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参禅为什么要打香板
禅堂里参禅打坐,如果犯了禅堂规矩,就会被监香师父打香板,以提醒改正。禅堂监香有八种香板要打:1.轻昏点头;2.弹指抓痒;3.静中讲话;4.嬉笑放逸;5.冲盹打呼;6.东倒西歪;7.前冲后仰;8.靠壁扒位。
那叫香板。是佛教禅宗禅堂里面很重要的法器,只有值事可以拿。
用于维系佛教僧团中的规矩和秩序的木板,形如宝剑,禅林称为“香板”。其状为长扁平形之木板,大小、形状、重量不一,通常约两尺左右,上幅稍宽,约二寸左右,柄部圆形。依使用目的之不同,而有诸多名称,及因职责的差别,形式长短也有区别。一般由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维那、纠察等职事所持用。
依使用目的之不同,而有诸多名称: 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称为"警策香板"; 用以惩诫违规者,称为"清规香板"; 用以警醒坐禅昏沈者,称为"巡香香板"; 于禅七中使用者,称为"监香香板"。
方丈使用的香板:长二尺,划三道杠(意为透三关); 班首使用的香板:长一尺九寸,字写“警策”; 监香香板:长一尺九寸八分,字写“监香”; 巡香香板:长一尺九寸七分,字写“巡香”; 维那三块香板:长一尺九寸八分,字写“维那”“清规”“堂规”,供于续命牌旁,执行规矩不同,使用的香板也不同,基本在僧堂(禅堂)内使用; 知客、僧值香板:长一尺九寸,字写“知客”、“僧值”,供在客堂佛像两边。
警策的方法,禅师先轻打瞌睡者之右肩,以示预告,后再重打予以警觉。受者合掌谢之,打者则横持香板问讯。又晨朝诵经、问答或挤斥挂单之僧众时亦使警策。 “定中警策”:在禅坐中,和尚供养每一位僧众一下香板; “动中警策”:首先由维那师根据实际情况,跑香后打站板,然后依序分班站立后,请和尚开示打警策。
南无阿弥陀佛,师兄好。
您说的是 香板。香板是用木料做的,类似古代的宝剑形。它的长度和厚度,都有规定的尺码。它是一种维护寺院清规、惩罚违犯律仪的械具。也兼有警策行道、督勉精进的用意。
香板的使用,由于它有不同的任务,从而也就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例如:为了警策用功办道而使用的,叫做“警策”香板。为了儆惩违犯清规而使用的,叫做“清规”香板。为了警醒禅坐昏散而使用的,叫做“巡香”香板。“打禅七”使用的,叫做“监香”香板。
至于有资格使用香板的人,则有寺院中的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四大班首,以及方丈、维那、知客、纠察等职事僧。不过方丈用的香板,尺寸较大、并且在板面上刻有三条线痕。
譬如某些刚出家的小沙弥,在修行坐禅时打瞌睡,那就要挨香板喽!呵呵
南无阿弥陀佛
香板的使用由来,原始于禅宗所流传,时间上不久,后来净土宗的大德亦以香板而行用,香板分为很多等级:
一、‘警策’香板:是用来勉励大家的道心,以资振作。
二、‘巡香’香板:是用来巡察坐禅昏沉之用。
三、‘监香’香板:于禅七时使用,一般是由方丈、首座、维那、纠察等执行。
四、‘清规’香板:是属较严重者,犯了清规时,才会请清规香板来处罚。
一日,翻到一位同事的朋友圈,她转发了一则关于观音禅寺万人禅修营的文章,其实对于佛教一直存有兴趣,并有志于深入了解,佛教虽然是宗教但在我心里一直把佛教归到哲学的范畴,随即在网预约报名。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并且对佛教不甚了解,着实怀着一颗虔诚学习的心。寺里是8:30开始签到。约了谭师兄一起坐她的车前往终南禅寺。阿弥陀佛,非常感恩。一起随行的还有两位师兄。
到禅寺时间尚早,我们一同去参观了那棵“网红”银杏树,已经差不多过了观银杏最美的季节,但依然肃慕,让人心生景仰。一棵树是如何历经千年风雨而毅然挺立,她的枝叶一半伸向天空,一半抚向大地,在天与地之间见证历史的变迁,见证禅寺的兴衰荣辱。
很美,很真,很高,很大。有一股清泉,有一略微风仿佛从心间穿过,一种无法言说的安详与愉悦。
静。让心停下来,或许是我们参加禅修营大部分人的目的。
8:30我们在静心池办理入营手续,手机关机,交给寺里的师兄,交了手机,仿佛就交了所有的俗事,那个世界与这个世界近在咫尺,相互关连,却已将它关在门外。让我想起顾城的一首诗,闭上眼睛,世界与我无关。
男众、女众领海青,身着海青,突然就觉得自己的手,自己的脚,自己的眼都不是自己了。是一个全新的纯白的人。 “海”,海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自在无碍;“青”,色泽青出于蓝,鼓励策进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胜。以前常看出家师傅穿僧服,在我们众人眼里,那衣服就是一件普通的衣服,怎的穿起来如此美不可言。
寺里师傅教我们上殿规矩,昨天一天师傅及营长师兄都在说规矩的事,与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拜佛有拜佛的规矩,行香有行香的规矩,坐香有坐香的规矩,吃茶有吃茶的规矩,上大殿有规矩,进禅堂有规矩,穿海青有规矩,着大褂有规矩。过堂也有规矩。
规矩是什么?
说的大了,周公制礼乐,我们是礼仪之邦,今天还有多少礼仪传承下来了,说的小了,规矩就是礼仪。我跟几位师兄坐在禅堂佛龛后面,看不到大和尚的模样,他的话清清楚楚,我们今天的目的是什么?他抽问了几位师兄,所说的静心,仅凭一天时间真的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吗?仅凭你到了寺庙就真的能静下心来吗?静不静都在自己。
大和尚说:今天的目的就是学规矩,通过考核。
我们90多人进入禅堂,窗户没有关,我甚是不解,为什么大和尚非要问为什么不关窗户,是谁没有关窗户,心里自想,这和尚为甚如此,这样的小事竟要这样纠结,突然他的形象就在我心里打了一个折扣。而又为什么非要在众多师兄面前去追究关于责任的问题。
大和尚自有大和尚的道理,就如同学规矩,行香的时候左手左右摆,右手前后摆,并且对左右手摆的幅度都有所要求,绕着佛龛行香,里圈子,外圈子,肩与肩,前与后都有相应的标准,不能错圈、碰撞、踩鞋、否则要挨香板。这是文化的传承,这文化自有文化的道理。
那是什么?是自律,是专注。是让你放下其他的妄念只专注到这一件事上,如果你专注到眼下的这件事,那么,你便可以很好的控制你的左右手,而你一旦思想其他,那么你会立即手脚不协调,不用说,一眼便可观出。所以,专注的静心的去做一件事,犹为重要。
坐香也是一样,坐香与行香交替,我们行完香,师傅要求我们坐香。第一次坐香,如果你在坐香过程中犯了禅病,也一样要挨香板。香板“啪啪啪”打到肩上,打的不是你,打的是妄念。打是开示。
第一次坐香,脚特别麻,加上旁边的师兄频繁的咳嗽,一直无法进入状态。后来在车上跟另一位师兄交流,她说坐完香感觉浑身上下特别轻松。
下午去大殿诵经,以为师傅会带领我们诵经,结果是他与我们一起诵,并没有什么人带领,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一个大千世界,你的悟是你的悟,别人拿不去,别人也不能替你悟。
诵完心经,念佛号,念着念着不知为何,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下来,又怕别人看到,赶忙去试。一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感觉,并非心里苦,也并没有起其他的念想,只是诵着诵着鼻子就酸,眼泪跟着溢出。
与住持师傅互动答疑,师傅说,做事情的时候把自己放在事情中又不要把自己放在事情中,是什么意思?师傅又说,要忘了自己,不要太执著与自己。
不解。
跟师兄交流,也是不解。个人感觉,大概就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去计算得失,是占了便宜,还是吃了亏。因为我们凡事都要去计算,计算必生烦恼,生烦恼必然痛苦,痛苦就不快乐,不快乐就不快乐。所以要忘了自己。
有一位师兄问到:欢喜或者所说的禅悦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没有达到过,所以非常向往。我想到:远方。远方总是很美,我们跑着去追,日以继夜。可能这个欢喜就是每个人的远方。
师傅说我们要获得力量,那这个力量从哪里来,从福报中来,服务大众。可是,不是说不要试图怀着一颗回报之心去做事吗?那么我们如果怀着一颗我要有所福报的心去做事,是否有损自己的福报呢?
想想,我参加禅修营的目的,是想通过师傅的讲解从佛教哲学里明白人活着的意义,我的目的没有达到,师兄说,师傅在一些特别的法会时会讲经。
可能这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就像朋友说的,你有没有想过,生活中很多人不会去想这样的问题。师兄说你不必就纠结,去劳动,去做事就好了。我们吃饭是修行,拖地、洗衣服都是修行。
人活着,这个过程就是意义,就是修行。
在寺院打板子也叫做行香板、打香板。源于禅宗主要用于坐禅的时候惩戒以及策励犯困也就是昏沉的人的。也有因为犯了佛门的清规戒律而惩戒处罚用的。香板代表着佛的戒律以及寺院的规矩,是权威性的具体象征。戒律自然是代表佛的法身,所以香板在佛教尤其是汉传佛教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一般是由方丈、首座、维那、纠察等执行。又因为起特殊性所以很多人认为被打香板会消除业障。
如果是真的可以打掉妄想那么确实是消除了业障,但是只为了通过打香板来消业障那就太可笑了。可以说只是皮里肉外的事情与内心毫无相关。有的人还以为打几下就消除了业障所以会非常开心,可见他们对于香板的神圣地位以及其作用真的毫不了解。香板是金枝玉叶,这些人用占便宜的心来对待香板不但不能消业反而增长贪心。可悲可叹。
常怀敬畏心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总不出行住坐卧。禅堂的外面写的是「止语」,希望大家不要散心讲话,在禅堂里没有必要讲话就不用讲,确实有要讲的话,就轻声低语。
行香时要跟着前面一个人,前后相隔一步半,为什么呢?隔远了掉大了,隔近了容易踩到前面师父的鞋子。跟圈子要看着前面一个师父衣服的中缝,不要看地上,头靠衣领,一个一个跟好。
出堂时不能突然从一圈子一下冲到门口,就跟开车一样还要打个方向灯,出家人注重四大威仪,不能这么莽撞。进来也是一样,要先跟三圈子,看到里面没人再跟二圈子,一圈子。不能一进来就直接插一圈子里,这些事情说起来是小事,表面上看是规矩,但实际上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规矩问题呢?有人从你面前过你还硬生生的闯过去,就像一个开车的到斑马线看到行人不让,你觉得这是规矩问题吗?
有人还不知道不能穿堂,大家想想这是不是规矩问题呢?表面上看都是规矩问题,实际上这是个敬畏心的问题。你把中间放的这个佛像,当作佛菩萨供养没有?如果把它当做是佛,你怎么会在他面前穿去穿来呢?如果尊重在堂的各位师父,你怎么会从他面前就这么硬生生地闯过去呢?
行香的规则其实很简单,如果大家能够对自己、对佛法、对堂里的其他师父有敬畏心、有慈悲心,自然不会横穿到圈子前面,不会穿堂而过,进出堂的时候,自然也会脚步放轻。
为什么呢?因为你敬畏自己的生命。把对自己生命的敬畏用在行香,用在出堂、过堂,自然这些规则不用教就会了。如果你敬畏旁边的师父,敬畏堂里的师父,你上下座的时候,动作就会很轻。如果没有敬畏心,不把人家放在眼里,你的行为就会很粗,走路的声音就会很大。
腿子痛的是谁?
禅堂里讲的是参话头,腿子痛的时候你参了没有?这个痛是哪里来的呀?上座之前明明不痛,为什么上座之后就痛了呢?开静之后下来跑香,腿子又不痛了,这个痛与不痛,生生灭灭,它是怎么来的?又往何处去了呢?
所以禅堂里到处都是话头,你往道上会,就会发现到处都是禅机,否则处处看到的都是烦恼,大家把想如何腿子不痛的功夫拿出来,把眼睁大了仔仔细细看看这个痛在哪里,你看清楚了,看明白了,你在禅堂里面就得受用,要只是想腿子不痛,其实很简单,出堂腿子就不痛了,哪还用坐在这里想腿子怎么不痛?
腿子痛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用功的时候,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不能在腿子痛的时候痛下一锥,狠狠地参一参痛的是谁, 这个七就不可能有意义。只有在禅堂里处处自我反省,自我观察,自我观照,不管是吃茶,吃八宝粥还是上下止单,哪怕你是犯了规矩,都能从里面得到受用。如果只是想来这里学一个规矩,哪怕你坐得如如不动,也是枉然。
所以学规矩是第二,更重要的是学会照顾自己的话头,用心来看自己的得与失,看自己的烦恼,这样这个七一定会有收获。这种种烦恼大家看看它到底是什么原因,你把烦恼看清楚了,功夫上来了,跟参「念佛是谁」是一样的。你要是往根上来追究,你的烦恼不是因为禅堂引起的,也不是规矩引起的,是自己心愿不够。
当腿疼的时候,你不愿意再坐的时候,挨了香板埋怨监香师父的时候,犯了规矩遭到班首师父呵斥的时候,你是一种什么心态?如果发的是大愿,自然会往道上会,如果发的是小愿,自然会生烦恼。
当年二祖慧可大师在香山寺静坐八年,然后到少林寺参达摩祖师。在山洞外面,雪齐腰深,依然要请法,这么艰苦,达摩祖师还说他「小智小德,轻心慢心」,我们的腿子疼跟他比起来相去甚远,跟他八年静坐,坐破好多蒲团比起来相去甚远。
慧可大师都是小智小德,那我们用的是什么心呢?所以大家要精进努力,好好参一参这个腿疼的到底是谁?
不能以练腿为目的
上座以后很多人都喜欢靠壁,为什么要靠壁呢?说白了就是腿不行,自己要装一下面子。这个禅七时间比较短,偶尔靠一下,好像挺好,觉得自己坐得还挺舒服。但长久如此,轻则生病,重则损寿。因为一个是墙上的湿气,一个是身体的血液循环受阻,都会让身体受到很大影响。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求升反堕。
有的人打坐低头勾腰驼背,是要挨香板的。墙上贴的八种香板,是对大家的提携,是为了纠正大家静坐中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些坏毛病纠正过来,最后直接受损失的就是自己的身体。
如果腿子实在受不了,就轻轻换下腿,或者散盘。禅堂是明心见性的地方,不是为了练腿。不管是平时,还是禅堂里,大家不能以练腿为目的。我们静坐的目的,出家的目的,不是为了练腿。你散盘也好,双盘也好,功夫不到,死的时候谁都烧不出舍利子。
起七的时候,和尚说「个个学无为」,你练腿到底是有为还是无为?你学禅定到底是有为还是无为?禅宗不能以练腿和其他有为法为目的。这些有为法只是一个助缘,是帮助我们的,如果你耽于此,就只能在化城,不能到涅槃城。
以前我们也见过很多师父,一上来就练腿,睡觉也盘腿,很快两年腿就双盘,直接就可以上座。上座后干嘛呢?上去就睡觉。这样的话,双盘练好了有什么用,无非就是换个姿势睡觉。
佛法的入门之处
功夫用不用得上,跟我们在堂里能不能适应规矩,是一个原则。如果你对佛法有至诚心,妄念就少,就容易上路。当你在静坐中功夫用得好的时候,身体会微热,有轻飘飘的感觉,心里也会觉得安详。
自然有一天境界来找你,自然有一天上一个念头过去了,下一个念头没有来,中间有一段是空白。这空白是没有妄念,是有觉性的,周围的一切清清楚楚。这时候你会知道,没有妄想是怎么回事,你自然就会知道佛法的入门之处。佛法不是靠理论、不是靠禅定来传承。
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从唯识角度来说,空就是第六意识的静态。我们平时打妄想,用的都是第六意识的动态,过一小会儿这个空就没有了,又开始打妄想了。
那你就继续用功,原来你是念佛的继续念佛,参话头的继续参话头,持咒的继续持咒,修天台注意呼吸的也继续。这个空会来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久。
为什么这个空会走呢?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它是第六意识的静态。第六意识是生灭法,它是审而不恒。这个位置是佛法入门标志性的地方,也不是很神秘的东西。
很多人静坐一年半载,从什么都不知道的初学,都能到达这个位置,这时候才知道,佛法为什么总是说无相,总是说空?你会明白佛法是真实不虚的,不是靠文学形式感动人, 或是泡几壶茶很惬意,也不是封建迷信。这是个境界,不是嘴上说的,不是哲学思想,如果你把它当成学问,就是世间法。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把佛法的方向搞清楚,就不会出错。佛法说的是一个无为法,是无相。在修行中碰到的东西,是无相的,学佛以成佛为目标,才能保持对有为法的警惕。
净土宗念佛会有佛菩萨的幻相,会有人和你讲话。你在用功时见到的佛菩萨,一定是你见过的佛菩萨,你讲中文,他不会和你讲英文。为什么呢?你听到、看到的,都是你经历过的,是你最爱的东西。所以这些东西你不修行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修行的时候,你最爱的、最恨的都会出现。
这时候你怎么对付他们呢?《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们追求的是佛法,追求的是无为法,把这个原则记好,就不会出错。你追求神通,追求怪力乱神,看到的就是怪力乱神,那你就落于有相了。这些不能长久,如果长久的话,危害就更大了。
你看佛教或是外道里,有很多会神通的人,我慢心非常重。佛法去除的是贪瞋痴慢疑,为什么修行后,贪瞋痴慢疑比谁都重?这说明是执著了有为法。所以大家在修行中,要把路看清楚。路走对了,就可以成佛;走错了,就是魔道、外道。
「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我们要求佛道,不要去追求有相的东西。这样才能平平稳稳,才能在修行的途中不犯错误。所以说《金刚经》就像我们修行途中的一把降魔宝剑,在修行中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看看《金刚经》,那你对这些幻听、幻视、小灵大不灵的东西自然不会生起执著。
因为禅堂里参禅打坐,如果犯了禅堂规矩,就会被监香师父打香板,以提醒改正。
香板是一种维护寺院清规、惩罚违犯律仪的械具,兼有警策行道、督勉精进的用意。“香板”是用木材加工而成,类似古代宝剑的形状,其长度和厚度都有相应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