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氯甲烷 闪点?火灾危险性分类?
产品名称 二氯甲烷
产品英文名 DichloromethaneMethylenechlorideMethylene dichloride
产品别名
分子式 CH2Cl2
产品用途 是不燃性低沸点溶剂, 广泛用于医药、塑料及胶片等工业
CAS号 75-09-2
毒性防护 毒性很小,且中毒后苏醒较快,故可用作麻醉剂。对皮肤及粘膜有刺激性。年轻成年大鼠经口LD50为1.6ml/kg。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0.0005。操作时应戴防毒面具,发现中毒后立即脱离现场,对症治疗。
包装储运 用镀锌铁桶密闭包装,每桶250kg,火车槽车、汽车均可运输。应贮存在冷暗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注意防潮。
物化性质 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具有类似醚的刺激性气味。溶于约50倍的水,溶于酚、醛、酮、冰醋酸、磷酸三乙酯、乙酰乙酸乙酯、环己胺。与其他氯代烃溶剂乙醇、乙醚和N,N-二甲基甲酰胺混溶。相对密度1.3266(20/4℃)。熔点-95.1℃。沸点40℃。自燃点640℃。粘度(20℃)0.43mPa·s。折射率nD(20℃)1.4244。临界温度237℃,临界压力6.0795MPa。热解后产生HCl和痕量的光气,与水长期加热,生成甲醛和HCl。进一步氯化,可得CHCl3和CCl4。无色易挥发液体。熔点-95.1℃,沸点40℃,相对密度1.3266(20/4℃)。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难燃烧。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6.2%~15.0%(体积)。二氯甲烷与氢氧化钠作用生成甲醛。工业中,二氯甲烷由天然气与氯气反应制得,经过精馏得到纯品,是优良的有机溶剂,常用来代替易燃的石油醚、乙醚等,并可用作牙科局部麻醉剂、制冷剂和灭火剂等。对皮肤和粘膜的刺激性比氯仿稍强,使用高浓度二氯甲烷时应注意。
质量标准 GB 4117-83
分子量
结构式
消耗定额 原料名称 规格 消耗,kg/t
1、天然气氯化法
氯气 100% 4000
天然气(标准状况下) 甲烷含量97% 1000m3/t
液碱 100% 274
2、氯甲烷氯化法
氯甲烷 ≥98% 746
液氯 ≥99.5% 854
烧碱 30% 221
CAS No.: 75-09-2
1、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61552
CAS号 75-09-2
中文名称 二氯甲烷
英文名称 dichloromethane
别 名 二叉二氯
分子式 CH2Cl2;H2CCl2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气味
分子量 84.94 沸点:39.8℃ 蒸汽压 30.55kPa(10℃)
熔 点 -96.7℃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1.33;相对密度(空气=1)2.93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15(有害品) 主要用途 用作树脂及塑料工业的溶剂
2、对环境的影响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在地下水中有蓄积作用。对水生生物应给特别注意。还应注意对大气的污染。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有麻醉作用,主要损害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人类接触的主要途径是吸入。已经测得,在室内的生产环境中,当使用二氯甲烷作除漆剂时,有高浓度的二氯甲烷存在。一般人群通过周围空气、饮用水和食品的接触,剂量要低得多。据估计,在二氯甲烷的世界产量中,大约80%被释放到大气中去,但是由于该化合物光解的速率很快,使之不可能在大气中蓄积。其初始降解产物为光气和一氧化碳,进而再转变成二氧化碳和盐酸。当二氯甲烷存在于地表水中时,其大部分将蒸发。有氧存在时,则易于生物降解,因而生物蓄积似乎不大可能。但对其在土壤中的行为尚须测定。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经口属中等毒性。
急性毒性:LD501600~2000mg/kg(大鼠经口);LC5056.2g/m3,8小时(小鼠吸入);小鼠吸入67.4g/m3×67分钟,致死;人经口20~50ml,轻度中毒;人经口100~150ml,致死;人吸入2.9~4.0g/m3,20分钟后眩晕。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4.69g/m3,8小时/天,75天,无病理改变。暴露时间增加,有轻度肝萎缩、脂肪变性和细胞浸润。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5700ppm。DNA 抑制:人成纤维细胞5000ppm/小时(连续)。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250ppm(7小时,孕6~15天),引起肌肉骨骼发育异常,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异常。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阳性,人类不明确。关于病人是否应把二氯甲烷视为动物和人的致癌物,动物实验数据和人类流行病学数据尚不充分。然而,鉴于最近在对大鼠和小鼠的吸入研究中的发现,且这些数据在任务组会议之后已可加以应用,故应将二氯甲烷视为一种对人类潜在的致癌物。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能发出剧毒的光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便携式气相色谱法;水质检测管法;气体检测管法
气体速测管(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4、实验室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 来源 类别
气相色谱法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 空气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水质
气相色谱法 《固体废弃物试验与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固体废弃物
气相色谱法 《城市和工业废水中有机化合物分析》王克欧等译 废水
色谱/质谱法 美国EPA524.2方法 水质
5、环境标准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50mg/m3
中国(待颁布) 饮用水源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02mg/L
中国(GHZB1-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III类水域) 0.005mg/L
前苏联(1975)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7.5mg/L
日本(1993) 环境标准(mg/L) 地面水:0.002
废水:0.02
土壤浸出液:0.002
嗅觉阈浓度 150ppm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度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勘察不烯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控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用焚烧法处置。废料同其他燃料混合后焚烧,燃烧要充分,防止生成光气。焚烧炉排气中的氮氧化物通过酸洗涤器除去。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柚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沐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砂土、泡沫、二氧化碳。
砹,原子序数85,是一种非常稀少的天然放射性元素,化学符号源于希腊文"astator",原意是“改变”。194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家得到了砹,发现者包括伯克利教授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等。已发现质量数196~219的全部砹同位素,其中只有砹215、216、218、219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其余都通过人工核反应合成的。它的所有同位素中最稳定的一个是砹-210,半衰期为8.1小时。
基本介绍中文名 :砹 外文名 :Astatine 原子量 :210 元素类型 :非金属单质 元素符号 :At 形态 :固态 发现人 :科森 共价半径 :150 pm 电负性标度 :Pauling scale:2.2 导热性 :1.7 W/(m·K) CAS号 :7440-68-8 熔点 :575K 密度 :6.35±0.15 g/cm 氧化态 :-1,+1,+3,+5,+7基本信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砹同位素的核性质,毒性,发现简史,套用领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砹 【汉语拼音】ài 【英文名称】astatine 【CAS号】7440-68-8[5] 【元素符号】At 【原子序数】85 【周期系列】6 【族-系列】ⅦA—卤素 【密度】(At2)6.35±0.15g/cm (r.t) 【莫氏硬度】无数据 【性状】状似金属 【地壳中含量】3×10^-24 % 【相对原子质量】[210] 【共价半径】127 pm 【价电子排布】[Xe]4f14 5d10 6s2 6p5 【价电子在每能级排布】2,8,18,32,18,7 【电子层】KLMNOP 【外围电子层排布】6s26p5 【核电荷数】85 【氧化态】±1,3,5,7 【晶体结构】面心立方 物理性质 【物质状态】固态、放射性 【熔点】575 K(302 ℃) 【沸点】643 K(370 ℃) 【摩尔体积】无数据 【汽化热】无数据 【熔化热】114 kJ/mol 【蒸气压】无数据 【声速】无数据 【电负性】2.2(鲍林标度) 【比热】无数据 【电导率】1.7 W/(m·K) 【热导率】15 W/(m·K) 【第一电离能】899.003kJ/mol(估计) 【同位素】砹-191至砹-229 【丰度】100% 【半衰期】8.1h 化学性质 砹是一种卤族化学元素,属于ⅦA族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At,它的原子序是85。砹比碘像金属。它的活泼性较碘低。砹是在1940年初次被合成的。除了用α粒子轰击铋人工合成, 铀和钍也会自然地衰变成砹。砹已知的20多种同位素全都有放射性,半衰期最长的也只有8.1小时,所以在任何时候,地壳中砹的含量都少于50克。与银化合生成难溶解的AgAt。 根据卤素的颜色变化趋势,分子量和原子序数越大,颜色就越深。因此,砹将可能成为近黑色固体,它受热时升华成黑暗、紫色气体(比碘蒸气颜色深)。砹是卤族元素中 毒性最小 、比重最大的元素。(放射性元素毒性都不小!) 化合物:砹是镭、锕、钍这些元素自动分裂过程中的产物。砹本身也是放射性元素。 砹在大自然中又少又不稳定,寿命很短,这就使它们很难积聚,即使积聚到一克的纯元素都是不可能的,这样就很难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尽管数量这样少,可是科学家却还是制得了砹的同位素20种。 虽然这些化合物主要是理论研究,但也在核医学上也有相关研究。砹有望与金属离子形成离子键,如钠。像其他卤素可以轻易从砹盐中将其置换出来。砹也可以与氢反应,形成砹化氢(HAt) ,其中当溶解在水中,形成氢砹酸。一些砹化合物实例是:NaAt(砹化钠)、MgAt2(砹化镁)、CAt4(砹化碳)、AgAt(砹化银)、At2O7(七氧化二砹)。 砹有-1、0、+1、+3、+5、+7等6种价态。它在溶液中的化学性质类似碘,当砹以游离元素形式存在于溶液中时,它可以被苯萃取。溶液中的元素砹可以被SO2还原,也可以被溴氧化。在卤族元素中砹最具正电性,它的具有共沉淀特性的氧化态类似于碘离子、游离碘和碘酸离子的氧化态。强氧化剂可使砹产生 一个砹酸离子,但得不到高砹酸离子 (perastatate),游离的砹极易获得。砹易沉积在铜、铋和银的表面上,也易沉积在含不溶的硫化物的沉淀中和新沉淀的碲元素上,砹这方面的性质和钋相似。 砹同位素的核性质 毒性 砹本身无毒,但其放出的射线对人体有害。动物实验证明,211At类似碘,易为人身的甲状腺所吸收。因此,砹放射出的α粒子对甲状腺组织起破坏作用。 发现简史 砹是门捷列夫曾经指出的类碘,是莫斯莱所确定的原子序数为85的元素。它的发现经历了弯曲的道路。 砹 刚开始,化学家们根据门捷列夫的推断——类碘是一个卤素,是成盐的元素,就尝试从各种盐类里去寻找它们,但是一无所获。 1925年7月英国化学家费里恩德特地选定了炎热的夏天去死海,寻找它们。但是,经过辛劳的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后,却丝毫没有发现这个元素。 后来又有不少化学家尝试利用光谱技术以及利用原子量作为突破口去找这个元素,但都没有成功。 1931年,美国阿拉巴马州工艺学院物理学教授阿立生宣布,在王水和独居石作用的萃取液中,发现了85号元素。元素符号定为Ab。可是不久,磁光分析法本身被否定了,利用它发现的元素也就不可能成立。 1940年,义大利化学家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发现了第85号元素,它被命名为“砹(At)”。在希腊文里,砹(Astatium)的意思是“不稳定”。西格雷后来迁居到了美国,和美国科学家科里森、麦肯齐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用“原子大炮”——回旋加速器加速氦原子核,轰击金属铋209,由此制得了第85号元素——“亚碘”,就是砹。 砹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它的性质同碘很相似,并有类似金属的性质。砹很不稳定,它刚出世8.3小时,便有一半砹的原子核已经分裂变成别的元素。 后来,人们在铀矿中也发现了砹。这说明在大自然中存在着天然的砹。不过它的数量极少,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10个亿亿亿分之一,是地壳中含量最少的元素之一。 自然界存在的砹都是天然放射性衰变系的衰变产物。砹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有5At、At、At和2At等4种。在铀矿物中存在痕量的短寿命的砹同位素在镭族放射性同位素中的镭A进行很微小的分支衰减时,产生 一个半衰期为2s的同位素At在钶铀系中的钶K进行很微小的分支衰减时,产生 一个半衰期为0.9s的219At。砹在地壳中的存在量极微少,只有4×102 3,总量少于28.4g(约1英两)。用人工放射方法已发现质量数在196~219间全部砹同位素。 套用领域 砹除了最稳定同位素以外,由于极其短暂的半衰期在科学研究方面没有实际套用,但较重的同位素有医疗用途。砹211是由于放出α粒子且半衰期为7.2小时这些特点,已被套用于放射治疗。在小鼠的研究结果显示,砹211-碲胶体可以有效治疗而不会产生毒性,破坏正常组织。相比之下,放出β射线的含磷32的磷酸铬胶体则没有抗肿瘤活性。这一惊人的不同之处最令人信服的解释是致密电离和极小范围的α粒子排放。这些成果在以α粒子为放射源放疗人类肿瘤的开发和利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砹已经用于医疗中。在诊断甲状腺症状的时候,常常用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碘131放出的砹射线很强,影响腺体周围的组织。而砹很容易沉积在甲状腺中,能起碘131同样的作用。它不放射砹射线,放出的砹粒子很容易为机体所吸收。制备:
中文名称
5678-四氢喹啉-3-硼酸频那醇酯
英文名称
3-(4,4,5,5-tetramethyl-1,3,2-dioxaborolan-2-yl)-5,6,7,8-tetrahydroquinoline
英文别名
X04855,6,7,8-Tetrahydroquinoline-3-boronic
acid
pinacol
esterB-2927
CAS号
1256360-50-5
上游原料
CAS号
中文名称
10500-57-9
5,6,7,8-四氢喹啉
73183-34-3
联硼酸频那醇酯
下游产品
CAS号
名称
1256360-50-5
5678-四氢喹啉-3-硼酸频那醇酯
更多上下游产品参见:http://baike.molbase.cn/cidian/1721406
A
a-SAA0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AACG烷基两性羧基甘氨酸盐
AACP烷基两性丙氨酸盐
AAG 烷基两性甘氨酸盐
AAOA烷基酰胺丙基氧化胺
AAP 烷基丙氨酸盐
AAPB烷基酰胺丙基甜菜碱
AASB烷基酰胺丙磺基甜菜碱
ARS 支链烷基苯磺酸盐
AEO(n)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n)
AEC 醇醚羧酸盐
AS00 烷基硫酸盐
AESS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琥珀酸酯磺酸钠
AE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0
AES0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
ABS00 硬性苯磺酸盐
AOS00 烯基磺酸盐
AG 烷基甘氨酸盐
AGS 烷基甘油醚磺酸盐
APG 非离子烷基糖苷
AIDA烷基亚氨基二乙酸盐
AIDP烷基亚氨基二丙酸盐
Ale(2)S 月桂醇醚(2)硫酸铵盐
ALs 月桂醇硫酸酯铵盐
Am/DIFAG乙酸甘油单、二酸酯
AMT 长链酰基-N-甲基牛磺酸钠(1gepon T)
AOS a -烯烃磺酸盐
APAC长链烷基低聚氨基酸,烷基聚胺羧酸盐
APG 烷基低聚糖苷
APES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
C
CAPG 阳离子烷基糖苷
CHSB 十六烷基羟基磺丙基甜菜碱
CAPB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0
CAB 椰油酰胺甜菜碱
CAMA 椰油基咪唑啉甜菜碱0
CAPO 椰油酰胺丙基氧化胺
CoACG椰油基两性羧基甘氨酸盐
c-SAA0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CCACP椰油基两性羧基丙氨酸盐
CoAG 椰油基两性甘氨酸盐
CoAHSB 椰油酰胺丙基羟基磺基甜菜碱
CoAPN-椰油基-β-丙氨酸盐
CoAPB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
CoASB 椰油酰胺磺丙基甜菜碱
CoB 椰油基甜菜碱
CoDEA 椰油基二乙醇酰胺
CoIDP 椰油亚氨基二丙酸盐
CCMEA 椰油单乙醇酰胺
CoMT椰油酰基-N-甲基牛磺酸钠
CoNnAa 椰油基低聚丙基甘氨酸
CoSB椰油基磺丙基甜菜碱
CM/DFAG 柠檬酸甘油单、二酸酯
CPC 十六烷基氯化吡啶
CSB十六烷基磺基甜菜碱
CAPG 阳离子烷基糖苷
CMEA椰油酸单乙醇酰胺
CAPB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0
CAB 椰油酰胺甜菜碱
CAMA 椰油基咪唑啉甜菜碱
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C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D
DAC5十二烷基两性羧基甘氨酸盐
DAES十二胺乙基磺酸钠
DAP N-十二烷基-β-丙氨酸盐
DAPB十二酰胺丙基甜菜碱
DAPSB 十二酰胺丙基磺基甜菜碱
DB 十二烷基甜菜碱
DDBAC 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DDEAC 双十烷基双甲基氯化铵
DDG 十二烷基二(氨乙基)甘氨酸
DEACG 癸基两性羧基甘氨酸盐
DEAP N-十烷基-β-丙氨酸盐
DEB 十烷基甜菜碱
DEEO(n) 十烷基聚氧乙烯醚(n)
DEO(n) 十二醇聚氧乙烯醚(n)
DETAC 十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DG 十二烷基甘氨酸
DHSB十二烷基羟基磺丙基甜菜碱
DIC 十二烷基咪唑啉阳离子
DIDP十二烷基亚氨基二丙酸盐
DMBB十二烷基甲基苄基甜菜碱
DMG 十二烷基氨乙基甘氨酸
DMT 十二酰基-N-甲基牛磺酸钠
DOA 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
DPB十二烷基二甲基丙基甜菜碱
DSAC 双硬脂基双甲基氯化铵
DSB十二烷基磺丙基甜菜碱
DTAC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E
ECH烷基醚醋酸盐
EFA脂肪酸聚氧乙烯酯
EGDS乙二醇双硬脂酸酯
EHRA氢化蓖麻油酸聚氧乙烯酯
F
FMEE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合物
FMEA 脂肪酸单乙醇酰胺
H
HEDTA 羟乙基乙二胺三乙酸盐
HEED羟乙基乙二胺
HSB羟基磺基甜菜碱
HTB氢化牛脂基甜菜碱
I
Igepon A 椰油酰基乙基磺酸钠
ISAAP异硬脂酸两性丙氨酸
K
K12 脂肪醇硫酸盐(钠)
L
LDEA 月桂基二乙醇酰胺
LAPB 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
LAPO 月桂酰胺丙基氧化胺
LACG月桂基两性羧基甘氨酸盐
LAG月桂基两性甘氨酸盐
LAP月桂基氨基丙酸盐
LAS00直链烷基苯磺酸盐(软性苯磺酸盐)
LAPB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
LB 月桂基甜菜碱
LDBC月桂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LDEA月桂酸二乙醇酰胺
LDEA 月桂基二乙醇酰胺
LAPB 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
LAPO 月桂酰胺丙基氧化胺
LEO 月桂醇聚氧乙烯醚
LIDA月桂基亚氨二乙酸盐
LIDPN-月桂基-β-亚氨基二丙酸盐
L/MAP N-月桂基/肉豆蔻基-β-丙氨酸盐
L/MB 月桂基/肉豆蔻基甜菜碱
DFAG乳酸甘油单、二酸酯
LMIPA 月桂基单异丙醇酰胺
LQA月桂基氧化胺
LPC月桂基氯化吡啶
LTAC月桂基三甲基氯化铵
M
M/DFAG 甘油单、二脂肪酸酯
MES α-磺基脂肪酸甲酯钠盐
MES00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0
MAP 单烷基磷酸酯0
MgLES 月桂醇醚硫酸酪镁盐
MgLs月桂醇硫酸镁
MLS 月桂醇硫酸酯单乙醇胺盐
N
n-SAA0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NPO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O
OACG油酸基两性羧基甘氨酸盐
OAG 单羧基化辛基咪唑啉钠盐
OAP 辛胺丙酸盐
oAPS油酰基两性丙基磺酸盐
0B 油酸基甜菜碱
OCACG 辛基两性羧基甘氨酸盐
ODBAC 十八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ODEA油酸二乙醇酰胺
OIDP辛基亚氨基二丙酸钠
ONnAa 油酸基低聚丙基甘氨酸
OPES辛基酚醚硫酸盐
OSB 辛基磺基甜菜碱
P
PAS 烷基磺酸盐
PC 卵磷脂
PDEA棕榈油酸二乙醇酰胺
PEG 聚乙二醇
PEG(3)DS三乙二醇双硬脂酸酯
PFA 丙二醇脂肪酸酯
R
RAPB 蓖麻油酰胺丙基甜菜碱
RNnAa 烷基低聚氨基酸
S
SAS00仲烷基硫酸盐
SAG酰基谷氨酸钠
SAA00表面活性剂
SAS仲烷基磺酸盐
SDEE(3)S十烷基醇醚(3)硫酸钠
SDES十烷基硫酸钠
SDS 十二烷基硫酸酯钠盐
SE (蔗)糖酯
SLAS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
SLE(n)S 十二烷基醚(n)硫酸钠
SLS 月桂醇硫酸钠
SLS-2月桂醇-2-硫酸钠
SL/TE(3)S十二/十四醇醚(3)硫酸酯钠盐
Span缩水山梨醇脂肪酸酯
STAC硬脂基三甲基氯化铵
T
TB 十四烷基甜菜碱
TDBAC 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TDHEB 牛脂基双羟乙基甜菜碱
THSB 十四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
TIDP N-牛脂基-β-亚氨基二丙酸盐
TLE(2)S 月桂醇醚(2)硫酸酯三乙醇胺盐
TLS月桂醇硫酸酯仪二醇胺盐
TNnAa 牛脂基低聚丙基甘氨酸
TOA十四烷基氧化胺
TSB十四烷基磺基甜菜碱
TTAC十四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Tween聚氧乙烯化缩水山梨醇脂肪酸酯
TX-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0)
6501 椰油酸二乙醇酰胺
CAS的全称是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文意思是中国科学院。
关键词汇
academy
英 [əˈkædəmi] 美 [əˈkædəmi]
n.专科学校学会,学院一般的高等教育私立学校,学术团体
扩展资料1、"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2、We hav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ome institut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我们有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的一些院所。
3、Professor in the Institute of Plasma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ASIPP).
现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4、Chunxian, a researcher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一位中科院的研究员开办了一所私人研究发展机构。
5、The Study of Logical Model for Research Institute Evaluation i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评价的逻辑模型研究
你所提到的“有机硅树脂”与“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是一类化学品,即:危险化学品“第3类 易燃液体 第2项 中闪点液体”中的“含一级易燃溶剂的合成树脂[-18℃≤闪点<23℃]”项。
其“危险货物编号”为:32197,UN号为:1866,CAS号为:67763-03-5,具体请查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告2003年增刊》中收录的《危险化学品名录》。
CAS号:7440-21-3
性质:第14族(IVA)元素。旧称矽。原子序数14。稳定同位素28,29,30。密度2.33g/cm3。熔点1410℃。沸点2355℃。氧化态(+2),(+4)。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晶体或深褐色发亮的粉末。属非金属。晶体硅硬而有光泽,有金刚石晶格。单晶体具有半导体性,常温下不活泼,高温下可与卤素、硫、碳及多种金属化合。不溶于水和一般无机酸。能溶于硝酸和氢氟酸的混酸溶液。能溶于碱。地壳中丰度仅次于氧。以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还存在于木贼属植物和禾木科植物中,以及动物毛发、滴虫类的甲壳和鸟的羽毛中。硅可用碳或镁高温还原二氧化硅制得。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用于制大功率晶体管、整流器和太阳能电池。还用于制高硅铸铁、硅钢等,以及各种有机硅化合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