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用的胶水胶带应计入什么科目
计入原材料-低值易耗品。
产领用的工具应计入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科目
低值易耗品是指企业能够多次使用,逐渐转移其价值但仍然保持其原有形态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材料,如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是指劳动资料中单位价值在10元以上、2000元以下,或者使用年限在一年以内,不能作为固定资产的劳动资料。
原材料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购入并已验收入库的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贷记“材料采购”或“在途物资”科目,按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借记或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二)自制并已验收入库的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贷记“生产成本”等科目,按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借记或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三)以其他方式增加的材料,在材料验收入库时,按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按不同方式下确定的材料的实际成本,贷记有关科目,按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借记或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四)生产经营领用材料,按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原材料。
(五)出售材料时,按收到或应收价款,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等科目,按实现的营业收入,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按应交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工地上购买的100元以内的胶水,如果是在小商品店购买,没有发票,可以手工写一份该商品店名称、店主姓名、联络方式、日期、商品名称、数量、单价、金额的说明,到财务报销,记管理费用-办公费;有发票,可以直接报销,记管理费用-办公费。
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代加工企业的会计账务怎样处理,别人提供的材料要不要入账,只在备查簿中进行登记。
会计分录如下:
1、购买材料: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2、收取加工费并垫付原材料时:
借:应收账款/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成本
贷:原材料
二、别人提供的材料要不要入账:不用入账(材料是人家购买的代加工只收取加工费,不属于自己公司的费用当然不用入账)
1、自己公司买的材料分录:
借: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现金(购买时已支付货款)应付帐款(货款尚未支付)
2、收取加工费并垫付原材料时:
借:应收账款/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成本
贷:原材料
扩展资料:
为了核算企业应交增值税的发生、抵扣、交纳、退税及转出等情况,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并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账内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金”、“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等专栏。
企业从国内采购物资或接受应税劳务等,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采购成本或应计入加工、修理修配等物资成本的金额,借记“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库存商品”或“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委托加工物资”、“管理费用”等科目,
根据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可抵扣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总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购入货物发生的退货,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企业购入免税农产品,按照买价和规定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买价扣除按规定计算的进项税额后的差额,
借记“材料采购”、“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
购进生产用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增值税额,应计入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购进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其所支付的增值税额应计入购入货物的成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应交增值税
1、如果是在生产环节领用包装材料,该材料构成了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糖果生产企业领用糖纸包装糖果,会计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包装材料
2、如果是在生产环节领用包装物(如糖果生产企业领用塑料袋、纸盒、铁罐等盛装糖果),也构成了产品的组成部分。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3、如果是在销售环节领用包装材料包装产品,如领用尼龙绳、封口胶打包装等,会计分录:
借:销售费用
贷:原材料——包装材料
4、如果在销售环节领用包装物包装产品,如纸箱等,并随同产品出售不单独计价,会计分录:
借:销售费用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5、在销售环节领用包装物包装产品,如果该包装物是单独计价的,则等同于销售包装物,会计分录为: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二、说明
1、在存货的分类中,原材料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修理用备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等。因此,“包装材料”属于原材料。领用材料包装产品时库存包装材料减少,记入“原材料”账户的贷方。
2、包装物是指为了包装本企业的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如桶、箱、瓶、坛、袋等。其主要作用是盛装、装潢产品或商品。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构成了周转材料。领用包装物时记入”周转材料——包装物“账户的贷方。
3、产品的生产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构成,车间领用包装材料或包装物包装产品,按直接材料直接计入”生产成本“。
4、销售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保险费、包装费……等。随同商品出售而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应按其实际成本计入销售费用。
5、随同商品出售而单独计价的包装物视同销售包装物,属于企业的其他业务,通过”其他业务成本“核算。其他业务成本是指企业确认的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其他业务成本包括销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出租无形资产
的摊销额、出租包装物的成本或摊销额等。企业发生的其他业务成本,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周转材料”、“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科目。
1.
对尚未领用的低易品,应放在“低值易耗品”账户管理
2.
对已经领用的低易品可以直接一次性进入费用(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摊消,与打印纸、固体胶同样处理。
3.
对价值稍高的低易品如一次性记入费用影响较大的,可以分次摊消。
一、本章概述
(一)内容提要
本章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会计计量等内容。
本章应重点掌握如下知识点:
1.可比性、重要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务应用;
2.资产、收入、利得和损失的实务辨认;
3.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适用范围;
4.会计要素变动的实务界定。
(二)本章知识体系
二、知识点详释
【知识点】财务报告目标
1.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知识点】会计基本假设
【知识点】会计基本假设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和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假设。
(一)会计主体
1.会计主体的概念及界定
(1)会计主体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比如,甲公司的会计所要描述的资金运动是甲公司这个空间范围内的资金运动,而且是站在甲公司的角度进行反映和描述的,则甲公司就是一个会计主体。
(2)一般来说,只要是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都可成为会计主体。比如:一个经济上独立核算的车间可以确认为一个会计主体,设置会计核算体系描述属于该空间范围的资金运动。除此之外,可成为会计主体的经济组织还包括:企业、企业集团(即由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联合体)、事业单位等。
2.会计主体与法人的区别
法人是一种享有民事主体资格的组织,法律赋予它等同于自然人一样的人格,以便于其独立地行使权利并承担自身的义务。成为一个法人首先在经济上是独立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法人肯定是会计主体,但仅仅独立核算是无法足以支撑其成为法人资格的,所以,是法人的一定是会计主体,是会计主体的不一定是法人。
比如:企业集团、企业独立核算的车间均是会计主体而非法人。
3.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
简言之,就是会计应当仅为特定的会计主体服务。会计主体假设要求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4.会计主体假设的目的
(1)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事项的空间范围;
(2)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
总之,一个核心目的就是圈定会计的核算范围。
(二)持续经营
1.持续经营假设的内涵
假设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破产被清算。即假设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一个正常运行状态。
2.持续经营假设的目的
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核算的开展提供了正常的业务背景。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上会有较大差异,只有假定企业在可预期的未来不会破产清算,会计核算才可正常进行,否则将依据破产清算时的特殊规定进行处理。
3.例外情况
当有确凿证据(通常是破产公告的发布)证明企业已经不能再持续经营下去的,该假设会自动失效,此时企业将由清算小组接管,会计核算方法随即改为破产清算会计。
(三)会计分期
1.会计分期假设的内涵
会计分期是将企业持续不断的资金运动人为地分割为若干期间,以分期提供会计信息。
2.具体划分方法
会计期间通常有四种口径:即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按年度口径所编报表为年报,其他期间所对应的报表为中期报告。
3.会计分期假设的目的
会计分期假设目的在于分段提供会计信息,以达到实时反映和监督企业资金运动的目的。
(四)货币计量
1.货币计量假设的内涵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该假设包括两个意思:
(1)会计仅反映那些能以货币表达的信息,如果一个信息本应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但苦于无法用货币来表达的,则只能无奈地排除在会计核算范围之外。比如,人力资源就应该作为企业的一个关键资产进行账务反映,但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尚无法广泛地达到实践的可操作性,因此大部分企业是不反映人力资源的。
(2)币值稳定假设
为了会计信息的稳定性,货币计量假设还包含一个假定币值不变的含义。
2.货币计量假设的目的
在诸多的计量手段中,只有货币标准是具有最大限度的无差别性和统一性的,货币计量假设为会计活动的开展选定了主要核算手段。
3.货币计量的要求
我国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外商投资企业可以选用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核算,但应提供以人民币反映的报表,境外企业向国内报送报表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要点提示】记账本位币和报告货币的选用标准常用于正误甄别测试。
4.例外情况
当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时,该假设不成立,应改用物价变动会计或通货膨胀会计。
【知识点】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知识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此原则提出三个要求:
1.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其所应反映的交易或者事项;
2.企业应当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3.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相关性应以可靠性为基础,即会计信息应在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经典例题【多选题】下列有关相关性原则的论断中,错误的有( )。
A.由于企业是业主投资设立的,其会计信息的价值提供取向应以业主为主
B.出于前瞻性的考虑会计信息可以牺牲部分可靠性来保证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C.基于纳税调整的工作量过大,企业可以按照税法的要求来进行会计处理,以满足税务机关信息需求
D.财务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价值需求满足是中立性、无偏向性的
【正确答案】ABC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以便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一)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此可比性要求企业达到如下标准:
1.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可比,即纵向可比;为达到此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方法时,应保证前后期一致,即使发生了会计政策的变更,也应当按规定方法进行会计口径的调整,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前后期一致。
2.同一会计期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即横向可比。为了达到此要求,企业应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方法去进行会计处理。
(二)实务应用
1.减资造成的成本法转权益法;
2.基于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处理;
3.基于会计差错更正原追溯重述法处理。
【要点提示】可比性原则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口径的横向可比和纵向可比,在测试中常以多项选择题方式测试,主要测试角度是让考生甄别几个具体实务的做法是否违反或遵循该原则。
经典例题【多选题】下列业务的会计处理中,遵循可比性原则要求的有( )。
A.因会计政策变更而进行的追溯调整处理
B.因前期重大差错更正而进行的追溯重述法处理
C.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时,以发出商品时点确认收入,以现销价作为收入确认额
D.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选项C,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选项D,符合谨慎性原则。
五、实质重于形式
1.实质指的是经济实质,形式指的是法律形式,此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以经济实质为准,而不受法律形式的制约。
2.实务中的应用案例
(1)合并报表的编制
(2)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承租方的会计处理
(3)售后回购
(4)分期收款销售商品
(5)售后租回
【要点提示】在实务与原则的关联测试中,实质重于形式是较为常见的一个知识点,考生应熟悉此处总结的实务应用案例。
经典例题【多选题】下列业务的会计处理中,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有( )。
A.在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销售方式中,收入的确认时间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的金额是将来收款额的现值
B.M公司将商品以10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N公司,并约定在两个月后以120万元的价格回购,M公司认定此业务的本质为以商品作抵押,借100万元,还120万元,承担20万元的利息费用
C.甲公司持有乙公司80%的股份,持有丙公司60%的股份,则甲公司应每年编制包括甲、乙、丙公司在内的总集团的财务报表
D.甲公司将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列入报表中并视同自用固定资产提取折旧,但甲公司在整个租赁期内对此设备不拥有所有权
E.甲公司将设备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乙公司,再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回,并执行较低的租金标准
【正确答案】ABCDE
六、重要性
(一)对于会计业务的处理要抓住重点。
(二)重要程度的判断:
只要具备下列中的一条即可认定为重要事项。
1.金额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应界定为重要信息;
2.指标本质上属于重要信息,比如净利润。
(三)实务中的应用案例
1.合并报表中的抵消内容的选择就体现了重要性原则;
2.季度报告没有必要像年度财务报告那样披露详细的附注信息。
【要点提示】在实务与原则的关联测试中,重要性原则是较为常见的一个知识点,主要测试题型为多项选择题,请考生务必关注此处总结的实务应用案例。
经典例题【多选题】下列业务的处理方法中,符合重要性原则的有( )。
A.甲建筑公司基于胶合板模板价值低、周转次数有限的特点,将其摊销方法由分次摊销法改为一次摊销法
B.零星的关联方交易,如果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小或者几乎没有影响的,企业可以不予披露
C.对于那些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企业不用认定为会计政策变更
D.对于以前期间发生的非重要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直接计入发现当期的净收益,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发现当期的相关项目
E.一个分部的营业收入达到企业分部收入总额10%以上,该分部应作为报告分部
【正确答案】ABCDE
七、谨慎性
(一)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二)实务中的应用案例
1.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2.加速折旧法;
3.或有事项的处理。
【要点提示】在实务与原则的关联测试中,谨慎性原则是最为常见的一个知识点,主要测试题型为多项选择题,请考生务必关注此处总结的实务应用案例。
经典例题【多选题】下列业务中,体现谨慎性原则的有( )。
A.企业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B.对亏损合同产生的义务,企业将其中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部分确认为预计负债
C.为了减少技术更新带来的无形损耗,企业对高新技术设备采取加速折旧法
D.企业对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期末计量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选项A:交易性金融资产不提取减值准备,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既认定可能的损失,也认定可能的收益。所以,此计价标准的选择与谨慎性原则无关。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知识点】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而会计要素则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 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会计要素可以划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两大类。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
2014年初 资产100 =负债30 + 所有者权益70
2014年 收入300 –费用260 = 利润40
2014年末
资产140=负债30+期初所有者权益70+(收入300-费用260)
一、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具备如下特征:
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二)资产的确认条件
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经典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企业不应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的有( )。
A.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的存货
B.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一项固定资产
C.受托代销的商品
D.企业急需购买的原材料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