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氯乙基乙烯基醚的的上游原料和下游产品有哪些?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2-氯乙基乙烯基醚
中文别名
2-氯乙基乙烯醚乙烯(2-氯乙基)醚(2-氯乙基)乙烯醚乙烯基-2-氯乙基醚(2-氯乙氧基)乙烯乙烯基氯乙烯-2-氯乙醚
英文名称
2-Chloroethyl
vinyl
ether
英文别名
1-chloro-2-ethenoxyethaneVinyl(2-chloroethyl)ether
CAS号
110-75-8
上游原料
CAS号
中文名称
111-44-4
二氯乙醚
74-89-5
甲胺
103-44-6
2-乙基己基乙烯基醚
109-92-2
乙烯基乙醚
107-07-3
2-氯乙醇
7664-41-7
液氨
下游产品
CAS号
名称
110-75-8
2-氯乙基乙烯基醚
111-44-4
二氯乙醚
75-65-0
叔丁醇
107-21-1
乙二醇
75-08-1
乙硫醇
108-95-2
苯酚
495-76-1
胡椒醇
更多上下游产品参见:http://baike.molbase.cn/cidian/59264
二氯乙烷(化学式:C 2 H 4 Cl 2 ;Cl(CH 2 ) 2 Cl,式量:98.97),即1,2-二氯乙烷,是卤代烃的一种, 常用 EDC表示。无色或浅黄色透明液体熔点-35.7℃,沸点83.5℃,密度1.235g/cm 3 ,闪点17℃。难溶于水主要用作氯乙烯(聚氯乙烯单体)制取过程的中间体,也用作溶剂等。它在室温下是无色有类似氯仿气味的液体,有毒,具潜在致癌性,可能的溶剂替代品包括1,3-二氧杂环己烷和甲苯。用作溶剂及制造,三氯乙烷的中间体。用作蜡、脂肪、橡胶等的溶剂及谷物杀虫剂。
基本介绍中文名 :二氯乙烷 英文名 :Dichloroethane 别称 :二氯化乙烯乙撑二氯烯虫乙酯 化学式 :C2H4Cl2 分子量 :98.97 CAS登录号 :107-06-2 EINECS登录号 :203-458-1 熔点 :-35.3°C 沸点 :83.7°C 水溶性 :微溶于水,可混溶于醇、醚、氯仿。 密度 :1.235 外观 :无色或浅黄色透明液体,,有类似氯仿的气味 闪点 :17℃ 套用 :有机合成,萃取剂 安全性描述 :S45 危险性符号 :7(中闪点易燃液体) 危险性描述 :R11 国际编号 :32035 InChI :1/C2H4Cl2/c3-1-2-4/h1-2H2 RTECS号 :KI0175000 HS编码 :2903150000 UN编号 :1184 IMDG规则页码 :3205 折射度 :1.4448 折射率 :1.4167 饱和蒸气压 :15.33kPa/10℃ 临界温度 :261.5℃ 临界气压 :5.05MPa 燃烧热 :1244.8kj/mol物化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工艺分析,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结论,储存,套用,注意事项,危险特性,泄漏处置,毒性危害,急救措施,安全信息,管理储运, 物化性质 物理性质 分子结构数据: 1.生态毒性 LC50:225mg/L(96h)(虹鳟鱼,静态);230~710mg/L(96h)(蓝鳃太阳鱼,静态);136mg/L(96h)(黑头呆鱼,静态);65mg/L(96h)(褐虾);218mg/L(48h)(水蚤) IC50:105~710mg/L(72h)(藻类) 2.生物降解性 好氧生物降解(h):2400~4320 厌氧生物降解(h):9600~17280 3.非生物降解性 空气中光氧化半衰期(h):292~2917 一级水解半衰期(h):1.1a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浅黄色透明液体,有类似氯仿的气味。味甜。能缓慢分解变成酸性,颜色变暗。 溶解性: 溶于多数有机溶剂。在水中沉底,基本不溶。溶解性溶于约120倍的水,与乙醇、氯仿、乙醚混溶。能溶解油和脂类、润滑脂、石蜡。 1,2- 二氯乙烷 在常温常压下为具有类似氯仿气味和甜味的无色透明油状剧毒液体。难溶于水,可与乙醇、乙醚、氯仿等各种有机溶剂混溶,能溶解油和脂。对水、酸、碱稳定, 化学性质 具有抗氧化性。不腐蚀金属。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明火、强氧化剂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制备 1.乙烯与氯气直接合成法 以乙烯和氯气在1,2-二氯乙烷介质中进行氯化生成粗二氯乙烷及少量多氯化物,加碱闪蒸除去酸性物及部分高沸物,用水洗涤至中性,共沸脱水,精馏,得成品。 2.乙烯氧氯化法乙烯直接与氯气氯化生成二氯乙烷。由二氯乙烷裂解制氯乙烯时回收的氯化氢和预热至150-200℃的含氧气体(空气)和乙烯,通过载于氧化铝上的氯化铜触媒,在压力0.0683-0.1033MPa;温度200-250℃下反应,粗产品经冷却(使大部分三氯乙醛和部分水冷凝);加压;精制,得二氯乙烷产品。 3.由石油裂解气或焦炉的乙烯直接氯化的方法。此外,在氯乙醇法制取环氧乙烷的生产中还副产有1,2-二氯乙烷。 4.将工业品1,2-二氯乙烷是用浓硫酸洗至酸层无色,而后用5%的氢氧化钙溶液洗,再用水洗一次,分去水层。用无水氯化钙干燥后,进行精馏。1,2-二氯乙烷能与水形成共沸混合物,含有8.9%的水,共沸点7.7℃。利用此特性脱去大量的水后再进行干燥和蒸馏即得纯品1,2-二氯乙烷。 5.将催化剂三氯化铁、氯化铜或氯化亚锑悬浮于二氯乙烷中作为反应介质,分别通入气体乙烯和氯气进行反应,控制反应温度为50~70℃,反应压力0.4~0.5 MPa: 反应所得产物用水洗去氯化氢和催化剂,静置分层,分去水层,然后用1%~2%的氢氧化钠洗涤,分去水层后进行共沸精馏,蒸出的共沸物静置分去水层,干燥后,再精馏,即得1,2-二氯乙烷纯品。 工艺分析 平衡氧氯化法是目前世界上主要采用的氯乙烯生产工艺,具有规模大、利于环保、经济性能佳等特点。该工艺主要由乙烯直接氯化、乙烯氧氯化、二氯乙烷精馏和裂解等工艺单元组成 。其 中,乙烯直接氯化合成二氯乙烷是平衡氧氯化法生 产氯乙烯工艺中的一个重要单元 。 乙烯直接氯化反应分为气相法和液相法。气相法目前还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因反应选择性差 等原因没有工业化。液相法生产工艺采用液相二氯 乙烷为介质,以FeCl3或其络合物为催化剂,由氯 气和乙烯鼓泡通过液层进行反应生成二氯乙烷, 该反应为气液非均相反应。根据反应温度的不同, 直接氯化可分为低温氯化 、中温氯化和高温氯化工艺,有必要对这3种直接氯化工艺进行比较。 实验部分 实验原理 乙烯直接氯化反应为放热反应 。氯气用路易斯酸FeCl3极化,极化后的氯离子作为一个亲电基团攻击乙烯的双键,形成氯阳离子化合物和四氯化铁负离子,然后四氯化铁负离子中的一个氯离子加到氯阳离子化合物的碳原子上,从而生成二氯乙烷。 乙烯直接氯化反应的主要副产物为一氯乙烷和1,1,2-三氯乙烷,反应方程式如下: C2H4+HCL → C2H5Cl (1) C2H4Cl2+Cl2→ C2H3Cl3+HCl (2)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是容积为300 mL的耐压夹套玻璃反应釜。设计压力为2.5 MPa,温度范围-20~150 ℃,搅拌转速可调范围0~1 500 r/min。 采用低温氯化工艺时,生成物二氯乙烷可直接从釜 底出料口液相出料。采用中温、高温氯化工艺时, 反应在二氯乙烷沸点以上进行,气相二氯乙烷经冷 凝后进入储罐,其中大部分循环回反应釜以保持反 应釜内液位,另一部分则由储罐下方出料口取出。 实验方法 向反应釜内加入200 mL二氯乙烷,其中, FeCl3的含量为0.1%(w)以及一定量的NaCl。通入氮气将反应体系内空气排空,搅拌、加热反应釜, 然后通入乙烯和氯气开始反应。低温氯化实验的反 应温度约为50 ℃,反应压力微正压。中温氯化实 验的反应温度为90 ℃,压力约为0.15 MPa。 高温氯化反应的温度为110~120 ℃,压力为0.25 MPa。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产物 中的二氯乙烷含量进行分析。分析条件为:SGE BP5型气相色谱柱(30 m×0.32 mm×0.5 μm,固定 相:BP5),FID检测,检测器温度200 ℃,载气为氮气,流量为1 mL/min,气化室温度120 ℃,柱温50~200 ℃。 结果与讨论 氯化工艺的特点分析 由反应温度对二氯乙烷选择性和系统热负荷可见,采用低温氯化工艺(反应温度为50 ℃)时二氯乙烷的选择性最高,但系统热负荷也最高,这是由于直接氯化反应放热量大,需要消耗大量的冷却水保持反应釜内的 温度恒定,而反应热未得到有效的利用,此外液相 出料催化剂损失大,需要不断补充催化剂;采用 中温氯化工艺(反应温度为90 ℃)和高温氯化工艺 (反应温度为110~120 ℃)时由于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副反应增多,因此二氯乙烷的选择 性比低温氯化工艺分别降低了0.10%和0.25%,但系统热负荷与低温工艺相比从624.7 kJ/h分别降至304.1 kJ/h和265.2 kJ/h。 这是由于中温、高温氯化 工艺采用气相出料,减少了催化剂的损失,反应热直接将部分二氯乙烷汽化,相应地减少了为移出反 应热所消耗的冷却水量;尤其是采用高温氯化工艺 时,汽相二氯乙烷不需水洗、脱轻、脱重,可直接 进入二氯乙烷精制单元的精馏塔,为精馏塔提供了 部分热源,减少了精馏塔再沸器的热负荷,降低了 装置的能耗 。高温氯化工艺比低温和中温氯化 工艺在能耗及物耗等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是乙 烯直接氯化工艺的发展方向。 NaCl助催化剂用量对直接氯化反应的影响 由 NaCl助催化剂用量对直接氯化反应的影响可看出,在中温和高温氯化反应中添加 NaCl助催化剂能提高二氯乙烷的选择性,而低温氯化反应的二氯乙烷选择性几乎没有变化。这是由 于在反应过程中二氯乙烷提供电子的能力很弱,在 溶剂中FeCl3易形成二聚体Fe2Cl6,导致中心原子Fe 的空轨道被占据,使Cl2与中心原子Fe的配位反应 变得困难,从而降低了反应速率。 NaCl助催化剂的作用是打破Fe2Cl6的结构,使其形成[Fe2Cl7 ]- , 而Cl2与[Fe2Cl7 ]- 的中心原子Fe的配位反应要比与 Fe2Cl6中Fe原子配位反应容易,因为FeCl4 - 比FeCl3的 化学性质更加稳定,易从配合物[Fe2Cl7 ]- 中脱离出 去,从而加快了乙烯氯化反应的速率,也就相应减 少了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提高二氯乙烷的选择性。 但NaCl在二氯乙烷中的溶解度非常小,50 ℃ 时几乎不溶于二氯乙烷,即使在120 ℃时其溶解度 仅约为3×10-4 g,因此在低温氯化反应中添加NaCl 助催化剂对二氯乙烷选择性基本上无影响。此外, NaCl易从二氯乙烷溶液中析出造成设备腐蚀及堵塞 等问题,因此不宜过量添加,控制好NaCl的 含量对直接氯化反应至关重要。 乙烯与氯气分压比对直接氯化反应的影响 随乙烯与氯气分压比的增大, 3种氯化工艺的二氯乙烷的选择性均呈现出先增加 后降低的趋势,当乙烯与氯气分压比约为1.25时二 氯乙烷的选择性最高,分别为99.90%,99.86%, 99.81%。这是因为乙烯和氯气均为气体,反应中必 须先扩散进入二氯乙烷液相,然后在液相中进行反 应。乙烯直接氯化反应是快速反应,反应速率和选择性取决於乙烯和氯气的溶解和扩散特性。由于氯气 与乙烯在相同分压下,氯气更易溶于二氯乙烷 , 因此只有在乙烯分压较高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两者 溶解相的微观平衡。 在乙烯直接氯化反应过程中只 有当体系中乙烯的浓度大于氯气的浓度时,才能得 到高的反应选择性。但实验过程发现过量的乙烯也 会导致副产物含量的增加,因此选择合理的乙烯与 氯气分压比才能有效地提高二氯乙烷的选择性。除此以外,在反应器中添加填料,可以使乙 烯和氯气分散在二氯乙烷溶液中形成的气泡分布均 匀,有助于减少气泡的聚并,提高反应速率,减少 副反应的发生,从而获得较高的反应选择性。 结论 1)采用低温氯化工艺时二氯乙烷选择性高, 但催化剂损失量大,能耗高;采用中温、高温氯化 工艺时气相出料,能有效的利用反应热,降低装置 的能耗。高温氯化工艺比低温和中温氯化工艺在能 耗及物耗等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是乙烯直接氯 化工艺的发展方向。 2) NaCl助催化剂的加入可有效地破坏FeCl3二 聚体的形成,加快直接氯化反应速率,减少副反应 的发生,提高反应的选择性。但若NaCl添加量过 多,由于其在二氯乙烷中溶解性较差,易造成设备 腐蚀及堵塞等问题。 3)直接氯化反应过程中,当乙烯分压较高的 情况下,乙烯和氯气才能在二氯乙烷溶液中达到微 观平衡,从而获得较高的反应选择性。 储存 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胶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具有抗氧化性。不腐蚀金属。二氯乙烷的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明火、强氧化剂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套用 1.主要用作氯乙烯;乙二醇;乙二酸;乙二胺;四乙基铅;多乙烯多胺及联苯甲酰的原料。也用作油脂;树脂;橡胶的溶剂,干洗剂,农药除早菊素;咖啡因;维生素;激素的萃取剂,湿润剂,浸透剂,石油脱蜡,抗震剂,还用于农药制造以及药物灭虫宁;哌哔嗪的原料。在农业上可用作粮食;谷物的熏蒸剂;土壤消毒剂等。 2.用于硼的分析,油脂及菸草的萃取剂。也用於乙酰纤维素的制造。 3.用作分析试剂,如作溶剂、色谱分析标准物质。还用作油脂的萃取制,并用于有机合成。 4.作洗涤剂、萃取剂、农药和金属脱油剂等。 5.用作蜡、脂肪、橡胶等的溶剂及谷物杀虫剂。 注意事项 危险特性 避免接触的条件: 防护服 燃烧性: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 闪点(℃): 13 自燃温度(℃):458℃ 引燃温度(℃):413℃ 爆炸下限(V%): 5.6 爆炸上限(V%): 16.0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著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腐蚀塑胶和橡胶。易燃性(红色):3 反应活性(黄色):0 二氯乙烷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稳定性: 稳定 禁忌物: 强氧化剂、酸类、碱类。 聚合危害: 不能出现 灭火方法: 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雾状水。如果该物质或被污染的流体进入水路,通知有潜在水体污染的下游用户,通知地方卫生、消防官员和污染控制部门。 泄漏处置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应佩戴防护用具。在确保全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会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经过处理,达标排放。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被污染场地进行无害化处理。 环境信息:防止空气污染法:危害空气污染物(篇1,条A,款112)。防止水污染法:款307主要污染物、款313主要化学物或款401.15毒性物。EPA有害废物代码:U076。 资源保护和回收法:款261,有毒物或无其他规定。资源保护和回收法:禁止土地存放的废物。资源保护和回收法:通用的处理标准废水0.059mg/L;非液体废物6.0mg/kg。资源保护和回收法:地表水监测清单表建议方法(PQLg/L)8010(1);8240(5)。安全饮水法:主表(55FR1470)。应急计画和社区知情权法:款304应报告量454kg。应急计画和社区知情权法:款313表R,最低应报告浓度1.0%。海洋污染物:联邦法规49,副条172.101,索引B。加州建议65:致癌物。有毒物质控制法:40CFR712.30(e)10。 毒性危害 接触限值:中国MAC:未制定标准苏联MAC:10mg/m3 美国TWA:OSHA 100ppm,405mg/m3;ACGIH 200ppm,810mg/m3 美国STEL:ACGIH 250ppm,1010mg/m3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属微毒类 LD50:725mg/kg(大鼠经口) LC50: 健康危害: 具麻醉作用。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吸入一定的浓度可致肾损害,反复吸入可造成肝损害。对皮肤有 *** 作用,引起皮炎,其蒸气或烟雾对眼睛、黏膜和呼吸道有 *** 作用。IDLH:3000ppm 嗅阈:255ppm OSHA:表Z—1空气污染物健康危害(蓝色):2 急性毒性 :LD50:680 mg/kg(大鼠经口);2800 mg/kg(大鼠经皮);LC50:4050 mg/m3,432 min(大鼠吸入)。急性毒性吸入40.5 g/m3,可使猫、兔和豚鼠发生深麻醉,使猫发生四肢瘫痪,比吸入同浓度四氯化碳或氯仿的麻醉作用深而长,但恢复较快,对肝功能损害比四氯化碳轻。小鼠麻醉浓度约为20.25 g/m3。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猴吸入0.22 g/m3,7 h/d,5 d/周,125次,无症状;4.11 g/m3,7 h/d,5 d/周,25~50次,死亡率较高。小动物对1,2-二氯乙烷的敏感性高于大动物。慢性动物实验中毒尸检可见有心脏扩大,肺充血和水肿,心肌和肝脏有脂肪浸润、脂性肾病和肾上腺脂质堆积等改变。 代谢 :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亦可经皮肤吸收。给小鼠腹腔注射后,10%~42%以原形从呼吸道排出,12%~15%以二氧化碳形式呼出;51%~73%放射活性出现于尿中;粪便中排出极少,0.6%~1.3%存留于体内。尿中主要代谢物为硫二醋酸和硫二醋酸氧硫基,因而推测谷胱甘肽在二氯乙烷生物转化中起重要作用。 *** 性 :家兔经眼:63 mg,重度 *** 。家兔经皮开放性 *** 试验:625 mg,轻度 *** 。 致癌性 :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阳性,人类可疑。 致突变性 :职业暴露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环境危害 :该物质对大气臭氧层破坏力极强。 生物降解性 :氯乙醇是1,2-二氯乙烷在温血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物之一。进入体内的1,2-二氯乙烷首先贮存于脂肪组织中,以后(2 d内)从脂肪组织转移进入血液,由于酶的脱氢作用,代谢转化变成氯乙醇。氯乙醇系一种高毒化学物质,它进一步代谢可变成一氯乙酸;氯乙醛是介于氯乙烷与一氯乙酸之间的又一个中间代谢产物。在1,2-二氯乙烷代谢产物中,氯乙醇和一氯乙酸的毒性比二氯乙烷本身更大。 非生物降解性 :在环境中,二氯乙烷代谢生成氯乙酸的速度,随湿度与温度的增加而加快。在90℃的湿空气中,二氯乙烷有0.66%分解生成氯乙酸;当温度升高到110℃和140℃时,氯乙酸含量分别为4%和7%~12%。1,2-二氯乙烷在常温和干燥的环境中较难被降解。光与大气中氧对纯品二氯乙烷很少发生影响,而含有杂质的工业品二氯乙烷受到联合作用可产生光气和某些聚合化学物。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吸入、食入或皮肤接触该物质可引起迟发反应。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和及时医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洗胃。就医。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NIOSH/OSHA1000ppm:供气式呼吸器。2500ppm:连续供气式呼吸器。3000ppm:自携式呼吸器、全面罩呼吸器。应急或有计画进入浓度未知区域,或处于立即危及生命或健康的状况:自携式正压全面罩呼吸器、供气式正压全面罩呼吸器辅之以辅助自携式正压呼吸器。逃生:装有机蒸气滤毒盒的空气净化式全面罩呼吸器(防毒面具)、自携式逃生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 必要时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 工作现场禁止吸菸、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安全信息 危险品标志:F:Flammable 风险术语:R11 安全术语:S45 毒理学数据:1300-21-6 管理储运 简介 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危险货物包装标志:7 包装类别:Ⅱ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驶。ERG指南:130 ERG指南分类:易燃液体(非极性的/与水不混溶的/有害的) 。 二氯乙烷 操作的管理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菸。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的管理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运输的管理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废弃的管理 用焚烧法处置。与燃料混合后,再焚烧。焚烧炉排出的卤化氢通过酸洗涤器除去。 其他 1、不能熏蒸大豆、玉米、大麦、燕麦。 2、熏蒸前须自仓外截断电源,施药时工作人员不能带任何易燃物品。 3、熏蒸时应作好防火准备。
请稍等,图片审查可能比较慢.
中文名称: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4-乙酰氨基苯磺酰氯N-乙酰磺胺酰氯
分子式:C8H8ClNO3S
熔点:145-148℃
性质:浅褐色针状(从苯中)或棱柱状(从苯和氯仿中)结晶。熔点149℃(分解)。溶于苯,乙醚,氯仿和二氯乙烷。在空气中易吸潮分解。有轻微乙酸气味。
生产方法:乙酰苯胺氯磺化下面是两个工业操作示例。操作示例1 搅拌下将67.5kg乙酰胺基苯加到290kg氯磺酸中,控制加料温度在15℃以下,加毕渐升温至60℃,保温搅拌2h,然后将反应物逐渐加于冰水中稀释,温度保持10℃以下,过滤,用冰水漂洗至刚果红试纸呈中性。得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操作示例2 在20℃ 以下将乙酰胺基苯均匀加入氯磺酸中,按重量计,乙酰苯胺:氯磺酸=1:5.26,在50± 2℃反应3h。放置8h后,约20℃以下,加适量水分解过剩的氯磺酸,温度不超过28℃,稍冷,过滤,洗涤滤饼至pH=3-4,得对乙酰氨基磺酰氯。收率为83%。该品不宜久存,作为医药和染料生产的中间产物,含量为30%。
用途:多种磺胺药物的中间体,如磺胺噻唑,磺胺异恶唑,磺胺甲基异恶唑,磺胺苯吡唑,磺胺二甲异嘧啶等。也是染料的中间体。
结构请看图
中文:乙二醇乙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一乙醚、乙二醇独乙醚、2-乙氧基乙醇、乙氧基乙醇
英文:2-Ethoxyethanol
分子式:C4H10O2
分子量:90.12
CAS号:110-80-5
CB号:CB6852821
[编辑本段]1、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61552
CAS 登录号 75-09-2
EINECS 登录号 200-838-9
中文名称 二氯甲烷
英文名称 DichloromethaneMethylenechlorideMethylene dichloride
别 名 二叉二氯
分子式 CH2Cl2;H2CCl2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具有类似醚的刺激性气味
分子量 84.94
沸点:39.8℃
蒸汽压 30.55kPa(10℃)
熔 点 -95.1℃
相对密度1.3266(20/4℃)
水溶性 20 G/L (20 ºC)
自燃点640℃。
粘度(20℃)0.43mPa·s。
折射率nD(20℃)1.4244。
临界温度237℃,
临界压力6.0795MPa。
溶解性 溶于约50倍的水,溶于酚、醛、酮、冰醋酸、磷酸三乙酯、乙酰乙酸乙酯、环己胺。与其他氯代烃溶剂乙醇、乙醚和N,N-二甲基甲酰胺混溶
热解后产生HCl和痕量的光气,与水长期加热,生成甲醛和HCl。进一步氯化,可得CHCl3和CCl4。无色易挥发液体。难燃烧。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6.2%~15.0%(体积)。二氯甲烷与氢氧化钠作用生成甲醛。工业中,二氯甲烷由天然气与氯气反应制得,经过精馏得到纯品,是优良的有机溶剂,常用来代替易燃的石油醚、乙醚等,并可用作牙科局部麻醉剂、制冷剂和灭火剂等。对皮肤和粘膜的刺激性比氯仿稍强,使用高浓度二氯甲烷时应注意。
包装储运 用镀锌铁桶密闭包装,每桶250kg,火车槽车、汽车均可运输。应贮存在冷暗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注意防潮。
危险标记 15(有害品) 主要用途 用作树脂及塑料工业的溶剂
[编辑本段]2、对环境的影响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在地下水中有蓄积作用。对水生生物应给特别注意。还应注意对大气的污染。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有麻醉作用,主要损害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人类接触的主要途径是吸入。已经测得,在室内的生产环境中,当使用二氯甲烷作除漆剂时,有高浓度的二氯甲烷存在。一般人群通过周围空气、饮用水和食品的接触,剂量要低得多。据估计,在二氯甲烷的世界产量中,大约80%被释放到大气中去,但是由于该化合物光解的速率很快,使之不可能在大气中蓄积。其初始降解产物为光气和一氧化碳,进而再转变成二氧化碳和盐酸。当二氯甲烷存在于地表水中时,其大部分将蒸发。有氧存在时,则易于生物降解,因而生物蓄积似乎不大可能。但对其在土壤中的行为尚须测定。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经口属中等毒性。
急性毒性:LD501600~2000mg/kg(大鼠经口);LC5056.2g/m3,8小时(小鼠吸入);小鼠吸入67.4g/m3×67分钟,致死;人经口20~50ml,轻度中毒;人经口100~150ml,致死;人吸入2.9~4.0g/m3,20分钟后眩晕。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4.69g/m3,8小时/天,75天,无病理改变。暴露时间增加,有轻度肝萎缩、脂肪变性和细胞浸润。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5700ppm。DNA 抑制:人成纤维细胞5000ppm/小时(连续)。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250ppm(7小时,孕6~15天),引起肌肉骨骼发育异常,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异常。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阳性,人类不明确。关于病人是否应把二氯甲烷视为动物和人的致癌物,动物实验数据和人类流行病学数据尚不充分。然而,鉴于最近在对大鼠和小鼠的吸入研究中的发现,且这些数据在任务组会议之后已可加以应用,故应将二氯甲烷视为一种对人类潜在的致癌物。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能发出剧毒的光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编辑本段]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便携式气相色谱法;水质检测管法;气体检测管法
气体速测管(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编辑本段]4、实验室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 来源 类别
气相色谱法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 空气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水质
气相色谱法 《固体废弃物试验与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固体废弃物
气相色谱法 《城市和工业废水中有机化合物分析》王克欧等译 废水
色谱/质谱法 美国EPA524.2方法 水质
[编辑本段]5、环境标准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50mg/m3
中国(待颁布) 饮用水源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02mg/L
中国(GHZB1-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III类水域) 0.005mg/L
前苏联(1975)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7.5mg/L
日本(1993) 环境标准(mg/L) 地面水:0.002
废水:0.02
土壤浸出液:0.002
嗅觉阈浓度 150ppm
[编辑本段]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度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勘察不烯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控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用焚烧法处置。废料同其他燃料混合后焚烧,燃烧要充分,防止生成光气。焚烧炉排气中的氮氧化物通过酸洗涤器除去。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柚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沐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砂土、泡沫、二氧化碳。
[编辑本段]7、制得方法
1、天然气氯化法
氯气 100% 4000
天然气(标准状况下) 甲烷含量97% 1000m3/t
液碱 100% 274
2、氯甲烷氯化法
氯甲烷 ≥98% 746
液氯 ≥99.5% 854
烧碱 30% 221
乙醚 (CH3CH2)2O
异丙醇 CH3CH(OH)CH3
丙酮 CH3CCH3
· ||
· O
甲乙酮 CH3CCH2CH3
· ||
· O
氯仿 CHCl3
甲苯 PhCH3(Ph表示苯基,C6H5)
1.苯类:
苯、联苯、异丙苯、乙基苯、丁基苯、135三甲苯、碘代苯、氯苯、对二氯苯、邻二氯本、间二氯苯、对硝基氯代苯、2,4二硝基氯代苯、对硝基溴代苯、六氢代苯、邻溴氯苯、第二丁基苯、第三丁基苯、偶氮苯、聚氯羟苯、硝基苯、间二硝基苯、甲苯、二甲苯、对二甲苯、1,2,4,5四甲基苯、三氯甲苯、3,4二氯甲苯、间溴甲苯、间硝基甲苯、2,4二硝基甲苯,2,4一二硝基氟苯,二乙烯苯,过氧化羟异丙苯。
2.胺类:
氨水、甲胺(水溶液)、二甲胺溶液、乙二胺、三甲胺、二乙胺、三乙胺、正丙胺、异丙胺、1,2-丙二胺、正丁胺、二正丁胺、三正丁胺、特丁胺、仲丁胺、二仲丁胺、异戊胺、环戊胺、环己胺、二环己胺、正庚胺、二正辛胺、三正辛胺、正葵胺、乙烯亚胺、硫化胺、苯胺、二苯胺、邻甲苯胺、对甲苯胺、4-甲苯磺酰胺、间甲苯胺、间苯二胺、邻联甲苯胺、邻甲苯联胺、苄胺(苯甲胺)、N-苄基苯胺、邻氯苯胺、间氯苯胺、间溴苯胺、对硝基苯胺、间硝基苯胺、2,4二硝基苯胺、邻硝基对甲苯胺、N-甲基苯胺、N-N-二已基苯胺、邻乙氧苯胺、3-3二甲氧基联苯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乙酰乙酰苯胺、氰乙酰苯胺、N-N二乙基乙二胺、羟(基)乙基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NNNN、NNNN四甲基乙烯二胺、四丁基氢氧化胺、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六甲基磷酰三胺、1,6已二胺。
3.醇类:
甲醇、无水甲醇、苯甲醇、乙醇、无水乙醇、β-苯乙醇、β- 巯基乙醇、α-二甲胺基乙醇、二乙氨基乙醇、2-氨基-1丁醇、α-甲基3丁烯-乙醇、α-丁烯-乙醇、2-氯乙醇、α-溴乙醇、2,溴乙醇、硫代乙醇、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二缩三乙二醇、正丙醇、异丙醇、3-氯丙醇1,3二氯2,丙醇,(1,2)丙二醇丙烯醇、丙炔醇、1,4-丁二醇、正丁醇、异丁醇、仲丁醇、叔丁醇、正戊醇、异戊醇、环戊醇、叔戊醇、正己醇、环己醇、4-甲基环己醇、1,6己二醇、正庚醇、正辛醇、正辛醇-2、异辛醇、糠醇、甲硫醇、乙二硫醇、正丁硫醇、1,3丙二硫醇。
4. 烯、腈类:
偏氯乙烯、四氯乙烯、氯丙烯、溴丙烯、苯乙烯、α- 、氯化苄、青化苄、对硝基氯化苄、溴化苄、四氢萘、乙腈、氯化乙腈、苯甲腈、β溴丙腈、丙二腈、偶氮二异丁腈、丁二腈、丙烯腈、四氯乙炔、呋喃、四氢呋喃、呋喃酰胺F、四氢化哌喃、3,4二氢吡喃、α-甲基砒啶、砒啶、3,5二甲基砒啶、4-甲基砒啶、4二甲氨基砒啶、1,2,3,4-四氢砒啶、六氯砒啶、α甲基哌啶、过氧化氢叔丁基、喹啉。
5.醚类:
乙醚、无水乙醚、三氟化硼乙醚溶液、β-β’二氯二乙醚、乙二醇乙醚、苯甲醚、对溴苯甲醚、对氨基苯甲醚、间硝基苯甲醚、乙二醇独甲醚、乙二醇二甲醚、六甲基二硅醚、三缩三乙二醇二甲醚、叔丁基甲醚、二苯醚(苯醚)、二甲流醚、正丙醚、异丙醚、石油醚。
6.酮类:
丙酮、工业丙酮、乙酰丙酮、氯丙酮、丙酮基丙酮、三氟乙酰丙酮、甲基异丁基甲酮、甲基异丙基甲酮、V溴苯乙酮、N-溴代苯乙酮、氯苯乙酮、丁酮、3-甲基酮-2、2-戊酮、4-甲戊酮-2、环乙酮、3-丁烯γ--酮
7.脂类:
苯甲酸甲酯、乙酸甲酸甲酯酯、氯乙酸甲酯、三氯乙酸甲酯、溴乙酸甲酯、三氟乙酸甲酯、正戊酸甲酯、巴豆酸甲酯、丙烯酸甲酯、乙烯乙酸甲酯、水杨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硫酸二甲酯、草酸二甲酯、草酸乙甲酯、乙酸乙酯、氯乙酸乙酯、溴乙酸乙酯、氰乙酸乙酯、乙酰乙酸乙酯、甲酸乙酯、氯甲酸乙酯、苯甲酸乙酯、α-氯丙酸乙酯、碳酸二乙酯、溴丙二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乙二酸二乙酯、原甲酸三乙酯、2氨基苯甲酸甲酯、对氨基苯甲酸乙酯、乙酸丁酯、氯甲酸异丁酯、磷酸二丁酯、磷酸三丁酯、二酸二丁酯、乙酸正戊酯、乙酸异戊酯、乙酸正丁酯、二酸二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千酯、氟磷酸二异丙酯、磷酸二异辛酯、乙酸异丙酯、磷酸三甲苯酯、异硫氢酸本酯、乙酸乙烯酯、甲酸苄酯、肼基甲酸叔丁酯、东莨菪内酯、甲苯2,4二异氰酸酯、1.4丁内酯。
8.醛类:
甲醛、苯甲醛、呋喃甲醛(糠醛)、苯乙醛、间氯苯甲金属醛、乙醛、水合(氯醛)三氯乙醛、正戊醛、异戊醛、正已醛、千醛、柠檬醛、水杨醛、 5
9.烷类:
氯仿(三氯甲烷)、二氯甲烷、溴甲烷、二溴甲烷、碘甲烷、硝基甲烷、三氯硝基甲烷、二甲氧基甲烷、1,2二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溴乙烷、1,2二溴乙烷、碘乙烷、环氧乙烷、1,2二甲氧基乙烷、硝基乙烷、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1,2二氯丙、1-溴-3氯丙烷、2-硝基丙烷、1-氯丁烷、溴代正丁烷、溴代叔丁烷、氯代仲丁烷、溴代(第二)仲丁烷、1,4二溴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溴代环戊烷、1,5二溴戊烷、正己烷、环己烷、苯基环已烷、三甲氯硅烷、氯代环已烷、溴代环已烷、正庚烷、正辛烷、异辛烷、碘正辛烷、正烷、1-氯烷、1,10-二氨基烷、十六烷、正二十烷、二甲基氯硅烷、三甲基氯硅烷、六甲基二硅烷、四氧吡咯、丁烯-1、N-甲基吗啡啉、环已烯、β-砒哥啉、四-甲基砒啶、四氯化碳、四氯化钛溶液、四氯化硅。
10.固体类:
金属钠、镁屑、铅粉、硝酸钾、肖酸钾、硝酸钠、硝酸铁、硝酸铅、硝酸钙、硝酸锶、硝酸铋、硝酸镍、硝酸镉、硝酸镁、硝酸铵、硝酸铈铵、亚碲酸钾、亚硝酸钾、亚硝酸钠、高氯酸钾、高碘酸钾、氯酸钾、高(过)锰碘酸钾、过硫酸钾、过硫酸钠、过硫酸铵、过碘酸钠、过硼酸钠、乙酸钡、过氧化铅、过氧化钡、氟化钾、氟化氢钾、氟化钠、氟化铵、氟硼酸钠、重铬酸钠、重铬酸钾、重铬酸铜、重铬酸铵碘酸钠、氨基钠、碘酸钾、硫酸钴、铬酸钾、过碘酸、碘酸、过氯酸、高氯酸、乙酸铀(乙酸双氧铀)、红色氧铀、硫氰酸铅、四乙酸铅、硫氰酸钾、硫化汞钾(氏试剂)、苦味酸、铬酸(三氧化铬)三氧化二铬、过氧化氢、过氧化二丙苯、氯化锆铣、(氧氯化锆)、沉降硫、升华硫磺、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赤(红)磷、黄磷、五氧化二磷、五硫化二磷、五氯化磷、三氯化磷、一氯化碘、三氯化碘、三氯化钛、无水氯化高锡、五氯苯酚钠、五氯酚钠、氯化亚砜(亚硫酰氯)、二氧硫酰、硼氢化钾、硼青化钾、硼氢化钠、叠氧钠、多聚(固体)甲醛、氢化锂、氢化钠、氢化钙、加拿大树胶、中性树胶、固体水棉胶、重水、重氢硫酸、重氢邻二氯苯、重氢甲醇、重氢乙醇、重氢二氯甲烷、乙酰丙铜铬、9,10-甲基1,2苯葸
中文名称:乙醚 中文别名:二乙醚、乙氧基乙烷 英文别名: Ether,Ethyl ether, Ethyl ether,<br>Ethyl oxide, Diethyl oxide, Ethoxyethane
化学式
C4H10O
编辑本段CAS编号
60-29-7
同分异构体
醇 CH3CH2CH2CH2OH CH3CH2CHOHCH3 (CH3)3COH (CH3)2CHCH2OH 醚 CH3CH2OCH2CH3 CH3OCH2CH2CH3 CH3OCH(CH3)2
相对分子质量
74.12
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刺激气味。带甜味。极易挥发。其蒸气重于空气。在空气的作用下能氧化成过氧化物、醛和乙酸,暴露于光线下能促进其氧化。当乙醚中含有过氧化物时,在蒸发后所分离残留的过氧化物加热到100℃以上时能引起强烈爆炸; 这些过氧化物可加5%硫酸亚铁水溶液振摇除去。与无水硝酸、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物反应也会发生猛烈爆炸。溶于低碳醇、苯、氯仿、石油醚和油类,微溶于水。相对密度(d204)0.7134。熔点-116.3℃。沸点 34.6℃。折光率(n15D)1.35555。闪点(闭杯)-45℃。易燃。低毒
储存
密封阴凉保存。
用途
农药残留分析。油脂、树脂、蜡、硝化纤维素、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溶剂。芳香油、生物碱等的萃取剂。清洗剂。麻醉剂。有机合成。
安全措施
贮于低温通风处,远离火种、热源。与氧化剂、卤素、酸类分储。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灭火: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灭火方法
燃烧性:易燃 闪点(℃):-45 爆炸下限(%):1.9 引燃温度(℃):160 爆炸上限(%):36.0 最小点火能(mJ):0.33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灭火注意事项: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须马上撤离。
紧急处理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误食: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衣着,用大量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醇 CH3CH2CH2CH2OH CH3CH2CHOHCH3 (CH3)3COH (CH3)2CHCH2OH 谜 CH3CH2OCH2CH3 CH3OCH2CH2CH3 CH3OCH(CH3)2
编辑本段基本性质
乙醚能与乙醇、丙 酮、苯、氯仿等混溶,水在乙醚中的溶解度为乙醚体积的 乙醚色谱图
1/50,乙醚在12℃ 水中的溶解度为水体积的1/10。与10倍体积的氧混合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或电火花即可发生剧烈爆炸,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长时间与氧接触和光照,可生成过氧化乙醚,后者为难挥发的粘稠液体,加热可爆炸,为避免生成过氧化 乙醚结构球棍模型
物,常在乙醚中加入抗氧剂,如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性稳定,其蒸气在450℃以下不发生变化,550℃时开始分解。100℃以下,与酸、碱不起作用。与三氟化硼作用形成乙醚化的三氟化硼,在烃基化、酰化、聚合、失水、缩合等反应中用作催化剂。可直接氯化(冷却下)生成一氯、多氯和全氯醚。
编辑本段理化分析
一、物理性质
分子量:74.12 熔点: 一116.2℃ 沸点: 34.6℃ 液体密度(20℃): 713.5kg/m<sup>3</sup>气体-密度: 2.56kg/m<sup>3</sup>相对密度(45℃): 2.6 临界温度: 193.55℃ 临界压力: 3637.6kPa 临界密度: 265kg/m<sup>3</sup>气化热(34.6℃): 351.16kJ/kg 比热容(35℃,101.325kPa): Cp=1862.13J/(kg·K) Cv=1724.0lJ/(kg·K) (液体0℃) 2214.82J/(kg·K) 比热比(35℃,101.325kPa): Cp/Cv=1.08 蒸气压(20℃): 58.93kPa 粘度(气体,0℃): 0.000684Pa·s (液体,0℃): 0.002950Pa·s 表面张力(20℃): 17.0mN/m 导热系数(0℃): 1298.3X105W/(m·K) 折射率(液体,24.8℃): 1.3497 闪点: 一45℃ 燃点 160℃ 爆炸界限: 1.85%/36.5% 燃烧热(25℃): 2752.9kJ/mol 最大爆炸压力: 902.2lkPa 产生最大爆炸压力的浓度: 4.1% 溶解度(20℃):6.89%(重量)
二、化学性质
1. 比较稳定,很少与除酸之外的试剂反应。 2. 在空气中会慢慢氧化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不稳定,加热易爆炸,应避光保存
国标编号 33569
CAS号 110-80-5
中文名称 乙二醇乙醚
英文名称 ethylene glycol monomethylether;2-methoxyethanol
别 名 2-乙氧基乙醇;乙基溶纤剂
分子式 C4H10O2;CH3CH2OCH2CH2OH 外观与性状 无色液体,几乎无气味
分子量 90.12 蒸汽压 0.51kPa/20℃ 闪点:43℃
熔 点 -70℃ 沸点:135.1℃ 溶解性 与水混溶,可混溶于醇等多数有机溶剂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0.94;相对密度(空气=1)3.10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7(易燃液体),14(有毒品) 主要用途 用作溶剂,以及皮革着色剂、乳化剂、稳定剂、涂料稀释剂、脱漆剂等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使用本品除引起粘膜刺激和头痛外,未见急性中毒病例。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3460mg/kg(大鼠经口);3300mg/kg(兔经皮);LC507360mg/m3,7小时(大鼠吸入)
刺激性:家兔经眼:500mg(24小时),轻度刺激。家兔经皮:483mg(24小时),轻度刺激。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暴露于1.49g/m3,7小时/天,每周5天,5周,对血液细胞成分有轻微影响。兔经口,每天0.1mL/kg,第7天出现暂时性蛋白尿、血尿;1mL/kg,第8天因肾损害而死亡。
致突变性:精子形态学:大鼠经口23400mg/kg,5周(间歇)。姊妹染色单交换:仓鼠卵巢3170mg/L。
生殖毒性: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600mg/kg(孕10~12天),致胚胎毒性(如胚胎发育迟缓),致骨骼肌肉发育异常,心血管(循环)系统发育异常。小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25mg/kg(25天,雄性),影响睾丸、附睾和输精管。
危险特性:易燃,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接触空气或在光照条件下可生成具有潜在爆炸危险性的过氧化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监测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
空气中:样品用活性炭管收集,再用气液色谱法测定(NIOSH法)
5.环境标准:
前西德(1982)职业环境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 185mg/m3
前苏联(1978)地面水中最高容许浓度 1.0mg/L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苯耐油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