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新能源产业 > 正文

松下为什么要放弃江苏摄像头制造转投新能源电池制造

从容的香烟
舒服的乌龟
2023-01-31 23:33:24

松下为什么要放弃江苏摄像头制造转投新能源电池制造

最佳答案
含蓄的酒窝
动人的飞机
2025-04-05 04:56:46

全球各国和地区相继推出禁售燃油车的政策,毫无悬念,未来就是新能源汽车的世界。

新能源汽车的变革,带动了整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动力电池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行业。

松下舍去“百家争鸣”的监控摄像头业务,布局新能源电池制造。与其在红海搏杀,不如放弃当前的电子市场,把视角、资源、钱集中在新的科技革命,发力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最新回答
尊敬的香氛
不安的白云
2025-04-05 04:56:46

易车讯  日前,从相关渠道获悉,松下将在2022至2024财年(今年4月-2024年3月)在动力电池、氢能及供应链等领域投资6000亿日元(约312亿人民币)。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是松下看好的增长领域之一,目前松下正在为美国新工厂选址,该工厂计划为特斯拉生产4680电池,或最快2024年投入运营。

松下在氢能领域正在开拓新的模式,除了此前在进博会展示的燃料电池外,其在无锡工厂建设在中国的首个氢能燃料电池综合能源利用项目,通过搭建燃料电池系统提供绿色能源应用于工厂生产。

在供应链软件领域,去年松下斥资71亿美元收购了人工智能软件开发商Blue Yonder。Blue Yonder作为供应链管理软件,松下计划将其软件与其相机和传感器等硬件结合起来,这也是松下新的业务增长点。

优秀的发卡
冷静的大侠
2025-04-05 04:56:46
虽然梅田没有提供有关松下即将在美国建立的工厂的细节,但他强调,公司为特斯拉生产的2170电池仍有大量需求。松下的2170电池被使用于,特斯拉位于加州弗里蒙特工厂生产的Model 3和Model Y车型。

梅田还暗示,特斯拉正在推动松下加大对4680电池的开发力度。他说,“我们不能透露比已经发布的内容更多的信息,但我们收到许多请求。我们看到特斯拉对2170电池有持续的强烈需求,但也被(特斯拉)要求加快4680电池的开发。”

据彭博社报道,松下正在考虑在美国建立新的电池工厂,为特斯拉 汽车 供应4680电池,候选地点为俄克拉荷马州和堪萨斯州,最早将于2024年开始生产,松下计划独立运营该工厂。

这几个月来,俄克拉荷马州和堪萨斯州都在制定财政激励方案,以吸引这家日本公司和工厂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对于松下来说,选择这两个地方的好处是靠近特斯拉最近在德克萨斯州开设的新工厂。

松下已经与特斯拉在内华达州联合运营一家电池厂,其最初的生产能力是每年35千兆瓦时,松下投资约2000亿日元(15亿美元),目前的生产能力约为每年39千兆瓦时。新工厂可能具有类似的规模。

早在2020年,特斯拉就公布了4680电池。4680电池是一款尺寸更大的新型电池,其拥有更低的成本和更高能量密度。它的直径为46毫米,高度为80毫米。由于拥有更高的电池容量,4680电池能有效减少电动车电池的搭载数量,因此制造成本更低,同时更高的容量也有助于提升续航能力。

特斯拉位于德克萨斯州的超级工厂生产的Model Y已经使用了4680电池。特斯拉目前正在德州超级工厂和柏林部署4680电池的产能,它预计在明年开始生产Cybertruck之前,不会出现电池片短缺。普通的Cybertruck可能会使用比特斯拉普通的Model 3和Model Y(其最受欢迎的车型)高出两倍的电池容量。另外特斯拉计划在德克萨斯州的工厂每年生产50万辆 汽车 ,这将大大增加特斯拉对电池的需求。特斯拉计划通过依靠内部生产和建立与电池供应商合作,来达到目标。

松下除了为特斯拉工厂供货外,还将考虑在未来向其他电动车制造商销售产品。当然,电动车电池制造商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韩国的LG能源解决方案公司和通用 汽车 公司正在投资26亿美元,在密歇根州的兰辛市建造一座电池厂。宁德时代正与当地合作伙伴在印度尼西亚投资高达60亿美元的电池项目。

根据韩国SNE研究公司的数据,宁德时代在2021年全球电动车电池市场中排名第一,份额约为33%,其次是LG能源公司,占20%。松下排名第三,占12%。

动人的荷花
结实的猎豹
2025-04-05 04:56:46

车东西

文 | Bear

导语:借着电动汽车的行业大潮,动力电池产业迅速崛起,全球已形成中、日、韩三国企业争霸,松下、LG、宁德时代等巨头分庭抗礼的行业格局。

表面的平静背后,新一轮巨变正在酝酿之中——固态电池即将掀起新一轮技术变革浪潮、动力电池白名单去除后日韩企业重回中国市场、全球车企与零部件巨头们也纷纷涉足电池产业,一场大变局即将上演。

为此,车东西特推出《动力电池大变局》系列报道,详解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风云变幻,本文为系列报道之一。

“2025年车载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会是2018年的7倍。”今年年中,全球动力电池巨头松下,对动力电池市场的宏大前景给出了自己的预判。

根据天风证券预测,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1637亿元;到2025年,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会爬升至5000亿元;如果从长期来看,到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很可能会上升至1.3万亿元的高位。

与此同时,根据天风证券数据粗略推算,国内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在2020年-2030年间接近5000亿元,数千亿级别的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使得众多巨头趋之若鹜。

一边是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动力电池公司。2016年-2019年,四年时间里,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高速增长,国内公司市场布局与技术力逐渐增强。

另一边,则是以松下、三星SDI、LG化学为代表的日韩动力电池大军。曾被“动力电池白名单”拒之门外的日韩巨头们,在叱咤海外市场,砍下众多车企订单的同时,也在暗地里摩拳擦掌,准备着中国市场补贴退坡后杀回中国市场的计划。

据了解,以松下、LG化学为代表的日韩动力电池势力,自2017年起加大了中国市场的布局,大部分项目将在2020年-2021年投产或实现产能释放,日韩动力电池巨头的准星已经瞄准了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完全退出的节点。

与此同时,2019年6月,工信部提前宣布废除《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与四批企业目录名单,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正式失去保护伞,日韩动力电池巨头重返中国市场的脚步正在加速。

▲工信部宣布废除《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

自动力电池浪潮兴起以来,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几乎引领了每一波技术的变迁,借助技术先行的优势,松下、LG化学、三星SDI等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已经成长为产业巨头。巨头返华,势必会对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形成冲击。

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经历了2016年-2019年的黄金四年,技术、规模、市场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车企与国内动力电池厂商的绑定关系也在逐渐成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真的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中国市场吗?

中、日、韩三方动力电池势力谁更强势?

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将走向何方?

本文试图从中日韩动力电池主要玩家近些年来经历的发展与变迁,来解答上述问题。

一、日韩四巨头加大中国市场布局?“三国杀”局面再现

当下,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如临大敌。

如果按原计划不变,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从2020年开始,就将完全退出市场。

整个产业将由“政策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简而言之,此前被政策保护的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无差别地暴露在外资企业的“火力”中。

从下游的新能源整车产业,到上游的动力电池与各个核心零部件产业,无一幸免。

工信部曾经面向动力电池产业出台《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并配套了四批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俗称“动力电池白名单”)。但随着2019年6月,工信部废止这批文件,白名单失效,曾经被“动力电池白名单”拒之门外的日韩动力电池企业正在加大中国市场布局,松下、LG化学、三星SDI、SKI集团等日韩动力电池企业,早已为角逐中国市场做好了准备。

1、日系动力电池企业:松下

日系动力电池企业松下是所有外资动力电池企业中,受“动力电池白名单”影响最小的企业,也是在中国业务布局最快的外资动力电池企业。

▲松下总部

早期,松下一度是特斯拉的独家供应商,加上特斯拉新能源车型出货量大,松下生产的动力电池绝大多数供应给了特斯拉。

2013年,松下与特斯拉签订扩大动力电池供应量协议后,自身产能吃紧,已有生产线全面运转为特斯拉供应18650三元锂电池。第二年,松下投资27亿元,兴建大连工厂,年产能5GWh,主要用于给松下的国外合作伙伴供应方形动力电池。

在松下的客户清单中,中国整车企业的数量与订单量均较少,“动力电池白名单”的限制对于松下影响有限。

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松下开始加大中国动力电池业务布局。

2017年5月,松下与捷星新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政府合资,建造了苏州动力电池工厂。2017年下半年,工厂已投入生产,年产能18650电池1亿只。

2018年9月,松下与联动天翼合资,双方共同出资200亿元,计划在江苏江阴分期建成总产能30GWh的动力电池工厂,项目包括了锂离子电池和模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和制造。

2018年12月,外媒曝出松下将向已投产的大连工厂投资“数亿美元”,将大连工厂的产能从5GWh提升到12GWh。

一系列动作背后,松下在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2、韩系动力电池企业:LG化学、三星SDI、SKI集团

韩系动力电池企业拓展中国市场的过程相对来说坎坷得多,其中既有政策倾向因素,也有地缘政治因素。

与所有外资动力电池公司一样,韩系动力电池企业LG化学、三星SDI、SKI集团,均未进入2016年工信部发布的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

继续使用上述三家公司的动力电池,整车厂就将失去巨额新能源汽车补贴,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与此同时,2016年韩国不顾我国政府警告悍然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国内反韩情绪高涨。

在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原本已经展开合作的国内整车厂纷纷取消了韩系动力电池企业的订单。

LG化学此前在2014年已经建成了南京动力电池工厂,每年可为5万辆纯电动车配套动力电池,但失去在华订单后,2017年,LG化学只能被迫将工厂设备与相关知识产权出售给吉利旗下的衡远新能源。

无独有偶,三星SDI与SKI的在华业务也于2017年前后受挫,前者停建了西安动力电池工厂的二期工程,后者与北京电控、北汽集团合资成立的BESK直接停产。

▲三星西安动力电池工厂

在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韩系动力电池企业偃旗息鼓,几乎退出了中国市场。

但随着补贴退坡,市场环境转好,LG化学、三星SDI与SKI集团已经重新开始了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布局。

2018年7月,LG化学电池项目签约落户南京,项目包括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与小型电池三类生产线,工厂规划电极、电芯生产线共23条,动力电池生产线占16条。

该项目于2018年10月开工,2019年底,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产,年产能10GWh。

LG化学称,该工厂将在2023年完全释放产能,预计总产能可达32GWh。

随着LG化学回到中国市场,三星SDI与SKI也加紧了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布局。

2018年7月,SKI宣布在江苏常州建造拥有7.5GWh的动力电池工厂,同年10月,SKI宣布追加投资25亿元,为动力电池工厂配套隔膜生产线。

2018年底,三星SDI重启了已经暂停两年的西安动力电池工厂二期项目。

韩国动力电池企业,正在一点点重新拾起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产能规模已经接近50GWh。

当下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有些许像2014年前后,国内掀起新能源热潮,日韩动力电池集体进入中国市场所形成的“三国杀”局面。

但今时不同往日,国内整车厂基本已经完成了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大型动力电池供应企业绑定。

动力电池产品与整车需要进行复杂的定制、匹配、验证工作,时间、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缺一不可,整车企业是否愿意抛弃成熟的供应链,劳心费神去选择一家“看似高级”的外资动力电池供应商,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更何况车市寒冬之中,众多整车企业都在寻求降本增效,重新适配一家全新供应商的动力电池所需耗费的成本值得三思。

在这样的前提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回归,真的会对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吗?

二、日韩动力电池全球制霸?四年前何故折戟中国市场?

要正视日韩动力电池企业重回中国,是否会对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形成巨大冲击,还需要正确认识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深厚底蕴以及强大实力。

得益于消费电子时代的产业红利,日韩动力电池产业从一开始就占据了先机。

以日系电池厂为例,锂电池的产业化应用方案最先由索尼开发成功。上世纪,日本三大电池厂索尼、松下、三洋几乎覆盖了整个日本的消费电子产业,同时也大量出口,并且业务范围从消费电子朝储能、汽车动力电池等领域扩展。

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的18650圆形锂电池产业化推广者索尼,由于误判了锂电池在消费电子领域之外的潜力,错失动力电池与储能浪潮,随后又将自身的锂电池业务出售给了村田,黯然退出电池市场。

而三洋则因代工厂产能过剩,自身创新不足,集团各项业务逐渐被分割收购。其中负责汽车动力电池业务的三样电机,就在2009年被松下收购。

日本本土残酷的淘汰制中,松下成为了三家公司唯一一家幸存下来的企业,通过早期对动力电池的摸索,以及吸收三洋电机后,动力电池业务的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日系动力电池企业的代表。

在技术方面,松下在继承18650圆柱形锂电池方案的同时,还开发了新的21700圆柱形锂电池技术路线,实现动力电池单体容量上升35%,能量密度上升20%,系统成本下降9%,系统重量下降10%,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松下21700圆柱形锂电

此外,松下发力NCA体系正极材料,将单体电芯能量密度做到了340Wh/kg,搭载松下NCA21700的特斯拉Model 3,目前动力电池组综合能量密度也达到了153Wh/kg。此外,松下还在与信越化学共同开发硅基负极体系,进一步拉升了NCA21700圆柱形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

要知道,松下从2017年开始,就为特斯拉批量供应NCA21700圆柱形动力电池,而国内同代的NCM811动力电池则是在2019年,由宁德时代实现量产,单体能量密度为304Wh/kg。

这意味着,不仅在动力电池电芯的单体能量上,松下领先于国内的动力电池技术;在量产时间上,松下也比国内同代产品早两年。两年时间,足够松下优化NCA21700圆柱形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实现低成本稳定量产。

在产能铺设方面,松下在中、美、日三地建有8座工厂,预计2020年产能将会持续释放,达到52GWh。

而在合作伙伴方面,松下圆柱形动力电池几乎独供特斯拉,而在大连工厂生产的方形电池则主要配套给北美与欧洲的车企。目前,松下的合作伙伴包括了特斯拉、福特、大众、丰田、奔驰等知名车企,配套车型在2018年达到了58款。

虽然2018年松下出货量略逊于国内最大的动力电池公司宁德时代,但在技术路线、产能建设与合作客户等方面,松下不仅不落后,反而在各方面都有所领先。

相对于日本动力电池产业的激烈竞争,韩国动力电池产业相对来说温和许多。

目前,韩国主流的三大动力电池公司LG化学、三星SDI、SKI从不同的领域切入到了动力电池产业,各自技术路线与布局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而言,互相侵蚀市场份额的情况并不严重。

LG化学是现阶段全球出货量最大的软包动力电池供应商,2000年启动动力电池研发项目,并于2008年左右与现代起亚合作,正式开启商用化进程。

▲LG化学软包电

在技术方面,LG化学拥有丰富的化学材料开发经验。在研发动力电池的早期,LG化学在就建立了隔膜与电解液技术的技术壁垒,并基于自身的技术培养了一批优质供应商,巩固了LG化学在动力电池产业的地位。

此外,LG化学作为最早布局软包动力电池的企业之一,覆盖了大部分软包电池的核心专利,2019年,LG化学软包电池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16%,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在产能铺设方面,LG化学在中、韩、美、欧建有4座工厂,目前产能已经超过23GWh,该公司预计,到2021年,其产能将会扩张至110GWh。

庞大的产能与先进的动力电池量产技术,是的LG化学拥有消化全球顶尖电动汽车企业订单的能力。2019年年底,特斯拉宣布中国工厂Model 3生产线投入量产,其二供首先选择了LG化学,而非中国动力电池公司。

除此之外,LG化学还合作了现代、通用、福特、戴姆勒、大众等主流欧美韩车企,主要配套车型12款,配套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超过200Wh/kg。据东吴证券统计,2018年,LG化学动力电池出货量7.4GWh,2019年,LG化学动力电池出货量超过10GWh。

三星SDI主推方形动力电池,与LG化学几乎是同一时期进入动力电池市场。2008年,三星SDI与汽车Tier 1博世合资,成立动力电池公司SB Limotive,开始给宝马供应动力电池。

▲博世与三星SDI合资成立SB Limotive

2015年,三星SDI收购了麦格纳的动力电池组子公司MSBS(Magna Steyr Battery Systems GmbH & Co OG),加快了全球化布局的进程,先后在中国、美国与匈牙利建造了三座动力电池工厂,产能也上升至22GWh,与LG化学非常接近。

在技术方面,三星SDI坚定NCM三元锂电池路线,并从NCM523逐渐向NCM622、NCM811演进,其单体能量密度已经从2016年的130Wh/kg上升至2019年的250Wh/kg。

在合作车企方面,三星SDI的合作对象主要是宝马,其余核心客户包括大众、马恒达、Lucid?Motors,供货车型达到30+款。

SKI的技术路线与三星SDI类似,该公司从2017年开始加大动力电池的布局力度,但目前整体规模仍然较小。据光大证券数据,SKI集团2018年动力电池产能仅3.9GWh,与国内二线动力电池厂接近,配套客户也较少,主要是现代、北汽、戴姆勒等公司的二供。

整体来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在技术力、产品力、产能等方面竞争力都非常强。

那么,日韩动力电池企业能够凭借这些硬实力颠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吗?答案是不一定。

早在2016年之前,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就曾尝试在华布局。

2014年,松下与LG化学的动力电池工厂先后落地中国大连、南京,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三星SDI工厂落地中国西安,SKI与北京电控、北汽集团成立合资公司BESK生产动力电池。

那么,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第一波布局的结果如何?答案是惨败。

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入华时间较晚,布局最早的LG化学在2014年才建成南京工厂。

2016年前,日韩动力电池尚未与整车厂完成大规模的车型配套,出货量较低。高工锂电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近8成的动力电池出货量由前十名包揽,而前十名完全是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小于2%。

在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即将展开在中国的布局的时候,2015年底,工信部出台《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并在2016年连发四份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俗称“动力电池白名单”)。

出于保护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目的,“动力电池白名单”中并不包含日韩动力电池企业,这也意味着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产品无法享受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日韩动力电池被拒之门外。

此外,地缘政治的摩擦也成为了韩系动力电池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2016年,韩国政府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极大地威胁到了周边安全,激起了国内的反韩情绪,当时三星SDI的电池也发生过爆炸事故,这一轮节奏使得韩系动力电池企业在国内举步维艰。

前一轮日韩动力电池的入华路,走得相当艰难。

三、中国动力电池的“黄金四年”

市场接受度低迷、政策保护以及地缘政治的摩擦,使得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第一轮入华布局遭受重创,同时也错过了2016年-2019年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轮黄金期内,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迎来了高速增长。

从玩家情况来看,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集中化趋势越发明显,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200+家缩减至2019年的60+家。

▲近年来国内动力电池产业企业数量变化情况

产业内逐渐形成了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第一梯队,国轩高科、比克电池、天津力神灯企业为第二梯队的产业格局。与此同时,第一梯队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还在持续扩张,相反地,第二梯队的市场空间与玩家规模都有进一步收缩的趋势。

整个产业正在从野蛮生长期走向成熟期。

从技术的演进来看,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技术路线从早期的磷酸铁锂路线,切换到了NCM三元锂路线,并且在四年内完成了从NCM523、NCM622到NCM811的技术迭代。

伴随技术的迭代,中国国产动力电池电芯的能量密度也从磷酸铁锂时代的140Wh/kg增长至NCM811三元锂电池的304Wh/kg,宁德时代也成为全球首家量产NCM811三元锂电池的公司。

在市场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动力电池市场也水涨船高。

▲近年来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关键指标变化情况

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为28.3GWh,2018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56.9GWh,对比2016年增长超过100%。

产量则从2016年的30.8GWh,增长至2018年的70.6GWh;产能从2016年的90GWh,增长至2018年的260GWh。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动力电池市场近几年出现了大幅增长,但从产能与装车量差距的扩大,也反映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出现产能结构性过剩的现象。

另一个体现出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高速发展的现象是,除了布局国内市场,部分有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企业开始收到国外车企订单,布局海外市场。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克电池、孚能科技、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动力电池企业。

据了解,宁德时代是国内最早与国外车企接触的动力电池公司。2012年,宁德时代与宝马达成合作,为其供应动力电池,2018年宁德时代与宝马正式签订40亿欧元(约合311亿元人民币)订单,成为宝马的全球动力电池供应商。

宁德时代与宝马的成功合作案例为其带来了一系列国际车企,其中不乏大众、通用、日产、本田、戴姆勒等知名车企。

除此之外,宁德时代还在德国规划了一个100GWh的动力电池工厂,预计2026年产能完全释放。一旦这一工厂落成,将会超越松下与特斯拉合资的内华达超级工厂(35GWh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

除了宁德时代,2018年以来,国轩高科、比克电池、孚能科技、亿纬锂能、欣旺达也陆续收到了海外车企的配套订单。

举例来说,国轩高科在2019年2月与博世达成合作协议,为其提供锂离子电池、模组和电池包(零件、产品)等,除此之外,还与印度汽车集团塔塔合作,计划为其乘用车与商用车提供动力电池。

孚能科技则在2018年12月获得了戴姆勒超百亿欧元的动力电池订单,根据协议,孚能科技将从2021起至2027年这7年间,向戴姆勒提供合计140GWh的电池。

从产业格局变化、技术突破、市场增长以及出口布局来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缺席的2016年-2019年,成为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黄金四年。

四、中日韩动力电池再PK?到底谁更强?

那么,一边是高速发展了四年的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另一边是布局海外,持续在技术和产能上取得突破的日韩动力电池企业,中、日、韩三方动力电池势力将在中国市场再度聚首,究竟谁的竞争力更强?

车东西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了中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对比。

▲中韩动力电池核心竞争指标对比

从技术力上来说,目前日系动力电池企业松下依然保持着领先的地位,该公司与特斯拉合作研发的NCA21700圆柱型动力电池电芯能量密度可达340Wh/kg。

这款电芯的能量密度目前领先于宁德时代的NCM811动力电池(304Wh/kg)以及LG化学的动力电池产品(253Wh/kg)。

此外,在动力电池成本方面,根据研究机构瑞银此前公布的信息,松下的动力电池成本已经下降到了773元/kWh,LG化学动力电池成本在1031元/kWh左右,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成本在1042元/kWh。经过推算比亚迪动力电池成本在整车的占比以及比亚迪唐EV带电量可得出,比亚迪动力电池成本大约在1100元/kWh。

成本上来看,松下的优势也不小。

不过从出货量、合作客户、产能以及配套车型等方面来看,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龙头,对比松下与LG化学依然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优势。

2018年,宁德时代出货量23.5GWh,全球排名第一,松下则紧随其后,出货量20.7GWh,排名第二。

合作客户方面,宁德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合作了15家主要车企,松下的合作车企数量为12家,LG化学合作车企数量为9家。

配套车型方面,松下2018年配套车型58款,2019年预计为70+款,主要客户仍然是特斯拉。LG化学自2017年加大动力电池业务投入以来,一直在快速拓展欧美地区的车企,目前有主要的9家合作车企,主要配套车型12款。

宁德时代的配套车型数据中计入了商用车型,因此表中宁德时代配套车型的数量大幅超过松下与LG化学,达到了1000+款。

据车东西预估,今年,宁德时代的配套车型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国内合资车企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基本选择了宁德时代,而今年合资车企将会有多款电动车型上市。

分阵营总结,日系动力电池企业松下目前在技术上的优势较大,后续进入中国市场开拓业务时,较低的成本与较高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将为其提供很强的竞争力。

但目前松下对于产能建设与客户渠道的拓宽较为保守,东吴证券预期,松下未来数年内的增长有可能会落后于宁德时代与LG化学。

韩系动力电池企业LG化学目前从产品力与合作车企来看亮点不多,但该公司计划在2020年-2021年将产能提升到110GWh。同时,LG化学还在快速扩展与车企的合作业务。如果能够协调好产能扩展的速度与业务扩展的速度,LG化学将可能成为2020年-2025年增长速度最快的动力电池企业之一。

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与电芯成本虽然不如松下,但合作车企数量众多,并且与大众、宝马等国际知名车企达成了动力电池供应协议,同时还在德国规划了100GWh的动力电池工厂,随着动力电池量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成本的下降速度也会加快。不出意外,宁德时代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高增长,同时其海外业务的比例会不断扩大。

五、日韩动力电池加速到来?国内二线厂商生存空间受压缩

日韩动力电池企业重回中国的布局十分迅速,产品力与技术力直逼甚至超出国内顶尖水平,但经过“黄金四年”的发展,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已经有领先的企业能够站出来与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对抗。

那么重回文章开篇的三大问题:

1、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真的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中国市场吗?

2、中、日、韩三方动力电池势力谁更强势?

3、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将走向何方?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想必已经十分清晰,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在技术、产能以及合作车企方面并没有完全落于下风。甚至得益于国内的环境,宁德时代比松下、LG化学获得了更好的客户资源,这一点从近些年宁德时代蝉联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就能看出。

此外,诸如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等国内动力电池厂也获得了戴姆勒等国际知名车企的大订单,借助与知名车企的合作,这些二线动力电池企业并非没有翻身的机会,国内排名靠前的动力电池企业完全有可能抵御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入侵。

第二个问题目前来看也有了答案,日系技术力确实占优,但发展速度却是中韩更快。简单来说,日系动力电池企业松下技术与成本占优,但目前合作伙伴较少,过于依赖特斯拉,此次特斯拉国产后选择LG化学作为二供,松下的地位立刻就受到了挑战。

韩系有竞争力的玩家目前较多,LG化学实力最强,优势体现在产业链布局深入,牵手车企多,且产能扩张较快。但新能源车市增长动力终究有限,LG化学在20201年前规划达到110GWh产能,很容易陷入产能过剩的局面。

而国内宁德时代产品技术较有竞争力,且绑定车企较多。但相对而言,其电芯成本较高,后续还需采取降本增效的措施,使自身产品在与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同类产品竞争时更具优势。

第三个问题,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将走向何方?根据文章分析与车东西与业内人士的交流,目前也可以得出三个趋势:

1、国内二线动力电池企业生存空间被压缩,产品、成本、产能等硬性指标被日韩动力电池厂超越,很可能会失去当前的合作车企,二线动力电池厂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2、车企与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定制、匹配、测试动力电池仍需一定时间,这个时间周期大概会持续1-2年。即是说,日韩动力电池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将会在2021年左右,在此之前都是国内动力电池公司寻求产品力突破、成本下降、提升产能的时间窗口。

3、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优质产品进入国内,不会对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造成致命打击,相反会促进动力电池产业整体产品力的提升,从而提升国内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以及使用寿命。

因此,从全局来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对国内动力电池产业仍然存在不小的威胁。但经过四年的发展,国内电池企业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产品力足以与国际一线电池厂匹敌,因此并不需要担心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入华会掀翻国内动力电池产业的“小船”。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部与尾部的动力电池企业可能会在这轮变革中被迫出局,需要抓紧日韩动力电池入华前的窗口期,抓紧与头部车企形成绑定,保证自身不被淘汰。

结语:日韩动力电池返华?再现“三国杀”

日韩动力电池企业重回中国,已经从此前的预测到迹象,再到如今已成现实,并且随着政策的开放,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回到中国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松下、LG化学、三星SDI、SKI等企业的动力电池工厂大多已在中国落地,并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但现象背后的事实往往没有那么“危言耸听”,日韩动力电池的到来很大可能不会对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造成过强的冲击。目前来看,国内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有实力和松下、LG等公司同台竞技。此外,一些二线动力电池企业也在通过与国外车企合作,寻求突围的机会。

不过客观来说,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入华也确实会加速国内动力电池产业洗牌的进程,使得国内动力电池产业更快向成熟期过渡,实现产品力的提升。

当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真正开始在国内大规模量产销售动力电池,产业很可能会再现2016年前,动力电池“三国杀”的局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香蕉香氛
无情的雨
2025-04-05 04:56:46

松下考虑在美建厂为特斯拉汽车供应电池

松下考虑在美建厂为特斯拉汽车供应电池,据消息称,包括俄克拉荷马州在内的几个候选地点正在考虑之中。选址将根据地方政府的补贴和其他支持措施确定。松下考虑在美建厂为特斯拉汽车供应电池。

松下考虑在美建厂为特斯拉汽车供应电池1

据日经亚洲5月10日报道,松下正在考虑在美国建立新的电池工厂,为特斯拉汽车供应4680电池,候选地点为俄克拉荷马州,最早将于2024年开始生产,松下计划独立运营该工厂。

松下正在考虑来自地方政府补贴以及其他支持措施,而最终决定是否建厂将取决于和歌山工厂(松下日本工厂)生产的这种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盈利能力。目前松下已经与特斯拉在内华达州联合运营了一家电池工厂,松下投资了该工厂约2000亿日元(约 100.8亿元人民币),此后,该工厂又进行了额外的投资,目前的产能约为每年39千兆瓦时。

3月份松下已经表明愿意为特斯拉提供4680电池,当时日本 NHK 报道称松下正寻求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和堪萨斯州购买土地建设工厂以便为特斯拉提供电池,而松下的回应是 NHK 报道计划非该公司宣布。

了解到,松下能源事业部首席执行官 Kazuo Tadanobu 表示,4680电池单元项目极其具有挑战性,新电池的开发耗费了巨大的精力,新的外形尺寸也是一个冒险的决定。

松下考虑在美建厂为特斯拉汽车供应电池2

一家新闻媒体援引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来源报道称,松下可能在美国距离德克萨斯州超级工厂(Giga Texas)不远的地方,建造一个专门生产特斯拉4680电池的工厂。

当然,如果这一消息得到证实,松下在特斯拉工厂附近生产电池,将能够间接的降低特斯拉在这里生产电动汽车的成本。

据《日本经济新闻》援引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话报道,松下控股正考虑在美国建立一家新的电池工厂来为特斯拉供应电池。

据消息称,包括俄克拉荷马州在内的几个候选地点正在考虑之中。另一位消息人士在2022年3月表示,除了俄克拉荷马州,松下还在考虑了堪萨斯州。松下计划将独立运营新工厂,选址将根据地方政府的补贴和其他支持措施确定。

松下在美国建厂的消息于2022年3月中旬首次出现。当时,消息人士称,这一想法还处于初期阶段。该消息人士表示,松下计划在新工厂生产新开发的、更大、更强大的4680电池。该公司还可能在新工厂安装其他类型电池的生产线,当然,这将直接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

松下考虑在美建厂为特斯拉汽车供应电池3

据报道,松下公司正考虑在美国建造一家新的`电池工厂,为特斯拉供货。目前,松下正在评估几个候选地点,包括俄克拉荷马州,因为它靠近特斯拉在德克萨斯州的新工厂。松下计划在该工厂生产一种新型高容量电池,目标是最早在2024财年开始投产。另外,松下准备独立运营该新工厂。

在 2020 年的电池日上,特斯拉首次发布了 4680 电池。马斯克在现场表示,无极耳电池使得电流移动路径缩短减小内阻,显著降低电流偏移现象,其产热和散热能力得到显著改善,这将有助于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

特斯拉 4680 电池

相比于此前的 "1865" 和 "2179" 电池,新电池的直径将增加一倍,成为新的 "4680 电池 "。新电池能量密度能够提高 5 倍,续航里程提高 16%,动力提高 6 倍,同时由于解决了连续生产问题,特斯拉电池生产线的速度提高了 7 倍。

今年早些时候,有消息显示,特斯拉美国得州超级工厂(Giga Texas)生产的第一批 Model Y 或已正式下线,新车将配备特斯拉此前发布的新结构电池组技术,也就是 4680 电池。

特斯拉美国得州超级工厂(Giga Texas)生产的第一批 Model Y 或已正式下线

目前除了松下以外,LG、三星和宁德时代也都表示,他们的目标是为特斯拉生产 4680 电池。除了在德克萨斯州、柏林和上海的 Gigafactory 部署自己的电池生产外,特斯拉还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它将从供应商那里购买每一个电池。

忧虑的凉面
优美的花瓣
2025-04-05 04:56:46

松下或将在美国建厂以向特斯拉供应电池

松下或将在美国建厂以向特斯拉供应电池,据报道,松下公司正在计划在美国购买土地,建设一座大型工厂,为特斯拉生产新型电动汽车的电池,松下或将在美国建厂以向特斯拉供应电池。

松下或将在美国建厂以向特斯拉供应电池1

2020年9月,特斯拉公布了4680电池技术,该电池可谓是非常的强,据官方数据显示,它的能量密度为300kWh/kg,提升达到了5倍之多,续航增加16%,输出功率提升6倍,成本降低了14%,这项技术一发布外界就十分关注它何能投入量产~

虽说这项技术非常强,但真正做到研发成功并且真正实现量产也是相当困难的,不过幸运的是,近两日,特斯拉已成功在加州生产100万块,特斯拉也已在得克萨斯州生产配备4680电池和结构化电池组的Model Y,首批新电池车型有望在一季度末向消费者交付!

特斯拉4680电池研发成功可谓是电池技术上的巨大突破,而这也将使特斯拉公司生产售价2.5万美元的电动汽车成为可能,不过目前对于特斯拉而言,迫在眉睫的事情是4680电池量产!

关于4680电池的产能上,特斯拉不仅计划快马加鞭的自行生产电池,特斯拉也会继续从松下或其他电池制造商采购4680电池~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能快速生产特斯拉的4680电池,松下公司在2月28日表示,将于3月底之前在日本的一家工厂开始批量生产特斯拉的4680电池,并且松下在一份相关的新闻稿中表示,为了生产新电池,公司将在其位于日本西部和歌山的工厂搭建两条新生产线!

并在2024年3月底之前开始为特斯拉批量生产新型的4680电池,虽松下并未透露该项目的预计指出,但据此前稍早报道称,松下计划向该工厂投资800亿日元(约合6.92亿美元)~

除此之外,最新消息,据日本广播协会(NHK)周五报道,松下公司正在计划在美国购买土地,建设一座大型工厂,为特斯拉生产新型电动汽车的电池,并且地址有望会选在俄克拉荷马州或堪萨斯州建厂,这两个州都很靠近德克瑟斯州,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也正在得克萨斯州筹备一家新的电动车汽车工厂!

松下公司扩大建厂范围,这将很大程度上推进4680实现量产,4680电池如果能正在实现量产,目前一些主流的新势力电池厂也会纷纷跟进,预计在不久将来,4680电池搭载的电动汽车将可实现普及~

松下或将在美国建厂以向特斯拉供应电池2

据当地媒体消息,日本企业松下计划在美国建立一家工厂,向特斯拉公司供应锂离子电池。

消息称松下目前正寻求提高电池产量,以满足电动汽车的预期需求。

另外知情人士还透露,松下正为该工厂在俄克拉荷马州和堪萨斯州进行选址,特斯拉位于得克萨斯州附近的一家新工厂即将上线生产,双方能进行高效合作。

据悉,松下近日已经正式宣布,将于2024财年(截至2024年3月)在日本工厂开始为特斯拉公司生产新型4680锂离子电池。

4680电芯是特斯拉在去年正式公布的新型电池,号称单体能量提高5倍,整车续航里程增加16%,电力相比有极耳电池提升了6倍,功率输出提升了6倍。

据此前报道,4680电池相比以往的21700电池直径更宽、高度更高,仅由950个电芯组成,能量密度约300Wh/kg。

此外,在创新性的制造和组装方面,马斯克表示4680电池共计节省了约86%的成本,而每kWh降低了69%的'成本。相较于传统的燃油车,电动车更有成本优势。

松下或将在美国建厂以向特斯拉供应电池3

3月4日,据日本广播协会(NHK)报道,全球动力电池巨头松下计划斥资数十亿美元在美国购买土地建设电池工厂,为特斯拉生产供应高容量锂离子电池。

消息人士透露,由于特斯拉正准备在德克萨斯州新建一家电动汽车工厂,因此松下新工厂的选址可能会定在靠近德克萨斯州的俄克拉荷马州或堪萨斯州。

目前,松下还未正式公布相关计划。松下发言人渡边弥生(Yayoi Watanabe)回应称:“媒体关于本公司在美国买地建厂的报道并非基于公司提供的信息。”

松下是特斯拉最早的电池供应商,两家企业自2009年开始长期合作,并在内华达州合建了一座电池工厂。松下在日本工厂生产的电池被用于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X,在内华达州工厂生产的电池则用于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生产的Model 3。

如果此次在美国建厂的消息属实,极大可能是为了生产特斯拉所需的新型4680电池。2020年9月,特斯拉发布能量密度和输出功率明显提升的4680电池。仅一年后,松下就将4680电池投入自己的产线。

2月28日,松下宣布将在2023财年(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开始为特斯拉量产4680电池。为此,松下计划在日本和歌山(Wakayama)工厂新建两条生产线。日经新闻报道称,松下计划向该工厂投资800亿日元(约合7亿美元),预计年产能为10GWh,约占松下产能的20%,足够为约15万辆电动汽车供能。

4680电池是一款直径46毫米、高80毫米的新型圆柱电池,选取了能量密度更高的硅负极材料,内部采用激光无极耳技术,有助于降低内阻,减少发热,为车辆带来更优秀的能耗表现以及充电性能。

公开资料显示,4680电池由950个电芯组成,能量密度约300kWh/kg。与特斯拉此前使用的松下2170电池相比,4680电池的尺寸更大,容量提升了5倍,输出功率提升了6倍,也就意味单车所需的电池单元可以从4000-8000个减少到500个左右。预计可使整车续驶里程增加16%,成本下降14%。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认为,4680电池是技术上的“巨大突破”,将使特斯拉生产售价2.5万美元的电动汽车成为可能。

今年1月,特斯拉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弗里蒙特的试点工厂生产出了第100万块4680电池,标志着4680电池正式进入量产阶段。同时,首批搭载4680电池的Model Y车型预计将于本季度末开始交付。

目前,特斯拉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德克萨斯州、内华达州以及德国柏林的四个超级工厂自产4680电池。据马斯克此前计划,4680电池的年产量将在2022年达到100GWh、在2030年达到3TWh。每年100GWh的电池产能,意味着可以供应约130万辆电动汽车。

据了解,目前特斯拉搭载4680电池的车型有Model Y、Cybertruck以及Semi。海通证券预计,2022年Model Y产量将达到100万辆,Cybertruck和Semi在2023年实现量产后,年产量将分别达到25-30万辆和10万辆。

Electric Vehicle Database数据显示,ModelY、Cybertruck、Semi的单车电池容量分别为75kWh、250kWh和500kWh。按此计算,4680电池产量需求将在2022年达到75GWh、在2030年达到3.16TWh,与马斯克的计划基本吻合。

虽然特斯拉已经实现了大规模自产4680电池,但并不足以满足特斯拉对电池的需求量。特斯拉仍需依赖松下、宁德时代和LG新能源等外部电池制造商。

近年来,松下于特斯拉的合作关系略有僵化。但松下CEO津贺一宏表示,特斯拉对4680电池的需求强劲,4680电池的商业化上市计划按步骤推进,其生产的4680电池将优先供应特斯拉。

与此同时,全球各大动力电池巨头都在争相布局4680电池。据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克电池今年将投入量产特斯拉 4680 电池。其中,亿纬锂能与比克电池已经进入建造厂房备产的阶段。LG 能源此前也表示正在开发 4680 电池,并计划在梧仓厂一条新产线量产。

由于高能量密度和高输出功率的特性,4680电池已成为动力电池的重要技术路线。4680电池的推广或将在成本、价格、效率等方面推动锂电池行业的发展。

据国信证券分析,4680电池的快速产业化,有望带动硅基负极、高镍正极、碳纳米管导电剂、新型锂盐等相关产品需求增长。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随着高单车带电量车型的不断推出及补能效率需求的提升,负极作为电池提升能量密度的“短板”问题日益突出。硅基负极材料作为理想的下一代负极材料,一方面,硅的比容量高达4200mAh/g,对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品端,4680大圆柱电池的量产,预计将从电池侧开启硅基负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技术端,随着产品的迭代,体积膨胀、SEI膜持续生长等问题也将随着材料改进及预锂化等途径解决。中信证券表示,看好在相关产业布局多年,在相关领域具备核心技术竞争力、成本控制力强的相关标的。

酷炫的香水
任性的外套
2025-04-05 04:56:46

易车原创 向清洁能源转型是21世纪以来的一个全球性话题,随之而来的也就是各行各业开始作出“低碳”、“减排”的承诺,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我国也率先提出“碳中和”和“碳达峰”的目标,剑指在2060年完成碳中和,而在节能、环保事业方面,松下一直可以看做是先行企业。为了迎合中国提出的环保政策,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松下作为参展商以“绿智造 创未来”的主题亮相消费品展区5.1馆B5-01,展示面向“3060”目标所作出的环境提案。

11月6日上午,松下围绕为中国绿色能源转型加分的主题,向社会介绍了最新的企业战略,并首发冷热电三联供氢能示范项目。松下控股株式会社集团代表董事、全球副总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出席发布会并发表演讲。本间哲朗表示,松下集团面对能源危机、全球气候变暖等诸多问题,将举集团之力,首先致力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2022年4月,松下集团提出“Panasonic GREEN IMPACT”的长期环境愿景,即面向2050年,力争通过事业活动,完成约3亿吨的减排贡献影响。在中国,松下围绕健康智能住空间、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制造三大支柱事业,将对环境事业的决心蕴含于“绿智造 创未来”口号之中,推进节能减排,助力中国早日实现低碳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松下还通过新能源车载事业为绿色出行赋能。在中国通过与丰田汽车合资的大连泰星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载用锂电池;开发电池资产管理和延长电池寿命的云分析服务“BetteRRRy”;携手中国太保产险以及三井住友海上保险,参与并推动贵阳贵安政府的“电动贵阳”方案的实施;以8家工厂生产多种多样的新能源汽车用零部件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

作为汽车行业的重要供应商,松下在氢燃料电池方面也有着20多年的研发经验。在本届进博会上,松下首发冷热电三联供氢能示范项目;在可移动场景中,松下联合中集安瑞科,发布全球首个装载松下5kW纯氢燃料电池的集装箱系统集成方案;在住宅应用领域,松下积极参与坐落于广东佛山的全国首个“氢能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项目,将松下ENE-Farm 700W燃料电池产品应用其中。

目前,松下在华已经拥有3家零碳工厂,分别位于无锡、北京和苏州,随着智能制造的加速推进,预计于2024年扩大到16家零碳工厂,最终到2030年,将实现中国所有的制造网点全部成为零碳工厂的目标。

编辑点评:在松下事业领域中,松下始终秉持着节能、环保以及低碳的理念,并以中国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导入新产品、技术及解决方案,比如氢燃料电池、绿色出行、绿色食品店铺等等方面,松下以客户价值和可持续地球环境为经营战略,为社会提供更高效率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了家用电器、工业元器件及系统、清洁能源等管理及解决方案等。所以,未来的中国市场一定是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而松下无疑希望自己在这一重要的全球细分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份额。

易车App提供销量、热度、点评、降价、新能源、实测、安全、零整比、保有量等榜单数据。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悦耳的雪糕
陶醉的过客
2025-04-05 04:56:46

着全球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这两家占据了全球市场近50%份额的电池供货商,谁将更有机会成为最后的“电池之王”?

松下:后发制人的弯道漂移在以匠人精神闻名的日企中,松下绝对算得上是个“异类”。1992年,索尼率先发明锂离子电池,自1931年就开始生产干电池的松下嗅到商机,跟随其后迅速在1994年启动锂电池研发量产。到了1998年,松下生产的18650圆柱电池已经在世界各大笔记本电脑上实现批量装配。但不同于索尼在家电领域的止步不前,松下选择通过跨界将这款电池发扬光大。而这个领域,就是汽车领域。

在索尼发明锂电池的同年,松下就已经为电动车打造了初代镍氢电池。而真正帮助松下在汽车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的,除了索尼奉上的技术大礼,还要感谢另一位“贵人”——丰田。

1993年,由丰田出资80.5%,松下出资19.5%的松下电动汽车能源株式会社成立;1997年,全世界首辆混合动力汽车丰田普锐斯问世,搭载的正是松下制造的方形镍氢电池。随着2013年“日本重振战略”将氢能源提到国策层面,丰田放弃纯电方向,在回到混动路线的同时,开始全力研发氢能源车。因此,两大新老势力的就此“和平分手”,松下主力转而开始为特斯拉量身定制纯电方案,业余仍继续为丰田提供混动方案。自此,松下独霸业界的圆柱电池工艺与特斯拉笑傲江湖的BMS电控技术开始了天作之合,共同开启了新能源车的纯电时代。在共同打造了惊艳世人的Model S与Model X系列后,松下的动力电池工艺在Model 3上登峰造极。

优秀的巨人
欣喜的黑夜
2025-04-05 04:56:46

易车讯 近日,电池制造商松下控股(Panasonic Holdings)表示,已达成一项供应协议,将向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集团供应锂离子电池。目前,松下正寻求扩大其客户阵容。

随着特斯拉快速扩大电动汽车产量,松下目前几乎生产的所有汽车电池都供应给了特斯拉。虽然松下目前正受益于特斯拉日益增长的电池需求,但该公司的高管对过度依赖一个客户持谨慎态度。

松下能源业务负责人Kazuo Tadanobu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与Lucid等技术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我们的目标至关重要。”

Lucid表示,该公司将在Lucid Air长续航版本和Gravity SUV中使用松下电池,这两款车将于2024年开始生产。今年8月,Lucid将其电动汽车产量预期减半,原因是供应链和物流面临巨大挑战。该公司表示已拥有3.7万份预订,预计今年将生产6,000至7,000辆豪华电动汽车。

松下已经与特斯拉合作了十多年,特斯拉首批汽车的电池便是由松下供应。虽然松下从早期开始就为特斯拉提供产品,但与LG新能源和宁德时代相比,松下规模化的速度比较慢。松下一直在强调,其利润和安全性比市场份额更重要。

10月31日,松下控股表示将于11月在美国堪萨斯州建设一座新的电池工厂,目标是在2025年3月前开始大规模生产,瞄准北美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新工厂的初始年产能约为30 GWh,大约相当于该公司目前在日本和美国的电动车电池年产能的60%。

易车超级评测体系即将上线,为用户带来当前市场中热门畅销新车的全方位实用评测,彻底解决你的选车、购车、用车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