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笨酚能室外空气消毒吗?
不可以。主要用于生产杀虫剂、橡胶促进剂、防老剂、药物、香料、酚醛树脂等。还用作轧钢冷轧油添加剂,可延长冷轧油使用寿命。
二甲苯酚是一种化学品,分子式为C8H10O,白色结晶。主要存在于香料烟烟叶、主流烟气中。刺激性,有毒,易燃。用于生产杀虫剂、橡胶促进剂、防老剂、药物、香料、酚醛树脂等。还用作轧钢冷轧油添加剂,可延长冷轧油使用寿命。避免与强氧化物接触。有腐蚀性、有毒。遇明火能燃烧。该品蒸气能刺激眼睛、皮肤和呼吸系统。有毒。误服或经皮肤吸收能导致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腹痛、衰竭、昏迷等症状。
指示剂主要用作金属离子的指示剂。
水溶液为红色,酸性溶液中为柠檬黄色,金属络合物为鲜红色,碱性溶液中为紫红色。不溶于无水乙醇。
用作酸碱指示剂、金属指示剂(测定铋、钍、铅、钴、铜、铯、钒、锆、锌、镉、汞等)。用二甲酚橙为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以EDTA直接滴定Bi³⁺,Zn²⁺,Pb²⁺,Hg²⁺等离子可得很好结果。二甲酚橙常配成0.2%的水溶液使用。
扩展资料:
当温度高于65℃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苯酚有腐蚀性,接触后会使局部蛋白质变性,其溶液沾到皮肤上可用酒精洗涤。小部分苯酚暴露在空气中被氧气氧化为醌而呈粉红色。遇三价铁离子变紫,通常用此方法来检验苯酚。
酚羟基的氧原子采用sp2杂化,提供一对孤电子与苯环的6个碳原子共同形成离域键。大π键加强了烯醇的酸性,羟基的推电子效应又加强了O-H键的极性,因此苯酚中羟基的氢可以电离出来。
与醛、酮反应生成酚醛树脂、双酚A,与醋酐;水杨酸反应生成醋酸苯酯、水杨酸酯。还可进行卤代、加氢、氧化、烷基化、羧基化、酯化、醚化等反应。
苯酚在通常温度下是固体,与钠不能顺利发生反应,如果采用加热熔化苯酚,再加入金属钠的方法进行实验,苯酚易被还原,在加热时苯酚颜色发生变化而影响实验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甲苯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苯酚
酚是羟基取代苯环上的氢原子后的生成物,由于酚的分子里面含有羟基,它能够少量地电离出酚根离子和氢离子,所以酚具有弱酸性,但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或使溴麝香草酚蓝试液变黄。
酚能够和活泼金属发生反应,放出氢气,和强碱溶液反应,生成盐类。它的酸性比碳酸还要弱,其中苯酚俗称石炭酸。
酚类还能和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这个反应很容易发生,生成酚的卤代物。因为苯环受了羟基的影响,活泼性比较大,所以这个取代反应很容易发生。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对氯间二甲苯酚是一种广谱的防霉抗菌剂,对多数革兰氏阳性、阴性菌,真菌,霉菌都有杀灭功效,它可作为防霉抗菌剂广泛应用于消毒或个人护理用品。
对氯间二甲苯酚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8H9CIO,化学性质稳定,易溶于醇、醚、聚二醇等有机溶剂和强碱水溶液。可以添加至屑香波,洗手液、肥皂和其它卫生用品等抗菌洗涤剂中。也可以作为防腐剂和防霉剂用于胶水、涂料、油漆、纺织、皮革、造纸等工业领域。
二甲苯(PX)属于芳香烃类,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甲苯或二甲苯,会出现中枢神经麻醉的症状,轻者头晕、恶心、胸闷、乏力,严重的会出现昏迷甚至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主要来自于合成纤维、塑料、燃料、橡胶等,隐藏在油漆、各种涂料的添加剂以及各种胶粘剂、防水材料中,还可来自燃料和烟叶的燃烧
二甲苯根据两个甲基在六碳环上的不同位置,可分为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间二甲苯三种,是一中不饱和烃类有机化合物
Xylene [C6H4(CH3)2=106.17]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为邻、间、对三种异构体的混合物具特臭易燃。与乙醇、
氯仿或乙醚能任意混合,在水中不溶。沸程为137~140℃。
英文名:DimethylbenzeneXylene
缩写:DMB
结构式: C6H4 (CH3)
外观:二甲苯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有毒性。
一般为对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及乙基苯的混合物。级别一般为净水3℃和5℃馏程的优级品和一级品。
用途:广泛用于有机溶剂和合成医药、涂料、树脂、染料、炸药和农药等。
毒性及防护:
二甲苯具有中等毒性。经皮肤吸收后,对健康的影响远比苯小。若不慎口服了二甲苯或含有二甲苯溶剂时,即强烈刺激食道和胃,并引起呕吐,还可能引起血性肺炎,应立即饮入液体石蜡,延医诊治。二甲苯蒸气对小鼠的LC为6000*10-6,大鼠经口最低致死量4000mg/kg。
健康危害:
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系统有麻醉作用。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头痛、恶心、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重者可有燥动、抽搐或昏迷。有的有癔病样发作。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有神经衰弱综合症,女人有可能导致月经异常。皮肤接触常发生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污染来源:
二甲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有机合成、合成橡胶、油漆和染料、合成纤维、石油加工、制药、纤维素等生产工厂的废水废气,以及生产设备不密封和车间通风换气,是环境中二甲苯的主要来源。运输、贮存过程中的翻车、泄漏,火灾也会造成意外污染事故。
代谢和降解:
在人和动物体内,吸入的二甲苯除3%~6%被直接呼出外,二甲苯的三种异构体都有代谢为相应的苯甲酸(60%的邻-二甲苯、80%~90%的间、对-二甲苯),然后这些酸与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起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大量邻-苯甲酸与葡萄粮醛酸结合,而对-苯甲酸必乎完全与甘氨酸结合生成相应的甲基马尿酸而排出体外。与此同时,可能少量形成相应的二甲苯酚(酚类)与氢化2-甲基-3-羟基苯甲酸(2%以下)。
残留与蓄积:
在职业性接触中,二甲苯主要经呼吸道进入身体。对全部二甲苯的异构体而言,由肺吸收其蒸气的情况相同,总量达60%~70%,在整个的接触时期中,这个吸收量比较恒定。二甲苯溶液可经完整皮肤以平均吸收率为2.25µg/(cm3·min)(范围0.7~4.3µg/(cm3·min))被吸收,二甲苯蒸气的经皮吸收与直接接触液体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二甲苯的残留和蓄积并不严重,上面我们已经说过进入人体的二甲苯,可以在人体的NADP(转酶II)和NAD(转酶I)存在下生成甲基苯甲酸,然后与甘氨酸结合形成甲基马尿酸在18小时内几乎全部排出体外。即使是吸入后残留在肺部的3%-6%的二甲苯,也在接触后的3小时内(半衰期为0.5~1小时)全部被呼出体外。评价接触二甲苯的残留试验,主要是测定尿内甲基马尿酸的含量,也有人建议测定咱出气体中或血液中二甲苯的含量,但后者的结果往往并不准确。由于甲基马尿酸并不天然存在于尿中,又由于它几乎是全部滞留的二甲苯代谢物,因而测定它的存在是最好的二甲苯接触试验的确证。二甲苯能相当持久地存在于饮水中。自来水中二甲苯的浓度为5mg/L时,其气味强度相当于5级,二甲苯的特有气味则要过7至8天才能消失;气味强度为3级时则需4至5天。河水中二甲苯的气味保持的时间较短,这与起始浓度的高低有关,一般可保留3至5天。
迁移转化:
二甲苯主要由原油在石油化工过程中制造,它广泛用于颜料、油漆等的稀释剂,印刷、橡胶、皮革工业的溶剂。作为清洁剂和去油污剂,航空燃料的一种成分,化学工厂和合成纤维工业的原材料和中间物质,以及织物的纸张的涂料和浸渍料。二甲苯可通过机械排风和通风设备排入大气而造成污染。一座精炼油厂排放入大气的二甲苯高达13.18~1145g/h,二甲苯可随其生产和使用单位所排入的废水进入水体,生产1吨二甲苯,一般排出含二甲苯300~1000mg/L的废水2立方米。由于二甲苯在水溶液中挥发的趋势较强,因此可以认为其在地表水中不是持久性的污染物。二甲苯在环境中也可以生物降解,但这种过程的速度比挥发过程的速率低得多。挥发到空中的二甲苯也可能被光解,这是它的主要迁移转化过程。
二甲苯由呼气和代谢物从人体排出的速度很快,在接触停止18小时内几乎全部排出体外,二甲苯能相当持久的存在于饮水中。由于二甲苯在水溶液中挥发性较强,因此,可以认为其在地表水中不是持久性污染物。二甲苯在环境中也可以生物降解和化学降解,但其速度比挥发低得多,挥发到空气中的二甲苯可被光解。可与氧化剂反应,高浓度气体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二甲苯有中等程度的燃烧危险。由于其蒸气比空气重,燃烧时火焰沿地面扩散。二甲苯易挥发,发生事故现场会弥漫着二甲苯的特殊芳香味,倾泄入水中的二甲苯可漂浮在水面上,或呈油状物分布在水面,可造成鱼类和水生生物的死亡。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至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包装及贮运:
采用镀锌铁桶包装,每桶180kg。亦可用槽车装运。
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00mg/m3(二甲苯)
中国(TJ36-79)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30mg/m3(一次值、二甲苯)
中国(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甲苯) ①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70(表2);90(表1)
②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二级1.0~10(表2);1.2~12(表1)
三级1.5~15(表2);1.8~18(表1)
③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1.2mg/m3(表2);1.5mg/m3(表1)
中国(待颁布) 饮用水源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5mg/L(二甲苯)
中国(GHZB1-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III类水域特定值) 0.5mg/L(二甲苯)
中国(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一级:0.4mg/L
二级:0.6mg/L
三级:1.0mg/L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迅速将被二甲苯污染的土壤收集起来,转移到安全地带。对污染地带沿地面加强通风,蒸发残液,排除蒸气。迅速筑坝,切断受污染水体的流动,并用围栏等限制水面二甲苯的扩散。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较高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CAS No.: 1330-20-7
消毒产品也是一样,根据使用的场景不同,添加的消毒剂种类和浓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常见的在洗护产品中添加的消毒剂就是对氯间二甲苯酚。
原本消毒液和洗衣液轮番上阵,工作效率又高效果又好——消毒液里的对氯间二甲苯酚先出马,轻松攻破细菌的细胞壁,与其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来杀灭细菌;接着再让洗衣液里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甚至几种表面活性剂一起,去消灭衣物上的污渍。
但如果两者共同使用,一部分原本应该去杀蛋白质的对氯间二甲苯酚就会被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吸引,不能投入到杀菌事业上;而非离子表活也会因为对氯间二甲苯酚的干扰,大大降低了去污效果。
分别使用消毒液和洗衣液,衣服上的细菌和污渍都会洗去
同时使用消毒液和洗衣液,杀菌和去污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至此,你已经痛失两员清洁大将……可偏偏还有更惨的,那就是对氯间二甲苯酚还会让负责加速污渍分解的活性酶失效,而且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对硬水非常敏感,如果水中钙镁离子含量高的话,它们的清洁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看到这儿,不管是出于经济学上的考量还是人道主义的精神,我们都应该停止让洗衣液和消毒液混在一起相互干扰了。洗衣服的时候使用消毒液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使用洗衣液之前,先将消毒液与水按照 1:50-1:100 的比例混合,浸泡衣物 20 分钟左右,然后简单漂洗。漂洗过后再使用其它的清洁产品进行接下来的清洁。
衣物消毒液不应经常用
虽说各种消毒液的化学成分不同,不少消毒液也打出了“更安全”的招牌,但对于感官比较敏感的小伙伴,仅仅从味道上就很难承受消毒液的刺激。并且对氯间二甲苯酚确实具有一定的毒性,会对皮肤和呼吸道造成一定的刺激,还可能引起过敏。
其次,使用消毒液清洗过的衣物如果漂洗不够彻底,随着衣服晾干水分蒸发,消毒液的残留浓度也会变高。这样,不仅会损伤衣物,对于我们接触衣物的皮肤表面也会产生一定的刺激。
最后,不要以为消毒液经常使用就可以让你远离细菌的困扰。因为所有的衣物消毒液上都只说自己可以“杀死 99.9% 的细菌”,而剩下 0.1% 的细菌就成为了细菌中的佼佼者,它们甚至可能会因为逐渐产生了抗药性而越来越难被杀灭。而且如果过分追求杀菌效果,会导致我们接触的正常细菌减少,从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刺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