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 2020年第2季度重要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回顾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伴随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随之回暖。中汽协数据显示1至5月累计销量29.5万辆,同比下降39.7%,仍未能摆脱负增长态势。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及各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拉动新能源汽车成长的利好政策。
EV视界对今年第二季度中央及地方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重要政策法规进行总结回顾,下半年新能源车市是否会出现反转值得关注。
【六月份重要政策】
一、 工信部修改“双积分政策”:明确未来三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
经过两年磨合,去年启动两次公开意见征集的新版“双积分”政策终于6月15日落地,工信部发布《关于修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积分办法》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
1、明确了2021-2023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0%、12%、14%、16%、18%。
2、增加了引导传统乘用车节能的措施,对生产/供应低油耗车型的企业在核算新能源汽车积分达标值时给予核算优惠,考虑到随着油耗达标要求逐年加严,符合低油耗标准的车型技术难度和成本逐步增大的实际情况,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低油耗乘用车的生产量或者进口量分别按照其数量的0.5倍、0.3倍、0.2倍计算。
3、丰富了关联企业的认定条件。境内乘用车生产企业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持股总和达到25%以上的其他境内乘用车生产企业;同为第三方直接或者间接持股总和达到25%以上的境内乘用车生产企业;获境外乘用车生产企业授权的进口乘用车供应企业,与该境外乘用车生产企业直接或者间接持股总和达到25%以上的境内乘用车生产企业,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对该境外乘用车生产企业持股总和达到25%以上的境内乘用车生产企业。
4、车型涵盖范围更加全面。办法所称传统能源乘用车,是指除新能源乘用车以外的,能够燃用汽油、柴油、气体燃料或者醇醚燃料等的乘用车(含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
5、单独提出低油耗汽车油耗核算,办法所称低油耗乘用车,是指综合燃料消耗量不超过《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中对应的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与该核算年度的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要求之积(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原则保留两位小数)的传统能源乘用车。
6、对核算年度生产量2000辆以下并且生产、研发和运营保持独立的境内乘用车生产企业,进口量2000辆以下的获境外乘用车生产企业授权的进口乘用车供应企业,放宽其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的达标要求:
(1)2016年度至2020年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较上一年度下降6%以上的,其达标值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规定的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要求基础上放宽60%;下降3%以上不满6%的,其达标值放宽30%;
(2)2021年度至2023年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较上一年度下降达到4%以上的,其达标值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规定的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要求基础上放宽60%;下降2%以上不满4%的,其达标值放宽30%;2024年度及以后年度的核算要求另行公布。
7、继续完善积分结转。乘用车企业新能源汽车正积分可以依据本办法自由交易,并按照下列规定结转,结转有效期不超过三年:
(1)2019年度的新能源汽车正积分可以等额结转一年;
(2)2020年度的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每结转一次,结转比例为50%;
(3)2021年度及以后年度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实际值(仅核算传统能源乘用车)与达标值的比值不高于123%的,允许其当年度产生的新能源汽车正积分结转,每结转一次,结转比例为50%。只生产或者进口新能源汽车的乘用车企业产生的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按照50%的比例结转。
(4)工信部可根据汽车行业发展情况决定延长抵偿期限和调整2020年度新能源汽车正积分结转比例。
8、考核方式灵活调整。乘用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负积分,应通过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抵偿归零。工信部可以根据汽车行业发展情况,决定乘用车企业使用2021年度产生的新能源汽车正积分对2020年度产生的新能源汽车负积分进行抵偿。
《新能源乘用车车型积分计算方法》修改为:
EV视界简评:
受疫情和补贴退坡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低迷,新修改的“双积分”政策再次明确了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强制考核纳入、油耗要求进一步加严,车企将受到鼓励生产更多的新能源车型赚取更多积分,而在积分交易和转结方面也被赋予一定空间,减轻了压力,刺激车市增量发展。积分市场供大于求情况也将显著改善,交易价格将充分体现市场价值,激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活力,促进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调节作用也将显著增强。
二、工信部要求企业排查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安全隐患
6月8日,工信部装备中心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动力电池供应商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重点对已售车辆、库存车辆的防水保护、高压线束、车辆碰撞、车载动力电池、车载充电装置、电池箱、机械部件和易损件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并根据车辆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技术手段,降低车辆起火风险。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于2020年10月底前完成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1、对于出租车、网约车、物流车、公交车等高使用强度的运营类车辆,行驶10万公里以下的排查比例不低于5%,行驶10-20万公里的排查比例不低于10%,行驶20万公里以上的不低于20%。
2、对于私家车,生产企业应明确告知用户,车辆触发何种条件时应回店检修。触发条件应包括:车辆正常行驶里程或使用年限间隔,车辆发生碰撞、泡水等意外情况,车辆仪表出现严重故障报警信号(如电池、过压、过温、绝缘过低,充电插座过温等)等。
3、对于监测平台出现3级报警故障、动力电池故障较多、6个月及以上未行驶或收到风险提示的车辆应进行100%排查。
4、企业应对各地区售后服务机构,包括但不限于专用维修设备工具配备及绝缘防护、技术人员维修及防护能力等进行排查,对存在问题的,应积极整改。
5、车辆生产企业应联合动力电池供应商共同开展动力电池的检查,包括动力电池的常规性检查和延伸性检查。其中,外观检查和软件诊断为常规性检查,气密性检查和开箱检查及更换零件为延伸性检查。
6、企业监测平台应当落实7×24小时全天值班制度,设置故障处理联系人。对出现3级故障报警的车辆,应及时通知用户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并将处理结果在1日内反馈地方和国家监管平台。对1日内连续出现多次3级故障报警的车辆,应安排开展安全检查,并将处理结果于5日内反馈地方和国家监管平台。
7、企业应承担新能源汽车安全第一责任,应建立并长期保持由研发、生产、售后、质量、监测等部门组成的安全分析和事故调查小组,由企业主管新能源和产品安全的领导担任调查小组负责人。
EV视界简评:
5月份,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频发,引发了社会舆论和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的关注。
安全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命门,生产企业作为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切实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坚决遏制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发生。
【五月份重要政策】
一、电动汽车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
5月12日,由工信部组织制定的GB18384-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0381-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和GB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在优化电池单体、模组安全要求的同时,重点强化了电池系统热安全、机械安全、电气安全以及功能安全要求,试验项目涵盖系统热扩散、外部火烧、机械冲击、模拟碰撞、湿热循环、振动泡水、外部短路、过温过充等。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该项标准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主要是针对电动汽车的电气安全和功能安全要求。在此前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电池系统热事件报警信号要求,能够第一时间给驾乘人员安全提醒;强化了整车防水、绝缘电阻及监控要求,以降低车辆在正常使用、涉水等情况下的安全风险;优化了绝缘电阻、电容耦合等试验方法,以提高试验检测精度,保障整车高压电安全。
《电动客车安全要求》主要针对电动客车载客人数多、电池容量大、驱动功率高等特点,在标准基础上,对电动客车电池仓部位碰撞、充电系统、整车防水试验条件及要求等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安全要求,增加了高压部件阻燃要求和电池系统最小管理单元热失控考核要求,进一步提升电动客车火灾事故风险防范能力。
EV视界简评:
国家高度重视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这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是中国电动汽车领域首批强制性国家标准,分别从整车、电池、客车三个面提出技术准入门槛,对于提升、保障电动汽车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三项标准与我国牵头制定的联合国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UNGTR20)全面接轨。
二、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首批国标出炉
5月7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告发布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4项国家标准,分别是:GB/T 38775.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38775.2《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第2部分:车载充电机与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GB/T 38775.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3部分:特殊要求》、GB/T 38775.4《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4部分:电磁环境限值与测试方法》。
本次发布的车载充电机与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及特殊要求等3项国家标准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标准体系中重要的基础通用标准。该标准体系规划标准18 项,规范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在公共以及私人应用领域的技术要求、性能要求、功能要求、安全要求、通信协议、测试要求及试验方法、互操作性要求及测试方法、施工验收、运行维护等。除本次发布4项国家标准外,还有4项国标正在编制过程中。
特殊要求规定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产品设计以及产品测试时需要遵循的功率传输、系统功能相关的要求,给出了明确的性能指标、安全指标、功能指标的基线化要求,明确了相关要求的测试方法,形成了对产品设计和测试的指导性和规范性动作。
通信协议规范了无线充电的具体流程、参数和数据定义等,给出了系统功率传输部分的最小通信协议架构;电磁环境限值和测试方法给出了电磁环境曝露限值。
EV视界简评:
目前国内从事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企业主要有华为、中兴新能源、中惠创智等科技公司和科研院校。上汽、比亚迪、北汽等车企也进行了相关研发测试。《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系列国标填补了中国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国家标准规范空白,可支撑私人应用领域的无线充电系统产品开发、测试和应用,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量产有较大推动作用。
三、四部门调整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实施有关要求
5月14日,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调整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实施有关要求的公告》。自2020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实施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禁止生产国五排放标准轻型汽车,进口轻型汽车应符合国六排放标准。对2020年7月1日前生产(机动车合格证上传日期)、进口(货物进口证明书签注运抵日期)的国五排放标准轻型汽车,增加6个月销售过渡期,2021年1月1日前,允许在全国尚未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的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全部地区,以及山西、内蒙古、四川、陕西等省份公告已实施国六排放标准以外的地区)销售、注册登记。
四、工信部:有序放开新能源汽车代工生产
5月2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结束后的“部长通道”活动中,工信部部长苗圩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表示,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下一步将继续从供给侧、需求侧、使用侧三方面发力,为新能源车创造更好的使用环境。
供给侧:将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有序放开新能源汽车代工生产。对有检测能力的企业实行自检自证,减少重复检测。对于研发创新型新能源汽车企业,实行品牌授权试点。
需求侧:除落实好财税支持政策外,还将鼓励换电模式的发展,鼓励地方在执法车、物流车、环卫车、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服务领域更多采用新能源汽车,以扩大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使用侧:将继续加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充换电设施实现互联互通。鼓励地方政府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出台停车、通行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总而言之,我们会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发展,使其有一个更好的使用环境,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选择新能源汽车。”
【四月份重要政策】
一、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通知》
4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从2020年4月23日起实施,2020年4月23日至2020年7月22日为过渡期。
1、延长补贴期限,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综合技术进步、规模效应等因素,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
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原则上2020 -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2020年补贴标准见附件)。为加快公共交通等领域汽车电动化,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符合要求的车辆,2020年补贴标准不退坡,2021-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原则上每年补贴规模上限约200万辆。
2、适当优化技术指标,促进产业做优做强。2020年,保持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等技术指标不作调整,适度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能耗、纯电动乘用车纯电续驶里程门槛。2021-2022年,原则上保持技术指标总体稳定。支持“车电分离”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鼓励企业进一步提升整车安全性、可靠性,研发生产具有先进底层操作系统、电子电气系统架构和智能化网联化特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3、完善资金清算制度,提高补贴精度从2020年起,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企业单次申报清算车辆数量应分别达到10000辆、1000辆;补贴政策结束后,对未达到清算车辆数量要求的企业,将安排最终清算。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换电模式”车辆不受此规定。
4、调整补贴方式,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将当前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调整为选择有基础、有积极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区域,重点围绕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开展示范,中央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有关通知另行发布)。争取通过4年左右时间,建立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形成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5、强化资金监管,对监管不严、造成骗补等问题的地方和企业按规定严肃处理。
6、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根据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等条件合理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强化规划的严肃性,确保规划落实。
7、加大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力度,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除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外原则上采购新能源汽车,优先采购提供新能源汽车的租赁服务。
8、推动落实新能源汽车免限购、免限行、路权等支持政策,加大柴油货车治理力度,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优势。
EV视界简评:
国家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和支持没有丝毫改变。今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新的突破,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将更加有利于向市场化的发展平稳过渡,同时有助于拉动汽车消费。坚持扶优扶强政策导向,还将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明显进步,引导企业练好内功。
二、三部委:明后两年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
4月22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政策的公告》称,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三、工信部进一步放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门槛
4月7日,工信部组织发布了《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主要修改内容包括:
1、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
为更好激发企业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给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更大发展空间,删除了第五条以及《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等附件中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相关内容,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同时,强化对企业生产一致性和售后服务保障能力的要求。
2、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
《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50号)第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生产企业连续两年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特别公示。《准入规定》关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特别公示的要求应与其保持一致。
3、删除有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过渡期临时条款。
过渡期临时条款主要适用于《准入规定》实施前已获得准入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要求其在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间遵守有关过渡性规定,目前过渡期已经结束。
4、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
发改委已于2019年实施《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新建纯电动乘用车投资项目需遵守该规定,《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不再予以适用。
EV视界简评:
工信部最早于2017年发布实施《准入规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能力自此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效提升,随着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工信部进行与时俱进调整,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将给企业和市场更多选择空间,吸引投资关注,拉动整个产业链发展。
四、三部门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4月24日,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三部门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车辆智能管理)》提出,到2022年底,完成基础性技术研究,制修订智能网联汽车登记管理、身份认证与安全等领域重点标准20项以上,为开展车联网环境下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车联网城市级验证示范等工作提供支撑;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车联网环境下车辆智能管理的标准体系,制修订道路交通运行管理、车路协同管控与服务等业务领域重点标准60项以上。
《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系列文件包括总体要求、智能网联汽车、信息通信、电子产品和服务、智能交通、车辆智能管理等部分。其中,总体要求、智能网联汽车、信息通信、电子产品和服务等4个部分已分别于2017年12月、2018年6月发布。
《车辆智能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在《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提出的总体框架下,以推动车联网技术在公安交通管理领域应用、保障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为核心,提出了构建包括智能网联汽车登记管理、身份认证与安全、道路运行管理、车路协同管控与服务等方面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列出了标准明细共66项,并将根据发展需求,不定期进行更新完善。
1、基础类标准为其它各部分标准的制修订提供支撑,主要包括术语和定义、分类和编码、符号等方面标准。
2、智能网联汽车登记管理类标准支撑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登记、在用车定期安全技术检验等安全管理工作,包括运行安全要求、运行安全测试要求等方面标准。开展登记管理是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和上道路行驶的基本前提。
3、身份认证与安全类标准主要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和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设施之间身份互认,主要包括智能网联汽车身份与安全、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身份与安全、身份认证平台及电子证件等方面标准。在车联网环境中,车辆及其驾驶人、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具有数字身份并对其进行验证是确保信息交互及安全的关键环节。
4、智能网联汽车运行管理类标准主要支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上道路行驶智能网联汽车进行管理,主要包括交通秩序管理、交通事故处理和实时运行管理等方面标准。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开展道路通行秩序管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等道路运行管理工作是车辆智能管理的核心所在。
5、车路协同管控与服务类标准主要支撑车联网环境下道路交通管理设施信息交互及基于道路交通管理相关信息系统提供信息服务。车路协同管控与服务工作是支撑车联网技术在道路交通管理领域应用的根本保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电动汽车作为汽车行业的新生车型,其关注度还是非常高的。此外,还披上了节能减排、环保的外衣,就连相关部门对其也是大力扶持。但是,从市场反馈来看,纯电动车型的销量还远远不及燃油车。之所以这样,无非是目前电动汽车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更新迭代速度太快。再说得透彻点,汽车最主要就是动力系统,而新能源所采用的电池技术还没有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
拿燃油车来说,只要对发动机以及变速箱好好养护,一般开个几十万公里,用上10来年不大修,是没什么问题的。但纯电动车型却不行,它的使用寿命将由动力电池所影响、决定。那一辆纯电动车的寿命有多长呢?真如厂家说的那般好吗?质保终身可信吗?
从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在售的几大畅销车型来说,官方大都给出了8年或12万的质保期。也就是说,纯电动汽车的寿命至少得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如果达不到,就由厂家负责。而这一标准并不是车企自己给出的,是由相关部门强制要求制定的!
为什么会有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期要求呢?
对于电动车的电池电芯循环使用寿命,我国有着明文规定,必须达到1000次以上才算合格。如果按照目前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平均值来算,充满一次电至少要行驶300km,如果按照大多人的用车习惯,一年20000km的里程。在不计算电池损耗的情况下,一辆纯电动车的电池寿命是15年或者30万公里。所以,以8年或12万的质保期,还是考虑到了电池衰减的因素。
不过,实际用车中,很多人在没有开到质保期就已经换了新车。根据汽车行业的权威机构J.D
power的报告显示,中国的消费者有6成以上的人会在5年内换车,还有2成的人在新车开了不到一年就换掉的。而剩下的2成能开到这个数据的就可想而知了。毕竟,新能源本身就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一天一个样,新款出来后,老款会立马就不像了,变得没有竞争力以及价值。所以,电动车的电池虽然理论上给出了寿命年限以及公里数,但绝大部分是见不到的!
既然8年或12万公里很多消费者都用不到,那终身质保是不是就更有意思了?
最先提出终身质保的新能源车企是威马以及蔚来,从商业价值来说,这种做法明显不理智,甚至可能血亏。要知道,即便厂家对自己产品如何自信,也不敢担如此大的风险。更何况目前发展并不成熟的新能源汽车呢?所以,其中一定有些门道。
前面已经说了,8年或12万公里都用不到,终身就更不用提了。要知道,要想使用终身质保的权利,必须是一手车,也就是没过户的情况下。如果真有人是这么想的,开到报废为止,但车企这时候还在不在都是一个问题。更多的时候,车企打出这一口号是为了提升竞争力,毕竟,一个名不经传的车企没点营销手段,想要取得消费者的认可确实很困难。
其次,终身质保也是在玩文字游戏,比如“保修”和“包修”的区别,一个是负责维修但车主要花钱,一个是厂家维修车主不需要支付费用。那终身质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厂家负责终身维修,但车主需要支付维修费用!
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看着为车企的营销手段,而不是相信真正的坏了可以免费更换,维修等。毕竟,商人是无利不起早的典型!
写在最后
其实,在汽车行业还存在很多这种喊口号,玩文字游戏的情况。所以,大家在购车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如果得到的答案含糊不清,那基本是不可信的,如果得到肯定答案,请在购车合同中加入到附加协议,以免后期发生争执而扯皮!
首先平均电池寿命约为七八年。现在大部分电池都是可回收的,比如现在市场上的电动自行车,电池寿命到期后,可以换新的,然后再翻新。新能源汽车电池也是如此。小编查了资料了解到,现在很多新能源汽车厂商都可以提供一定期限的电池保修、更换等服务!估计后期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电池技术的发展,自然会降低电池的价格。
其次更换一次电池需要50000到100000万之间。因为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直接补贴的是整车,而不是电池。所以如果用户要更换电池,就必须支付原价。国家要求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必须保修5年或10万公里。保修期内,车主完全免费。为了减少消费者的购买疑虑,也有不少新能源汽车品牌在车辆正常保修期之外,对电池提供额外的保修服务。
再者电池的好坏不能仅靠电池寿命来决定。能量密度、低温、安全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长期大电流充放电会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在电池储存过程中也会出现容量下降的情况。这就要求在使用纯电动汽车时,尽量少用快充;如果纯电动车长时间停放,尽量保持充满电的状态,避免电池长期暴露。尽管许多厂家都设置了相应的电池保障服务,但是在质保期结束后,电池衰退,如果需要重新更换,这些费用则需要车主自理。
要知道汽车上使用的动力电池大致分为铅酸电池、锂电池、镍氢电池。其中,镍氢电池仅用于丰田汽车,不适合作为单独的电源;铅酸电池主要用于低速电动车,又称老式滑板车;锂电池是应用最广泛的电动汽车电源。电池根据不同的材料分为很多种。比较成熟的主要分为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
新能源电动汽车排名前十名是:特斯拉、比亚迪、小鹏、蔚来、理想、威马汽车、几何汽车、广汽埃安、长城欧拉、哪吒汽车。
1、特斯拉
特斯拉一度负面新闻不断,但它依然是全球高端电动汽车领军品牌,在定价颇高的情况下,销量还远超其他品牌。旗下车型有ModelX、ModelS、lModel3、ModelY,其中,ModelY、Model3最为畅销。
2、比亚迪
比亚迪创立于1995年,是中国第一家纯电动汽车品牌,全球新能源客车引领者、国内新能源汽车引领者,全球销量仅次于特斯拉。旗下车型有宋、元、秦、唐、汉等系列,畅销车型为比亚迪汉EV、比亚迪海豚。
3、小鹏
小鹏汽车于2014年由何小鹏、夏珩、何涛等人发起成立,总部位于广州市,公司专注于针对一线城市年轻人的互联网电动汽车的研发,第一款量产车的目标是一辆时尚、跨界的电动SUV。2021年1-5月累计交付24173辆,较去年的4583辆同比大增427%。旗下有小鹏P7、G3、P5等车型。
4、蔚来
蔚来是国内豪华电动汽车代表品牌之一,旗下包括蔚来EC6、蔚来ES8、蔚来ES6、蔚来EVE、蔚来ET7等。
5、理想
理想汽车是由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创立的一个豪华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公司于2015年7月创立,总部位于北京,自有的生产基地位于江苏常州。2018年10月公司推出了首款新能源车型ONE,它搭载了领先的增程电动技术与智能科技。2020年,理想ONE取得中国新能源SUV市场销量冠军。
6、威马汽车
威马汽车(WM Motor)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并在德国设立了研发团队。2016年9月,威马汽车发布“128战略”:围绕1个核心架构,延伸出“ST是国内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及出行方案提供商。
威马EX5是威马汽车的首款量产车,累计销量超6万辆,稳居中国造车新势力A级纯电SUV累计销量第一。威马汽车是新势力中第一家、也是长期以来少有的兼具智造基地和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代表性企业,也是造车新势力中第一家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的车企。
2020年8月4日,《苏州高新区·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发布,威马汽车排名第70位,名列2020中国新型创新企业50强第43位。连续四年位列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持续领跑中国造车新势力。车型包含威马EX5、威马EX6 Plus、威马W6、威马EX5-Z,均为suv。
7、几何汽车
吉利汽车旗下高端纯电动品牌,仅推出几何A一个系列,但分为高能超长续航(NEDC 500km)、高维标准续航(NEDC 410km)两个版本共6款车型。
8、广汽埃安
广汽埃安前身为广汽新能源,位为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续航、加速、智能化方面都很优秀,旗下一款AION S销量就占整个品牌销量的六成了。
9、长城欧拉
长城汽车是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汽车品牌,总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欧拉品牌是中国主流自主车企中第一个独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于2018年成立。目前已形成包括欧拉好猫、欧拉白猫、欧拉黑猫、欧拉iQ在内的产品矩阵。
10、哪吒汽车
哪吒汽车是合众新能源汽车旗下的品牌,定位中低端,致力于打造高性价比电动汽车,外观时尚。目前有三款主要车型,分别是哪吒01、哪吒U和哪吒V,都是suv,畅销款为哪吒V。
其它品牌电动车,有的噱头很多,不过只能都归属于其它,要么性价比低,要么安全性差,还有一些就是骗补的时代产品,产品可想而之。叫通用回美国,而不在乎马斯克,因为马斯克没技术就是个营销包装软文水军蹭热度互联网金融圈钱骗局 但是质量你懂的 一分价钱一分货 投资宣传的钱还不是车主买单? 另外国产M3 相比其他款式性价比高 但是这是辆三厢轿车 如果SUV可以考虑别的车我有一台比亚迪宋DM,所以我有亲身体验,比亚迪不错。而且你从安全系数来讲,比亚迪是最安全的电动汽车了。
特斯拉类似于苹果,硬件很一般,但是系统很好,特斯拉牛在电控和智能系统。而且是洋品牌,不得不承认,国人很认洋品牌。一百年前就有的东西现在拿过来吹嘘什么新能源?贫不贫?烧油和烧电都是从大自然中摄取的,我也想环保,那就走路喽。还开什么车?目前全世界只有比亚迪敢公布电池穿刺试验,也只有他最安全,其他一刺爆燃根本没法救。比亚迪汉我以发了几条汉世界第二谁第一?还无人回答。
需要从多维方向。向内则为:营运管理、企业文化、盈利造血等等。对外则看:产品力(包括产品体验、产品价格和产品性能质量等)、品牌形象、服务售后等等。小鹏汽车表现出来的竞争力都是让人刮目相看的,那么他们之中,谁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特斯拉呢?我觉得还是比亚迪和蔚来更有希望。它涉及到卫星、地图、芯片、处理器,高速互联网,这些都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可以这么说,能实现全社会L4级别自动驾驶的,一定是高度发达的国家。
国产电动汽车推荐:汉、蔚来ES8、小鹏汽车P7、唐新能源、蔚来ES6、 小鹏汽车G3、 欧拉好猫、 Aion LX、 几何A、 宏光MINIEV。
1、汉
比亚迪汉定位为品牌旗舰轿车,分别有纯电动ev和混合动力DM版本,两者在外观造型上有一定的差异,EV版本采用全封闭格栅,更符合纯电动汽车设计,线条凌厉,而DM版本则采用家族龙脸面谱。动力必定也是比亚迪汉的最大亮点,混合动力DM版本由2.0T涡轮增压发动机与电动机组成,百公里综合油耗可达1.4L,官方百公里加速仅需2.9秒,性能十分强劲。
2、蔚来ES8
蔚来ES8是一款中大型纯电家用SUV,580公里的NEDC续航里程在这么多电动车里算是很高了,而且性能也非常强悍,百公里加速只要4.4秒。作为家用车,蔚来ES8主打豪华感和舒适性,与传统豪华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缺点,就是ES8的体积太大吨位太重,所以能耗偏高,所以有时候纯电车也不一定就是节能的。
3、小鹏汽车P7
定位中型纯电动汽车的小鹏p7整体外观设计比较前卫,前脸采用封闭式中网设计,和很多新能源车型一样,保持简约的设计风格。小鹏p7的内饰依旧和外观一样简洁,整体营造出更具家、更前卫的座舱氛围。最长续航里程达到706km,国内目前的顶尖水准,车主反馈实测可以达到600多公里。
4、唐新能源
30万内加速最快、最强豪华感SUV这些标签对于新款比亚迪唐新能源来说一点都不夸张,对于新款唐新能源来说,什么悬架质感、转向手感都是次要的,只要你上了车,充好电,它就是一台无情的加速机器,只管加速就好。
5、蔚来ES6
蔚来ES6是一款中型纯电SUV,相比ES8来说它的价格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感官方面,ES6的外观内饰都很有档次感,空间的表现也很不错。驾驶方面,蔚来ES6的感受会比较模糊,介于运动和舒适之间,这一方面仍需改善。续航方面比不上ES8,但也已经不差,430公里的NEDC续航里程足够在城市中行驶,5点多秒的百公里加速动力性能也很强悍。
作者:谭清宇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70661/answer/15524174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既然题主提到的问题是“电动汽车”。那么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分为独立的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个是动力系统的区分,第二个是驱动能源的区分,在这两个选择下,现有的技术能够实现不同的组合。在这里提两个功率,一是峰值功率,一般家用车在100马力左右,这个功率决定了加速性能。第二个是平均功率,即在一般工况下能量平衡的功率要求,一般家用车在20马力左右。
解释图例:https://i.stack.imgur.com/HCxm4.png
&lt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252dae770a88e8fe7f8c99fa28b9c6cf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936" data-rawheight="412" width="93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52dae770a88e8fe7f8c99fa28b9c6cf_r.jpg?source=1940ef5c"/&gt
一、动力系统
首先对于动力系统而言,分为内燃机驱动,电机驱动,和电机内燃机协同驱动三个种类。
在动力系统这一点上我认为电气化的趋势是十分明朗的,电机作为动力输出单元,相对内燃机有如下几个优势:
1. 成本优势:同一最大输出功率水平下,电机本身的成本非常低,这也是特斯拉性能爆棚但售价相对于性能车较低的原因。所以用电动机作为峰值功率输出,纯电动力系统是较低的
2. 效率优势:电机在输出过程中,单在这个过程中效率变化不大并且非常高(90%左右),非常适合频繁启停的任务要求。
3. 保养、寿命优势:优质电机的保养间隔时间在30,000小时左右,与内燃机有数量级上的差别
4. 整车结构、体积优势:同样输出功率下,电机体积非常小,并且可以实现轮毂附近布局的形式,将整个传动系统极度简化,换句话说,奥迪花了几十年引以为傲的quattro四驱系统,在电机车中是一个程序升级就能解决的问题。其实能看出来电动系统的平台和传统汽车的平台构建逻辑是非常不同的,电动力系统的结构可以相对简化,所以在传统汽车平台上替换电机,是会牺牲一部分优越性的。
&lt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04dfa6e2bcb31ab58fce822a9bc70ce9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63"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04dfa6e2bcb31ab58fce822a9bc70ce9_r.jpg?source=1940ef5c"/&gt
Model X 是没有前后传动系统的
&lt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22533d7b6be039e474611ecea3dc2157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24"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22533d7b6be039e474611ecea3dc2157_r.jpg?source=1940ef5c"/&gt
Q5 混动的传动系统就极其复杂
5. 控制、安全优势:首先电机的反应速度极快,电信号能够直接转化到机械信号,而传统汽车的启动加速停止每一环都有一个控制误差的Loop,紧急情况下反应就慢了。还有就是,自动驾驶或者程序辅助驾驶难度更大,在电机动力系统的控制与反馈就非常灵敏,为了达到安全标准和反应速度,汽油车的自动驾驶反应速度不可避免地会收机械系统拖累,现在做自动驾驶的也基本上是电车,所以电动力系统跟自动驾驶是相辅相成的。
&lt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b460caf28ea2a0e56839991763cf5889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1330" data-rawheight="923" width="133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b460caf28ea2a0e56839991763cf5889_r.jpg?source=1940ef5c"/&gt
http://138.100.76.11/visionguided2/sites/files/wfmfolder/groupusers/images/control_loop_c3.png
&lt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7e4d880a17b373f7f8d2658de82a0719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51"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7e4d880a17b373f7f8d2658de82a0719_r.jpg?source=1940ef5c"/&gt
@弗雷刘
先生提到的 7kw 快充已经会对电网造成可观的压力,这是建立在80%的保有假设条件,但特斯拉的快充可是120kw,鼓励电池电动快充的操作模式几乎完全不可能,而且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地域电网,充电站可不能用普通插头解决问题,必须要单独变电站。但是鼓励夜间5-7kw慢充以达到日常使用是完全可行并且应该引导的,由图片可见夜间供电于储能系统是最好的利用电能的方法,因为它可以将用电和用车的共同闲置时间形成配合,电价低廉并保护电网
二、驱动能源系统
1.纯电池电动汽车
吹了一段特斯拉,但我认为特斯拉整体发展的方向就是有待考量,电机动力系统优势明显,但电池电动车(BEV)市场驱动力低下。
在这个部分,既然是趋势预测,自然有各种不同考虑的方面,个人更偏向于工程和市场驱动力方向来分析这个问题。电动机确实有非常多的好处,但是它有一个极大的命门,就是电池储能的能量密度极低,但是电池的成本下滑已经达到了瓶颈期,很多人疑惑换电池模式为什么不可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贵,哪怕是最大规模优化能力最强的电池厂商,电池的成本也在$300/kwh左右,特斯拉相同配置的型号15kwh的容量增加在终端售价最少提高$8500, 在$567/kwh。
&lt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2c6801d6d141ab38a8e1aa783c7eb3bc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725" data-rawheight="416" width="72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2c6801d6d141ab38a8e1aa783c7eb3bc_r.jpg?source=1940ef5c"/&gt
电池原料价格上涨速度非常快,现在保有量才0.2%,高里程(200km以上)的电池电动汽车对于电池几乎就是浪费,应该合理分配电池资源,而且一味增加电池只会让电动车更不具备性价比,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lt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1948f0dccae3230da2b1a28c5792dc0b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116"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948f0dccae3230da2b1a28c5792dc0b_r.jpg?source=1940ef5c"/&gt
可以看到特斯拉的15kwh增配是将里程从210英里提升到249英里,增就增了,但是这8500刀的边际成本几乎换不回边际收益。这么贵的电池,没收益,为什么?
&lt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22e755a9299aea6b345dbb74d9953f2f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1879" data-rawheight="915" width="187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2e755a9299aea6b345dbb74d9953f2f_r.jpg?source=1940ef5c"/&gt
这跟驾驶模型有关,以上是德国家庭日常出行的调查,可以看到Daily Mileage在80%的情况都是小于50km的,并且人们的出行需求具有长尾性,对于汽车仍有长里程出行的要求,但是在长里程的使用场景中210英里与249英里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仍需要频繁的充电,并且时间很长。所以先说看法,我认为最适合目前市场的电动车模型是50-60英里以内纯电里程(15-20kwh)的电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电动车,接下来会详细分析。
&lt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aad71cbba9d4170d4746be8fdf83411c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1052" data-rawheight="620" width="105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ad71cbba9d4170d4746be8fdf83411c_r.jpg?source=1940ef5c"/&gt
画个图解释一下
纯电动汽车伴随着的第二大问题就是基础建设阻力非常大。高功率的充电桩的建设成本是很高的,并且牵扯到电网改造,美国能源部门针对美国作出的分析是,哪怕油价飙升,用政策力量来资助充电基础建设仍然是一个“经济上不合理、没有回报”的举措,所以想当然的认为电动车在“有了充电站就会发展”的想法是非常缺乏市场驱动力的。
&lt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f4be19298983f45657f663053bad3813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21"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4be19298983f45657f663053bad3813_r.jpg?source=1940ef5c"/&gt
这一段指出了纯电池电动汽车在使用上的巨大不足。
&lt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7e4d880a17b373f7f8d2658de82a0719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51"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7e4d880a17b373f7f8d2658de82a0719_r.jpg?source=1940ef5c"/&gt
2.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汽车也可以理解为“添加了高密度能源模块”的增程电动车,在技术成熟的时候将会有市场,但是目前而言,车载储氢系统和基础建设的成本过于高昂,同样在目前没有市场驱动力,对于基础建设的网点要求太高。
3. 并联式混合动力
在这里先明确在这里的概念,只要内燃机能够参与驱动轮胎,就算是并联式混动的一种,在这里本田的immd略微有一些牵强了,但是总体而言,并联式混动更像是,在内燃机汽车上加了一个电机作为辅助,提升燃油经济性,但是并不是说提升燃油经济性不好,但是这样甚至比内燃机车更为复杂,需要添加行星齿轮组和离合器,并且保留传统的传动系统,这个概念在我个人看来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意思。但是这样就不能完整地利用电机作为动力系统方面的优势了。
4. 串联式混合动力(增程型混合动力)
简而言之,在纯电动汽车基础上减去多余的电池组,添加一个小型内燃机作为“充电宝”。 看上去挺傻逼,有人认为这是脱了裤子放屁。但我认为这是一条针对目前市场而言,纯电动车的一个优化方向。让电机驱动汽车,因为电机的效率不会由于启停降低。而让内燃机发电,因为热机本身就适合匀速的工作,在低转速下效率极低,在经常堵车的亚太地区的热机综合效率约在9%-13%左右
&lt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357f56d1eeba748461f2a43b4ee37ae2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357f56d1eeba748461f2a43b4ee37ae2_r.jpg?source=1940ef5c"/&gt
宝马和雪弗莱以及特斯拉跳出去的联合创始人(Ian Wright - Wrightspeed)推出的解决方案是:串联式混动,用烧油引擎给电池充电(因为只需要匀速工作,可以达到理论最高效率),并且纯电里程达到能够满足大部分日常需求(100km左右)。以宝马i3为例,这样一个低功率引擎的终端售价只要$3850但是能满足巡航充电需求(实际上小汽车只有10kw左右)。目前的调查表明,直接补贴充电站和纯电动汽车在美国都是不划算的,因为基础建设费用太高,这样看来是不是应该拿有限的补贴,到纯电里程100km左右,但是配合一个低功率轻重量的发电机的车型,如Volt和i3上应该是更为优化的解决方案。
对于增程,我觉得有如下优点:
1. 保有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的优越性(燃油经济性,动力系统易于保养,安全)
2. 研发成本可以控制:内燃机有广阔的市场规模,发电用微型燃气轮机结构并不复杂。在需要optimize的参数只有发电效率的情况下,可能研发成本并不高
3. 能够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石油网络,并且在绝大部分情况适用纯电模式。满足续航的同时,由于电池包的减少甚至可以降低成本(记得电池的成本高昂,还不如换个引擎哦)。
写在最后
我一直觉得现在电动汽车的发展阻力在于社会层面而不在于技术层面,无限电站+电池的暴力政策手段或许在现在并不适合电动汽车占领市场。
那么综上所述,在现阶段,采用模块分离的增程式电动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综合的解决和过渡方案,甚至可以做到“Cleaner than EV”,哪怕以后增程系统换成燃料电池,具有优势的电机动力系统仍然得到了保留。将动力系统和增程模块区分开,统一充电功率比统一电池规格容易太多,利用夜间充电和低功率(平均功率)内燃机增程,是一个非常值得尝试的路径,中国EV百人会的杨裕生院士一直在做相关的报告,非常值得一读。
数据显示,虽然安徽也加入了长三角经济圈,但它的汽车工业产销规模要弱于周边城市,而且奇瑞和江淮受限于品牌溢价较低的现状,只能力拼中低端市场,盈利水平着实不高。
期望实现整体转型,从农业大省升级为工业大省的任务,让安徽一届又一届的掌舵班子操碎了心,但伴随着新能源产业布局的平地而起,机会终于来了。
大众与江淮联姻 博弈还将继续
其实安徽一直期望以引入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外资等各类资本的方式,来盘活国有车企以及相应的配套产业链,奈何第一次江淮混改引入的建投投资虽然贵为背景深厚的央企,有钱是肯定的,但本身的管理水平并没有带给江淮更多的经验,也没有提升企业的抉择效率和执行效率,毕竟央企本身就以稳与慢出名,央企与国企的组合,对扩大规模提升行业形象有极大裨益,但对安徽急需的对机制和治理机构的整改并没有预想中的作用。
引入外资成为了另一个解法。这一次,培养了上海现代汽车工业半壁江山的大众汽车决定出手。在2020年5月29日,大众汽车宣布将投资10亿欧元,拿下了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并且增持电动汽车合资企业江淮大众股份至75%,获取了关键的管理权。
瞬间咸鱼翻身,要知道,在2020年年初,江淮大众还一度进入了“分手剧本”,坊间传闻两者在产品层面停滞不前,甚至江淮大众的研发中心除了一个奠基仪式,其他毫无进展。彼时大众挥舞着西雅特,时而向前一步时而向后一步,撩拨自己的合作伙伴。而江淮也没安好心,他们虽说是准备与大众联手在新能源车市布局,实质上还是窥探着大众手头拥有的燃油车资源,一旦“勾引”成功,前有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在燃油车市场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说不定江淮大众也能成就三分天下呢?然而对西雅特的追求被否,捷达品牌开心地将之收入囊中,当时直接动摇了江淮大众的根本……
当然对于大众来说,这也是一次不错的尝试,毕竟此前大众一直有一个梦想,想要调整各家合资公司的股比,上汽大众中外股比为50:50,一汽大众中外股比为60:40,而此次虽然在最弱的江淮大众上成功实现了目标,如果运营得当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另外两家合资公司的股比态度。
毕竟先得做出成绩,说话声音才能更响亮。
而对于安徽的工业布局来说,损失掉控股权也没啥,毕竟此前江淮大众就属于半死不活的状态,而让大众控股之后,起码大众会更加上心,投资有了,新车也就有了,比如此前念念不忘的大众MEB电动平台,以及电动车工厂和研发中心,要知道当初为了给桑塔纳做配套,养活了多少配件厂,而一旦设想中的5年内推出5款纯电动车真能实现,那么无疑安徽的汽车工业将会获得一次难得的超车机遇和挑战。
捡漏蔚来 并获得重要话语权
根据2019年披露的信息,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销12万辆,已经占据了全国10%的比重,并且位居中部省份第一,底子还算不错,但并没有一个足够强势的领头羊,所以当蔚来出现困境时,安徽伸出了援手。
李斌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新创的公司没有融到200亿人民币的能力,可能比较难开始一个新的汽车品牌。”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也发出一句感叹:“以前看别人造车觉得100亿太夸张了,现在觉得200亿都不够花。”
融资速度是造车新势力的命门所在,只有拿到钱才有接下来的研发、建厂、量产、铺设渠道等等一系列操作,这些新势力的理念可能会与传统造车企业不同,但最终都走上了相同的道路,你可以颠覆动力科技,但不能颠覆生产和销售的模式。
融完市场上的钱,让对手无钱可融。在这场速度竞争中,我只要比对手多融到钱,对手就会因为资金流断裂而进入安乐死,博郡汽车是这样,拜腾汽车也是这样。
蔚来原计划在上海建厂,据称地址都去考察过无数次,但特斯拉这个“小三”出现后,“未婚妻”蔚来直接被一脚踢开,也间接导致了蔚来接下来的融资计划难产,起码得想个法子把这事儿给圆回去。
在危难时刻,安徽国资委挑中了蔚来,这个时间点卡得非常棒。按照原本蔚来的计划,京沪两地是唯一的选择,这两个城市的消费者购买实力强,并且一旦与城市发展绑定,售价明显偏高的蔚来也能够从政府采购中得到一些分润,并且京沪本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得就明显更好,牌照问题卡住了不少想要拥有一台车的消费者,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程度也明显优于其他城市,因而不到山穷水尽,蔚来是绝对不会将基本盘从这两个城市撤走的。
但没办法,上海不要它,北京看不上它,偏安安徽绝对不是最佳选择,即便是来到合肥这个省会城市。但这可能是唯一能够融到的救命钱,人穷则志短,不得不低头。
那么对于安徽来说,将蔚来收入囊中,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了中国唯一一个在定位上可以与特斯拉掰一掰手腕的品牌。如果说一个国产品牌将最便宜的车卖到30万以上,大家都会觉得这绝对是自杀行为,但蔚来通过疯狂的烧钱,让市场接受了35万起的ES6以及46万起的ES8,这与一众围绕20万左右的消费市场做文章的造车新势力门,成功拉开了差距。
同时,蔚来已经具备了黏性非常强的粉丝群体,同时由于蔚来一贯注重服务的传统,已购车用户也愿意将车型推荐给身边好友。根据李斌自己的话来说,从去年9月开始,蔚来ES6已经连续8个月蝉联了电动SUV销量排行榜冠军,而在刚刚过去的5月,蔚来累计交付新车3436辆,其中ES6为2685辆,ES8交付751台,从而让它的累计销量达到了42342辆,其中10429辆是在今年完成的,前景可期。
不出大意外的话,蔚来是活下去了。同时,由于引入了新的战略投资者,蔚来也开始反省自己以往的做法,李斌靠砸钱砸出了一个高端品牌,但中后期继续砸钱意义不大,而是应该专注于精细化服务上,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要求也没那么高,只需要差不多等同于奥迪、雷克萨斯就已经超乎他们想象了。当然,蔚来在服务上的花费依然是在烧钱,但速度相比过往要慢了一些,目标是从过往每年每单亏损4000多元,能够控制到只亏损1000多元,这个差额如果能实现的话已经足够让穷怕了的安徽投资人满意,而如果真的像规划那样,在第二季度实现毛利率转正,而且在年底达到两位数,安徽就是真正捡了一个大漏。
更何况,按照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的协议,蔚来来到安徽之后,会将中国总部设立于此,并“建立总部管理、研发、销售服务、供应链制造一体化基地”,这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也能让安徽更好地整合由科大讯飞、京东方、江淮大众、国轩高科等企业在这条产业链上的合作。
写在最后
前景很美好,但新能源产业链也需要足够的购买力支撑,毕竟大家都喜欢支持本土企业。
安徽2018年GDP为37114亿元,总量全国第11名,人均则位列全国第13名,不高也不低,但势头相当不错,特别是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之后,它可以承接江苏、浙江和上海的产业转移,再者人口大省也必定会带来更多的政府采购机会,这对于蔚来或者江淮大众来说,也有着光明的前景。
当一系列基础夯实之后,安徽将真正在新能源市场上提速,它将会交出怎样的答卷?不好说,但我觉得,十分值得期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近日,不断爆出消息称汽车行业芯片短缺,很可能将波及大部分企业,甚至导致一些企业停产。
其中最早爆出芯片短缺的就是大众了。早在12月5日,央视新闻就报道称,“受芯片供应不足影响,上汽大众从12月4日开始停产,一汽大众也从本月初进入停产状态。而影响南北大众停产的主要原因是芯片供应不足。”
对此,大众回应称,芯片确实存在供应短缺问题,但情况并不严重,目前相关车辆的交付并不影响。并且已与总部、相应供应商联系,正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事情发生以来,不少芯片供应商也表示将面临产品缺货或价格上涨的情况。
全球最大的汽车供应商——博世表示,自己也身处于漩涡之中,但在当下紧张的形势下,会密切联系客户,努力维持供货。并指出这种现象不仅是汽车行业面临的瓶颈,而是全球的采购市场都存在着半导体原件短缺的问题。
而尽管芯片生产商已通过扩大产能来应对近期突增的需求,但市场所需的额外供应量将需要6-9个月才能实现,因此潜在的供应瓶颈可能会持续到2021年。
此外,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汽车芯片生产制造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很可能还会随时停工停产,使得事态的发展更为严重。
据悉,此次汽车制造业短缺的芯片将主要影响汽车的基本配备ESP(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U(电子控制单元)即车载电脑两大模块无法生产。而从国内的汽车生产规定来看,ESP是每一辆车强制安装的产品,而ECU相当于汽车的电脑,控制着发动机和变速器的运行也是现代汽车必不可少的零部件。
目前主要为国内车企供应ESP和ECU的供应商是大陆集团和博世两家,然而手芯片短缺影响这两家企业也面临停产的风险。这就意味着,国内大部分自主品牌也将面临供货短缺的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现阶段国内生产ESP的技术并不成熟,也不具备独立研发、设计、制造、调校整套esp的技术能力。因此还没有国内企业可代替大陆和博世等供应商的地位。
并且因为汽车芯片是定制产品,一颗完整的芯片制造流程包括芯片设计、晶圆代工以及封装测试等步骤,而由于目前晶圆代工产能的受限,部分芯片交易周期均在数月以上。
可见,汽车产业的芯片短缺问题将是一个长期问题。
而因为国家政策对消费的鼓励以及制造业的扶持,国内汽车产销实现了连续8个月增长。这样良好的形式则很有可能会受到芯片短缺的影响。
然而在这次困境中,又有一些自主企业表示并不会受到影响,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比亚迪。
此前,比亚迪官方就称公司在新能源电池、芯片等方面有一整套产业链,不仅可以充分自给,还有余量外供。
而与ESP相对应的,比亚迪早就研发生产出了“BSC安全控制系统”。可见比亚迪在此次困境中受到的影响应该是最小的。
经历过这件事,国内芯片相关企业就要提高自觉性了。在芯片等关于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层面,不能仅依赖于外界,而要将努力实现核心技术本土化,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这样的产业链才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
-The End-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如今,在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推动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全球化“造邦”行动也正在推进,而电动化正是突破点之一。
面对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全球化困局,燃油车成了必须消灭的“万恶之源”,估计这是汽车之父卡尔·本茨没想到的吧。
“电进油退”成趋势,全球玩家联合攒“局”
最近几年,许多国家纷纷发布停售燃油车的时间表。比如,荷兰和挪威宣布2025年禁售燃油车;印度2030年禁售燃油车;德国2030年前后禁售传统内燃机汽车;法国2040年全面禁售燃油车;英国2040年开始全面禁售传统柴汽油车;欧盟国家2050年不再出售燃油车……
中国作为汽车消费第一大国,自然也有相应动作。
2017年,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全球许多国家纷纷调整汽车的发展战略,在新能源、智能网联产业加快产业布局,抢占新一轮制高点。目前工信部已经开始研究制定传统燃油汽车停产停售的时间表,未来还将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合作。”
2019年的5月20日,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以下简称油控研究项目)在京发布《中国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综合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及排放目标,对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中国有望于2050年以前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
由此看来,大方向已经定下,就看如何一步步达成了。
地域广阔、区域差异显著的中国市场,显然不能像城市化程度高、发展均衡的欧洲国家那样一刀切,只能有计划按步骤陆续推进。
6月8日,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表示,到2030年,海南省将成为清洁能源岛,不再销售燃油汽车。
由此,海南省正式成为我国首个出台燃油车禁售时间表的省份,打响了燃油车禁售的“第一枪”,示范意义不言而喻。
相对全国其他省区来说,海南省是森林覆盖率较高、空气质量最好的省份,海南岛的独特区位特点,使其具备“禁油”的地缘基础,同时海南省也是中国着力打造的第一个自由贸易港,需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上需要制定更高的标准,达到更高的水平,才能更好地承载其未来定位。
有区位基础,有政策助力,海南这次迈出的一小步,成为中国全面迈进电动化的一大步。
相对于海南的区域性探索,作为汽车市场的“玩家”,国际性车企早已闻风而动,以积极态度推波助澜。
大众汽车宣称,到2025年将为中国消费者提供150万辆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奔驰则表示,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研发和生产新能源产品;丰田在2015年宣布“2050年将停售内燃机汽车”;宝马宣布到2023年,将推出25款电动车型,其中超过一半是纯电动车……
大家都努力的割自己的“尾巴”,革自己的命,主动拥抱电动化。
中国国内车企中,北汽表态将于2025年全面停止生产和销售燃油车,主攻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宣布2030年旗下燃油车退出市场;上汽等也在极大电动化方面的投入,持续打造全新车型。
不难想象,“电进油退”的过程,将迎来新一轮市场洗牌,许多在电动化领域缺乏技术储备,竞争力不足的车企,只能眼看着别人“坐庄”,默默等待出局。
这还只是电动化带来的动荡,如果再考虑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叠加效应,更多领域的玩家和资本参与进来,汽车产业的“局”将更加复杂,“势”也更加难以把握。
中国谋求“弯道超车”,成算几何?
100多年前的燃油动力革命,中国没有赶上,落后已是既成事实。新中国成立后,也想自主造车,但是早期要技术没有技术,要工艺没有工艺,甚至零部件质量达标率也很低,制造汽车比登蜀道还难。
而且,即便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跨越,“三大三小”也不再被反复提及,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仍然限制很多,曾经卡住了自主品牌车企的命门的生产资质,如今仍在阻碍着造车新势力的步伐。
相对于蔚来、小鹏、威马、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为了造车费尽心思,特斯拉在中国的造车步伐可谓一帆风顺,从2019年11月13日正式获得在中国的造车资质,到2020年10月25日第一辆国产Model3试装车正式下线,用时不到一年,特斯拉在中国创造了新速度。
好在,政策也在应时而变。2月10日,工信部网站发布“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删除了规定附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中的第一项,涉及“设计开发能力”的8项要求;改为2项“技术保障能力”的要求。
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将不再作为审核整车企业的核心指标,只要保证生产所需的技术保障能力即可,技术门槛大大降低。这次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也对新能源车企向制造回归,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回顾2019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约102.49万辆,与中国市场乘用车总销量2070.25万辆相比,渗透率为4.95%,刚刚达到行业公认的起步线。
再往前追溯,乘联会数据显示,2015-2019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持续增长,市场渗透率也在逐年提升,但是如果没有新一轮的井喷式发展,将很难在202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销达到汽车产销20%的目标。
对于北汽新能源、比亚迪、上汽荣威等国内车企,以及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势力,还有特斯拉、大众等外资品牌来说,要做大中国新能源汽车这块蛋糕,需要更多的投入,迈出更大的步伐。
前几天,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微博上晒出了和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的合影,配文“三个苦逼,在忆苦思变……”作为造车新势力的头部车企创始人,都自嘲苦的不行,那些刚刚量产甚至还在停留在PPT造车层面的那些车企,岂不更是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想实现“弯道超车”,难度可想而知。
对于中国新能源车企来说,“野蛮人”特斯拉的强劲势头貌似难以阻挡。从最近几个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来看,特斯拉可谓一枝独秀,单挑中国的造车新势力。
同时,大众汽车也连出重拳,为“2025年在中国市场生产15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做着积极部署。5月底,大众汽车接连出手,先后与国轩高科、江淮控股签署协议,分别收购国轩高科26.67%、江淮控股50%的股份,两笔投资合计21亿欧元(约合160亿元人民币)。同时,大众汽车还将增持在江淮大众的股份至75%,效仿宝马增持华晨宝马股份,谋求合资公司的控制权。
近来,陆续有小鹏汽车计划赴美IPO、理想汽车已申请在美国IPO、蔚来汽车谋求国内二次上市等一系列消息传出,不难看出,造车新势力们依旧处在“没钱汉子难”的挣扎期,梦想无疑是自由自在,但现实依然是束手束脚。
中国汽车产业既然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落后了,就要想方设法从其他方面追赶上来。刚刚步入正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的路还很长,不要急于一时贪功冒进,更不要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是坎就跨过去,是坑就填平了,总有云开见月明的那一天。
结束语
这一次,海南打响燃油车禁售“第一枪”,接下来就让“子弹飞一会儿”,咱们10年后再来看,中国电动车产业能否抢占弯道的有利位置,成功突围,一步步让电动车“乌托邦”从构想变为现实。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