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钾易溶于乙醇溶液氢氧化钾溶解慢可以加热助溶吗
不可以。
氢氧化钾和乙醇溶液可以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醇钾。
加热的时候,同时在碱性条件下,乙醇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醛了。
工业上是通过氢氧化钠与乙醇加热回流反应制备的:
C2H5OH + NaOH → C2H5ONa + H2O
又氢氧化钾与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相似,推理可得氢氧化钾和乙醇溶液在加热的时候可以生成乙醇钾,所以氢氧化钾易溶于乙醇溶液氢氧化钾溶解慢不可以加热助溶。
一般情况下有机物变棕变黑就怀疑是脱水后生成C单质。
氢氧化钾易潮解,是不是可以认为氢氧化钾有吸水性?
如果是的话那么答案就是氢氧化钾将乙醇分子中的H、O按2:1的比例脱去了,生成炭单质,呈深棕色。
PS:实验室制乙烯时,浓硫酸和乙醇的混合液呈黑色/棕色就是因为脱水生成炭单质。
卤代烃的α—C因为和卤素相连,所以α—C带有部分正电荷(卤素吸电子),同样β—C有更少少的正电荷,从而使β—H具有一定的酸性,在强碱作用下β—H会以质子的形式脱去。得到共轭弱酸。因为β—H的酸性非常弱,所以能和它反应的碱的碱性就要非常强(碱性比比氢氧化钠,氢氧化钾都强)才有可能发生反应。而无机强碱像氢氧化钠,氢氧化钾这些可以和乙醇反应得到有机强碱乙醇钠,乙醇钾,它们的碱性是很强的
当β—C脱去质子的同时α—C上的卤素以负离子的形式离去,于是β—C上的负电荷就会进入α—C的空轨道,最终得到烯烃
同样阴离子的钠化合物的碱性都比钾化合物差一些。 一般地 醇钾 尤其具有较大烷氧基负离子的醇钾(比如叔丁醇钾神马的)用作强碱 用来夺取活泼氢更多一些 因为碱性更强 而阴离子体积大的话亲核性降低; 而醇钠 尤其具有较小烷氧基负离子的醇钠(乙醇钠= =)多用来作亲核试剂 因为碱性稍弱一点 而较小的阴离子亲核性大一些。……当然醇钠也便宜些= = 所以这些差别并不是绝对的 钾和钠的差别并不很明显 不需过分精细的话可以都用醇钠…… 相比之下 使用的醇的差别就要大一些了 体积大的碱性相对强 小的亲核性相对强 上面也说了。。
在实践中,把两种强碱的不同量浓度的数据和混合后实际体积的数据代入计算式,可以分别算出不同物质、不同离子的量浓度。
常规碱指的是能在水溶液电离出氢氧根的,能电离大半的一般都视为强碱(与酸不同,不少多元碱很难用Pkb值直接看出是否强碱),因此氢氧化钙严格来说不视为强碱,因为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有大量CaOH⁺离子。
碱的更广义的概念是指能给出电子对的物质,或是接受质子的物质。(Lewis酸碱理论)
碱性强弱来自酸碱质子理论,强碱即接受质子能力强的。
强碱分为有机强碱和无机强碱。
无机强碱中以氨基化合物(如氨基钾,氨基钠等),部分硅化物(如Mg₂Si的Pk大于150)和碱金属氢化物(NaH,KH等)碱性最强,然后才是上述氢氧化物。
有机强碱中,以有机金属化物碱性最强,如有机金属锂化合物(如丁基锂,二异丙基氨锂,苄基锂等),格氏试剂,烷基铜锂等。
然后是醇钠或醇钾(如甲醇钠,乙醇钠,乙醇钾,叔丁醇钠等)。以上有机强碱的碱性均比氢氧化钠强。胍和季铵碱也是有机强碱,其碱性与氢氧化钠相当。碱有着很强的腐蚀性。
晚上好,金属钾与无水乙醇直接接触剧烈反应,生成乙醇钾和氢气,同时发生氢气、乙醇蒸气与空气混合的闪爆。一般强烈不推荐使用这种方法制备乙醇钾,二者反应需要在氮气保护下进行才可以。反应方程式为:2K+2CH3CH2OH=2CH3CH2OK+H2,只能写写看看考试用,实际使用会发生严重危险。这是金属钠与无水乙醇直接接触时高速摄影机拍摄到的灾难性的一帧画面,请参考。
高中化学常见的强碱:
可溶性的有三种:NaOH、KOH、Ba(OH)2
微溶的有一种:Ca(OH)2
不太常见的还有除Li、Na、K外的其他碱金属所形成的碱,也都是强碱,包括: RbOH、CsOH、FrOH
强碱性溶液主要包括如下两种情况:
1 强碱的不太稀的溶液(强碱溶液过稀其碱性也可能不强)
2 某些强碱弱酸盐的溶液。其对应的弱酸越弱,溶液的浓度越大,则这类盐溶液的碱性也越强。如Na2S的浓溶液的碱性就较强。
扩展资料:
碱的更广义的概念是指提供电子的物质,或是接受质子的物质。
碱性强弱来自酸碱质子理论,强碱即接受质子能力强的。强碱分为有机强碱和无机强碱。
无机强碱中以氨基化合物(如氨基钾,氨基钠等),部分硅化物(如Mg2Si的Pk大于150)和碱金属氢化物(NaH,KH等)碱性最强,然后才是上述氢氧化物。
有机强碱中,以有机金属化物碱性最强,如有机金属锂化合物(如丁基锂,二异丙基氨锂,苄基锂等),格氏试剂,烷基铜锂等。然后是醇钠或醇钾(如甲醇钠,乙醇钠,乙醇钾,叔丁醇钠等)。以上有机强碱碱性均比氢氧化钠强。胍和季铵碱也是有机强碱,其碱性与氢氧化钠相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强碱
CCL4+4KOH(醇)=C(OH4)+4KCL
C(OH)4有4个氢氧根连在同一个C上不稳定 消去两个水 CO2+2H2O
CCL4+4KOH(醇)=CO2+2H2O+4KCL
“强酸”这个概念是由丹麦化学家J.N.Bro ted和英国化学家T.M.Lowry提出的。他们把“酸”定义为 proton donor (质子,其实也就是H +的贡献体)。根据他们的理论,强酸就被定义为 “an acid undergoes fully di ociation” (也就是可以自主完全分解的酸,比如1mol HCl在水中生成1 mol H+ 还有另外1 mol Cl-)。符合这个条件的酸一般都为无机酸。在溶液中完全电离的酸是强酸,强酸的电离使用等号, 如:HCl=H++Cl-
强酸也俗称镪水
常见的强酸
无机强酸:高氯酸(HClO4)、氢砹酸(HAt,含放射性元素)、高溴酸(HBrO4)、氢碘酸(HI)、氢叠碘酸(HI3,含配离子I3-)、偏高碘酸(HIO4)、氢溴酸(HBr)、盐酸(HCl)、氯酸(HClO3)、氢碲酸(H2Te)、硝酸(HNO3)、溴酸(HBrO3)、硫酸(H2SO4)、氟硅酸(H2SiO6)、氯铅酸(H2PbF6)、偏磷酸(HPO3)、锇酸(OsO4·2H2O或写作H2[OsO4(OH)2])、高锰酸(HMnO4)、硒酸(H2SeO4)、高铁酸(H2FeO4)、氢硼酸(HBH4)
有机强酸:2,4,6-三硝基苯酚(苦味酸,HC6H2N3O7)、2,4,6-三硝基苯甲酸(焦性苦味酸,HC7H2N3O8)、三氟乙酸(TFA,CF3COOH)、三氯乙酸(CCl3COOH)、甲磺酸(CH3SO3H)、苯磺酸(C6H5SO3H)、KMD酸(环乙硫醇磺酸,C6H10(SH)SO3H即C6H11S2O3)、乙二酸(H2C2O4俗称草酸)、2-氯乙硫醇(CH3CHClSH,一般视为强酸)、甲酸(HCOOH,俗称蚁酸)
超强酸:
六氟锑酸(HSbF6)、氟锑磺酸(SbF6SO3H俗称魔酸)、全氟磺酸树酯(Nafion-H)、氯氟铝酸(HAlCl3F,含配离子AlCl3F-)、碳硼烷酸(H[CHB11Cl11])、聚盐酸([HCl·H2O]n)特里布尔挥发酸(HBr·HI·H2Te·13H2O,或写作H4Ph)、ZXQ酸(CF3OH·2CrO2Cl2)、固体超强酸(如FeCl3·HClO4·SiO2·nH2O)
强碱通常指味苦的、溶液能使特定指示剂变色的物质(如使石蕊变蓝,使酚酞变红等),在标准情况下,PH值大于7。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与酸反应形成盐和水。所谓强碱、弱碱是相对而言,----碱溶于水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强碱。例如:烧碱[氢氧化钠,NaOH],熟石灰[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钡[Ba(OH)2]、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铯[CsOH]、---活泼的金属对应的碱一般是强碱。
碱的更广义的概念是指提供电子的物质,或是接受质子的物质。
碱性强弱来至酸碱质子理论,强碱即接受质子能力强的。
强碱分为有机强碱和无机强碱。
无机强碱中以氨基化合物(如氨基钾,氨基钠等)和碱金属氢化物(NaH,KH等)碱性最强,然后才是上述氢氧化物。
有机强碱中,以有机金属化物碱性最强,如有机金属锂化合物(如丁基锂,二异丙基氨锂,苄基锂等),格氏试剂,烷基铜锂等。然后是醇纳或醇钾(如甲醇钠,乙醇钠,乙醇钾,叔丁醇钠等)。以上有机强碱碱性均比氢氧化钠强。胍和季铵碱也是有机强碱,其碱性与氢氧化钠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