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基苯类,氯苯类,苯胺类,苯酚类
硝基苯类物质主要包括一硝基苯、二硝基苯、三硝基苯和硝基甲苯等。硝基苯属高毒性物质,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侵入人体。主要作用于血液、肝及中枢神经系统,可使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的能力,引起缺氧。水中存在硝基苯,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硝基苯主要用物炸药、染料和药品等的生产。
氯苯类:A:一氯代苯 1、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和麻醉作用;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急性中毒:接触高浓度可引起麻醉症状,甚至昏迷。脱离现场,积极救治后,可较快恢复,但数日内仍有头痛、头晕、无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液体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但反复接触,则起红斑或有轻度表浅性坏死。慢性中毒:常有眼痛、流泪、结膜充血;早期有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重者引起中毒性肝炎,个别可发生肾脏损害。2、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由于其密度较水为重,且不溶于水,因此是重非水相液体(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DNAPLs)中的一种,并对地下水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 B:二氯苯 1、邻二氯苯 具有高的刺激性,吞咽和吸入有中等毒性。2、间二氯苯 有刺激性气味,无毒性。 3、对二氯苯 具有中等毒性,刺激眼睛和粘膜 C:三氯苯:樟脑丸的主要成分,有毒,不可误食。D:六氯苯:主要用途: 用作防治麦类黑穗病, 种子和土壤消毒。 健康危害: 接触后引起眼刺激、烧灼感、口鼻发干、疲乏、头痛、恶心等。中毒时可影响肝脏、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可致皮肤溃疡。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可燃,为可疑致癌物,具刺激性。 危险特性: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苯胺类:苯胺类物质主要包括苯胺(俗称阿尼林油)、甲苯胺和联苯胺等。苯胺可通过口腔、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影响血液、肝及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中毒时,可造成铁红蛋白缺氧、头痛眩晕、全身乏力、恶心呕吐、血压增高、脉跳加快,严重时神志不清,体温下降,瞳孔放大。阵发性痉挛抽搐而死亡,慢性中毒可引起各种神经官能症状、血尿、皮肤丘疹和过敏反应。
苯胺类物质主要用于染料工业、制药、人造树脂、橡胶硫化促进剂及彩色铅笔等方面。
苯酚类:苯酚有毒,有研究报告表明苯酚是苯中毒的直接原因。苯酚及其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若不慎将苯酚沾到皮肤上,应用酒精或聚乙二醇清洗;若量较大或者混有氯仿,则需要进行急救。沾到衣服上也需用大量水冲洗。
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以苯酚为最大,通常含酚废水中又以苯酚和甲酚的含量最高。目前环境监测常以苯酚和甲酚等挥发性酚作为污染指标。
环境中的酚污染主要指酚类化合物对水体的污染,含酚废水是当今世界上危害大、污染范围广的工业废水之一,是环境中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在许多工业领域诸如煤气、焦化、炼油、冶金、机械制造、玻璃、石油化工、木材纤维、化学有机合成工业、朔料、医药、农药、油漆等工业排出的废水中均含有酚。这些废水若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灌溉农田则可污染大气、水、土壤和食品。
酚是一种中等强度的化学毒物,与细胞原浆中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低浓度时使细胞变性,高浓度时使蛋白质凝固。酚类化合物可经皮肤粘膜、呼吸道及消化道进入体内。低浓度可引起蓄积性慢性中毒,高浓度可引起急性中毒以致昏迷死亡。一般来讲,酚进入人体后机体通过自身的解毒功能使之转化为无毒物质而排出体外。只有当摄入量超过解毒功能时才有蓄积而导致慢性中毒,表现为头晕、头痛、精神不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
由于酚的用途极为广泛,预防其污染的工作也很困难。在生产和使用酚的工厂必须建立严格的操作制度,谨防酚的外泻。同时要搞好废水的回收利用和生物氧化处理,严禁含酚废水排入渗井、渗坑,以免污染地下水。
甲基苯丙胺临床上又叫冰毒,
因其原料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晶莹剔透,故被吸毒、贩毒者称为“冰”(Ice)。由于它的毒性剧烈,人们便称之为“冰毒”。该药小剂量时有短暂的兴奋抗疲劳作用,故其丸剂又有“大力丸”之称。又因苯丙胺(Amphetamine)有其译音名安非他明或安非它命之称,故甲基苯丙胺也有甲基安非他明之称。
冰”的成瘾者,以每天要强迫性服用大量毒品为特徵。这些人已对毒品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毒品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这种口服滥用方式的危险之一是导致有害的“兴奋剂--安眠药”,即“兴奋--抑制”滥用循环。
每天使用“冰”以保持兴奋,否则他们难以度过;夜时必须用安眠药镇静他们高度兴奋的神经,弥补“冰”作用后期的不快效应,否则亦难过。次日又开始这种恶性循环,如此反覆,不能自拔。这种恶性循环极易导致过量中毒。
“冰”的滥用者,采用静脉注射的目的是为了捕捉和感受一种短暂即逝的强烈快感或兴奋,这种体验对滥用者的求药行为起着正性强化作用。快感过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严重抑郁、疲劳和激怒,这是一种痛苦的体验,这种痛苦与再次寻味“快感”的强烈欲望相交织,导致强迫性用药行为。
这种使用毒品方式,极易导致精神病状态,表现出活动过度,情感冲动,野蛮,妄想,偏执狂,幻觉甚至有杀人倾向。此种状态过后,出现一种极度衰竭和抑郁状态,也有因严重抑郁而自杀者。
甲基苯丙胺是白颜色。
去氧麻黄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10H15N,是一种强效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是冰毒的有效成分,被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甲基苯丙胺有左旋甲基苯丙胺,右旋甲基苯丙胺和外消旋体。
甲基苯丙胺毒害:
甲基苯丙胺兴奋中枢神经,具有欣快、警觉及抑制食欲之作用,重复使用会成瘾;中毒症状包括多话、头痛、错乱、高烧、血压上升、盗汗、瞳孔放大、食欲丧失。大剂量使用引起精神错乱,思想障碍,类似妄想性精神分裂症,多疑、幻听、被害妄想等。
甲基苯丙胺长期使用导致器官性脑症候群。有高血压及脑中风之危险。停用之脱瘾症状包括精神呆滞 、昏睡、易怒、烦躁不安、忧虑,有自杀的倾向。 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强烈的中枢兴奋作用。
滥用者会处于强烈兴奋状态,表现为:不吃不睡、活动过度、情感冲动、不讲道理、偏执狂、妄想、幻觉和暴力倾向。苯丙胺使用过量会产生急性中毒,通常表现为不安、头昏、震颤、腱反射亢进、话多、易激惹、烦躁、偏执性幻觉或惊恐状态,有的会产生自杀或杀人倾向。
jǐ shū
2 英文参考Spinax(含baclofen)<解痉药>
3 脊舒药典标准3.1 品名3.1.1 中文名脊舒
3.1.2 汉语拼音Balüfen
3.1.3 英文名Baclofen
3.2 结构式
3.3 分子式与分子量
C10H12ClNO2 213.66
3.4 来源(名称)、含量(效价)本品为β(氨基甲基)4氯氢化肉桂酸。按干燥品计算,含C10H12ClNO2不得少于99.0%。
3.5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几乎无味。
本品在水中微溶,在甲醇中极微溶解,在三氯甲烷中不溶;在稀酸或稀堿中略溶。
3.6 鉴别(1)取本品适量,加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0.7m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 A)测定,在259nm、266nm与275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272nm的波长处有最小吸收。
(2)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701图)一致。
3.7 检查3.7.1 有关物质取本品适量,加乙醇-冰醋酸(4:1)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适量,用乙醇-冰醋酸(4:1)稀释制成每1ml中含0.05mg和0.03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1)与对照溶液(2)。另取4(4氯苯基)2吡咯烷酮对照品适量,加乙醇-冰醋酸(4:1)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0.1mg的溶液,作为杂质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B)试验,吸取上述四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1)为展开剂,展开,晾干,置另一充满氯气的展开缸中[缸内置一盛有高锰酸钾1g与盐酸溶液(4→10)10ml的烧杯]保持8分钟,取出薄层板在空气中放置2分钟,喷以显色剂(临用新制。取邻联甲苯胺200mg,加冰醋酸2.0ml,加热溶解,用水稀释至100ml,滤过,取适量,与等体积0.83%碘化钾溶液混合)。供试品溶液如显与4(4氯苯基)2吡咯烷酮相应的斑点,其颜色不得深于杂质对照品溶液中的主斑点(1%),若显其他杂质斑点,其颜色不得深于对照溶液(1)的主斑点(0.5%),供试品溶液所显杂质斑点总量不得大于2.0%。
3.7.2 干燥失重取本品,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2.0%(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L)。
3.7.3 炽灼残渣取本品1.0g,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N),遗留残渣不得过0.2%。
3.7.4 重金属取炽灼残渣项下的遗留残渣,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H 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3.8 含量测定取本品约150mg,精密称定,加冰醋酸20ml溶解,照电位滴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Ⅶ A),用高氯酸滴定液(0.1mol/L)滴定,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的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21.37mg的C10H12ClNO2。
3.9 类别中枢性肌肉松弛药。
3.10 贮藏密闭保存。
3.11 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第二增补本
4 脊舒说明书4.1 药品名称脊舒
4.2 英文名称Baclofen
4.3 脊舒的别名力奥来素;巴氯芬;氯苯氨丁酸
4.4 分类*** 及其辅助药物 >解痉药
4.5 剂型片剂:5mg,10mg,25mg。
4.6 脊舒的药理作用脊舒为目前解除肌强直、痉挛状态的最有效药物。其作用机理是对GABA β受体有亲和力,在GABA β受体突触前与之结合,从而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的释放与降低单突触性、多突触性反射,使神经元内K+外流,产生超极化作用,使锥体束受损后引起的骨骼肌痉挛状态缓解,张力降低,运动功能恢复。脊舒尚能抑制神经传导冲动,其作用部位为对传入至脊髓神经终末的突触前抑制使传至效应器肌肉的冲动得到抑制。还能使改变了的中间神经元活动与下降的α运动神经元活动正常化,还有抗伤寒作用,使疼痛减轻或消失。
4.7 脊舒的药代动力学口服给药40mg后,血药水平2h达峰值0.5~0.6μg/ml,半衰期为3~4h,血蛋白结合率30%,72h内药物以原型由尿排出80%,大便排出5%,肝内代谢15%。
4.8 脊舒的适应证临床用于由多发性硬化(MS)、脊髓瘤、脊髓空洞症、脊髓损伤、运动神经元疾病、横贯性脊髓炎导致的随意肌痉挛,还用于25岁以下青少年及幼儿脑性瘫痪以及治疗脑卒中(CVD)和脑外伤引起的肢体痉挛状态。
4.9 脊舒的禁忌证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4.10 注意事项1.服药期间不宜驾驶、高空作业等。
2.服用过量,先洗胃引吐(昏迷者不可引吐)、必要时气管插管,但呼吸抑制不可使用呼吸兴奋药。
3.痉挛状态合并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或意识错乱的病人,因病情可能恶化,应慎用脊舒,并对病人进行严密监护;
4.对伴有癫痫的痉挛状态病人,在应用抗癫痫药物的同时,宜在适当监护下使用脊舒;
5.对有消化性溃疡或有该病史的病人,以及患有脑血管病、呼吸、肝肾功能衰退的病人,宜慎用脊舒;
6.因神经调节功能紊乱而影响膀胱排空的病人,如膀胱括约肌张力过高而导致急性尿储留者,慎用脊舒后可改善;
7.有报告长期使用脊舒后突然停药,可发生焦虑、意识障碍、幻觉、躁狂或偏执状态、惊厥(癫痫持续状态)、心动过速,并可出现症状反跳现象即痉挛症状一过性加重。因此,除非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应通过逐渐减量(如1~2周以上)再终止用药;
8.由于有个案报告用药后出现血清谷草转氨酶、堿性磷酸酶和血糖升高,对患有肝病或糖尿病者应定期检测上述指标,以观察有无受药物治疗的影响;
9.妊娠期间尤其在最初3个月,只有在抢救生命时才能使用脊舒,因为脊舒可通过胎盘屏障,故应仔细判断治疗对母亲和胎儿的影响。脊舒的活性物质虽可进入乳汁,但由于量极小,对婴儿影响不大。
4.11 脊舒的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嗜睡、运动失调、呼吸抑制等。偶有头痛、失眠、眩晕、疲劳、便秘、低血压等。
主要见于治疗开始时,剂量增加过快、过大或老年病人。这些不良反应常为暂时性,减少剂量即可减轻或消失,一般较轻,无需停药。有精神病史者、脑血管疾病者和老年病人不良反应较多,有时可较严重。常见的不良反应有:(1)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开始时,常出现白天嗜睡、恶心等症状,偶出现呼吸抑制、头晕、无力、精神恍忽、眩晕、头痛和失眠。偶然或罕见有欣快、抑郁、感觉异常、肌痛、肌无力、共济失调、肌震颤、眼球震颤、幻觉、恶梦。有些症状难以与疾病本身的表现相区别。还可能降低脊舒惊厥阈,易引发惊厥,有癫痫史病人尤应注意;(2)消化系统:可有轻度功能紊乱,如便秘或腹泻;(3)心血管系统:偶有发生低血压、心血管功能降低;(4)泌尿系统:偶见或罕见排尿困难、尿频、遗尿。这些往往难与疾病本身的表现相区别;(5)其它可有视力障碍、味觉异常、多汗、皮疹、肝功能损害。少数病人可出现对药物的反常反应痉挛加重。有时某些病人可出现肌张力过低,使病人更难于行走或照料自己生活,通常在调整剂量后即可缓解,如减少日间剂量,增加夜间剂量。
4.12 脊舒的用法用量口服:5mg/次,3次/日,可渐增至20mg/次。
口服: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用量。根据个体病情的不同,宜制定合适的每日剂量,既可使阵挛、屈肌和伸肌痉挛或痉挛状态减轻,又可维持足够的肌张力,使病人能自主活动,并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脊舒应在进餐时服用,将每日剂量分次服,成人至少分3次,儿童分4次。成人原则上初始剂量为每次5mg,每日3次;以后小心逐渐增量,如每隔3日增至每次10mg,每日3次,直至产生解痉效果。有些病人特别敏感,宜再减少其初始剂量(5mg或10mg),并放慢增加剂量的速度。通常合适的剂量为30~70mg。少数症状严重病人需加至每日100~120mg。
有肾功能损害或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人,应该用特别小剂量的治疗方案,即每日约5mg。由于老年人或脑原性痉挛状态的病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对他们建议极为小心地制定每日治疗计划,并于严密监护下用药。儿童用药剂量为0.75~2mg/kg,对10岁以上儿童每日最大剂量可达2.5mg/kg。通常开始剂量为每次2.5mg,每日4次,大约每隔3d调整剂量1次,直至达到儿童个体的需要量。推荐的每日维持治疗量为12个月至2岁儿童为30~60 mg,少数可达70mg。
4.13 药物相互作用结果:在胃粘膜腺上皮表面,腺腔内均可见到幽并肩战斗让螺杆菌(HP),有的呈弯曲杆状或逗点状,HP可散在出现,也可成团聚集出现,这要根据不同病例而异。
李刚!绍兴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绍兴"#$%%%&
叶明立!浙江大学化学系杭州"#%%$'&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苯胺类化合物的特性及危害(并对其分析方法和进展作了概述)
关键词环境苯胺类化合物分析方法
*+,--./0102345*2060278.4735/07985-:5,2.2.6 74@5902A2B
C0/52-724
DEFGHI!JKLMNOPQRPSOTMPUVPWLXYMPOWMTOPQJWLWOMP(JKLMNOPQZ[\]]]&
^_'EHIaE!bVcLTWUVPWMdeKVUOfWTg(hKViOLPQjPOSVTfOWg(kLPQlKMmZ[]]\n&
*o94/.>4pqErsGs_tutE_vawEHxtyz{|_rxq_|qGtG|x_tErxE|ryvGHEaEH_|y}sy{HzGHzEx~rqG!Gtz"pq_}_xqyzr
GHzstyIt_rrEHGHGawrEryvGHEaEH_|y}sy{HzGt_t_#E_$_z"
%7=&5/9'H#EtyH}_Hx(HEaEH_|Gx_IytE_r|y}sy{Hz(HGawxE|Ga}_xqyzr
)苯胺类化合物
苯胺类化合物为芳香胺的代表(系指苯胺分子中
的氢原子被其它功能团取代后形成的一类化合物)随
着取代基的数目和位置的不同可形成多种异构体)从
理论上讲(按照其各种取代基的不同排列组合(苯胺及
其衍生物有上百种(工业上常用的苯胺类化合物也达
数十种为多)这类化合物通常是高沸点的液体(或熔点
不高的固体(常见的苯胺等因氧化而带色)它们具有特
殊的气味(毒性很大(其中有些能通过皮肤迅速地被人
体吸收(或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苯胺类化合物一般均
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
苯胺类化合物属于极性分子(由于其氮原子上有
一对孤电子(易与质子发生反应生成盐(因此具有碱
性)其中伯胺和仲胺能形成分子间氢键)
苯胺及其衍生物可以通过吸入*食入或透过皮肤
吸收而导致中毒(能通过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造成人体
血液系统损害(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引起中毒性肝损
害)这类化合物进入机体后易通过血脑屏障而与大量
类脂质的神经系统发生作用(引起神经系统的损害)此
外(其中一些苯胺衍生物还具有致癌和致突变的作
用+#,)
苯胺及其衍生物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环节或成为
许多生产过程的产物+#,)这类化合物也是工业环境中
构成有毒有害废水的重要成分)苯胺类化合物除广泛
地应用于化工*印染和制药等工业生产外(还是合成药
物*染料*杀虫剂*高分子材料*炸药等的重要原料之
一)如$(-B二硝基苯胺*邻茴香胺*二乙基苯胺*二甲
基苯胺*邻甲苯胺*对硝基苯胺*邻氯对硝基苯胺*间苯
二胺以及苯胺等是染料生产的重要原料(且用量大)
.苯胺类化合物测定方法
./)色谱分析法
由于取代剂的种类复杂多样(苯胺及其衍生物是
一类理化性质差异很大的化合物的总和(对于苯胺尖
化合物的测定(报道最多的是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
色谱)
F_}}Gty+$,用'_t|01#'2Eu_tDE|qtyrsu_t3sB
#'柱!$4|}5-}}&(以4}ya6D水杨酸戊胺!庚胺*辛
胺&作流动相(于$#%H}($"%H}用27D1分离并检测
了脂族和芳族化合物(检测限低至%/#5#%89}I6D:
陈建村+",用经典的纸色谱技术对染料中的联苯胺类化
合物分离*富集*检测(此方法实用*方便*可靠(且分析
周期短)yHysr0tE+-,用薄层板检测邻苯二胺(用G<
第$$卷第-期增刊仪器仪表学报$%%#年'月
!三氯甲基"苯并咪唑作选择性显色指示剂#具有操作
简便$灵敏度和选择性都好的优点%&'(()(*+,-./0研
究了相关食品中生物胺的离子相互作用%并用反相高
效液相色谱分离法测定酪胺$组胺$12苯乙胺$色胺和
全体氨基酸345'6'(.70采用了预用联置柱技术和二极
管阵列液相色谱检测分析工业废水#实现了自动检测
芳香族化合物#极性芳胺类化合物和其他极性碱这一
自动检测体系的最优化%赵淑莉.80用胶束毛细管电泳
分析技术#采用9':-@//AB高效毛
细管电泳仪%=>-@二级阵列检测器#对废水中苯胺
类化合物进行测定#检测限可达==C级#此法克服了
色谱法分析时间长$试剂耗量大$操作繁杂的缺点#结
果令人满意%
DED分光光度法
目前苯胺废水的测定常采用F水和废水监测分析
方法G!第三版".H0中萘乙二胺偶氮光度法进行测定#苯
胺类化合物在酸性条件下与亚硝酸盐重氮化#再与盐
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紫红色染料#根据波长在
/I/(<处的吸收进行定量%本方法的检出浓度为
BEBJL#适用于测定受芳香族伯胺类化合物污染的
地面水和染料制药等系统的工业废水%该方法在测定
过程中#试样的MN值调节困难#且先调节MN值后定
容#试样MN值易失控#给分析结果带来一定影响%惠
学香.O0对此测定方法加以改进P以BEB1L稀硫酸
代替稀释水#先定容#再调节MN#取得了较好效果%
卢瑞仁.AB0则用改进的蒸馏偶氮比色法测定了苯
胺类化合物#该法于水样中用4)QN调至碱性#加一
粒锌蒸馏#检测限为BEBHRBEHSK>L%文献.AA0用铁
!T"和AEAB菲罗啉二种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苯胺$邻$
间和对甲苯二胺#联苯胺%
痕量苯胺的测定受仪器限制均需预富集.A10%水样
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液U液萃取法和吸附萃取法#冯旭
东.AJ0提出了V萃取置换W的概念#对苯胺和间氯苯胺的
稀溶液进行了溶剂萃取和络合萃取的研究#对影响有
机溶剂和络合溶剂萃取分配系数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袁存光.AI0以4)-AB为氧化显色剂#亚硝基铁氰
化钠为催化剂测定了污水中的苯胺#测定的结果与经
典的萘乙二胺重氮2偶合分光光度法结果一致%袁存
光.A/0用XY2AOB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机快速测定污
水中的酚类和苯胺类#曾鸽鸽等.A70用神经网络与紫外
光度法结合同时测定了苯酚$苯胺$),萘胺$间二硝基
及对乙氧基苯甲醛混合体系%范华昀.A80将苯胺重氮化
合后与甲萘酚进成偶氮染料化合物#在MNZA1EJ的
甘氨酸$氯化钠$氢氧化钠缓冲介质中#用偏最小二乘
计算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了[U萘胺$间二硝基苯胺$
苯胺$1#IU二甲氨基苯甲醛混合物并获得满意结果%
+)\]5(+, ,则在非水介质中用溴化AJU羟基苊并.A1
R70喹嗪作新的荧光指示剂#并将其沉积在光学纤维
中作荧光传感器测定了低浓度苯胺%王伦.AH0则采用了
三维荧光光谱法连续测定了苯胺$二苯胺和4U甲基苯
胺#该法使用X\5]*(^UABB作为增敏剂#其18B倍的酚
类#1JB倍的苯均不干扰#检测限依次为PAEB_AB'8
L#H,B_AB'OL#AEB_AB'8L#应用于工
业排污水样品的分析#结果满意%李耀群.AO0报道了使
用可变角同步荥光分析法同时测定苯酚和苯胺的方
法#该法与通常的固定波长同步荧光法相比较.1B0#使
分析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均得到提高%
DEa电化学分析法
b*KK.1A0用流动注射伏安法在线溴量测定了苯酚$
苯胺$阿斯匹林和异烟肼#获得满意结果3b*KK.110还用
玻璃碳电极监测重氮化后的剩余硝酸盐#从而间接地
流动注射伏安法测定了芳香胺3韦进宝.1J0则利用了苯
胺与4)4Q
1
的重氨盐与亚硫酸钠的甲醛反应产物#
在'BE81c!cd,d-@"处产生导数极谱波#建立了苯极
谱测定新方法#并研究了反应机理#该法克服了导数示
波极谱法测定时操作繁琐#酚类干扰严重的缺陷#并获
得满意结果3高甲友.1I0观察到在氨水U氯化铵介质中#
HU羟基喹啉与苯胺重氮盐偶合生成的偶氮化合物在滴
汞电极上于BE8Ic处产生灵敏的导数极谱波#检测限
为BEBHRAEIBL建立单扫描极示波谱法测定苯胺
新方法#适用于污水中痕量苯胺的分析%朴元哲等
到.1/0制定了采用玻碳电极在BEALe-L中#同时
测定间硝基苯胺$邻氯苯胺$邻苯二胺的伏安分析方
法#检测限分别为AEB_AB'8L#AEB_AB'8L#
1EB_AB'HL%尹斌.17R180讨论了循环扫描伏安法#
恒电流及电位测定苯胺时对其它电化学的聚合因素#
并验证了聚苯胺膜电极上计时电流法及计时库仑理
论%尽管示波极谱与伏安法测定芳胺类物质时有报道#
但未找到选择性好#操作简便#稳定性#重现性都好可
作为经典的分析方法#这主要与芳胺物质本身的电化
学性质有关%关于电化学分析苯胺类物质的方法研究#
我国分析工作者作了大量的工作#并深入讨论了苯胺
类化合物的电化学聚合性质#杨周生.1H0则研究了超微
电极上恒电位苯胺的电化学聚合作用%
a结束语
除色谱法$分光光度法$电化学分析法#其它分析
H71仪器仪表学报第11卷
手段用于苯胺类化合物的分析亦有报道!随着色谱"
电化学#色质联用#流注"色谱"计算机联用等新仪
器#新技术不断开发#应用!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将更
加快捷#精确$
参考文献
%张印德!高玉之!傅鸣远编&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的防
治&化学工业出版社!%'()&
)*+,,-./0&1!+2-3&&452+.-627/5/857252+-59-.73-.576+
-599+2+.,75-27/5:.+ -=+@AB1CDE!1 ./F
,-2/G.->7-!%''H!IH'J%KL%MNO%IP&
Q陈建村!施新宇&用纸色谱法检测染料中联苯妥类化合物&
南通工学院学报!%'''!%IJ%KLMIOMN&
MR/5/>=S7B!+2-3&&TB18/.9+2+.,7-527/5/8=U:=272U+9
-57375+CDED1 ./,-2/G.!%''%!IMJ%V)KLM(HOM()&
I1+55-./0&1!+2-3&&452+.-627/5/8:7/-,75+758//9-59
=+>+.-27/5:.+ -=+&@AB1CDE&1 ./,-2/G.->7-!
%''%!Q%JQVMKL%QQO%QP&
PW7+3+5W&X&Y!+2-3&&W+Z2+6 576-38/.-5-3=7=75759U=F
2.7-3+883U+52CDE![5-3&1 +,!%'(I!INJMKL(HPO(%H&
N赵淑莉!等&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测定废水中苯胺类化合物
CDE&分析化学!%''N!)QJNKL(Q'O(MQ&
(国家环境保护局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北京L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M)%OM)M&
'惠学香&苯胺类测定方法的改进&辽宁城乡环境科技!)HH!
M&
%H卢瑞仁!等&苯胺类测定法的改进CDE&上海环境科学!
%'(I!%HLQHOQ)%&
%%R/6 \!+2-3&&]+25/8-.3-,75+:=>+62./>/2/,+2.
CDE&^6 +,!%''H!QHJ)KL%MO%I&
%)张向东!等&痕量苯狈的蒸馏预富集CDE&干旱环境监测!
%''I!QJQKL%(Q&
%Q冯旭东!等&处理苯胺类稀溶液的萃取置换技术&环境科
学!)HH%!))J%KLN%ONM&
%M袁存光!等&次氯酸钠光度法测定污水中的苯胺CDE&环境
化学!%''M!%QJMKLQMI&
%I袁存光&T_F%'H%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于污水中酚类和
苯胺尖的快速测定&现代科学仪器!%''(!JPKLM'OI%&
%P曾鸽鸽!等&化学计量学光度法同时检测苯酚#苯胺及其它
三种混合体系CDE&分析科学学报!%''N!)IJNKL(Q'O(MQ&
%N范华均!等&偏最小二乘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水中苯胺#联
苯胺#-F萘二胺和对硝基苯胺CDE&分析化学!%''N!)IJ%HKL
PHQOPHI&
%(王伦!等&三维荧光光谱法连续测定苯胺#二苯胺和WF甲
基苯胺CDE&分析化学!%''I!)QJ%KL'NO''&
%'李耀群!等&可变角同步荧光法快速测定苯酚和苯胺CDE&
分析化学!%''Q!)%J)KL%M)HO%M))&
)HB/9D!'&\56 ./,7a75G83U/.7,+2.8/.9+2+.,75-27/5/8
/F>+53+5+97-,75+-59,+2->+53+5+&
)%Y/GG[&*!+2-3&&Y4["b/32-,,+2./5375+/>+.-27/5
8/.9+2+.,75-27/5/8>+5/3-57375+-59+26CDE![5-3=2!
%'(Q!%H(L(%HO(MP&
))Y/GG[&*!+2-3&&4597.+62Y4["\>+62./>/2/,+2.8/.
9+25/8-.2-,75+CDE![5-3=2!%'()!%H)L%MP)O%MPI&
)Q韦进宝!等&改性重氮""偶合法测苯胺CDE&分析化学!
%''P!)MJ'KL%%O%I&
)M高甲友!等&痕量苯胺的单扫描极谱法测定CDE&分析化学!
%''N!)IJ(KL'(IO'(N&
)I朴元哲!王桂芬&延边大学学报J自科版K!%'''!)IJQKL%NM
O%NP&
)P尹斌!等&影响苯胺的电化学计量聚合因素的探讨CDE&分
析化学!%''I!)QJ%)KL%M%MO%M%N&
)N尹斌!等&聚苯胺膜电极上计时电流法和计时库仑理论
CDE&分析科学学报!%''M!%HJQKL%QO%'&
)(杨周生!等&超微电极上恒电位法苯胺的电化学聚合研究
CDE&分析化学!%''I!)QJ%HKL%%MQO%%MN&
'P)第M期增刊环境中苯胺类化合物及其分析方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