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克莱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辛克莱,1878年9月20日出生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祖上是名门贵族,传到他的父亲时,家境已经衰败。他的父亲以卖酒为生,收入微薄。他一边工作,一边求学,先后在纽约市立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读书。15岁开始给一些通俗出版物写文章,靠稿费维持生活。
1902年参加社会党,曾对芝加哥的劳工情况进行调查,长篇小说《屠场》(1906)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揭露芝加哥肉类加工厂恶劣的环境。小说主人公立陶宛移民约吉斯·路德库斯一家在美国定居,约吉斯的父亲因劳累过度,患病而死。约吉斯身受工伤,因而失业。他的妻子被工头奸污,他为了报仇,殴打工头,却被捕入狱。出狱后妻子和儿子均已死亡,他开始到处流浪,后在一些社会主义者的教育和帮助下才看到光明。
《屠场》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久就被译成十余种文字。由于书中写到屠场老板唯利是图,把腐烂发臭的肉当作好肉制成罐头销售,美国政府被迫通过一些有关食品卫生的法案。《屠场》是20世纪初期美国文艺界“揭露黑幕运动”的第一部小说,在它之后,连续出现了许多部作品,对美国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揭发。
1906年以后30年间,辛克莱继续创作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面的长篇小说,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描写科罗拉多州煤矿工人罢工事件的《煤炭大王》(1917),抨击垄断资本家的《石油》(1927),揭露政治腐败和警察暴行的《波士顿》(1928)等。
辛克莱在写作之外还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他对“产业民主联盟”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他支持“美国公民权同盟”争取言论自由的斗争。1934年他提出“结束加利福尼亚州的贫穷”的口号,作为民主党候选人参加州长竞选。
从1940年开始,辛克莱以《世界的终点》为总题,写了11部长篇小说,以主人公兰尼·勃德在国内外的活动为主线,描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和欧洲各国的社会情况,其中《龙齿》(1942)曾获得普利策小说奖。1962年出版自传。1968年11月25日于美国新泽西州逝世。
辛克莱以创作“揭露黑幕”的小说闻名,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大多数小说则属于新闻报道性质的作品,文字流畅,但人物描写一般化,缺乏艺术特色。
1、以刘鸿生为首的刘氏企业集团和荣氏棉纺集团、郭氏永安集团、简氏南洋烟草集团,被称为旧上海也是旧中国工商界的“四大天王”。
2、刘氏企业集团
刘鸿生人称"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水泥大王“。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刘鸿生投资创办的企业达到60多个,跨20多个行业,旗下的大中华火柴公司、上海水泥厂、华东煤矿、中华码头、章华毛纺织厂、华丰搪瓷厂都是当时名重一时的企业。以刘鸿生和其弟刘吉生为代表的刘氏第三代,在刘家创业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一笔,使刘家成了上海屈指可数的豪门望族。
3、荣氏集团
荣氏集团(荣宗敬、荣德生)是旧中国资力最雄厚、规模最宏大的民族企业集团,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一个极令人注目的家族。因其当时在面粉业和棉纺业雄届首位,而有"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之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棉纺集团荣氏申新棉纺织系统共拥有9个纱厂,荣氏兄弟由过去的“面粉大王”变成“棉纱大王”。
4、郭氏永安集团
郭氏家族,始于旅澳洲华侨郭乐、郭泉、郭葵、郭浩、郭顺五兄弟。十九世纪末,郭氏兄弟先后到澳洲谋生,以后在港、沪等地兴办的企业,都以永安为名。郭氏永安集团在香港的经营大有所获之后,又把投资目标伸延到当时号称中国第一大都市的上海。一九一五年,郭葵往上海筹办永安百货公司,原定资本为港币五十万元,后因华侨踊跃认股,增至港币二百万元。郭葵在上海一年,因病去世。由郭乐亲自主持,继续筹办。一九一七年,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开业,并兼营大东旅社和天韵楼。一九二一年,郭氏永安集团决定在上海投资纺织工业,筹办永安纱厂。抗日战争前,永安纺织公司具有五间纱厂,一间印染厂,二十五万纱锭,一千五百多台一织布机,一万三千多工人,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私营纺织企业。
5、简氏南洋烟草集团
简照南、简玉阶兄弟是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卷烟工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尽管简氏兄弟创办的卷烟企业不是国内最早的民族资本企业,但却是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也是最有成就的民族卷烟企业。南洋汉口烟厂即为今天武烟集团的前身。
在早期的民族资本家队伍中,简氏兄弟这样出身于社会底层而成长起来的十分少见。在简氏兄弟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缝纫维持生计,简氏兄弟是最典型的草根阶层,他们是被迫外出谋生而走上经商之路的。当时的民族资本家队伍中,大多数人都有官方背景或渊源。例如南通大生纱厂的张骞,就曾经是晚清的状元。实业家盛宣怀与晚清重臣李鸿章、袁世凯都有很深的交往,是典型的官商。在当时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象简氏兄弟这样的草根阶层出身的,只有荣氏家庭的荣宗敬、荣德生可比。
谈起刘鸿生,熟悉民国历史的人,和会生意的人大部分人都晓得。如果你不知道刘鸿生没关系,我说他是中国的“煤炭大王”,中国的“火柴大王”有些网友也许就知道是何许人也!可是你还不知道刘鸿生是谁,那么没关系,下面就为你介绍一下刘鸿生这个人。
想要知道刘鸿生是如何发家的,如何从一个穷小子变成行业翘楚的民族企业家?首先就要从刘鸿生早年的经历说起。
19世纪时,刘鸿生的爷爷刘维忠在上海宝善街开设了一家看戏饮茶的丹桂茶园,生意还算兴隆。刘鸿生的父亲经人介绍,在招商局的轮船上做总账房。每个月有着优厚的薪水,还经常利用轮船往来的便利条件贩卖私货。所以由此可见洪生的家庭生活还是算富裕的。但是刘鸿生七岁那年,父亲突然病逝。
尽管哥哥接任父亲的轮船账房职务,收入也减少了。同时,由于爷爷的年迈无力经营茶园生意一天也不如一天。虽然家中交学费已经十分困难,但是他的母亲不愿意让刘鸿生失学,他的母亲想尽一切办法让刘鸿生继续读书。13岁的刘鸿生进入圣约翰中学。后来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大学二年级时,因优异成绩,校长决定送他到美国学习神学,打算让他从美国回来以后当任牧师兼教英文,由于他不满当牧师受到了校长的开除。
至此又到职业学校任教师,后又进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老闸巡捕房做教师。后来又考进上海英租界会审公廨当翻译。半年后转入意籍律师穆安素事务所工作。1909年入英商开平矿务局,任上海办事处推销员,为开平没打开销路,1911年升为开平矿务局买办,设立账房赚取佣金(从此刘鸿生的财运事业可以说突飞猛进)。随后又与上海义泰兴煤号合作,经销开滦煤分娶利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自租船只由秦皇岛装载开滦煤运上海销售。三年时间共赚取白银百万余两。这是煤炭大王的称号,由来。
此后,刘鸿生又将资本投资火柴,水泥,毛织等行业。1956年10月1日,刘鸿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9岁。
刘鸿生当之无愧是中国近代爱国实业家,我认为刘鸿生之所以成为行业翘楚的民族实验家。原因就像他所说的:赚钱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创办民族实业,振兴中华,才是爱国商人真正的责任所在。
陈毅在上海的时候,为了稳住上海政局,以私人名义交往了很多著名资本家,包括金融家荣毅仁等90多名上海最大最有名的资本家。其中有
吴蕴初被称为是:“味精大王”,化工行业的大资本家。
刘鸿生原国民党招商局局长,拥有煤矿、水泥、码头、毛纺厂的大企业家。
上海永安纱厂的总经理郭棣活,在上海纺织界居第二位。
刘靖基上海纺织业的第三巨头。
“煤炭大王”刘鸿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