围,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矿员工的共识。
为进一步增强抓好这项工作的责任心,充分调动起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公司专门制定下发了《井亭实业公司创新管理考核办法》、《企业内部承包考核管理办法》、《节支降耗、内部挖潜实施意见》等10多个文件,对节能减排、节支降耗的工作要求、工作小组、流程、奖惩和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创新的项目、考核范围等进行了重新界定,全体员工“节约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勤俭办矿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同时,公司强化成本理念,形成全员成本管理模式。今年以来,公司把强化成本理念作为全矿工作的重点来抓,通过培训、宣传等教育手段以及指标分解落实到个人等多种手段和形式,让员工切实认识到成本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降低成本,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从而让每名员工在思想上树立起效益为先、降耗增效的意识,有效地调动了全员节支降耗、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挖根求源,走好降本“三步曲”
2.2.1,优化巷道设计,严格控制巷道断面,实行“三五三”考核模式。对生产矿井来说,节能减排工作的重头戏在井下,而井下的重点首先从巷道设计与施工开始。为此,该矿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井巷设计与施工管理的实施意见》。
2.2.1.1在巷道设计方面坚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巷道层位设计能沿煤层布置的巷道,不布置在全岩中,布置在全岩中的巷道,尽可能选择在稳定岩层中进行施工。二是巷道断面设计要满足安全规程有关要求,满足通风需要,并充分考虑大型机电设备进出。巷道的形状是沿煤层施工的巷道采用(斜)梯形,岩层巷道采用拱形断面。为确保巷道受动压变形后能够正常使用,对有动压影响的巷道,设计巷道断面预留量为100~200mm。三是巷道支护设计原则,巷道支护方式根据巷道的岩性进行设计,支护参数的确定根据巷道服务年限进行选择。总体支护设计原则为:能裸体的不锚喷,能锚喷的不挂网,能挂网锚喷的不架棚。以上三个原则保证了以最低的投入取得了最大的工效。
2.2.1.2在井巷施工方面,坚持“五不支付”。一是对施工区队不按照生产设计给出的中、腰线掘进的,以及擅自“开门施工”的不支付费用。二是施工期间的临时车场位置、长度、宽度,未经生产技术部研究、下达通知后可施工的,不支付费用。三是各类设备峒室和安全峒室不按规定施工的,不支付费用。四是施工区队接到生产科下达的停头通知后,不按规定停止掘进的,对超出部分不支付费用。五是在施工过程中不严格按照规程中的支护方式支护,擅自改变支护方式,不支付支护费用。
2.2.1.3在井巷工程考核与结算方面,坚持“三不结算”。由生产科、工资科、企管科成立质量考核验收组,每旬组织验收一次。一是对井巷工程质量的验收实行百分制考核,并按照质量标准验收单实行现场打分。95分以上为优良(不含95分),90-95分为合格,90分以下为不合格。工程质量不合格的不予结算。二是对达到优良品的巷道按正常标准结算;对验收达到合格品的巷道扣减工资和材料费的20%;对于不合格巷道,不予结算进尺任务,、工资、材料费。三是对区队三大员进行考核,达到优良品的施工单位三大员每人奖励1000元,对出现不合格品的施工单位三大员每人罚款1000元,并限期整改,整改期间的费用矿不予结算。
通过“三五三”考核模式的实施,推广中深孔爆破技术,采用小断面施工,减少了每个作业循环时间,降低了延米材料消耗,提高了全岩掘进单进水平。例如34-1号轨道上山,巷道断面由原来的净断面5.14m2改为4.32m2后,每米材料消耗降低了40.8元,单进水平的工效比原来提高30%以上。
2.2.2小处做精,大处提升,强化做好节电文章。电费支出长期以来一直是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头。该矿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了五大环节的节电措施落实。
2.2.2.1更换节能灯具。对全矿地面照明使用的白炽灯全部更换为低功率的节能灯具,并撤除了多余的灯具。对过道照明灯采用了声光控制器,来达到节电目的。据不完全统计:没更换前全矿的总白炽灯数量为4000 盏,总功率240kw;更换后的总节能灯数量为3500盏,总功率70kw,与更换前相比节约功率170kw。每天按3小时明灯时间计算每年节约电费可达10万多元。对井下大巷照明更换为线外线监测节能灯具,自动控制灯的开停,减少了长明灯时间。另外,我们也非常注意一些细微处的节电,譬如,洗煤厂四只场地灯原来平均每日开灯12小时,现已全部拆除停用,当生产时利用厂房及走廊余光照明即可满足要求。经计算,预计9个月可收回买节能灯的资金投入。
2.2.2.2从后勤服务上节电降耗。对职工的生活用水,泵房水泵电机采取变频控制,利用好水塔定时供水参与负荷调整,并严格控制开泵时间。如一台吃水井水泵功率为75KW,另一台水泵功率为37KW,平均每天开10.5个小时,在原基础上每天缩短6小时开泵时间。这样两台水泵每年可节约电费约3.4万元。
2.2.2.3加大生产设备节电技术改造。对采掘头面采用集中供风,控制压风机运行时间,每天节约开风机时间2小时,每年节约电费约21万元。对排水系统进行节电改造后,在-20建静压水池,直接用多级泵向洗煤厂补给洗煤水排水,比从-105泵房供水,每年可节约电费6.5万元。
2.2.2.4优化运输系统进行节电。主要采用顺煤流启动方式,原来采面运煤时,溜子、皮带同时开启,没有煤时,溜子皮带出现空载现象,造成电能浪费。改造后,采面的煤采用顺煤流启动的方式,即工作面出煤时,先开启工作面溜子,当煤距机头50米时,开启下一部溜子或皮带,当皮带或溜子空载10分钟后,停止皮带和溜子运行,从而达到节约电能目的。当2个工作面共用运输皮带时,协调2工作面出煤时间,采用集中出煤的方式,减少皮带运行时间。按每天节约空运行时间2小时计算,每年可节约电费36万元。同时,该矿还进行了绞车电控系统改造,由原来的PKJ控制屏串接电阻器控制,改造成PLC变频控制,每年可节约电费约8万元;并更换了干式变压器等高能耗电器设备,与原油浸变压器相比,降低变压器损耗2%,每年可节约电费约45.6万元。另外,还实行了主要上下山实行了架空乘人索道开停制度,严格执行每天停运4小时工作制度,每年可节约电费约6万元。
2.2.2.5安装低压无功就地补偿装置进行节电。对主排风机通过调研自动跟踪无功补偿,对地面变电所高压无功集中自动补偿,提高矿井的整体供电质量和供电系统的稳定,每年节约用电费用可达12.6万元。
通过以上节电措施的落实,每年可节约电费约160多万元。
2.2.3挖内潜,降消耗,努力降低生产成本。该矿以建设节约型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在采煤区队推行了材料消耗降低10%、掘进区队材料消耗降低20%的目标管理措施。
2.2.3.1严格控制大型材料的使用消耗。对井下使用的皮带、钢丝绳、轨道、钢管等要通过加强管理尽可能延长这些大型材料的使用寿命,同时对回撤采掘头面的大型材料,能复用的全部复用。仅此一项,每年节约轨道近100吨,皮带1700m,钢丝绳15吨,钢管10吨,节约总价值近80万元。
2.2.3.2优化采掘爆破参数,尽量降低爆破材料消耗。为降低爆破材料消耗,该矿成立了爆破试验小组,对采掘工作面原设计的爆破参数重新进行优化。同时,严格执行试验后优化的爆破参数及装药量,以最小的装药量达到最佳的爆破效果,从而提高采掘工作面单产单进水平。例如,在采煤工作面,经过大量的实验分析比较,选择合理的爆破参数,在装药总量不变,眼距加大的情况下,循环进尺由原来的0.9—1.0m提高到1.1m;同时降低了材料消耗,提高了工效,增加了工作面的循环产量。以某工作面为例:该工作面长120m,平均煤厚1.0m。由原来的炸药用量90kg,雷管用量240发;降低到炸药用量82kg,雷管用量218发;由原来的炸药、雷管吨煤总消耗5.05元/吨;降低到炸药、雷管吨煤总消耗4.1元/吨。这样,吨煤成本相应降低了0.95元/吨。
2.2.3.3加强对钻头、钻杆、三用阀材料的管理。为使井下钻头、钻杆能够充分利用,该矿严格执行了以旧领新制度,区队从供应科领取新钻头、钻杆必须提供95%的旧件,否则供应科不予办理。区队回收的旧钎子交到机电科,由机电科进行加工利用。区队必须及时上交损坏的三用阀,不交旧阀不发新阀,仪表厂要建立台账,修理后的三用阀只能原上交单位使用,特殊情况领用必须经生产副总审批。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上抓管理、抓节约,使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
2.2.3.4大力开展回收复用活动。该矿积极倡导“省下的就是赚来的”、“节约就是赢利”的经营理念,通过多种有效形式, 积极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建立了废旧材料回收制度,并建立废旧物资台账,要求各区队必须在其工作地点建立物资回收箱,回收物资根据不同材料进行集中码放,做到不浪费一个螺丝,一个道钉。还专门在井下建立了四个大型废旧物资回收站,主要回收大型设备物资。对井下各单位进行鼓励性收购,对回收上井能使用的所有小材料,一律按原价值的20%进行奖励。
2.3、发挥资源优势,创造潜能效益
2.3.1因地制宜,发挥水资源优势,取之于井下用之于井下。
井亭实业公司现矿井涌水量在530m3/h左右,主要为采空区水、含水层水,水质较好。为减少矿井的排水量,对井下部分采空区,含水层水进行了综合利用,用来作为矿井生产和防尘用水,不用机械设备供水,节省了设备投入、人工费用、电耗及维修费用,这既降低了矿井生产成本,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该矿利用井下四处水源点,形成两个供水系统,第一个系统利用水源自身地压产生的压力向采掘头面供水,总供水流量为100m3/h,供水压力7.2Mpa(三灰水水压)。为矿井生产及防尘的主要供水水源。第二个供水系统利用水平落差产生的压力向下水平工作面供水,另外该矿还充分工作面上部采空区老空水作为矿井的辅助用水水源。
另外,还在-20水平建立了静压水池,将下山水引入蓄水池,此水一部分用于-20修复巷道掘进防尘用水,另一部分用多级泵将水排至地面洗煤厂,作为洗煤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通过对矿井水进行综合利用,年节约费用达110.9万元。
2.3.2突出效益工程,重点抓好原煤仓的改造和使用。重新改造使用原煤仓是实业公司采取的又一个节能降耗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来,该矿一直以开采16层煤为主。众所周知,由于16层煤粘结指数高,粘性大,使用煤仓放煤是煤炭发运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为更好地使用原煤仓,针对这一课题,该矿积极进行了攻关和探索,多次跑设计院找专家进行优化设计和指导,经多方调研,决定大力改造,把现有资源优势转化成效益工程。该矿共投入20多万元完成了改造工程。自投入运行以来,效果很好,一次性的投入产生的长远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以前该矿采用铲车装煤,按照每年发煤28万吨计算,全年消耗柴油为47411kg,按3.5元/kg折算,年消耗柴油费用约为16.6万元。改造使用后,原煤仓可存煤350吨,按每天放一仓煤计算,每年可节约柴油21440kg,按柴油计划价4.00元/kg结算,每年可节约资金8.6万余元。同时,也减少了使用铲车的磨损和维修费用,此项可节约资金2万余元,每年可产生总的经济效益约10万多元。
2.3.3严格落实责任,突出重点目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按照上级要求,为解决矿井和地方有关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更好地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结合实际,该矿本着“低投资、见效快、因地制宜”的原则,对“矿井水处理再提高”工程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通过近一年多的扎实工作,“井亭矿井水处理再提高工程”经过枣庄市环境监测站取样化验,外排水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要求,部分水质指标可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全面达到了设计和预期目标。通过对矿井水的深度处理,减少了对周围环境和水质的污染,保证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2.4、开源节流并重,抓好“三余”综合利用
在“三余”利用方面,该矿主要在锅炉的燃煤节约、炉渣、余汽的综合利用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工作的出发点首先建立在实用、有效的基础上。矿内现运行4台锅炉,每昼夜耗煤量为34吨,消耗量很大。该矿在确保冬季供暖的前提下,积极探求节煤的方法。一是适时调节燃煤厚薄度,气温高时烧厚煤层,可长时间的保持温度;气温低时,烧薄煤层,便于迅速提高锅炉温度。二是对锅炉的炉渣由司炉工挑选,成块的焦炭继续使用,对筛选出细碎的粉煤渣用于气温高和压炉使用。三是对原煤进行侵湿后使用,不至于落地和形成浓烟。四是对原煤中的矸石事先挑拣,以免出现和原煤混烧时燃烧不透,温度升高慢的现象。通过这些方法,现在每昼夜仅用煤31.6吨,比原来节约2.4吨,按供暖120天、吨煤450元计算,整个冬季供暖锅炉可节约12.96万元。
在炉渣的利用上,该矿将排弃的炉渣剩余热量首先控制在700—800大卡/公斤以内,经对炉渣的筛选后,分别再利用。将含煤粉的炉渣作为辅助燃料使用,不含煤粉的一部分出售,另一部分用于井下铺轨道,切实做到了物尽其用。
公司在余汽方面,过去澡堂烘干室和更衣室的余汽经常大量喷出跑掉,周围环境雾气冲天,水蒸汽四溅,既污染了环境,又造成了浪费。该矿把这项工作列入节能减排的重点工作之一,成立专业组进行专项治理,通过把澡堂二楼的暖气包和烘干室的排气管引到地热池的办法,用余汽加热池内水供淋浴用水,使余汽回收使用率达到了100%。
一是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有主体地位。我国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均占70%左右。虽然近年来国家推进多元化的能源结构,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从我国能源资源和能源安全战略考虑,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内,我国能源仍将主要依靠煤炭。
二是煤炭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煤炭行业是集采矿业、能源业、基础原材料
业特征于一体的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40%左右。煤炭行业为发电行业、运输行业,提供了强大的能源保障。
三是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不可能被替代,可以降低国民经济运行成本。我国能源种类有诸多种,但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它们都是重要的一次能源,都具有不可再生性。但相比之下,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位居世界前列。同石油、天然气相比,煤炭除具有储量优势之外,还具有石油、天然气不可比拟的独到优越性。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煤炭开采成本将越来越低,具有十分明显的价格优势。
一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发更加节能环保、适合分散供热的清洁煤和炉灶。在这方面,市场上有许多技术。然而,没有系统的方法来开发热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洁净煤技术,来改善洁净煤的形状和密度,以及控制复合功能添加剂二次燃烧造成的污染。各方需要共同努力克服它们。最近,一些地区反映,政府推广的洁净煤不容易点燃,不容易封火等问题需要注意。技术研发能否跟上标准,煤质能否达标,直接影响洁净煤的推广和煤炭在清洁供热中的命运。同时,节能环保炉灶的市场份额只有70%,这也说明这个市场存在巨大的技术创新和推广空间。
二是我们应该提供良好的服务。煤和炉具能否配套,是影响取暖和减排的重大问题。这与人们以往的理解和使用习惯不同,一定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政府和企业要切实宣传洁净煤、节能环保炉灶,并给予有效引导。要从思想观念和实际操作上努力,确保人们使用方便,充分发挥洁净煤、节能环保炉灶的真正作用。
三是政府部门的监管要到位。洁净煤供暖节能降耗有哪些合理建议?首先要加强对民用煤炭市场的监管,防止劣质煤炭从生产、运输、销售等方面进入市场。其次,要加强煤炭和炉灶的质量管理,严格执行民用煤炭标准,鼓励企业发展节能环保炉灶,确定标准,淘汰落后炉具。建议定期进行抽查和评估。
能谱网长期致力于能效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为用户提供电能质量实时监测、无功补偿、电力谐波治理、能效管理、节能改造、储能削峰填谷等增值技术服务。助力企业能效电厂建设。
举例来说,可以选择的产业链方向主要有2条:1.煤炭-->洗选-->焦化-->煤气-->合成甲醇-->...
(煤炭-->洗选)-->煤泥-->发电-->...
(煤炭-->洗选-->焦化)-->煤焦油-->煤焦油加氢-->煤制油-->...
其中煤气还可以有:煤气-->粗苯及苯制品-->粗酚及酚制品-->金属冶炼-->...
2.煤炭-->煤气化-->合成气-->合成芳香烃-->...
可选择的方向还有很多,如煤炭分馏提取化工产品、制成水煤浆等等,各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目前我国采用第一条路线的煤炭企业较多,竞争也比较激烈。
上面给出的是主要产品路线,其实每个上游都有产品,比如焦化的产品是焦炭、兰碳等,副产品为煤气和煤焦油,还可以有氨水、苯、酚等产品,这里不再一一列出了,供参考。
中国煤炭工业将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趋势,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前景都将非常广阔。
近年来,煤矿智能化建设不断提速,山西、内蒙古等地持续推进煤炭智能化开采。公开信息显示,截至 2021 年底,全国已建成 800 多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实现智能化工作面从薄煤层、中厚煤层到特厚煤层的综采、综放开采的全覆盖。但业内人士也指出,当前煤炭行业的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国家正大力推动煤炭开采企业的整合,煤炭流通市场也将趋向集中,这将逐步提高煤炭流通企业的市场进入壁垒,小规模煤炭流通企业的生存空间将不断缩减,大规模、跨区域的流通服务商将成为主流。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控制煤炭消费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方向,同时煤炭也肩负着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责任。中国要实现“3060”目标,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在智能化发展大潮之下,煤炭行业亟待借势转型。
科技推送煤炭行业“高能”运转,全方位推动选煤厂精细化管理工作,实现减人增效的目的。
随着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过渡的大变革时代。
以“黑色煤炭、绿色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利用”的管理理念,以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建立的智能化洗煤厂平台,最大限度以用户需要提供优质信息,发掘业务协同价值,多维度多层次展现,帮助用户迅速做出决策,提高选煤厂业务效率及质量。搭建选煤厂区建筑及生产设备、管线等设施的三维场景,将生产数据采集、安全监测监控与生产时空有机结合,构建了集智能巡检、设备安全监测、预警功能、企业管理于一体的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
整体场景采用航拍建模方式获取,利用飞机或无人机搭载多台传感器,对选煤厂进行拍摄采集,快速高效获取真实反映厂区情况的数据信息。在线监测核心设备运行情况,对选煤厂智能管控实现全覆盖,避免监控不到位、工作人员疏忽等问题所造成的各类事故的出现,确保了选煤厂机电设备的正常、平稳、持续、高效的工作。
日常管控、企业历程、应急管控为主体进行展示。系统聚焦产品运输、洗选加工关键流程管控,化繁为简,从根本上堵塞管理漏洞,通过精准监督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系统可实时显示重介旋流器、精煤皮带、振动筛、原煤皮带等重要设备的动态数据,当点选不同楼层设备时,自动弹出设备多重信息,创建多参数实时在线监测。
数据信息包括运行设备的振动频率、温度、故障信号、趋势信号等数据,管理人员可通过此功能,进行调用查看设备运行状态、故障属性及导致故障发生的相关联信息历史数据。
搭建的压滤车间可视化管理系统,通过引擎将压滤车间的压滤机以及楼层分布进行 1:1 还原,可随时查看设备基本信息、运行信息、故障信息等。点击左侧面板压滤机以及楼层展开,即可查看车间楼层分布情况以及压滤机工作状态。
实时监测系统内压滤机状态信息,包括松开、压紧、进料等各进程状态,打破压滤机与压滤机之间、压滤机与智能压滤检测系统相关辅助设备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智能压滤检测系统内所有设备及相关信息的统一集中监管,降低岗位巡检工的劳动强度,方便生产监管。
展示了厂区所有建筑用能、重要设备或工艺的能源消耗。点选内场景建筑图标,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对应建筑当日及一周内用水、用电、用气的累计值以及变化趋势,能源管理一键触达。
支持模拟无人机视角漫游,当经过厂区建筑时,可自动弹出对应设备信息及瞬时带煤量变化趋势、在线统计设备故障数量,值班人员根据实时显示的数据进行复查留存,实现对煤炭产量的实时准确监管,有效解决职工不履职、工作疏忽容易造成事故隐患的现象,防止皮带断带等事故的发生。
打造健康舒适厂区
系统对接环境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厂区内各监测指标,以及选煤厂房内各有害气体,并选用Hightopo丰富的图表、平面图等形式形象展示,通过设置环境数据预警值和告警值实现平台环境监测的自动告警。
优化选煤厂用能
能耗监测系统的监测范畴涵盖厂区的电、水、气,通过智能设备对能源消耗进行全面感知,对各类能耗进行采集统计,并经过能耗分析挖掘对厂区生产生活的整体用能优化。
完善选煤厂安全建设
通过搭载智慧化物联网设备,对厂区资产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厂区资产的数字化管理。同时也能进行物资定位与盘点,实现管理人员对物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保障厂区生产生活安全
对每日巡更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测,并可联动 3D 场景查看巡更计划在厂区中路线、视频点位等信息。同时图表化展示巡更过程中的异常上报趋势,分析出巡更异常的高发时间段与区域。
要具体的实施方案可以找节能服务公司配合你
煤炭行业: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全国人大代表、永煤集团董事长陈雪枫认为,落后生产能力是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源头。这一点在煤炭行业表现突出。陈雪枫说,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煤炭作为能源的强力支撑这一事实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但如何按照高效利用资源的要求,引入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技术,减少污染排放,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按照规范,大型煤炭企业采出率应达到70%~75%,而目前我国平均采出率仅为30%~35%,其中大矿为40%~45%,地方煤矿30%,小煤窑只有10%~15%,浪费极为严重,按照2007年全国产煤25亿吨计算,扔在地下浪费的资源有近50亿吨,煤炭资源浪费十分惊人。陈雪枫代表建议国家今后进一步采取措施,搞好煤炭开采规划,科学矿权设置,把有限的煤炭资源交给管理和技术好、采出率高的煤炭企业开采,要严把入口关,规定所有新开工的煤矿要严格按照国家核准的建设规模进行设计,能耗、排污总量指标将作为项目核准和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同时,调整煤炭资源税收政策,按照地质储量的级别和国家规定的采出率标准计算出来的产煤吨数收税,以经济杠杆促使煤炭企业想方设法将煤采净。循环经济:确保各种资源有效利用全国人大代表,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文慧认为,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走节能减排之路,资源将难以为继,社会环境将不堪重负,科学发展将难以实现。唯有发展循环经济,方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终实现跨越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李文慧代表说,近年来,三门峡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资源的“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努力培育“资源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废弃物回收再生”的生态型循环经济模式。从2002年至今,三门峡市主要形成了工业废弃物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四大循环经济产业。围绕能源、铝工业、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及深加工、煤化工、林果生产加工等五大基地建设,三门峡打造了煤—电—铝一体化、采矿—冶炼—精深加工—废弃矿石利用、煤—气一体化系列产品、果品基地—浓缩果汁—果汁饮料—果酱—果胶—果渣饲料综合利用等九大产业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确保各类资源被“吃干榨净”,基本实现了资源在区域内梯度增值转化。节能减排:企业义不容辞之责全国人大代表、安钢集团董事长王子亮认为,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是义不容辞之责。近两年来,按照减量、再生、循环的原则,安钢抓住能源介质转换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确立了节能、环保,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的重点,从管理、技术、投入上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为了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安钢的节能减排工作做到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收效。制定了《安钢循环经济实施规划》和《安钢“十一五”节能规划》,投资21.4亿元,加快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步伐,焦炉煤气脱硫、污水处理等十几个节能减排项目已经与主体设备同步运行,收到了明显成效。目前,安钢已经实现了工业用水的零排放;固体废弃物实现了综合利用;过去大量排空的余热、余压、余能如今进行回收发电,自发电比例达30%以上,使能耗总量的增长率远低于钢产量的增长率。“十一五”前两年,安钢钢产量年均增长31.35%,能耗总量年均只增长了26.7%,耗水总量年均降低3.1%;吨钢综合能耗年均降低2.86%,吨钢新水消耗年均降低21.18%。通过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安钢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和谐统一。
强台风、沙尘暴、高温干旱、极端降水……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频发作,危害越发严重。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且人类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是,碳基燃料消耗过大而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只是能源消耗问题的一个折射而已。
中科院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59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排名第56位。另据统计,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因此,推进节能减排,可谓迫在眉睫。
据悉,占全国能源使用量一半多的工业生产,尤其是电工装备制造业,其能源使用状况不容乐观。虽然我们也在不断地淘汰落后设备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但大量的低效能技术仍然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制造厂内。
我国有超过5亿千瓦的电机,他们每年要消耗800亿~1000亿千瓦时的能量,占工业能源消耗量的75%,总能源消耗量的60%。其中,70%用来驱动鼓风机和电泵、总量达2.5亿千瓦的电机,都应该使用变速驱动。但事实是,只有20%使用了变速驱动———巨大的电能浪费自不待言。
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政府将能源效率列为重中之重。而在未来15年内,我国更致力于把中国从目前的低效能源使用者变成高效能源使用者。但改善能源消耗现状,更需要从电工装备到煤炭、石油、建筑等多个行业共同不懈的努力。
降低能耗,电工装备业责无旁贷。在淘汰落后设备的同时,企业还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如威海电厂借助于罗克韦尔在发电领域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将能耗减少了45%;而广西柳州钢铁厂,也通过实现自动化,减少了63%的电力消耗,在节能降耗上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此外,要保证能源效率和能源管理的不断提升、进步,人才培养也至关重要。因此,节能降耗不能只停留在纯粹的工业生产上,还要延伸至上游的人才培养,延伸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去,不断提高有关能源效率和能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并使之更加贴近我国的市场需求。
节能减排,需要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是,只要中国经济继续往前发展,就需要不断增加能源,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火电作为一次能源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
9月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商业峰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政府制定和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措施,并确立了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末的18.2%提高到20%等目标。
据专家估算,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CO2。可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CO2排放,造林工程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