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新能源产业 > 正文

上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为什么落后

外向的手链
完美的蜻蜓
2023-01-31 21:27:55

上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为什么落后

最佳答案
纯真的乌龟
眼睛大的小松鼠
2025-04-20 05:58:39

上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落后问题,主要原因是因为上海有限的车辆容纳能力和无限的上海人民购车需求出现的矛盾,这也导致了A0级别的新能源车在上海出现管理落后问题。

上海是最早启用新能源牌号的城市之一,对于新能源,上海一直是采用了支持的态度,但是这种态度在现今,开始变成了一种排斥的态度,上海对于新能源开始落后了,并不是因为上海不想接受新能源了,而是上海已经没法再接受跟多的车了。

随着新能源车型的不断更新,各种小型化,城市化的A0级别的电驱动新能源车出现了,特别是五菱神车ev,这种超级低价的车辆,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有太多的新能源车了,而一直将支持新能源车辆,作为优先战略目标的上海,猛然间发现,新能源车已经如同洪水一样,要冲击这个城市了。

新能源车辆的牌照管理制度,让新能源车有了在上海立足的根本,但也是这种管理制度,在面对数量众多的小型低价新能源车的时候,产生了应对不足的问题。所以现在的上海关闭了这种小型车辆在上海的牌照优势,所以上海,在这个新能源汽车的领域,落后了。

最新回答
羞涩的冰淇淋
斯文的帅哥
2025-04-20 05:58:39

有不少人问我上海的新能源汽车的走向,尤其居住在上海朋友,随着内环限制外牌和限制高架通行时间的地方性举措,大家都有点担心上海这样的城市下一步限行的普遍走向。下面我结合《10月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监测月报·乘用车篇》里面的数据来做一些判断。

上海新能源汽车的情况

在上海,如果对比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沪牌来看,已经达到一个零界点。2016-2019年燃油车沪牌投放量分别为 13.2、13.3、13.5、11.2万张,2020 年全年预计达17万张;而2017-2020年(预估)新能源车牌照为5.1万,6.87万、6.05万和10.63万。从结构比例来看,按照这个状态2021年新能源汽车牌照的需求肯定在超过沪牌。

图1?2017-2020年(预估)沪牌燃油车牌和新能源汽车上牌对比

从10月来看,限行政策是10月24日发布的,很有趣的地方正好10月份新能源车的上牌数据只有7260台,是近期的一个低谷。上海地区每个月的新能源上牌数据大概在7000-10000台之间。而按照10月各个车企在上海门店收到的订单量都是翻倍来看,上牌数据有望11月就翻倍到1.8万台,12月突破2万台。

备注:上海新能源汽车车牌对于申请人的资格是有要求的,这个不是随便发的

图2?2017-2020年新能源汽车上牌量

事实上,上海这么多人,从新车量来看,之前一部分沪C、一部分外牌、一部分新能源和一部分沪牌。从2016年到2020年(1-9 月)上海市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分别为69、69、63、60、40万辆,剔除每年新上沪牌车辆,特别是限制来看,这里对新能源汽车是有刚需的。从2020年开始,外牌的保有量会进一步拉低,目前的占比是31.48%,按照当前的情况,限制内环会拉低5%;到限制中环的话,外牌占比会降到20%左右。

图3?现有上海的外牌和总量的关系

PHEV的问题

按照这个趋势,我们也看到了市场的需求,会带动上海的消费者申请绿牌。从结构来看,之前上海新能源车型销量一直是PHEV车型为主,而拐点则是特斯拉在上海拉量,今年2020年1-9月份,BEV车型首次突破60%的占比。

备注:这里有几个数据,今年1-10月,新能源车上牌的总量为6.836万辆,管理中心累计接入57469辆新能源乘用车(这里有滞后效应),其中BEV占比65.7%。

零售数据方面,2020年1-9月,上海市新能源车零售销量58489辆,其中插电混动22102辆,主要包括荣威 ei6、荣威eRX5、帕萨特 PHEV、途观L PHEV、宝马5系 PHEV、卡罗拉插混、比亚迪唐插混、理 ONE、比亚迪宋插混;纯电动36562辆,主要包括特斯拉Model 3、荣威 Ei5、蔚来 ES6、别克 Velite 6、比亚迪汉 EV、小鹏P7、蔚来 ES8、宏光MINI EV、威马EX5。

图4?上海的PHEV和BEV上牌数量占比

上海地区的数据,根据平台监控中心的数据量来看,10月特斯拉的单月接入量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从累计接入量也能看到今年上海地区BEV的占比提高,主要是由特斯拉、上汽乘用车和蔚来三家企业拉起来的。而且合资企业的PHEV,有很大的一批是在上海上牌的。

图5?上海数据中心接入的数据分类

我个人判断上海地区新能源车市场有以下几个走势:

1)上海的新能源牌照发放也会在一个范围内,可能在15万左右,以后新能源车牌也是一个稀缺资源,慢慢过渡到拍卖,应该会和燃油车牌照拍卖的投放数量持平。

2)PHEV目前在上海占比会逐步下降到40%,在总额限制的条件下,PHEV车牌未来单独拍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今明两年如果不想买BEV,建议可以入手PHEV了。

3)由于上海有地方性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因此不是所有的新能源汽车都符合其标准,未来这块的管理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今年看到情况的就是整体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往下走到地方实质性推进,也客观存在一定的筛选。

小结:从当前的状态来看,想要在上海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还是早入手一台新能源汽车为妙,我们家的配置也是要变为一台PHEV和一台BEV的组合。

图|网络及相关截图

作者简介:朱玉龙,资深电动汽车三电系统和汽车电子工程师,著有《汽车电子硬件设计》。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沉静的美女
热心的学姐
2025-04-20 05:58:39
恒大新能源汽车只有七大生产基地分别是广州新能源汽车基地上海新能源汽车基地青岛新能源汽车基地广西新能源汽车基地天津新能源汽车基地郑州新能源汽车基地沈阳新能源汽车基地。下列是关于恒大新能源汽车的具体介绍:1、企业简介:中国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原名恒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恒大旗下上市公司。2020年8月26日恒大健康发布公告称公司名称由恒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更改为中国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戴雷为企业常务副总裁。2、企业业务:2020年8月恒大汽车集团在上海、广州同时发布恒驰首期六款车恒驰正式亮相覆盖了从A到D所有级别以及轿车、轿跑、SUV、MPV、跨界车等乘用车车型。3、企业业绩:2021年3月25日恒大汽车发布2020年业绩并召开线上业绩会。财报显示恒大汽车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75%

轻松的手套
大意的自行车
2025-04-20 05:58:39
“新能源汽车之都”头衔最终会花落谁家?如今,安徽省会合肥市正强势亮相这一争夺者行列。

10月22日,合肥市政府召开第72次常务会议,审议了多个议题。市长凌云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合肥市要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并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合肥造、合肥产、合肥用。

消息介绍,合肥市是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城市。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产业发展不断加快。

和谐的绿草
粗暴的巨人
2025-04-20 05:58:39
新浪科技

31.8万粉丝

关注

行业巨头相继落子中原,郑州搭上新能源末班车?

新浪科技

2022-11-07 17:16新浪网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官方帐号

关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是郑州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新方向。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 宋豆豆 报道

2021年11月,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成立之初便重磅推出了《2021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发展报告》,对十个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沿城市的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了深度分析解读。

今年,21世纪经济报道与汽车之家强强联手,在去年《2021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发展报告》的基础上共同打造的《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拟)将于年底发布,选取城市从去年的10个扩充为15个,核心数据也从规模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等产业端数据,扩充了新能源汽车城市消费能力、消费潜力、消费特征、消费保障等消费端数据。

在报告正式发布之前,我们首先将15个新能源城市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与盘点,在去年《寻找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的基础上,今年的系列报道升级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商业地理》。

最后一站,来到喊出“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口号的郑州。

8月24日,一款荣威iMAX8EV纯电动商务车在郑州经开区量产下线,标志着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年产30万台的整车第二工厂正式投产。

“从2017年9月27日投产至今,我们在郑州已累计生产120万辆汽车了,仅整车不含上下游产业链,上汽在郑州创造的产值累计已超800亿元。郑州基地已成为上汽乘用车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制造基地和最重要的出口基地。”上汽乘用车郑州分公司总经理丁波难掩喜悦。

5年突破百万辆,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是郑州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的一抹靓丽剪影。随着新旧动能转换,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换道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掀开了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回首过去,在21世纪初中国汽车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期,郑州未能抓住乘用车市场的发展红利期,但不可否认的是,郑州也积累了一定的汽车产业基础,拥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郑州基地、海马汽车等6家整车企业以及精益达、比克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150余家。

凝视当下,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高速增长期,看到600公里外的合肥押注蔚来,1000公里外的上海抓住特斯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化身“风投机构”深度参与造车,收获巨大关注的同时,构建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为“合肥们”崛起的重要支撑,郑州开始坐不住了。

在新与旧的裹挟中,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筹码被摆上牌桌,郑州也逐渐开始显露“野心”。从引进比亚迪项目,到宇通集团旗下新能源商用车基地项目开工,再到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二期投产,甚至在官方文件中直接“点名”两家造车新势力——重点引进特斯拉、蔚来,郑州毅然投入到“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竞逐赛中。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认为,目前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尤其是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形成了以宇通客车、新能源专用车(环卫车)为代表的国内领军企业,为做大做强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中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部分产业链供应链不够健全,产业联动性有待提高;二是缺乏乘用车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三是创新投入不够,行业人才缺乏,高层次产业人才供给能力不足形成掣肘;四是充换电站建设缓慢,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配套还需提升,应用场景还需扶持。

再造一个“富士康”?

提到郑州,除了胡辣汤、烩面被津津乐道之外,富士康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12年前,当深圳富士康准备将工厂内迁,落地郑州惊讶了所有人,但也开启了郑州产业升级和城市跃迁的新篇章。

十余年的开花结果,郑州富士康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最直接的影响是GDP和就业。数据显示,自2010年富士康在郑州建厂以来,为约30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此外富士康进出口额一度占郑州进出口总额的近81%。

与之相伴的是相关配套产业接连涌现。富士康进驻的郑州航空港区陆续吸引了3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为郑州举足轻重的千亿级支柱产业。

在富士康的带动下,2018年郑州GDP破万亿,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之后稳中有进,在中部六省省会中仅次于武汉,坐实中部“第二城”交椅。

如果说上一个十年依靠富士康单核驱动,那么下一个十年随着新能源龙头企业比亚迪“落户”郑州,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了新的想象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郑州基地坐落于郑州航空港区南港,与位于北港的富士康遥相对望。

比亚迪和郑州的牵手不可谓不迅速:2021年9月,河南省政府与比亚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9月,郑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在郑州航空港区注册成立;2021年10月,郑州比亚迪7.27亿元竞得郑州4宗约4104亩工业用地;2022年5月,郑州比亚迪竞得约4417亩工业用地。

据了解,比亚迪兴港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由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投资约120亿元,占地约2500亩,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60亿元,计划2023年年内建成投产,达产后总产值100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总产值200亿元,提供约1万个就业岗位。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将以此次项目开工为新起点,持续深化双方战略合作,积极助力河南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事实上,兴港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只是比亚迪郑州生产基地的一部分。目前坐落在郑州航空港区南港的比亚迪生产基地已在建设当中。据推断,郑州比亚迪生产基地建成后,年产能或将达到40万辆。

尽管比亚迪在西安、长沙、长春等多地布局,郑州并非其唯一的宠儿,但比亚迪的落子为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弯道超车提供了新的可能。

除了比亚迪之外,已投产的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第二工厂未来将有更多纯电动、混动车型将布局投产;位于郑州市经开区的宇通集团新能源商用车基地项目已开工,基地建成后,将实现纯电及氢燃料电池全系卡车的规模化生产,预计到2031年,可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一汽解放新能源汽车郑州基地项目完成签约,进一步深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今年8月郑州市政府与汽车玻璃制造商福耀玻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为后者规划500亩左右的用地规模。

不仅如此,河南省在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配套设备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加速布局。9月宁德时代洛阳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中州时代)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40亿元,主要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系统及储能系统生产线。

此外,焦作的电池原材料供应商多氟多、洛阳的动力电池生产商中创新航、许昌的配套设备制造商许继电气等均集中在郑州都市圈内城市,为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较强竞争力。不过需要警惕可能导致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局面,这将不利于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

电动化错失先机,加速追赶自动驾驶第一城

事实上,与许多从零开始追逐风口的城市不同,在这座占地7567平方公里的城市,郑州汽车产业基础并不薄弱。汽车产业成为其确定的战略支撑产业之一,主要布局在郑州经开区、郑州航空港区、中牟县、管城回族区、荥阳市。

有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个汽车制造厂的落地,会吸引数十家、上百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入。”

当下郑州拥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郑州工厂、郑州日产、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海马汽车等6家整车企业,已形成了客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三大整车生产格局,涵盖客车、皮卡、SUV、MPV、轿车、轻卡、中重卡车等系列化的产品体系,整车产能达到161万辆,并引进投建兴港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拥有宇通重工、郑州红宇等专用车企业15家;拥有精益达、比克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150余家,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30%,全市汽车产业规模约2000亿元。

聚焦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之一,郑州第一批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拉开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序幕。

然而,与同为中部城市的长沙、合肥相比,郑州并未把握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发优势。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相关企业近20家,2021年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67万辆,这与2021年排名第一的上海(产量为63.2万辆)有着超出10倍的差距,对于试图跻身第一阵营的郑州而言并不容易。

今年上半年郑州市新能源车产量约1.75万台,仅占全市汽车产量(16.45万台)的10%。同期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2万辆,同比增长30%。

有分析认为,郑州汽车产业的转型起步较晚,主要由于郑州在传统汽车产业上相对发达,若全力押注新能源汽车产业,难免会产生“抢自己饭碗”的顾虑,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郑州并未抢到先机。

不过,随着汽车电气化变革的大幕拉开,燃油车领域蛰伏已久的郑州看到了希望。政府的大力支持、政策的相继落地等顶层设计的加持为郑州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广袤的空间。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中便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建成千亿元级郑开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2022年2月,《河南省“十四五”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中直接“点名”两家造车“新势力”——重点引进特斯拉、蔚来汽车等,宣告河南加入特斯拉第二工厂“争夺战”。

今年5月,河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50万辆、占全省汽车产量的比例超过40%,努力建成30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力争推动全省汽车整车产值达到5000亿元、零部件及配套产值达到5000亿元、销售及增值服务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

除了省级层面的支持,郑州也将野心全部写入规划中。

今年6月,《郑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1-2025年)》发布,鼓励上汽集团、东风集团产品结构调整,布局生产畅销新能源车型,加快推进比亚迪乘用车项目建设,支持其他重点企业加强合作提高产能利用率。“十四五”期间,全市力争新引进2家以上实力雄厚的新能源整车企业。

同期,郑州市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能超过100万辆,动力及燃料电池产能达到15万套,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产能达到10万套,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此外,郑州在2020年便牵头组建城市群申报了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并于2021年底得到正式批复。按照《郑州城市群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实施方案》,郑州将在4年示范期内示范推广燃料电池汽车4445辆,建设加氢站82座。

需要注意的是,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推动汽车产业链发生颠覆性变革。

郑州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部署中大力强调汽车智能化发展,比如《意见》提出,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企业20家以上、50亿元以上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企业2-3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基本构建,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力争达到30%。

目前中原科技城已引入华为河南区域总部、阿里云中原研发交付中心、百度自动驾驶基地、东软华北区域总部等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企业。

此外在无人驾驶公交领域,郑州加入了“自动驾驶第一城”的争夺战。2015年8月,自动驾驶客车在郑开大道上公开路试;2019年5月全球首条在开放道路上运行的自动驾驶公交线路在郑东新区智慧岛开跑;2020年6月,宇通自动驾驶客车在国内开通首条自动驾驶商用智能公交线路;去年底百度自动驾驶公交开启运营,首批投入运营的有10辆,巡航速度为每小时近40公里。

不过,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或发放政策先行区道路测试牌照,或开放自动驾驶测试区域相比,如何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以及加大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切入汽车工业智能化升级,是加速追赶自动驾驶第一城的郑州需要思考的课题。

新能源渗透率显著提升

一个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氛围的驱动。

截至2022年6月底,郑州市汽车保有量约445万辆,在全国各个城市中排名第六。相比整体保有量而言,郑州市汽车的千人保有量成绩更为突出,达到349辆,仅次于苏州,排名全国城市第二位。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千人保有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22年3月,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7.8万辆,新能源汽车千人保有量14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辆),与苏州、武汉水平相当。

2022年上半年郑州市新能源乘用车销量4.5万辆,同比上涨72%,低于全国115%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6%,较2021年同期的渗透率11%已有显著提升,且高于全国22%的渗透率水平。

根据汽车之家平台数据分析,郑州新能源消费关注指数0.95,郑州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关注程度属于“比较关注” ;新能源消费购买指数0.57,新能源购买偏好度处于中等水平。

从具体车型上看,郑州市新能源销售品牌以中国品牌和新势力品牌为主,合计占比达91%。其中,中国品牌占比57%低于全国水平(66%),造车新势力品牌占比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销量排名来看,厂商在郑州的销量断层严重、市场集中度高,上半年销量破万的厂商仅有比亚迪,其他销量均不足5千台。

从车身形式来看,郑州新能源用户更偏好SUV。分级别市场来看,郑州用户对各类SUV的喜好均高于全国。

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趋势和未来的销量空间也让更多经销商积极涌入。根据汽车之家经销商信息数据统计,郑州共448家经销商;其中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91%,略高于全国89%的平均水平。

产业发展需要市场需求作支撑,而市场需求的原始驱动力就是消费。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除了产业端不断发力,如出台《郑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郑州市鼓励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若干政策》等多项政策外,郑州也在加快需求端的拉动。

2022年5月,全国多地通过派发消费券、购车发补贴等方式提振消费市场,郑州官宣发放总额达1亿元的消费券,发放数量近2万份,最高额度8000元。6月1日至8月31日,在郑州市范围内汽车销售企业购买小型非营运车辆并完成新车注册卡牌手续的消费者,均可申领。

9月郑州再度发放1亿元汽车消费券,共计1.8万份,其中燃油车消费券8千份,共计4千万元;新能源车消费券1万份,共计6千万元,重点支持新能源车购车消费。2022年9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期间,在郑州市各区县(市)指定的汽车销售企业购买5万元以上小型非营运车辆(包括新能源车、皮卡车,不包括二手车交易)的个人消费者(户籍不限)和企业并在郑州市办理新车注册上牌手续的购车者,均可申领。

“真金白银”补贴之外,为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广,郑州市也在进一步加快并提升充电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水平。

《河南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30万辆,力争达到50万辆,全省建成集中式充(换)电站2000座以上、各类充电桩15万个以上。

“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这是今年8月,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透露的郑州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新方向。理想很丰满,但在这一轮新能源汽车竞逐中,能否成就下一个富士康,能否讲述新的郑州故事,需要时间和市场给出答案。

132

23个金币已到账

金币可兑换现金

立即提现

展望2023年,汽车行业2022年上险复盘:政策助力,新能源高增长

远瞻智库

关于新能源车,车主们最想吐槽的10件事,有没有你的一票否决项?

二师兄玩车

8评论

特斯拉2023生产目标180万辆,平均售价将高于47000美元,毛利率将高于20%

蓝鲸财经

看更多热点资讯

大力的小蘑菇
会撒娇的星星
2025-04-20 05:58:39
133亩。计算得知上海时代新能源战地133亩。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大力的铃铛
老迟到的歌曲
2025-04-20 05:58:39

苏州市、徐州市、宿迁市、上饶市、松原市

1、苏州市

苏州,简称“苏”,古称姑苏、平江,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风景旅游城市。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5个区、代管4个县级市,总面积8657.32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477.6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75万人,城镇人口827.7万人,城镇化率77%。

2、徐州市

徐州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部、江苏省西北部,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两大干线在此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徐州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教、文化、金融、医疗和对外贸易中心,也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北翼重要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国际新能源基地,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

3、宿迁市

宿迁,简称宿,别称水城,古称下相、宿豫、钟吾等,江苏省地级市,宿迁位于长三角北翼,江苏省北部,是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处徐州、连云港、淮安中心地带。宿迁是江苏省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辐射的重要门户城市,是徐州都市圈、江淮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一带一路节点城市。

4、上饶市

上饶,古称信州,江西省下辖设区的市(地级),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北纬27º48´~29º42´,东经116º13´~118º29´之间,属内陆区域。东联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处于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区交汇处。有“上乘富饶、生态之都”、“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门户”之称。

5、松原市

松原是吉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处哈尔滨、长春、大庆三角地带,松嫩平原南端,坐落在美丽的松花江畔,南与长春市、四平市为邻,西与白城市、内蒙古通辽市接壤,北隔松花江与黑龙江省大庆市相望。与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一起被称为“中国北方经济增长四小龙”。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苏州市

百度百科-徐州市

百度百科-宿迁市

百度百科-上饶市

百度百科-松原市

想人陪的橘子
无聊的雨
2025-04-20 05:58:39

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确实越来越成熟了,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它的适用性就不一样,而且对不同的人群需要来说,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也不一样,所以优点缺点它有很多,但是自己能想到的其实有限。

首先就是使用的方便性上来说,这个新能源汽车它本身是蓄电的,基本上纯电动的,在刚买来的较短的时间内都没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延后,它的蓄电量会快速下降,如果说路程比较远的话,你连空调都不敢开,因为你担心这点这样不能支撑你回家,而且它的适用性有问题,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在二三线城市都没问题,但是在小县城这种充电桩就不是那么普及。没有充电桩他就不能及时补充电能,但是传统的燃油汽车就比这个好很多。

其实就是跟传统燃油汽车的比较传统的人由汽车能源补充方便,动力稳定,技术成熟,价格低,这个都是有点新能源汽车在这方面没有那么大的优点。但是在一些大城市新能源汽车有着自身足够好的优势,比如充电桩这些基础设备普及率比较高,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优惠价,可以优先上牌,然后道路技术设施这方面也不需要有太过强劲的动力,所以在大城市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就会比较高。

乱七八糟的说了这么多,大致能想到的也就这些了,因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从刚出来到现在确实做了很大的进步,比如蓄电量上延续,动力等级上都进行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如果是同价位的话,传统的燃油汽车现在仍然占据相当大的优势,除非说你在大城市考虑上牌照的问题才特别喜欢新能源汽车,因为很低的价格你就可以买到一辆代步的传统燃油汽车,但是新能源汽车却没有那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