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2012年到现在的发展
增长达到86%。根据查询新能源官网得知,新能源汽车2012年到的发展增长达到86%,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
2012年,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收获的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突破3万辆,混合动力客车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体系跃升到新阶段、保有量突破万辆,私人购买纯电动轿车突破5000辆,启停式混合动力轿车推广超千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总体驶入快车道。
2012年,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顶层设计、技术创新行动硕果累累的一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06-2020)》、《“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多项指导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规划,并部署相应的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和前沿技术创新项目。
2012年,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科技部继2011年投入约8亿元专项资金,全面部署并启动“十二五”电动汽车科技创新外,2012年再次安排约4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电动汽车科技创新。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启动,在整车、动力电池方面,累计部署超过40亿元的技术创新工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8个动力电池、8个商用车、11个乘用车项目的产业技术创新,再次将中国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规模和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2012年,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持续深入的一年,混合动力客车整车、客车及乘用车用深度混合动力系统技术平台、规模化及自动化动力电池生产体系及装备、超级电容、混合动力客车AMT变速箱等取得了巨大进步。以华晨汽车为代表的整车企业,将加强起动机方案的启停式混合动力轿车规模推向市场,实现千辆级销售以天津松正、南车时代电动车为代表的混合客车动力系统集成单位,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又各自差分,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平台,支撑中国混合动力客车的规模应用,引领世界范围内混合动力客车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以郑州宇通、深圳五洲龙、湖南南车时代电动车、厦门金旅、恒通客车、中通客车为代表的整车企业,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混合动力客车整车产品,并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程中的25个试点城市推广超过10000辆,株洲市实现全市区范围内公交车混合动力化,深圳、杭州、南通等试点城市的新能源公交比重超过20%。2012年,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启动混合动力客车全国范围推广专项,安排近20亿专项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常规混合动力客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连续3年的下降趋势。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搭载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新车市场占比达20%。
_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从2021年汽车销量情况来看,第一季度由于同期基数较低,汽车市场同比呈现快速增长,第二季度增速有所放缓,第三季度受芯片供给不足影响最大,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第四季度明显恢复,好于预期,确保了全年稳中有增的良好发展态势。
对此,付炳锋表示,新能源汽车成为今年车市最大亮点,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的新发展阶段,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为“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预计今年汽车总销量同比增长5%左右乘用车方面,2021年,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40.8万辆和2148.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1%和6.5%,增幅高于行业增速3.7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在国内强大的消费市场促进下,我国乘用车市场已经连续7年超过2000万辆。
与此同时,2021年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67.4万辆和479.3万辆,同比下降10.7%和6.6%。从全年商用车走势看,一季度由于同期基数较低,产销呈现大幅增长,二季度开始销量同比下降,下半年下降趋势更加明显。
“我国汽车产销总量已经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并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付炳锋认为,我国作为汽车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正向汽车强国迈进。
中汽协预计,2022年我国汽车总销量预计将达2750万辆,同比增长5%左右。其中,乘用车为2300万辆,同比增长7%;商用车为450万辆,同比下降6%;新能源汽车将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42%,市场占有率有望超过18%。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继续领跑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全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13.4%,高于上年8个百分点。
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4.2万辆和291.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0.1万辆和60.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4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完成0.2万辆,同比呈现增长。
付炳锋表示,从新能源汽车走势情况来看,全年保持了产销两旺的发展局面,3月份开始月销量超过20万辆,8月份超过30万辆,11月份超过40万辆,12月份超过53万辆,表现出持续增长势头。2021年,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售247.6万辆,同比增长1.7倍,占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4.3%。
新造车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细分市场上有所表现。2021年,新造车企业共销售汽车94.7万辆,同比增长2.2倍,市场占有率为3.6%,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销量之外,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创新成果领域同样亮点纷呈、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接近300瓦时/公斤、系统能量密度超过200瓦时/公斤,智能网联汽车车载基础计算平台实现装车应用,人工智能芯片算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明显提升。2021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954.3万辆,同比增长23.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4%,接近历年最好水平。
同时,重点企业集团市场集中度保持平稳。2021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2262.1万辆,同比增长1.7%,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6.1%,低于上年同期1.8个百分点。
1)十年目标:产销累计突破500万台
虽然目前我国能够实现新能源汽车量产的企业还较少,产销也不过万余台,但是这似乎并没有成为工信部制定未来10年新能源发展目标的障碍。《规划》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乘用车年产销量的50%以上,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为了突出该《规划》的可实施性,工信部还将总体目标细分为两个阶段目标,即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初步实现产业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化;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万辆以上;混合动力汽车实现产业化,基本掌握先进内燃机、自动变速器、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具有自动起停功能的微混系统成为乘用车标准配置,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达到5.9升/百公里。
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0万辆; 混合动力汽车大规模普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内燃机、自动变速器、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广泛应用;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乘用车年产销量的50%以上;汽车燃油经济性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达到4.5升/百公里。
2)主要任务:突破电动电池瓶颈
按照《规划》的要求,我国新能源车发展路线为,以纯电动汽车(纯电驱动)作为主要战略取向,近期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然而发展纯电动车,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是三个需要突破的核心技术。
为此,《规划》将突破电池瓶颈作为了未来十年的一个研发重点。《规划》指出,未来10年,要突破动力电池核心技术,提高电池性能和寿命,降低成本。开发新型正极材料和高容量合金负极材料,加强电池管理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提高电池比能量;重点开展电池优化设计、工艺创新和装备改进,提高电池及关键材料的生产一致性;开发电池自激活电压控制和热控制等新技术,提高电池安全性;以改进电极材料循环性为重点开发长寿命电池体系;提升电池材料低成本制备技术,推进电池零配件和系统组合件的标准化和规模化,降低成本。
同时,《规划》规划还要求,要全面构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自主发展体系;扎实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到2015年,公共领域试点城市数量达到30个以上,私人购买试点城市数量达到20个以上;健全标准体系,2012年前,基本建立与产业发展和能源规划相适应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标准体系;开展充电设施建设,建立以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为主的充电系统,为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做好准备。
3)保障措施:财税双管齐下
为了保证在2020年之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总量达到500万台的水平,该《规划》还对保障措施从财政、税收、奖罚措施、管理制度等9个方面进行了细化。
《规划》指出,2011-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2011-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其中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比例,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50%。
在税收方面,2011-2020年,购买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免征车辆购置税。2011-2015年,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2011-2020年,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3%。新能源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100%加计扣除。
同时,在融资方面,国家将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企业(公司)债券等,充分发挥现有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功能。
此外,国家还准备将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列入有关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目录),享受国家关于自主创新产品、节能产品等政府优先采购的扶持政策。各级政府及公共机构,实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强制性采购,逐步扩大采购规模,至2015年新能源汽车采购比例不得低于10%,节能汽车不得低于50%。
4)产业格局:两大5小集团形成
虽然《规划》要求在十年内实现新能源车量产,但是,依然要防止一哄而起,避免低水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防止产能过剩问题出现。
《规划》指出,到2020年,培育形成1-2家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3-5家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超过5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
到2020年,培育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亿瓦时、具有电池关键材料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分别形成2-3家锂离子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骨干生产企业。
重点培育和分别形成2-3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驱动电机、自动变速器骨干生产企业。重点支持整车企业联合新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1家汽车电子和1家电力电子功率元器件专业化企业集团。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团(600104.SH)、蔚来-SW(09866.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销规模、竞争格局、渗透率
行业概况
1、定义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指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活动的企业集合。
新能源汽车按照能源供给和应用领域,有两种分类方式,具体如下:
2、产业链剖析:大型企业已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等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来看,上游企业包含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大洋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有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国产企业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外资厂商而下游主要有国家电网、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市场服务商。大型企业如比亚迪等,已经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行业发展历程
“八五”期间,政府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展开了对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随后电动汽车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历经了一系列策划之后,201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从试点到全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历经转型阶段,由“政策导向性市场”逐渐向“市场导向性市场”转型。
行业政策背景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规划涉及购置补贴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电池充电桩配套产业政策等,部分汇总如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汽车供需水平较为平衡
受益于政策的优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开始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上升随后2016、2017年受到骗补事件及补贴倒退的影响,产销量增速放缓。至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敲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0年基础上再退坡2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爆发式增长,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2022年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补贴政策也是企业在2021年加大生产力度的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2012-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28万辆到2021年的352.1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
2012-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呈现波动性,范围在95%-103%之间,在合理的范围内小幅波动,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供需较为平衡。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为99%。
2、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
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口规模呈扩大趋势。2021年全年进口新能源汽车14.37万辆,同比上升10.03%。
注:海关总署的新能源汽车统计口径包括混合动力客车(10座及以上)、纯电动客车(10座及以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纯电动乘用车。
2017-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车22.29万辆,同比下降12.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及出口金额都大幅上升,总计出口量55.46万辆,同比增长148.8%,在出口金额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金额为10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6%。
2017-2020年,我国新能源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首次大于进口额,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
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速上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在2015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整体汽车行业里的占比首次突破1%关卡,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13.4%,较2020年大幅上升。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其次为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亦较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数据截至2022年9月14日。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其中不乏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小鹏汽车(09868.HK)等龙头企业。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亦较多,有亚星客车(600213.SH)等上市企业,安徽省有蔚来-SW(09866.HK)、江淮汽车(600418.SH)、安凯客车(000868.SZ)、汉马科技(600375.SH)等上市企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
2、企业竞争格局
依据乘联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第一位的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达到58.4万辆其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实现零售销量43.11万辆排名第三的是特斯拉中国,实现零售销量32.07万辆,其他企业排名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政策退坡,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市,市场进入转型阶段,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如下:
2、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接近800万辆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太平洋汽车网】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定义在我国是一个不断更新变化的过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所覆盖的车辆类型范围也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其定义和内涵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同时也越来越科学规范。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定义的变化历程。
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为国家“十五”期间“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发展的战略,提出了“电动汽车”这个名词。
2006年“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战略,分类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2009年7月1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文件中,第三条: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分类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2012年7月10日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文中,继续沿用了新能源汽车这个名词,分类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主要特征是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
2016年10月20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第26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此规定中再次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本规定所称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
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新能源汽车的种类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动力汽车等。
国家2012年6月颁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本规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国内没有产品,目前国内可以享受财政补贴。免征车购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主要是纯电动汽车、插电混动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车型除了乘用车还有商用车,许多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大巴都可以享受国家财政补贴。
纯电动汽车指完全采用可反复充电的动力锂电池驱动的汽车,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比亚迪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在纯电动汽车方面,比亚迪推出的产品有续航里程达400公里的e6乘用车、续航里程300公里的腾势轿车,续航里程250公里的电动大巴K9,还有纯电动清扫车。北汽新能源推出的系列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从150公里到260公里。江淮、奇瑞、东风日产、众泰、知豆等国内汽车厂家都推出了自己研发的纯电动汽车。国内在售的进口纯电动汽车主要有特斯拉和宝马i3。宝马i3还可以加装一个小型燃油发电机,就成了增程式电动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一辆车上搭载了两套驱动程序,一套是纯电动驱动程序,一套是有点混合动力驱动程序。目前国内在售的国产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主要有比亚迪秦和比亚迪唐、以及上汽荣威的一款车型。国内销售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还包括一些进口汽车,有宝马i8、保时捷也有一款插电混动车型进入中国市场销售。
增程式电动汽车在纯电驱动系统外,增加了一个燃油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当电力用完后,启动发动机发电补充电力,以提高续航里程。通用汽车研发的雪佛兰沃蓝达是现阶段最成功的一款增程式电动汽车,充满电可以行驶80公里,电力耗尽后燃油发动机发电可以继续行驶450公里。目前国内企业只有广汽集团研发从一款传祺GA5增程式电动汽车。进口的宝马i3有一种增程版,充满电加满油续航里程可以比纯电动版提高一倍,达到320公里。
混合动力属于节能汽车
在百度上检索新能源汽车,会跳出一个“买新能源汽车选混合动力凯美瑞”的标题出来。其实,包括刚刚上市的混合动力卡罗拉和混合动力雷凌,以及混合动力普锐斯,都属于节能汽车,而不属于新能源汽车。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今年有望达到20万辆,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今年国产汽车产销总量有望达到24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还不到1%。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总量中的比例仍然很低。发展先进适用的节能汽车,对于中国汽车领域的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十分迫切。
先进适用的节能汽车技术,包括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变速箱技术、汽车轻量化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没有里程焦虑、不用充电的油电混合动力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不用外接充电,不要更换电池,也没有里程焦虑,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节能汽车。但是,混合动力汽车不属于新能源汽车而属于节能汽车,不能享受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和优惠。
低速电动车不是新能源汽车
所谓低速电动车是指主要采用铅酸蓄电池驱动、采用景区观光车标准生产的车辆,这种车辆按规定不能上牌、不能上路,只能在特定区域内行驶。低速电动车不是按照汽车标准生产的,其碰撞标准无法达到机动车安全标准,因此不能在机动车道行驶。同时,在技术上,低速电动车也不具备对于新能源核心技术的支持。因此,低速电动车连汽车都不是,更谈不上是什么新能源汽车了。
最近,一些低速电动车厂家把自己的产品改称为微型电动车,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微型电动汽车,是在微型汽车基础上,利用纯电驱动的新能源汽车。是依据《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设计生产、符合《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合法产品。
目前,国内在售的微型电动汽车车型,主要有康迪、欧联、知豆d1和d2、奇瑞qqev和奇瑞eq、以及众泰云100等。这些微型电动汽车可以合法上牌照,合法上路行驶。
电动汽车首先是汽车,必须满足汽车的一切标准。而微型车是尺寸最小的一种汽车类型。微型电动汽车由于车身短、重量轻、停车占地面积小,同时又没有污染,是非常适合家庭使用的一款代步工具。但是,低速电动车不属于新能源汽车,也不是微型电动车。
从销量上看,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由2012年末的20000辆增长至1227万辆。2015年以来,产销量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主方向,也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2022年1月 - 7月,新能源汽车分别完成产销327.9万辆和319.4万辆。从技术水平来看,批量生产的单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比2012年提高了1.3倍。此外,充电设施累计数量从2012年底的1.8万个增加到2022年7月底的398万个,建成1625座发电站。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全面市场化发展时期,工信部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新的水平。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迈上新台阶。
从配套环境来看,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充电桩261.7万根、电站1,298座,形成全球最大的充电交换网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国家、地方先后出台了600多项扶持政策,从技术创新、应用、安全监管等方面,形成了动力电池和智能抢点的国家制造创新中心,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创新商业模式,形成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产业发展。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关键技术和配套保障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将研究尽快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延续这样的政策,优化“二重积分”管理方法,提高新系统,汽车用电池操作系统研究的突破,如启动公共领域完全电动汽车试点城市,继续完善的标准体系,加强安全监管,促进行业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其废气排放量比较低。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超过400万辆液化石油气汽车,100多万辆天然气汽车。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被广泛应用于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领域,部分地方政府也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予以支持。
中国新能源汽车定义演变历程
1、根据“十五”和“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主要政策,在2001年有了电动汽车名词,分类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2、根据“十五”和“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主要政策,在2006年有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名词,分类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3、根据《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主要政策,在2009年有了新能源汽车名词,分类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主要特征是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4、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主要政策,在2012年沿用新能源汽车名词,分类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主要特征是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