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免漆板 > 正文

海岛古城,文昌

单薄的红牛
重要的小蝴蝶
2023-02-15 16:18:38

海岛古城,文昌

最佳答案
感动的砖头
喜悦的美女
2025-04-05 15:43:20

地处琼北,远离中原,三面环海。和许多近海地区类似,古邑文昌一直与政治中心相距甚远。自汉朝建制以来,潮湿与荒蛮一度是文昌的代名词,时光与海浪并行,冲刷着这片土地,带来了瑰丽的颜色,也打磨着曾经的古色:昔日的化外之地成为文化之乡,朗朗书声隐现椰林,赫赫权贵起了又落,唯有门口石狮诉说着昔日主人的辉煌。

千年时光里,文昌的一切都在悄然改变着,不变的也许唯有那些伫立百年千年的古建,它们隐藏在高楼大厦身后,淡然微笑。

成为文昌之前,这个被海风咸湿气息充斥的地方曾数易其名。初为南越国属地。公元前112年夏季,汉朝第七任皇帝刘彻在权衡数年之后,掀起了对南越国的战争,仅仅两年之后,文昌便随同整个海岛被大汉王朝收入囊中,于是继大败了最北的匈奴之后,汉武帝又将帝国南部的国界线推江跨海扩至海南,史无前例的扩大了帝国的版图。史书上称武帝因得“大州”而高兴,并将整个海岛分为珠崖与儋耳二郡。

文昌便归属于珠崖,并被武帝赐名“紫贝”。没有人知道为何这位毕生足迹止于陆地的帝王,为何为文昌起了这样一个充满海洋风情的名字,但无论如何,文昌终于建制,并以紫贝之名进入历史。但帝国终究还是无力照拂这片过于偏僻的土地。仅六十四年之后,即初元三年(前46年),珠崖郡便被撤销,紫贝也随之成为废县。

岁月如水,永不回头,当汉赋成为古韵,三国人物被历史捻为尘埃,而后是晋代衣冠、六朝的浮靡风华,六百年时光幽幽而逝,到了隋朝,这块海岛才重新被人记起——隋大业三年(607年),文昌在紫贝县故墟上重生,被赋予一个新的名字“武德”。

而后隋被唐灭,高祖李渊新设年号为“武德”, 因文昌邑名与年号相冲,于是“武德更名平昌,隶属崖州郡”。得名“平昌”之后二十年,文昌再次易名。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将平昌县更名为文昌县。“文昌”源自“偃武修文”,太宗为文昌更名,便是想让这个海南之岛、化外之地被教化。而文昌也终于进入命运设定的轨道,之后,尽管归属的州郡有更换,具体的辖区有改变,文昌的名字却再也没有变过——贯穿了一千四百年时光的,便是“文昌”这两个字。

人们相信人的名字暗含其命运,城名亦如是。而自从成为“文昌”,文昌也真的“修文”了起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2年)的文昌孔庙,便是文昌风雅起,文脉兴的见证者。自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显学,建、扩孔庙之风也随之兴起。历史上的孔庙有两千多所,按照兴建原因的不同,分为三种,一是孔氏家庙,供孔氏族人祭祀之用,二是国庙,为国家祭祀孔子的专用庙宇,三为学庙,既用来祭祀孔子,也充当学子的学宫,文昌孔庙便是学庙,是后来作为文昌文化中心的文昌学宫的起始建筑。后来文昌获誉“一里三进士”,根源便是孔庙为这片大地注入的文墨灵气。

文昌孔庙初建于安知乡何恭都潭布村(现文昌东路镇下路桥南),孔庙周边山清水秀,源于琼山境内的平昌河从孔庙外悄悄流过,经下路溪,藤桥溪,在宝芳境内注入八门湾。如此宝地,自然不能为孔庙独享——这也是文昌县治的所在。二百八十九年后,即元顺治二年,文昌县治迁至奉化乡北山都,孔庙也随之搬迁。此时,文昌已有重教传统,元人以“右”为尊,迥异汉人,经商议,文昌学人决定暂以元人习俗定尊卑,孔庙的位置因此被定在县治右侧。

后元灭明兴,汉族正统回归,为示对文教的重视,继任的文昌知县不惜费时费力,将文人心中的圣地孔庙迁到县治左侧。明代以来,县学之外,文昌书院、社学、义学发达,学宫也不断扩建,数百年间,经十数次搬迁、增建、改建和修葺,文昌孔庙终成过万平方的硕大建筑群:清朝,增建文昌宫、明伦堂、尊经阁、蔚文书院,至民国,又有了民国图书馆。

即便在数千座孔庙中,文昌孔庙也显得十分独特:这是中国惟一一座不开南面大门的孔庙。在科举为文人唯一晋身之途的年代,“状元”二字也是孔庙中学子的最高追求。建造孔庙的古文昌人所许诺的“不出状元,孔庙便不开大门”,即是愿望,也是勉励。文昌至今是否出过状元已不可考,但孔庙至今却仍没有开大门,只保留了一左一右两个侧门。

上写“礼门”二字的侧门外立着一块古朴石碑,上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这也是所有孔庙的传统建筑。开设正门之处立着一个穿墙凿刻的圆形双龙盘绕雕塑“龙门”,顶部分两层,以琉璃瓦覆盖,四角饰以明清宫殿式楼檐,收尾处却更尖细,且向上卷起,最终收回内侧,似鱿鱼尾部。

文昌孔庙整体建筑群呈东西走向,且左右对称,前庭中主要建筑为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和孔子全身塑像,后院则坐落着大成门和大成殿。棂星门旁边有古井名曰“圣泉”,据说自建成起,井内一直泉水莹然,从未干涸。泉水清澈,数百年前学宫学子取井水降暑解渴,数百年后文昌居民仍能直接饮用泉水。

后院大成殿为框架式木建筑,屋顶为九脊殿,柱子和墙面多斑驳,殿外墙壁以文昌典型的壁画装饰。文昌壁画历史不过两百年,且多出现于民居中,以壁画装饰大成殿,既因对孔子的尊崇,也是因为文昌人急于把孔子变为文昌的自己人,这也让大成殿多了明显的文昌味道。

汉族人自宋代便开始陆续搬迁至文昌,经元明清,终于在黎族聚集的海南开辟出了一个“无黎”的汉族聚集地。文昌十八行村的历史可追溯明代,第一批居民便是从同为沿海地区搬来的福建人。得益于文昌的文教传统,明清两代,十八行村众多学子皆由科举走上仕途。衣锦还乡当然要大兴土木,以石材好木盖新居,于是在其他地方的古居们不堪风雨催压陆续被推倒重建之后,十八行村仍能维持百年前的样貌,洪水台风不能改变其分毫。

“十八行村”之名源于村里的十八行住宅。从空中俯视十八行村,可见整个古村以扇形排列。所有院落都有着统一的朝向,构造大致相同,均是高墙深院青砖黛瓦,连屋角飞檐的翘起弧度都一致,整个古村的宅院分为十八组,每组房屋连成一段笔直的线条,各组房屋之间均以宽度相当的石板小巷相隔。

和如今城镇结构出于规划不同,十八行村的特殊格局始于偶然。十八行村修建伊始,先祖们只建了一行老宅。随着血脉延续,十八行村成为一个子嗣兴旺的大家族,也因此不得不开始扩建或新建宅院。为住处尽量靠近,十八行村人紧靠老宅并仿照老宅结构重建新房,数代过去,村落便成了如今的十八行格局。

十八行村村口立着两块上马石和一对抱鼓石。上马石呈台阶状,顶部剥蚀严重,侧面祥云状花纹却仍清晰可见。抱鼓石鼓座为对称的浪花状,浪花中心为侧立的石鼓。同样摆放在村口的,还有一个一米高的莲花状石水缸。于是人们未进古村,古时士子们“春风得意马蹄疾”、着锦披红的盛况便迎面而来了。

真正走入十八行村,更如同掉进时光缝隙。从踏入那一刻起,彩色世界变为灰白照片,熟悉的现代都市不再,代之以明清风雅构建的古居:十八行村,是活的古城遗址。进村便如同行走在古城墙间,脚下踩的是海南古民居曾经踩过的石板,被频频拍照的青苔累起的墙壁也曾承载过数百年前海南古民的目光。

几乎所有古屋房顶都以五彩瓦装饰,脊顶尾部则固定着造型古朴、色彩艳丽的石材雕件。这些位于古屋最高处的雕刻品直接承受风雨的冲击,它们彼此相伴,与同样拂动在海风中的椰林一起,见证无数个日出日落。可惜无论是五彩瓦还是雕件,颜色都已在时光中散尽,统一为灰黑色,甚至爬上了霉斑。院落大门仍保持着明清时的红色,造型精巧的铜质门环上,未使用的部分绿绣斑斑。

十八行村最古的宅院林家宅,又称“九牧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据考证,“九牧堂”之名始于唐代,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有9个儿子,且都官居刺史(又称州牧),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后林氏后人四散,中国各地便都陆续出现了名为“九牧堂”或“九牧世家”的建筑——十八行村的祖先便是林氏后人。

九牧堂坐南向北,初建时用材非常厚重,也因此才能抵挡潮湿海风的侵蚀,屹立不倒直到今日。四百年来,虽经历无数小修小补,九牧堂的基本框架和布局仍维持着原有格局。但岁月终究在这所老宅留下了痕迹,支撑梁架的木柱光滑不再,木柱下的石柱上也留下了厚重的苔迹,,唯一不变的或许只有屋内的地板。这些有着无数蜂窝状小孔的地板取材于大海。从海里采来砗磲、珊瑚礁,以海南花黎木将其烧成粉末,再经特殊手法打成地板,终能保持百年不变形,坚固平整一如初建。

文昌人下南洋始于宋末元初,到明朝,出洋者已在1000人以上。所谓南洋,其实是指东南亚,至清朝,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便也都被称为“南洋”了。清末西学东渐,科举不兴,即为谋生也为求学,文昌下南洋之风达到顶点,至建国,这股风气开始转淡,但由此反哺的南洋风格住宅也已经在文昌的民居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文昌骑楼遍布,仅保存完好的骑楼大街便有两处,即文南街骑楼与铺前骑楼老街。骑楼为外廊式建筑物,上楼下廊,这种结构既能让骑楼抵抗风雨侵袭,又能用来遮阳,在气候炎热潮湿的东南亚十分盛行。华侨从南洋归国,有感于文昌与东南亚气候相近的环境,开始仿照南洋兴建这种实用性非常高的建筑。文昌所有骑楼都是华侨所建,是华侨们衣锦还乡的见证者,因此,文昌骑楼又有“半部文昌华侨史”之称。

除了纯南洋风格的骑楼,文昌还有许多结合了南洋风格、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符家宅便是其一。符家宅始建于1915年,历时三年建好,为三栋两层骑楼式大院,深藏于海南文昌市文城镇头苑松树下,因屋外松林密布,亦称“松树大屋”。

大宅外观为典型的南洋式层叠通透的拱券造型,从最外面便能一眼看到最深处,迥异于中国传统的曲径通幽,但遍布大宅的葱郁树木依然让人有如在山林之感。承重的柱子为方形,底部稍宽,有明显的拼接痕迹。百年过去,拱券上精细的花纹已被腐蚀为灰黑色,难以辨别。房顶也没有沿用中国传统的飞檐,而以半弧形取代。

骑楼元素主要体现在连廊上。拱券贯穿整栋建筑,两侧楼房外沿突出,纵向连接,成为连廊,以遮雨遮阳。站在外面看来,整个符家大宅便似是由两组骑楼对接而成。宅内还建有多个圆窗,圆窗、侧门与拱券中都有弧形元素,层层嵌套,呈现出景中套景的视觉效果,这也是符家大宅将弧形装饰元素和拱券运用发挥到极致的证明。

与南洋式架构内对应的,是大宅内充满传统美感的细节处理。横屋面向天井的围栏均以透雕装饰,透雕的图案为重复的传统图案:铜钱、蝙蝠、寿桃等。屋顶和侧边门楼也以雕刻装饰,并辅以彩绘,但都被厚重的青苔遮盖。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留居文昌的符氏后人相继去世,符家大宅也因失去了照料,逐渐残破下去。但虽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打磨,五十多年的闲置,符家大宅骨架仍在,至今仍被视为文昌侨式建筑中的扛鼎之作,与骑楼老街一起,迎接着一批批循传奇而来的游人,展示着文昌百年华侨曾经的辉煌。

最新回答
活力的诺言
漂亮的钢铁侠
2025-04-05 15:43:20

      白天还有晚上,

      太阳还有月亮;

      真实还有虚幻的梦乡,

      大千的世界还有风。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南方的小年是与北方不同的,南方腊月二十四值此小年之际,林家到处张灯结彩,一派热闹的景象。

  东乔小镇靠东南沿海,到处都是海鲜大鱼大虾,鲍鱼螃蟹,让人垂涎三尺……林家挂起来了红红的大灯笼,但是林家人却开心不起来。

    先是林明发老爷子去世,接着老法医的探访……时代在发展,“扫黑除恶”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东海省省厅也下派督导组来到东乔市,这把火马上就要蔓延到东乔小镇。林子豪也很明显感受到“捞偏门”是行不通的,最近林家的产业严重受创,关门的关门,倒闭的倒闭,都要依法责令整改……

    林子豪作为家里的大哥,长兄为父也甚是头疼,小弟们怨声四起,哀声载道。手底下还有几百个员工等着他的“年底绩效”过年呢。林子豪现在一点办法都没有,于是叫来了二弟三弟前来“九牧堂”商议。

  “九牧堂”是林家祖辈的祠堂,是一个林氏郡望堂号。所谓堂号,是表明一个家族的出身来历、区分族属支派、延续一种宗族思想及行为规范、鞭策后人奋进。而九牧堂的来由,据说是唐朝的时候。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因其先后生了九个儿子,而且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一门九州牧,正好是“九牧”。

  林子豪叫来了家族有声望,先是拜见老祖宗,后面开始商讨他们的计划,二弟林子杰说:“大哥,我们要做就做大的,我去摆平他们。”

  三弟林子龙又是吸du吸的晕晕乎乎的也附和起来:“不就是省厅的督导组吗?怕他们干嘛?”

  大哥林子豪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你们两个废物,不要给我丢人现眼,把你们嘴给我闭上。”

  接着他问族长林福发:“太爷,您看我们该怎么办?”林福发老太爷今年80多岁了,但是鹤发童颜,精神状态看起来很不错,不像80多的老人。他缓缓说道“阿豪啊,你们三兄弟给我乖乖听话,不要再整出什么幺蛾子来,此事我们还要从长计议,你们要……”

  “好,听您的。”三兄弟异口同声回答到,后来商议了两三个小时,终于达成了共识。

  三兄弟面面相觑,听着林福发老太爷的话一言不发……

哭泣的音响
大气的紫菜
2025-04-05 15:43:20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

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

以地域命名堂号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

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

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

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颍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

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一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朝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世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诀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堂号名之为“百忍堂”。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祐曾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器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明代腾冲卫寸庆是寸姓始祖,他在腾冲县城梦见城郊西南一地山明水秀,西南城郊荷花竞开,紫云在东方久久不散,并有紫光照在地荷塘上。他约上刘姓始祖刘继宗去郊游,不经意间来到阳温暾村(即和顺乡)。其山之峙也如砺,其水之流也如带。且四时和煦之气,洋溢于郊坼,两人心甚慕之,不忍舍去……”当时的寸庆对久违的景色赞叹不已:“是泱泱大邑风也。“此处可以卜居矣。寸氏在和顺可谓人才辈出。寸开泰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公元1895年)中进士。寸氏先后中举的有寸式玉、寸性安、寸辅清、寸禧谐、寸矅磐,中进士的有寸开泰。 寸黯 康熙末岁贡,寸秀升,嘉庆丙寅岁贡,寸亮卿 廖生,寸品升 清光绪拔贡,寸时桢 附生,寸尊文 文生。其后人便以“紫照堂”为堂号。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迹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各堂代表

“堂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堂号”究竟有多少,已难确知,据有人查考,共有八十堂,二百六十七姓,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点如下:

01、济阳堂:丁、卞、江、柯、却、陶、庾、蔡。后汉设济阴国,晋改济阳郡,在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

02、西河堂:卜、林、卓、宰、靳。汉时的郡名,今绥远鄂尔多斯地方,即山西离石县。

03、河南堂: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陆、褚、廉、种。今河南阳县。

04、东鲁堂:孔。孔子生于鲁,地因人而名,故叫东鲁。

05、雁门堂:文、田、童、农。战国时为赵地,汉为郡,地当山西旧代州,宁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带。

06、陇西堂:牛、辛、李、时、彭、董。秦郡名,地当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

07、天水堂:尹、皮、艾、狄、桂、秦、庄、赵、严、上官。汉时郡名,在甘肃渭县境,即今伏羌地。

08、平阳堂:仇、汪、巫、来、常、凤、管、卫、欧、饶。三国魏郡名,在山西临汾县境。

09、吴兴堂:水、尤、沈、明、姚、施。三国吴郡名,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地。

10、太原堂:王、羊、祁、易、武、祝、宫、温、霍、阎、尉迟。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11、高平堂:巴、范。汉时国名,今安徽省盱贻县境。

12、南阳堂:白、束、呼、姬、许、隆、叶、翟、韩、乐、邓,岑。秦时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

13、京兆堂:申、史、宋、别、冷、杜、车、宗、段、计、韦、晁、郜、浦、象、康、舒、雍、寿、酆、黎、皇甫。汉三辅之一,地辖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

14、渤海堂:甘、封、高、欧阳。汉郡名,地领河北省河间、沧县、安次各地,南至山东吴棣境。

15、汝南堂: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蓝。汉郡名,地辖河南旧汝宁、陈州二府及安徽颍州府。

16、武陵堂:冉、华、龙、龚、顾。汉时郡名,今湖南省常德县地。

17、上党堂:樊、包、尚、连、鲍。秦时郡名,在山西东南部,今长子县境。

18、陈留堂:伊、阮、虞、谢。汉时郡名,晋为国,今河南陈留县,后移至开封。

l19、上谷堂:成、侯、冠、荣。秦郡名,地辖保定、易州、宣化、顺天诸府,均在河北省。

20、沛国堂:朱。汉时设郡,后汉改国,在安徽宿县境。

21、晋阳堂:匡、唐、景。秦汉时县名,今山西太原地。

22、新安堂:古。三国吴郡名,在浙江省淳安县。

23、武威堂:石、安、贾。汉武帝时郡名,即甘肃省武威县地。

24、乐安堂:任。南朝宋郡名,隋废,在山东广饶县。

25、冯翊堂:吉、雷。汉时郡名,为左冯翊辖地,即陜西大荔县地。

26、中山堂:仲、汤、蔺。春秋时国名,属北狄鲜虞国地,今河北省正定县境。

27、西平堂:池。东汉郡,今甘肃西宁县。

28、安定堂:伍、胡、席、梁、程。汉时郡名,在甘肃旧平凉、固原、泾州境。

29、东海堂:有、茅、徐。汉时置郡,地当山东兖州东南,江苏邳县以东。

30、河东堂:旅、薛、裴、储、聂。秦时郡名,即山西西夏县地。

31、下邳堂:阙。后汉时国名,即江苏邳县地。

32、延陵堂:吴。春秋时吴邑,季札受封延陵,今将苏武进县地。

33、庐江堂:河。汉时郡名,在安徽庐江县境。

34、北海堂:邢、郎。汉郡名,东汉改国,地领山东益都以东至掖县一带。

35、平陵堂:孟。春秋时齐邑,今山东历城县境。

36、彭城堂:金、刘、钱。汉郡名,今江苏铜山县地。

37、清河堂:房、傅、张。汉时郡名,地当河北清河、故城、枣强、南宫诸县及山东清平、恩县、冠县、高唐、临清、武城一带。

38、东平堂:花。汉国名,即山东省东平县。

39、博陵堂:邵。晋国名,后改郡,今河北省安平县境。

40、山阳堂:岳。汉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县,曹丕篡汉,废献帝为山阳公。

41、荥阳堂:昌、潘、郑。战国时韩地,今河南省荥阳、成皋一带。

42、临海堂:屈。三国吴,分会稽东部置临海,在浙江省,旧称台州。

43、范阳堂:邹、简、燕。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县地。

44、齐郡堂:查、晏、覃、富、谭。汉时郡名,后改为国,今山东临淄地。

45、高阳堂:纪、耿。汉时县名,今河北省高阳县地。

46、敦煌堂:洪。汉时郡名,今甘肃西部敦煌县。

47、魏郡堂:柏。春秋时国名,在山西芮城县境。

48、扶风堂:马、班、禄、万、鲁。隋时置郡名,今陜西省扶风、凤翔一带。

49、千乘堂:倪。汉时郡名,在山东地城、益都一带。

50、会稽堂:夏。秦郡名,地当江苏东部、浙江西部,即今绍兴。

51、河内堂:荀、司马。汉郡名,地当河南省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今武陵、沁阳一带。

52、广陵堂:贡、盛。汉国名,后改郡,今江苏都县地。

53、薛郡堂:海。秦时郡名,地辖山东西南部、江苏东北部。

54、河间堂:凌章詹。汉国名,后魏改郡,在河北献县及河间一带。

55、南昌堂:涂。汉县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涂氏为豫章望族。

56、豫章堂:罗。汉郡名,在江西南昌县地。

57、颍川堂:陈、邬、赖、锺。秦郡名,地辖河南旧许州、陈州、汝宝、汝州诸府,盖指颍水流域。

58、护国堂:逢、边、戴、稽。春秋时陈焦邑,今安徽省亳县地。

59、余杭堂:隗。隋郡名,唐复为杭州,今浙江杭县。

60、汾阳堂:郭。汉地名,唐并入阳曲,在山西省,唐将郭子仪受封于此,因而名传。

61、琅琊堂:符、云、诸葛。秦郡名,地辖旧山东兖、音、沂、莱四府,后汉为国,在临沂县境。

62、广平堂:游、贺、谈。汉郡名,后改为国,今河北鸡泽县地。

63、江夏堂:费、黄。汉郡名,在湖北云梦境。

64、辽西堂:项。秦郡名,地辖永平、承德、朝阳、锦州、新民一带,在辽宁与河北间。

65、平原堂:东方。汉郡名,在山东旧武定、济南二府之西,及乐陵、长清一带,即平原县地。

66、顿邱堂:葛、司空。春秋卫邑,在河南省浚县。

67、弘农堂:杨。汉时郡名,在河南省灵宝县境。

68、百济堂:福。春秋时国名,在今朝鲜半岛。

69、内黄堂:骆。汉时县名,今河南省内黄县地。

70、江陵堂:熊。春秋时楚郢都,汉置县,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71、巨鹿堂:魏。秦郡名,晋为国,今河北巨鹿、宁晋一带。

72、兰陵堂:兰。晋时郡名,在山东峄县,南朝宋移昌卢,在滕县境。

73、解梁堂:关。春秋时晋邑,地领山西解县、临晋、虞乡诸地,后汉关羽,即解人也。

74、燕山堂:窦。辽时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领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75、武功堂:苏。汉郡名,在陜西郿县境,今设武功县。

76、始平堂:翁、冯、庞。晋郡名,三国魏改始平,在咸阳附近。

77、梁国堂:墨、桥。汉时梁国,后魏改郡,唐改宋州,在河南商丘县境。

78、济南堂:伏、宁。汉初置郡名,即今山东历城县境。

79、平昌堂:红、孟、管、离。三国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东安丘县地。

80、朋来堂:饶姓。饶鲁后代,今江西抚州、上饶一带。

81、濮阳堂:爰。汉县名,后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阳县及山东濮县一带。

82、噤李堂:崔姓。郡望清河崔氏,今河北省清河一带。

83、俊逸堂:鲍姓。

84、惠风堂:饶姓,惠风就是春风,温暖宜人。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风,深得民心。

85、临川堂:饶姓。

86、三沙堂:江西省修水县有三沙,即白沙、高沙、黄沙。相传三兄弟鉴、锜、镇,避兵于分宁,各居一沙。原为“雍睦堂”。

87、双峰堂:湖北省赤壁市饶氏为三沙后裔,堂号为双峰堂。还有湖北江夏、咸宁、武昌、鄂州等三沙后裔原来也用此堂号,在2011年联合修谱时改为平阳堂。

88、汉里堂:刘姓。汉皇祖陵所在地的江苏丰县金刘寨刘氏裔孙乃汉高祖刘邦后裔,世世代代为汉皇祖陵填坟祭祀,为表明自己是刘邦后裔又是在汉皇故里,故所建家祠是“汉里祠”,所以堂号是汉里堂。

89、名运堂:姓名、扬名、名利与开运合一,是人物、事业的价值延续。堂主兰名钧集成中华文化脉承民族精神,推行中华民族以国为荣、以家为荣、以名为荣彰扬有能量的人功业进行道德观升华与延续,而深得民心。

文章出处:中华百家姓来源

风中的外套
含蓄的夏天
2025-04-05 15:43:20

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黄帝高辛氏之后商朝比干,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

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打败炎帝。

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击杀蚩尤。

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传说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

因而,后人赞誉之“能成命百物”。

春秋后期被后世尊奉为华夏族之共同祖先“人文初祖”。

周武王还因坚是在树林中所生,特别为他赐姓林,称林坚,从此便有了林氏。

唐朝的林宝在《元和姓纂》中记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

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

”后来,林坚的子孙发展成为林氏的最大支派,使源于周平王次子林开、鲁国林放、鲜卑族丘林氏等支派之后的林氏无一能及。

再后来,这支林氏又分出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问礼、忠孝、林本、善庆、崇本等堂号。

比干

林氏族人大多尊奉林坚为得姓始祖。

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东周时期,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开,字林,其子孙以字为氏,称林氏,因周平王建都洛阳,故此支林氏起源于河南,也为河南林氏。

宋郑樵在《通志》中记载:“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

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

”周平王即位于公元前770年,在一批贵族和诸侯的护卫之下,他将都城迁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自此之后,周王朝失去了控制四方诸侯小国的能力,进人了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大动乱与大混战的特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姬林的生母不是周平王正室,所以在皇室中地位较低。

后来,他的子孙改姬姓为林氏,成了林氏又一支主要宗脉。

这支宗脉初始活跃河南郡一带,因此在族谱上以“河南林氏”相称。

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林衡,又称林人,是西周中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称,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并负责植树造林,养护浇灌等,包括王族园林。

如同今日的林业部以及园林局的职能。

林衡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设有林衡令一人,史一人,下士二人,役四人,机构精简有效。

在典籍《周礼·地官·林衡注》中记载有注释:“竹木曰林,水衡曰衡。

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

在林衡令、林史、林士、林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林衡氏、林史氏、林丞氏、林役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林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四

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把国都南迁到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将原鲜卑族复姓丘林氏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氏。

北魏孝文帝元宏曾经下令把鲜卑族“丘林”一姓改为“林”和“丘”这两个汉姓。

此后,又有一部分鲜卑族人取林为姓了。

起源五

源于高山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中国台湾省阿里山区及东部山区,居住着一个土著民族,现中国大陆业界通称其为高山族。

其实他们是中国古“百越族”迁居台湾的一个分支,世居林木茂密之地,因此有以林为汉姓者,姓氏学上称之为原生姓氏,或拟生姓氏。

高山族,多居于台湾岛和海南岛,但也有一部分散居于祖国大陆各地。

今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约有高山族同胞二百余人集居,是大陆高山族同胞居住最集中而且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在高山族同胞中,多有取“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布萨氏,满语为Busa Hala,汉义“很氏、多”,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仆散部,金国时期亦称女真仆散氏,以姓为氏,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⑵.满族林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林坚、姬开、林逋。

编辑本段各支始祖

林 禄:字世阴,黄门侍郎,世居济南迁下石梓乡。

随晋元帝南渡,建武元年丁丑(317年)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除给事黄门侍郎,以讨杜发功迁昭远将军、散骑常侍,充合浦太守,晋明帝太宁三年乙酉(325年)诏归朝奉勅守晋安郡因家焉。

即园泉州是了。

唐追封晋安郡王,遂为入闽始祖,享寿六十有八,缢九龙岗龙马毓奇穴乾山巽向详上墓图丙。

妣夫人苏氏、孔氏。

二氏与夫合葬,生子二:景;暹。

是为江西兴国林氏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林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六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左右。

先秦时林姓首先活动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地区,进入东周后,林姓已经散布到甘肃、陕西、山西等地。

在随后的秦汉时代,济南林氏一直占据了林姓群体的主导地位。

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北部战乱、中原板荡,林姓随中原居民向四周迁移,林姓已经西南到四川,东南抵江浙,西晋末林姓已经渡过长江,越过南岭和武夷山,进入了两广与福建。

唐朝两次由河南出发的南下福建移民,大批林姓先民定居于闽南,林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

明末清初,林姓已经出现在台湾。

宋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8%,排在第十九位。

福建为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林姓总人口的58%。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浙江、广东三省,这三省林姓占林姓总人口的85%,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苏、江西三省,又集中了9%。

以福建为中心的林姓聚集区已经形成。

明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二十位姓氏。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几乎没有增长。

福建仍为林姓第一大省,约占林姓总人口的38%。

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福建、广东、浙江,这三省林姓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82%。

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广西三省,又集中了10%。

从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间,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北向西南迁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

春秋时,林氏散居周、鲁、齐、卫等地。

战国时期,赵国宰相长林十五世林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时称“九龙十德之门”.鲁国林雍后人迁徙到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汉景帝时分邹郡之地置济南郡,遂为济南林氏。

至晋代,有林坚八十一世孙林颖,林坚公四十六世孙,家族世为西晋重臣,由济南徙籍下邳梓桐乡,为下邳祖,徐州冠族,生有二子:林懋、林禄。

长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

次子林禄初任琅琊王司马睿府参军,黄门侍郎,后佐东晋元帝即位建邺(今南京),匡扶晋室,领合浦太守。

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奉敕守晋安郡。

林禄为晋安林氏始祖.世代子孙,俱偕显贵。

历晋、宋、齐、梁、陈诸朝,英才辈出,奕世簪缨。

有“一王、二侯、九将军”之誉。

其后都散居福建各地,今其后子孙遍及福建、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

闽晋安林十世林茂于隋文帝开皇三年任右丞,定居莆田北螺村,子孙遂成阀阅,经文纬武,奕世簪缨,显贵南国。

传至闽林十六世林披,兄林韬为阙下祖,弟林昌为台湾雾峰林家祖。

批公生子九:林苇、林藻、林晔、林荐、林著、林蕴、林蒙、林迈、林蔇,同时擢为刺史。

世称九牧林,尊公为九牧林祖。

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置漳州,由陈政之子陈元光任首任漳州刺史。

河南光州固始县的林孔著随从陈政(陈元光之父)将军在闽广征战,屡立战功,其后浦南(属今福建漳州市)、福州东园、兴化(莆田)及江浙两广。

唐末至五代十国,河南光州固始县的王潮、王审知入闽,立闽国,其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支系。

有林延皓的“控鹤林氏”、林穆的“陶江林氏”、林硕德的“上街林氏”、“濂江林氏”、林廷甲的“福全后安林”等支。

根据公安部2006年7月“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统计对福建福州户籍人口的姓名统计,福州市户籍人口中人数最多的姓氏为“林”姓,共有970138人 ,排在前10位的姓名依次是:林芳、林辉、林燕、陈云、林伟。

根据1996年统计资料,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

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

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

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

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

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

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

荆楚七国之乱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

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

北魏时期改为齐州。

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

元朝时期则为路。

明、清两朝均为府。

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

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

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

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

明朝时期废黜。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

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

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

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晋安郡:亦称南安郡。

东汉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置南安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

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

隋朝初年即被废黜,一说是在宋朝初年被废黜。

堂号

济南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

晋安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据林氏族谱载,林氏得姓始祖坚公,是殷商忠直之臣比干之子。

比干被暴君纣王剖心杀死。

比干正妃夫人陈氏怀孕逃往牧野(今河南淇县)生男名泉。

周武王即位,旌表忠烈,徵其后嗣得泉,因泉生于长林山,故赐姓林,易名坚。

考河南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世称西河,故林氏郡望为西河。

“西河堂”名源此。

九龙堂: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

他有子九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

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在客家人中,林氏的郡望还有西河郡,原因为其中一支林氏客家人的始祖来自西河郡(今郑州附近),其堂联为“九龙世泽十德家声”。

九牧堂:唐朝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

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九子后来都做了州刺史。

由于州刺史又称州。

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松卜堂:为江苏省丹阳县林氏支宗的堂号。

丹阳林氏肇于宋代。

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福建省进士林芳,字逢春,出任丹阳县令,此后便长住于此。

林芳的长子伯一居于城邑,次子伯二定居南郊松卜。

从此,福建林氏在丹阳繁衍生息。

丹阳林氏“松卜堂”的后人,按行序排列分为松卜、城市、北庄、大华等支。

主要分布在大华、埤城、丁家坝、林家桥、北庄、绕庄、孟河、魏村、张庄、黄墟、董庵等地。

在县城里,林氏族又分孽成金斗铺、寺前铺、晋地坟、虞巷、安巷等族系。

至2000年5月8日,丹阳在籍林氏宗人达21868人。

林氏在丹阳所出的知名人士有林福源、林琴、林懿均、林肇灿、林?等,均编入新修《丹阳县志》。

林氏宗谱始修于明成化年间,至1950年共修谱十次。

十德堂:来源于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

他生有子九人,受家风的影响,各有才能,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为“九龙”他们的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

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故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忠孝堂:来源于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氏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

“忠孝堂”在客家人历史上,还有一支林氏因躲避元初对林氏汉人的屠杀,被迫改姓杨,俗称“新杨”,其也是林氏后裔。

敦本堂:又称“林月汀宅”,俗称“大厝底”,位于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菜园路4号。

已毁于1921年地震。

属于三级古迹。

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迄今亦有近百年的历史。

属于台闽标准四合院建筑,乃当时竹山清武官林月汀所建立,故属私人宅院。

该堂主体木质构造,为台湾十大古厝之一,亦为台湾雕工最为精美者。

该堂为二落式建筑,第一落屋顶为马背式,门厅前具宽广檐廊,并于壁面题字作画。

左壁彩绘花鸟草木,字题“竹茂”、“×得石花胜开”;右壁彩绘人物山水,字题“松苞”、“夜雨竹窗问语”。

太师壁双面木雕,前为松、鹿(取长寿多禄之意),后以窗棂组成“富贵玉堂春”字样,其四角衔以蝙蝠造型(取得福之意〉,故福禄寿齐备。

第二落为正堂,屋顶属顶硬山式,据说原为官式燕尾脊,后去燕尾。

各门扇工法讲究,精磨细琢,赞叹不已。

第一落、第二落及左右护龙形成完整的四合院。

如果可能,应该就地重建,不然殊以为遗憾。

崇本堂:俗称“林祖厝”,位于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集山路路三段831巷内。

属于三级古迹,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

竹山及鹿谷地区林氏宗亲,为缅怀林氏先贤开山垦荒之德泽,于是募款建祠,祠内供奉开闽始祖“林禄公”、“九牧公”及“林圮公”三位先贤。

崇本堂早年失修,首于嘉庆七年修筑成宫廷式建筑,雕梁画栋,宏伟壮丽却不失古色古香。

复于1968年二修,最后则于1984年重建,这次除屋顶保有古式燕尾式建筑之外,全面改以水泥磨石,而失朴质之风。

但却也免于“九二一”(公元1999年)地震之蹂躏,毫发无损。

崇本堂的保有特色包括燕飞尾式屋顶、山门的交阯陶福禄寿三仙塑像;左右塑的“左昭”、“右穆”题字;正堂的“文魁”、“选元”及“进士”匾额等。

编辑本段家谱文献

全国林氏光远堂族谱,(民国)林氏光远堂众孙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修篡,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贵县维新印务局铅印本。

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有两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全国林氏宗亲录,(民国)林清墩编,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铅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旅顺林氏谱书,(民国)林尚贤修订,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铅印本。

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迁常林氏家谱二卷,(民国)林文涛主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浙江鄞县新江林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林庆芳、林纯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西林家卤林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项世淮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象山岙底林氏宗谱一卷,(民国)吴显龢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安徽宿松林氏谱牒,(清)林常植等增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安徽潜山潜阳林氏族谱三十八卷,(清)林氏三系合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林氏开闽分支总谱,(明)林鸣盛序,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闽林大宗世谱六卷,附材氏入闽世系总图,(明)林炳麟等修,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仙游仙溪林大宗祠族谱,(民国)林弁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仙游印书局铅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莆田仙游县档案馆。

福建泉州清源林氏李宗谱草创卷之三,著者待考,传抄泉州林李氏藏本。

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晋江万华林氏族谱,(清)林志坚撰,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手写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南安林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安溪福清分派横溪林氏族谱,(清)林文篆再录,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台湾。

广东番禺林奉恩堂族谱,(民国)林懋康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铅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澄海南砂林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林元秀纂辑 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十七~二十卷。

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揭阳重辑长山林氏世谱,(民国)林右叙重辑,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潮安兴昌印务局铅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中山林氏族谱一卷,(民国)林天椒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铅印本。

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档案馆。

林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西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四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续修宗谱,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戊子年(公元1948年)九牧堂铅印本十五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编辑本段字辈排行

福建漳浦乌石林氏字辈:“汝允仕敬敦廷夫德君希思日升恒万寿松柏茂辰维皇降福山阜冈陵保定尔禄”。

福建漳浦港头林氏字辈:“用邦匡确文汝甫仲吉升贻燕垂卿伯世德永尔昌展成振家远同会衍庆长”。

福建石狮林氏字辈:“信恒有树启鼎登先士志维经世孙谋在振宗忠孝承光德英伟裕后徽”。

福建石狮东园林氏字辈:“朝经贤克日安邦载佑和亨贞乔木蟠根大深谷奇兰鲜忠孝家声远奕世子刊贤”。

福建石狮玉山林氏字辈:“基宏际式正士文章华国器树德为根本(讳行)贻孙谋燕翼子诗礼传家声簪缨以显宗(字行)”。

福建平和林氏字辈:“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福建莲江林氏字辈:“云士文华荣肃艾哲谋圣积善有余庆材为邦国宝滨海川山秀含生钟毓灵(讳行)善言君子德恭宽信敏惠存心本以仁学乃子孙珍礼义传家法明德在新民(字行)”。

福建岐岭林氏字辈:

福建金紫林氏字辈:“思永居继先伯道日绍节太原若亿万德良克”……(从三十八世起各分支另立)。

福建厚泽林氏字辈:“式秉邦逊克承大勋敬章君德统绪为昭子孙千亿诗礼传家”。

福建钞坑林氏字辈:“孟元高振起辉光玉树荣时承雨露润日映枝叶新”。

福建永春林氏字辈:“联芳超祖德统绪尚仁慈才美启宗徽传心通孝友”。

福建锦江林氏字辈:“维道世士秩迪德为敦本登科以显宗忠孝传家永(讳行)子孙良有智邦国振家声存心宜守志学古重勤修(字行)”。

广东揭西金坑林氏字辈:“乔木盘根大瑞日应茂时绍有开元俊振拔兴世基乞旺春常在群英乐载熙忠国之精干修身学礼诗双桂流芳远九龙毓秀奇祖德宗功盛人文蔚启宜”。

广东揭西钱坑,阳夏林氏字辈:“渭甫永惟崇伯宗尚子叔乔世登兰玉盈阶秀贤良应运生养恬安迁素忠孝衍先声端穆贻芳远义扬肇业宏奋庸昭伟烈继武振鸿鸣松茂千秋盖鹏飞万里程”。

广东潮安林氏字辈:“叶道资宏毅安邦本孝忠一经贻典则万载畅宗风绎理期居敬临民雅所先昭兹绳祖武念在即薪传”。

广西灵山林氏字辈:“林家世运长为善业能昌源流思福建远祖念宾阳”。

贵州毕节林氏字辈:“鹏栖生单中怀土发枝作绍茂登科文明开国选全兴正连长祖烈家声远腾辉百代昌积善源生裕敦仁品自崇安平知运泰和协兆年丰望峻惟山类心清与鉴同高材称座辅厚禄爱恩隆”。

辽宁庄河林氏字辈:“文鸿辉成德义普克绍先世家永庆吉福泽同海天”。

山西文登林氏字辈:“植光培钟汝懋辉基钧治乐荣增鉴法,树炳坛锡济桂煜垣铨浚楷(火昆)尧镜清本熙堂锦泽朴焕在铭淞”。

注:山东荣成、威海、烟台、乳山、栖霞、牟平、海阳、辽宁大连等地林玉后裔各分支亦使用该字辈。

广西博白林氏字辈: 原籍福建莆田,由闽入粤,明朝中期陆续迁入博白,字辈“道学辉宗为国宝,文章献世步云衢。

明堂承运家声远,兰玉奂衍德泽延。”

编辑本段古代名人林禄

披肝沥胆,匡扶晋室,为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的入闽晋安林氏始祖林禄林禄

"天上圣母"信众过亿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 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妈祖.

至近当代,林氏一族更是群星闪耀,相映成辉。

林禄:把林姓从北方带到南方的第一人,也是在南方林姓中影响最大的"闽林"始祖。

林默娘:"天上圣母,人间妈祖",是在东南沿海及台湾等地流行的俗语,被人尊为圣母或妈祖,把她当作保护神。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出海远行者越来越多,被更多的远航之人所尊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