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东南亚哪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最大

羞涩的微笑
合适的睫毛膏
2023-01-31 20:09:33

东南亚哪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最大?主要有哪些矿产?

最佳答案
斯文的薯片
纯真的犀牛
2025-04-21 01:01:56

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最大产地。

由于历史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东南亚地区的地质工作程度总体较低。但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包括:石油、天然气、煤、铜、金、镍、铝、锡、钛,锑、银、钾盐、石膏、重晶石和磷,以及铁、锌、铅、铬、锰、钴、高岭土和膨润土等。

最新回答
温婉的鞋垫
唠叨的战斗机
2025-04-21 01:01:56

世界第三大岛

加里曼丹岛也叫婆罗洲,地处马来群岛中心,位于北纬7.8度至南纬6度之间,赤道穿过中部,东隔望加锡海峡与苏拉威西岛相望,东北部临苏禄海,北临南海,南隔爪哇海与爪哇岛相望,西隔卡里马塔海峡与苏门答腊岛、勿里洞岛、马来半岛相望。加里曼丹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有卡普阿斯山脉、依兰山脉、马勒山脉等山脉,沿海多为平原;位于该岛东北部的海拔4095米的基纳巴卢山是全岛最高山峰。加里曼丹岛为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具有全年高温多雨的特点,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岛上河流众多,河长超过500千米的河流有卡普阿斯河、马坎哈河、巴里托河和拉让江;卡普阿斯河源于中部山地,自东北向西南流经印尼西加里曼丹省注入南海,全长1143千米,流域面积9.8万平方千米,是加里曼丹岛最长河流,也是印度尼西亚最长的河流和世界最长的岛上河流。马哈坎河自中部向东南注入望加锡海峡,全长980千米,是加里曼丹岛第二长河。加里曼丹岛位于亚欧板块的南部,地质稳定,无火山,也鲜有地震。

加里曼丹岛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加里曼丹岛中南部(印尼东加里曼丹省、印尼南加里曼丹省)一带有大量的褐煤、次烟煤矿床,目前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在100亿吨以上,占印度尼西亚已探明煤炭总储量的60%左右(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煤炭储量最多的十个国家之一)。印度尼西亚目前是世界第四大煤炭生产国和主要煤炭出口国,2019年生产了6.1亿吨煤炭(2/3的煤炭产自加里曼丹岛);印度尼西亚生产的煤炭2/3供出口,主要出口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2019年我国从印度尼西亚进口了1.38亿吨煤炭。加里曼丹岛北部沿海及大陆架、东部沿海马哈坎河三角洲一带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东加里曼丹省是印度尼西亚三大油气区之一(印度尼西亚三大油气区是东加里曼丹油气区、爪哇油气区和苏门达腊油气区),占全国天然气总储量的1/3左右,有著名的巴达克油田等(印度尼西亚天然气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1位、东南亚首位)。加里曼丹岛北部陆地及近海的南海油气区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油气区(马来西亚天然气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5位、东南亚第二位)。文莱的油气资源也极为丰富。

婆罗洲岛上的居民

加里曼丹岛是世界唯一分属三国的岛屿(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三国),73%的土地属于印度尼西亚,26%的陆地属于马来西亚,文莱占有该岛0.9%的土地。加里曼丹岛北部在行政上属马来西亚的两个州——沙巴州和砂拉越州,这里也称东马来西亚(简称东马);加里曼丹岛的中南部在行政上属印度尼西亚的5个省——东加里曼丹省、北加里曼丹省、南加里曼丹省、中加里曼丹省和西加里曼丹省,总称印尼加里曼丹地区。加里曼丹岛现有约2000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千米不到3人,是人口稀疏地区;其中居住在东马的人口有660万,居住在文莱的人口有43万,居住在印尼加里曼达地区约有1300万。

加里曼丹岛居民以马来族、达雅族、班查族、爪哇族、华裔等民族为主。达雅族是加里曼丹岛的原住民,现有人口800万左右,占全岛总人口的近40%;达雅族也叫达雅克族,主要居住在加里曼丹岛的内陆,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讲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达雅语,原以采集狩猎为生,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豆类、红薯、油棕榈、天然橡胶、椰子,村寨周围栽种芒果、木瓜、香蕉,也饲养猪、羊等牲畜,沿海达雅族从事捕鱼、采集燕窝等生产活动;达雅族传统上信奉祖先崇拜,现多数信奉基督教;达雅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每个家庭5~6口人;达雅族的传统民居是高脚长屋,一个长屋可长达200米,每个长屋可居住几十户人家;一个达雅人村寨通常由1~8个长屋组成。达雅族有若干个分支,其中居住在加里曼丹岛西北沿海一带的人是伊班人(也叫海达雅人),讲与马来语十分相似的伊班语,多以海上捕鱼为生,擅长造船、竹编、藤编,多数信奉基督教。

马来族是加里曼丹岛最大的非土著民族,全岛总数在200万以上,主要集中在北部、西部沿海;马来族是文莱达鲁萨兰国的主体民族,占该国人口的2/3;东马来西亚居民中约1/3是马来族。马来族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肤色浅棕,头发直长,体毛稀少,眼睛较大,鼻子高而直,身材中等偏低;马来族讲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马来语,大多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

加里曼丹岛东南沿海低地多是班查族,讲与马来语相似的班查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以种植水稻、天然橡胶、油棕榈、胡椒等作物,兼营渔业,文化上受达雅族、爪哇族影响较大。印尼南加里曼丹省约3/4是班查族。爪哇族是印度尼西亚最大民族,在南加里曼丹省、东加里曼丹省人数较多,占东加里曼丹省总人口的13%,是该省第二大民族。

婆罗洲热带雨林

加里曼丹岛70%以上的地区覆盖着热带原始森林,盛产大叶黄花梨、印茄木、婆罗洲铁木、柚木等优质木材,是印尼和马来西亚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印茄木是苏本科印茄本属的高大乔木,俗名铁梨木、南洋木宝,菠萝格,只生长在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马来半岛热带雨林中,最大树高45米、胸径1.7米;木材具有密度大、材质重、防腐防虫的优点,心材红褐色、淡栗褐色,是制作高级家具、地板的优质材料;印茄木被定为马来西亚的“国树”。大叶黄花梨学名“长叶鹊肾”,别名“印尼黄花梨”、“黄金黄花梨”,是一种主要生长在加里曼丹岛海拔300米以下的低地雨林中的高大乔木,要生长500~800年才能成材;大叶黄花梨木材具有密度高、材质重、纹理绚丽、有轻微木香、入水即沉的优点,是一种可与我国的海南黄花梨(降香黄檀的俗称)齐名的世界名贵硬木。加里曼丹岛雨林中生长着如单叶省藤等1000多种藤,这里的藤非常粗壮、饱满,最粗的藤条有6厘米,最长的藤条长达180米,是制作藤家具的优质原料。藤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森林中的一种棕榈科攀援藤本植物,全球有10000多种;单叶省藤是棕榈科省藤属攀援藤本植物,藤条一般长度在25米左右,直径在3~4厘米,主要生长在婆罗洲、苏门答腊岛的热带雨林中。印度尼西亚是全球最大的藤条生产国、出口国,绝大多数产自加里曼丹岛。

加里曼丹岛雨林中还有一种世界最大的花——婆罗洲大王花,它是大花草科大王花属的肉质寄生草本植物(有婆罗洲大王花、马尼拉大王花、壮丽大王花、阿诺德大王花等20多个种);婆罗洲大王花寄生在婆罗洲雨林落叶堆积层的树根上,没有地下茎和叶片,盛开的花由5个多浆汁的花瓣组成,每片花瓣厚5厘米、宽30厘米,整个花冠直径50~90厘米,总重约10千克。马来王猪笼草是只在婆罗洲沙巴州基纳巴卢山海拔1500~2650米一带生长的猪笼草科猪笼草属的肉食性藤本植物,别名王侯猪笼草、拉贾猪笼草、巨型马来西亚猪笼草,茎通常沿地面生长,叶柄的末端都有笼蔓,笼蔓尖端是一个一般不超过200毫升的捕虫笼,但一些个别的捕虫笼可高达40厘米、容积达3.5升(可装下2.5升的消化液),捕虫笼上有大量的蜜腺,可以诱捕小型脊椎动物甚至小型哺乳动物(主要捕食昆虫),猪笼草属中捕虫笼容积最大的种(全球猪笼草属有马来猪笼草、莱佛士猪笼草、宝特猪笼草、美琳猪笼草等67种);马来王猪笼草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

婆罗洲雨林中栖息着婆罗洲象、婆罗洲猩猩、长鼻猴、马来犀鸟等独有的珍稀动物。婆罗洲象是亚洲象的4个亚种之一(亚洲象有婆罗洲象、印度象、锡兰象和苏门答腊象四个亚种),也叫加里曼丹象、婆罗洲矮象,仅存于婆罗洲的原始雨林中;婆罗洲象的个头比我国西双版纳雨林中的印度象要小,成年雄象身高不过2.5米,尾巴很长几乎陲到地面;野外婆罗洲象的数目估计仅有1500头左右。加里曼丹雨林中还生活着婆罗洲猩猩,它是灵长目猩猩亚科猩猩属的三个种之一(另两个种是苏门答腊猩猩和班达努里猩猩,栖息在婆罗洲海拔800~1500米的低山热带雨林中,体型较大,在灵长目动物中体型仅次于大猩猩,成年雄性体长1.25米,体重75~100千克,因体毛呈暗红褐色也称红毛猩猩,主要吃野生无花果、树叶、蜜果、鸟蛋、昆虫等;婆罗洲猩猩因近年来加里曼丹岛油棕榈种植园的扩张、热带雨林栖息地的大量丧失而数量急剧减少,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及极危动物。婆罗洲猩猩被马来西亚沙巴州奉为“国兽”。长鼻猴是世界唯一的不属于反刍亚目却能反刍的动物,其鼻子特别大,雄性猴子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长越大,最后形成象茄子一样的红色大鼻子(最长鼻子可长7~8厘米),只栖息在婆罗洲的沿海低地森林中;目前长鼻猴种群数目不足2000只,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马来犀鸟是犀鸟科角犀鸟属的一种鸟类,栖息在婆罗洲、爪哇岛、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的热带雨林中,因嘴上有盔突形似犀牛角而得名,雄鸟的眼睛呈红色或橙色,雌鸟的眼睛呈白色,成年鸟体长110~127厘米,重2~3公斤,寿命长达35岁;马来犀鸟有三个亚种:马来犀鸟指名亚种、马来犀鸟爪哇亚种和马来犀鸟婆罗洲亚种;马来犀鸟因在马来西亚数量众多、形态优美、色彩艳丽而深受马来西亚人民的喜爱、崇拜,是达雅族的“战神”,被奉为马来西亚的“国鸟”(也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的州鸟)。

东南亚土豪小国——文莱

文莱早在中国唐代史书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之为“勃尼”,中国明代的史书中记为“汶莱”,14世纪建起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文莱帝国;文莱帝国在16世纪初达到鼎盛,国土包括加里曼丹岛的大部分、苏禄群岛及棉兰老岛一部分,国都“文莱城”在今斯里加巴湾市;18世纪70年代英国势力侵入,1888年沦为英国殖民地,20世纪20年代诗里亚地区发现和开采石油,1941——1945年被日本占领,1971年取得内部自治权,1984年脱离英国独立,定国名“文莱达鲁萨兰国”,"文莱”在马来语中意指“国家”,“达鲁萨兰”的阿拉伯语意为“和平之地、安乐世界”,现为英联邦成员国,政治体制是君主专制政体。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国土面积仅5765平方千米,国土被马来西亚的砂拉越州分为东西两部分,现有长30千米的淡武隆跨海大桥联系(无需通过马来西亚)。人口45.95万(2019年),居民居民中马来裔占总人口66%、华裔占11%、原住民占3.4%、印度裔占2.3%;文莱官方语言是马来语;国民中67%是穆斯林。文莱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14亿桶,天然气储量3900亿立方米,居东南亚各国前三名;文莱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2%,其中80%的森林是热带原始森林。文莱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19年人均GDP27871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国际汇率计),居世界第32位、亚洲第7位(仅次于新加坡、以色列、日本、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韩国和科威特)。文莱经济以石油天然气产业为支柱,石油天然气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40%,石油天然气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90%;液化天然气产量居全球第四位、东南亚第三位,是全球第四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20年世界人类发展报告》,文莱的人类发展指数是0.838,居世界第47位、亚洲第9位(在新加坡、以色列、日本、韩国、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之后),属极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文莱法律规定国家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实行医疗保健和各级教育免费制度;公民受教育程度较高,女性识字率95%以上,男性识字率近98%;目前文莱的人均寿命大77.3岁,是东南亚人均寿命仅次于新加坡的国家。

文莱最大的城市及首都是斯里加巴湾市,坐落在婆罗洲岛北岸的文莱湾,原名“文莱城”,1970年改为现名,现有人口20万(2019年);斯里加巴湾市是“和平的市镇”之意。斯里加巴湾市是文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橡胶加工、炼油、天然气液化等工业;斯里加巴湾市也是文莱的航运中心,斯里加巴湾文莱国际机场是东南亚重要机场之一,年旅客吞吐量在1500万人次,可直飞吉隆坡、雅加达、新加坡、上海、香港、奥克兰、墨尔本、胡志明市、伦敦、曼谷、迪拜等城市。斯里加巴湾市也是东南亚著名的 旅游 城市,著名景点有努洛伊曼皇宫、苏丹纪念馆、东南亚最大的游乐园之一的水晶公园、文莱最大的皇家清真寺——博而基亚清真寺等。苏丹纪念馆于1992年为纪念文莱苏丹登基25周年建造,内有2200个房间,包括清真寺、直升机停机坪、3千米的地下道等,整个皇宫可居住2000位客人,馆内收集的纪念品包括镶有钻石的王冠、华丽的传统御用战车。

沙巴州和砂拉越州

加里曼丹岛北部属马来西亚领土,包括马来西亚沙巴州(面积7.45万平方千米,人口385万)和砂拉越州(12.45万平方千米,人口277万)两个州(马来西亚的一级行政区包括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沙巴州、砂拉越州 历史 上与文莱一起被称为“北婆罗洲”,在1881年以前是文莱王国的领地,1881年至1963年被英国人统治,1963年后成为马来西亚的两个州。东马总面积19万多平方千米,占马来西亚总陆地面积的57%;东马人口660多万(2017年),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1/5。东马主要城市有古晋、哥打基纳巴卢、斗湖、山打根、民都鲁等。古晋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首府,有人口80万,也是东马地区最大的城市;古晋位于加里曼丹岛西部、砂拉越河下游,距海岸约35千米,建有马来西亚最大的炼锑厂,商贸发达;古晋国际机场是马来西亚第三繁忙的国际机场,可直飞新加坡、吉隆坡、广州、香港、斯里加巴湾市、雅加达等城市。哥打基纳巴卢位于加里曼丹岛东北部南海沿岸,有人口50多万,是沙巴州首府及东马第二大城市,是进入马来西亚的“东方之门”;郊区的哥打基纳国际机场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机场,为4F级国际机场,可直飞香港、马尼拉、雅加达、汉城等地。东马地区著名的城市还有民都鲁,位于沙拉越州北部沿海(南海),建有马来西亚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加工厂,民都鲁港还是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输出港之一,民都鲁还以“民都鲁国际风筝节”而闻名于世。山打根市也译仙纳港,位于沙巴州东部苏禄海沿岸,曾是英属婆罗洲的首府,有人口近50万,因华裔占该市人口的2/3而有“小香港”之称;山打根还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木材出口港和主要渔港。

东马有两处世界自然遗产——巫鲁国家公园和基纳巴卢国家公园。巫鲁国家公园位于砂拉越州北部靠近文莱边境处,占地52800公顷,有婆罗洲岛第二高峰——巫鲁山(海拔2377米),有全世界最大的天然石洞及全球罕见的“刀石林”,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巫鲁山国家公园因其生物多样性和喀斯特地貌而闻名,仅维管束植物就有3500多种,棕榈树种异常丰富,已知的就有20属109种;公园内已开放的山洞至少总长在295千米,洞中景观壮丽并栖息着上百万只蝙蝠,公园内的砂拉越洞穴长600米、宽415米、高80米,是已知世界最大的洞穴。基纳巴卢国家公园(也译京那巴鲁国家公园)位于沙巴州东北部,距哥打基纳巴卢80多千米,公园占地745平方千米,因公园内的基纳巴卢山被马来西亚称为“神山”而俗称“神山公园”,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此评价:基纳巴卢国家公园植被丰富,从热带低地雨林到高山森林、亚高山森林和更高处的灌木应有尽有,有5000~6000中植物、300多种鸟类和超过100种哺乳动物,有许多著名的食虫植物及多种兰花,特别是马来西亚猪笼草(马来王猪笼草)。

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地区

加里曼丹岛南部属印度尼西亚,称为“印尼加里曼丹地区”,总面积53.95万平方千米,约占印度尼西亚总土地面积的1/3,行政上为东加里曼丹省、中加里曼丹省、西加里曼丹省、北加里曼丹省、和南加里曼丹省五省(印度尼西亚的一级行政区是31个省和3个地方特区)。中加里曼丹省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区面积最大的省,经济以农业为主,也是印度尼西亚经济最落后的省之一,首府是帕朗卡拉亚(人口不足20万)。北加里曼丹省是印度尼西亚最年轻的一级行政区,设于2012年,首府是丹戎施乐。西加里曼丹省有人口450多万(2018年),首府及最大城市是位于卡普阿斯河下游的坤甸市,人口60多万,也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区第四大城市;坤甸市因地处赤道而有“赤道之城”的别名;坤甸市也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区华裔最多的城市,华裔占全市人口的31%。东加里曼丹省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区经济最强的省,油气开采、炼油等工业较发达,首府三马林达坐落在马坎哈河下游,人口75万,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区仅次于巴厘巴板的第二大城市。南加里曼丹省首府马辰(又名班贾尔马辛)位于婆罗洲岛南部巴里托河及马塔普拉河交汇的三角洲上,因河网密布而有“河城”之称,人口70多万,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区仅次于巴厘巴板、三马林达的第三大城市;马辰始建于16世纪,18世纪后期成为荷兰的保护地,长期是荷属婆罗洲的首府,有橡胶加工、木材加工等工业;郊区有马辰沙姆斯丁努尔国际机场,年旅客处理能力在1000万人次;马辰港面临爪哇海,是印度尼西亚主要海港之一,是印度尼西亚主要的煤炭、橡胶、棕榈油、木材、藤条、胡椒输出港。

印尼加里曼丹地区最大的城市是三马林达以南120千米处的海港城市巴厘巴板,有人口85万(2019年),也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区最大的工业和金融中心,近海有大型油气田,有炼油、木材加工、造船等工业。巴厘巴板与三马林达之间建有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印尼加里曼丹地区唯一高速公路),这是巴厘巴板郊区有印度尼西亚东部地区最大的国际机场——巴厘巴板苏丹阿吉穆罕默德苏莱曼国际机场,可直飞雅加达、万隆、坤甸、马辰、新加坡等城市,年旅客处理能力在1000万人次;巴厘巴板港濒临望加锡海峡,可泊3.5万吨的海轮,是印度尼西亚主要的石油、液化天然气、煤炭、木材输出港。

落寞的早晨
幸福的抽屉
2025-04-21 01:01:56

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印度,科威特,智利,巴西,澳大利亚,东南亚,

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有:煤,石油,铁, 铜,镍, 铝土,铅锌

1、日本的铁矿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煤炭主要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美国。

2、煤炭,石油主要来自中国,沙特,美国等

3、铁来自中国和澳大利亚等

4、铜来自澳大利亚,非洲,美洲

5、镍和铝土来自美洲和澳大利亚等

6、铅锌来自澳大利亚,南美(智利,阿根廷等)

7、小麦棉花主要从中国、美国、印度、埃及和乌兹别克斯坦等过进口。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地带)。主要有京滨(东京---横滨),名古屋(名古屋为中心),阪神(大阪--神户),濑户内(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州五大工业区。

聪慧的橘子
淡淡的店员
2025-04-21 01:01:56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进口国。

原因:日本的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严重不足。

日本的石油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

日本的煤炭主要来自中国、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拉美各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国,铁矿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巴西等国。

复杂的铃铛
能干的蚂蚁
2025-04-21 01:01:56

1942年,日本仅仅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南方作战”东南亚地区战役的胜利,几乎整个东南亚地区都已经被日本人所控制,惨遭战火荼毒。在当地的政府军战败投降之后,日本对于当地实行了严苛的军管制度,进行物资管制和经济掠夺。以高压手段强迫沦陷区的百姓缴纳大量的赋税,为日本法西斯隆隆作响的战车填充燃料。而当地原本的资源也被日本以极低的代价强行夺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日本残酷的军管制度

日本人的贪婪和残暴在其入侵我国东三省时就已经显露无疑,它通过扶植伪政权的方式出台了一系列资源掠夺法令与制度。其中对于百姓伤害最大的就是“粮食出荷”制度,日本人通过这一制度掠夺了东北大量的粮食。据资料记载:

“粮食出荷制度,日语意思为‘出售’,中国人叫‘出荷粮’。粮谷出荷的方式是先由伪满政府召开伪省长会议和省次长会议,确定当年度的‘搜荷’方针和各省的‘搜荷’数量。然后,各省再分配给所属的各市、县、旗,依次分配给各街、村,最后分配到各农户,秋后按规定的数量强迫农民缴纳。价格方面以1940年为例,每100公斤仅仅1元。为了最大限度地掠夺粮食,伪满各级统治政权的大小官吏,以及‘协和会’‘兴农合作社’等组织一起出动。1940年,粮谷出荷总数是620万吨,1941年是680万吨,1942年是720万吨,1943年是780万吨,1944年是820万吨,1945年确定的出荷量是900万吨。到1945年,农民要交的‘出荷粮’竟占总产量的51%,这意味着农民一年收获的粮食在交完‘出荷粮’后所剩无几。许多农民连口粮、种子都没有了。而在实行配给制的城市里,中国人每月只分给十几斤的豆饼或高粱米,还得半夜三更就去排队。‘伪满’时期,只有日本人能够吃大米,中国人吃大米白面就是‘经济犯’。”

通过这样的掠夺手段,日本才得以在太平洋战争前后保障日军和日本国内的粮食支持。东北是中国的粮仓,盛产各类农作物。可是在日本如此高压的政策之下,东北的经济也日渐消沉,民众处于水火之中。随着太平洋战争的扩大,日本占据了东南亚地区,也对于这些地方采取了毫无人性的军管政策。

日本在开战之前就制定了针对东南亚地区的管理政策,其中总体的宏观战略就是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在出台的《战争经济基本方略》中就详细规定了对于占领地资源的开发计划,即:

“由我方确保东亚共荣圈地区的国防资源和物资,使我国进行战争的能力得到迅速扩充和发展,同时设法切断对敌国战略物质的供应,遏制其扩展战争的能力。

应迅速开发和取得国防资源和物资。尤其是石油,以打开我国防生产上的致命难关同时以跃进的速度开发和利用占领地内的资源,尤其是煤炭和铁矿,以保持和增强我进行战争的能力,使之得以挫败美国执行国防计划后发动的攻势,以及与此有不可分关系的、来自北方的攻势。”

正式在这种方略的指导下,日本派驻在各地的伪政权和军官首脑开始无情地压榨当地人民。日本民族有很强的优越感,即使是在其扶持的伪政权中,日本人也会占有非常大的权力和影响。比如泰国的銮披汶政府在战前就投降了日本,和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日本驻泰国大使坪上贞二就成为了日本在泰国的代理人,凌驾于泰国群臣之上。所以,日本在执行军管政策时也大多是由自己的高级将领执行。在香港,日本的新任港督矶谷廉介就在当地推行了军票制度,以毫无政府信用担保的军票来换取居民手中的钞票,重创香港经济。

在日本事前统计的东南亚占领区中大约包含了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2亿左右的人口。日本军部和企划院在战前对于这里设定的军管计划为:

“一、实行军事管制时竭力利用残存的统治机构,组织和民族习惯。

二、在不妨碍作战的范围内,占领军应采取措施,促进获得和开发重要国防资源。在占领地区开发或取得的重要国防资源,应编入中央物资动员计划。至于作战部队在当地补充给养所需物质,原则上根据上述分配计划,拨归当地使用。

三、对于运往日本物资,陆海军应竭力予以援助,且应尽量全面地利用其征用的船只。

四、铁路、船舶、港湾、航空、通信和邮政等,由占领军管理。

五、占领军对贸易及汇兑施行管理,尤其防止石油、橡胶、锡钨、奎宁等特殊重要资源流入敌国。

六、原则上应尽量使用当地原有货币,不得已时可使用有外币标志的军票。

七、为取得国防资源和补充当地占领军给养,必然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沉重压力,要使其忍受下去。宣抚工作的要求,以不违反上述目的为限。”

在这份计划中日本法西斯的残忍和冷酷显露无疑,毫无掩饰。直接声明其政策会给当地人民带来沉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求人民要积极忍受,可谓是歹毒至极。东南亚地区生产的石油、橡胶、锡钨、奎宁全部都被日本人收入了囊中,严禁随意流通。而原本的生活物资也被强征进入“国防资源”的名目之下,被日军公然掠夺。在计划当中也提到了军票的问题,这说明军票在当时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需要注意的是,东南亚在此之前一直是美国和英国的殖民地。日本不可能放任美元和英镑继续在东南亚流行,所以军票的推广应该是一个普遍的情况。众所周知,货币是以国家信用为前提和基础的。在面对一个毫无公信力可言的一般等价物,实际上这就是与废纸无异,当时东南亚地区百姓的生活情况可以想见。

为何日本在占据东南亚之后要实行如此严苛的军管制度

首先,日本没有明确的终战计划,对于这场战争究竟要前进到何处并不明确。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正式拉开了和英美等国的战争序幕。这样的大国战争一般都是要以一方彻底压制另一方作为终结。在一方真正倒下来之前,战争的铁蹄根本就不会停下。所以日本何时会击败美国,日本自己也没有明确的日期。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日本参谋本部就曾经提交过有关终战的前提和条件。日本在1941年11月的《关于促进结束对美、英、荷、蒋战争的草案》中提到:

“方 针

一、迅速摧毁美、英、荷在远东的根据地,确立帝国自存自卫的地位,同时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促使蒋政权早日屈服,并与德、意合作,先使英国屈服,然后迫使美国丧失继续作战的意志。

二、尽量防止扩大战争对手,努力争取第三国倾向我方。

要 领

一、帝国应实行闪击战,摧毁美、英、荷在东亚及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根据地,确立战略上的优势,同时确保重要资源地区和主要交通线,造成长期自给自足的态势,设法用尽一切手段,引诱美海军主力,适时加以歼灭。”

从方案中看来,对于结束战争的目标描述得非常模糊。颇有一些“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意味,可是要想瓦解当时有着最强工业支撑的美军的作战意志,谈何容易。而且在珍珠港事件中日本的航空部队并没有真正消灭美国的航母编队,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本联合舰队并不是全无对手。所以,为了支撑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就必须从占领地的人民手中榨取财富和资源。同时,日本国内在经济方面的预算也一直非常紧张。为了支持罪恶的战争,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准也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堤内损失堤外补”应该是当时日本当权者的首要考虑因素,以东南亚的财富来补贴当时的本国经济。

第二,日本极端的民族性。日本法西斯之所以可以和德国法西斯走到一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均为极端民族主义者或者说是种族主义者。希特勒主张的是“雅利安人至上的优生论”,而日本人主张的则是“大和民族优越论”。在日本国内,除了少部分虾夷族之外,几乎全部都是大和民族。长期的封闭生存状态,让整个日本人都沉迷于其中。特别是元朝忽必烈远征日本失败,船队被风暴摧毁之后,日本全国上下更是坚信自己是“受神灵眷顾的民族”。再加上神道教的思想在其中推波助澜,日本人的优越感由此而来,并且演化为了绝对极端的民族主义,视其他民族为劣等民族。所以,在东南亚地区采取的压榨措施也是基于这种思想而生成的。另一方面,日本吞并东南亚后不仅要支援本国的战争进程,同时也要利用这份资源和德国讨价还价,换取自身短缺的工业产品和先进武器。据《大东亚补给战》记载:

“德国要求提供橡胶、锡等南洋特产215,000吨,我国则要求德国提供坦克、船舶等装备,最后德国决定提供1万吨特种钢,但是均未落实。我国计划提供84,000吨德国最短缺的食用植物油——椰子油,并于1942年9月在大连装运了6,500吨豆油,在马尼拉装运了12,000吨椰子油。这项运输原定使用德国货船,但自1942年下半年至1943年中期,同盟国军控制了大西洋,计划难以执行,大宗物资和重型武器的交流均因运输问题而作罢,仅依靠潜艇运输少量物资。”

这说明,日本对于东南亚的压榨,也是希望利用东南亚的农业资源和德国进行战略交易。可是轴心国本来就是利益同盟,没有一致的理念和信仰。在各种环境下勾心斗角的情况也很多见,所以日本的高压政策重创了东南亚的人民,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

日本在东南亚的高压政策对后世的影响

日本在东南亚统治了三年多的时间,这造成了整个东南亚地区人民的深刻苦难。不过,事物总是有两面性。日本的高压政策不得人心,自然也无法得到百姓的拥护。随着盟军逐渐站稳了脚跟,反攻就开始了。最初的中途岛大战中,日本的航母舰队遭到重创,航空力量受到了毁灭性打击。逐渐就开始转入了太平洋岛屿作战的过程之中,在这一期间东南亚的物资也受到了盟军潜艇的袭击。日本无法将物资运回日本本土,盟军的潜艇如同深海中的幽灵,不断摧毁着日本的货船。据日本史家在战后的反思中提到:

“反潜作战的失败是大东亚战争失败的最大原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海军把击沉我国运输船列为自己的最大任务,我国海军则以与敌舰队海战为主。1943年11月15日,海军才正式成立以及川古次郎大将为司令官的海上护卫总司令部,但为时已晚。而英国是丘吉尔首相站在第一线,为对付德国的潜艇,全国一盘棋,推进电子器材的研制,终于获得成功。到1943年夏,德国潜艇已不能在大西洋活动,英、美运输船夺回了航行自由,英国重新站起来了。”

正是在这样的反攻过程中,日本的物资运输线被彻底斩断。原本在东南亚的军管高压政策也逐渐成为了无用功。随着盟军的深入,东南亚等地的民众起义和英军反攻也在不断地进行。最后,日本在遭到美国的战略核打击之后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南亚也摆脱了日本的魔掌。

综上所述,日本在战争前期对于新占领的东南亚等地实行了严苛的军管制度。不仅大量掠夺当地的资源和财富,同时还扰乱了当地的金融体系。以毫无价值的日本军票作为当地货币,借以压榨当地百姓。这都是因为日本对于战争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自身极端的民族主义观念所决定的。最终,日本在盟军的进攻之下步步败退,在一片断壁残垣之上饮下了这杯自酿的苦酒。

美丽的香水
多情的电源
2025-04-21 01:01:56

就目前来看,石油的实际储量是没有煤多的。石油通常在古老的沉积盆地或浅海和湖泊中发现。这些沉积盆地在漫长的地质时期积累了数百至数千米的沉积物,其中含有许多动物和植物的遗骸。数百万年来,这些生物有机物通过地质变化和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变成了微小的油滴。然后,这些油滴聚集成油流,集中迁移到地壳的封闭地层中储存起来,最终形成大油田。据统计,全世界已经发现了3万多个油田。

有272个大型油田,储量超过6800万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67.4%。有33个特大型油田,储量超过6.85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4.5%。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拉美、北美、西欧、非洲、东南亚和中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海湾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国。

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能源来自于石油,远远超过任何其他来源。因此,控制世界石油储备的国家往往拥有不成比例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权力。在全球范围内,石油仍然是能源组合的一个关键部分。当然,资源在各国之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石油也不例外。根据BP的《2020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14个国家的已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93.5%。这14个国家横跨五大洲,控制着252亿到3040亿桶石油,每个国家至少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1%。此外,欧佩克成员国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68.8%!

面对不断上涨的油价,有些人突然想: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听说地球上的石油最多 50 年就会耗尽。然后在20年前,一些专家说,地球上的石油只够人类使用20年。现在有些专家说,石油还可以使用20年。我们应该知道,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石油的诞生是地球上的植物体埋在地下变成碳氢化合物,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而变成煤或石油。石油的形成方式,是一种彻底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因为树木主宰地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树木的尸体不可能再积累几百万年而保持完整。在目前的森林条件下,即使一个地质灾难事件一下子吞没了地下所有的森林和动物,那点能量也只能形成一层薄薄的石油。

冷静的花生
贤惠的路灯
2025-04-21 01:01:56
石油!!!分布在马来西亚,菲律宾

特点:大规模手工加工业(类似中国),热带种植业(橡胶!!)

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利用大量廉价劳动力!!大量输出资本

还有东南亚各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新加坡例外,地理条件优越!!是旅游业和金融业

稳重的毛豆
喜悦的爆米花
2025-04-21 01:01:5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与德国是盟友。日本如果将全部兵力都投入到苏联战场上,确实能够给苏联造成很大的麻烦,帮了德国的大忙。但是日本如果全部兵力投到苏联战场,可能会一败涂地,所以最后就是选择向南方,就是去攻打东南亚西方人的殖民地了。

在侵华战争时候,日本攻下了大半个中国,获得了中国东部与中部地区肥沃的领土与巨大的利益,损失也是不大,看起来是一笔划算的生意。

在此之前,日本受着日俄战争的影响,认为自己曾大败俄国,所以日本认为苏联也不怎么样,甚至希望能够像当年一样重创苏联。但是后来,苏联在诺罕门战役中,大败日本,给了日本一个非常惨重的教训。这样,使日本自然不愿意再去与苏联交战,碰苏联这个硬骨头。

如果日本都是一意孤行,非要配合同盟国德国一起去攻打苏联,这也给苏联制造了麻烦。如苏联在远东地区,为了与日军作战,必然会调遣大量军队防备日军,这样也使苏联没有军力调遣到应付与德军的莫斯科保卫战,从而在欧洲战役上也是非常吃紧。

试想想,如果苏联调遣了大量军力去应付日本,莫斯科保卫战胜利者是谁也是无人得知。可是,我们也知道希特勒的德军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还是被苏联严寒气候给打败的。

从另一方面看,在二战时候苏联并没有从远东抽调多少军队前往欧洲战场,在远东依然有比较强大的军队一直防备着日本。所以,苏联这些强大的军队也能防备日军的进攻。

在二战期间,日本关东军没有超过100万,苏军的军力也都是在40万以上。由于苏军的强大,日军就不敢进攻。导致日军不敢进军苏联的主要原因,还是在诺罕门战役中,日军被苏联打怕了。所以日本一直到二战结束,都没有再主动去攻打过苏联。

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想,苏联的远东地区是西伯利亚一带,乃是严寒的荒芜之地。日本即使占领了这一块土地,也很难得到多少好处。因此,从这一点角度上去说,日本本身也缺乏去攻打西伯利亚广袤无垠土地的欲望。

相反,二战期间在欧洲战场打响之后,东南亚以英国为首的那些殖民地就基本上成了无主之物。这时候,日本不需要花费太多力气就可以得到西方国家在东南亚广大的殖民地。那一块土地上,也有日本急需的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

所以,日本最后就干脆举兵南下,没有花费多长时间就占了整个东南亚西方殖民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