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可再生资源吗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水资源由于水循环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可再生性,但是再生周期普遍较长,人类的活动又造成了水污染,所以要节约用水。
不可更新资源即不可再生资源,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的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的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如矿石资源,土壤资源,煤,石油等。也叫“非可再生资源”。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水资源的重要性:
1、植物和动物的生活离不开水。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水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发生、发育和繁衍的基本条件。?
2、调节气候。水是大气的重要成分。虽然大气中仅含全球水量的百万分之一,然而,大气和水之间的循环相互作用,确定了地球水循环运动,形成支持生物的气候。大气中的水帮助调节全球能量平衡,水循环运动起着不同地区的能量传输作用。
3、水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水可以输送多种多样材料和营养物质。水输送物质的形式有两种:溶解的矿物质和整体物质。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质可以沉降到水体,然后由水输送。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到,水可以把环境污染物输送、扩散到更远、更广泛的区域。
4、水磨塑造地球表面的形态。流动的水开创和推动土地地貌的形成,重排地表景观以及三角洲形成等。水是形成土壤的关键因素,也在岩石的物理风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地下水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原因如下:
首先因为地下水资源是指河流,海洋,湖泊,地下暗河等自然条件下的水资源储存地。这些水资源都是天然形成的,因此,水资源具有它的自然属性。但是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要资源之一,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工业,农业生产都需要巨额的水资源来支撑,因此,水资源又具有了社会属性。
水资源的利用:
在地球上,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积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泽水、海水。按水质划分为淡水和咸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人类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极大陆冰的利用等。
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各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天然水资源量不等于可利用水量,往往采用修筑水库和地下水库来调蓄水源,或采用回收和处理的办法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扩大水资源的利用。
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并出现年内和年际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储存形式和运动过程受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所影响。
水资源的紧缺对于我们已经是很严重的事。
进入大海的水,可以在太阳作用下蒸发而变成淡水。不是不可以喝。
可再生资源也称可更新资源,它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具体的含义是:“其更新、或者说是再生速度大于或等于我们开发利用速度的资源。”煤是比较典型的非可再生资源,它之所以是非可再生资源就是因为它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历史年代,而我们人的生命周期比它短许多,我们等不到它再形成了才利用----它的形成速度远远大于我们对它的开采利用速度。
所以,不仅非可再生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时间跟空间尺度内,可再生资源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可再生资源也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可再生资源只有在我们控制了量的情况下,权衡了开采量及该资源的再生量,使我们的开发利用速率小于其形成速率的条件下,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所以说 水是非可再生资源 因为人类消耗它的量是非常大的,远大于人类重新获得淡水的量(只有淡水才对于我们是有意义的)人类只能利用到地下水和经过净化的水而其量实在是太少了,所以现在大多城市缺水,提倡节约用水.或许等科学发达了,人类能高效,快速的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时候,水就会归纳为可再生资源了.
具体你可以看参考资料。
(一)淡水资源的应然状态 地球上总的水体积大约为14亿立方千米,其中只有2.5%是淡水,或者说只有0.35亿立方千米的淡水。大部分的淡水以永久性冰或雪的形式封存于南极洲和格陵兰岛,或成为埋藏很深的地下水。能被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湖泊、河流、土壤湿气和埋藏相对较浅的地下水盆地。这些水资源中可用的部分仅有20万立方千米――不足淡水总量的1%,仅为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0.01%。这些能够利用的水很多都位于远离人类的地方,进而为水利用带来了复杂的问题。 淡水补给依赖于海洋表面的蒸发。每年海洋要蒸发掉50.5万立方千米的海水,即1.4米厚的水层。此外,陆地表面还要蒸发7.2万立方千米。所有降水中有80%降落到海洋中,即45.8万立方千米/a,其余11.9万立方千米降落于陆地。地表降水量和蒸发量之差(每年约11.9万立方千米减去7.2万立方千米的差额)就形成了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补给——大约4.7万立方千米/a。所有径流中,半数以上发生在亚洲和南美洲,很大一部分发生在同一条河中,即亚马孙河,这条河每年要带走6000立方千米的水。
(二)淡水资源实际现状
1、水量缺乏:全世界约有1/3的人生活在中度和高度缺水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淡水消费量超过可更新水资源总量的10%。大约有80个国家,40%的世界人口在1990年代中期严重缺水(CSD 1997b)。根据1997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关于淡水综合估计的报告,人类现在直接或间接利用着世界水供应量的一半以上,全球人均淡水可用量从1950年的17000立方米下降到1995年的7000立方米。到2020年,水的使用量将会提高40%,其中17%以上的水将要用于满足人口增长说引起的食品生长。(世界水联合会2000a)。
2、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和灌溉农业的扩张是引起水需求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不视为水资源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过去的20年中,农业消耗了经济发展中的大部分淡水。规划者一直认为通过增加更多的基础设施来控制水文循环,这样就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水量。从传统上,修筑河坝是保障灌溉用水、水力发电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手段。世界上最大的227条河流中,已经有大约60%被堤坝、引流、运河等强烈地或者中等程度地切割,同时对淡水生态系统也造成了影响(WCD 2000)。从增加粮食产量和水力发电等方面来看,这些基础设施的确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同时,这些基础设施的造价也非常之大。在过去的50年里,堤坝改变了世界河流的形状,使得不同地区约4000万-8000万人口迁移(WCD 2000),导致临近的生态系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第一:地球是由71%的水和29%的陆地组成,理论上来说水就是最大的资源,但是其中海水占据了96.5%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有不到3%;海洋就成为了最大的水资源来源地;
第二:电能理论上也是无穷无尽的,因为可以使用风力发电,潮汐能发电,火力发电还有就是水力发电,电能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基本没有什么污染,如果采用水力发电在理想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产生无穷尽的电能,所以水电就有这个最大的再生资源的头衔了
水电作为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低廉,运行调度灵活,在电网中承担调峰任务,同时具有防洪、灌溉、供水、旅游、养殖等综合开发利用效益,各发达国家都曾将其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我国幅员辽阔,河流众多,径流丰沛,地势起伏变化大,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能资源,水电资源是我国的优势资源。据上世纪90年代全国水电资源普查(不包括台湾省),全国水电资源理论储量6.76亿kW,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装机容量为3.78亿kW。不论是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还是可能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我国在世界上均居第一位。
我国水电资源虽总量十分丰富.但人均资源量不高,时空分布不均衡。全国水电资源总量的3/4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的西部地区,其中云、川、藏三省(自治区)就占60%;中南和西北地区,分别占15.5%和9.9%;而经济发达、用电负荷集中的我国东部的华东、华北、东北三大地区,仅占7%左右,且开发程度较高。
从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格局来看,今后能源及电力供给输出方主要是西部地区的煤电和水电基地,需求方则是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造成能源流向“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的总趋势。因此,水电东送是我国水电资源分布特性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 共同要求。
从社会发展来谈: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近期供水目标以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优先满足地级及地级以上重点城市需水要求,重点考虑经济较为发达而缺水又较严重的县级城市及县城区用水。通过城市使用长江水,逐步对城市挤占的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进行返还,且有效地控制地下水超采和保护水资源,建立节水防污城市,基本遏制因缺水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缓解城乡用水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知道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