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为什么要在沙特阿拉伯留学

愤怒的战斗机
迷人的康乃馨
2023-01-31 22:26:14

为什么要在沙特阿拉伯留学?其再生能源工程的4个理由你真的了解吗?

最佳答案
虚拟的棉花糖
忐忑的月饼
2025-04-08 23:15:22

对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解决方案的需求已成为全世界的优先事项。大学正在投资于教学、培训和装备下一代工程专家,他们希望为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未来工作。如果您正在考虑获得工程学位并有兴趣进入可再生能源工程领域,那么中东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学习目的地。

 以下是您应该考虑在沙特阿拉伯学习可再生能源工程的四个原因。

沙特阿拉伯旨在成为中东可再生能源工程的先驱

沙特阿拉伯和邻近的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正在迅速转向可再生能源,并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到 2030 年,沙特阿拉伯计划通过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并转向更清洁、更环保的能源,使 50% 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事实上,沙特政府制定了一个名为“沙特愿景 2030”的创新战略框架,旨在将该国定位为国际投资、可再生能源和高科技产业的全球枢纽。

大力投资建设旨在刺激和促进创新和增长的革命性基础设施,为包括工程在内的各个行业的毕业生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机会。一项突出的发展是位于沙特阿拉伯西北部的 NEOM 未来城市项目,该项目将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成为尖端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国际中心。

专攻相关可再生能源工程问题

可再生能源的运作方式已经变得高度专业化。能源公司现在不得不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品并改变其运营方式,同时大力投资于该领域的研发。攻读相关工程学位可以让你探索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学科领域,从而在就业市场上获得显着优势。

在 2021 年 QS 阿拉伯地区大学排名中,有 21 所沙特大学进入前 100 名,这表明该国正在成为强大的高等教育中心,尤其是在 STEM 学科方面。该 哈伊勒大学 ,位于北部的沙特阿拉伯是该国唯一的大学提供学士学位,在可再生能源工程,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可再生能源工程的最关键的领域。

到 2030 年,可再生能源市场预计将创造近 8,000 个新的毕业生就业机会

可再生能源公司正在成为能源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也正在成为能源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主要雇主。从研发到地方和国家政府政策,从财务到项目管理,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工程需求,该行业的招聘人员和雇主都在寻找能够提供相关技能、知识和技能的候选人。专业知识。

追求有积极影响的职业

随着中东计划到 2025 年将其风能和太阳能可再生能源产能扩大 18 倍,哈伊尔大学已经认识到培养下一代可再生能源工程专家的重要性,这些专家具备在此类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一个快速发展的动态领域。随着化石燃料预计在未来 40-50 年内耗尽的前景越来越大,能源公司不得不涉足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

可再生能源工程师的职业将使您处于这一重要领域的最前沿,在那里您会发现自己与其他工程师和科学家合作开发高效、实用的能源系统,以可持续、高效和有效地利用能源。

最新回答
开心的画笔
壮观的钢笔
2025-04-08 23:15:22

由于石油与当代中东之间的共生关系,全球能源转型必然影响中东国际地位,以及中东各国之间的权力结构。富国与穷国间的权力差距将扩大,阿联酋、卡塔尔等国家“小国大政治”的优势可能凸显。随着经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首要任务,中东多个热点普遍降温,敌对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甚至出现多边经济合作的迹象。同时,相关国家之间也显现出恶性经济竞争的苗头。

落寞的冰淇淋
轻松的月饼
2025-04-08 23:15:22
保护资源优化能源结构。

构等方面分析推测。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为了不在短时间出现枯竭现象,保护有限的石油资源,应该开发新源替代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为了保护生态,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使能源生产和消费从依赖矿物能源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多样化结构转变为了改变单一从依赖原油出口的经济结构

沙特阿拉伯王国(阿拉伯语: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31]),通称沙特阿拉伯(台译沙乌地阿拉伯),简称沙特。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巴林、卡塔尔等国接壤。

懵懂的嚓茶
健壮的白开水
2025-04-08 23:15:22

太阳能和其他能源相比有很多优势。由于广袤的沙漠,阿拉伯世界最丰富的清洁能源是太阳能,该地区的非石油国家已经首先利用了这一优势。摩洛哥已经从可再生能源中获得了超过33%的能源(欧盟的平均水平是18%)。石油生产国也在迎头赶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卡塔尔和其他国家正在建设大型清洁发电厂。在过去的十年里,中东地区的太阳能发电量已经从91兆瓦增加到9000兆瓦,而投资则增加了12倍。分析家们说,可再生能源正变得越来越有竞争力。与传统能源相比,太阳能发电厂在建造和维护方面更便宜、更快捷、更安全。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的太阳能发电厂的成本大约是天然气的三分之二,是石油的三分之一。

该地区的许多政府政策是不一致的。例如,沙特阿拉伯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其经济改革的支柱,并宣布计划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发电站,但六个月后却看到该项目搁浅了。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让投资者感到担忧。此外,廉价的石油最近抑制了中东地区对太阳能发电的热情--低原油价格使得用石油发电变得极其便宜,而油价下跌带来的收入减少则迫使各国搁置新的太阳能项目。

随着世界对更多能源的渴求,以及对能源造成的损害越来越警惕,太阳能可能是答案:一种廉价和无尽的清洁能源。通过对拥有最多太阳能容量的10个国家进行排名,你可以看到哪些国家目前做得最好,哪些可以做得更好。

来自国际能源署的光伏趋势报告的数据显示,虽然他们的调查只到2014年,但这是最新的数据。(这些数据告诉我们的是谁生产的原始太阳能最多,而不是谁生产的太阳能容量占其国家的比例最高)。而且它显示了哪些国家拥有最多的太阳能装机容量,而不是实际产生了多少太阳能)。名单中令人惊讶的部分是包括领土相对较小的国家。德国、日本、意大利 -- 他们都在美国之前,尽管我们有更多的土地。

典雅的大象
朴素的心锁
2025-04-08 23:15:22
中东战争时期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对美国和欧洲进行石油禁运,对美国和欧洲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此之后,世界各国对能源问题逐渐提高了关注程度和应对措施。

现阶段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以下热点:1)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2)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因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能源消费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未来,伴随着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和能源资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同时,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面对以上挑战,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发展。鉴于国情,我国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但由于世界能源资源产地与能源消费中心相距较远,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由此导致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环境污染加重和环保压力加大。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一阶段国际市场超过50美元/桶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能源危机的担心,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现状和趋势,也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

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

1. 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1990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为26.5万亿美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达到34.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7%。根据《2004年BP能源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吨油当量,2003年已达到97.4亿吨油当量。过去30年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

过去30年来,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等六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科技与社会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两大地区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欧洲地区则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

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初期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石油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超过煤炭,跃居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虽然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但世界石油消费量却没有丝毫减少的趋势。此后,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的比例上升。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约占87.7%,其中,石油占37.3%、煤炭占26.5%、天然气占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约为12.3%。

由于中东地区油气资源最为丰富、开采成本极低,故中东能源消费的97%左右为石油和天然气,该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等国家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高达68%左右,故在亚太地区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偏低(约为47%),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亚太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均高于60%。

4. 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

根据《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565.8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63.3%,北美洲占5.5%,中,南美洲占8.9%,欧洲占9.2%,非洲占8.9%,亚太地区占4.2%。2003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6.97亿吨,比上年度增加3.8%。通过对比各地区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可以发现,中东地区需要向外输出约8.8亿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产量也大于消费量,而亚太、北美和欧洲的产消缺口分别为6.7亿、4.2亿和1.2亿吨。

煤炭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844.5亿吨,储采比高达192(年),欧洲、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三个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75.78万亿立方米,储采比达到67。中东和欧洲是世界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两个地区占世界总量的75.5%,而其他地区的份额仅分别为5%~7%。随着世界一些地区能源资源的相对枯竭,世界各地区及国家之间的能源贸易量将进一步增大,能源运输需求也相应增大,能源储运设施及能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将日益受到重视。

二、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趋势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达到105.99亿吨油当量,2020年达到128.89亿吨油当量,2025年达到136.50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1.2%。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发达地区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继续呈下降的趋势,而亚洲、中东、中南美洲等地区将保持增长态势。伴随着世界能源储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由能源争夺而引发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随着世界能源消费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尘颗粒物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据EIA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2001年达到239.0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

面对以上挑战,未来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结构先后经历了以薪柴为主、以煤为主和以石油为主的时代,现在正在向以天然气为主转变,同时,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也正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能源供应成本和可供应能源的结构变化决定了全球能源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天然气消费量将稳步增加,在某些地区,燃气电站有取代燃煤电站的趋势。未来,在发展常规能源的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受到重视。在欧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风电要达到4000万千瓦,水电要达到1.05亿千瓦。2003年初英国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书》确定了新能源战略,到2010年,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英国发电总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达到20%。

2. 清洁化

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及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未来世界能源将进一步向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能源的生产过程要实现清洁化,而且能源工业要不断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例也将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费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气将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将维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时,过去被认为是“脏”能源的煤炭和传统能源薪柴、秸杆、粪便的利用将向清洁化方面发展,洁净煤技术(如煤液化技术、煤气化技术、煤脱硫脱尘技术)、沼气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等等将取得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国家,如法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已经关闭其国内的所有煤矿而发展核电,它们认为核电就是高效、清洁的能源,能够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费的效率差别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潜力巨大。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未来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将日趋提高,能源强度将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变价计,1990年世界的能源强度为0.3541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吨油当量/千美元,预计2010年为0.2759吨油当量/千美元,2025年为0.2375吨油当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例如,2001年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源强度仅为0.2109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2025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强度预计是发达国家的2.3~3.2倍,可见世界的节能潜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于世界能源资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越来越难以依靠本国的资源来满足其国内的需求,越来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供应,世界贸易量将越来越大,贸易额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以石油贸易为例,世界石油贸易量由1985年的12.2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21.2亿吨和2002年的21.8亿吨,年均增长率约为3.46%,超过同期世界石油消费1.82%的年均增长率。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石油净进口量将逐渐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2.96%。预计2010年将达到2930万桶/日,2020年将达到4080万桶/日,2025年达到4850万桶/。世界能源供应与消费的全球化进程将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将积极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中。

5. 市场化

由于市场化是实现国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各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为将越来越少,而政府为能源市场服务的作用则相应增大,特别是在完善各国、各地区的能源法律法规并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场环境方面,政府将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利比亚等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正在不断完善其国家能源投资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这些国家能源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境外投资者进行投资。

三、启示与建议

1. 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洁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能源资源储量结构的特点及中国经济结构的特色,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不大可能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将继续存在,这就要求中国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勘探生产、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应有别于其他国家。鉴于我国人口多、能源资源特别是优质能源资源有限,以及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等情况,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

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一方面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建立能源市场信息统计体系,建立我国能源安全的预警机制、能源储备机制和能源危机应急机制,积极倡导能源供应在来源、品种、贸易、运输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扩大能源供应网络,实现能源生产、运输、采购、贸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文静的鞋子
帅气的棒棒糖
2025-04-08 23:15:22

先说结论:没有绝对的取代,只有局部环境的适配。

这个世界上本身就不单纯是电能和氢能的竞争,美国玩页岩气,欧洲玩天然气,各家有各家的优势,最终取决于哪种优势更适合自己。

第一、背景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政策的颁布、施行,依据是本国不同的实际国情。就以石油为例,沙特·阿拉伯这么巨大的石油储备量,它们到底有多大的动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当美元和石油挂钩之后,美国逐渐从石油进口国转向石油出口国,沙特心里怎么想,美国心里又怎么想?

沙特想的是,美国开始抢原油市场,加入竞争了,一定要进行全力打击。美国想的是,因为页岩油总体成本偏高,无论用何种方式,战争、外交、政治都要让全球石油维持一个不高不低的位置。

在美国国内又是完全不同的想法,从尼克松总统签订《美国国家环保政策法》,加州成立空气质量委员会开始,即便美国拥有大量的石油,也要尽可能发展节能技术、电动技术。

中国怎么想?中国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富煤少油,资源结构要不要调整,要不要摆脱对石油的限制,要不要改善环境?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增加煤炭的利用率,同时改善环境,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为了在 汽车 上形成竞争力,大力发展纯电动 汽车 。

日本又怎么想?资源贫瘠,位置不佳,日本极大概率不会忘记珍珠港之前,美国掐断日本石油供给线路的手法。前期以发展节油为主,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后续希望发展纯电动,1970年以东京电力公司开始大力建设核电站,实现能源替代,只可惜福岛悲剧葬送了这项规划。至今日本国内电力供应不稳,但减少能源进口依然是主线,所以日本更喜欢发展氢能源。

可是日本为什么偏偏就选中氢能源,而不是其他,比如甲烷燃料电池等等?答案也很国情,因为天然气类能源的标准不掌握在日本手里,「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

第二、设施

如果要探讨这个问题,不妨想象两个场景。

场景一:

当一个城市的充电配套设施十分完善,电池技术依然没得到重大突破,但纯电动 汽车 已经实现了600公里左右的平均续航,快充时间为一个小时左右,家里停车位安装了20千瓦的慢充充电桩。

场景二:

城市中原来的加油站换成了加氢站,每台氢燃料 汽车 可以实现500公里以上的续航,但是加氢时间和过去加油时间差不多。

你愿意选择哪种?以最理想的状况,聪明的你不难发现,如果选择场景二,其实是选择延续旧的 汽车 使用习惯,即过去100年的习惯再延续100年。如果是场景一,则 汽车 摆脱了「主动」去加油这项行为,是一种「新时代」下的出行方式。

以中国的现状,大量的充电站、充电桩的建设,尤其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以及合资车企充分进入充电桩布局,新建商场已经开始单独开辟充电车位这一点来看,一二线城市的纯电动出行体验是必然优于原有加油的方式。

那在经济不算发达的三四线或者乡村,因为自由灵活性,充电条件反倒比一二线更加理想,人人都住House,随便一根3.5千瓦的插座就能充电。

纯电动出行应该是中国未来的绝对主流,这主要考虑到中国电网在一二三线城市的高度发达,尤其是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电可以到达任何地方。一个城市的用电量极其巨大,充分发挥纯电动 汽车 ,实现「削峰填谷」的目的更加有效。

中国现阶段的发展就是这样,电的来源方式有许多,在能源上也更倾向于「电」这种方式,从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沼气)、地热能(包括地源和水源),只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输电网,就打通了全部。

第三、氢能

氢能有两个优点:

1、干净卫生,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

2、氢气在燃烧时比汽油的发热量高。这决定了氢能的用途。

关于第一点,结果确实如此,但同样有一个来源的问题。就如同发电一样,如果污染制氢,就另当别论了。至于第二点,这是氢能最大的优势。

只可惜,消费者可能只看到最终的结果,没看到整条产业链的因果逻辑,这条产业链包括了,氢从哪里来,氢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制氢?这一系列的疑问。

简单从氢的来源入手,氢大概来自五个方面:副产品氢气、化石燃料制氢、电解水、生物能源制氢以及太阳能。

在冶铁、制碱等高温工业领域中,常常会产生副产品氢气,但这种氢气并非是最终目标,所以这部分氢气规模、成本、品质方面比较差,而且冶铁企业产生的氢气大都自给自足,很少外售,制碱企业或许会出售,但是制碱需要的盐、水和电,本质上这是一种高成本、低纯度的方式。

化石燃料制氢就类似于发电了,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转换成氢气,当然也可以转换为电。

电解水,分电解盐水和电解纯水两种方式,就是电能转化为氢能,纯度很高,但成本很高,而且两种能量之间的转化率不可能是100%,有能量损耗。

生物制氢尚在初步阶段,也不成熟,主要依靠农作物、木材等碳水化合物材料,焦点主要集中在产氢酶上。

太阳能制氢主要取决于光,而对光的应用在主要在光、热、电等几个方面,在光参与的绝大多数制氢途径中均有水的参与,还是依循水的电解和分解过程。

除去上述几个方面,还有其余方式,比如氨制氢,但在整个制氢技术中,越低碳的制氢方式,将越来越受到青睐,而在前期氢能源的普及过程中,还是会大量使用并依赖石化燃料制氢的方式。这一点和「电」的现状基本一致,所以不要以为氢有多冰清玉洁似的。

写到这里,相信许多消费者就已经很清晰了,几乎所有制氢的手段都可以应用到发电上。也就是说发电和制氢是一种主观上的选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

第四、氢的优势

氢有两方面优势,第一个优势就是「氢气在燃烧时比汽油的发热量高」;第二个优势是氢在自然环境中是特别常见的一种元素。第一个优点让氢展现出来强大的储能优势。用氢气储能至少比电池储能有两方面优势。

氢气的能量自然流失很少,电池充满电之后随时间会逐渐流失;

氢气作为储能介质,比电池成本低很多。

这项优点决定了,氢气可以作为新的能量运输介质,比如从能量发达的地方运输到能量不发达的地方。这种情况适用于日本这种本身需要能量进口的国家,也同样适用于地震、火灾、水患的现场。比如研发固体式燃料电池,运抵灾难现场,加注氢气就可以立即发电。

每家一个小型发电站,不是梦。

可是在中国这么庞大的基础设施面前,氢能这项优势很小,最多只能作为应急使用。以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高效率运作,灾难现场通常一两天就能恢复供电。但在日本这种电力很吃紧的国家就很有效,甚至可以常态化运作,以后日本居民不用交电费,每月固定加氢气就好了。

这是中国不太能发挥氢气最大优势,而日本喜欢氢能源的原因了,中国的基础建设实在太庞大,根本没必要再绕一圈氢。(即便是氢,最后也还是转化为电)。

对日本这样的国家来说,发展氢能源的优势就大了,因为日本一直需要进口能源,过去是石油,现在不想进口石油可以进口氢气。

比如澳大利亚有大量的褐煤,煤化程度很低,进口褐煤很没有性价比,日本就可以在澳大利亚建厂,把这批褐煤制成氢气,然后通过川崎重工液化氢气运到日本国内(日本还发展了二氧化碳捕捉技术,说是能埋到海底世界)。

再比如俄罗斯地广人稀,西伯利亚高气压可以有大量风能利用,日本可以在俄罗斯建企业,将风能转化为氢能,然后运输到国内。

用很低的成本搜刮那些利用率很低的非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解决像日本这种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况。

以中国这种能源优势和国内强大的输电网络,发展氢能需要发展和突破的技术太多了,不说前面的制氢,光运输氢气就有短途运输的高压氢气(14.7MPa-19.6MPa,19.6MPa以及超高压45MPa)、长途运输的液化氢气(-253 ,体积缩小800倍),对设备要求不高的有机物运输(与芳香族有机物反应,体积缩小500倍)三种方式。每项技术都可能出力不讨好,所以中国整体还是以电为主,但氢能源的未来具体怎样谁也不敢保证,或许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国家也给予了支持。

第五,氢能和电能的弊端。

纯电动 汽车 发展下来有一些问题,比如废旧电池的污染和回收等等状况,同样电池制造大量依赖「钴」,但氢能源 汽车 发展下来其实也依赖「铂」。本质上可以称之为两种稀有金属的竞争,虽然电池企业和氢能源企业都宣称在努力摆脱「钴」和「铂」的限制,但都没有确切时间表。

现在问新能源 汽车 究竟是电能还是氢能的天下,属于一个预测问题,很难有确切回答,但这个问题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电能丰富的国家是纯电动,氢能丰富的国家是氢能源。

此外,就现状而言,还没看到日本有在除美国和本土以外发展氢能源的计划。就酱。

畅快的咖啡
重要的乐曲
2025-04-08 23:15:22

因为现在的石油降价,而且最近还遭受了恐怖袭击油田的事情,导致了阿联酋的能源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于是阿联酋必须要启动最大的太阳能农场,让自己的能源能够得到利用,而且现在的阿联酋也在面临经济转型的难题。

该设施使美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场569兆瓦的“太阳之星”相形见绌,仅与拥有几个独立的太阳能发电场的太阳能公园相媲美。根据官方信息,它可以通过多达320万块太阳能电池板为9万人供电。结果,它将抵消总计达100万吨的排放量,这相当于从道路上拆除20万辆汽车。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在各种前沿项目上的巨额支出而著称,并没有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停留。今年早些时候,阿布扎比气候变化和环境部长宣布了另一个更大的太阳能项目。这位官员说,它的容量为2 GW,无需进一步说明。唯一比这个更大的项目是沙特阿拉伯在麦加规划的2.6吉瓦设施。

当人们想到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时,虽然几乎不是想到中东的第一个地点,但该地区正在缓慢而肯定地发生变化。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在2月份发布了一份报告,称仅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就计划在2020年代初之前安装多达7吉瓦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

未来的能源属于新能源的时代,阿联酋也是瞄准了这个发展,现在开始针对新能源进行不断发掘研究,如果后面阿联酋能够发展出新的能源,那么阿联酋依旧还是那个土豪的国家。

谦让的柠檬
贪玩的冰淇淋
2025-04-08 23:15:22
因为地球能源是有限的

我们利用能源,消耗的是能源的集中程度。比如:我们开采铁矿,使用铁制品。但是铁即使被氧化了,也还是铁元素。铁原子的数目,在使用中不会变少,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矿产资源呢?因为我们消耗的不是铁矿中的铁,而是铁矿中的矿。我们在使用铁制品时,把铁原子从较集中的铁矿中,分散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消耗的是铁的集中程度。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宏观现象的发展是有方向的,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发展。越集中,熵越小,混乱程度越小;越分散、越均匀,熵越大,混乱程度越大。当我们把铁分散到世界上各个角落时,就难以再把铁集中起来(至少需要花很大力气),就像你把米洒在地上很容易,但是要把米一粒一粒再捡回来,就很不容易了。我们使用能源和各种矿产资源就像洒米一样。

热情的板栗
轻松的刺猬
2025-04-08 23:15:22
在自然条件方面沙特拥有开发太阳能、风能的良好自然条件。

沙特位于北纬20度到30度的西亚地区的阿拉伯半岛,日照条件充足,平均日照量达到2200千瓦时/平方米。根据沙特阿卜杜拉国王原子能和可再生能源城的研究数据,沙特的风能集中在东部波斯湾、西部红海沿岸以及西北部地区,风力资源较为充足。

沙特阿拉伯王国通称沙特阿拉伯(台译沙乌地阿拉伯),简称沙特。沙特实行自由经济政策,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巴林、卡塔尔等国接壤,首都利雅得,国土面积225万平方公里,人口3617万(截至2022年9月),其中沙特公民约占6百分之62,全国分为13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