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方纳米在哪几个城市有项目
在云南有项目。
云南化工项目除云天化、恩捷股份项目外,还包括:德方纳米(300769.SZ)年产20万吨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云南裕能年产40万吨磷酸铁和40万吨磷酸铁锂生产项目、云南氟磷电池氟磷新材料项目、中晟云南水富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项目7个新能源电池产业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达340亿元。
5万吨磷酸铁锂项。
今年,新签约项目2个,分别是(西陇科学)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和(锂宸)年产2万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项目,协议引资13亿元;新签订框架协议2个,分别是绿色智慧科技廊道建设项目意向合作框架协议、绿色矿山高新产业园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公司主要从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具有完整的产供销体系,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技术路线成熟,具有一定优势。 在我国碳中和长期战略目标这一政策背景下,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 加、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提升的因素影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市场需求量增速较快。
昭通中城新能源有限公司是2014-10-24在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县云富街道办事处育才路1号。
昭通中城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30630325245540W,企业法人李湘蜀,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昭通中城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投资建设经营管道燃气和、LNG应用产业(筹建)(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云南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61110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6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昭通中城新能源有限公司对外投资3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昭通中城新能源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多地下发能耗双控的政策文件,各类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纷纷停产停工,江苏、云南、浙江等地限产升级的消息更是刷爆朋友圈。中秋节前,已有一批上市公司公告限电停产,2021年9月22日晚间,又一批上市公司披露了限产影响。
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停产晨化股份
9月22日晚间,晨化股份(300610)公告,受江苏电力供应紧张的影响,公司全资子公司淮安晨化新材料有限公司被迫临时停产全部生产线。
淮安晨化积极响应政府部门限电限产的要求,临时停产涉及的生产装置为:聚醚生产装置(3.59万吨∕年)、端氨基聚醚(聚醚胺)生产装置(2.30万吨∕年,其中:0.50万吨∕年为募集资金项目)、阻燃剂生产装置(2.00万吨∕年)、烷基糖苷生产装置(2.00万吨∕年,其中:1.50万吨∕年为募集资金项目)。
西大门
西大门(605155)22日晚间公告称,由于电力供应紧张,浙江省近日对辖区内重点用能企业实行用电降负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重点用能企业实施停产,预计将停产至9月30日。公司目前被迫临时停产,预计影响遮阳面料产量约11.54万平方米。
天原股份
当日天原股份(002386)也发布公告表示,云南省发改委下发《云南省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坚决做好能耗双控有关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相关要求,公司在云南区域内的电石基地--水富金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已阶段性停产;大关天达化工有限公司、云南天力煤化有限公司分别按一条生产线安排生产。如该政策持续执行,将导致公司电石产量减少约2.5万吨/月。
*ST澄星
受江苏、云南限产等因素影响,*ST澄星(600078)近乎全部产能受限。该公司公告称,江阴本部生产工厂(下称“江阴工厂”)因设备检修及防控黄磷价格波动风险需要,决定于2021年9月23日起开始停产,预计于2021年10月12日左右恢复生产。
公司全资子公司云南宣威磷电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工厂(下称“宣威工厂”)近日收到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文件,要求云南地区黄磷生产企业加强黄磷生产管控,确保2021年9-12月黄磷生产线月均产量不得超过2021年8月份产量的10%(即消减90%产量)。因受上述情况影响,宣威磷电无可供满足生产使用的电量,于2021年9月23日起开始停产,暂时无法预估恢复生产时间。
同时,公司控股子公司云南弥勒市磷电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工厂(下称“弥勒工厂”)因受云南黄磷生产管控影响,无可供满足生产使用的电量,于2021年9月23日起,大幅减少黄磷产量,暂时无法预估恢复产量时间。公司全资子公司广西钦州澄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工厂(下称“钦州工厂”)因设备检修及防控黄磷价格波动风险需要,公司决定钦州工厂于2021年9月23日起开始停产,预计于2021年9月30日左右恢复生产。
*ST澄星表示,江阴工厂、宣威工厂、弥勒工厂、钦州工厂四家工厂几乎占了公司全部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上述停产和减产事项将对公司的订单履行和产品销售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上述停产事项对公司全年经营业绩有重大不利影响,目前暂时无法准确预估。
黄磷价格飙升带动*ST澄星股价直线上涨,从7月至今暴涨超220%,最近7个交易日录得6个涨停。
限产政策下,多个行业产品价格维持高位而在中秋节前,已有不少上市公司公告产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云铝股份
9月16日晚间,云铝股份公告称,自5月以来,因电力供应紧张,云南省内工业企业实施有序用电,公司及下属企业用电负荷大幅降低。截至目前,受限电影响,公司减少电解铝产能约77万吨。同时,公司控股子公司云南云铝海鑫铝业有限公司已建成的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水电铝项目二期38万吨产能也未能按原计划投产运行。
云铝股份在公告中表示,有序用电和产量减少,将对公司重点技术指标、产品成本和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
神火股份
9月17日晚间,神火股份公告称,由于电力供应紧张,自5月10日以来,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对云南省内电解铝企业实施有序供电,公司控股子公司云南神火铝业有限公司供用电总负荷大幅降低,被迫陆续停运20万吨,在产产能降至55万吨,二系列三段15万吨也未能如期启动。
在限产的政策推动下,多个行业的细分产品价格均维持在高位。
中信证券表示,宏观层面,受国内供应整体偏紧叠加需求旺盛,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行业同比涨幅进一步扩大,带动8月份PPI再创新高;中观层面,在地方限产政策推动下,化工、有色、煤炭、钢铁、光伏、建材等多个行业的细分产品价格维持高位。短期建议继续关注涨价逻辑下的投资机会。
天风证券认为,对于周期股而言,财政和信用政策依次筑底相对明确,不确定的是幅度。由于周期股的核心影响因素在供给而非需求,因此需要密切关注供给变化和价格信号。钢铁要密切关注限产政策的进展,目前钢厂产能与库存都在下降,消费端仍然偏弱,螺纹稍强,热卷更弱。煤炭要关注增产增供的情况,9月中旬将有近5000万吨/年产能的露天煤矿取得接续用地批复,这些煤矿将陆续恢复正常生产。
这些地区影响更大所谓“能耗双控”政策,是指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的相关政策。
据第一财经,多位行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今年以来,对“能耗双控”的考核一直比较严格,考核结果会作为当地领导班子的工作考评依据。今年一季度和半年度,国家发改委还发布了能耗强度降低进度目标预警等级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预警等级,被列为红色的各个地区政府对本地区的高耗能企业的管控加码得就会比较厉害。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在能耗强度降低方面,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个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被列为红色的一级预警;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面,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江苏、湖北8个省(区)被列为红色的一级预警。
据第一财经,上述地区所在的政府,也的确在陆续加码“能耗双控”的监管工作与督查。比如今年以来连续两个季度被列为一级预警的云南省,今日就通过其发改委接受记者提问的形式表决心:下一步将紧盯能耗强度下降,压实州市落实双控目标责任,坚决清理整顿违法违规项目,严格“两高”项目管理和日常监管,全面清理“两高”行业项目优惠政策。同样在上半年被列为一级预警的的江苏省,就已在推动省内钢铁企业停产限产。
电力板块掀涨停潮A股在电力、煤炭和交运等板块的带动下,走出了独立行情。从板块涨跌幅来看,公用事业板块大幅上涨5.16%,采掘板块亦大涨4.41%紧随其后。
从个股表现来看,电力板块群起涨停,成为市场最大的亮点。惠天热电、国电电力、粤电力A、内蒙华电、华能国际、华电国际、中闽能源、太阳能、宁波能源、浙江新能、上海电力、桂冠电力等30多只电力股集体涨停。
国庆节前后市场怎么走?总体来看,记者采访的机构人士大多认为,国庆假期前投资人趋于谨慎,但国庆长假后A股市场大概率上涨。
粤资基金研究员任涛分析,国庆长假来临,市场的资金将趋于谨慎,随着市场指数从九月中旬冲高回落调整,前期强势的资源和新能源板块也出现分化,预计节前的几个交易日震荡为主。不过国庆长假后通常上涨的概率要高于下跌概率,可少量布局有低位启动迹象的板块,注意观察风格切换,防范前期高位风口的调整。
“在行业配置方面,基础化工、公用事业、建筑建材、医药生物是近期值得关注的板块。”任涛说。赵立松认为,“国庆节到来,市场还是会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相反,国庆节以后,如果是外围没有突发风险冲击,后市应该有比较好的上涨行情。”
赵立松关注三个影响未来市场走向的风险因素:货币政策是否宽松、业绩提升,以及经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也认为,中国经济基本面的韧劲和资本市场所处的改革红利期决定了,市场即便短期下行,空间也会有限。而随着利好的货币、财政、产业和资本市场改革政策陆续出台落地,中长期市场结束盘整、重拾升势的概率和空间还是更大一些。
对未来市场风格,不少机构人士仍然看好新能源和顺周期股。
私募排排网基金经理胡泊认为,接下来,在行业和板块的走势上,可能会形成新的核心赛道,在当前的市场下,碳中和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市场的供需错配,可能是目前矛盾的焦点。因此,胡泊认为一些周期股的上行态势可能还未结束,后面可能仍然会有一定的机会,只是波动可能会显著加大。
冬拓投资基金经理王春秀预计,市场仍然是结构性行情,指数本身波动不大,但是不同板块之间分化很大。涨价周期股和新能源板块赚钱效应强,机会也多。频繁受到政策管控的地产、金融、互联网、医药等领域容易出现黑天鹅。
王春秀表示,其投资集中在三个方向:
碳中和赛道,光伏、风电产业链上下游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导致上游锂电池产业链供应紧张,产品价格上涨,相关企业盈利大增; 一些传统行业因为能耗双控出现了供给侧出清,产品价格暴涨,是很好的阶段性投资机会。富荣基金研究部总经理郎骋成指出,10月后三季报预期下仍重点关注高景气赛道,包括新能源、军工、半导体等个股业绩表现。
不过,也有持比较谨慎看法的机构人士。玄甲金融CEO林佳义预计,市场将继续对泡沫状态的新能源,或者风险仅消化一半核心资产进行杀跌,地产相关板块还将受到短期利空事件冲击,在未来数月还将会受到一次美股加息加税周期启动的影响,但大概率不构成系统性风险,之后预期平缓将修复。“当下最大的机会,依旧是自下而上地寻找低估值、高增长的优质资产进行加仓配置。”林佳义说。
科学家们认为,天然气的形成多数与生物有关,例如礁型的天然气资源。在地质历史中,海洋里生存着大量的生物,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分泌钙质骨骼的能力,在水深、温度、光照和海水含盐度适宜的条件下,这些生物一代又一代地繁殖,便形成了坚固的生物礁。研究得知,钙藻类、海绵、水螅、苔藓虫、层孔虫、珊瑚等等都曾是地质历史中的造礁生物,现代海洋中的生物礁就是由珊瑚和藻类共同形成的。在漫长的地质史中形成的礁体厚度巨大,它们死亡后,被沉积物覆盖并埋藏在地层深部,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逐渐成为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物质基础。科学家们通过对地史时期和生物礁的研究发现,在礁体的生物骨骼遗骸中具有成千上万的孔洞和空隙,含有较理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它们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储集提供了便利条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在湖北、四川等地找到了一批产量丰富的礁型天然气田。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尸体,生物的细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则是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的。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淤泥覆盖之后,氧元素分离,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
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发现3000种以上的碳氢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种左右的碳氢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轻的碳氢化合物则成为天然气。煤矿与石油的成因很类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态。
大量产生碳氢化合物的岩石即称为“石油源岩”。埋没于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热和压力的影响,再加上其他多种化学反应之后就产生石油,而石油积存于岩石间隙之间便形成油田。
地壳变动而石油生成
我们最近逐渐了解地球内部的变化与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描述此种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状况。
地球的半径大约是6400公里,覆盖地球表面的地壳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达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则是由金属形成的“地核”,并以大约5100公里深处分界,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态金属铁组成,内核则主要是固态铁。 地球表面铺满坚硬的“板 块”,厚度约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喷出的“洋脊”产生的,’在 缓缓移动到“海沟”后就沉降于 另一板块下方。 80年代后期,人们学会捕捉地震波传递到地球内部时的立体图,于是发现令人惊讶的地慢活动状况。高温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级卷流”由地底涌上后,以蘑菇形态分别存在于夏威夷和非洲大陆正下方。此外,低温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则以水滴形态占据亚洲大陆及南美洲大陆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们现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内部落热对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级卷注移动的形态而形成的。此种运动不仅影响板块运动,似乎也对整个地球的地质和环境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超级卷流是石油制造者?
现在全球生产的石没之中,有60%是产生了恐龙称霸地球时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页岩”则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页岩主要是由未经氧化的藻类等浮游植物遗骸堆积而成。由此可知当时必须有可让浮游植物繁殖又不会产生氧化的缺氧环境条件,大量的黑色页岩才会形成。
最近发现,石油源岩在此时代的形成似乎与超级卷流运动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涌出的地幔物质所形成的洋脊体积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较低的陆地变成浅海,而浅海则具有可当石油原料的藻类等浮游植物极易繁殖的环境。
浅海地区的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现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现象,周围的细菌为分解其残骸而消耗氧气,于是出现了缺氧环境。
地球温暖化也会改变深层海水的流动状况,由于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海水的温度高低不同,较低温但含有丰富氧气的高纬度地区深层海水会流向低纬度地区海洋。但地球温暖化的现象减少。氧气较少的海域因而扩大,无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渐堆积,所留下的大量有机物则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变了石油的性质
由于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遗骸,因此调查石油的性质便可以得知古老时期的生物演化过程和地球环境历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过程。生命是于38亿年前诞生,并逐渐地进行演化,到了距今5亿5000万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爆发性的演化才开始,大约4亿4500万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陆地。
4亿4000万年至4亿年前时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当时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氢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齿类植物在此时期繁琐盛于海岸近处,因此以陆上植物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现了。
2亿9000万年前,广大的陆地普遍出现由裸子植物组成的森林,并到处形成被沼泽地包围的湖沼,藻类便在湖沼中开始繁殖。由此也产生了以藻类为原料的新种石油源岩,这也是陆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质石油源岩诞生的一例。
9000万年前时期,被子植物和针叶树林开始逐渐扩张到高纬度地区和高地,因而出现以陆地木材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树木的树脂成为轻质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针叶树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类,成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质的分析技术有长足的进步,我们已逐渐可以取得有关石驮�闲灾剩�约坝扇饶芤�鸬谋浠��痰鹊南晗缸柿稀S纱酥肿柿霞茨芙�徊搅私庠�仙�镆藕≈鸾ザ鸦�钡幕肪匙纯觥?
大约1亿7000万年到200万年前所发生的全球性规模“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时期,分布于广大范围的1亿年前前后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没入地中。现有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大约3分之2就是此时期形成的。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2
石油是当今世界极其重要的工业能源,被称作“工业的血液”,素有黑色金子之称。石油这种黑棕色的,粘稠的液体,以前面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那么,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
经过长期的研究,以证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在古老的地质年代里,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条件下逐渐分解变化。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它们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积岩层里,承受高压和地热的烘烤,经过漫长的转化,最后形成了石油这种液态的碳氢化合物。
据估计,全世界海底石油的总储量在3250亿吨,占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国近海、中东、波斯湾、墨西哥湾、西非几内亚湾和北海等浅海海底。
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气是零散地分布的,还没有形成可以开采的油田。此时,
水盆底部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沉。在地下的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最终变成沉积岩。而液体的石油油滴们拒绝变成岩石,在沉
积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它们被挤了出来,并聚集在一处,由于密度比水还轻,
所以石油开始向上迁移。幸运的话,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终会遭遇一层
致密的岩石,比如页岩、泥岩、盐岩等,这些岩石缺少让石油通过的裂隙,拒绝
给石油发通行证,石油于是停留在致密岩层的下面,逐渐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拒绝让石油通过的岩石,叫做盖层。如果没有盖层,
石油会上升回到地表,最终消失在地球历史的尘烟中,保留不到人类出现的时候。 内容: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气是零散地分布的,还没有形成可以开采的油田。此时,
水盆底部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沉。在地下的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最终变成沉积岩。而液体的石油油滴们拒绝变成岩石,在沉
积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它们被挤了出来,并聚集在一处,由于密度比水还轻,
所以石油开始向上迁移。幸运的话,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终会遭遇一层
致密的岩石,比如页岩、泥岩、盐岩等,这些岩石缺少让石油通过的裂隙,拒绝
给石油发通行证,石油于是停留在致密岩层的下面,逐渐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拒绝让石油通过的岩石,叫做盖层。如果没有盖层,
石油会上升回到地表,最终消失在地球历史的尘烟中,保留不到人类出现的时候。
煤炭是怎样形成的
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虽然它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所代替,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石油的日渐枯竭,必然走向衰败,而煤炭因为储量巨大,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煤炭汽化等新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煤炭必将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无法替代的能源之一。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一座煤矿的煤层厚薄与这地区的地壳下降速度及植物遗骸堆积的多少有关。地壳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遗骸堆积得厚,这座煤矿的煤层就厚,反之,地壳下降的速度缓慢,植物遗骸堆积的薄,这座煤矿的煤层就薄。又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原来水平的煤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有一些煤层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挤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较容易被人们发现。还有一些煤层相对比较薄,而且面积也不大,所以没有开采价值,有关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说法。
煤炭是这样形成的吗?有些论述是否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一座大的煤矿,煤层很厚,煤质很优,但总的来说它的面积并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万年植物的枝叶和根茎自然椎积而成的,它的面积应当是很大的。因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到处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应当到处有储存煤炭的痕迹;煤层也不一定很厚,因为植物的枝叶、根茎腐烂变成腐植质,又会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复,最终被埋入地下时也不会那么集中,土层与煤层的界限也不会划分得那么清楚。
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和依据,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家住在离城不远的乡村,每当盛夏雨季来临时,一场暴雨过后,村子中央就会出现一条湍急的“小溪流”,我们许多小朋友就会跑到那里面去嬉戏,那小溪流也会因暴雨停止时间的延长,而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干涸。但在没有断流之前你会发现,很多水流处却被冲下来的木棍儿、杂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个个小的水坎儿。为了能让水流通畅,我们不时地把那些小水坎扒开,有的时候也会借此筑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坝”。既便是现在居住在城里,一场暴雨过后,街道上很多地方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滞留在一个地方的现象。
小巫见大巫,由此我们便可以推断出煤炭的形成可能与洪水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洪水那样强大的力量和搬运的功能,煤炭的形成绝对不会那么集中,也不会那么优质。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千百万年前的地质历史期间,由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地面上生长着繁茂高大的植物,在海滨和内陆沼泽地带,也生长着大量的植物,那时的雨量又是相当的充沛,当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海啸等自然灾害降临时,就会淹没了草原、淹没了大片森林,那里的大小植物就会被连根拨起,漂浮在水面上,植物根须上的泥土也会随之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这些带着须根和枝杈的大小树木及草类植物也会相互攀缠在一起,顺流漂浮而下,一旦被冲到浅滩、湾叉就会搁浅,它们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并且象筛子一样把所有的漂浮物筛选在那里,很快这里就会形成一道屏障,并且这个地方还会是下次洪水堆积植物残骸(也会有许多动物的残骸)的地方。当洪水消退后,这里就会形成一道逶迤的堆积植物残骸的丘岭,再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这座植物残骸的丘岭就会逐渐地埋入地下,最后演变成今天的煤矿。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1998年中国遭受的一场罕见的水灾,为何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那是因为中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很低,而且有森林的地方多在高海拔地区,在平原到处是粮田,几乎到了没有什么森林可淹的境地,只不过是淹没了一些农田的防护林,并且农田防护林的树木很稀少,而且树木的根须又十分的发达,抓地抓得十分牢固,短时间的浸泡、冲击不会造成多大危害。而森林中的树木就不同了,很多树木都挤在一起生活,它们为了吸食太阳的能量,拼命地往上长,根须并不发达,一旦一处树木被洪水连根拨起,就会连带成片的树木被洪水毁掉,就如同放木排一样,顺流漂浮而下,势不可挡,最后全部堆积在一个地方。
另外,由于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增强,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兴修水利,筑起坚固的堤坝,加固江堤、河堤,大大地减缓了凶猛洪水的冲击力,泛滥的现象少了,甚至乖乖地听从人类的召唤,并把凶猛的洪水变成了电能、动能、热能,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社会。
不仅洪水有搬运动植物这样的能力,而且潮汐、台风、海啸也具备这样的能力。由于地震、火山喷发等因素引起的海啸,可以使海浪掀起三、四十米还高,并且在顷刻之间把一个岛屿上的动植物扫荡一空;把海岸线附近的一切生物全部洗劫。
再者,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由于古代的在植物大量沉积,被深深的埋在地层下,受到高压和高温,经过几亿年的时间,变成煤炭
煤矿和其它矿一样,是层状的,且不是到处都有,如果是地表植物积聚而成,则不会那么集中,应该到处都有,所以我认为,书上所说的不对。碳元素是地球故有的,地表的碳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心的碳以单质形式存在,地心的碳向地表喷出时,一部分为钻石,一部分为石墨,大部分为煤(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质),和其它大部分矿的成因一样。
植物当被压在地下,在长时间的缺氧高压的条件下便会形成煤。
石炭纪地球植物大繁盛,为煤的形成形成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来的造山运动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经过常年累月,便有了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