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入选三包政策,车主权益是否真能得到保障?
传说中的2020年已经到来,年末的喜庆氛围开始崭露头角,尽管笔者所在的广州,依然能看见短袖衣服的出现。但是此时的北方,早已进入了冬季下雪的时节。天天需要开车出门的伙伴们,估计在车内都要哆嗦一阵才能出发。
燃油车主都尚且如此,纯电动车的车主估计处境也不好受。气温下降,不单对驾驶者是一大挑战,对于其内部的动力电池组因此缘由而续航打折。要是开启暖风,那么动力电池包的续航将进一步缩水。续航能力降低是新能源车主冬季面临的问题,尽管会出现一些不方便的因素,但是相较于动力电池组出现故障,这已经不算是什么事情了。要知道,新能源汽车在为数不少的消费者看来,是安全性缺乏、质量不稳定的同义词。幸运的是,以后新能源车主再也不需担心了。
汽车实行三包政策,满打满算也就几年的光阴。近些年,我们不乏看到新购买才刚落地不久的燃油车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新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有更多的消费者,根据汽车三包的政策,顺利地主张了权利,保障了自身的实际权益的例子。
随着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有力推动,以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了解的逐渐清晰,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将新能源车作为购车时的选择之一。可是新产品的给消费者美好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往往是质量问题的警示。特斯拉自动驾驶辅助失效、电池无故起火,其它造车新势力出现的自燃事件,都让消费者刚建立起来的信心,被浇了一盆盆的冷水。
国家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三包部主任贺兴,此前透露新版的汽车三包政策正在修订当中。其中,对于新能源汽车也纳入到三包的范围之中。具体就是将新能源车的“动力蓄电池和电机”纳入到与发动机、变速器并列的家用汽车主要系统中。换句话说,这两大部件出现故障,车主同样可以享受免费更换总成的服务。
此外,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组,由于其使用的特性会出现衰减的现象。在新版的三包政策要求车企必须在纯电动车的电池上标注其衰减值,并明确告知消费者电池每年的性能衰减量。
除此以外,在退换车的条件方面也进行了小幅改动,对于消费者来说退换车的条件要更宽松。在目前实行的政策中,规定汽车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天,或者同一个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修理累计超过5次,消费者可以要求换车。
并且,新政策对未按三包政策落实执行责任的经销商,处罚力度也由现在最高处罚3万元,改为了最高罚款额度将提高至50万元。
不论是哪种的购买行为,消费者和卖家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对等,尤其是在大宗商品如汽车这类交易之中,消费者是处于弱势的一方。经销商、车企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对消费者蒙骗、隐瞒车辆的真实情况,诱导消费者购买问题车辆的情况其实并不鲜见。比如说库存车、运输途中受损的新车、经过修复处理的泡水车等,在没有告知消费者的前提下,以折扣、价格优惠的形式向消费者销售。
而事后,当消费者发现问题后的维权难度也是比其它类型的消费来得要高。汽车作为工业化的产品,消费者对其了解并不如行业内人员来得丰富,对于出现问题的感受他们也许深有体会,但产生问题的原因他们却无从得知。因此消费者在汽车维权方面,就存在天然的辨识难、取证难。而新能源汽车在此基础上,还有独有的特殊性。当动力电池组和电机等出现问题的时候,并非如燃油车型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问题出现后要比燃油车来得严重;电池组自燃便是最常见的例子。
此外,《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谁主张谁举证”。那么在汽车消费的维权之中,消费者需要提供资料、证据,来证明自己提出的问题。只是,又基于前面提到的信息不对称,卖家一方往往在销售过程中,对凭证等资料隐藏和不提供,导致消费者不能提供完成证据链,从而难以保障自身利益。出现纠纷后的协商、投诉,处理的成效微乎其微。
正在修订的新三包政策,将新能源汽车纳入到保障范围内,是其新能源车消费者应有的权益进行保护。而对卖家一方处罚力度的加大,是增加经营者的违法成本,让经营者引以为鉴。
不过笔者认为,50万的罚款无疑是增加经营者的违法成本,但对于消费者的补偿作用却不大。以一赔三的例子的确有,可不是每位消费者的维权问题都适用。可是消费者为了维护权益而提供证据的举证过程中,就需要花费不少时间、金钱成本。当问题得到解决后,消费者这部分的成本,是否也应该有所补偿?因此50万元的罚款,更应该作为消费者的补偿款,根据维权问题的程度而适当进行赔付。
曾有法律界人士表示,通过诉讼程序解决问题,证明的过程非常麻烦,并需要付出时间和金钱成本。如律师费约3~4万元,诉讼费1万元左右,鉴定费通常不低于2万元。从时间来说,法院规定的诉讼期是6个月,可是与质量相关的诉讼通常会超过这个期限。还没有算上这段时间还要还购车时候的贷款。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变相加剧了卖家一方捉住消费者时间和金钱都耗不起的心理,从而将事情掩盖过去。
综上所述,我们能了解汽车维权的难点和痛点。汽车新三包政策的修订,从大方向来看是意在成为消费者保障自身利益的坚强后盾。但是,对经营者的告知义务具体化、标准化,如确定具体合同中应告知的内容,避免运用相关条款时产生争议,以及对宣传行为的进行规范,减少广告宣传中“引人误解”的灰色地带,以及打破消费者因处于弱势地位,而导致的举证难问题。
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解决好三包政策和《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合同法》之间相互牵制的影响,以此提升消费者的地位,在消费行为中不再处于弱势,才能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车主权益需要国家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政策来进行保护。
当前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日趋增加,很多车主对于新能源的认识却有所误解,新能源汽车公司为了提高销量,在对新能源汽车的功能以及各项指标上夸大宣传,是很多车主对待新能源汽车的认知产生了错误的偏差,而新能源汽车的汽车结构是三电系统成为了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很多车主因为三电系统故障,多次维修无果苦不堪言。甚至三电系统的故障,还影响着很多人的刑事案卷和车主的驾驶安全。
一、制定新政策来维护消费者权益。
据了解国家已经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更换以及退货的一系列政策进行了统一了解和调整,新版的三包规定开始实行之后,大半为的对新能源汽车厂家有了很多的约束性,增加了很多厂家以及销售公司需要提供的售后服务,并且在三包证明内很清晰的解释了3电系统故障厂家应当承担的责任。
二、消费者要具有维权意识。
我认为之所以会因为新能源汽车的质量问题,让很多消费者车主苦不堪言的。主要原因是车主在遇到车辆质量问题时,没有时间、精力和维权意识,如果车主在购车后发现车辆出现故障,为了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当具有维权意识,积极同厂家和销售公司进行沟通,同时对于设计的虚假宣传不能漠视不管,应当主动站出来,要求厂家改变这种错误说法,改变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错误认知。
三、我的个人看法是什么
当前汽油价格日趋上涨,很多人在购车时都会去选用新能源汽车,而新能源汽车给广大车主。带来的第1个想法是由电力驱动并且是高科技汽车,这样的宣传性让很多人对新能源汽车产生了误解,在驾驶过程中这些小小的误解很容易导致事故出现,我认为新能源汽车厂家不要过度夸大新能源汽车的功能,对于汽车出厂后的后续售后问题,也要积极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避免出现事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此外,针对新能源汽车增值服务的特殊性,“附加险”中也作出相应规定,例如针对新能源汽车电量耗尽问题,保险公司可向被保险人提供单程50公里以内拖车等道路救援服务。
王向楠表示,附加险对必要但处于外部的设备、常用的智能辅助驾驶软件的损失提供保障,并通过删减条款减少不需要的保障。这充分体现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特点,解决了目前理赔实务中的痛点问题,以期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点亮采纳哦,谢谢啦!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近日公布了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其中“新能源汽车举证难、维权难”是中消协公布的典型案例之一。
投诉的问题有八类:
一是安全问题,行驶中断电、汽车自燃、自动驾驶系统失灵等;
二是电视质量问题突出,充电故障频发;
三是续航里程缩水,特别是冬季低温下续航折损快;
四是存在虚假宣传,例如宣传使用高性能芯片,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五是价格变动惹争议,消费者刚签完合同还未提车,所购买车型就降价,或者同价推出更高配置的产品,导致消费者不满;
六是对已售车型随意修改网上宣传资料和说明;
七是配套的售后服务体系、维修网点、维修技工等不能满足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的需要,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售后满意度;
八是汽车数据存储由厂家垄断、拒绝提供,发生争议。
针对以上问题和最近所发生的案例,消协建议:
经营者要主动作为:首先要高度关注产品安全,特别是要强化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升级、功能安全,加强辅助自动驾驶风险告知及质量管控,保障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其次,要真实全面的告知产品情况,公平合理的约定双方权责,不夸大或者虚假宣传;切实落实合格产品交付义乌,承担合同责任,履行所作承诺;
最后,要保障消费者数据知情权,做好售后服务,充分尊重消费者,虚心听取消费者意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汽车的时候要结合其固有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考虑能否接受它的优缺点。保护环境,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去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是社会所倡导的,在遇到了相关的维权问题要及时的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广汽本田新能源汽车项目遭千名业主集体投诉,业主的权益要保障首先应该联系对应的中国汽车质量检测监督部门,其次是提供对应的证据材料,再者是让对应的工作人员赶赴对应的广汽本田销售门店核实对应的质量问题,最后是让广汽本田销售部门进行合理的赔偿。需要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分析业主的权益应该如何保障。
一、联系对应的中国汽车质量检测监督部门
首先是应该联系对应的中国汽车质量检测监督部门让其了解对应的情况,并且将广汽本田新能源汽车项目存在的漏洞说明清楚,让其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来进行核实,后续会在约定的时间对对应的汽车销售门店进行对应的调查。
二、提供对应的证据材料
其次是提供对应的证据材料,对于当事人而言如果想要投诉对应的广汽本田新能源汽车项目也是可以的,但是举证人需要提供对应的证据材料才可以满足对应的投诉条件,所以需要提前搜集对应的违规操作的材料。
三、让对应的工作人员赶赴对应的广汽本田销售门店核实对应的质量问题
再者是让对应的工作人员赶赴对应的广汽本田销售门店核实对应的质量问题,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消费者维权而言,因为只有这样子才可以深入了解对应的一个广汽本田销售门店的具体销售情况。
四、让广汽本田销售部门进行合理的赔偿
另外是让广汽本田销售部门进行合理的赔偿,这样子可以让对应的消费者得到一个良好的心理安慰,并且更好地规诫广汽本田汽车销售公司的不正当的行为,让其更好地服务市场的消费者。
消费者维权的注意事项:
应该提前搜集对应的证据材料。
我们在保险公司官网入口输入车牌号就能进行报价了,保险公司规模大小以及爱车品牌,投保渠道之类的都会影响最终的报价。
新能源汽车和我们常见的燃油汽车不同,目前也有新能源专属的汽车保险产品《新能源车险保什么?和传统车险有什么不同?》
新款车险保险责任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更适用于当下的新能源汽车。
包括三大主险和12大附加险,主险主要有包括新能源汽车损失险、新能源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即“三者险”)、新能源汽车车上人员责任保险在内的三大险种。
且这三大险种是相互独立的,投保人可以选择部分投保或者全部投保。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的附加险增加了外部电网故障损失险、自用充电桩损失险和自用充电桩责任险对应三项保障内容。
如果不知道如何选择,可以点击文中链接扫码咨询奶爸保。
新能源车私自“锁电”纠纷投诉众多
新能源车私自“锁电”纠纷投诉众多,随着新能源汽车新技术的出现,车主在消费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均将面临很大难度。新能源车私自“锁电”纠纷投诉众多。
新能源车私自“锁电”纠纷投诉众多1“本来就有里程焦虑,现在还充不满电,搞得人更焦虑了!”面对记者,威马车主谢先生忍不住吐槽,而让他闹心的正是厂家推出的一种叫作“锁电”的操作。
据业内人士解释:“锁电”顾名思义就是锁电池的电源,即通过升级改写BMS(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来锁定电池电源SOC(系统级芯片)窗口,重新定义电池的电压范围,以限制电池的充电上限和用电量,比如以前能达到100%的功率输出,现在只能达到60%。电池容量降低,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充电速度变慢,且续航里程缩水,从而成为消费者的用车痛点。
谢先生就透露,他的车辆标定满电续航是400公里,但在回店经过系统升级后,现在只能充约90%的电,续航也掉到了 300多公里。今年1月,全国173名威马车主就联名向厂家发出了律师函,其中提到在参加了去年底厂家开展的“迎新年用户特优”的免费检查活动后,车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续航缩水,最多的直接打了个对折,因此怀疑车辆被进行了“锁电”操作。
除了威马,记者在相关汽车投诉网站上看到,小鹏、广丰等也有类似投诉出现,看来不只是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的电动车型同样也陷入了“锁电”风波。“锁电”造成充电变慢、续航缩水,导致用车体验不佳,成为最大的“槽点”;而厂家未提前告知用户就执行这一操作,也让车主们颇为不满。
既然这种操作不被消费者认可,甚至闹到了要对簿公堂,那厂家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对此,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的相关专家指出:“锁电”只是坊间通俗的说法,从专业技术角度来讲,它是厂家对动力电池的电压、充放速度等进行了限制,而限制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电池的安全冗余容量,特别是降低热失控概率,防止发生车辆自燃。这一推测并非空穴来风,有公开报道显示,卷入“锁电”风波的新能源车型,要么曾发生过自燃事故,要么被曝存在着自燃风险。
“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是厂家的应尽之责,而不该以牺牲用户利益为代价。”谢先生的这番话,代表了广大车主的态度。他们认为,既然电池存在安全隐患,厂家正确的做法要么是免费更换符合安全要求的新电池,要么是按照汽车“新三包”的要求,提供车辆退换服务,而不该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简单地通过“锁电”来规避风险。
即便是消费者认可这一操作,对于由此带来的用车体验下降,厂家也应该给予相应补偿。
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尚未有厂家对消费者的上述诉求予以正面回应。
新能源车私自“锁电”纠纷投诉众多2又是一年3.15,与人们出行生活息息相关的汽车业,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点领域。随着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汽车业的投诉焦点也呈现出了新的形态。
一个典型的变化是,在供应链持续紧张的背景下,“提不到车”成为2021年以来汽车投诉的新增长点。据全国汽车产品缺陷线索监测协作网成员车质网数据显示,“提不到车”首次出现在2021年服务问题TOP20榜单中的第二位,投诉量同比上涨近30倍,投诉多集中在部分新能源车型中。
在去年的热点投诉中,包括了被消费者大范围投诉的小鹏汽车。小鹏P5是小鹏旗下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但由于雷达芯片严重缺货、电池供应紧张,工厂升级改造等因素,新车交付遇到阻力。原本承诺2021年10月底开始按合同顺序开始交付小鹏P5,最后延迟到2022年春节后交付,直到2月,仍有部分去年10月订车的消费者尚未交车。
事实上,比亚迪、零跑、长城等在内的众多新能源车均出现过类似情况。不久前,长城汽车(601633)欧拉黑白猫因为“缺芯少电”宣布停止接单,不少去年10月的预订用户苦等四个月仍未提车。
“退订事宜可以与店面进行沟通。”欧拉客服表示。不过,亦有用户担心,在新能源市场普遍涨价的情况下,现在退订再去购买其他车型,恐怕要花费更多。
在上述榜单中, “与宣传不符”仍高居第一位。同样由于供应链短缺问题,车企不兑现承诺、产品存在虚假宣传,也成为了去年行业“热搜”。自2021年11月开始,欧拉好猫车主发现所买车辆芯片不是官方宣称的高通八核芯片,而致“换芯门”事件沸沸扬扬,长城汽车为此补偿方案产生了4亿-5亿元的计提。
“随着新能源汽车新技术的出现,车主在消费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郝庆丰表示,“以‘提车难’为例,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车企为了抢占新能源市场,暗示消费者能够尽快提到车,这就存在过度宣传的问题。车企承诺不兑现,而消费者缺少知情权。”
“与宣传不符”的,还有电动车型续航缩水这一“老问题”。从去年开始,有威马车主受邀回厂免费保养后,发现车辆续航里程“缩水”,与购车时宣传的续航有较大差距。车主怀疑厂家对车辆进行了“锁电”操作,同时动力电池存在质量问题。
“锁电”是将动力电池内的部分电量,通过在线OTA或其他方式锁定,改变电池实际的充电量和用电量,通过电池管理系统对容量上限和下限做出控制,保证电池既不能充满也不能放空。而威马的车主认为,威马这种借保养升级之名“锁电”的做法,无疑是“欺瞒”行为,损害了用户的知情权和物权。
在郝庆丰看来,面对“提车难”抑或是“与宣传不符”,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均将面临很大难度。“芯片‘货不对板’的问题,是消费者维权的一个难点。据了解,已经有消费者提起诉讼,但最终是以‘消费欺诈’,还是以‘过度宣传’来认定,尚需要法院的裁决。”郝庆丰认为,新问题出现以后,需要有相应的法规来继续规范。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披露,2021年,新能源汽车投诉问题主要有八类,除了安全问题、电池质量、冬季续航缩水、维修服务差等常见问题,还包括了不兑现承诺,比如宣传使用高性能芯片,实际情况却非如此;价格变动过快;随意修改网上宣传资料和说明;拒绝汽车数据存储、提供等问题。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投诉量大幅提升,与新能源汽车的逐步推广和保有量持续增加存在关系。”中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涉及新能源汽车相关投诉涨幅明显,并呈现举证难,维权难的特点。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044861件,其中,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投诉量41624件,占比3.98%。
新能源车私自“锁电”纠纷投诉众多3一年一度的315打假如期而至,抱着忐忑而又敬畏的态度锁定了晚上8:20的晚会,总结来看,人们尤为关注的.是老坛酸菜变“土坑酸菜”,互联网直播虚假销售、网络陷阱以及医美行业等等,意料之外,没有提及汽车行业,严格来讲,最多就是电动自行车的违规提速。
看之前猜测大概率会有新能源汽车的相关问题,但是播出之后,基本上所涉及到的更多是民生和安全问题,但说又说回来了,315没有报道并不代表新能源汽车行业没有问题。
近日,根据广东315的最新报道,威马汽车疑似“锁电”,包括且不限于威马EX5(参数丨图片)和威马EX6 PLUS,根据车主的真实反映,以官方续航400km的EX5为例,车辆送去保养之后,续航里程缩至180km,而且全国有不少车主有类似的情况。
经过第三方机构检测,续航里程大打折扣、充电信息不匹配,车辆应该是被认为调低了电池容量,但是对此,威马厂商包括4S店均不承认这一情况。
不仅仅是威马,还有小鹏汽车,主要是小鹏P7,车俩配备的80.3kWh的电池组只能充到70kWh的电量,当然,与此对应的车辆续航也大打折扣,车主们纷纷投诉,怀疑是小鹏汽车厂家通过OTA的方式对车辆进行了“锁电”。
就目前来看,小鹏P7是小鹏汽车的主销车型,出现这样的问题属实不应该,此外,小鹏P5 460车型延迟交付,遭到了准车主投诉,这些都是放在小鹏汽车面前的“大雷”。
坦白来讲,其实“锁电”只是车主们的通俗叫法,从专业角度来讲,是厂商对车辆做了一些限制,目的其一,是为了防止自燃,其二就是控制放电量不低于20%,这样就可以降低电池的赔付。
还是那句话,车企锁电,是否是人为,事实是车主们的权益已经受到损害,车企的做法可以理解但并不接受。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一个拥有也是非常的普遍,现在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一辆汽车出行,非常的方便。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也是让很多的车主青睐,因为油价如此的高昂,在对比之下发现,新能源汽车它非常的省钱,虽然价格会比较贵一点点。但是新能源汽车也有很多的新闻,就是他时常会发生自燃的这些现象,在四川南充发生了一件新能源汽车自燃的事故。在这场事故当中,这名车主拍摄了一段视频告诉我们大家,他刚买这辆车才刚刚一周的时间,没想到在驾驶的过程当中居然发生了自燃的情况,赶紧下车,把车停在一边,幸好没有发生任何的人员伤亡。
这辆汽车是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在我们大众的心目当中一直都是口碑不错的,而且他的性价比十分的高,但这一辆汽车是花了32万买来的使用仅仅一周的时间,在驾驶的过程当中发生了,自然还好,没有出现车门打不开的一个情况,不然的话,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面临这样的一个情况,车主到底应该如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呢?就是这辆汽车在仅仅一周的使用过程当中发生了,自然车主完全可以要求比亚迪进行赔偿,我相信比亚迪他们也会欣然接受这个请求,如果告上法庭的话,比亚迪会赔得更多,因为他们必输。
买车当然是个好事,这证明了我们的经济实力又增加了,也可以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的帮助。但是现在很多的车它都有质量问题,我们如果拿捏不好的话,暂时还是先不要将钱拿去买车,以免发生同种情况,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危险。因为买车我们并不知道他交付给我们的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就像这位车主花了32万买了一辆车,原本是很开心的,但是仅仅一周的时间就发生了事故,让人非常的唏嘘不已,还好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