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二氨基甲苯的用途大神们帮帮忙
分子式:C7H10N2 结构式: 分子量:122 性质:褐色固体 熔点:≥96°C 含量:≥98.5% 主要用途 是有机合成原料之一,可制取甲苯二异氰酸酯。也用作染料中间体、毛发染黑
二硝基甲苯
化学分子式: C6H3CH3(NO2)2
性状: 本品为淡黄色至黄色固体, 在阳光下颜色变深, 与碱接触变红。有毒, 易燃, 微溶于水, 溶于乙醚, 丙酮, 苯及甲苯等有机溶剂。
外观: 淡黄色至棕黄色片状或粒状
凝固点: 65.5-70.5
丙酮, 甲苯或苯中不溶物: 0.10%
水份及挥发分: 0.25%
酸度(以硫酸计): 0.01%
碱度(定性): 无
粒度(通过孔径为l.00mm筛时筛下物): 95.0%(只限于粒状)
用途: 本品主要用于制造2,4-二氨基甲苯。也用于聚氨脂, 染料, 医药, 橡胶等有机合成工业中。
2004年7月27日16:0张烈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已普遍提高,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华南、华东、华北地区,城镇化程度比较高,人均国民产值较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较高,所以,在二、三十年前世界发达地区的欧美、日本流行的新产品,现在也已进入我国的平常百姓家,过去被认为豪华、奢侈、多余、浪费的商品外包装材料,现在已成为保护商品、销售商品时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许多人,许多家庭,每天都在接触或使用不少用外包装材料保护和包装着的食品、药品、化妆品、日用品,可以说软性复合包装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据统计,目前我国包装工业的年总产值已达到2700亿元,全国从事软性复合包装材料生产的企业已超过二万家,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也有近八干家,年增长率达16%,在轻工行业领域中,它的年增长率是最高的,被称为朝阳工业。
在软性复合包装材料中,用于食品和药品包装的数量占很大的比例。这是由于它对食品、药品的保质、卫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所决定的。最近几年,全球流行的疾病,不断危害着人类的安全,许多新的流行病毒病菌不断出现:非洲的埃博拉病、中国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亚洲乃至世界性的禽流感、印度的口蹄疫、东南亚的登革热……等等,严重威胁人类的安全,这就提醒人们,除了环境的安全,千千万万消费者每天要吃的用的所有食品、药品,必须要用具有良好的保护内容物不受病毒病菌污染功能的包装材料,不能赤膊销售。另外,食品软性复合包装材料,不仅要保护内容物的卫生安全,更不能由于本身的原因去污染食品药品,去增加内容物的不卫生安全因素,故,必须控制食品软性复合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性能。
二、食品软性复合包装材料卫生安全性的重要意义
对于人类来说,健康和安全是最重要的,财富、名誉、地位是次要的。自古以来,人类追求健康长寿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包括医药、医疗、环境、保健甚至生物化学、基因研究。现在人们的观念是:身体健康的生活才是健全的生活。假如身体不健康,物质再丰富,金钱再多,地位再高,也不会生活得很自然、很愉快,当然,环境的安全也不可缺少,如果受到恐怖袭击,碰到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火灾地震,身体再健康也难免一死。故,人类生活环境的安全也同样十分重要。近年来,全世界都流行“以人为本、享受生活”的观念。人类的进步,必然会从“生存”发展到“生活”,上个世纪上半叶,世界的物质财富不够丰富,绝大多数人只在吃饱、穿暖的生存状态下过日子,甚至很多人受饥饿受冻的死亡威胁,但自六十年代世界飞速发展、物质财富十分充足以后,人们追求的不是简单的“生存”,而是追求“生活”了,除了吃饱穿暖外,要求享受生活,其中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快乐生活、安全休闲生活、宁静和谐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供给广大消费者的食品软性复合包装袋材料,就不能有任何不卫生、不安全的潜在危害,它的卫生安全性必须得到充分的保证。但现在的状况还不尽如人意,还有不少企业不了解这一情况,有些企业了解了也不去重视,所以,在此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浅见,介绍与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供大家参考有关。
三、我国食品软性复合包装材料的卫生标准
我国对食品及其包装材料早已有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卫生标准,其中的法律法规有二个: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2、《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管理办法》。食品卫生法是国务院颁布的,而管理办法是卫生部颁布的。这二个都是强制性的法律,违反它的规定就要负法律责任。食品卫生法管的内容比管理办法要宽广得多,是综合性的法律,而后者是专业性的,仅指塑料制品及原材料,管理范围限在接触食品的各种塑料食具、容器、生产管道,输送带和塑料做成的包装材料及其所使用的合成树脂和助剂。所谓塑料食具是指勺、匙、筷子等短时间接触食品但要反复使用的塑料制品。所谓容器是指桶、瓶、盆、杯等盛装食品的塑料制品。所谓生产管道是指食品加工过程中物料,特别是液体食品或饮料流过的管道,也应包括贮罐在内。所谓输送带是指运送食品原料到加工设备中去以及将成品食品运送到包装设备中去的载体。而包装材料是指单片或复合的托盘、卷膜和袋,其中的卷膜包括封盖膜和制袋膜。我认为,制造食品软性复合包装材料的所有厂家应该严格执行这个管理办法。
在原材料方面的卫生标准,有GB9691《食品用聚乙烯树脂的卫生标准》、6B9692《食品用聚苯乙烯树脂的卫生标准》和GB9693《食品用聚丙烯树脂的卫生标准》。在这三种树脂中,聚乙烯和聚丙烯用量最大,聚苯乙烯用量最少,而且会越来越少。附带提一下,国外除了这三种树脂外,还有聚酯(PET)、尼龙(PA)等其他树脂的卫生标准。在这些原材料的卫生标准中,有重金属含量、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脱色指标等规定,而国外的指标中,还有醛含量、镉、砷、汞等重金属含量、酚和胺含量等规定。
在成型品方面的标准,有GB9687《食品装用聚乙烯成型晶卫生标准》、GB9688《食品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89《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晶卫生标准》和GB9683《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前面三个成型晶卫生标准项目中,有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含量的具体指标,而第四个《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中,又增加了二氨基甲苯含量不得大于0.004mg几的指标。有人会问,既然有原材料树脂的卫生指标了,为何还要成型品的卫生指标?这得从塑料加工及对制品的具体要求去得到回答。塑料加工一定要经过加热这道关,而合成树脂和塑料在受热时存在着裂解、氧化、降解、变质的问题,因此,在用树脂加工成塑料容器或薄膜时,要加入抗氧剂、热稳定剂等助剂,有些膜还要求抗静电、高爽滑性,所以还要加入抗静电剂、爽滑开口剂等助剂。所有这些助剂,都首先要经GBl 51 39《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试验检测,证明无毒才可使用,但也有一个添加量的限制。所以,在制品中,这些能被抽提出来的低分子量物质,也就是蒸发残渣,不能超过规定的量,超标了就不能使用。因此,对成型品还要有相应的卫生标准,其目的,就是防止乱用添加剂,就是最好地保障直接包装和接触食品的材料具有高度的卫生安全性能。
上面七个标准中的前六个,只规定从树脂原料到其制品的卫生标准,是未经复合的包装材料的卫生标准。复合材料比原料树脂和树脂制品更复杂,因为它还要经过油墨的印刷、用胶粘剂的复合,方能做成包装材料,所以,我国又制订了GB9683《复合食品包装的卫生标准》,除了包含原材料的卫生项目外,还增加了二氨基甲苯的含量不得大于0.004mg/L的规定,这是因为在复合包装材料中,胶粘剂中的微量有害健康的物质,也会影响整个体系的卫生性能,而且其中的二氨基甲苯是一种致癌物质,必须严格控制。所以规定不能大于0.004mg几,也就是大约不得大于十亿分之四这个指标。
其实,除了上述的卫生标准项目和指标外,我国的复合包装材料标准中,还有一项残留溶剂不得大于1 0mg/m2的规定,例如GBl 0004和GBi0005,最近还增加了其中甲苯的残留量不得大于3mg/m2的内容。这是因近年来大家对包装材料的异味和潜在毒性要求越来越严格有关,所以随之而来的就发展了水性油墨和胶粘剂、醇溶性的油墨和胶粘剂以及无溶剂胶粘剂等新产品, 目的是保障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纯净、卫生和安全性能。在助剂的卫生标准中,我国有GB9685《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它规定了添加剂、溶剂、胶粘剂等十几类、五十多种物质的具体名称和最高使用量,类似于FDA 21CFR§1 7 5·105和日本接着剂“自主规定”,列出可以用在食品包装领域中的辅助材料名称清单及其最高用量,除此以外就不准使在复合包装材料中,除了树脂、助剂外,还有十分广泛使用的油墨和胶粘剂, 目前还没有它单独的卫生标准,也没有全国统一的产品标准,只有各个生产企业的《企业标准》。
四、食品软性复合包装材料用胶粘剂的卫生安全控制与检测
胶粘剂的品种很多,但能在食品软性复合包装材料中使用的不多,世界上只有二大类:一类是用马来酸酐改性的聚烯烃,如美国的Moprine、日本的ADMER,也有用丙烯酸或其酯与乙烯共聚的化合物,如EVA、EEA、EMA、EAA或某些离子型化合物,如“沙林”,这类产品被称为“粘接性树脂”,多用在共挤膜上,不用在干式复合上。第二类就是在干式复合或无溶剂复合中使用的聚氨酯。在这里着重谈一下聚氨酯胶粘剂,它是由制造这种胶粘剂的原料限制进行原则控制的。美国FDA的规定是全世界遵守的普遍法则,它规定了制造这种胶粘剂时所使用的多元醇和多元酸的具体名称,规定了生产聚醚的原始材料,不能采用超出所列原料清单范围的其他化学物质,日本的自主规定中也有详细的许可使用的化学物质名称清单,规定了生产聚氨酯的多异氰酸酯名称,也规定了胶粘剂中的具体助剂。我国的GB9685《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也规定了只有改性聚丙烯和聚氨酯这二类胶粘剂可用在食品包装之中,没有将单组份的压敏胶纳入许可使用范围。
关于食品软性复合包装材料用胶粘剂的卫生安全检测,各个国家都管的很严。美国由FDA作出规定,如21 CFR§177.1390中关于耐121℃或135℃高温蒸煮的胶粘剂,作出了原辅材料的限制,还要对复合袋进行检测,控制复合袋经高温蒸煮后被抽提过来的总蒸发残留渣中,能够溶解在氯彷中的部分不能高于0.0016mg/cm2或0.016mg/cm2。我国从二个方面进行检测:一个是按GB9683《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进行,其二氨基甲苯的含量不得大于0.004mg几,另一个是胶粘剂本身的卫生安全性,按GBl5139《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进行检测。目前的状况是,作为胶粘剂生产厂,都会按这个程序中的某些程序进行检测,但大多数只做急性毒性试验,得出一个LDs。的具体数字,有的甚至连LDso的具体数值也没有,然后就以这个报告向用户推荐,说该胶粘剂卫生安全。我们发现,包括国外厂商向我们推销胶粘剂时,也只能提供其符合FDA CFR§175.105或175.300规定之类的说法,好一点的还会提供用该胶粘剂做成的包装袋,按GB9683进行分析的检测报告,借以证明该胶符合卫生安全标准。
我个人认为,仅仅做一个LD50的检测还是不够的,因为LD50。是急性毒性试验,只知道在短期内小鼠一半死亡时的剂量是多少。在我国,LD50大于5000mg/kg这个剂量的物质属实际无毒级物质(详见分级表),相当于一个人一次性进吃5 0 0克该物质时就会死亡。但,如果不是一次性吃那么多,而是长年累月地每次吃微量少量,会不会有累积性的潜在危险呢?只从LD50去考虑,就不得而知了。另外,不少单位用该胶做成复合膜或袋后,隔了一层内膜去做抽提,再用该抽提液去做LD50,那就会减轻胶粘剂本身的潜在危害特性,会出现LD50数据偏高的现象。
相对而言,上海方面的检测就严格得多,全面得多,在此,介绍如下:
首先,在采样时不是用复合膜或袋而是用胶粘剂涂膜直接浸泡,然后取该浸泡液去做试验。这就不存在有内膜将浸泡液与胶膜分隔开来的情况,胶膜直接与浸泡液接触,其中可被抽提的物质,会毫无阻隔地直接迁移到浸泡液中去。假如这些迁移物有毒,LD,。的数值就会很小,小于5000mg/kg时就不允许使用。用这种方法去进行检测,上海的LY—系列胶粘剂,LDs。大于21500mg/kg,与毒性剂量分级表查照对比,属最高安全级别的“无毒级物质”,具有极高的卫生安全性。
第二、在检测项目上,不仅只做一个急性毒 性(L950)试验,而是增加了微核试验、致畸试验、Ames试验和动物喂养试验,其目的,是想通过多项目和长时间吃用后的全面检测,看该胶粘剂有没有慢性的、累积性的潜在危害。因为急性无毒并不等于慢性无毒,并不等于累积性无毒,更不等于没有潜在危害。微核试验是检查长期使用受试物后,会不会对动物的正常细胞产生突然变异。致畸试验是检查动物在连续吃食受试物后,其繁殖的后代会不会出现生理上的畸形缺陷,如兔子嘴、多指或缺指、连体或其他畸形等等。Ames试验是检查该物质被动物吸收到体内后,会不会像3,4苯骈芘、黄曲霉素、二恶英、甲醛、苯、甲苯那样,使动物致癌。如果这“三致”试验检查也没有问题,那就比仅做LDso一个试验的可靠性更高了,更可放心使用了。最后增加的一个动物喂养试验,是让动物在比较长的时间里,用高、中、低三个剂量级的数量让动物吃食,在喂养30天的过程中,观察动物对食物的摄入量(食欲好坏)、食物转化率和体重生长情况(绘制体重增加曲线),从这三方面与用蒸馏水的阴性对照组进行比较,看有没有异常。喂养30天后,还要对动物进行血液学、生化学和组织学检查,看白血球、红血球、血小板、胆固醇、蛋白质等主要的指标是否正常,也对动物的内脏器官进行解剖检查,看有没有靶器官受到袭击,发生病变,如果血液学、生化学和组织学上出现问题,就必须慎重对待,要进一步进行第三阶段的慢性毒性试验。上海的LY—系列胶粘剂经过这些试验,不管那一个剂量级,都表明它与用蒸馏水的阴性对照组没有差异,甚至比用蒸馏水做阴性对照的数据更理想、更可靠,所以,不必再进行第三阶段的慢性毒性试验了。
第三,用合格的胶粘剂做成复合包装袋后,还要按GB9683的标准进行检测,看整个包装袋的卫生安全是否合格,其中二氨基甲苯的含量不得大于0.004mg几,这个指标就是针对胶粘剂的。对二氨基甲苯的检测,应按GB/T14937《复合食品包装袋中二氨基甲苯的测定方法》的规定进行。
这三个方面的试验通过后,才可凭这些报告到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去领取许可的批文;然后再向卫生局领取《卫生许可证》。
五、目前我国食品软性复合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问题
1.原材料的控制方面,虽然国家有GB9685的规定,但在执行这个标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之一是仍有不少企业使用单组份的压敏胶去制造食品复合包装材料,虽然越来越少,但还没有完全绝迹。另一个问题是某些胶粘剂生产厂家,为了降低成本,用未经许可的甲苯作溶剂,虽是少数,但危害不小。
2.卫生安全性的检测问题。一个是检测项目不全,绝大多数胶粘剂生产厂家,都只拿该胶粘剂做的复合袋去做LDso试验,没有做其它项目的检测。另一个是检测单位的资质不符合要求,就做LD5。而言,不是按规定由省、直辖市一级有资质的国家级实验室去做,而是由一般市下的区级卫生防疫站去做,有些甚至交给药物分析研究所去做,有些LDs。的报告还没有提供LD5。的具体数字。国外公司向我们推销他的胶粘剂时,绝大多数只说他的产品符合FDA的规定,或说符合该公司所在国的某某规定,有少数还能提供用该胶粘剂做的复合袋,在中国按GB9683标准所做的检测报告。至今为止,我还未看到过国外胶粘剂LD,。的具体数字,没有听说过他们做过致突变的微核试验、致畸遗传试验和Ames致癌试验,更没有听说过他们做过喂养试验及血液学、生化学、组织学和生长情况观察的试验。我国的不少包装生产厂也不向供应商索讨与此有关的试验报告,一味迷信崇拜,或者放弃卫生安全要求,一味追求低价。
3.生产环境的卫生条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占厂家数比例很大的小型企业,生产车间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操作人员有时赤膊赤脚、东摸西摸,人员的身体健康也不是每年检查,产品表面的细菌情况没有检测,这对包装不需再行灭菌消毒的方便食品(饼干、凉果、奶粉、茶叶等)来说,卫生安全令人担忧。我认为,随着人们意识的增强,随着国际化参与程度的提高,今后必须改善生产环境和操作人员的卫生安全条件。
4.谈到胶粘剂的卫生安全,最近几年出现了所谓绿色环保、无毒无害的水性聚氨酯和醇溶性聚氨酯胶粘剂。绿色、环保无毒是人类对所有产品的最终要求,但我们不能把它当成时髦、当成工具。从本质上去考虑,就知道任何聚氨酯都是多元醇与多异氰酸酯反应制造的,不管是水性也好,醇溶性也好,都离不开多异氰酸酯,如果离开了多异氰酸酯,那就不称其为聚氨酯了。所以,有些资料说他的水性或醇溶性聚氨酯不含聚氨酯结构,是隐含真相的,况且,水性或醇溶性聚氨酯还必须用卫生安全性能很差的助剂去制造,分散剂、封端剂、保护剂等,更增添了它的不安全性。因此把水性和醇溶性聚氨酯胶粘剂说成绝对卫生安全,而把酯溶性聚氨酯又说成有严重毒害作用,我认为是不科学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酯溶性聚氨酯中的醋酸乙酯很毒,醇溶性胶中的乙醇则无毒,我认为也是不科学的。我们从溶剂手册中查到这二种溶剂的毒性描述,发现乙醇(酒精)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更大,范围更宽,危害程度更高。《溶剂手册》上册第272页中记述:经常吸入乙醇蒸气能刺激粘膜,引起头痛、食欲不振、呕吐、发抖、昏睡等症状,也能引起肝硬化和损害心脏。乙醇能被皮肤吸收而中毒。三、四年前我看到一篇报导,说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乙醇被人体吸入后,经体内氧化酶的氧化而生成乙醛,乙醛又与甲醛一样,是一种致癌物质,所以认为乙醇的毒性不小,应引起高度重视。另外,去年11月18日上海解放日报第六版上有一篇“酒精肝瞄上年轻人”的文章,说天津市肝病研究所的调查显示,酒精不仅会大大加速乙肝等慢性肝炎转成肝硬化的进程,而且能使健人直接喝成酒精性肝硬化,或导致肝癌。随着研究的深入,对酒精毒性的认识也会更全面。《溶剂手册》下册第14页中对乙酸乙酯(即醋酸乙酯)的毒性描述是:乙酸乙酯有麻醉作用,其蒸气刺激眼、皮肤和粘膜,造成角膜混浊。高浓度蒸气能引起肝、肾充血,持续大量吸入,则可发生急性肺水肿。到今为止,我未见到过说醋酸乙酯会造成肝硬化或致癌的报导。因此,我个人认为,把醇溶性说成绿色环保、无毒无害,而把酯溶性说成破坏环境、有毒有害,是值得商榷的。
六、建议制订胶粘剂和油墨的统一标准
我国每年在软性包装上要耗用的胶粘剂近四万吨、油墨六、七万吨。但是,没有统一的地方标准、部级标准,更没有国家标准,只有各个企业自己制订的企业标准。我认为,我国对胶粘剂和油墨应制订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规范一下它们的规格、质量和检测方法,这样才有利于整个包装行业的发展。关于胶粘剂制标工作组,我个人认为应由胶粘剂生产企业、食品药品生产企业、卫生监督部门和卫生安全检测部门组成,通过多方共同合作,先搞一个试行的统一标准,经一段时间考验后,再补充修改成正式的统一标准,供全国执行。
1992年4月德国在关于日用品法律的第一条款中写上了有关禁用染料的内容,但不明确,于是在1994年7月、1994年12月、1995年7月、1996年7月分别发布了第二次至第五次修正案,并于1997年7月再就有关条款进行更详细的补充公布。按德国Bayer公司1994年的分析,在德国市场上涉及的禁用染料有118只,依其应用类别包括直接染料77只、酸性染料26只、分散染料6只、冰染色基5只、碱性染料3只和氧化色基1只。在1999年SDC resource file 中登载着德国VCI(德国化学工业协会)根据内部研究和1994年第三版“染料索引”所收集的可还原裂解出22种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有141只,它们与德国Bayer公司1994年提出的118只禁用染料相比,有113只染料结构是相同的。若将VCI与Bayer公司提出的禁用染料合并,则共有禁用染料146只,其中直接染料84只、酸性染料29只、分散染料9只、碱性染料7只、冰染料色基5只、氧化色基1只、媒染染料2只和溶剂染料9只。
根据2000年所发布的Eco-Tex Standard 100新版测试纺织品中有毒物质的标准,涉及到的禁用染料还包括过敏性染料、直接致癌染料和急性毒性染料,另外还包括含铅、锑、铬、钴、铜、镍、汞等重金属超过限量指标,甲醛含量超过限量指标,有机农药超过限量指标的染料,以及含有环境激素、含有产生环境污染的化学物质、含有变异性化学物质、含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染料等。
从染料分子结构分析和染色织物实测说明,以致癌芳香胺作为中间体合成的染料,包括偶氮染料和其它染料,如未经充分提纯,即使有微量存在,该染料也属禁用之列。目前市场上70%左右的合成染料是以偶氮结构为基础的,广泛应用的直接染料、酸性染料、活性染料、金属络合染料、分散染料、阳离子染料及缩聚染料等,都含有偶氮结构。偶氮染料不仅用于纺织品的印染,还用来染皮革、纸张、食品等。应该指出,一般情况下偶氮染料本身不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但部分用致癌性的芳香胺类中间体合成的偶氮染料,当其与人体皮肤长期接触之后,会与人体正常新陈代谢过程中释放的物质结合,并发生还原反应使偶氮基断裂,重新生成致癌的芳香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被人体再次吸收,经过活化作用,使人体细胞发生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从而转变成人体病变诱发因素,而增加了致癌的可难性。同时禁用染料也不局限于偶氮染料,在其它结构的染料中,如硫化染料、还原染料及一些助剂中也可能因隐含有这些有害的芳香胺而被禁用。
1.直接染料 直接染料是纤维素纤维用染料中数量较大的一类,在德国首批118只禁用染料中,直接染料就有77只,占65%。其中以联苯胺、二甲基联苯胺等三类衍生物作为中间体合成的直接染料为72只,单以联苯胺为中间体的直接染料为36只,产量几乎占直接染料总产量的50%。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生产的直接染料中属于禁用的直接染料达37只,占我国生产的直接染料品种总数的62.7%。
2.酸性染料 全世界酸性染料的消耗量仅次于硫化、直接和分散染料,在德国禁用染料中酸性染料近30只。所涉及的有害芳胺品种较多,分布于联苯胺、二甲基联苯胺、邻氨基苯甲醚、邻甲苯胺、对氨基偶氮苯、4—氨基—3,2—二甲基偶氨苯及染料本身致癌等广泛范围
内。色谱主要集中于红色和黑色,其它分布于橙、紫、棕等色谱。包括:弱酸橙R(酸性橙45),弱酸大红H(酸性红285),酸性黑NT29(酸性黑29)等。
另外,由2000年所发布的Eco-Tex Standard 100新版中新增的禁用酸性染料有4种:已知的直接致癌性染料有2种,它们是C.I.酸性红26、C.I.酸性紫49;涉及到的过敏性染料是C.I.酸性黑48;涉及到的急性毒性染料是C.I.酸性橙156、C.I.酸性橙165等。
3. 分散染料 在德国禁用的118只染料中,禁用分散染料共6只,未列入但受到22种有害芳香胺影响而被禁用的分散染料,据不完全统计有14种,还不包括以此作为复配染料的组成在内。在禁用染料中突出的是C.I.分散黄23,它是红光黄色双偶氮分散染料,我国商品名称为分散黄RGFL。其它几种禁用分散染料包括:分散黄E-5R(C.I.分散黄7)、分散橙2G(C.I.分散黄56)和C.I.分散橙149、C.I.分散红151、C.I.分散蓝1等。
在2000年所发布的Eco—Tex Standard 100新版中,涉及到的过敏性染料品种中分散染料就占了26种。另外,已知的致癌性染料中分散染料有2种,它们是C.I.分散黄3、C.I.分散蓝1。
4. 色基与色酚 不溶性偶氮染料所用的色基中有许多品种本身为MAK(Ⅲ)A1(MAK意为最大的工作场所浓度)及A2组的致癌或怀疑致癌的芳香胺,理应受到禁用。德国首批公布的禁用色基共5只,疏漏了1只色基。通过有害芳香胺合成的色酚,据不完全统计共有9种。除此之外,还有含同分异构体为有害芳香胺的色基,例如:橙色基GC(C.I.色基2)及黄色基GC(C.I.色基44)分别为间一氯苯胺和邻氯苯胺,是致癌芳香胺对氯苯胺的同分异构体。其它几种禁用色基:红色基TR(C.I.冰染色基11)、大红色基G(C.I.染色基12)、蓝色基B(C.I.冰染色基48)、深蓝色基R(C.I.冰染色基113)和枣红色基GBC(C.I.冰染色基4)等。
氧化显色基列入德国禁用染料的仅有1种,为C.I.显色基14,或C.I.氧化色基20(76035),即2,4—二氨基甲苯。
涉及到的急性毒性染料是C.I.显色基20、C.I.显色基24和C.I.显色基41。
5. 碱性染料 首批列入德国禁用染料的碱性染料有3只,它们分别为:碱性棕4、碱性红42、碱性红111。其中:C.I.碱性红111含有对氨基偶氮苯;C.I.碱性红42含有邻氨基苯甲醚;C.I.碱性棕4含有2,4—二氨基甲苯。另有4种碱性染料由德国VCI公布,因为含有有害芳香胺而被禁用。如C.I.碱性黄82含有对氨基偶氮苯;C.I.碱性黄103含有4,4`—二氨基二苯甲烷;C.I.碱性红76含有邻氨基苯甲醚;C.I.碱性红114含有邻氨基苯甲醚。
涉及到的急性毒性染料中碱性染料有6种,它们分别是:C.I.碱性黄21、C.I.碱性红12、C.I.碱性紫16、C.I.碱性蓝3、C.I.碱性蓝7、C.I.碱性蓝81。涉及到的已知直接致癌性染料中碱性染料有1种,即C.I.碱性红9。
6.活性染料及还原染料 在118种禁用染料中没有活性及还原两大类染料,但从22种有害芳香胺出发。这两类染料中的个别品种将受到影响。如活性染料中的活性黄K—R,活性蓝KD—7G,活性黄棕K—GR,活性黄KE—4RNI。等。
还原染料中受到禁用的更少,但如还原艳桃红R(C.I.还原红1,73360)是由邻苯胺作为原料,还有还原红紫RH(C.I.还原紫2,73385)也是以邻苯胺为原料,故亦受到禁用的影响。相应的可溶性还原染料中的溶靛素桃红IR及溶靛素红紫IRH,分别为还原桃红R及还原红紫RH隐色体的硫酸酯,也将受到影响。
7. 其它类型染料 除上述染料外,在常用的其它类型染料中,也由于其染料中使用了某些芳香胺中间体而成为禁用染料。如硫化类染料中的硫化黄棕5G(C.I.硫化棕10,53055)、硫化黄棕6G(C.I.硫化橙1,53050)、硫化淡黄GC(C.I.硫化黄2,53120)、硫化还原黑CLG(C.I硫化黑6)以及硫化草绿ZG、硫化墨绿GH等拼混硫化染料。
在涂料色浆中,因采用含偶氮染料结构为固体制造的染料也受到禁用。包括永固橙G(C.I.颜料橙13,21110)、8205染料金黄FGRN、6103染料金黄FG以及8111染料大红FF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