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塑料 > 正文

聚乙烯基乙醚可以做成什么塑料

能干的大树
有魅力的猎豹
2022-12-31 23:21:55

pve是什么材料?

最佳答案
负责的学姐
陶醉的往事
2025-04-20 00:15:06

pve是聚乙烯基乙醚材料。pve是聚乙烯基乙醚材料。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是聚乙烯基烷基醚。其主要的品种有,聚乙烯基甲醚,聚乙烯基乙醚和聚乙烯基异丁醚等。根据种类和分子量的不同,是由液态到固态或橡胶态物质。

易溶于乙醇以外的一切普通溶剂中。对玻璃,木材,金属,皮革和织物的粘结力很强。主要用于制造特种橡胶,塑料,涂料,人造革,处理皮革和浸渍织物。也用作胶粘剂,增塑剂,增稠剂等。所以pve是聚乙烯基乙醚材料。

pve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埋地用改性聚氯乙烯PVET到0M双拉增强管材的术语和定义,符号,缩略语,原料,管材分类和标记,管材结构型式和连接方式,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规定的管材适用于长期输送介质温度在45℃以下的埋地排水,排污和通讯护套及电力护套工程。在对材料的耐化学性和耐温性评价后也可用于埋地工业排水排污管材。

最新回答
迷人的香水
留胡子的萝莉
2025-04-20 00:15:06

pve是聚乙烯基乙醚材料,pvt是聚氯乙烯。

pve是聚乙烯基乙醚材料。

由通式为CH2=CH—OR(R是烷基或芳基的)的乙烯基醚类经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

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是聚乙烯基烷基醚。

其主要的品种有:聚乙烯基甲醚、聚乙烯基乙醚和聚乙烯基异丁醚等。

根据种类和分子量的不同,是由液态到固态或橡胶态物质。

易溶于乙醇以外的一切普通溶剂中。

对玻璃、木材、金属、皮革和织物的粘结力很强。

pvt:

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英文简称PVC,是氯乙烯单体(VCM)在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等引发剂在光、热作用下按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聚合而成的聚合物。

氯乙烯均聚物和氯乙烯共聚物统称为氯乙烯树脂。

傲娇的战斗机
俊逸的耳机
2025-04-20 00:15:06
PP是,聚丙烯

PE是,聚乙烯

PVC是,聚氯乙烯

常用高分子聚合物名称缩写(希望对大家有用!!!)

PA 聚酰胺(尼龙)

PA-1010 聚癸二酸癸二胺(尼龙1010)

PA-11 聚十一酰胺(尼龙11)

PA-12 聚十二酰胺(尼龙12)

PA-6 聚己内酰胺(尼龙6)

PA-610 聚癸二酰乙二胺(尼龙610)

PA-612 聚十二烷二酰乙二胺(尼龙612)

PA-66 聚己二酸己二胺(尼龙66)

PA-8 聚辛酰胺(尼龙8)

PA-9 聚9-氨基壬酸(尼龙9)

PAA 聚丙烯酸

PAAS 水质稳定剂

PABM 聚氨基双马来酰亚胺

PAC 聚氯化铝

PAEK 聚芳基醚酮

PAI 聚酰胺-酰亚胺

PAM 聚丙烯酰胺

PAMBA 抗血纤溶芳酸

PAMS 聚α-甲基苯乙烯

PAN 聚丙烯腈

PAP 对氨基苯酚

PAPA 聚壬二酐

PAPI 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

PAR 聚芳酰胺

PAR 聚芳酯(双酚A型)

PAS 聚芳砜(聚芳基硫醚)

PB 聚丁二烯-〔1,3〕

PBAN 聚(丁二烯-丙烯腈)

PBI 聚苯并咪唑

PBMA 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

PBN 聚萘二酸丁醇酯

PBR 丙烯-丁二烯橡胶

PBS 聚(丁二烯-苯乙烯)

PBS 聚(丁二烯-苯乙烯)

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PC 聚碳酸酯

PC/ABS 聚碳酸酯/ABS树脂共混合金

PC/PBT 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共混合金

PCD 聚羰二酰亚胺

PCDT 聚(1,4-环己烯二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

PCE 四氯乙烯

PCMX 对氯间二甲酚

PCT 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对二甲醇酯

PCT 聚己内酰胺

PCTEE 聚三氟氯乙烯

PD 二羟基聚醚

PDAIP 聚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PDAP 聚对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PDMS 聚二甲基硅氧烷

PE 聚乙烯

PEA 聚丙烯酸酯

PEAM 苯乙烯型聚乙烯均相离子交换膜

PEC 氯化聚乙烯

PECM 苯乙烯型聚乙烯均相阳离子交换膜

PEE 聚醚酯纤维

PEEK 聚醚醚酮

PEG 聚乙二醇

PEHA 五乙撑六胺

PEN 聚萘二酸乙二醇酯

PEO 聚环氧乙烷

PEOK 聚氧化乙烯

PEP 对-乙基苯酚聚全氟乙丙烯薄膜

PES 聚苯醚砜

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ETE 涤纶长丝

PETP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F 酚醛树脂

PF/PA 尼龙改性酚醛压塑粉

PF/PVC 聚氯乙烯改性酚醛压塑粉

PFA 全氟烷氧基树脂

PFG 聚乙二醇

PFS 聚合硫酸铁

PG 丙二醇

PGEEA 乙二醇(甲)乙醚醋酸酯

PGL 环氧灌封料

PH 六羟基聚醚

PHEMA 聚(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

PHP 水解聚丙烯酸胺

PI 聚异戊二稀

PIB 聚异丁烯

PIBO 聚氧化异丁烯

PIC 聚异三聚氰酸酯

PIEE 聚四氟乙烯

PIR 聚三聚氰酸酯

PL 丙烯

PLD 防老剂4030

PLME 1:1型十二(烷)酸单异丙醇酰胺

PMA 聚丙烯酸甲酯

PMAC 聚甲氧基缩醛

PMAN 聚甲基丙烯腈

PMCA 聚α-氧化丙烯酸甲酯

PMDETA 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

PMI 聚甲基丙烯酰亚胺

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

PMMI 聚均苯四甲酰亚胺

PMP 聚4-甲基戊烯-1

PNT 对硝基甲苯

PO 环氧乙烷

POA 聚己内酰胺纤维

POF 有机光纤

POM 聚甲醛

POP 对辛基苯酚

POR 环氧丙烷橡胶

PP 聚丙烯

PPA 聚己二酸丙二醇酯

PPB 溴代十五烷基吡啶

PPC 氯化聚丙烯

PPD 防老剂4020

PPG 聚醚

PPO 聚苯醚(聚2,6-二甲基苯醚)

PPOX 聚环氧丙烷

PPS 聚苯硫醚

PPSU 聚苯砜(聚芳碱)

PR 聚酯

PROT 蛋白质纤维

PS 聚苯乙烯

PSAN 聚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PSB 聚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

PSF(PSU) 聚砜

PSI 聚甲基苯基硅氧烷

PST 聚苯乙烯纤维

PT 甲苯

PTA 精对苯二甲酸

PTBP 对特丁基苯酚

PTFE 聚四氟乙烯

PTMEG 聚醚二醇

PTMG 聚四氢呋喃醚二醇

PTP 聚对苯二甲酸酯

PTX 苯(甲苯、二甲苯)

PTX 苯(甲苯、二甲苯)

PU 聚氨酯(聚氨基甲酸酯)

PVA 聚乙烯醇

PVAC 聚醋酸乙烯乳液

PVAL 乙烯醇系纤维

PVB 聚乙烯醇缩丁醛

PVC 聚氯乙烯

PVCA 聚氯乙烯醋酸酯

PVCC 氯化聚氯乙烯

PVDC 聚偏二氯乙烯

PVDF 聚偏二氟乙烯

PVE 聚乙烯基乙醚

PVF 聚氟乙烯

PVFM 聚乙烯醇缩甲醛

PVI 聚乙烯异丁醚

PVK 聚乙烯基咔唑

PVM 聚烯基甲醚

PVP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活泼的电话
会撒娇的自行车
2025-04-20 00:15:06
炔烃

炔烃,为分子中含有碳碳三键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是一种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简单的炔烃化合物有乙炔(C2H2),丙炔(C3H4)等。工业中乙炔被用来做焊接时的原料。

中文名

炔烃

类别

碳氢化合物

官能团

碳碳三键

分子通式

CnH2n-2(其中n为非1正整数)

1炔烃简介编辑

炔烃(拼音:quētīng;英文:Alkyne)是一类有机化合物,属于不饱和烃。其官能团为碳-碳三键(-C≡C-)。通式CnH2n-2,其中n为>=2正整数。简单的炔烃化合物有乙炔(C2H2),丙炔(C3H4)等。炔烃原来也被叫做电石气,电石气通常也被用来特指炔烃中最简单的乙炔。

“炔”字是新造字,音同缺(quē),左边的火取自“碳”字,表示可以燃烧;右边的夬取自“缺”字,表示氢原子数和化合价比烯烃更加缺少,意味着炔是烷(完整)和烯(稀少)的不饱和衍生物。

简单的炔烃的熔点、沸点,密度均比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或烯烃高一些。不易溶于水,易溶于乙醚、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炔烃可以和卤素、氢、卤化氢、水发生加成反应,也可发生聚合反应。因为乙炔在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炔又常被用来做焊接时的原料。

2炔烃轨道编辑

炔烃的碳原子2S轨道同一个2P轨道杂化,形成两个相同的SP杂化轨道。堆成地分布在碳原子两侧,二者之间夹角为180度。

乙炔碳原子一个SP杂化轨道同氢原子的1S轨道形成碳氢σ键,另一个SP杂化轨道与相连的碳原子的SP杂化轨道形成碳碳σ键,组成直线结构的乙炔分子。未杂化的两个P轨道与另一个碳的两个P轨道相互平行,“肩并肩”地重叠,形成两个相互垂直的π键。

3分子结构编辑

分子中含有碳碳三键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碳氢化合物。炔烃是含碳碳三键的一类脂肪烃。

4物理性质编辑

炔烃的熔沸点低、密度小、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一般也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发生递变。炔烃在水中的溶解度比烷烃、烯烃稍大。乙炔、丙炔、1-丁炔属弱极性,微溶于水,易溶于非极性溶液中碳架相同的炔烃,三键在链端极性较低。炔烃具有偶极矩,烷基支链多的炔烃较稳定。

5化学成分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化学家J.W.雷佩发明了使乙炔在加压和高温下安全进行反应的技术,合成了许多

重要产品,使乙炔成为基本的有机原料,乙炔的用途已逐渐被乙烯和丙烯代替。最简单的炔烃是乙炔,其结构简式为CH ≡CH,分子中4个原子在一直线上,C≡C和C-H的键长分别为1.205埃和1.058埃,比乙烯分子中C=C和C-H的键短。根据量子化学的描述,乙炔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以sp杂化轨道互相重叠,再以sp杂化轨道与两个氢原子的 1s轨道重叠,共生成三个σ键(一个C-C键和两个C-H键),两个碳原子上各剩下一个2py和2pz轨道,在侧面互相垂直的方向分别重叠,生成两个π键,因此,叁键由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组成。由于C-C呏C-C结构单元中4个碳原子在一条直线上,叁键的存在不会产生几何异构体,叁键碳原子上也不可能有侧链,因此炔烃异构体的数目比含同数碳原子的烯烃少。

6特性编辑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91。

蒸气压(kPa):4053(16.8℃)。闪点<-50℃。

燃烧热:1298.4kJ/mol

键能:837kJ/mol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不稳定、非常活跃 。

禁配物:强氧化剂、强酸、卤素。

避免接触的条件:受热。

危险特性:极易燃烧爆炸。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能与铜、银、汞等的化合物生成爆炸性物质。

溶解性:微溶于乙醇,溶于丙酮、氯仿、苯。

简单炔烃的沸点、熔点以及密度,一般比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和烯烃要高一些。这是由于炔烃分子较短小、细长,在液态和固态中,分子可以彼此很靠近,分子间的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作用力)很强。炔烃分子略极性比烯烃强。烯烃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石油醚、乙醚、苯和四氯化碳中。

结构鉴别

将乙炔通入银氨溶液或亚铜氨溶液中,则分别析出白色和红棕色炔化物沉淀。

其他末端炔烃也会发生上述反应,因此可通过以上反应,可以鉴别出分子中含有的—C≡CH基团。

和炔烃的氧化一样,根据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变化可以鉴别炔烃,根据所得产物的结构可推知原炔烃的结构。

一元取代乙炔通过硼氢化—氧化可制得烯基硼烷,该加成反应式反马氏规则的,烯基硼烷在碱性过氧化氢中氧化,得烯醇,异构化后生成醛。

二元取代乙炔,通常得到两种酮的混合物。

聚合

乙炔在不同的催化剂作用下,可有选择地聚合成链形或环状化合物。例如在氯化亚铜或氯化铵的作用下,可以发生二聚或三聚作用,生成苯。但这个反应苯的产量很低,同时还产生许多其他的芳香族副产物,因而没有制备价值,但为研究苯的结构提供了有力的线索。

除了三聚环状物外,乙炔在四氢呋喃中,经氰化镍催化,于1.5~2MPa、50℃时聚合,可产生环辛四烯。

目前尚未发现环辛四烯的重大工业用途,但该化合物在认识芳香族化合物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以往认为乙炔不能在加压下进行反应,因为它受压后,很容易爆炸。后来发现将乙炔用氮气稀释,可以安全地在加压下进行反应,因而开辟了乙炔的许多新型反应,制备出许多重要的化合物。环辛四烯就是其中一个。

化学反应

在水和高锰酸钾存在的条件下,温和条件: PH=7.5时, RC≡CR' → RCO-OCR'

剧烈条件:100°C时,RC≡CR' → RCOOH + R'COOH

CH≡CR →CO2+ RCOOH

炔烃与臭氧发生反应,生成臭氧化物,后者水解生成α—二酮和过氧化物,随后过氧化物将α-二酮氧化成羧酸。

炔烃中C≡C的C是sp杂化,使得Csp-H的σ键的电子云更靠近碳原子,增强了C-H键极性使氢原子容易解离,显示“酸性”。

电负性:sp>sp2>sp3,酸性大小顺序:乙炔>乙烯>乙烷。

连接在C≡C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相当活泼,易被金属取代,生成炔烃金属衍生物叫做炔化物。

CH≡CH + Na → CH≡CNa + 1/2H2↑(条件NH3)

CH≡CH + 2Na → CNa≡CNa + H2↑ (条件NH3,190℃~220℃)CH≡CH + NaNH2→ CH≡CNa + NH3↑

CH≡CH + Cu2Cl2(2AgCl) → CCu≡CCu( CAg≡CAg )↓ + 2NH4Cl +2NH3( 注意:只有在三键上含有氢原子时才会发生,用于鉴定端基炔RH≡CH)。

炔与带有活泼氢的有机物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在氯化亚铜催化剂时:CH≡CH + HCN → CH=CH-CN

炔会发生聚合反应:2CH≡CH →CH2=CH-C≡CH (乙烯基乙炔) + CH≡CH →CH2=CH-C≡C-CH=CH2(二乙烯基乙炔)[1]

7测定展示编辑

有机分子中的键长可用电子衍射、微波、红外或拉曼光谱予以测定。乙烷、乙烯和乙炔中的碳碳键长和碳氢键长如下所示:

乙烯分子中键长

乙炔分子中键长

乙烷分子中键长

上列图片显示,由于π键的出现,使碳碳间的距离缩短,而且三键比双键更短。这是因为随着不饱和度的增大,两个碳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密度也增大,所以碳原子越来越靠近。上列数字还表明:碳氢化合物中的碳氢键的键长也不是一个常数。这说明:键长除了与成键原子的不饱和度有关外,还和参与成键的碳原子的杂化方式有关。即随着杂化轨道中s成分的增大,碳碳键的键长缩短。乙烷、乙烯和乙炔中的碳原子的s成分分别为25%,33%和50%,从sp3到sp,碳原子的s成分增大了一倍,所以碳碳键的键长越来越短。

由于杂化碳原子的s成分不同,丙烷、丙烯、丙炔中的碳碳单键的键长是不等长的,s成分越多,碳碳单键的键长越短,随着键长的缩短,原子间的键能将增大。

主要成分:

含量:工业级≥97.5%。

气味:工业品有使人不愉快的大蒜气味,例如:乙炔,由电石,碳化钙,俗称“臭石”可以制得。

化学特性

碳氢键的异裂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酸性电离(ionization),所以将烃称为含碳酸。含碳酸的酸性可用pKa的值来判断,pKa越小,酸性越强。末端炔烃的酸性大于末端烯烃,两者又大于烷烃。这是因为轨道的杂化方式会影响碳原子的电负性。一般来讲,杂化轨道中s成分越大,碳原子的电负性就越大,所以在≡C—H中,形成C—H键的电子对比末端烯烃中C—H键和烷烃中的C—H的电子对更靠近碳原子,导致末端炔烃中的C—H键更易于异裂,释放出质子,因而末端炔烃的酸性比末端烯烃和烷烃强。所以,它们可与强碱反应形成金属化合物,称为炔化物。

乙炔一钠中的氢还可以和碱继续反应,生成乙炔二钠。二者皆为弱酸盐,与水作用很快即水解成乙炔和氢氧化钠,但乙炔二钠比乙炔一钠更为激烈,几乎是爆炸性的。乙炔一钠是制备一元取代乙炔,也叫做末端炔烃的重要原料。

与烷烃不同,炔烃不稳定并非常活跃,因此乙炔燃烧发出大量的热,乙炔焰常用来焊接。

制备

炔烃的一般制备是通过邻二卤化烷烃的脱卤化氢作用,也可以通过金属炔化合物与一级卤化烷反应制得。在Fritsch-Buttenberg-Wiechell重排中,炔烃又溴化乙烯基起始制得。

炔烃也可以由醛通过Corey-Fuchs反应制得,亦可以通过Seyferth-Gilbert同素化制得。

乙炔制作用煤或石油作原料,是生产乙炔的两种主要途径。随着天然气化学工业的发展,天然气即将成为乙炔的主要来源。

电弧法

甲烷在1500℃电弧中经极短时间(0.1~0.01s)加热,裂解成乙炔,即:

2CH4→C2H2+3H2 ΔH=397.4KJ/mol

由于乙炔在高温很快分解成碳,故反应气须用水很快地冷却,乙炔产率约15%,改用气流冷却反应气,可提高乙炔产率达25%~30%。裂解气中还含有乙烯、氢和碳尘。这个方法的总特点是原料非常便宜,在天然气丰富的地区采用这个方法是比较经济的。石脑油也可用此方法生产乙炔。[2]

电石法

以前这是大工业生产乙炔的唯一方法,即用焦炭和氧化钙经电弧加热至2200℃,制成碳化钙(CaC2),它再与水反应,生成乙炔和氢氧化钙:

CaO+3C<—2200℃—>CaC2+CO ΔH=460KJ/mol

CaC2+2H2O——>C2H2+Ca(OH)2

此法成本较高,除少数国家外,均不用此法。

等离子法

用石油和极热的氢气一起热裂制备乙炔,即把氢气在3500~4000℃的电弧中加热,然后部分等离子化的等离子体氢(正负离子相等)于电弧加热器出口的分离反应室中与气体的或气化了的石油气反应,生成的产物有:乙炔、乙烯(二者的总产率在70%以上)以及甲烷和氢气。

乙炔过去是非常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由于乙炔的生产成本相当高,以乙炔为原料生产化学品的路线逐渐被以其他化合物(特别是乙烯、丙烯)为原料的路线所取代。

纯的乙炔是带有乙醚气味的气体,具有麻醉作用,燃烧时火焰明亮,可用以照明。工业乙炔不好闻气味是由于含有硫化氢、磷化氢、以及有机磷、硫化合物等杂质引起的。与乙烯、乙烷不同,乙炔在水中具有一定的溶解度,但易溶于丙酮。液化乙炔经碰撞、加热可发生剧烈爆炸,乙炔与空气混合、当它的含量达到3~70%时,会剧烈爆炸。商业上为安全地处理乙炔,把它装入钢瓶中,瓶内装有多孔材料,如硅藻土、浮石或木炭,再装入丙酮。丙酮在常压下,约可溶解相当于它体积25倍的乙炔,而在1.2MPa下可溶解相当其体积300倍的乙炔。乙炔和氧气混合燃烧,可产生2800℃的高温,用以焊接或切割钢铁及其他金属。

8应用编辑

制氯乙烯,氧炔焰。

提纯

上述炔化物干燥后,经撞击会发生强烈爆炸,生成金属和碳。故在反应完了时,应加入稀硝酸使之分解。另外,由于氰负离子和银可形成极稳定的络合物,再去炔化银中加入氰化钠水溶液可得回炔烃。如:

RC≡CAg+2CN-+H2O→RC≡CH+Ag(CN)2- +OH-

也可以通过这个反应提纯末端炔烃。

卤化

末端炔烃与次卤酸反应,可以得到炔基卤化物。

RC≡CH+HOBr→RC≡CBr+H2O

末端炔烃与醛、酮的反应。

乙炔及末端炔烃在碱的催化下,可形成炔碳负离子,作为亲核试剂与羰基进行亲核加成,生成炔醇。

还原

催化加氢 在常用催化剂钯、铂或镍的作用下,炔烃与2 mol H2加成,生成烷烃。中间产物难以分离得到。

若用Lindlar(林德拉)催化剂(钯附着于碳酸钙及小量氧化铅上,使催化剂活性降低)进行炔烃的催化氢化反应,则炔烃只加 1 mol H2得Z型烯烃。例如:一个天然的含三键的硬脂炔酸,在该催化剂作用下,生成与天然的顺型油酸完全相同的产物。

用硫酸钡作载体的钯催化剂在吡啶中也可以使碳碳三键化合物只加 1 mol H2,生成顺型的烯烃衍生物。这表明,催化剂的活性对催化加氢的产物有决定性的影响。炔烃的催化加氢是制备Z型烯烃的重要方法,在合成中有广泛的用途。

硼氢化—炔烃与乙硼烷反应生成烯基硼烷,烯基硼烷与醋酸反应,生成Z型烯烃。第一步反应是炔烃的硼氢化反应,第二步反应是烯基硼的还原反应,总称硼氢化—还原反应。

碱金属还原 炔类化合物在液氨中用金属钠还原,主要生成E型烯烃衍生物。

氢化铝锂还原 炔烃用氢化铝锂还原也能得到E型烯烃。

9加成反应编辑

亲电加成

乙炔及其取代物与烯烃相似,也可以发生亲电加成反应,但由于sp碳原子的电负性比sp2碳原子的电负性强,使电子与sp碳原子结合得更为紧密,尽管三键比双键多一对电子,也不容易给出电子与亲电试剂结合,因而使三键的亲电加成反应比双键的亲电加成反应慢。

乙炔及其衍生物可以和两分子亲电试剂反应。先是与一分子试剂反应,生成烯烃的衍生物,然后再与另一分子试剂反应,生成饱和的化合物。不对称试剂和炔烃加成时,也遵循马氏规则,多数加成是反式加成。

和卤素的加成

卤素和炔烃的加成为反式加成。反应机理与卤素和烯烃的加成相似,但反应一般较烯烃难。例如,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立刻褪色,炔烃却需要几分钟才能使之褪色。故分子中同时存在非共轭的双键和叁键,在它与溴反应时,首先进行的是双键的加成。

又如,乙炔与氯的加成反应须在光或三氯化铁或氯化亚锡的催化作用下进行,中间产物为反二氯乙烯,最后产物为1,1,2,2-四氯乙烷(CHCl2CHCl2)。

和氢卤酸的加成

炔烃和氢卤酸的加成反应是分两步进行的,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反应可控制在第一步。这也是制卤化烯的一种方法。

一元取代乙炔与氢卤酸的加成反应遵循马氏规则。

当炔键两侧都有取代基时,需要比较两者的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来决定反应的区域选择性,但一般得到的是两种异构体的混合物。

和水加成

炔烃和水的加成常用汞盐作催化剂。例如,乙炔和水的加成是在10%硫酸和5%硫酸亚汞水溶液中发生的。

水先与三键加成,生成一个很不稳定的加成物——乙烯醇[羟基直接和双键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称为烯醇]。乙烯醇很快发生异构化,形成稳定的羰基化合物。

炔烃与水的加成遵循马氏规则,因此除乙炔外,所有的取代乙炔和水的加成物都是酮,但一元取代乙炔与水的加成物为甲基酮,二元取代乙炔的加水产物通常是两种酮的混合物。

自由基

有过氧化物存在时,炔烃和溴化氢发生自由基加成反应,得反马氏规则的产物。

和氢氰酸加成

氢氰酸可与乙炔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反应中CN-受限于三键进行亲核加成形成碳负离子,再与质子作用,完成生成丙烯腈的反应。上法因乙炔成本较高,现世界上几乎都采用丙烯的氨氧化反应制丙烯腈,反应过程是丙烯与氨的混合物在400~500℃,在催化的作用下用空气氧化。

聚丙烯腈可用于合成纤维(腈纶)、塑料、丁腈橡胶。此外,丙烯腈电解加氢二聚,是一个新的成功合成己二腈的方法。

己二腈加氢得己二胺,己二腈水解得己二酸,是制造尼龙-66的原料。

和氢加成

乙炔或其一元取代物可与带有下列“活泼氢”的有机物,如—OH,—SH,—NH2,=NH,—CONH2或—COOH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含有双键的产物。例如乙醇在碱催化下于150~180℃,0.1~1.5MPa下与乙炔反应,生成乙烯基乙醚。

根据原料的不同,反应条件(即温度、压力i、催化剂等)也可以不同。这类反应的反应机理是烷氧负离子与三键进行亲核加成,产生一个碳负离子中间体,碳负离子中间体从醇分子中得到质子,得产物。

乙烯基乙醚聚合后的聚乙烯基乙醚,常用作黏合剂。

氧化

炔烃经臭氧或高锰酸钾氧化,可发生碳碳三键的断裂,生成两个羧酸。

二卤代烷

邻二卤代烷和间二卤代烷在碱性实际点作用下失去两分子卤化氢生成炔烃。常用的碱性试剂有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的醇溶液和氨基钠的矿物油。

末端烯烃

乙炔与NaNH2(KNH2、LiNH2均可)在液氨中形成乙炔化钠,然后与卤代烷发生SN2反应,形成一元取代乙炔。

卤代烷以一级最好,β位有侧链的以及卤代烷及二级、三级卤代烷易发生消除反应,不能用于合成。一元取代乙炔可进一步用于合成二元取代乙炔。

末端烯烃直接氧化偶联可用来制作高级炔烃。

注意事项:

1、乙炔与烷烃不同,炔烃不稳定且非常活跃,乙炔燃烧发出大量的热,乙炔焰常被用来焊接。

2、炔化物干燥后,经撞击而发生强烈爆炸,生成金属和碳。故在反应完了时,应加入稀硝酸使之分解。

3、氰负离子和银可形成极稳定的络合物,再去炔化银中加入氰化钠水溶液可得回炔烃。

4、乙炔不稳定、非常活跃。乙炔储存要避免受热。

5、乙炔禁配强氧化剂、强酸、卤素。

6、乙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能与铜、银、汞等的化合物生成爆炸性物质。

奋斗的星星
成就的冬天
2025-04-20 00:15:06
聚丙烯 Polypropylene

英文缩写 全称

A/MMA 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AA 丙烯酸

AAS 丙烯酸酯-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

ABFN 偶氮(二)甲酰胺

ABN 偶氮(二)异丁腈

ABPS 壬基苯氧基丙烷磺酸钠

ABR 聚丙烯酸酯

ABS 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

ABVN 偶氮(二)异庚腈

AC 偶氮(二)碳酰胺

ACB 2- 氨基-4-氯苯胺

ACNU 嘧啶亚硝脲

ACP 三氧化铝

ACR 丙烯酸脂共聚物

ACS 苯乙烯-丙烯腈-氯化聚乙烯共聚物

ACTA 促皮质素

ADC 偶氮甲酰胺

ADCA 偶氮二甲酰胺

AE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AES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酯钠盐

AI 酰胺-酰亚胺(聚合物)

AK 醇酸树脂

AM 丙烯酰胺

AN 丙烯腈

AN-AE 丙烯腈-丙烯酸酯共聚物

ANM 丙烯腈-丙烯酸酯合成橡胶 A

P 多羟基胺基聚醚

APP 无规聚丙烯

AR 丙烯酸酯橡胶

AS 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

ASA 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

ATT 靛蓝

AU 聚酯型聚氨酯橡胶

AW 6-乙氧基-2,2,4-三甲基-1,2-二氢化喹啉

BAA 正丁醛苯胺缩合物

BAC 碱式氯化铝

BACN 新型阻燃剂

BAD 双水杨酸双酚A酯

BAL 2,3-巯(基)丙醇

BBP 邻苯二甲酸丁苄酯

BBS N-叔丁基-乙-苯并噻唑次磺酰胺

BC 叶酸

BCD β-环糊精

BCG 苯顺二醇

BCNU 氯化亚硝脲

BD 丁二烯

BE 丙烯酸乳胶外墙涂料

BEE 苯偶姻乙醚

BFRM 硼纤维增强塑料

BG 丁二醇

BGE 反应性稀释剂

BHA 特丁基-4羟基茴香醚

BHT 二丁基羟基甲苯

BL 丁内酯

BLE 丙酮-二苯胺高温缩合物

BLP 粉末涂料流平剂

BMA 甲基丙烯酸丁酯

BMC 团状模塑料

BMU 氨基树脂皮革鞣剂

BN 氮化硼

BNE 新型环氧树脂

BNS β-萘磺酸甲醛低缩合物

BOA 己二酸辛苄酯

BOP 邻苯二甲酰丁辛酯

BOPP 双轴向聚丙烯

BP 苯甲醇

BPA 双酚A

BPBG 邻苯二甲酸丁(乙醇酸乙酯)酯

BPF 双酚F

BPMC 2-仲丁基苯基-N-甲基氨基酸酯

BPO 过氧化苯甲酰

BPP 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

BPPD 过氧化二碳酸二苯氧化酯

BPS 4,4’-硫代双(6-特丁基-3-甲基苯酚)

BPTP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BR 丁二烯橡胶 BRN 青红光硫化黑

BROC 二溴(代)甲酚环氧丙基醚

BS 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BS-1S 新型密封胶

BSH 苯磺酰肼

BSU N,N’-双(三甲基硅烷)脲

BT 聚丁烯-1热塑性塑料

BTA 苯并三唑

BTX 苯-甲苯-二甲苯混合物

BX 渗透剂

BXA 己二酸二丁基二甘酯

BZ 二正丁基二硫代氨基甲

CA 醋酸纤维素

CAB 醋酸-丁酸纤维素

CAN 醋酸-硝酸纤维素

CAP 醋酸-丙酸纤维素

CBA 化学发泡剂

CDP 磷酸甲酚二苯酯

CF 甲醛-甲酚树脂,碳纤维

CFE 氯氟乙烯

CFM 碳纤维密封填料

CFRP 碳纤维增强塑料

CLF 含氯纤维

CMC 羧甲基纤维素

CMCNa 羧甲基纤维素钠

CMD 代尼尔纤维

CMS 羧甲基淀粉

CN 硝酸纤维素

CNA α-蒎烯树脂

COPP 共聚聚丙烯

CP 丙酸纤维素

CPE 氯化聚乙烯

CPL 己内酰胺

CPPG 聚氯醚

CPVC 氯化聚氯乙烯(过氯乙烯)

CR 氯丁橡胶

CS 酪蛋白塑料(酪素塑料)

CSPE 氯横化聚乙烯

CTA 三醋酸纤维素

CTEE 三氟氯乙烯(氯化三氟乙烯)

CUP 铜氨纤维

CV 粘胶纤维

DAF 富马酸二烯丙酯

DAIP 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DAM 马来酸二烯丙酯

DAP 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DATBP 四溴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DBA 己二酸二丁酯

DBEP 邻苯二甲酸二丁氧乙酯

DBP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R 二苯甲酰间苯二酚

DBS 癸二酸二癸酯

DCCA 二氯异氰脲酸

DCCK 二氯异氰脲酸钾

DCCNa 二氯异氰脲酸钠

DCHP 邻苯二甲酸二环乙酯

DCPD 过氧化二碳酸二环乙酯

DDA 己二酸二癸酯

DDP 邻苯二甲酸二癸酯

DEAE 二乙胺基乙基纤维素

DEP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DETA 二乙撑三胺

DFA 薄膜胶粘剂

DHA 己二酸二己酯

DHP 邻苯二甲酸二己酯

DHS 癸二酸二己酯

DIBA 己二酸二异丁酯

DIDA 己二酸二异癸酯

DIDG 戊二酸二异癸酯

DIDP 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

DINA 己二酸二异壬酯

DINP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

DINZ 壬二酸二异壬酯

DIOA 己酸二异辛酯

DIOP 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

DIOS 癸二酸二异辛酯

DIOZ 壬二酸二异辛酯

DIPA 二异丙醇胺

DMA 二甲胺

DMC 碳酸二甲酯

DMEP 邻苯二甲酸二甲氧基乙酯

DMF 二甲基甲酰胺

DMP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DMS 癸二酸二甲酯

DMSO 二甲基亚砜

DMT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DNA 己二酸二壬酯

DNP 邻苯二甲酸二壬酯

DNS 癸二酸壬酯

DOP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DOPP 对苯二甲酸二辛酯

DOS 癸二酸二辛酯

DOTP 对苯二甲酸二异辛酯

DOZ 壬二酸二辛酯

DPA 二苯胺

DVB 二乙烯基苯

E/EA 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E/P 乙烯/丙烯共聚物

E/P/D 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

E/TEE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E/VAC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E/VAL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EAA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EAK 乙基戊丙酮

EBM 挤出吹塑模塑

EC 乙基纤维素

ECB 乙烯共聚物和沥青的共混物

ECD 环氧氯丙烷橡胶

ECTEE 聚(乙烯-三氟氯乙烯)

ED-3 环氧酯

EDC 二氯乙烷

EDTA 乙二胺四醋酸

EEA 乙烯-醋酸丙烯共聚物

EG 乙二醇

2-EH :异辛醇

EO 环氧乙烷

EOT 聚乙烯硫醚

EP 环氧树脂

EPI 环氧氯丙烷

EPM 乙烯-丙烯共聚物

EPOR 三元乙丙橡胶

EPR 乙丙橡胶

EPS 可发性聚苯乙烯

EPSAN 乙烯-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EPT 乙烯丙烯三元共聚物

EPVC 乳液法聚氯乙烯

EU 聚醚型聚氨酯

EVA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VE 乙烯基乙基醚

EXP 醋酸乙烯-乙烯-丙烯酸酯三元共聚乳液

F/VAL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F-23 四氟乙烯-偏氯乙烯共聚物

F-30 三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

F-40 四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

FDY 丙纶全牵伸丝

FEP 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

FNG 耐水硅胶

FPM 氟橡胶

FRA 纤维增强丙烯酸酯

FRC 阻燃粘胶纤维

FRP 纤维增强塑料

FRPA-101 玻璃纤维增强聚癸二酸癸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1010树脂)

FRPA-610 玻璃纤维增强聚癸二酰乙二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10树脂)

FWA 荧光增白剂

GF 玻璃纤维

GFRP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GFRTP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促进剂

GOF 石英光纤

GPS 通用聚苯乙烯

GR-1 异丁橡胶

GR-N 丁腈橡胶

GR-S 丁苯橡胶

GRTP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

GUV 紫外光固化硅橡胶涂料

GX 邻二甲苯

GY 厌氧胶

H 乌洛托品

HDI 六甲撑二异氰酸酯

HDPE 低压聚乙烯(高密度)

HEDP 1-羟基乙叉-1,1-二膦酸

HFP 六氟丙烯

HIPS 高抗冲聚苯乙烯

HLA 天然聚合物透明质胶

HLD 树脂性氯丁胶

HM 高甲氧基果胶

HMC 高强度模塑料

HMF 非干性密封胶

HOPP 均聚聚丙烯

HPC 羟丙基纤维素

HPMC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PMCP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

HPT 六甲基磷酸三酰胺

HS 六苯乙烯

HTPS 高冲击聚苯乙烯

IEN 互贯网络弹性体

IHPN 互贯网络均聚物

IIR 异丁烯-异戊二烯橡胶

IO 离子聚合物

IPA 异丙醇

IPN 互贯网络聚合物

IR 异戊二烯橡胶

IVE 异丁基乙烯基醚

JSF 聚乙烯醇缩醛胶

JZ 塑胶粘合剂

KSG 空分硅胶

LAS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LCM 液态固化剂

LDJ 低毒胶粘剂

LDN 氯丁胶粘剂

LDPE 高压聚乙烯(低密度)

LDR 氯丁橡胶

LF 脲

LGP 液化石油气

LHPC 低替代度羟丙基纤维素

LIM 液体侵渍模塑

LIPN 乳胶互贯网络聚合物

LJ 接体型氯丁橡胶

LLDPE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LM 低甲氧基果胶

LMG 液态甲烷气

LMWPE 低分子量聚乙稀

LN 液态氮

LRM 液态反应模塑

LRMR 增强液体反应模塑

LSR 羧基氯丁乳胶

MA 丙烯酸甲酯

MAA 甲基丙烯酸

MABS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MAL 甲基丙烯醛

MBS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MBTE 甲基叔丁基醚

MC 甲基纤维素

MCA 三聚氰胺氰脲酸盐

MCPA-6 改性聚己内酰胺(铸型尼龙6)

MCR 改性氯丁冷粘鞋用胶

MDI 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

MDI 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甲撑二苯基二异氰酸酯)

MDPE 中压聚乙烯(高密度)

MEK 丁酮(甲乙酮)

MEKP 过氧化甲乙酮

MES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

MF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M-HIPS 改性高冲聚苯乙烯

MIBK 甲基异丁基酮

MMA 甲基丙烯酸甲酯

MMF 甲基甲酰胺

MNA 甲基丙烯腈

MPEG 乙醇酸乙酯

MPF 三聚氨胺-酚醛树脂

MPK 甲基丙基甲酮

M-PP 改性聚丙烯

MPPO 改性聚苯醚

MPS 改性聚苯乙烯

MS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

MSO 石油醚

MTBE 甲基叔丁基醚

MTT 氯丁胶新型交联剂

MWR 旋转模塑

MXD-10/6 醇溶三元共聚尼龙

MXDP 间苯二甲基二胺

OBP 邻苯二甲酸辛苄酯

ODA 己二酸异辛癸酯

ODPP 磷酸辛二苯酯

OIDD 邻苯二甲酸正辛异癸酯

OPP 定向聚丙烯(薄膜)

OPS 定向聚苯乙烯(薄膜)

OPVC 正向聚氯乙烯

OT 气熔胶 PA 聚酰胺(尼龙)

PA-1010 聚癸二酸癸二胺(尼龙1010)

PA-11 聚十一酰胺(尼龙11)

PA-12 聚十二酰胺(尼龙12)

PA-6 聚己内酰胺(尼龙6)

PA-610 聚癸二酰乙二胺(尼龙610)

PA-612 聚十二烷二酰乙二胺(尼龙612)

PA-66 聚己二酸己二胺(尼龙66)

PA-8 聚辛酰胺(尼龙8)

PA-9 聚9-氨基壬酸(尼龙9)

PAA 聚丙烯酸

PAAS 水质稳定剂

PABM 聚氨基双马来酰亚胺

PAC 聚氯化铝

PAEK 聚芳基醚酮

PAI 聚酰胺-酰亚胺

PAM 聚丙烯酰胺

PAMBA 抗血纤溶芳酸

PAMS 聚α-甲基苯乙烯

PAN 聚丙烯腈

PAP 对氨基苯酚

PAPA 聚壬二酐

PAPI 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

PAR 聚芳酰胺

PAR 聚芳酯(双酚A型)

PAS 聚芳砜(聚芳基硫醚)

PB 聚丁二烯-[1,3]

PBAN 聚(丁二烯-丙烯腈)

PBI 聚苯并咪唑

PBMA 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

PBN 聚萘二酸丁醇酯

PBR 丙烯-丁二烯橡胶

PBS 聚(丁二烯-苯乙烯)

PBS 聚(丁二烯-苯乙烯)

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PC 聚碳酸酯

PC/ABS 聚碳酸酯/ABS树脂共混合金

PC/PBT 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共混合金

PCD 聚羰二酰亚胺

PCDT 聚(1,4-环己烯二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

PCE 四氯乙烯 PCMX 对氯间二甲酚

PCT 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对二甲醇酯

PCT 聚己内酰胺

PCTEE 聚三氟氯乙烯

PD 二羟基聚醚

PDAIP 聚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PDAP 聚对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PDMS 聚二甲基硅氧烷

PE PEA 聚丙烯酸酯

PEAM 苯乙烯型聚乙烯均相离子交换膜

PEC 氯化聚乙烯

PECM 苯乙烯型聚乙烯均相阳离子交换膜

PEE 聚醚酯纤维

PEEK 聚醚醚酮

PEG 聚乙二醇

PEHA 五乙撑六胺

PEN 聚萘二酸乙二醇酯

PEO 聚环氧乙烷

PEOK 聚氧化乙烯

PEP 对-乙基苯酚聚全氟乙丙烯薄膜

PES 聚苯醚砜

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ETE 涤纶长丝

PETP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F 酚醛树脂

PF/PA 尼龙改性酚醛压塑粉

PF/PVC 聚氯乙烯改性酚醛压塑粉

PFA 全氟烷氧基树脂

PFG 聚乙二醇

PFS 聚合硫酸铁

PG 丙二醇

PGEEA 乙二醇(甲)乙醚醋酸酯

PGL 环氧灌封料

PH 六羟基聚醚

PHEMA 聚(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

PHP 水解聚丙烯酸胺

PI 聚异戊二稀

PIB 聚异丁烯

PIBO 聚氧化异丁烯

PIC 聚异三聚氰酸酯

PIEE 聚四氟乙烯

PIR 聚三聚氰酸酯

PL 丙烯

PLD 防老剂4030

PLME 1:1型十二(烷)酸单异丙醇酰胺

PMA 聚丙烯酸甲酯

PMAC 聚甲氧基缩醛

PMAN 聚甲基丙烯腈

PMCA 聚α-氧化丙烯酸甲酯

PMDETA 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

PMI 聚甲基丙烯酰亚胺

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

PMMI 聚均苯四甲酰亚胺

PMP 聚4-甲基戊烯-1

PNT 对硝基甲苯

PO 环氧乙烷

POA 聚己内酰胺纤维

POF 有机光纤

POM 聚甲醛

POP 对辛基苯酚

POR 环氧丙烷橡胶

PP 聚丙烯

PPA 聚己二酸丙二醇酯

PPB 溴代十五烷基吡啶

PPC 氯化聚丙烯

PPD 防老剂4020

PPG 聚醚

PPO 聚苯醚(聚2,6-二甲基苯醚)

PPOX 聚环氧丙烷

PPS 聚苯硫醚

PPSU 聚苯砜(聚芳碱)

PR 聚酯

PROT 蛋白质纤维

PS 聚苯乙烯

PSAN 聚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PSB 聚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

PSF(PSU) 聚砜

PSI 聚甲基苯基硅氧烷

PST 聚苯乙烯纤维

PT 甲苯

PTA 精对苯二甲酸

PTBP 对特丁基苯酚

PTEE 聚四氟乙烯

PTMEG 聚醚二醇

PTMG 聚四氢呋喃醚二醇

PTP 聚对苯二甲酸酯

PTX 苯(甲苯、二甲苯)

PU 聚氨酯(聚氨基甲酸酯)

PVA 聚乙烯醇

PVAC 聚醋酸乙烯乳液

PVAL 乙烯醇系纤维

PVB 聚乙烯醇缩丁醛

PVC 聚氯乙烯

PVCA 聚氯乙烯醋酸酯

PVCC 氯化聚氯乙烯

PVDC 聚偏二氯乙烯

PVDF 聚偏二氟乙烯

PVE 聚乙烯基乙醚

PVF 聚氟乙烯

PVFM 聚乙烯醇缩甲醛

PVI 聚乙烯异丁醚

PVK 聚乙烯基咔唑

PVM 聚烯基甲醚

PVP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PX 二甲苯

PXL 对二甲苯

PZ 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

RE 橡胶粘合剂

RF 间苯二酚-甲醛树脂

RFL 间苯二酚-甲醛乳胶

RP 增强塑料

RX 橡胶软化剂

S/MS 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共聚物

SAN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SAS 仲烷基磺酸钠

SB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

SBR 丁苯橡胶

SBS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SC 硅橡胶气调织物膜

SDDC N,N-二甲基硫代氨基甲酸钠

SE 磺乙基纤维素

SGA 丙烯酸酯胶

SI 聚硅氧烷

SIS 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SIS/SEBS 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SM 苯乙烯

SMA 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

SPP :间规聚苯乙烯

SPVC 悬浮法聚氯乙烯

SR 合成橡胶

ST 矿物纤维

TAC 三聚氰酸三烯丙酯

TAME 甲基叔戊基醚

TAP 磷酸三烯丙酯

TBE 四溴乙烷

TBP 磷酸三丁酯

TCA 三醋酸纤维素

TCCA 三氯异氰脲酸

TCEF 磷酸三氯乙酯

TCF 磷酸三甲酚酯

TCPP 磷酸三氯丙酯

TDI 甲苯二异氰酸酯

TEA 三乙胺

TEAE 三乙氨基乙基纤维素

TEDA 三乙二胺

TEFC 三氟氯乙烯

TEP 磷酸三乙酯

TFE 四氟乙烯

THF 四氢呋喃

TLCP 热散液晶聚酯

TMP 三羟甲基丙烷

TMPD 三甲基戊二醇

TMTD 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硫化促进剂TT)

TNP 三壬基苯基亚磷酸酯

TPA 对苯二甲酸

TPE 磷酸三苯酯

TPS 韧性聚苯乙烯

TPU 热塑性聚氨酯树脂

TR 聚硫橡胶

TRPP 纤维增强聚丙烯

TR-RFT 纤维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TRTP 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

TTP 磷酸二甲苯酯

U 脲 UF 脲甲醛树脂

UHMWPE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UP 不饱和聚酯

VAC 醋酸乙烯酯

VAE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VAM 醋酸乙烯

VAMA 醋酸乙烯-顺丁烯二酐共聚物

VC 氯乙烯

VC/CDC 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

VC/E 氯乙烯/乙烯共聚物

VC/E/MA 氯乙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VC/E/VAC 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VC/MA 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VC/MMA 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VC/OA 氯乙烯/丙烯酸辛酯共聚物

VC/VAC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VCM 氯乙烯(单体)

VCP 氯乙烯-丙烯共聚物

VCS 丙烯腈-氯化聚乙烯-苯乙烯共聚物

VDC 偏二氯乙烯

VPC 硫化聚乙烯

VTPS 特种橡胶偶联剂

WF 新型橡塑填料

WP 织物涂层胶

WRS 聚苯乙烯球形细粒

XF 二甲苯-甲醛树脂

XMC 复合材料

YH 改性氯丁胶

YM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乳

YWG 液相色谱无定型微粒硅胶

ZE 玉米纤维

ZH 溶剂型氯化天然橡胶胶粘剂

ZN 粉状脲醛树脂胶

轻松的猎豹
飘逸的洋葱
2025-04-20 00:15:06
PA 聚酰胺(尼龙)

PA-1010 聚癸二酸癸二胺(尼龙1010)

PA-11 聚十一酰胺(尼龙11)

PA-12 聚十二酰胺(尼龙12)

PA-6 聚己内酰胺(尼龙6)

PA-610 聚癸二酰乙二胺(尼龙610)

PA-612 聚十二烷二酰乙二胺(尼龙612)

PA-66 聚己二酸己二胺(尼龙66)

PA-8 聚辛酰胺(尼龙8)

PA-9 聚9-氨基壬酸(尼龙9)

PAA 聚丙烯酸

PAAS 水质稳定剂

PABM 聚氨基双马来酰亚胺

PAC 聚氯化铝

PAEK 聚芳基醚酮

PAI 聚酰胺-酰亚胺

PAM 聚丙烯酰胺

PAMBA 抗血纤溶芳酸

PAMS 聚α-甲基苯乙烯

PAN 聚丙烯腈

PAP 对氨基苯酚

PAPA 聚壬二酐

PAPI 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

PAR 聚芳酰胺

PAR 聚芳酯(双酚A型)

PAS 聚芳砜(聚芳基硫醚)

PB 聚丁二烯-〔1,3〕

PBAN 聚(丁二烯-丙烯腈)

PBI 聚苯并咪唑

PBMA 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

PBN 聚萘二酸丁醇酯

PBR 丙烯-丁二烯橡胶

PBS 聚(丁二烯-苯乙烯)

PBS 聚(丁二烯-苯乙烯)

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PC 聚碳酸酯

PC/ABS 聚碳酸酯/ABS树脂共混合金

PC/PBT 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共混合金

PCD 聚羰二酰亚胺

PCDT 聚(1,4-环己烯二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

PCE 四氯乙烯

PCMX 对氯间二甲酚

PCT 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对二甲醇酯

PCT 聚己内酰胺

PCTEE 聚三氟氯乙烯

PD 二羟基聚醚

PDAIP 聚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PDAP 聚对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PDMS 聚二甲基硅氧烷

PE 聚乙烯

PEA 聚丙烯酸酯

PEAM 苯乙烯型聚乙烯均相离子交换膜

PEC 氯化聚乙烯

PECM 苯乙烯型聚乙烯均相阳离子交换膜

PEE 聚醚酯纤维

PEEK 聚醚醚酮

PEG 聚乙二醇

PEHA 五乙撑六胺

PEN 聚萘二酸乙二醇酯

PEO 聚环氧乙烷

PEOK 聚氧化乙烯

PEP 对-乙基苯酚聚全氟乙丙烯薄膜

PES 聚苯醚砜

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ETE 涤纶长丝

PETP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F 酚醛树脂

PF/PA 尼龙改性酚醛压塑粉

PF/PVC 聚氯乙烯改性酚醛压塑粉

PFA 全氟烷氧基树脂

PFG 聚乙二醇

PFS 聚合硫酸铁

PG 丙二醇

PGEEA 乙二醇(甲)乙醚醋酸酯

PGL 环氧灌封料

PH 六羟基聚醚

PHEMA 聚(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

PHP 水解聚丙烯酸胺

PI 聚异戊二稀

PIB 聚异丁烯

PIBO 聚氧化异丁烯

PIC 聚异三聚氰酸酯

PIEE 聚四氟乙烯

PIR 聚三聚氰酸酯

PL 丙烯

PLD 防老剂4030

PLME 1:1型十二(烷)酸单异丙醇酰胺

PMA 聚丙烯酸甲酯

PMAC 聚甲氧基缩醛

PMAN 聚甲基丙烯腈

PMCA 聚α-氧化丙烯酸甲酯

PMDETA 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

PMI 聚甲基丙烯酰亚胺

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

PMMI 聚均苯四甲酰亚胺

PMP 聚4-甲基戊烯-1

PNT 对硝基甲苯

PO 环氧乙烷

POA 聚己内酰胺纤维

POF 有机光纤

POM 聚甲醛

POP 对辛基苯酚

POR 环氧丙烷橡胶

PP 聚丙烯

PPA 聚己二酸丙二醇酯

PPB 溴代十五烷基吡啶

PPC 氯化聚丙烯

PPD 防老剂4020

PPG 聚醚

PPO 聚苯醚(聚2,6-二甲基苯醚)

PPOX 聚环氧丙烷

PPS 聚苯硫醚

PPSU 聚苯砜(聚芳碱)

PR 聚酯

PROT 蛋白质纤维

PS 聚苯乙烯

PSAN 聚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PSB 聚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

PSF(PSU) 聚砜

PSI 聚甲基苯基硅氧烷

PST 聚苯乙烯纤维

PT 甲苯

PTA 精对苯二甲酸

PTBP 对特丁基苯酚

PTFE 聚四氟乙烯

PTMEG 聚醚二醇

PTMG 聚四氢呋喃醚二醇

PTP 聚对苯二甲酸酯

PTX 苯(甲苯、二甲苯)

PTX 苯(甲苯、二甲苯)

PU 聚氨酯(聚氨基甲酸酯)

PVA 聚乙烯醇

PVAC 聚醋酸乙烯乳液

PVAL 乙烯醇系纤维

PVB 聚乙烯醇缩丁醛

PVC 聚氯乙烯

PVCA 聚氯乙烯醋酸酯

PVCC 氯化聚氯乙烯

PVDC 聚偏二氯乙烯

PVDF 聚偏二氟乙烯

PVE 聚乙烯基乙醚

PVF 聚氟乙烯

PVFM 聚乙烯醇缩甲醛

PVI 聚乙烯异丁醚

PVK 聚乙烯基咔唑

PVM 聚烯基甲醚

PVP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