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A-乙二醇法生成PET的反应机理是什么?
聚酯生产工艺路线有直接酯化法(PTA法)和酯交换法(DMT法)。PTA法具有原料消耗低、反应时间短等优势,自80年代起己成为聚酯的主要工艺和首选技术路线。大规模生产线的连续生产工艺,半连续及间歇生产工艺则适合中、小型多种生产装置。PTA法连续工艺主要有德国吉玛(Zimmer)公司、美国杜邦公司、瑞士伊文达(Inventa)公司和日本钟纺(Konebo)公司等几家技术。其中吉玛、伊文达、钟纺技术为5釜流程,杜邦则开发了3釜流程(目前正在开发2釜流程),两者缩聚工艺基本相似,区别在于酯化工艺。如5釜流程采用较低温度及压力酯化,而3釜流程则采用高乙二醇(EG)/PTA摩尔比和较高的酯化温度,以强化反应条件,加快反应速度,缩短反应时间。总的反应时间为5釜流程10小时,3釜流程3.5小时。目前世界大型聚酯公司都采用集散型(DCS)控制系统进行生产控制和管理,并对全流程或单釜流程进行仿真计算。
2003年初,伊文达-费希尔(Inventa-Fisher)(I-F)公司公布了其聚酯生产流程和能耗。该工艺从PTA或DMT与乙二醇(EG)反应生产树脂级或纺织级聚酯。采用4釜(4R)工艺,由PTA和EG或熔融DMT和EG组成的浆液,进入第一酯化/酯交换反应器,反应在较高压力和温度 (200—270℃)下进行,生成的低聚物进入第二串级搅拌式反应器,在较低压力和较高温度下进行反应,反应转化率大于97%。然后在低于常压和较高温度下,借第3台串级反应器预聚合,缩聚程度大于20,经第4台DISCAGE精制器后,使最终缩聚物的特性粘度(i.V.)提高到0.9。能耗为:电力55.0 kwh/t,燃料油61.0kg/t,氮气0.8m3/t,空气9.0m3/t。采用该工艺已建有50多套装置,其中13条生产线能力为100—700吨/天。现已有单系列700吨/天生产线投运。
聚丙烯可以溶于甲苯、十氢萘、DBP和DOP等。
聚丙烯的生产工艺主要经历了溶剂法、溶液法,液相本体法(含液相气相组合式)和气相法几个发展阶段。
世界上用于生产聚丙烯的工艺方法按类别划分主要有以下几大类:溶剂法、溶液法,液相本体法(含液相气相组合式)和气相法。
使用高沸点直链烃作溶剂,在高于聚丙烯熔点的温度下操作,所得聚合物全部溶解在溶剂中呈均相分布。
扩展资料:
针对聚丙烯在低温下的抗冲击性能差、耐候性不佳、表面装饰性差以及在电、磁、光、热、燃烧等方面的功能性与实际需要的差距。
聚丙烯成为当前塑料加工发展最为活跃的,取得成果最为丰盛的领域。聚丙烯交联改性可以使其力学性能、耐热性以及形态稳定性得到改善,成型周期缩短。
聚丙烯交联改性主要方法有化学交联改性、辐射交联改性,它们主要区别在于交联机理不同、活性源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聚丙烯
CH3-CH=CH2 + CH3-CH=CH2 --->CH3-CH=CH-CH(CH3)-CH3
然后不断地在尾端连上另一个丙烯分子,形成以丙烯为重复单元的长链结构
丙烯通过加成聚合反应形成聚丙烯:
n CH3-CH=CH2 --->-[-CH(CH3)-CH2-]n-
由于烯烃中C=C键可以发生亲电加成反应
因此加聚反应一般是自由基加聚或者阳离子加聚反应
自由基聚合,是用自由基引发剂引发丙烯变成丙烯自由基:
R-R --->2R·,R· + CH3-CH=CH2 --->R- + CH3-·CH-CH2
然后,丙烯自由基对另一个丙烯分子进行自由基加成聚合反应:
CH3-CH=[CH2] + CH3-·CH-CH2 --->CH3-·CH-CH2-CH(CH3)-CH2
//由·CH自由基向[]内的C原子进攻,形成新的自由基
常用的有过硫酸盐,如过硫酸铵(NH4)2S2O8、过硫酸钾K2S2O8,偶氮二异丁腈
过硫酸根可以分解为硫酸根自由基(-O-SO2-O·)
抢得丙烯的一个电子后变成硫酸根,使丙烯变成丙烯自由基,开始加聚反应
下午好,如果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属于一种光敏固化的丙烯酸聚合物,它与聚丙烯分子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没做过实验估计两者有可能会产生一定附着力用于uv打印,pe、pvc和pp这三种聚烯烃结构常温环境中也不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反应和溶解。