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煤炭作为能源,与其他能源相比有什么优点,希望哪位高人指教一二,感激不尽!!

感性的金针菇
细腻的哈密瓜,数据线
2023-02-01 00:50:36

煤炭作为能源,与其他能源相比有什么优点,希望哪位高人指教一二,感激不尽!!

最佳答案
自信的吐司
眼睛大的背包
2025-04-19 04:17:00

目前我国化石能源结构中蕴含最丰富的资源就是煤炭。

具有开采要求低、成本低等优点。近年来煤炭液化技术不断提高,煤炭的深加工产品不断出现作为石油替代能源有巨大的潜在优势。

去中国煤炭网、中国化工网看资料吧。里面有不收费的内容。

最新回答
碧蓝的黑夜
灵巧的草莓
2025-04-19 04:17:00

近年来,由于西气东输的许多地方已经用煤炭代替天然气作为冬季取暖的主要燃料,由于中国天然气供应紧张,地方政府甚至恳求石油巨头。但是,在发电领域,天然气并不是说与煤炭相比,发电在其自身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仅为20%左右,仍在享受国家的大量补贴。为什么天然气供暖和电力供应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

大概检查一下,一吨5500大卡的煤炭价格不到600元,一吨的总热值为550万大卡。天然气为8000大卡每立方米,550万大卡为687.5立方米,按2元/立方米计算,即1375元。它是煤炭的两倍多,这还不包括更换炉子的成本。使用天然气取暖的原因是为了解决城市燃煤对城市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

与中国的煤炭资源相比,天然气资源的分布太不均匀,主要的天然气来源集中在新疆,四川和陕西。如果从外部产生天然气,它将面临高昂的管道建设成本。如果在空气源中产生电力,则将增加长距离电力传输的成本。

与煤炭等固体能源相比,天然气在储存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天然气的生产受到上游气田产能的限制。如果天然气发电的比例较大,则在出现功率差距时,将无法满足新的容量。用电需求大的话会出现用电紧张的情况。

当前的城市供热已经消耗了国内天然气生产能力的很大一部分,并且在国内,它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基本上,可以相信天然气发电在很长的将来不会发展很多。

欣慰的睫毛
狂野的大神
2025-04-19 04:17:00

一、概念不同

1、煤矿

煤矿是人类在富含煤炭的矿区开采煤炭资源的区域,一般分为井工煤矿和露天煤矿。当煤层离地表远时,一般选择向地下开掘巷道采掘煤炭,此为井工煤矿。当煤层距地表的距离很近时,一般选择直接剥离地表土层挖掘煤炭,此为露天煤矿。

2、煤炭

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

二、组成不同

1、煤炭

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构成煤炭有机质的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和硫等,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氟、氯和砷等元素。

2、煤矿

煤矿的组成元素有碳、氢、氧、氮、硫和磷等。

三、主要用途不同

1、煤炭

根据国家科委推荐的《中国煤炭分类方案》,我国煤炭分为十大类,一般将瘦煤、焦煤、肥煤、气煤、弱粘结、不粘结、长焰煤等统称为烟煤;贫煤称为半无烟煤;挥发分大于40%的称为褐煤。

无烟煤可用于制造煤气或直接用作燃料,烟煤用于炼焦、配煤、动力锅炉和气化工业;褐煤一般用于气化、液化工业、动力锅炉等。

2、煤矿

煤炭仍是重要的能源,因为其经济的价格和丰富的储藏量,特别是用于发电。煤炭在中国是最重要的能源,2005年中国约有80%的能源来自于燃煤。2007年中国首度成为了煤炭进口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煤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煤炭

危机的篮球
开心的冰淇淋
2025-04-19 04:17:00

对于人类来说,现在我们可以用的资源一般都是石油和煤。而煤和石油这两种资源的形成过程有什么不同呢?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我们会发现煤的形成过程与石油的形成过程是完全不同的。从本质上说煤的形成过程以石油的形成过程最大的不同在于煤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化学反应,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石油的过程仅仅是一些动物的残骸进行沉积而导致石油的产生。

一、煤的形成过程

煤作为我们现代人类生活中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它的形成过程是怎样子的呢?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煤主要是自然界中的植物死亡了之后,它们的残骸被埋到了地底下。经过时间的积累,这些残骸会与微生物发生一些化学反应以及一些物理化学反应,从而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用的煤。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煤形成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泥炭化阶段,第二个阶段叫做煤化阶段,在泥炭化阶段中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而在煤化阶段过程中主要发生了物理化学反应。在泥炭化过程中由于地表上的温度以及地表的压力,从而导致泥炭层会发生一些失水、肢体老化的变化,从而让植物的残骸成功转化成褐煤。然后褐煤在一些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从而变成了烟煤以及无烟煤。

二、石油的形成过程

石油形成过程与煤的形成过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石油的原料是一些生物的尸体,而煤的原料是一些植物的残骸。具体来说,石油的原料是一些生物细胞中的脂肪以及一些生物的油脂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从而形成的。

三、总结

煤的形成过程和石油的形成过程是不同的。

孝顺的鞋子
清爽的翅膀
2025-04-19 04:17:00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煤是工业的粮食,从这两个比喻你就应该知道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

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重大改进,这主要是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的作用。因为在燃烧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气溶胶。这种气溶胶会遮挡部分阳光到达地面,因此使地面气温降低,起到冷却作用。其数值据IPCC估计可达-0.5瓦/米2。即相当于CO2增温效应(1.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应(+0.47瓦/米2)还略大。主要根据这个改进,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个《报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温值从1.5℃-4.5℃,修改为1.0℃-3.5℃。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热惯性,到2100年这个增温值中大约只有50%-90%得以实现。

然而,模式计算结果还说明,全球平均增温1.0℃-3.5℃不均匀分布于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热带地区不升温或几乎不升温,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数量可达6℃-8℃甚至更大。这一来便引起另一严重后果,即两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会发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纬度大陆的冻土带也会融化或变薄,引起大范围地区沼泽化。还有,海洋变暖后海水体积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应升温1.5℃-4.5℃),第二次评估报告中比第一次评估结果降低了约25% (相应升温1.0℃一3.5℃),最可能值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还指出,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将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大陆沿海低地地区,因此后果十分严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上,44个小岛国组成了小岛国联盟,为他们的生存权而呼吁。

此外,研究结果还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化之外,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异常和灾害。例如,低纬度台风强度将增强,台风源地将向北扩展等。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过去5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得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但是,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因而农业区将向极地大幅度推进。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还有论文指出,在我国和世界历史时期中温暖期多是降水较多、干旱区退缩的繁荣时期,等等。

当然,在大气温室效应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例如,过去有些科学家认为目前数值模式还不成熟,计算结果过于夸大;百年升高0.3℃-0.6℃属于正常气候变化,不能证明是大气温室效应所造成,等等。当然这是少数人的意见。

尽管如此,但对于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的原理,都是没有争论的事实。我们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到了人类可以明显感知的水平,这时候往往已经难以逆转,那么就为时已晚。因此现在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对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

温室效应: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摘要:温室效应会引发种种—系列不可想象的后果,只有减少CO2排放量才是最根本解决途径。

温室效应,臭氧、空调,酸雨……等等—系列空气污染名词,伴随着我们人类踏上21世纪这块新土地。它们环绕在我们周围活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牵制着我们的行动。在这些新名词中,最为显眼的当属温室效应。因为它是—把“双刃剑”,而产生这种作用的是CO2,曾经被人类称为“最为乖巧的气体”,现在都变得“叛逆”起来。

伴随着各种监测技术的日益臻熟,人类对温室效应的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所谓温室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地球变暖。这是人们对大气对地球保暖作用的俗称。打个比方,在冬季里天寒地冻,如果我们盖个玻璃暖房,那么暖房内的瓜果蔬菜则会—片生机盎然,原因就是玻璃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玻璃进入暖房,又能阻止室内的热量散发到室外去,于是暖房内始终保持着恒温。事实上,今天的地球也变成了个大暖房,这个能起“玻璃作用”的东西是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气体,这些气体可让太阳光喷射到地面,加热地面使地球升温。同时它又能吸收地面散发的长波辐射,然后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返回地面使地球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很像温室的原理,故叫作“温室效应”。

本来“温室效应”对人类是比较“温柔”的,它可以帮助调节温差,使地面上的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过低,这对农业生产及其它方面是极其有利的,但如今的“温室效应”已不是原先的那个“乖巧儿”了。它已经走火入魔了,正向人类发起了攻势。

由于“温室效应”,海水变暖膨胀,海平面上升0.2—0.4米,再加上冰川融化,导致了—些岛国被淹,就拿南极洲来说,它上面有—个巨大的水盖,厚度达到2000多米,全球90%的冰雪都集中在那儿。现在天气变暖,南极洲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便自然不断上升。现在已有不少平原、三角洲、沿海低地成为了—片汪洋泽国。有不少专家指出,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由于全球变暖造成的。

“温室效应”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而引发“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则“二氧化碳”。

众所周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又是二氧化碳的最主要来源,而控制化石燃料燃烧的也就看我们人类自己。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末,随着各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前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散开状态。就拿我国来说吧,1997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6%,仅次于美国。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对这科学家们各抒已见,—部分科学家认为高浓度的CO2会刺激植物的生长,无疑给人类带来福单。然而近期刊登在美国《自然》杂志的—篇研究后果定会令他们大跌眼镜,同时这也告示着世人。美国杜克大学几位植物学家经过实验得出结论: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只会在短时间内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在长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不会有很大变化,仍会保持—定水平,这个结论是他们通过对两组森林实验所得到的。他们在第—组森林中不断施放二氧化碳浓度为560ug,g-1cug,g-1为之—的气体,以模拟60年后的浓度水平;第二组森林则保持日前正常的二氧化碳水平,即浓度为365ug,g-1左右,在实验开始的两年里,第—组森林的树木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明显增快,生长速度比第二组森林的生长速度快约25%。但两年后生长速度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下降,最终与第二组森林的生长速度基本持平。

既然温室效应导致这么多的危害,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是“温室效应”的元凶。那么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当是今天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1997年9月30日,来自60个国家与地区包括9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500多名科学家出席美国召开的“气候变化高层科学会”。会议提出,必须开发清洁绿色新源来取代燃煤油令这些易散发二氧化碳的矿物燃料。如加大对太阳能的开发,大面积利用风能发电,潮汐能发电。这些都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的方法。

此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植树造林,让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来削弱温室效应的产生条件,也有专家提出将煤经过科学处理用“环保煤”,我国用其燃烧时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硫,变废为宝,化合合成新的有用的东西,最近美国与挪威科学肌�试验将矿物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液化,注入海底的岩石缝中,把这些使全球变暖的“元凶”打入海底冷宫。

总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必将能有效地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使气候四季有序。

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

利:

(1)煤炭的可获得性好,是可靠的能源,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的统计结果,1998年全球化石能源最终可采储量中,煤炭占89%,石油占5.2%,天然气占5.8%,煤炭的储量是油气总和的8.1倍,与油气资源相比,煤炭资源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在中国化石能源储量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占5.7%,煤炭储量占94.3%,约为油气储量总和的17倍。煤的储采比也显著高于石油及天然气的储采比。从资源看,煤炭在世界和中国都是可靠的能源。

(2)煤是含碳元素丰富而又廉价的燃料。煤燃烧释放的能量很高还便宜, 按同等发热量计算,北京市天然气、柴油、重油的价格约为动力煤价格的4倍、6倍和3倍。对各国的天然气价格进行比较,中国的天然气价格很高,约为美国的2.0倍,加拿大的4.5倍,英国的3倍。由此可见,在中国的化石能源价格中,煤是最便宜的,可以认为在中国煤炭是廉价的能源。

(3) 煤炭是可以洁净利用的能源,洁净煤技术是高效、洁净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的技术。通过加工可减少煤的硫分、灰分;通过洁净、高效的燃烧可显著减排大量的SO2及一定量的CO2;通过转化可把煤转化为清洁的液体、气体燃料,使煤炭得到清洁的利用。

弊:

(1)它是不可再生资源,不可能长期利用,终将存在资源枯竭的问题。

(2)煤燃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全球变暖。(3)若不采用高效的洁净利用技术,煤燃烧产生的废气、烟尘等会严重污染环境,煤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SO2、NO2可形成酸雨,影响农业和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