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动力工程 > 正文

中国现代当代的英雄

贤惠的电源
含糊的飞鸟
2023-01-01 01:25:21

中国现代当代的英雄

最佳答案
壮观的大地
怡然的棉花糖
2025-04-20 06:00:57

1、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

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

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任长霞

任长霞(1964.2.8 - 2004.4.14),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警察界先进人物,曾被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学习。工作期间,被誉为“警界女神警”。

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解决了十多年积累的控申积案。2004年4月14日晚8时40分,时任登封市公安局长的任长霞在侦破“1·30”案件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0岁。

2004年6月,被公安部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2018年12月18日,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政法系统新闻影响力人物。

3、杨靖宇

杨靖宇(1905年2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

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

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4、左权

左权(1905年3月15日-1942年5月25日),字孳麟,号叔仁,湖南醴陵县新阳乡黄茅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

1925年,左权加入中国共产党,赴苏联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1936年,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左权历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等职务。

协助指挥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壮烈殉国,年仅37岁。

1946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在河北省邯郸市为左权修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1950年10月21日,左权灵柩被安葬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2009年,左权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12月,台湾军方把左权列为“殉国将领”。

左权一生军事著作40多篇,对学习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

5、方永刚

方永刚,男,1963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罗福沟乡水泉村,198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1985年7月入伍,1992年12月入党,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军事学博士。

先后在海军政治学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教,生前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

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大连市讲师团成员等。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2008年3月25日22时08分在北京病逝。

最新回答
灵巧的面包
美满的店员
2025-04-20 06:00:57

国防科工委下属院校一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原名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更名)创办于1952年10月25日,由当时包括清华大学、北洋大学等8所著名大学的航空院系合并而成。学校地处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毗邻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占地1800余亩,是新中国首所航空工程大学。 20世纪50年代,北航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5所重点大学之一;80年代中期,被列入国家"七五" 重点建设的15所高校行列,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90年代,被确定为国家"八五" 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之一,并成为国家批准立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前15所大学之一。世纪之交,被教育部纳入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1年9月23日,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北航协议,国防科工委、中国工程院签署共建协议,联手帮助北航发展腾飞。 目前,北航已成为一所包括13个学院、7个系,涵盖理、工、文、法、经济、管理、哲学、教育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以工为主,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科学技术大学"。全校共有教职工3525人,他们之中有"两院"院士9名,正、副教授1200余名,博士生导师238名;在校学生愈2.4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近千名,硕士研究生5000余名,外国留学生160名。北航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北航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培养新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校以来,培养了近8万名毕业生,他们之中涌现出一大批学术精英、兴业之才。如发射澳星的捆绑式火箭总设计师王德臣,通信卫星,"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总指挥袁家军,科研试飞英雄王昂、国家发明一等奖获得者高歌,以及一批当选为"两院"院士的校友等都是北航学子的杰出代表;更有无数学子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培养与期望,肩负母校的希冀和重托,走进“三线”、踏入戈壁。他们都是共和国航空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见证人!。面向未来世界,把握环境变化,适应工作转移,具有创新品质,以研究、开发、设计为主的多层次、多规格的专门人才”是北航培养人才的总目标。 北航一向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和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视为学校腾飞的双翼。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创造了30多项国内第一的高水平成果,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累计有876项重大成果获部级以上嘉奖(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6项,获国家发明奖2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8项,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7个,科研设备固定资产逾4.5亿元。科研任务拓展到40多个部委和省市区,每年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863"高技术课题和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近300项;科研经费一直保持20%的年增长速度,2000年科研经费达2.5亿元,研究成果、经费总数、学术地位和学术成果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吸纳办学合作伙伴,以联合办学、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品制造、人才培养为纽带,通过抓省(地、校)校合作、抓大型工程、抓共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或联合实验室,抓联合办学,抓校办产业,努力推进产学研工程。 建校以来,从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架轻型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自动化领域的飞行模拟器、计算机领域的硅编译系统、新材料和信息存储领域中的相变型光盘÷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乃至参与"神舟"飞船的研制和发射等一系列重大成果,得到社会的公认与好评。 抚今追昔,"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校风,激励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努力学习、立业成才。展望未来,北航将继续发扬光荣的历史传统,团结奋进,奋力拼搏,向"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之路迈进。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文、经、法、教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是1940年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我国首批颁布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是“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学校;1995年进入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高校行列;2000年通过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形式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1999年一次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2001年高质量、高水平通过国家“211工程”验收。 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与控制学院、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工业设计系等9个学院18个系部,28个研究所(中心),并建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西山分校和秦皇岛分校。作为国务院首批批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学校拥有11个国家重点学科点、36个部级重点学科点;7个博士、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3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57个硕士学位学科专业及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42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理、管、文、经、法、教7个学科门类及24个一级学科门类。学校现年招生人数5000余人,全校各类在校学生31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8000人,6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各类人才。 学校按照创办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条件。学校现有教师和研究人员三千多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教授、副教授(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一千多名,博士生导师170多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8名、享受政府津贴专家248名。学校每年承担700多项科研项目,年科研经费超2亿元。学校现有84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其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7个对外开放实验室,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学校重视开展国内和国际交流,努力探索不同形式的合作办学,先后与10多个省市的40多个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与20多家董事单位开展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先后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50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国际上100多家企业或大学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专家作为我校的兼职教授、顾问教授和名誉教授:2000年邀请美、日、英、德等国的专家、学者700多人次来校讲学和访问;并且每年派出大量的教师、学生出国学习、考察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占地面积约92.07万平方米,另有北京良乡校区建设用地200万平方米、珠海校区建设用地333万平方米。学校校舍建筑面积72.4万平方米,校图书馆藏书113 万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北京理工大学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力争早日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历史上就是一所对外开放的学校,曾以俄、日教育模式办学。张学良先生曾担任学校理事会主席。1950年苏联政府移交中长铁路的同时,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管理权移交给中国政府,从此学校获得迅速发展。哈工大自1954年为国家首批确定的全国6所重点大学之一起,始终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1984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15所院校之一,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1999年11月14日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三方重点共建哈工大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署,哈工大成为按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在多次评估中其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重点高校的前列。 2000年6月2日与哈建大合校,组建成新的哈工大。合校后哈工大占地432公顷,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她拥有一支以老、中、青三代”八百壮士”著称的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539名,其中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3人(含双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350人,教授535人:在校注册各类学生41814人,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近500人。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以学科划分的航天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理学院、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山东威海分校)等14个学院,以及外语系、军事体育部和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有56个本科专业,8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14个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和8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博士后流动站。哈工大连续两年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2000年度科研经费达2.73亿元。哈工大已与世界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院校、团体有学术往来并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哈工大培养的10万余名学子,以其”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备受社会各界欢迎,成为科技、教育、国防、经济战线的高级管理及专门技术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共和国将军、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哈工大1992年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创办了自己的高新技术园区,探索”以校办区、以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模式。2000年哈工大在国家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的重要基地。 哈工大正在发展建设成为一所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结合、开放式、研究型的著名大学。学校既为航天事业和国防尖端服务,又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善于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承担了许多高科技和国家重点尖端工程,为祖国现代化、为航天事业、为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振兴都做出了重要贡献。1996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993年、1998年两次荣获”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的称号。1999年4月学校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状”。 目前,哈工大全体师生员工正满怀信心,齐心协力向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前进。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法、经济多学科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哈军工"),陈赓大将任院长兼政委。1970年,在"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完整建制的基础上组建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重点大学。1994年,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学校进入了国家 "211工程"首批建设学校行列,2001年顺利通过验收。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粟裕、尉建行、李岚清、刘华清等领导同志曾亲临学校视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曾为学校题词。 学校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现设有13个二级学院,4个系(部、中心)。现设有本科专业41个,49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7个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学科23个,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在校全日制学生总数达16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2300余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有教授、副教授710余人。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统考中,连续多年一次性通过率名列黑龙江省高校前茅,保持在全国重点高校前列;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获黑龙江省高校同年级第一名;在1999年亚太大学生数字信号处理方案(DSPS)挑战赛中,我校获得该赛事中国赛区的唯一的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学校是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八个"电工电子类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单位之一。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每年从新生中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实施"本科-硕士"连读制,为国家培养高科技的拔尖人才。为使我校毕业生获得更为广泛的就业机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教学上,不断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各专业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与要求,辅修不同的专业,从而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突出外语、计算机应用等能力的培养。多年来,我校毕业生普遍得到社会认可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在社会人才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学校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十分重视科研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以取得科研成果200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近500项。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已与美、日、法、德、意、加、俄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所有影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经常互派学者访问、讲学、合作研究。学校每年都选派数十名品学兼优的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学习。经过50年的发展建设,今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更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现已发展成为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技术建设、海洋技术开发和核能应用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主要学科整体水平已居国内前列。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将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挥办学特色和优势,为培养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技 成果,把学校建成国际知名的中国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南航)创建于1952年,座落在南京市明代故宫遗址,总占地面积2400余亩,建筑面积近51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00余万册。南航是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现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领导。 南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其中硕士生、博士生近2000人。另有各类继续教育学生4700余人。有教职工2450人,其中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1387人,教授160人,副教授537人,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9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跨世纪人才2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7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5人。 南航设有10个学院,即:航空宇航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民航学院、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以及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共有本科大类专业27个(含50个专业方向),硕士学科点43个,博士学科点21个(其中一级学科点5个)。飞行器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流体力学3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导航制导控制、工程力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4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另设有航空宇航制造技术、机械工程、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52个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 南航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南航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地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国大学生力学、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各类竞赛中,南航学生均名列前茅;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7.5%以上。 南航现设有无人机研究院、直升机研究所等50余个研究机构;有58个实验室,其中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 个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学校在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具有较大的优势。自行研制的"四机"(长空大型无人驾驶飞机系列、AD系列超轻型飞机、某型无人驾驶飞机和某型直升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多项航空、航天国防重点工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九五"期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96项,其中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奖15项。据原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及有关资料,南航科技成果获奖数量自1991年以来连续10年居全国高校前10位。 南航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九五"期间,先后派出近600人次到28个国家和地区留学、交流与合作,接待了22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近400人次来校讲学访问,完成引智项目109项,文教专家项目122项,与德、法、俄、英、美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高等学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还和一批国际上著名的机构、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南航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投入少,产出高"是其办学的一大特点。多年来,学校在积极为国防科技工业服务的同时,不断拓宽服务面向,加强横向合作,先后促成与江苏省、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等方面的联合办学,与成都飞机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联合组建了3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与各军兵种、国防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及地方政府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同时狠抓内涵发展,大力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人事、财务和设备、房产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明显提高了办学效益。为了在21世纪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南航自筹经费在南京江宁开发区有偿征地1000亩,自力更生建设新校区。截至2000年新校区在校生已达6000多人。 南航确立了"以人为本,注重内涵,强化特色,加速发展,创建一流"的发展战略,力争到2010年前后,把南航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工、管、理、文、经协调发展,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国内一流,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是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之一,现隶属于国防科工委。学校座落在钟灵毓秀的六朝古都南京中山陵风景区,校园内曲塘潋滟,佳木葱茏,碧草如茵,花香流溢,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经过近五十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等多学科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是国家 "211工程"重点支持和建设的院校之一。1998年9,****同志为学校亲笔题写了“南京理工大学”校名。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力工程学院、理学院、文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紫金学院等12个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及中外联合办学的国际交流学院。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27个部省级重点学科, 9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覆盖13个一级学科的29个博士点,覆盖26个一级学科的54个硕士点,以及分布于工、理、经、管、法、文、教等7个学科门类的49个本科专业;此外还具有MBA(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有权招收外国留学生。 学校具有教授任职资格整体审定权,可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和自批增列博士生导师。学校现有教职工3112人,其中工程院院士2人,高级职称人员923人,博士生导师130人。学校目前共有各类在籍生25148人,其中研究生3695人,在校本专科生15002人。学校立足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坚持深化教育改革,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求创新”为目标,在强化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锻炼。近年来,全校有80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优秀课程奖等教学奖励500余项;2001年,学校两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在近5次江苏省高校大学生数学、物理竞赛中,学校4次获得团体第一。机械学院920171班、信息学院计算机系950631班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在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团体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获得优胜杯;1997年11月,学校还成功地承办了第五届"挑战杯"竞赛,并取得了理工类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近五十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6万多名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深受社会各行业的欢迎和赞誉。 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技中心。学校设有科学研究院和25个研究所.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学校科技经费逐年上升,1998年突破亿元,2000年达到14961万元。1996~2000年,学校共完成科技活动总经费5.3亿元;发表学术论文6138篇;出版专著169部;专利授权125件;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7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项。为适应经济建设和学校发展需要,2001年4月,学校与南京市白下区政府等单位联合创办了大学科技园,将为学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构建一个新的平台。 学校校园占地178公顷,校舍建筑总面积近70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45000万元,各类基础设施齐全,后勤服务系统完善。现有实验室52个,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000万元;12400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型图书馆,藏有中外文图书文献120万册;拥有40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2个标准运动场及网球场、游泳池等完备的体育设施。学校成立了全国高校首家学生电视台,定期播放电化教学和新闻、文体类节目。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已与美、英、法、德、日、意、俄等十几个国家5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多次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九五"期间,邀请来校讲学、工作、交流的国外专家学者近九百人,派出留学、讲学、合作研究和访问的教师近五百人次。学校与英国中英格兰大学开展了联合办学,首批学生已顺利赴英深造。1994年4月,学校成立了由多家政府机构、企业集团、科研院所组成的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有39家董事单位在学校设立奖教、奖学基金。 在新的世纪,南京理工大学将继续秉承和发扬"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为实现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目标而努力奋进。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在古城西安,是我国惟一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工、理、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多科型和开放型的科学技术大学。1960年10月,西工大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和"八五"期间,再次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5所院校之一;"九五"期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ll工程"立项建设,成为全国21所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 西北工业大学1957年10月由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原华东航空学院)合并成立,197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内迁并入了西工大。学校占地2900亩,建筑面积79.8万平方米。现设有23个院系,47个本科专业,68个硕士点,35个博士点和9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国家重点学科10个。学校有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气魄宏伟的图书馆馆藏151万册。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两院院士11人,博士生导师200余人。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1200余人。教学科研成果丰硕。40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6万多名高科技人才,其中博士800余人,硕士5900余人。先后承担科研项目500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1000余项。 教育大发展、国防大加强和西部大开发,为西工大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2年1月22日,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陕西省、西安市共同签署协议,投资9亿元重点共建西北工业大学。目前,学校"十五"建设发展规划已开始实施。面向新世纪,学校上下立志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俭朴的钢笔
独特的眼睛
2025-04-20 06:00:57
何友 少将,现任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求是”奖获得者,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国家“863”领域专家,总装备部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无线电定位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十七大”党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美满的铅笔
义气的柠檬
2025-04-20 06:00:57

在东北,曾经有这样一所高校,比清华北大还要牛。

从这里走出了200位将军,50名省部级干部。

后来,这所学校南迁了,几乎一个系就组建了一个211高校。

那么,他是哪所高校呢?

这所学校就是哈军工。

准确的名称应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哈军工的成立是有 历史 背景的。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敌人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层出不穷,反观志愿军武器装备与敌军形成鲜明的反差。于是,新中国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培养技术人才的需要愈显迫切。1952年3月18日,聂荣臻和粟裕向中革军委呈送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标志着哈军工的筹建工作正式开始。

1952年3月26日,主席在呈送的《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上批示:“同意”。不久,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奉调回国,负责筹建并担任院长兼政委,拟设于哈尔滨,培养陆海空军高级技术人员,决定以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原为西南军政大学)、华东军区司令部科学研究室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部分干部为建院的组织基础,要求1953年9月1日开学。

学校设有五个系和一个预科,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军工程系,四系装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和预科,1960年又增设防化系。

哈军工在1953年开始建设,当时的定位是培养我军国防 科技 人才的最高学府,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国最顶尖的军校,比清华北大还要牛。由于培养了一大批拔尖人才,其中包括40多位两院院士,百位省部级领导和将军以及数以千计的研究所领导,所以哈军工其实是声名远扬的,甚至曾被美国称为“远东最强军校”。

在抗美援朝战争及新中国国防建设过程中,哈军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人民解放军所使用的许多武器装备都发端于哈军工。

1966年,哈军工转业改制,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改建和新建了火箭工程系、计算机系。1969年,根据林彪关于战备的“一号命令”,学院内迁,1970年正式分迁。

不过,我们再看这所学校衍生了多少所名校,就知道这所学校的实力有厉害了。

1、国防科学技术大学,985

哈军工电子系、计算机系等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归广州军区领导,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4月,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和长沙政治学院并入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升格为大军区级单位,直属中央军委管辖。

如今,这所学校是985高校,被称作军中清华,是很多高三学生的梦想天堂。

2、西北工业大学 985

哈军工的空军工程系部分并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系,成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系的一部分。如今,这所985高校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等航空专业,不仅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也是中国航空类高校中的顶尖专业。

3、哈尔滨工程大学 211

哈军工内迁后,海军工程系在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归”七机部“领导,学校是工信部直属的“国防七校”之一,以“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深海工程、核动核电)为办学特色,被国家授予“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单位。

如今,这所继承哈军工旧址的哈工程已经入选211工程。

4、 南京理工大学 211

196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二系)迁到武汉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1962年迁至南京,1966年退出部队建制,改名为华东工程学院。1984年改名为华东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

现隶属工业与信息化部,是工信部直属的“国防七校”之一,以兵器与装备、电子与信息、化工与材料三大优势学科群为办学特色.

5、 装甲兵工程学院:

1961年,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四系)迁至西安扩建为装甲兵工程学院。1969年迁至北京改称为坦克技术学校,1978年又改建成装甲兵技术学院,现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6、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

1961年,原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五系)迁至西安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1969年迁至南京改名为工程兵技术学校,1978年恢复为工程兵工程学院。1997年,与原通信工程学院、空军气象学院、总参第六十三研究所合并组建解放军理工大学。现为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7、防化指挥工程学院

1961年,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基础上,在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1962年南京军事学院防化学系并入该院.并更名为防化学院。1969年防化学兵学院与防化学兵学校合并.在北京成立防化技术学校,1975年更名为防化学校。1977年9月,扩编为防化学院。1986年改名为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现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8、海军工程大学(部分专业)

9、解放军理工大学空军气象学院(部分专业)

10、空军工程大学(西安)(部分专业)

1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部分专业)

12、第二炮兵指挥学院(部分专业)

通过这些 历史 ,我们能够知晓哈军工那段辉煌的岁月。【作者:每日汉字】

认真的草莓
爱笑的钢笔
2025-04-20 06:00:57
西华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还不错,校区也比较大,比较新。\x0d\x0a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以能源动力类、水利类的学科专业为办学特色。办有能源与动力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校特色专业、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2个本科专业。\x0d\x0a\x0d\x0a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编写专著及统编教材20余部,在国内外各级刊物上年均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年均被SCI、EI等检索收录论文20余篇)。\x0d\x0a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200余项。与国内外一些大型设备制造企业、设计院、工程局、科研院所等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