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煤炭分布,排第一的省份是?
内蒙古
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称2010年内蒙古全区煤炭产量达到7.82亿吨,同时,山西省煤炭管理和铁路部门也指出,山西省2010年全年完成煤炭产量7.41亿吨。陕西省2010年煤炭产量达3.55亿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产4036.8万吨,成为仅次于山西、内蒙古的全国第三产煤大省。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9月份中国共生产焦炭3,193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25万吨,同比减少0.8%。中国1-9月焦炭总产量为28841万吨,累计比去年同期增加3312 万吨,同比增长13%。全国煤炭产量24.42亿吨,同比增长17.2%。预计2010年中国焦炭全年产量有望达到3.8亿吨。
山西焦炭排名第一 占全国产量2成
如上表可见:中国焦炭产量首屈一指的是山西省,其次分别是河北、山东省。其中,山西省以单月产量746万吨位居榜首,该省产量较去年同月增加29万吨,同比涨幅为4.1%,而1-9月焦炭累计产量较去年增长9.6%;而从焦化企业个数而言,山西省也以228个中大型焦化企业稳居第一,其焦化企业数量占到全国906家的超过两成比例。河北省以单月产量337万吨成为第二名,该省产量较去年同月下降20%,而1-9月焦炭累计产量较去年增长14%。山东省以单月产量277万吨位居第三名,该省产量较去年同月增加7万吨,而1-9月焦炭累计产量较去年增长3.5%。从焦炭排名前五位的省市来看,9月份除了河北省负增长以外,当月焦炭产量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河南省一度增幅达到34%。可见节能排和需求效应对焦炭产量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010年焦炭全年产将达到3.8亿
如上图所示:9月份我国焦炭产量维持三季度平稳运行。当月产量接近3200万吨,仍处于高位水平,联合金属网分析师穆文鑫认为预计2010年中国焦炭全年产量有望达到3.8亿吨。
节能减排 四季度焦炭产量难有上涨.
今年焦炭产量走势而言:今年1季度焦炭产量涨跌互现,最高产量一度达到3183万吨(3月份)和春节效应低端产量达到今年最低水平2860万吨(2月份);而进入二季度焦炭产量逐渐呈上升态势,并达到2009年以来焦炭单月产量最高水平3366万吨(6月份);三季度产量却是一直维持在3100-3200万吨水平。最新市场获悉,受节能减排影响,国内多家钢厂处于限产停产状态,部分民营企业均被断电;再加上,四季度钢材成交不活跃,上游炼焦煤成本持续上升,焦化企业将一致限产保价。综合判断,今年四季度焦炭产量将维持高位平稳运行态势。"摘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资料。
大唐煤业 中国大唐集团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截至2009年6月,公司共有(含管理)煤矿项目6个,矿权面积357.0117平方公里,资源储量969731万吨,产量规模6000万吨/年,现有产能1300万吨/年。
煤的最重要产区。全省煤种多,质较好,不仅有大量炼焦用煤,更有十分丰富的可供化工、冶金、电力等多种用途的无烟煤。其中低硫-特低硫、低中灰-中灰、特高-高热值优质煤占有相当比重。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加大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力度,新发现一批大中型矿产地,全省查明保有资源量549亿吨,其中基础储量150亿吨、资源量399亿吨。煤炭生产大幅增长,2010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1. 5亿吨,“十一五”原煤总产量超过6. 3亿吨,比“十五”期间增长70. 3%.大中型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70%,比“十五”初期提高22. 6个百分点。
贵州省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煤炭得到广泛而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成为贵州矿业之最。煤的开发与矿山企业的发展,已使贵州成为江南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
和南方商品煤输出最多的省区。2011年,贵州省原煤产量累计完成1. 56亿吨,累计销售煤炭1. 52亿吨。其中省内销量煤炭总计12434. 12万吨,省外销量为2814. 8万吨。
这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神东、晋北、晋中、晋东、陕北大型煤炭基地主要负担向华东、华北、东北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北通道电煤基地。冀中、河南、鲁西、两淮基地负担向京津冀、中南、华东供给煤炭。蒙东(东北)基地负担向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供给煤炭。云贵基地负担向西南、中南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南通道电煤基地。黄陇(华亭)、宁东基地负担向西北、华东、中南供给煤炭。
该规划涉及14个省、区,总面积10.34万平方公里,拥有40多个主要矿区(煤田),保有储量高达6908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七成。
在13个煤炭基地之一的神东矿区,去年生产原煤就已超过1亿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亿吨级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其远景规划是,到2010年、2020年生产规模分别达到1.5亿和2亿吨。
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合力”就更加强大。它们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煤炭产量要达到17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21.7亿吨的78%,形成5-6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和5-6个5000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外加近年来的新疆煤炭基地。
人类对煤炭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古中国、希腊、古罗马等地都有使用煤炭的记录。距今大约2000多年前,古希腊开始开采和利用煤炭,而中国早在6800~7200年以前,煤炭就被发现和利用作为燃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但是,由于生产力的限制,此时对煤炭的认识尚处于早期,柴草是当时最主要的能源。
直到17世纪后,随着手工业的蓬勃发展,木柴作为燃料越来越满足不了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煤炭真正得到广泛利用,取代木柴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
18世纪开始,煤炭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工业和运输能源。早期工业化国家发达的煤炭产业,为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大量能源,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蒸汽机的推广,冶金工业的勃兴及交通运输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煤炭。因此,各国几乎都在产业革命的同时,迅速兴起近代煤炭工业。18世纪中叶由于工业革命的进展,英国对炼铁用焦炭的需要量大幅度地增加,炼焦炉应运而生。
随着钢铁工业的兴盛,西方工业国家,尤其是英国,迎来了“煤钢时代”。此时英国的主要煤矿产区大都经历了一个钢铁行业耗煤量占煤炭总产量的一半甚至七八成的时段,但是其峰值大多出现在1870年之前。
伴随着能源消耗和产业转型,煤炭产业在20世纪初迎来了繁荣时期。二战前,煤炭生产集中在美、英、德和(前)苏联,合占世界总产量的3/4。1913年,世界煤炭产量13.20亿t,占世界一次能源总产量的92.2%,比1860年增加7倍,从而进入了能源“煤炭时代”。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大批煤矿被关闭,众多矿工被解雇,这又引发了不断的煤矿工人罢工。与此同时石油的大量开发,又夺走了许多煤炭市场,迫使煤炭产量出现了下降和徘徊局面。20世纪30年代,煤炭产业进入了最暗淡、最困难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复兴,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中期,美国煤炭产量迅速回升,支持了美国的战争和战后欧洲的复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及大战期间,煤化工也取得了全面而迅速的发展。1950年,世界煤炭产量比1913年增长39.8%,达18.18亿t,占世界能源消费的62.3%。
20世纪50年代开始,煤炭在工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式微,煤钢时代的几个传统大国在二战后也都不复当年之辉煌。新兴的美国和石油一起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天然气与核能也在总的能源利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总体而言,1950~1973年,是石油的黄金时代,其间煤炭产业发展缓慢。1951~1974年,是煤炭生产的萧条时期,20多年间煤炭产量只增加12.2%。一些传统煤炭生产国弃煤开油,西方国家的煤炭工业一度衰落。由于大量廉价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除炼焦工业随钢铁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外,工业上大规模由煤制取气体燃料的生产暂时中止,不少工业化国家用天然气代替了民用煤气。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石油化工飞速发展,致使以煤为基础的乙炔化学工业的地位大大降低。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石油危机使煤炭工业重现生机,产量加速增长,生产和利用都有很大发展。1980年煤炭产量达37.89亿t,比1970年增长29.3%1989年世界煤炭产量达48.8亿t,比1976年增加50%1990年世界煤产量达47.167亿t,为历史最高水平,比1980年增长59.4%。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煤炭生产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由20世纪80年代的高速增长变为负增长,1996年产量为46.3亿t,比1990年下降1.8%。主要原因是:前苏联经济严重滑坡,煤产量陡降,从1990年的7.03亿t降至1996的4.192亿t,下降40.5%西欧国家逐步取消煤炭生产补贴,导致产量大幅下降,英国从1990年的0.944亿t降至1996年的0.505亿t,下降46.5%,德国从3.975亿t降至2.351亿t,下降45.8%全球环境浪潮的冲击,使发达国家煤炭需求减少,OECD国家煤炭总需求量从1990年的13.552亿t煤当量减至1996年的13.35亿t煤当量,减少1.5%世界第1和第3产煤国中国和印度煤产量增长速度趋缓。此外,曾是世界主要产煤国的法国和日本,煤炭工业即将消失,1996年产量已分别降到990万t和650万t。
进入21世纪,纵观当今世界各主要产煤国的煤炭工业,煤炭企业的发展正逐步走向集团化、集约化、信息化和国际化。除中国外,目前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前4家煤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均在40%以上(美国45.8%、南非62%、澳大利亚64%),单井平均生产规模200万t左右(德国280万t、波兰200万t、英国180万t)。
EIA近期发布的一篇报道称:作为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2010年,中国的煤炭产量几乎占了世界煤炭产量的50%,是世界第二大煤炭生产国美国煤炭产量的3倍之多,差不多是继中国之后十大煤炭生产国的产量之和。世界排名前五的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煤炭生产占了全球煤炭总产量的75%,总产量增长占到了98%而世界其他国家煤炭增长仅占7%。2000~2010年间,全球煤炭产量上涨了66%,年产量一度超过80亿t。
淮南大地蕴藏着宝贵的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淮南煤田是中国黄河以南、特别是中国东南地区资源条件最好的煤田,也是规模最大、最后一块整装煤田!远景储量444亿吨,探明储量153亿吨,约占安徽省的71%,华东地区的32%。具有低硫、低磷、高挥发、高发热、富油等特点,是理想的动力煤和煤化工原料。
近年来,淮南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大力发展煤炭工业。2009年,全市煤炭产量达到8000余万吨。到2010年煤炭产量将达到1亿吨左右。是全国13个亿吨煤炭煤炭基地之一。淮南由此被称为“建在金库上的城市”、“华东工业粮仓”。高大的井架,花园式矿区,现代化采矿技术,孕育出意境不凡、寓意丰富、创新开拓的“煤文化”,成为淮南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淮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明代,当地居民即开凿土窑采煤。清末,各地官商纷纷前来建窑采煤,段书云等淮南煤炭工业的早期开发者,几经波折最终得以立足,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2月建立起首家股份制企业“大通煤矿公司”,并发展成为以大通煤矿为基地的“华商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930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在九龙岗建立“淮南煤矿局”,以九龙岗为中心建矿发展,形成商办、官办并存的局面。
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侵占淮南,日本“三井矿业株式会社”和“三菱矿业株式会社”吞并大通煤矿、淮南煤矿及淮南铁路,组成“淮南煤矿股份公司”(淮南炭矿株式会社)对淮南煤炭资源大肆进行掠夺性开采。在日本侵略者长达7年的占领期间,掠夺、断毁煤炭1200余万吨,回采率不及40%。
抗日战争胜利后,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派员接收淮南煤矿,组织恢复生产。至淮南解放,淮南煤矿局共有九龙岗东矿、西矿、大通、八公山等4个矿场,年产煤121万吨。
1949年1月淮南解放,淮南煤矿收归公有,1950年5月成立淮南矿务局。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迅速恢复生产的基础上,对大通、九龙岗、新庄孜(即八公山)煤矿进行挖潜改造,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新矿井建设,1959-1963年煤炭产量连续突破1000万吨,其中1960年为1614万吨,淮南煤矿作为全国五大煤矿之一,也成为全国老矿区改扩建速度最快的矿区。
经过几十年的开采,老矿区有效可采储量减少,产量呈下降趋势。为了解决老矿区的生产接替问题,1973年11月,潘集新区一号井(潘集一矿)主井开工兴建,揭开了潘集——谢桥新矿区大会战的序幕。1976年12月,潘集二号井(潘集二矿)动工兴建,随即,潘集三号井(潘集三矿)和谢桥煤矿工程先后上马,淮南煤田的开发向淮河以北平原的深部挺进。
1989年12月,设计年产90万吨的新集煤矿开工兴建,标志着地方煤炭工业进入向现代化生产迈进的新时期。
1990年底,淮南矿区主要生产矿井10对,年总设计生产能力1125万吨,实际产煤1005万吨。建国前40年,淮南矿区仅产原煤1070万吨,建国后从1949年至1990年的42年间,原煤产量已达3.32亿吨,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能源。
机器轰鸣,车水马龙,挖掘机伸着长长的“手臂”,大型铲车高高举起“手掌”……这是出现在淮南矿区建设中的繁忙景象。近20年来,淮南的煤炭工业发展更是快马加鞭,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一批高产高效的现代化矿井耸立在淮河两岸,随着顾桥、刘庄、丁集等现代化大型煤矿竣工投产,2010年淮南煤炭生产能力将达1亿吨。
淮南土地下蕴藏着宝贵的资源,煤炭远景储量444亿吨,探明储量153亿吨,占全国的19%。淮南煤炭具有低硫、低磷、高挥发、高发热、富油等特点,是理想的动力煤和煤化工原料。一批两院院士认定淮南煤田是中国黄河以南、特别是中国东南地区资源条件最好的煤田,也是规模最大、最后一块整装煤田!淮南由此被称为一座“建在金库上的城市”。
淮南矿区具有百年开采历史。1950年成立淮南矿务局,1998年5月改制为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淮南境内最大的煤矿企业。公司现有从业人员近80000人。2008年煤炭产量6043万吨,销售总收入280亿元,上缴税费26亿元。
淮南煤矿是百年老矿,历史上为国家做过重要贡献,也曾经是行业中最困难的矿区之一。在扭亏脱困中,国家给予了破产重组、主辅分离等政策,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安全基金等三项政策,使企业渡过难关,孕育了新的发展活力。从2003年到2006年,淮南矿业集团抓住发展机遇期,聚集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用了短短四年时间,就使一个持续五十多年千万吨的煤炭企业,超常发展成为8000万吨煤炭生产规模、620万千瓦电力装机规模的国家级新型能源基地,煤炭生产规模和职工收入位居行业前列。到2010年,淮南矿业集团将实现建成国家级新型能源基地的目标。
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淮南境内又一重要的煤炭企业。该企业是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国华能源有限公司、安徽新集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发起设立,并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控股的股份制公司、是以煤炭采选为主、煤电并举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是全国520家重点企业、安徽省15家重点企业之一。刘庄煤矿是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阜阳新建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是国家和省“十五”重点建设工程和省“861”计划建设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区于1989年12月开工建设,在基本建设时期创造性地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按照“以煤养矿、滚动发展、自我造血”的发展方针,用6年半时间建成了660万吨原煤生产规模,创造了闻名全国煤炭行业的新集发展模式和新集经验。自1998年8月改制以来,公司的生产经营更是高速发展。
日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了2009全国煤炭企业100强名单,国投新集公司2008年营业收入542626万元位列全国煤炭企业100强第49位、煤炭产量1181万吨位列全国煤炭企业产量第40位。
煤化工是淮南最有优势、最有成长潜力的产业链。中国化工百强企业之一的安徽淮化集团,生产的浓硝酸产量已居亚洲第一。到2010年淮南将形成百万吨级甲醇、硝酸以及百万吨级合成氨、醋酸、二甲醚的生产规模,打造出中国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基地。
昔日古战场,今日能源城——淮南,正以其可观的煤炭资源储量、全国十三个亿吨煤基地之一的雄姿,傲然屹立于中国的中部安徽,每年为祖国输送的数千万吨煤炭从百里能源城流出,数百亿度电从凌空飞架的银线传送,这里是“华东的煤电航母”,这里创造着“黑色的辉煌”。
沈阳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2001年由原沈阳矿务局改制成立的。集团公司成立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勇于创新,攻坚克难,使一个以煤炭生产为主的国有独资公司,迅速成长为集煤炭、电力、建材、多元经营、物流贸易和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多元化、多所有制、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沈煤集团现有沈阳、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四个矿区,企业资产总值245亿元,职工4.8万人。2010年,沈煤集团总收入为210亿元,煤炭产量超过2000万吨。2009年,沈煤集团总收入为104亿元,荣获全国最具活力500强企业称号,在全国煤炭企业中排名第34位,在辽宁省百强企业中排名第31位,在沈阳市百强企业中排名第7位。
沈煤集团煤炭品种比较齐全。有主焦煤、气煤、肥煤、瘦煤、贫瘦煤、贫煤、无烟煤、三分之一焦煤和褐煤。集团公司共有洗煤厂10座,煤炭洗选年加工能力为1110万吨。除煤炭主业外,集团公司还拥有年产100万吨石膏的石膏矿两座,国内最大的年产10万吨粉刷石膏的生产线一条;总装机容量50MW的热电厂1个,矿井瓦斯发电站7处,总装机容量达到22MW, 2×330MW煤矸石电厂一个;集团公司控股的辽宁红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功上市;还有年产60万吨的焦化公司和年产2.2亿块标准砖的煤矸石建材有限公司、两条日产5000吨干法水泥的生产线等非煤产业。沈煤集团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公司总部所在地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交通十分便捷,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 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煤集团的公司总部均不超过400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
“十二五”期间,沈煤集团将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壮大煤炭主业为根本,以优化体制机制为动力,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继续坚持安全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既定方针,努力实现矿区经济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推进集团公司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全面振兴,实现进入全国煤炭行业第二集团军的跨越。
以下是资料,喜欢可以研究一下
据中国第二次煤田预测资料,埋深在1000m以浅的煤炭总资源量为2.6万亿t。其中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资源量约2.45万亿t,占全国总资源量的94%;以南的广大地区仅占6%左右。
中国煤炭资源的种类较多,在现有探明储量中,烟煤占75%、无烟煤占12%、褐煤占13%。其中,原料煤占27%,动力煤占73%。动力煤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分别占全国的46%和38%,炼焦煤主要集中在华北,无烟煤主要集中在山西和贵州两省。
中国煤炭质量,总的来看较好。已探明的储量中,灰分小于10%的特低灰煤占20%以上;硫分小于1%的低硫煤约占65%-70%;硫分1%-2%的约占15%-20%。高硫煤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地区。华东和华北地区上部煤层多低硫煤,下部多高硫煤。 中国煤炭资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煤炭资源的分布与消费区分布极不协调。从各大行政区内部看,煤炭资源分布也不平衡,如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的87%集中在安徽、山东,而工业主要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南地区煤炭资源 的72%集中在河南,而工业主要在武汉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煤炭资源的67%集中在贵州,而工业主要在四川;东北地区相对好一些,但也有52%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北部黑龙江,而工业集中在辽宁。
各地区煤炭品种和质量变化较大,分布也不理想。中国炼焦煤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四种主要炼焦煤种中,瘦煤、焦煤、肥煤有一半左右集中在山西,而拥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华东、中南、东北地区,炼焦煤很少。在东北地区,钢铁工业在辽宁,炼焦煤大多在黑龙江;西南地区,钢铁工业在四川,而炼焦煤主要集中在贵州。
中国在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期共有14个,其中有4个最主要的成煤期,即广泛分布在华北一带的晚炭纪——早二叠纪,广泛分布在南方各省的晚二叠纪,分布在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和西北地区的早中侏罗纪以及分布在东北地区、内蒙东部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等四个时期。它们所赋存的煤炭资源量分别占中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6%、5%、60%和7%,合计占总资源量的98%。上述四个最主要的成煤期中,晚二叠纪主要在中国南方形成了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其他三个成煤期分别在中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形成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在全国2100多个县中,1200多个有预测储量,已有煤矿进行开采的县就有1100多个,占60%左右。从煤炭资源的分布区域看,华北地区最多,占全国保有储量 的49.25%,其次为西北地区,占全国的30.39%,依次为西南 地区,占8.64%,华东地区,占5.7%,中南地区,占3.06%, 东北地区,占2.97%。按省、市、自治区计算,山西、内蒙、陕西、新疆、贵州和宁夏6省区最多,这6省的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81.6%。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1949年仅产煤炭3243万t,1950年4292万t;1960年达到3.97亿t,1970年3.54亿t,1980年6.20亿t,1990年突破10亿t,1995年达到13.61亿t,1996年增加到13.96亿t,创历史最高年产量记录,占世界总产煤量46.07亿t的30%。1997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煤炭产量下降到13.73亿t。中国煤炭产量分布很不均衡。
根据2007年的《大型煤炭基地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我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煤质优良,煤类齐全,约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85%。13个基地中有10个基地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先天不足,煤炭开发将可能加速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破坏地下水系统,并造成环境污染。13个大型煤炭基地规划总需水量296万立方米/日,现有供水能力152万立方米/日,缺水144万立方米/日。除云贵、两淮基地水资源丰富以外,其余11个基地均缺水,到2020年,年需水约26亿立方米(日需水700万立方米、年缺水约12亿立方米、日缺水330万立方米)。 环境容量小的基地有4个,即晋北、晋中、神东、陕北煤炭基地;环境容量较小的基地有8个,即晋东、两淮、蒙东(东北)、河南、鲁西、宁东、冀中、黄陇煤炭基地;环境容量大的基地有1个,即云贵煤炭基地。13个煤炭基地1500米以浅的预测资源总量为7819.40亿吨。其中,小于1000米预测资源量为4106.77亿吨,占基地预测资源总量的52.52%;1000米~1500米预测资源量为3712.63亿吨,占基地预测资源总量的47.48%。神东、云贵、晋中基地位居前3位,均超过千亿吨,其次是陕北751.17亿吨、晋东532.79亿吨、宁东377.70亿吨,其余7个基地均小于300亿吨。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神华”)由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华集团”)独家发起,于2004年11月8日在中国北京注册成立。中国神华H股和A股于2005年6月和2007年10月分别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中国神华是世界领先的以煤炭为基础的一体化能源公司,主营业务是煤炭、电力的生产与销售,煤炭的铁路、港口和船队运输等。
中国神华是中国上市公司中最大的煤炭销售商,拥有最大规模的煤炭储量。公司的煤炭业务已经成为中国煤炭行业大规模、高效率和安全生产模式的典范。2011年商品煤产量达281.9百万吨,同比增长14.8%,煤炭销售量达387.3百万吨,同比增长23.7%,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0.0196,于2011年12月31日,中国标准下本集团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54.00亿吨,煤炭可采储量为152.54亿吨;JORC标准下本集团的煤炭可售储量为93.46亿吨。
中国神华拥有规模可观、高效运营、增长迅速的清洁发电业务,与公司的煤炭业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2011年公司积极通过兼并收购加快电力业务发展。与安徽、福建等多个省(区)市开展战略合作,加快电力业务在沿海和沿江布局。2011年公司新增装机容量8,520兆瓦,其中,通过收购获取的燃煤机组装机容量3,640兆瓦,至年末总装机容量达到37,153兆瓦,较上年末的28,633兆瓦(重述)增长29.8%。于2011年12月31日,公司控制并运营燃煤机组85台,平均单机容量达到428兆瓦。总发电量达到179.97十亿千瓦时,同比(重述)增长27.2%;总售电量达到167.61十亿千瓦时,同比(重述)增长27.3%;发电分部燃煤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达到5,914小时,比同期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5,294小时高出620小时。2011年公司燃煤电厂售电电价为341元/兆瓦时,较上年的334元/兆瓦时(重述)增加7元/兆瓦时。同时,加强环保质量管理,严格控制关键耗能指标,建设低碳环保电厂。2011年本公司燃煤机组售电标准煤耗为324克/千瓦时,比全国平均水平(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标准煤耗为330克/千瓦时)低6克/千瓦时。
公司拥有由铁路和港口组成的大规模一体化运输网络,运营着包括中国西煤东运的第二大通道神朔—朔黄铁路在内的五条铁路和黄骅港、神华天津煤码头,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协同效应和低运输成本的优势。2011年自有铁路运输周转量达到162.3十亿吨公里(2010年:150.3十亿吨公里(重述)),同比增长8.0%。2011年公司通过自有港口和第三方港口下水的煤炭量为210.1百万吨,占煤炭销售量的54.2%。其中,黄骅港和神华天津煤码头共完成下水煤量121.2百万吨。公司航运分部依托公司一体化产业链的绿色通道,凭借船舶装港停时上的竞争优势,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和低成本的运输服务,实现业务量的快速增长。2011年神华中海航运公司完成货运量达80.6百万吨,货运周转量达71.5十亿吨海里。
201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2,081.97亿元,同比增长32.1%按企业会计准则,公司总资产为人民币3,975.48亿元,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448.22亿元,每股收益为人民币2.253元;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司总资产为人民币4,010.77亿元,本公司股东应占本年利润为人民币456.77亿元,每股收益为2.296元人民币。
2015年1-11月,中国神华煤炭销量达3.37亿吨,同比下滑17.8%;商品煤产量累计2.56亿吨,同比下滑9%。
中国神华将竭诚努力,为中国的能源事业贡献力量,为公司股东创造价值,并实现对社会和员工的承诺,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综合能源企业。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煤炭采掘和发电。它拥有和控制了数家大中型发电厂。
台山发电厂,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装机容量300万千瓦,由5台60万千瓦机组构成。
惠州热电厂,位于广东省惠州市,装机容量66万千瓦,由2台33万千瓦机组构成。
宁海发电厂,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由4台60万千瓦机组构成。
黄骅发电厂,位于河北省沧州市,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由2台60万千瓦机组构成。
锦界发电厂,位于陕西省榆林市,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由2台60万千瓦机组构成。
准格尔发电厂,位于内蒙古区鄂尔多斯市,装机容量140万千瓦,由2台10万千瓦和4台30万千瓦机组构成。
余姚燃气发电厂,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装机容量70万千瓦,由2台35万千瓦机组构成。
北京第一热电厂,位于北京市,装机容量40万千瓦,由2台20万千瓦机组构成。
嘉兴发电厂(二期),位于浙江省嘉兴市,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由4台60万千瓦机组构成。
绥中发电厂,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装机容量160万千瓦,由2台80万千瓦机组构成。
定州发电厂,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由2台60万千瓦机组构成。
盘山发电厂(一期),位于天津市,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由2台50万千瓦机组构成。
三河发电厂,位于河北三河市,装机容量70万千瓦,由2台35万千瓦机组组成。 董事会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由九名董事组成,设董事长一人,副董事长一人,执行董事及非执行董事六人,独立非执行董事三人。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安全、健康及环保委员会、提名委员会五个专门委员会。
本届董事会成员为:
董事长: 张喜武
副董事长: 张玉卓
执行董事: 张喜武 张玉卓 凌 文 韩建国
非执行董事: 孔栋 陈洪生
独立非执行董事: 范徐丽泰 贡华章 郭培章
董事长
自2010年6月起担任本公司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及执行董事。张博士亦为神华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博士曾任本公司第一届董事会非执行董事、执行董事及董事长,神华集团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神华集团神府东胜煤炭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神华集团东胜煤炭公司董事长,神华集团公司精煤事业部经理。于1995年8月加入神华集团公司前,张博士曾任吉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东北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副总经理,内蒙古大雁矿务局矿长、局长助理等职。张博士为研究员,掌握深厚的中国煤炭行业知识并在该行业拥有超过20年营运及管理经验。他分别于1997年及2003年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硕士及博士学位。
董事会专门下属委员会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安全、健康及环保委员会、提名委员会五个专门委员会的。
本届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成员为:
战略委员会: 张喜武 张玉卓 凌 文
审计委员会: 贡华章 郭培章 陈洪生
薪酬委员会: 范徐丽泰 贡华章 孔栋
提名委员会: 张喜武 范徐丽泰 郭培章
安全健康及环保委员会: 郭培章 张玉卓 凌 文 韩建国
高级管理层
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准则成立的股份制公司。公司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了包括股票增值权和绩效单元在内的长期激励方案,同时也建立了高效透明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持续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我们的高级管理层一如既往地按照国际资本市场的要求,为保证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做“百年神华,基业长青”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高级管理层成员为:
凌 文 博士 执行董事、总裁。
韩建国 先生 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
王晓林 先生 高级副总裁
李 东 博士 高级副总裁
郝 贵 博士 高级副总裁
薛继连 先生 高级副总裁
王品刚 先生 高级副总裁
王金力 博士 副总裁
翟桂武 先生 副总裁
黄 清 先生 董事会秘书
张克慧 女士 财务总监
监事会
按照《公司章程》规定,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由三名成员组成,分别为监事会主席孙文健先生、监事唐宁和职工代表监事赵世斌先生。
本届监事会成员为: 孙文建 唐 宁 赵世斌 企业使命:为社会发展提供绿色能源。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执行国家大政方针,实施国家能源战略,为社会提供绿色、经济能源。在发展中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企业愿景:坚持矿、路、港、电、化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一流大型能源企业。
发挥集团整体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步发展成为规模宏大、实力雄厚、效益良好、知名度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大型能源企业。
企业核心价值观:科学和谐、厚德思进。科学,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和谐,就是营造企业内部、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和谐氛围,创造内有亲和力,外有影响力的稳定环境;厚德,就是处事为人忠诚厚道,公平公正,依法经营,守信践诺;思进,就是,居安思危,求知谋进,勇于变革、敢于创新,建设“五型”企业,打造国际一流能源企业。
企业发展战略: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科学发展,是神华发展的纲领,是方向和旗帜;再造神华,是神华科学发展的关键,是途径和手段;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是神华科学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是阶段性成果。
企业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务实、追求卓越。艰苦奋斗,就是继承优良传统,勤俭办企业;开拓务实,就是解放思想,持续创新,扎扎实实,埋头苦干,说实话,鼓实劲,干实事;追求卓越,就是高标准,严要求,永不满足、永无止境地向更高目标的要求上奋进。
安全理念:煤矿能够做到不死人;生产时瓦斯不超限,超限就是事故。神华是一个以煤为基础的产业集团,各企业要结合实际,深刻理解和拓展“两个理念”的科学内涵与外延,提炼更具特色的安全理念,改变观念,提高认识,超前思维,关口前移,实现安全生产和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的目标。
管理理念:精准、严细、安全、高效。管理精细到位,决策果断准确。工作严谨细实,质量精益求精。建立长效机制,打造本质安全。勇于改革创新,做到精干高效。实现工作高起点、生产高技术、产品高质量、运行高效率、产出高效益。
经营理念:诚实守信、互利共赢。牢固树立诚信可靠、履行合同、恪守承诺、合法经营、依法纳税负责任的大企业形象,履行社会责任,重视相关利益,带动地方经济,实现共同发展。
廉洁理念:淡名泊利、慎权守职。广大员工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常想立身之本,常修职业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持廉洁自律,清白为人,遵纪守法,始终保持神华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人才理念:纳天下才、育神华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兴企的观念,建立培养人才、广纳英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氛围,为人才成长畅通渠道,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会聚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神华事业,为神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以煤炭为基础,以煤、电为主业,以科学管理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通过启动、纳新与扩张,保持煤炭产销量每年1,500万吨以上增长,到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2亿吨/年;
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质安全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谐发展型的世界级大型综合性能源企业。 2012年7月30日,由中国上市公司发展研究院、中国排行榜网与《南方企业家》杂志社联合组织评定的“中国排行榜·2012中国上市公司最具投资价值100强”在广州揭晓。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排名第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