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东北为什么住木屋
寒冷的东北住木屋主要是因为:
1 取材容易。过去东北森林茂密、分布广,取材容易。
2 木屋保温性能好,对於寒冷地区非常重要。
3 居住木屋令人舒适。
不光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寒冷地区也同样有很多木屋,就是这个道理。
1、民宅
俄罗斯的森林资源丰富,所以传统的俄式民宅以木材为建筑材料,主要有两种样式:一种是由圆木搭建的,这种木屋十分坚固;另一种是由木板盖成的,这种木屋精致美观。
俄式传统木屋的屋顶呈“人”字形,因为俄罗斯的冬季降雪丰富,“人”字型的屋顶斜度大,便于积雪下滑。这种木屋有的有烟囱,有的没有烟囱。木屋上部建有阁楼,供储物或小孩居住玩耍用。木屋的地下还有半层,深约一人多高,主要用来储存食物,蔬菜和酒,还有防潮保湿的作用。木屋的门前是长方形的门廊,门廊下一般有四五级台阶。要想进入木屋,首先要走上台阶,经过门廊,才能进门。屋内一般有三四个房间,面积十几、二十几平方米不等,分别为起居室、卧室、餐厅和厨房,房间宽敞,地上铺着木地板。木屋的窗户一般朝南,窗框上装饰有三角楣饰或流水图案,窗户上还留有通气用的小气窗,窗台宽大,摆着一盆盆鲜花。正房旁建有侧房,用来存放家具或作仓库。木屋四周的院子用木栅栏围着,院内有菜园。
传统民宅中的炉子、条凳和上座别具一格。炉子又高又大,既可供暖,又可烤东西和烧饭,上面还可以躺人。条凳固定在墙边,供数人合坐。现在,这种俄式传统木屋在俄罗斯仍然存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数家民住进了2-4户的2层住宅,配有公共设施,每户居民有一片宅边地,可以种植瓜果蔬菜。
城市里,居民的住房非常紧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两代、三代“同堂”的大有人在。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后为缓解住房矛盾建造了大批火柴盒式的5层简易楼房,现外观已破旧不堪,面临推倒重建的命运。近年来,为了合理使用土地,适应城市居民大幅增多的形势,修建了一批以12-19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群为主体的小区。小区有食品店、邮电部、储蓄所、幼儿园、学校、电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也尽可能恢复和保存城市里有价值的古建筑。
关于俄罗斯路边的无人小木屋,有这么一个当地传说,据说这种小木屋是俄罗斯民间传说的女巫住所,白天的时候破败不堪的小木屋无人打理,看似荒芜,但到了晚上之后,女巫便会回来居住,如果发现有别人闯入了她们的家里,那么她们就会选择将闯入者杀害!当然,这只是个传说,真实的情况远比这个可怕!
1、特殊标识
很多人都知道在俄罗斯广阔的土地下,富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这些矿产资源多数都位于这些原始丛林里。这些矿产资源在丛林里被开发后会留下很多的矿洞,为了防止有人掉入矿洞中,所以会在这些矿井上建一座小木屋,之前是作为矿工的一个休息场所,现在基本就是一个标识了。
看到小木屋大家就会想到深不见底的矿洞,矿坑。小木屋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危险,还能起到美观的作用。当地人对这些小木屋都十分的了解,所以他们不会轻易进去的,而外来的游客很多不清楚所以可能遇到危险。
2、猎人狩猎的临时停留点
由于俄罗斯的面积辽阔,森林茂密,林间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因此,以前有不少俄罗斯人喜欢到森林里狩猎。狩猎的地点远离居民区,俄罗斯是一个善战的民族,许多人是狩猎的好手,每一次出门,他们会带上狩猎工具,一出去就是好几天,狩猎得到的猎物无处存放。
于是他们会在林间修建一座小木屋,用来存放物资。如果在冬天,遇上了漫天的大雪,这间小屋就可以成为猎人临时的落脚点,在那儿过夜,是许多狩猎者的选择。如今,俄罗斯打猎的人少了,这些小木屋渐渐荒废了,但因为小木屋所用的木材有很好的防腐性,再加上当地的气候寒冷,小木屋即使历经岁月的冲刷,也仍然保存良好。
3、矿井周围容易塌方
因为俄罗斯的森林覆盖率大,很多的矿产资源都分布在森林里,矿洞一旦废弃,即使进行了掩埋,再造个小木屋,但这些还不够。
因为不知道里面的矿洞有多大,矿洞里的支撑架什么时候倒塌,一旦碰到地震或雨水天气,就容易塌方而跌入矿井。
4、动物保护者再使用
现在世界各国对自己领地动物保护这一块都比较重视,俄罗斯森林里面的小木屋被一些动物保护者再使用。
投食用,大雪封山的时候,让一些动物不至于饿死,这种很危险,动物会形成习惯定期出现在小木屋周围观察岗装备了一些摄像头等用于观察周围动物活动痕迹,基本装摄像头的小木屋也间接说明了小木屋的附近有动物活动,人闯入动物的领地还是风险比较大的。
俄罗斯人很注重仪表,很爱干净,衣着整洁。出门旅行总要带熨斗。参加晚会、观看演出,俄罗斯人习惯穿晚礼服,尤其是看芭蕾舞剧。,显得特别高贵。中国客人应该带最少一套西服或裙装,以在正式场合穿。 中国客人比较集中的莫斯科等城市冬季较长,所以保暖服装:裘皮、棉服等必不可少。冬季益穿皮靴或棉鞋。莫斯科夏季温度不高,但阴天较多,经常下雨,应必备雨伞,但不用雨衣。
2 饮食习惯
俄罗斯有独特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早餐比较简单,面包夹火腿,喝茶,咖啡或牛奶。午餐则丰富的多,通常都有三道菜。第一道菜之前是沙拉。第一道菜是汤,俄式汤类比较营养,有土豆丁、各类蔬菜,还有肉或鱼片,如:著名的俄式红菜汤。第二道菜肉类或是鱼类加一些配菜。第三道菜是甜点和茶、咖啡之类。按照俄罗斯的习惯,菜的顺序不能颠倒。
俄罗斯人的主要食物有面包、牛奶、马铃薯、牛肉、猪肉和蔬菜。喜欢吃黑麦面包,鱼子酱、咸鱼、薰鱼、黄油、酸黄瓜、酸牛奶、西红柿、火腿、冻肉等。还喜欢吃用面粉、蜂蜜加香料作成的甜食。
饮茶是俄罗斯人的嗜好,尤其是红茶。每家几乎都备有茶炊,在城市里多用电茶炊。俄罗斯人的饮茶习惯与中国人大不相同,一般要放糖,喝茶时,还就着果酱、蜂蜜、糖果和甜点心。在许多地区,俄罗斯人一天到晚都喝茶。 俄罗斯人的餐具是刀、叉和勺,一般是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吃蔬菜时,一般不炒,吃新鲜的。饮茶加点心不是正餐,在工间或课间进行,机关、厂矿、学校的工作人员都有在办公室饮茶的习惯。
重所周知,俄罗斯人善饮,通常男人喜爱伏特加酒,女人喜爱葡萄酒和香宾酒。
捧出"面包和盐"来迎接客人,是向客人表示最高的敬意和最热烈的欢迎。
黑面包与鱼子酱
到了俄罗斯,自然少不了要尝一尝那里的黑面包和鱼子酱。
黑面包是俄罗斯人餐桌上的主食,乍看起来颜色像中国的高粱面窝头,切成一片一片的,口感有点儿酸,又有点咸。黑面包极富营养,又易于消化,这是因为,发酵黑面包用的酵母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生物酶。据俄罗斯朋友介绍,烤黑面包挺费事的,光和面和发酵就得近两天时间。做好的面包坯,放入温度均匀的俄式烤炉里用文火焖烤,出炉时面包底部能敲得梆梆响,色泽黑光油亮,切开香软可口而又不掉渣,这才是黑面包的上品。由于工艺复杂,所以俄罗斯主妇们一般都不在家里自己做,而是到面包房去购买。
那天,我们在莫斯科俄罗斯大酒店的观光餐厅里吃到一种味道特别好的黑面包,一打听才知道它叫“波罗金诺黑面包”,是黑面包中的极品。烤制这种面包有一种独特的配方,主要是在黑麦面粉中加入天然香草籽。传说它的发明权属于莫斯科以西的波罗金诺村的村民。1812年俄罗斯人抗击拿破仑入侵期间,波罗金诺村修道院的修女们见受伤的战士吃饭没有胃口,就想法把一些开胃健脾的草籽放进揉好的面粉里去烤面包,结果烤出来的面包颜色黑黄、奇香扑鼻,使战士们的胃口大开。从此,“波罗金诺黑面包”便流传于世,并成为大城市食品店里价格不菲的名牌食品。当然,老百姓日常食用的黑面包,并不太贵,500克5.5卢布,约合人民币1.7元。
俄国的鱼子酱也是闻名天下的美食。第一次品尝鱼子酱,是在涅瓦河的游船上。船主为了款待外国游客,送上一些小点心,其中就有涂了一层薄薄的黑鱼子酱的面包片。一粒粒晶莹剔透、宛如小巧的珍珠般的鱼子酱,看起来赏心悦目,有的人吃得津津有味,而我一尝觉得又腥又咸,难以下咽,看来还真享不了这个“洋福”。
鱼子酱顾名思义是用鱼卵制作而成,其实严格地讲,只有用鲟鱼卵制成的酱才能叫鱼子酱。据导游马克介绍,鲟鱼每年两次逆水而上,游到伏尔加河等内河产卵,而这时正是采集鱼子的大好季节。位于河口三角洲的古城阿斯特拉罕,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是世界上最大的鲟鱼鱼子生产和加工基地。
鱼子酱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很高,且不含胆固醇,是补身养颜的食品。粒大、透明的黑鱼子酱为上品,它的颜色是闪光的黑色或深褐色,个头均匀,粒与粒之间不粘连。鱼子酱的制做方法很简单:从鱼膛中挖出鱼子囊,把鱼子同粘连的组织分离开来(成熟的鱼子容易与卵巢剥离),冲洗干净后加上适量的细粒食盐腌制即成。加盐的目的是为了保鲜,因为鱼子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达30%,不加盐则容易变质。
尽管有的人吃不惯那股腥味,但许多中国游客还是要买上一小瓶鱼子酱,带回去让家人和朋友尝尝这举世闻名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