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的作用特点
国际能源署(IEA)是一个政府间的能源机构,是在1973年至1974年的石油危机后,于1974年11月成立的,它是隶属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一个自治的机构。国际能源署由28个成员国组成,总部设在巴黎,拥有来自其成员国的190位能源专家和统计学家。
国际能源署成立的目的是促进全球制定合理的能源政策,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石油市场信息系统,改进全球的能源供需结构和协调成员国的环境和能源政策。国际能源署秘书处已经成为全球能源统计的权威。秘书处每月发行一期石油市场报告,一年发行两期全球能源展望,这两种能源报告在世界上都颇具影响力。
国际能源署的能源技术合作项目是在能源技术研究委员会(CERT)的指导下进行的。为了协助这些项目,CERT建立了四个由成员国组成的专家组,即化石燃料工作组、可再生能源技术工作组、能源终端用户技术工作组和核电协调委员会。另外,还建立了专家组对电站技术、项目研发优先权的设置和评价及石油和制气提出建议。
这些项目使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能合作共事,同时分享成果,其成果一般以出版物的形式公开发表。项目的目标是提高能效及技术的可靠性,评估最新的能源技术,减少使用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和与非成员国合作。
当石油供应量出现7%缺口额时,国际能源项目组织要求国际能源署的成员国限制对石油的需求,增加储备,并共享有效的石油供应资源,要求成员国持有的石油储备至少应相当于上年度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
国际能源署通过非成员国委员会(CNMC)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之外开展重要的工作,并组织研讨会。已就黑海能源调查、有关中国在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性方面的探讨以及东南亚制气提交了研究报告,并就俄联邦的能源政策、印度的电力市场的发展、南美制气及印度能源供应中煤的问题等专题进行研究。
1996年,比尔•盖茨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未来之路》,不仅揭示了微软成功的秘密,还预言了计算机行业将在未来从吃穿用行等方面影响人们的一切。如今,这些预言例如视频会议、手机导航、在线教育、云存储、网上购物等几乎全部实现。于是,除了是企业家和慈善家外,比尔•盖茨还多了一个头衔——预言家。
时隔25年,比尔•盖茨再次出手,他的新书《如何避免一场气候灾难》问世。在这个恰逢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升温、美国刚刚经历了暴雪灾难之时,该书的出版也似乎带着些使命感。
盖茨表示,二十年前,他绝不会料到有一天会公开谈论气候变化,甚至是写一本关于气候变化的书。但气候问题已经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再是各国政府机构单方面的责任,全世界每一个人都应为阻止气候变化而付出努力。
当下,碳减排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目标,为此,盖茨在书中给出了一个新概念——“绿色溢价”。
书中指出,“绿色溢价”是指产生碳排放的产品与不产生碳排放的替代品之间的成本差异。例如,目前航空燃料的平均价格为2.22美元/加仑(约4元人民币/升)。如果一家航空公司想将其替换为零碳的高级生物燃料替代品,那么使用者需要支付的价格是5.35美元/加仑(约9.6元人民币/升),涨幅高达140%。这个价格差别就是汽油的“绿色溢价”。
一件产品的“绿色溢价”越高,消除该产品碳排放的成本就越高,碳减排实现起来就越困难。所以,要么降低“绿色溢价”,要么找出突破口,实现零碳排放。
先来看降低“绿色溢价”。
其实,降低“绿色溢价”的本质并不陌生,目前,全球的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一直在 探索 更先进的发电技术,部分国家的发电成本也已经达到了可以和化石能源竞争的程度。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在2020年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过去10年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急剧下降。2019年IRENA从17000个项目中收集的成本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太阳能光伏发电、聚光太阳能热发电、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的成本分别下降了82%、47%、39%和29%。2019年,在所有新近投产并网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中,有56%的成本都低于最便宜的化石燃料发电。
再来看零碳排放。
自《巴黎协定》以来,零碳排放成为全球最终的发展目标,但这可能也仅仅是一个理想化状态,毕竟零碳排放之前,我们还要经历碳达峰和碳中和,仅做到这两点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2006年,盖茨曾带着这样的问题拜访了不少美国的气候专家,希望探寻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但结果却令他难以接受。
“我知道温室气体正在使温度上升,但我曾经以为一些周期性的变化或其他因素会自然地阻止一场真正的气候灾难。但专家告诉我,只要人类不停排放温室气体,不论量大量小,气温都会持续上升。”
随后,微软开始了零碳排放尝试。
早在2012年,微软就在美国怀俄明州建立了一个用沼气驱动的绿色数据中心。据了解,数据中心以集装箱的形态被部署在靠近怀俄明州夏延的一个废水处理厂旁边。数据中心内部的服务器由燃料电池利用水处理厂产生的生物沼气所发的电能驱动。而工厂采用电化学反应,产生电和热。整个过程零碳排放,没有任何污染物的排放。每个燃料电池可以产生约300千瓦的可再生能源,其中数据中心使用的电量为200千瓦左右。该数据中心不仅可以独立于电网运行,还利用了废气,还将环境污染物转变为有用的电能驱动。
截至目前,比尔•盖茨已经在气候变化创新方面投资了大约20亿美元。
其实不仅仅是微软,亚马逊的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在2020年为气候行动创建了一个100亿美元的基金,旨在应对气候变化。此外,埃隆·马斯克也在推特上表示,他将捐出1亿美元用于“最佳碳捕获技术”奖。
不过也有人质疑,这些钱到底是 科技 大佬的慷慨解囊,还是对其所犯错误的补偿,毕竟, 科技 公司尤其是其数据中心产生的碳排放在全球碳排放中贡献了很大一部分。
不过不管怎样,有总比没有要强,至少有了这些真金白银,各项有助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才能真正动起来。
国际能源署表示,太阳能产量预计将在未来10年引领可再生能源供应的激增,在目前情况下,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发电量增长的80%。
在周二发布的年度《世界能源展望》中,国际能源机构在其核心情景中表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有望取代煤炭,成为主要的发电方式。该情景反映了国际能源机构已宣布的政策意图和目标。
该报告称,太阳能光伏和风能在全球发电中的总份额将从2019年的8%上升到2030年的近30%,太阳能光伏发电能力将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增长。
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法提赫·比罗尔说,“我认为太阳能将成为世界电力市场的新霸主,根据目前的政策设置,2022年以后每年的部署都将创下新的记录。”
国际能源署称,成熟的技术和政府支持机制降低了大型太阳能光伏项目的融资成本,有助于降低总体产出成本。它说,在大多数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比新的燃煤或燃气发电厂更便宜。可再生能源发电是2020年持续增长的唯一重要能源。
报告称,希望到2050年采取净零排放目标,将使光伏发电的表现更加强劲。报告还指出,尽管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有所增长,但碳排放预计在2020年下降24亿吨之后,将在2021年回升,并在2027年超过2019年的水平,到2030年达到36亿吨。
国际能源署表示,在许多情况下,长期目标与具体的近期减排计划之间仍存在差距。该报告还说,将新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整合起来,将取决于包括配电网络在内的系统各部分的充分投资。潜在的原因是需求低于预期、未支付账单或发展中经济体公用事业财务状况恶化,这可能会使电网成为一个薄弱环节。
据外媒报道,国际能源署在关于可再生能源的报告中预计,2019年至2024年期间,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将增长1200GW,增幅达到50%,太阳能光伏将成为主导。其中,仅太阳能光伏一项就占了预期增长的60%,而大陆上风能则占据了增长中的四分之一。尽管水力仍占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增量的十分之一,但其增长速度正在放缓。报告指出,到2024年,中国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增长总量中的40%。对中国的预测值高于去年,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系统集成有所改善,更低的弃风率,以及增强的太阳能光伏和陆上风能的竞争力。
#电力#, #太阳能#, #动力#
作者:吃多不长肉
责编:路一斯
一、风电进入新一轮抢装潮
补贴政策调整是短期内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2009年首次实施风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2015年风电上网标杆电价首次下调,两次调整后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均创历史新高。我们判断19年5月补贴下调的政策仍会引领新一轮风电抢装潮,预计仅存量项目在19-21年完成并网的情况下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26GW、30GW和32GW,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其中,陆上风电2019-2021年预计增速会逐步下滑,海上风电由于补贴退坡力度相对较小,加上风电机组及产业链技术更加成熟,未来三年的新增装机容量有望维持高速增长。2016年11月能源局在印发的《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截至2018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为444.5万千瓦,已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达2300万千瓦。我们预计2019-2020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2.2GW、3GW、4GW。
二、行业长期驱动将由政策转为成本下降
初始投资成本和年上网电量是影响风电度电成本的两大内生变量。 1、技术进步促使风电机组招标价格下降、机组大型化而成本并没有成比例上升,二者为初始投资成本下降提供空间;2、发电利用小时数上升和弃风率下降使得年上网电量逐年上升。大唐电科院预测我国陆上风电度电成本将从2018 年0.41元/度下降至2023年0.33元/度,下降幅度为19.51%,海上风电度电成本将从2018年0.5元/度下降至 2023年0.41元/度,下降幅度为18%。?
受益于技术进步带来总安装成本(设备购置费用+建安工程费)的下降,全球陆上和海上风电度电成本也进入下降通道。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2018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中指出,2018年全球投产的陆上风电加权平均LCOE为0.056美元/千瓦时,比2017年低13%,比2010年低35%;2018年海上风电全球加权平均LCOE为0.127美元/千瓦时,比2017年低1%,比2010年低20%。1、风机设计和制造的持续改进、更具竞争力的全球供应链、风机系列的增加是导致陆上风电度电成本下降的主要动力。2、技术进步、规模化效应是海上风电成本下降的主要驱动。大型风力发电机扩大了风电场的容量并减少风机数量,降低了安装成本和项目开发成本,运营和维护成本因风机技术的优化也有所降低。
三、毛利率有望得到恢复
供给侧改革带来钢材价格高峰已出现于2018年,在宏观经济承压情况下主要钢材价格已经在2019年出现趋势性回落,以钢材为主要原材料的钢结构件公司的毛利率有望得到修复。截至2019年8月除受铁矿石价格上涨影响废钢价格继续上涨8.54%以外,其他生铁、钢坯和钢板的价格分别下降了4.39%、3.52%和6.33%。目前铁矿石价格从7月份高点已经下跌,预计后续废钢的价格也会相对回落。预计在2019年二季报就可以看到部分钢结构公司因为原材料价格下降而导致毛利率有所修复。
四、细分行业龙头公司全面占优
市场空间看塔筒(352亿/年)最大,铸件(165亿/年)次之,法兰、机舱罩和转子房在20-30亿之间,定子最小;竞争格局看铸件、主轴和法兰行业集中度高,塔筒、机舱罩和转子房、定子段较为分散;经营质量上细分行业龙头公司全面占优。在风电抢装潮确定和原材料价格趋势性回落的前提下,我们看好未来三年风电结构件细分行业龙头公司,推荐关注风电铸件龙头日月股份,风电塔筒龙头天顺风能、天能重工,风电主轴龙头金雷股份,风电机舱罩龙头双一科技。
五、个股分析
日月股份(603218)
逆势扩产能
公司通过IPO募投产能、扩产项目、技改以及本次可转债募投项目,将于未来三年逐步形成年产40万吨风电铸件和22万吨精加工产能,成为全球最大风电铸件生产和精加工企业,全球风电铸件的市占率将达到24%。
双海战略逐步落地,公司盈利能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公司与Vestas不断深入合作,订单量不断提升,与GE、西门子歌美飒等国际客户均实现了批量化供货;同时公司重点开发生产了大兆瓦机型和海上风机产品,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7.1%,预计19年三季度10万吨海上风电项目将投产。未来三年高毛利的海外收入和海上风电收入占比将会继续提升。公司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改善。
天顺风能(002531)
技改扩建增加产能迎接抢装潮
2018年公司全年出货量38万吨,基本与17年持平。2019年太仓、包头、珠海已完成技改扩建,叠加外协产能,预计2019年出货量可达48-50万吨。钢价预期下跌,公司单吨毛利有望触底回升。2018年上半年钢价上升影响,塔筒单吨毛利降至1623元/吨,四季度钢价明显回落,2018全年单吨毛利回升至1737元/吨。预期19年钢价趋稳或略有下跌,风塔单吨毛利将重回上升通道。
风电场运营提升盈利能力,叶片有望贡献逐渐显现。预计公司2019年全年有效发电规模550MW以上;2018年常熟叶片厂一期已基本完成产能爬坡,贡献收入2.51亿元,同比增长52.64%。公司在叶片及模具方面已具备研发和生产能力,未来有望增加利润贡献。
(文章来源:投资快报)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一)光伏行业持续突破,户用光伏发展势头强劲
“十四五”首年,我国光伏发电建设实现新突破,年度新增装机5488万千瓦,同比提升13.9%,为历年以来年投产最多,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累计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大关,达到3.06亿千瓦,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
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2021年,分布式光伏年度新增规模约2900万千瓦,历史上首次突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50%,约占55%。同时,在新增分布式光伏中,户用光伏的年度新增装机规模继2020年首次超过1000万千瓦后,2021年首超2000万千瓦,达到约2150万千瓦,发展势头强劲。
消纳利用水平持续好转。2021年,全国光伏发电量3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占全国全年总发电量的4.0%;利用小时数1163小时,同比增加3小时;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98%,与上年基本持平。新疆、西藏两地光伏消纳水平显著提升,光伏利用率同比分别提升2.8和5.6个百分点。
(二)太阳能热发电稳中有进,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2021年底,玉门鑫能50MW太阳能热项目全面投运,我国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名单又添一员,累计装机规模持续上涨。
截至2020年底,我国并网投运8座太阳能热电站,包含2020年底之前并网的中广核德令哈50MW槽式项目等7座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和鲁能格尔木多能互补50MW塔式项目(国家能源局多能互补示范项目)。通过运行调试、不断消缺,这些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的性能和发电量逐步提升。
其中,作为我国首个大型商业化太阳能热示范电站,中广核德令哈50MW槽式电站实现了连续运行107天的记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首航高科敦煌100MW熔盐塔式太阳能热示范电站2020年三季度发电量较2019年增长31.3%,2021年三季度再度增长39.7%,目前电站各项性能指标仍在大幅度提升。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太阳能热电站自2019年10月开始,除汽轮机发生故障的个别月份,绝大多数月份电站实际发电量达到或超过设计值。
下一阶段,伴随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工作的陆续启动,我国太阳能热发电装机容量有望实现持续提升。2021年10月,青海省、甘肃省、吉林省分别举行了工程启动仪式,共计101万千瓦的太阳能热发电装机项目预计将于2023年底前建成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