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木工板与天津木工板哪个好
天京木工板与天津木工板相比天京木工板好。天京牌木工板是我国装饰贴面板行业产销规模最大企业。木材优质,进口设备拼制,工艺精细,板面平整,优质高强环保树脂胶,粘接牢固,胶合强度高,甲醛释放量低。所以天京木工板与天津木工板相比天京木工板好。重庆天京板材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套装门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为一体的企业,凭借优质的产品和简约、现代、时尚、环保的设计风格,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信赖与认可。
好用,性价比高。
天京牌生态板有E1和E0两个级,根据国标要求,E1级别已经不需要做任何处理来使用了,E0是行业自发性做的高出要求的级别。其表面美观、施工方便、生态环保、耐划耐磨等特点,真的是不错。
第二,如果是密度板,选择中高密度以上质量,E1的等级也是可以的。一般的人都是用木工板和多层板的多。更高端的产品也有用实木集成材和实木直接做衣柜。
第三,预算低一点的,推荐选择生态板,里面的芯材是木工板,表面用三聚氰胺防水纸复合。市场平均售价在150-190左右。有好坏之分。中等预算选择多层板贴面上油漆的工艺。高端产品直接用实木集成材,材料可以选择橡胶木和香樟木,红橡、榉木等。
第四,不同的家具需要的板材是不一样的。如果是门套的话,都是多层板或者木工板多。线条之类的,选择杉木集成材的比较多。选择做台面选择加厚的多层板和实木的多。工艺好实现,材料浪费少,性价比比较高。
第五,也有一些板材的质量虽然符合要求,但是他们加工工艺比较复杂,比如你在油漆上要多浪费一些用量,或者不结实等情况。
一个人是好还是坏都是相对的。即使是人人称颂的大好人,也有人背后恨他,叫他恶人的。比如曹操,人称奸雄,但在蔡文姫那里,他是有情义的人,在关羽眼里,也不是恶人。洪秀全是起义领袖,是个英雄,他最终失败了,但跟他是不是好人没关系,成王败寇,自古如是。人性是复杂的,无论成败,他们都是多元的人。是不是好人,看从哪个角度看。历史学家看太平天国可能更客观。建议多看看有关太平天国历史学家对洪秀全的分析,最好找对他成长背景叙述较多的分析。一个人好和不好跟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和所受影响有直接关系。望采纳。
太平天国运动过程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包括八个部分,分别是金田起义、永安建制、突围北上、定都天京、出师北伐、领军西征、天京事变和防御战。
金田起义发生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集结了2万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并与杨秀清、冯云山等人组成了领导运动的核心人物。永安建制说的是1851年9月,洪秀全突围北上并 成功 占领永安,随后洪秀全开始封赏将士。突围北上说的是1852年4月5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没有攻占下桂林,转而去攻占全州,冯云山被炮弹击中死亡。到1853年1月,太平军已经攻占下武昌,2月又攻下九江、安庆等地。定都天京发生在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下南京,并在此定都,改称天京。出师北伐是1853年5月13日,林凤祥和地方官李开芳等人带领2万军队从浦口出发,经过安徽、河南、山西等地长驱北上,10月29日到达西南的静海和独流镇,并驻扎军队待援。领军西征是发生在北伐的同时,西征的军队领导者是胡以晃、赖汉英等人,他们带领战船千余,军队两三万从天京逆流而上,开始西征。天京事变发生在1856年,杨秀清因为居功自傲,9月初被部下韦昌辉杀死。防御战过后,天京失守,洪秀全病逝,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走向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持续时间
关于太平运动到底持续多久这个问题其实是有争议的。但是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在金田村开始,1864年天京陷落,也就是说前后共十四年。既然如此明显,为什么还有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持续多久这个问题的争议呢?
其实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持续多久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有些人觉得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时间不能简单的以天京陷落作为结束标志,另外还有两个时间点可以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标志。
其中一个是按照袁大魁部下的败亡时间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标志,因为这一支部队依旧使用太平天国年号文书的部队,如果按这个时间来算,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持续多久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十九年。
另外一个是按照石达开部下军队败亡的时间来算。因为这个是太平太国运动留下的最后一只军队。这个军队是1872年才彻底败亡的,如果按照这个时间来算,那么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持续多久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二十二年。
其实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持续多久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是要看以什么事件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标志,标志不一样,持续的时间也不一样。不过大部分 历史 学家还是将天京陷落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结束的标志,因为都城的陷落表示这政权的消亡,即使有部下留存,那么也不足以再代表太平天国运动,这种说法也是比较受大众接受的一个说法。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战斗,它的性质也就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战斗。
对于“反地方封建”这五个字中,“帝”指的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一种 政治 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掠夺领土或建立经济、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当时的中国在列强的眼中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所以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给了帝国主义承重的打击。
“反地方封建”这五个字中,“封建”指的是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它指的是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夺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候,中国的清政府十分腐败,而且极其地懦弱,不断地被外国列强瓜分,所以一些农民阶级 决定 进行反抗。
所以在太平天国的性质里,还有一个很重要,就是农民战斗,但是也这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因为农民阶级存在着局限性。
其实对于太平天国的运动,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它是一场旧式农民起义,二是它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这些都是史学家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有些人认为,当时的农民已经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了,所以他们具有资产阶级主派的特点,所以不同的人对太平天国的运动有着不同的见解,让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有了争议。
猜你感 兴趣 :
1. 太平天国运动过程是怎样的
2. 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是怎样的
3. 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评价
4. 太平天国的运动地点在哪里
5.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有哪些
6.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
《石达开》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1863年6月,石达开被清朝四川总督在成都残酷地杀害了,时年仅三十二岁。一百二十多年以来,虽然人们对他的评价迥然不同,但是,谁都不能否认他作战勇敢、善于用兵。毋庸置疑,石达开是一位农民战争锤炼出来的杰出的青年将领。
石达开是广西贵县人,1831年出生在一个新发迹的小地主家庭。读过几年书,尤其喜爱读《孙子兵法》,后因父母去世而缀学。在 “耕种为业”的同时,从事贩运生意,结识了不少江湖朋友,博得了轻财好义的名声,逐渐成为当地的一个有才能、有抱负的青年豪杰。洪秀全、冯云山慕名密访,鼓动他加入拜上帝会。他欣然同意,并将全部家产捐入圣库,资助革命。金田起义时,他被封为左军主将,太平军攻占永安后,他被封为翼王。这一年,他只有二十岁。
从永安到南京的一年半战斗中,石达开始终身在前敌。西王萧朝贵在长沙阵亡后,他独自负起了前敌指挥的重任,“自永安、出长江、克金陵,大小数百战,达开所到披靡,未尝稍挫。清军号之曰 ‘石敢当’ ”①。
定都天京(今南京)后,石达开在协助杨秀清处理天国军政事务的同时,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天京军民对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的防御作战。1853年秋,他出使安庆,在较短的时间内,挥军攻占了皖南、皖北,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安徽根据地。随后又被调回天京,负责军事与外交两项事务。
分而制之 火烧敌船
1854年秋,太平天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不但北伐已成败局,而且西征严重失利。由于遇到了曾国藩和他的湘军这个凶恶的敌人,西征军节节败退,两湖据点相继失守,湘军兵临湖北和江西交界的田家镇。在这危急关头,石达开受命出镇安庆、指挥西征全部战事,负责扭转太平军的被动战局。
12月初,田家镇失守。曾国藩得意忘形,叫嚣 “东南大局,似有转机”,要分兵一部,“肃清江面,直捣金陵” ①。12月8日,蔽江而下的湘军水师前锋,进抵九江城外,战局进一步恶化了。石达开闻讯,先期赶到距离九江五十里的湖口,部署防御事务。
当时的敌我力量对比,湘军水师占着优势。曾国藩所以能在湘江、长江横行无忌,所依仗的就是大小配合的几百艘战船。太平军的水师,原是民船组成,战斗力本来不高,自与湘军水师作战以来,船只损失非常严重。要扭转战局,必须首先加强水师建设。石达开有见于此,早在10月到达安庆之后,就设立了规模巨大的造船厂,昼夜不停地赶造了几十艘各种样式的战船,并从鄱阳湖缴获了一百多艘清军的战船,加强了太平军的水师力量。同时,他命令陆军紧贴江岸扎营,水师紧靠江岸停泊,使太平军水陆相依,以克制湘军的水师优势。
为了扭转西征战局,石达开确定了两步计划: 第一步,坚守九江、湖口,制止湘军攻势第二步,设法疲惫敌人,伺机转入反攻。
石达开将东退的太平军兵力作了调整,又从安庆调了一万多名老战士增援。他选派能守善攻的林启容守御九江,派胡以晃、罗大纲驻守湖口,命令秦日纲、韦俊、陈玉成等人率兵驻屯九江北岸。依据石达开的具体部署,九江至湖口五十里间,太平军营垒相连、炮台密布,江心洲上也壁垒森严,水师战船沿江岸布成了严阵以待的水营。曾国藩抵达九江后,惊呼 “局势为之一变”。
12月15日和20日,曾国藩在九江江面上,两次向太平军水师发起进攻,遭到了太平军长时间的顽强抗击,其水师头子彭玉麟的座船被毁坏,几名得力的水师头目也被击毙。曾国藩恼羞成怒,竟然撇下太平军坚守的九江城于不顾,于1855年1月3日,率领水师攻打湖口。
湖口,位于长江入鄱阳湖之口。在湖口城西北,有一座屹立江面的上、下石钟山,两岩相对,壁立高空,由于水石相博,能昼夜不停地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自从苏东坡泛舟夜游,写了一篇著名的《石钟山记》之后,这里成了历代文人、学士游览、吟咏的胜地。湖口滨临大江,上通楚北,下达皖南,“为七省之通衢,实三江之门户” ,自古为兵争要地。尤其著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采纳刘伯温的计策,以水师横截江面湖口,反败为胜,使陈友谅中箭而死、全军覆没。在这个奇妙而富有历史性的地方,石达开又演出了一场反败为胜的战争活剧。
从第二天开始,曾国藩接连不断地猛攻湖口,同时命令胡林翼、罗泽南率九江陆军进攻湖口城西对岸的梅家洲。但是,太平军沉着应战,水陆阵地屹立无恙。曾国藩顾此失彼,陷入了捉襟见时的境地。湘军的猖狂攻势受到了太平军的有力遏制,战局转入相持状态。
石达开看出: 曾国藩从长沙打到湖口,转战千里,未得休息,部队已很疲劳曾国藩屡胜而骄,急图大功,越过九江,直趋湖口,水师孤悬于湖口大江之中,陆军顿兵于九江坚城之下,水陆隔绝,南北分离,已经深犯兵家之忌。虽然船坚炮利,兵力雄厚,是不难击败的。
为了促进反攻战机的成熟,石达开采取了一种“惊营”战术。每天夜晚,“以小船百余号,或二三只一联,或五只一联,堆积柴草,实以硝药,灌以膏油,分十余起,纵火下放,炮船随之。两岸出队千人,呼声鼎沸,兼放火箭、火毬” ①。弄得湘军“夜夜自戒备,至不能寐,闻者为之寒心” ②。经过一个多月,曾国藩自己也承认,他的水师 “疲于奔命”,“锐师”变为 “钝兵”了。这时,战争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到了石达开的手中。
曾国藩焦躁烦恼,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突破太平军由江入湖的防线,打通到江西的饷道。石达开在湖口的防务,除了石钟山堡垒外,还在江面上设置了一座巨大的俘筏,伐上环造了木城,设立望楼,广布枪炮,有两三百名战士驻守,浮筏两侧还有许多炮船守护。这是一道严密的水上关卡。1月23日,曾国藩出动全部水师和部分陆军,对这道水上关卡发动了空前猛烈的攻势。经过八个小时的激战,太平军击毙了四百多名敌人之后,由于筏上火药箱被敌炮击中而爆炸,水卡被突破了。从长江进入鄱阳湖的道路出现了一个缺口,这使九江和湖口的后方有可能遭到敌军的威胁。看起来,这是太平军的一大失利。
但是,石达开却因势利导地使这次失利的战斗变成了太平军由败到胜的转折点。原来,湘军水师是由大、小不同的两类战船组成的: 大战船叫 “快蟹”、“长龙”,比较笨重,运转不灵活,船上配有重炮,主要作用是远程轰击、屯放辎重,供部队食宿栖止等小战船叫 “三板”、“四板”,没有篷盖,每船有二十多把桨,三五尊小炮,比较轻便快速,是冲锋陷阵的主要力量。这两类战船利于互相配合而不利于分散。石达开敏锐地意识到,曾国藩骄傲轻敌,求胜心切,湖口水卡的失守,湘军水师的轻便船只,有可能闯入内湖。虽然俘筏被毁,但石钟山堡垒仍在太平军手中,完全能够将湖口封锁,造成分而制之、各个击破的有利战机。于是,石达开命令: 水卡暂不修复,严密监视敌人的动向。
果然不出石达开之所料,头脑发热的曾国藩把石达开的诱敌策略看作是太平军无力抵抗的表现。六天以后,他命令一百二十多艘轻便战船载着三千来名水兵,从湖口冲入了鄱阳湖中,企图执行“搜剿内湖”、联系江西省城的计划。他们兴高采烈地横冲直撞,而不知道自己已经愚蠢地中了石达开的分割之计。
石达开一得到敌人的全部轻便战船冲入内湖的消息,立即下达了最紧急的命令: 堵塞湖口水卡,隔绝湘军两部分水师的联系出动轻便船只,火攻敌人留在外江的笨重战船。
按照石达开的命令,浮筏被毁后未曾修复的水卡,一夜之间,竟神速地出现了两道浮桥,上面 “铺以木板,填以土石”,成了一道敌人惊呼为 “人力难以遽破”的防线与此同时,一部太平军驾驶着几十艘轻便船只,上面满载着柴草、硝药、膏油,三更时分,突然冲近湘军的快蟹、长龙放火,长江两岸的太平军陆军也纷纷施放火箭、火球,并呐喊助威。曾国藩做梦也没有想到太平军会发动这样的奇袭作战,由于轻便战船已全部进入鄱阳湖中,“外江所存系笨重船只,运掉不灵,如鸟去翼,如虫去足,实觉无以自立” ①,遂被太平军烧毁四十多艘。余船从湖口退到了九江。太平军获得了半年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
湘军冲入内湖的轻便战船,在湖内大沽塘等地游荡了一天之后,获知外江水师大败的消息,惊恐之际,急忙返攻湖口,企图逃回外江。但是,水卡已被堵死,石钟山堡垒发射的枪炮子弹交织成了一片猛烈的火力网。敌人见 “关锁牢固,势难冲出”,只好垂头丧气地退入内湖。从此,这支反革命力量在几年之内被置于了毫无用武之地。
湖口一战,太平军声威大振。水师乘胜反攻,迅速收复了两月前失陷的小池口梅家洲的陆军也猛烈反击,胡林翼、罗泽南狼狈逃回九江城外。太平军的战线,从湖口推进到了九江。石达开迅速赶到九江,部署新的战斗,决定再给曾国藩一次致命的打击。
2月11日夜,根据石达开的命令,林启容和罗大纲率领近百艘满载火攻器具的小船,乘夜黑弥漫之机,从各个不同的方向,悄悄驶近停泊在九江江面上的湘军船群,突然对敌船发起火攻。使几十艘笨重的湘军战船陷入了一片熊熊的大火之中。不一会,太平军逼近了一艘富丽堂皇的拖罟大船,这艘大船是反动头子曾国藩的座船。正在黑甜乡寻求好梦的曾国藩,被太平军的喊杀声和火光惊醒,发现自己的前后左右都被太平军的小船和火器包围,不禁大吃一惊,急忙传令部队不许逃跑,他自己却仓皇地跳上了一条小船狼狈逃命。其座船上的管驾官、监印官以及许多上谕、奏稿、书籍、食物、兵器等等,都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品。
九江这一战,获得了比湖口之战更辉煌的战果,不但俘获了曾国藩的座船,而且又烧毁了几十艘湘军水师的大战船。至此,嚣张一时的湘军水师基本上被打垮了。二十四岁的石达开受任于败军之际,竟然把一个四十五岁的曾国藩打得一败涂地,这使曾国藩感到无地自容。他逃到陆军塔齐布、罗泽南的军营后,当众表演了一次投水自杀的丑剧,来遮掩他的羞愤。塔齐布、罗泽南赶忙将他救起,表示要在陆战中替主子挽回败局。但是,当塔齐布在四天之后率陆军进攻九江对岸的小池口时,却被太平军打得丢盔卸甲,单人独马落荒而逃。石达开乘胜三路出击,发动了全线反攻。一个月之后,太平军第三次克复武昌,重新控制了从九江到武汉的几百里江面,重新占领了湖北省长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太平军的西征出现了反败为胜的大好局面。
攻其必救 进军江西
湖口、九江之战后,曾国藩一面派遣胡林翼回湖北招募兵勇、整顿水师,从鄂南向武昌发动进攻一面将湘军陆军主力留在九江城下,继续围攻九江。企图依靠陆军攻陷九江、武昌两城来挽回败局。但是,九江太平军坚守不出,塔齐布师久无功,8月30日,愤懑呕血而死。曾国藩只得以副将周凤山接统其军9月18日,胡林翼一军被武昌的太平军击溃。曾国藩迫不得已,从江西拨出一部湘军主力,令罗泽南率领,增援鄂南。企图会合胡林翼,攻取武昌。这样一来,武昌的战局又紧张起来。
这时,石达开正督兵进援庐州(今合肥)。他权衡轻重,决定退兵援鄂,首先解决长江上游的战事。10月间,他率领水陆大军从安庆到达西距武昌百里的鄂城时,罗泽南已经接连攻陷了太平军占领的通城、崇阳,正在鄂南横行。石达开见罗泽南攻势凌厉,未可轻敌,便令武昌守将韦俊从武昌向南出击他自己率主力从鄂城、经金牛镇、向咸宁、崇阳进发,准备东西夹击,在鄂南与罗泽南决战同时令水师溯江上驶,加强武昌江面的防守力量。
11月初,石达开在崇阳附近一举歼灭罗泽南部一千余人,迫使罗泽南退出崇阳,取得了援鄂的首次胜利。但是,韦俊一军却在湘鄂交界的羊楼洞被罗泽南打败。罗泽南与胡林翼会师后,进而攻打蒲圻,破坏了太平军两路夹击的计划。
石达开审时度势,觉得与其在鄂南进行无必胜把握的决战,不如乘虚蹈隙,攻敌之所必救。湖南是湘军的老巢,进攻湖南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但是,鄂南尚未肃清,江西的绝大部分地区也在敌人手中,孤军深入,十分冒险。当时,曾国藩正在南昌,他的主力已一分为二,一部分随罗泽南到了鄂南,一部分还在九江城下,江西境内十分空虚。如果乘虚袭击江西,曾国藩自身受到威胁,必然要调主力回救,不但能解武昌之围,而且可解九江之围。同时,太平军深入江西,不但可以扩大太平天国的版图,而且可以把苏、皖、鄂、赣的革命地区连成一气。因此,石达开决定: 调拨一部精兵,加强武昌守军力量,令韦俊率军固守自率太平军主力,甩开罗泽南,突入江西。这的确是一个制人而不制于人的战略,石达开的这一决策,一下子把战场上的主动权争取到了太平军的手中。
11月24日,石达开率领一万多太平军自湖北通城越幕阜山,浩浩荡荡地进入江西。为了加强力量,石达开收编了一支二、三万人的天地会起义队伍,同时公布了加强军民关系、严肃军队纪律的十条章程。因此,太平军进入江西后,一路势如破竹,连克义宁(今修水)、新昌(今宜丰)、瑞州(今高安)、临江(今清江)、新喻(今新余)、新淦(今新干)、吉水、乐安、吉安等重要城镇。
曾国藩派罗泽南去鄂南,原想一箭三雕: 既增援围攻武昌之军,又进占崇阳、通城等鄂南地区,还要挡住太平军由鄂入湘的通路,不料石达开突入江西,他的如意算盘一下子全落空了。不得不急调周凤山全军从九江救援。
1856年3月中旬,石达开在樟树镇与周凤山相遇。樟树镇有水路直达南昌,是 “省城之咽喉”。敌军除周凤山部外,还有彭玉麟的水师和一部分木省的水陆部队。石达开为了攻取这个要点,从3月19日起派出小股部队不断袭击以疲惫敌人。3月22日,他亲率大军,分四路发起猛攻,经过两天激战,胜利攻占樟树镇,摧毁全部敌营,歼灭敌军几千人。湘军兵勇纷纷向南昌溃逃,“南昌人心大震,夺门奔走”。周凤山几乎被太平军活捉,只身一人跑回了湖南。至此,江西十三个府中的八府五十余县,全为太平军攻占,这是太平天国起义以来少有的胜利。
曾国藩坐困南昌,实如釜底游鱼。他五次密派心腹化装去湖北向罗泽南求救。同时,几次向咸丰皇帝申述说: “石达开为贼中著名骁悍之魁,上年在湖口与臣军水陆接仗,诡计百端,卒挫我师,今乃大举内犯,……自非厚集劲旅,不足以资堵剿” ①。“伏思军情有缓急,利害有轻重两害相形,则从其稍轻者。……与其顿兵坚城,攻遥遥无期之湖北,又不如移师腹地,救岌岌将殆之江西。” ②要求咸丰皇帝火速令罗泽南率兵回救江西。不料罗泽南还没有接到驰援之令时,就在武昌外围被太平军击毙了。罗泽南是湘军最凶狠的将领,他被击毙后,各地反革命军闻讯丧胆。曾国藩困于南昌,攻既不可,逃又不能,待援不至,“呼救无从”,“魂梦屡惊”,悲观失望达到了极点,除了坐以待毙外,实属一筹莫展。
可惜的是,石达开突然接到洪秀全和杨秀清的命令,要他火速率军回援天京。天京统帅部的这个命令,使石达开功亏一篑,江西战场的攻势减弱了,曾国藩侥幸地得到了一个绝处逢生的机会。
声东击西 攻占溧水
自从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之后,清军就在天京外围建立了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对天京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当太平天国将主要力量投入北伐、西征的时候,天京外围的江北、江南大营不时发动攻击,严重地威胁着天京的安全。西征战场的反败为胜,给太平军摧毁江北、江南大营创造了条件。于是,天京统帅部调兵遣将,决心在天京外围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反击作战。
1856年4月初,秦日纲统率陈玉成、李秀成等出天京东进,与镇江守军内外夹击,杀死吉尔杭阿,解了镇江之围,接着由金山夜渡瓜州,攻占扬州,摧毁了江北大营。4月17日,秦日纲率部撤出扬州,准备南渡长江,攻打江南大营。石达开接到的,正是要他回师与秦日纲夹攻江南大营的命令。
1856年4月,石达开接到命令之后,留下黄玉昆主持江西军事,自率三万余人,经赣东北,兵分三路,进入皖南,连克宁国(今宣城)、芜湖等地。五月中旬,前锋抵达天京外围的秣陵关。
由钦差大臣向荣统率的江南大营,以孝陵卫为中心,北从长江南岸的石埠桥起,沿栖霞山、尧化门、黄马群、孝陵卫、高桥门、七桥瓮、秣陵关、溧水,南面直至东坝,形成了一道沿着天京城东山地、城南秦淮河、石臼湖、固城湖的由北向南的军事防线。向荣自知以江南大营力量围攻天京无胜利把握,因此,几年来,他一直把重点放在屏蔽苏、常以保护清廷的财赋重地方面。由此可见,防线南部的溧水、东坝是江南大营的关键所在。向荣自己也认为: “溧水咫尺东坝,接连溧阳,均系入苏、常要道,……大局攸关。” ①然而,这一要地的防御力量却很薄弱。
石达开正确地分析了这一情况后,决定采取声东击西、攻其必救的策略,分兵一部于6月上旬,直扑溧水,6月13日,攻占溧水。向荣闻讯,惊恐万分,火速调集了江南大营的精锐部队兼程驰援,并派其最凶狠的大将张国梁驰往统领,决心从太平军手中夺回溧水。这样一来,以孝陵卫为中心的江南大营就基本上空虚了。
石达开一见向荣中计,立即率领主力从芜湖、金柱关、大胜关分三路向江南大营急进。6月18日,进占黄马群,切断了大营赴仙鹤门、石埠桥的必由之路,把清军的南北防线切为两半。向荣这时才知道上了当,急令张国梁从溧水星夜赶回,并令冯子材率兵夺回黄马群。这时秦日纲也率军从燕子矶、玄武湖方向攻打江南大营的侧背,天京城内的太平军也出城助战。6月20日,双方展开激战,清军大败,太平军击溃了威胁天京达三年之久的江南大营。向荣率领残部连夜退守丹阳,不久畏罪自杀。
1856年7月,石达开又奉命西上武昌,主持西征。9月,太平天国的内讧爆发了。11月底,石达开回到天京总理天国军政,他采取以防守为主、进攻为辅的正确方针,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基本稳定了因内讧而急转直下的军事形势。1857年5月,石达开率领十余万太平军主力,分裂出走。从此以后,他率领着这支孤军,走江西、浙江、福建,经赣南到达湖南和广西,最后企图进入四川。在流动作战中,他虽然打下过一些城市,击败过一些敌军,但是,由于他坚持分裂主义,压制部下重返天朝的要求,最后在大渡河全军覆没。
洪仁玕曾推崇石达开的作战指挥能力,陈玉成曾推许石达开为杰出的将才,李秀成说太平天国其他领导人是 “中中”之才,唯独称誉石达开 “文武备足”、“谋略甚深”。在这方面,太平天国的敌人们也不能不承认。曾国藩、骆秉章屡称石达开是 “狡悍之魁”,左宗棠说石达开的 “才智出诸贼之上”。这些正反两方面的评论,充分说明了石达开具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但是,自从他分裂出走之后,在军事指挥上再也没有取得重大的成就,他的雄才大略和多谋善断都随着政治上的错误而黯然失色了,最后,终于军覆身丧。这是石达开的一大悲剧。这一点,给后人留下了值得深思的历史教训。
注释
① 民国《贵县志》,卷十六,《石达开传》。① 《曾文正公奏稿》卷四,《请饬各路统兵大臣督抚择要防堵片》。①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四,《水陆屡胜围逼浔城折》。② 《湘军志》,《曾军篇》第二。①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五,《水师三次获胜两次败挫折》。①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六,《新昌万载逆匪攻陷瑞州临江折》。②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七,《调罗泽南回援江西片》。① 《太平天国》(八),《向荣奏稿》卷十二。
1862年4月,曾国荃开始围攻南京,于东西南三面设围,只有东北角钟山,可以与江浙太平军余部沟通。
双方兵力配置为,湘军水陆各军合计230营123000人,其中陆军206营约十万人:主攻部队为曾国荃吉字大营100营五万人,皖南阻击部队朱品隆,唐义训等40营两万人,皖北阻击部队成大吉等20营1万人,游击之军鲍超霆字营26营1万3000人。皖苏交界处刘松山等部20营1万人。湘军水师杨岳斌彭玉麟等24营约两万人。
太平军:李秀成等水陆合计十万。
此时太平军经营南京已经14年,城防工事兼顾,外围有重要据点雨花台,钟山,北固山等。湘军只有以铁齿铜牙一般的韧性,逐一克服。洪秀全只得急调在上海、松江前线指挥作战的李秀成及镇守浙江金华的侍王李世贤等部火速带兵回援天京。8月,李秀成率补王莫仕暌、堵王黄文金、襄王刘官芳、首王范汝增、来王陆顺德、奉王古隆贤等部,兵力20余万,号称六十万,几万太平军为前部,人人背负木板,或土箱,以挡湘军火器,手拿干草,以填外壕,蛇行前进,一齐对湘军发动冲锋。湘军于壕边、垒内以强大火力还击,太平军前仆后继,营垒内湘军也死伤甚重,副将倪桂节被击毙,曾国荃本人也被洋枪击中,左颊负伤。
不久,侍王李世贤率部三万余人从浙江赶到助战,太平军开始以壕沟战术接近湘军营垒,湘军也开始不断横挖新壕,以毒烟,粪尿等物蒸熏。
九月十日,李秀成、李世贤再次并力猛攻,终于,太平军用炸药轰塌湘军雨花台大营附近的营墙两处,数千名太平军敢死队乘机突入。湘军面临绝境,也竭力阻击,十月初五日,外围的太平军久攻不下,士气低落,再加上长江被湘军水师控制,单凭陆路无法补给大军,李秀成只得下令撤围,李世贤带西路军退秣陵关,李秀成率东路军绕道进入天京
李秀成入天京后,说服洪秀全,用围魏救赵之计,试图解围,同治二年2月,率大军入安徽,又试图分兵武昌,汉口与与远征陕西的扶王陈德才军队联成一片。然而当日皖北正值饥荒,饿殍遍地,此时天王洪秀全因雨花台失守,又急令李秀成回师天京救援,李秀成也只得从命班师。这时候正逢长江水涨,路道被水冲崩,无路行走。湘军又水陆进攻。李秀成急于回京,未等筹备完毕,即调集船只,自率领前部绵延过江,大军还未过尽,江浦、浦口、下关、九洑洲已被彭玉麟率水军占领,结果随李秀成过江者不过四五万人,其余滞留江北被歼殆尽。
李秀成入城后,也曾数次向城外出兵,试图打破湘军围困,但都无功而返。此时,李鸿章淮军与常胜军在江苏连战连捷,李秀成深知自己苦心经营的苏福省如全部沦陷,南京孤城一座更加危险,只得分身再回苏州,李秀成一走,天京城内太平军更漫无布置,七瓮桥、秣陵关、博望镇等城外重镇接连陷落,曾国荃见势更把大营移至孝陵卫。
然而李秀成即使返回,也无力回天,装备了新式武器的淮军和常胜军接连贡献昆山,苏州常州,平定苏南。李秀成大军只能屯守丹阳,出于对天国的忠义,他谢绝了李世贤不救天京,另立山头的建议,率领几千骑兵,又回到了重围中的天京。
同治三年正月,湘军向太平军控制的最后两座要塞天堡城、地堡城发动进攻。天保城在紫金山第三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南京历来战争以紫金山为全城锁钥,第三峰迫临城郊,尤为重要。所以太平天国在这里建筑天保城。第三峰南麓有一高阜,叫做龙尾坡,明初筑太平门,城跨其上,城内的为富贵山,城外的为龙脖子。太平军又在龙脖子筑地保城。守住天保城,就可以截断湘军山南山北的连络,保障天京东面的交通线。守住地保城,则可拒敌于太平门外。这两处实为保卫天京的最后两处堡垒。正月二十一日,曾国荃亲督各将率队冲锋,李秀成则带太平军乘机劫营,直扑嘉字营壕墙。嘉字营营官为湘军悍将朱洪章,率队奋勇还击,太平军无效退而上山,湘军乘机追击,以火球火箭射入天堡城。天堡城筑的异常坚固,却无法阻挡湘军的就近火攻,太平军无法忍受烟熏火燎,冒火突出,退回城内,天堡城遂为湘军占据。
接着,湘军在太平门外筑垒两座,扼住太平门与外界的通道,另以总兵梁美材所部扎洪山,朱南桂所部扎北固山,堵住神策门大路。李秀成于城内要冲的城墙内部修筑月城,开挖深壕,以防湘军地道进攻。此时,即使太平军再有援军到来,想进入天京,也非易事,城内要突围而出,更为困难。四月二十八日,久病卧床的洪秀全去世,天京城外的最后一个堡垒地保城反被湘军于五月三十日攻破。
曾国荃下令在龙脖子山上居高临下,架炮数层,安炮百余尊,日夜轰击。又迫近太平门外开掘地道攻城,湘军火力猛烈,又居高临下,太平军无法上城墙防守,不到五天,湘军的地道就挖到了天京城下。李秀成也知湘军攻城在即,想做最后一次努力,出城攻击湘军的地道大垒。当时天京城内已弹尽粮绝,守军一万多人,实际能够作战的只有三、四千人,兵力已经极度衰竭。六月十五日深夜,李秀成率近千名太平军勇士分五路从太平门城墙上吊城而下,来攻地道,但遭湘军李臣典等部堵截,未能成功。
由于清廷上谕,有意调在苏南的李鸿章部淮军会攻天京,曾国荃决议即刻拿下天京,以免夜长梦多,史书上记载,已经病的不清,疲惫不堪的曾老九对着一帮同样形销骨立的下属喊:他人至矣,艰苦两年,以与人邪?
湘军在地道内,用棺木多具,埋下了多达3万斤的炸药,然后用粗大的竹筒导入引线,竹筒内部又用粗布包裹火药充实。六月十六日上午,五万湘军云集天京各城门外,湘军悍将朱洪章、刘连捷、萧孚泗等部齐集太平门外龙脖子处待命。正午点燃引信,逐渐听得地道内部如闷雷之声,大地微微抖动,大约半个时辰后,霹雳一声,地道内万来斤火药被引发爆炸,炸开城墙二十多丈,湘军先遣队也被飞起的乱石砸死数百人,湘军如潮水般的冲入,太平军在李秀成的率领下奔向缺口,用火药倾盆阻击,烧杀湘军无数,湘军不得不稍稍退却。可是,二者兵力太过于悬殊,湘军又对其他城门同时发动攻击,朱洪章攻击中路,直抵天王府北,刘连捷攻击神策门,萧孚泗攻击通济门,天京城大,面面受敌,势难处处救应,再加太平军为饥饿所累,战斗力大减。至晚,天京九门先后被攻破,湘军从各门拥入,开始屠城。李秀成见势不可为,率领数十骑,驰入宫中,守城的章王林绍璋投河自尽,顾王吴如孝上吊自杀。半夜四更,李秀成等千余人,保护天王幼子,幼西王,南王等从太平门地道缺口冲出,至19日,依旧有太平军残部盘踞建筑物高出,以洋枪射击湘军。曾国藩事后撰写奏折称:金陵城破,贼十余万,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巨寇。“,又称“湘军围攻江宁二载有奇,前后死于病疫者万人,死于战阵者八九千人。””
正当大英帝国的士兵们在内务府的一个仓库中搜寻财物时时,他们意外发现了一副牙齿被珍藏在盒子中的牙齿。士兵们都感到很纳闷,这么一副普普通通的牙齿怎么会被收藏起来呢?
其实这副牙齿并不普通。相传它是太平天国的一位北伐将领林凤祥的牙齿。当年太平天国分崩离析,林凤祥被凌迟处死。清廷特意将其牙齿当作战利品给珍藏起来了。
1851年,时局动乱,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了民怨。于是洪秀全便纠集了一群同样对清政府深恶痛绝的的民众们揭竿而起,爆发了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运动,建立起了太平天国。
在轰轰烈烈的十四年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有一位杰出的将领对天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此人就是林凤祥,他曾经是萧朝贵的得力干将,在死后还被追封为求王。
林凤祥在最开始只是一个管理二十五人的小头目,后来官职才慢慢提了上去。在长沙一役中,林凤祥带领不到清军一半多的兵力,却打出了如同清军好几倍兵力的效果,便由此受到重用了。
定都天京之后,杨秀清派林凤祥和李开芳两员大将率领二万人的军队开始北伐。北伐其实只是杨秀清的幌子,他实际上并未想过彻底清除清政府,而是只想做做样子,表明天朝与清廷势不两立的对立关系。
因此,杨秀清在一开始就并未抱着这区区两万兵马能够立下什么战绩的希望,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支北伐军在林凤祥的率领下,一路上孤军深入直杀到天津,差一点点就攻入了北京城。
可见林凤祥作为军队将领,确实有些杰出的本领,因为按照北伐军当时的实力是不可能坚持如此之久的,更何况它最后离北京城就差了那么一步之遥。这对于北伐军来说,已然是一个惊人的奇迹了。
林凤祥坚守在连镇,已经无比接近北京城。咸丰皇帝内心十分忧惧,他害怕这股所向披靡的军队会攻入京城,他甚至一度萌生了放弃北京开始迁都的想法。
林凤祥带着他自己这部分不足万人的军队足足挺了280天。由于不足补给,援军未到,再加上北伐途中经历过无数次战斗,北伐军此时的兵力早已大大减弱。
咸丰五年,清军的将领僧格林沁兵向连镇发起了总攻。林凤祥与僧格尔沁二人此次不是第一次交锋了,僧格尔沁非常明白林凤祥的实力,因此对上林凤祥时一直保持小心翼翼的谨慎。
僧格尔沁的部队在进入太平军之后一直不敢轻举妄动。而北伐大军距离攻京已经近在眼前,但是其实此时的北伐军其实正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北伐军弹尽粮绝,但并未放弃反抗。他们硬是靠着自身血肉以死相拼,勇敢地面对清军的攻击,但最终连镇还是失陷了。
清军打扫战场,俘获了很多北伐将领,但却一直没发现他们最想捕获的林凤祥的踪影。僧格林沁笃定林凤祥逃脱不了,于是命令属下仔细清理战后场地,一定要找出林凤祥来。
两个士兵翻开一大片瓦砾,发现有一块大石板挡在地上,心中觉得蹊跷,于是翻开一看,原来石板下面藏着一个地洞。林凤祥和他手下的几十名随身将士都藏身于此处。
原来林凤祥想要躲藏在地道中服毒自尽,以此避免成为清军的俘虏,但是没想到位置还是泄露了。此时的林凤祥经过战损已经十分虚弱,命悬一线。可是清军为了留着他的性命相要挟,还是把他救活并押去了北京。
咸丰帝听闻北伐军战败之后,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终于用不着担心这群乌合之众会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了,他也不用寻思着迁都的事情了。
咸丰站在午门的城头,俯视着被关押于囚车内的林凤祥,心底十分讶异。林凤祥看上去有着典型的江南地域的长相,面部柔和不粗犷,个子也不高,身材瘦削,并非是自己原先所设想的那副凶神恶煞的模样。
这样一个平平无奇、没有什么威慑力的人,为何会如此痛恨朝廷呢?咸丰站了许久,静静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却依然没想到答案。
为了杀鸡儆猴,警示其他百姓再也不要产生谋反之意,他下令严惩林凤祥等人,表示无需交付议罪,直接将这些人押往菜市口处以凌迟之刑。
只不过,爱惜人才的惠亲王忍不住私下质问了林凤祥,询问他是否愿意还邪归正,效劳清廷。怎料到林凤祥是一个铁血硬汉子,他坚定地表示自己宁肯赴死也不会帮清廷做事,他要永远效忠天王。
第二日,林凤祥等人就在菜市口被处死了。他和太平天国的其他许多将领一样,在行刑时都表现得十分大义凛然,英勇无畏。
林凤祥在领导北伐军的这一年零九个月,跨越了苏皖豫鲁晋冀山六省,对清王朝造成严重挫伤。
虽然最终还是没能实现“驱除鞑虏”的愿望,但是林凤祥作为太平天国的骁将的战绩和斗争精神,依然是值得颂扬的。
清朝文人李桓曾经在他的书中详细记载了林凤祥凌迟时的场景,包括用到了哪些行刑工具和手法,以及林凤祥本人行刑前的表现“刀所及处,眼光犹视之,终未尝出一声刀所及处,眼光犹视之,终未尝出一声。”
书中甚至还详细描述了林凤祥就义前挨了无数刀,甚至连牙齿周边的肉都被一一割下。据李桓所载,林凤祥在行刑时面对千刀万剐硬是生生忍了下来,没有发出一点儿声音,只是死死地望着行刑的人,平静亦刚硬。
行刑后,林凤祥的牙齿便被作为清廷剿灭北伐军的“战利品”而收入了内务府。直到45年后,它在八国联军的劫掠下才终于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