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新能源产业 > 正文

2021新能源行业大事回顾 专属车险推出/老头乐“转正”

悦耳的丝袜
昏睡的信封
2023-01-31 23:46:55

2021新能源行业大事回顾 专属车险推出/老头乐“转正”

最佳答案
贪玩的毛衣
淡定的钢笔
2025-04-05 04:58:18

易车原创 时光飞快,转眼间已经迈进了2022年,在过去的2021年,汽车行业发生了很多大事,而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整体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向好的态势,那么在过去的一年中,新能源行业究竟有哪些变化呢?

一、国内新能源汽车2021年销量或达330万辆

从2021年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数据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累计超过300万辆,销量接近300万辆,全年有望达到330万辆。虽然12月的数据暂未公布,但是对比2020年的产销数据,却已经实现了翻番,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势喜人。

当然,可以看见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力逐渐升级,确实已经被更多的用户所接受,开始由政策驱动转为市场驱动,除了市场外,在更高层面,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主要方向,政策、行业、企业等也在集中发力,未来长时间新能源汽车都将是大势所趋。

二、碳达峰为新能源车注入强心针

2021年10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公布,方案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针对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可以通过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三方面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其中,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应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

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三、基础设施建设再提速 换电迎来发展快车道

截止到2021年11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238.5万台,同比增加55%。2021年1-11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70.4万台,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升198.1%。桩车增量比为 1 : 4.2,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截止到2021年11月,换电站总量达到1192座(不含重卡换电站),其中有将近一半左右来自蔚来品牌。

相比于充电,换电也有着自己的优势,比如其有着储能方面的优势,在晚上电价谷值期为电桩储能,用于为电池蓄电,以晚上的电价储能充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成本。

其次补能速度快,省去了部分用户的充电时间,这点对于大容量电池更加明显,比如75千瓦时容量的电池需要三分钟,150千瓦时的电池同样也只需三分钟,这是直接充电所不可能做到的。

四、加码氢能源

2021年,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氢能产业被正式列入其中,成为六大未来产业之一。在交通运输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产业落地的重要载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契机,一系列利好政策接踵而至。

8月,五部委联合启动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工作,批复同意北京、上海、广东三大示范应用城市群启动实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并明确中央层面补贴的具体机制;

11月,《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与此同时,各地政策频频“加码”氢能源;

2021年,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13个省份先后制定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相关政策和规划,对加氢站的规划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核心产业链的布局等都进行了详细部署。

氢能源确实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在目前其也有着不小的束缚和技术瓶颈,在当下制氢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而除了制取,在运输、加注过程中也有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此外氢能源布局的不均衡,加氢站数量少也注定其只能实现点对点运输,最重要的是氢气在国家相关定位中仍被称作危险品,如不有所改变,氢能领域发展仍将面临巨大掣肘,这点需要关注。

五、新势力步入正轨 交付量日趋稳定

前不久,随着各新势力品牌12月交付量公布,年终成绩也最终出炉。12月蔚来交付新车10489辆,同比增49.7%;小鹏汽车交付量为16000台,同比增长181%;理想汽车交付14087辆,同比增130%。

全年方面,蔚来2021年共交付91429辆,同比增长109.1%,小鹏汽车全年交付量为98155台,理想汽车交付90491辆,较上年增177.4%,可以看出新势力头部三强年交付量都已向10万辆迈进。

除了“蔚小理”外,第二梯队的成绩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排第四的哪吒12月销量同样过万,今年累计交付67674辆,威马全年累计交付44157辆,零跑全年累计交付43121辆。

这样的成绩即使与传统车企相比也不并逊色,南北大众的ID.家族12月交付13787辆,截止年底交付70625辆,广汽埃安全年累计123660辆。由此看出在与传统车企无论是大众还是国内的广汽这种传统豪强的新能源业务相比,新势力们的成绩都还算可圈可点。

在放长远点说,将新势力放入全部车企之中,虽然目前各车企全年销量尚未出炉,但拿前11个月来看,蔚小理的全年交付量非常有望超过神龙汽车、东风启辰、长安林肯、广汽三菱等车企的全年销量,这也算是一个比较直观的展示,头部新势力车企在短短几年之内已经跻身国内车企(含合资、自主)的中游行列,进步非常明显。

六、动力电池行业飞速扩张

随着新能源车占有率不断增高,与之匹配的零配件、基础设施配套领域也在飞速扩张,对于动力电池产业而言,其市场格局已经基本定型,中国企业们把握机遇,强势崛起,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并造就了巨无霸级企业的诞生。

毫无疑问,中国动力电池春天已经到来,不仅仅是动力电池,就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属于中国的时代或也在逐步靠近。

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涌现了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比克、孚能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其中更是成就了宁德时代这样全球范围内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目前,装机量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达到93.9%,从全球地域格局来看,中、日、韩三国在同欧美全球动力电池的市场竞争中完胜,排名前十的企业全部来自这三个国家,中资势力已经达到了半壁江山,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有占有率,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都站在了世界的最前端。同欧美跨国车企在燃油车核心三大件等方面的优势相比,中日韩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方面绝对领先,而在欧美车企相继宣布向电气化转型之后,未来其在核心技术领域对于中日韩的依赖度将有增无减。

七、瞄向发达市场 中国新能源车加速出海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海关汽车商品出口数据显示,2021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排名前十位国家依次是比利时、孟加拉国、英国、印度、泰国、德国、斯洛文尼亚、法国、澳大利亚和挪威。

与上年同期相比,上述十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斯洛文尼亚、澳大利亚和泰国增速更为显著 。2021年1-11月,上述十国累计出口新能源汽车38.8万辆,占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78%。

可以看出在上述国家中,比利时、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挪威均属于购买力较强的发达汽车市场,而虽然由于时间等因素,统计数据还未能列出12月数据,但从各家车企发布的消息中,明年还将有更多的车型和市场涵盖其中,比亚迪在新加坡将推出元PLUS,红旗E-HS9明年将出口日本等,可以看出自主车企们正在持续发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出现中国汽车的身影,放眼过去几十年,现阶段取得的成绩已足够让人欣喜。

近些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在大踏步发展,在汽车新四化的时代风口之下,中国汽车工业充分把握到了机遇,起步较早,国家政策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涌现出了很多竞争力强的企业,快速追上甚至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过去靠低端走量,薄利多销打开市场的局面。

此外中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品力还是不错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及价格、品质感高的外观内饰,想进入发达汽车市场,比原来自然会容易一些。

八、新能源汽车商业险推出

12月13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通知。与传统车险条款相比,《新能源汽车专属商业保险》的保险责任大大扩容,更适应新能源车的特点,不仅对于“自燃”,对三电系统的故障赔付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新能源车险包含3大主险和13个附加险,三大主险包括车损险、三责险以及车上人员责任险,这点与常规车险一致,但在具体内容细节上增加了更多对于新能源车的保障,<font

最新回答
昏睡的薯片
优美的大雁
2025-04-05 04:58:18

观点网讯: 近日,观点新媒体注意到广西印发《广西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称到2025年,广西力争建成国内重要的新能源 汽车 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产业链核心零部件配套生产基地,新能源 汽车 新车产销量超100万辆/年,占 汽车 新车产销总量30%左右。

此外,《规划》指出,产业链体系基本建成,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70%以上,初步形成零部件到整车的全产业链生产体系。"十四五"期间,新建公共充电桩8万个,新建自用充电设施14.7万个;新能源 汽车 保有量新增45万辆以上,其中,到2023年底新增28.2万辆以上,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谋划实施重点项目116项,力争完成项目投资超1700亿元。

据悉,《规划》还提出,支持以柳州新能源 汽车 城(基地)、南宁新能源 汽车 城(基地)、桂林新能源商用车基地、玉贵(玉林、贵港)新能源商用车基地为重点的新能源 汽车 基地建设。以整车为龙头带动新能源 汽车 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形成广西"四基一链"新能源 汽车 产业集群布局。建设南宁新能源 汽车 城。重点培育吉利、宁达、乾元等新能源乘用车企业,大力支持申龙新能源客车、公交车、物流车、卡车的发展,支持 汽车 成套散件出口,打造面向东盟的南方新能源 汽车 出口制造基地。

另值得注意的是,《规划》还特别提到依托"车―路―网―云"四维协同,打造共享生态圈。加快智能化 汽车 的发展,通过车用无线通信技术(V2X),实现和其他车辆车载单元(OBU)、路侧单元(RSU)、行人和V2X平台之间信息互通;建设车联网一体化路侧智能设施,主要包括5G蜂窝基站、蜂窝车联网(C―V2X)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信号灯、标志等路侧智能设施,在路侧部署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各类环境感知设备、移动边缘计算设备。;构建一体化开放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和云控平台。

本文源自观点地产网

纯真的花卷
鲤鱼蜜蜂
2025-04-05 04:58:18

易车原创·车坛神评 每月点评准时2号抵达,2022年3月份汽车圈有哪些热点大事发生呢?

本月的主题比较多样,在油价上涨的同时新能源车企也陆续宣布涨价,车主伤不起?氢能成功转正或迎来春天?飞行汽车将正式上线,科幻大片里空车飞车的场景或将出现,未来更多热点也会在车坛神评栏目中进行展现。

涨涨涨!诸多车企开启新能源车涨价模式

如果说起3月比较火的,就是众多车企组团涨价,当然这样的涨价更多体现在新能源车方面,在油价再创高位,不少用户将目光瞄向新能源车的时候,车企的涨价可谓结结实实泼了一盆冷水。

小鹏汽车宣布了旗下三个在售车系P7、P5和G3i的新售价,相比此前价格根据车系和车型的不同,补贴后售价上调幅度在1.01-3.26万之间不等,其中P7涨价幅度在1.01-3.26万,P5涨价幅度在1.32-1.56万,G3i涨价幅度为1.07-1.43万,价格调整从3月21日零时起生效。

3月23日,理想官方宣布受上游原材料持续大幅上涨的影响,自2022年4月1日起,理想汽车将会对理想ONE的售价进行调整,全国统一零售价格将由目前的33.8万元上调至34.98万元。

威马由于受到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供应商供货紧张等因素影响,旗下在售车型补贴后售价将上调0.7-2.6万不等,其中,E.5上调0.7-1万,W6上调2万,EX5-Z上调1.4-2.6万,价格调整3月28日零时起生效。

比亚迪官方获悉,受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影响,比亚迪汽车将对王朝网和海洋网相关新能源车型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3000-6000元不等,具体来看DM-i车型上涨3000元,纯电动车型上涨6000元。价格调整3月16日零时起生效。

上汽通用五菱旗下五菱、宝骏对旗下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宏光MINIEV调价后,指导价3.28-4.98万元。NANOEV调价后,指导价5.68-6.68万元。KiWi EV调价后,指导价7.78-8.68万元,自3月24日零时起实行。

长城欧拉对2022款欧拉好猫和好猫GT进行价格调整,补贴后综合指导价上涨6000-7000元不等。根据官方的解释,调价原因主要是因为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3月23日零时生效。

自3月1日以来,除上述品牌外,上汽荣威、广汽埃安、奇瑞新能源、哪吒、岚图等多家车企都宣布对旗下新能源汽车进行涨价。

从目前来看,新能源车企纷纷宣布涨价除了芯片短缺等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原材料上涨,在供给端因资源短缺行业整体开工率仍不足五成,同时国内盐湖由于受天气制约,产量增量较少,供给吃紧。此外高镍需求有望环比增长,采购需求不减,供需缺口有所放大,无论是锂价还是镍价都会保持高位甚至持续上涨,当然不排除有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情况。

此外目前动力电池企业居于强势,与车企签订采购合约由1年1签改为1季度1签,因此受到原材料涨价波及的动力电池价格上涨也会非常明显,给车企带来非常大压力,只能去消费端涨价来减轻这种压力。

成功转正 氢能进入国家能源体系

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规划》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此外中长期规划还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以及推动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然,在氢能产业成功转正之前,该领域就已经呈现出快速的发展态势,诸多车企乃至供应商都纷纷涉足氢能产业,除了我们此前已经熟知的丰田Mirai、现代Nexo外,氢能源车型成为北京冰雪盛事的官方车辆,现代在去年的氢之日展示了全新氢燃料电池车Vision FK,第三代氢燃料电池系统以及氢能愿景等诸多方向。

去年11月8日,上汽通用五菱旗下新氢燃料电动试制车亮相,新车系统最大功率可达140kW,最高时速可达165km/h。

海马汽车建设完成水制氢与高压加氢一体化实验装置项目已建设完成,标志其具备氢燃料电池汽车用高纯度氢气制备与70MPa高压氢气加注能力。

地方政府早已走到了前面,北京市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通知,根据方案北京将全面推进京津冀氢能源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涵盖冬奥赛时客运服务、港区作业、大宗物资运输等在内的10大应用场景体系。

黑龙江的《黑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开展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安全技术研究,推进氢燃料电池供给体系建设,推动工业副产氢、固体氧化物制氢及电解水制氢等多源互补,统筹推进黑龙江省加氢站布局建设,条件允许城市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工业园区等场景开展氢能利用示范运营。

当然,就目前来看,氢能发展仍然长路漫漫,有规划是好的,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瓶颈仍然不少,目前来看,此前氢能发展的最大阻碍,即其定义为危险品属性的定位将逐步消除,但在制氢、储氢以及加注方面的安全及成本问题都需要考虑,氢能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也要想办法解决,技术层面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氢气循环泵、空气压缩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方面仍需要解决部分难题,从未来符合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等诸多方面着手,但对于氢能发展的前景,无疑更加乐观。

发展飞行汽车写入规划纲要

在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印发的《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将飞行汽车写进规划纲要,将部署飞行汽车研发,突破飞行器与汽车融合、飞行与地面行驶自由切换等技术,这也意味着飞行汽车在国内获得合法地位,在不久的将来将正式上线。

《纲要》提出,要加快载运装备技术升级,强化汽车、民用飞行器、船舶等装备动力传动系统攻关,突破高效率、大推力/大功率发动机关键技术,而在部署新型载运工具研发方面,除了超高速商用飞机研发、超高速列车等持续提上日程以外,部署飞行汽车研发,突破飞行器与汽车融合、飞行与地面行驶自由切换等技术也明确列上大纲。

其实飞行汽车并不能简单地同“飞行+汽车”画上等号,随着科技不断融合,飞行汽车未来想要满足普及,从基本面上说需要满足3点,安全,低价格,低噪音。

就安全性来说,单旋翼的直升机难以满足,如果旋翼损坏结果将不堪设想,其不仅不安全而且噪音极大,非常影响其应用落地和商用发展,同时技术成本的高额付出也转化为了昂贵的产品价格,这对于个人消费者是巨大的负担甚至于天价。

飞行员的素质在未来飞行汽车领域将更加重要,而当进入自动驾驶时代之后,包括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辅助)在内的智能化技术也将变得愈发突出。

飞行汽车相比于普通汽车和飞机,对于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的依赖性更高,现有基础设置建设完全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未来只有更多建设专用机场、通用机场,以及一些能源补充、紧急维修的站点,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起飞行汽车的应用。

而除了飞行汽车本身之外,空中秩序,交通法规、产业配套、商业模式、驾驶者门槛、安全问题、政策制定等都是大问题,就目前来说,飞行汽车想要普及仍然是一个长期而遥远,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据知名机构预测,2030年,飞行汽车产业将会有30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到2040年,自动驾驶汽车、空中出租车或个人空中交通工具市场规模可能接近1.5万亿美元,这是一块非常诱人的蛋糕,目前已有知名车企进行布局,这块市场未来的走向和发展前景,也是我们重点所关注的。

对于飞车产品的未来市场,在目前国家综合立体交通规划中有非常广泛的发展空间,其将在新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以及保障和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除了高端和商务群体的日常出行,在婚庆、文旅、特殊场景等方面也有需求,进一步衍生到大众化立体出行,从这点来说,其推出将变得更加迫切。

飞行与在陆地形式相比,还是有着不少的优势,比如速度更快,飞机是目前最快的民用

开放的绿草
专一的小松鼠
2025-04-05 04:58:18

1.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国家政策:当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端的支持总的来说可概括为金钱补贴、税费减免、牌照路权三个方面。从2018年2月12日起实施,2月12日至6月11日为过渡期。过渡期期间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按照此前对应标准的0.7倍补贴,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按0.4倍补贴,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标准不变。从2018年起将新能源汽车地方购置补贴资金逐渐转为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新能源汽车使用和运营等环节。

2.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新能源乘用车技术要求:纯电动乘用车30分钟最高车速不低于100km/h。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的质量能量密度不低于90Wh/kg,对高于120Wh/kg的按

1.1倍给予补贴。

3.

1.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飞速发展起2011年初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篇第十章提到汽车产业要加强节能减排科研力度,新能源汽车产业要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即将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进一步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明确了目标。

拓展资料: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帅气的路人
疯狂的毛豆
2025-04-05 04:58:18

新能源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新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晶澳科技(002459)、金风科技(002202)、爱旭股份(600732)、通威股份(600438)等。

本文核心数据:能源消费结构、新能源技术的“碳减排”贡献度

1、实现“双碳”目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是关键

当前,化石能源消耗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数据显示,2019年,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占我国CO2排放量的比重合计达90%以上。因此,如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据国网能源研究院预测,至2035年,我国化石能源消费量占比将下降至60%至2060年,化石能源消费量占比将下降至81%。而以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为主的非化石能源消耗比重将从2020年的18%提升至2060年的81.

2、新能源发电技术:有潜力实现50%的“碳减排”

随着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电成本的下降,据高盛预测,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将有潜力促进中国约50%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去碳化”,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中最重要的技术。

在发展重点方面,根据《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及相关规划,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是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重点,其中,有2项风电技术入选《目录》,有3项太阳能发电技术入选《目录》,每项技术的节能、碳减排效益如下:

3、新能源企业技术实践情况

而在技术实践方面,我国代表性新能源企业不断创新研发,将新能源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项目中:

4、“十四五”时期新能源发电技术发展趋势

在新能源发电技术中,风电和光伏技术是中国能源消费转型的重点。“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能源发电及利用技术的重点如下:

虚心的自行车
忧虑的发夹
2025-04-05 04:58:18
今天上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纯电驱动应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25项具体政策措施。

懦弱的眼睛
凶狠的方盒
2025-04-05 04:58:18
全文 194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未经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 南方能源观察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 eomagazine@126.com 编辑 黄燕华 审核 冯洁 6月1日下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更加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高水平消纳以及市场化发展。 大规模开发 中国已经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明确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截至2020年底,全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达到5.3...全文

称心的奇迹
落后的泥猴桃
2025-04-05 04:58:18

[ 亿欧导读 ]?2019年是公认的汽车产业变革之年,在变革中,纯电动汽车成了车企破局和转型的第一步。就纯电动而言,电池安全、补贴退坡、里程焦虑和销量下滑是今年绕不开的关键词。

作者丨方世滔

编辑丨张宇喆

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纯电动依旧是中国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形式。

2019年1-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04.3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据了整体的70%。此外,在2019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下行的环境下,纯电动车型的销量增速也略高于整体。

虽然在2019年4月,工信部定调氢燃料汽车与电动车协同发展的方向,但目前氢燃料汽车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将由纯电动汽车主导。

2019年是公认的汽车产业变革之年,在变革中,各大企业为了获得更强的竞争力,纷纷开始布局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新领域。纯电动汽车由于具备大容量电池,能够提供足够的电功耗,是新兴技术最佳的载体,具备先天优势,是企业开启电动化转型的首选。

(特斯拉纯电动车型/亿欧网)

因此,诸如蔚来、小鹏、威马等造车新势力都将纯电动车型作为突破口,完成了量产车型的交付,以此开启自己的造车生涯。此外,特斯拉也即将实现国产,进一步扩张其纯电动车型在华的市场占比。同时,奔驰、宝马、奥迪等老牌车企的电动化转型之路,也在2019年由纯电动开始。

而说起纯电动汽车,2019年也是大事不断。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动力电池安全事件频发,补贴、续航等原因引发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负增长。这些使得电池安全、补贴退坡、里程焦虑和销量下滑成为了2019年绕不开的关键词。

“三把火”

2019年上半年,一连几起电动汽车自燃事件一度将电动汽车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部分消费者甚至谈电动车色变,企业也因此草木皆兵。电动车一时间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定时炸弹。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前8个月,我国电动汽车安全事故达到了40余起,车辆自燃事件是其中最主要的事故形式,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三把火”。

第一把火便烧在了如日中天的特斯拉身上。2019年4月21日晚间,上海市某小区地下车库发生火灾,起因是一辆停放在地下一层车库的特斯拉Model S发生自燃,并迅速引燃了周边车辆。事件造成地下一层的其他汽车几乎全部烧毁,地下二层的汽车因消防喷水全部被淹。

(特斯拉自燃视频截图/亿欧)

就在特斯拉自燃事件发生后的不到24小时,宣称对标特斯拉的蔚来汽车也出事了。

2019年4月22日午后,西安一辆蔚来ES8在授权服务中心维修时突然起火。事后蔚来方面表示,事故车辆送修合作服务网点前底盘曾经遭受过严重撞击,导致动力电池包左后部外壳与冷却板大面积变形。电池包内部结构在被挤压的状态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短路,最终引发火情。

该事件发生后的不久,蔚来便宣布自2019年6月27日起,将召回部分搭载了2018年4月2日到2018年10月19日期间生产的NEvP50模组电池包的蔚来ES8电动汽车,共计4803辆。

(蔚来发布的关于部分ES8召回的声明/蔚来汽车官网)

最后一把火则是烧在了老牌车企比亚迪身上。2019年4月24日上午,武汉市一所中学附近发生了一起比亚迪e5纯电动车起火事故。事后,比亚迪官方发布声明称此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涉事的比亚迪e5,起火点位于车辆后备箱位置,车辆底盘位置的动力电池完好无损。

间隔不到一周发生的三起电动车自燃事件给纯电动汽车的推广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为了消除用户的顾虑,车企纷纷将电池安全问题作为了新的必修课。

与车企一起承压的则是动力电池供应商,此后主机厂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更加慎重,这也是电池产业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的原因之一。

经过几个月的调整,下半年有关电动车自燃的消息似乎不再频繁,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动车安全问题完全得到了解决。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动力电池的安全依旧会是行业重点关注的对象。

续航竞赛

另一个阻碍纯电动汽车普及的因素就是里程焦虑问题。为了消除里程焦虑,2019年各家都在陆续推出长续航里程的新车或升级车型,宛如打响了一场续航竞赛。

(部分主打长续航的纯电动车型/亿欧)

以新造车企为例,小鹏汽车在2019年7月推出了G3 2020款520长续航版本,并在不久后开始了交付,相较上一代产品提升了170公里左右的续航里程。而其竞争对手威马汽车,也紧随其后发布了威马EX5 520长续航版本,两家竞争意味明显。

“520”这个数字并不只属于造车新势力。许久未有动作的合资品牌腾势,也在2019年发布了旗下第二款车型腾势X,新车NEDC续航里程也达到了520公里。

自主品牌方面,北汽新能源在EU5 R550的基础上,推出了升级车型R600,实际续航里程可超过500公里。虽然该车型由于定价原因目前并未得到消费者青睐,但今年北汽新能源或许会推出新的营销策略。除北汽外,2019年新推出的比亚迪秦Pro EV、Aion S、几何A、荣威Ei5均以长续航著称。

当然,想要彻底解决里程焦虑,仅仅依靠提升续航里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充电服务体系。

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国公共充电桩约47.8万个,公共充电桩的建设存在巨大缺口。然而,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的数据,目前充电桩利用率普遍不足15%。

虽然市场空间巨大,但充电桩运营企业却陷入了盈利难的困境。

(国家电网充电设施/联行科技官方)

由于充电桩使用率低,再加上前期投资建设成本高、不同运营商之间标准不统一、工作环境恶劣导致设备寿命低,以及充电设施分散布局带来运维压力等原因,大部分充电桩企业无法盈利。截止目前,据公开可查询信息显示,只有特来电和星星充电两家运营商曾宣布充电板块实现盈利。

为了改变现状,充电服务上下游企业联合起来,在2019年底建成了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网络。今后,新能源汽车车主可以通过国家电网联行平台APP对分布在各地的超过40万个充电桩进行统一查询、导航、充电和支付。

无论是对于主机厂、充电服务商还是科技公司来说,这都是新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在新的一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而依托于电动车行业发展的充电服务业,也迎来了停止盲目扩张,开始精细化管理好时机。

补贴退坡

纵观2019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补贴政策的变化对销量造成了肉眼可见的影响。

2019年3月26日,财政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通知》显示,我国2019年对纯电动乘用车的最高补贴退坡至2.5万元,比2018年减少50%,而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则由2018年的2.2万元减少为1万元。

此外,我国对电池的能量密度、续航里程的要求也再次提升,并直接取消了新能源汽车的地方补贴(新能源公交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除外)。之前可以获得7.5万元补贴的纯电动汽车,在2019年下半年只能拿到2.5万元,综合退坡幅度高达66.6%。

(蔚来ES8库存车辆/亿欧网)

这意味着,在不涨价的前提下,车企承担了更多的成本压力。因此,在新政实施之前,不少新能源车企开始闻风调价。

2019年1月,新特率先调整旗下产品官方售价,涨幅为5000元~6000元;2019年2月初,小鹏汽车将小鹏G3的整体价格区间从13.58~16.58万元调高到15.58~19.98万元;2019年3月,北汽新能源将EX360价格上调,全系上涨5000元。此外,蔚来、威马、比亚迪等车企也都推出了限时保价政策,鼓励消费者在补贴退坡到来之前购车。

这些举措一度透支了下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2019年6月新政实施之后,补贴退坡的影响立竿见影——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19年7月迎来了首次负增长。

虽然很多车企已经在给动力电池企业施压,以此降低成本,但受到技术的限制,降本空间有限。现阶段,失去价格优势的纯电动汽车的产品力还无法跟传统燃油车抗衡。新能源汽车行业“淘汰赛”由此正式拉开帷幕。

根据规划,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在2020年完全退出,届时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淘汰、收购、退市将有可能成为新的关键词。

意外下滑

受补贴退坡造成的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自2019年7月起连续五个月同比下滑。新能源车型中体量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受到的影响自然最直接。

2019年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万辆和9.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6.9%和43.7%;其中纯电动车产销分别完成9.6万辆和8.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9.6%和41.2%。

(2018、2019年1-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情况/亿欧)

2019年1-11月的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同比仅实现微弱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19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或呈现负增长。

然而,补贴退坡只是销量下滑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在滴滴以外,吉利的曹操出行、上汽的享道出行、广汽的如祺出行等主机厂旗下的网约车平台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而他们无一例外地将新能源车型作为布局该市场的主要车型。

共享出行无疑是汽车业的重要未来之一,车企想要从滴滴手中抢夺一部分市场。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业务能帮助车企消耗过剩的新能源汽车产能。

但欧了出行、享道出行都是从2018年开始运营,而京桔新能源、如祺出行则都于2019年上半年投入运营。进入2019年下半年,主机厂入局网约车的步伐有所放缓,除了2019年7月投入运营的T3出行外,少有新的平台诞生。

伴随着出行市场逐渐饱和,依靠出行市场带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时代已接近尾声,现在的出行市场已经不够支撑车企生存。这直接导致了纯电动汽车销量的下滑,更准确的说,新能源汽车先前的销量本就是虚高。

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对于汽车产品来说,C端市场的体量比B端要大得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前者必须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车市寒冬/Pixabay)

2020年,伴随着补贴的完全退出,一个纯粹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向所有玩家敞开。

新的一年,国产特斯拉将实现大规模交付,合资品牌旗下新能源车型也将陆续推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

在这样的环境中,新能源车企要做的便是提高产品力,并完善配套服务,消除消费端的顾虑,让新能源汽车的优势真正体现出来。否则,在未来竞争中将难以存活下来。

编辑:张宇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淡然的哈密瓜,数据线
欢喜的香菇
2025-04-05 04:58:18

2021年发生的国家大事有如下:

1、成都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初判为四川特有种。桃花水母是一种原始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最早诞生于约5.5亿年前。

2、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所属的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在前往预定任务海域途中举行了升国旗仪式。

3、香港特区《国旗及国徽(修订)条例》正式刊宪生效。

2021年“暖企计划”

深圳海关将开展链式信用培育,精准对接高新技术、生物医药、智能显示、新能源等重点支柱产业,形成集群效应,发挥稳链、强链作用;培塑AEO标杆企业,优先汇聚和落实各项改革政策红利,发挥标杆企业的示范引领效应,引导全行业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提供联动式服务,搭建“企业-协调员-口岸”畅通便捷渠道,实施多部门联动式扶持,多层次协同解决企业通关疑难,“一企一策”提供贴身贴心服务。

优秀的白云
文静的果汁
2025-04-05 04:58:18

“新能源技术投入将步入快车道,与此同时,各种清洁能源技术不会偏废任何一种。这或是未来二三十年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性重点。”“对各类新能源分析很深入,包含很多子课题。这项工作进行了好几年。有很多单位在做这件事,草案很厚,草案早就完成了。”

“国家对能源的规划分别有战略性的重点和近期的重点,战略性的重点就是影响今后中国二三十年的清洁能源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到今后的产业化,要储备技术等等,需要做一些战略性的投资。”

十几年前,欧美汽车业尚代表着全球汽车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新能源车似乎一度接近市场化阶段,那么新能源车就要来了么?2009年,有了众多欧洲汽车厂商和企业到处搞新能源车试点,有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关于2015年将有100万辆电动汽车上路的豪言,有了中国《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车终于与振兴经济、创造就业、拯救地球搭上了关系,因此社会各界都全力支持。

我国大型风电设备制造业也已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到2008年12月底,我国已有近70家企业进入并网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制造行业,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制造业也在快速发展。

太阳能产业近年在我国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底,全国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4286万平方米、太阳房1468万平方米、太阳灶112万台。为促进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健康发展,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近年将这一产业的能效标识制定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太阳能利用专业委员会共同主持该项目标准的制定工作。

全世界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政府在思考拯救经济的同时也在为实现能源自主而积极努力,可再生能源、核能和节能技术成为了各国积极发展的对象。在我国,核电建设有利于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同时在金融危机面前,核电也是我国保增长的重要投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